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貝多芬的音樂世界(精品多篇)

貝多芬的音樂世界(精品多篇)

貝多芬的勵志故事 篇一

1770年12月16日,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座小城波恩,同往日一樣開始了它一天的生活:選侯(有資格被選爲德國皇帝的侯爵)的宮邸裏樂團在舉行演奏會;劇院裏、貴族的沙龍裏迴盪着歌聲;這是一座音樂空氣十分濃重的城市。下層社會的人們,在聖誕節前夕,則各自爲着生計奔波勞碌着。

就在這一天,城裏一位姓貝多芬的宮廷歌手家裏,一個男孩子降生了。孩子很健壯,放開嗓門哭叫,似乎在向人間宣告他的到來。孩子的出生給一家人帶來了喜悅,孩子的祖父路德維希慈祥的臉上掛滿了笑容。他高興地對兒子約翰說:“這孩子就用我的名字,叫路德維希吧。”

爲孫子起名的老祖父肯定沒有想到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這個名字,居然會征服歐洲,征服世界,列入了世界大音樂家的行列,成爲世界文化名人。

貝多芬的祖父原爲比利時人(也有爲荷蘭人的一種說法),20歲時來到波恩,此後就定居下來。他做過宮廷樂團的歌手,晚年當了樂團的樂長。爲人豪爽,有個性,他算是貝多芬家族中出色的人物。貝多芬的父親約翰也在宮廷樂團裏當歌手,是個平庸之輩,喜歡喝酒,每次喝醉回來便對妻子叫罵不休,弄得家裏缺少和諧的氣氛。貝多芬的母親據說是出身名門,死了丈夫再嫁給約翰的。每天在貧窮與丈夫的折磨下,默默地操持家務,是個溫和善良而又能幹的女人。

畢竟是個音樂世家,也許是還有些遺傳基因,剛剛呀呀學語的貝多芬就喜歡聽琴。每當老祖父彈奏鋼琴,他不哭也不鬧,全神貫注地聽,成了老路德維希的小“知音”。

好景不長,貝多芬剛剛過完3歲的生日,他的祖父因病逝世了,時爲1773年12月24日。小貝多芬還不大懂得死是怎麼回事,但他知道慈祥的老祖父再也不能給他買吃的,給他彈琴,象往日那樣疼愛他了。直到以後許多年,他提起祖父還是充滿了崇敬,身邊始終保留着他的一張照片。

祖父死後,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僅靠約翰那點菲薄的薪金,儘管貝多芬的母親拼命節省,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約翰也是一個不爭氣的傢伙,30多歲的人,沒有本事卻能喝酒,越窮越喝,越喝越窮。有時他也想改變一下家庭經濟的窘困,除了當宮廷樂師之外,去兼任家庭音樂教師來貼補家用。因爲他的任性與酗酒,主顧們往往不敢用他。

貝多芬4歲那年,一天他父親把他叫到身邊,以少有的溫和的聲調對他說:“你今年4歲了,莫扎特象你這個年齡時就能彈小步舞曲,5歲開始作曲,今年才18歲已成爲名音樂家,到處開演奏會,能賺很多很多的錢。”

貝多芬怯生生地聽着,一動也不敢動,他還不能完全理解父親的話,但父親的態度很和善,已經使他很滿足了。約翰有他的想法,他自己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把賭注押在孩子身上,想讓貝多芬成爲第二個莫扎特。他培養出一個神童到處演奏,錢就會源源而來。他把貝多芬當成了“搖錢樹”。

從此貝多芬被關在屋子裏,學習鋼琴和提琴的彈奏。約翰充當兒子的教師。他脾氣暴躁又過於急於求成,每天規定的功課多得小貝多芬不能勝任,稍不如意則打罵呵責。貝多芬人坐在琴凳上,心早就跑到外面同小朋友一起玩皮球、捉迷藏去了。他恨父親,也恨這架老式鋼琴,多羨慕街上那些又跑又叫的小夥伴們啊。

有一天小貝多芬趁父親不在家,央求媽媽說:“媽媽,讓我出去玩一會兒吧。就一小會兒,回來就練琴。”

媽媽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也不滿意丈夫的教育方法,就叮囑小貝多芬:“去玩一會兒吧,千萬別讓爸爸知道了。”

“知道了,媽媽。”小貝多芬飛也似地跑了出去,象只出籠的小鳥一樣。誰知他剛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親發現了,約翰大發脾氣,揪着耳朵把他捉了回來。小貝多芬嚇壞了,求助地望着媽媽。媽媽鼓足了勇氣勸丈夫說:“約翰,孩子還小啊,才4歲……”

“你懂什麼!我是音樂家,我要怎麼做,就得怎麼做。”約翰既固執又蠻橫。

小貝多芬被迫又坐在鋼琴前,眼淚一滴滴灑落在琴鍵上。

鄰居們也看不下去,有時也當面勸約翰別這樣對待孩子。他聽也不聽。一次半夜喝醉了回來,竟從牀上把貝多芬喊起來練琴。

這種殘酷的練琴,沒有使貝多芬對音樂產生反感,形成心理上的障礙,實屬幸運,這也許是貝多芬的個性獨特之處。

貝多芬8歲那年,約翰認爲兒子可以爲他賺錢了。他在科隆音樂學校大廳,搞了一場鋼琴演奏會,標價每人1塊金幣。爲了增加票房價值,調動聽衆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廣告上把貝多芬說成6歲,以達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報紙上赫然刊登着“6歲兒童音樂演奏會”的消息。這次演奏還算成功,從此他不斷地帶着貝多芬四處旅行演出。貝多芬上了國小之後,稍稍擺脫了父親的控制,在學校裏他纔有點自由的時間。

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戀的,可是貝多芬的童年沒有夥伴,沒有童年的歡樂。他是孤獨的。他時常偷偷地站在小閣樓的窗前,望着街上的行人,小朋友們在追逐戲嬉,小貝多芬多想跟他們一樣無拘無束地玩啊,跳啊。環境使他過早地成熟。一個10歲的孩子,坐在萊茵河邊,對着緩緩北去的河水,想着、想着……在沉思中他忘了一切,精神恍惚。長大以後,這種沉思竟成了習慣。一生中他能夠忍耐着寂寞、孤獨,也許是在童年的性格中奠定了基礎。沒有孩子的天真,沒有他撒嬌弄乖的家庭條件,他只有從音樂裏去尋求安慰。他愛萊茵河岸邊的綠野、樹上的鳥鳴、遠處教堂的鐘聲,這些都能使他忘掉憂愁,得到慈父般的撫愛。

萊茵河莊嚴地流着,它給了貝多芬以音樂的天賦,也給了他少年時代的貧困和孤獨……

貝多芬勵志故事 篇二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係。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爲自我勵志的動力,並在不斷的奮鬥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於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於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嚮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於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徵。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貝多芬的經典勵志故事 篇三

音樂巨人

著名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一個人:"物質生活的窘迫毫無改觀。他貧病交加,孤立無援,但他卻是個戰勝者:人類平庸的戰勝者,他自己命運的戰勝者,他的痛苦的戰勝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這段話出自於世界名著《名人傳》。

《名人傳》講述的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與托爾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偉人是貝多芬。

貝多芬於1770年 12月 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家裏貧困交加,展現出音樂才華的他被父親視爲"搖錢樹",父親不惜打罵,使貝多芬有個不幸的童年。貝多芬長大後更是痛苦萬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都沒能使他屈服,雙耳失聰的他同樣在生命的57年間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艱苦的。在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止的鬥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鬥爭。"我想,即使沒有人看到、聽到貝多芬的努力雨艱辛,但是隻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穫。正如晚年多獲好評,至少受人尊敬的貝多芬成功了。

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裏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與疼痛而抽泣着睡去。這就是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們就像是溫室裏的花朵,有是爲什麼要假裝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貝多芬的毅力、頑強不惜的鬥志、寧死不屈的精神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

就讓貝多芬的精神繼續在無數文章與音樂史中流傳、發揚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帶來歡樂。"沒錯!這個人就是音樂巨人——貝多芬!

貝多芬的一生是怎樣 篇四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也是命運多舛的一生,從後世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貝多芬雖然擁有上天賜予的天賦,也擁有超越常人的音樂才華,卻遭受到了常人所難以想象的病魔的侵擾,從他39歲聽力衰退開始,貝多芬在命運轉折點就已經出現了。

後世人形容貝多芬的一生總是離不開堅韌,悲慘這幾個詞語,的確,這位享譽世界的古典音樂大師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財富,這些財富不只侷限於音樂方面的成就,雖然他的第九部交響樂足以流傳千古,但是他對待疾病的態度,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更是後人應該學習的,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貝多芬的一生是窮困潦倒的一生,雖然在他出名後受到了很多王公最貴族的接見,但是在他創作的前半部分一直是靠朋友的接濟,他的妻子也離開了他,所以貝多芬是一個沒有愛情的人,他也沒有子女,沒有親情慰藉這位音樂大師受傷的心靈,只有創作才能帶給他靈感,才能帶給她快樂。

每每當後人回憶起貝多芬的一生時總是扼腕嘆息,總是抱怨天妒英才,上天對於這些才華橫溢的人總是心生妒忌,不是沒有給他們一個完美的家庭,就是沒有給他們一個健康的體魄,貝多芬這兩樣都沒有,看來上天太過嫉妒他的音樂才華,把原應屬於他的一切都奪走了,只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高大偉岸,卻又孤獨寂寥的背影。

貝多芬的勵志故事 篇五

童年登臺演出並獲得巨大成功,被人們稱爲第二個莫扎特;青年時用汗水換來了事業的成功,卻發現自己已不能聽到外界的聲音;在與命運的搏鬥中,發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的呼喊。他就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他是一個音樂天才。集古典樂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他的作品數量衆多,種類豐富;他的音樂氣勢宏大,撥人心絃;他的精神震撼人心,激人奮進。貝多芬是一位充滿了豪邁英雄氣概的音樂大家,他創作的音樂,特別是《命運交響曲》,一直指引着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們不斷前進。

1770年12月17口,貝多芬在德國波恩市的一個貧困家庭出生了。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終口只會喝酒的碌碌無爲的宮廷合唱隊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喪偶後嫁給了貝多芬的父親。這樣的家庭條件雖然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但是他卻自幼被家庭中濃厚的音樂氛圍所薰陶,並且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

童年的貝多芬雖然在音樂方面有天賦,但是他並不是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貝多芬那碌碌無爲的父親,急切地盼望着自己的兒子能夠跟莫扎特一樣,變爲“音樂神童”。這樣,兒子不但可以替自己實現音樂夢想,而且也可以爲自己換來大量的金錢和周遊世界各國的機會。爲了達到這個目的,貝多芬的父親經常強制貝多芬學習各種樂器,4歲時就開始學着演奏鋼琴和小提琴。父親對小貝多芬十分嚴厲,有的時候甚至會把還沉浸在睡夢中的小貝多芬從被窩裏拽出來徹夜練琴。童年的貝多芬過着令人心疼的生活,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貝多芬走上了學習音樂的道路。

雖然童年的貝多芬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充滿了淚水和無奈,但是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渴望和熱愛的暗潮卻不時地涌動在他的心間。這種暗潮就是徳國波恩,一座音樂流淌的城市,一代樂聖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此。

貝多芬心中的這些屬於自己的音調總想隨時進發出來,可是他的父親卻成爲了他創作的最大障礙。貝多芬的父親總是反覆強調要把音奏準,讓貝多芬按照樂譜學習鋼琴、小提琴和中音提琴的課程,而絕對不允許貝多芬自彈自奏。貝多芬也多次因爲演奏自己心中的旋律而受到父親的批評。有一次,貝多芬演奏時並沒有看琴譜,而是隨性而發地演奏,他的父親發現後對他說:“你真蠢,簡直是胡來!你不知道你彈奏出的聲音是那樣剌耳難聽嗎?我不允許你這樣做,你要照樂普彈,瞎彈一氣,對你一點兒好處也沒有。”

後來有一天,貝多芬的家裏來了一位客人,父親忙於接待這位客人時,幼小的貝多芬走到了鋼琴旁邊,隨意用手按動着鋼琴鍵,聲音也隨之發出。這突如其來的聲咅讓他的父親感到惱火,他把小貝多芬痛罵了一頓,讓他走開,不要在客人面前顯示自己。貝多芬只好聽從父親的命令,抑制住心中的熱情,悄悄離去。

雖然貝多芬的父親總是不允許他演奏屬於自己的旋律,但是如同暴漲的河水總會衝破堤壩,頑強的小草總會衝破土層一樣,貝多芬心中的音樂之河耐不住緩緩流淌的寂寞之後,變得洶涌澎湃起來。這時候他的父親也開始注意到了這種變化,雖然他的父親也承認貝多芬演奏得很好聽,但是他仍舊要求貝多芬把音奏好,於1778年3月26日在科隆第一次與公衆見了面,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時貝多芬7歲零3個月,而他的父親出於虛榮心對外宣佈貝多芬只有6歲,因爲莫扎特就是在6歲時向世人展現了他的音樂天賦。雖然貝多芬不像莫扎特那樣年幼,但此時的貝多芬也已經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才華和靈氣。

從1779年開始,貝多芬的父親明顯感到沒有能力繼續指導小有名氣且具有較高音樂水平的貝多芬,於是便開始讓他向宮廷老管風琴手海因裏希範丹伊登學習音樂理論和鋼琴。在這期間,貝多芬先後師從四五位音樂教授。那時的貝多芬幾乎沒有朋友,因爲他總是癡迷於音樂,神情總是顯得孤獨和冷漠,米勒博士曾這樣描繪貝多芬:“他是個靦腆、沉默寡言的少年,深思和善於觀察的能力愈來愈勝過他的口才。

雖然生活中的貝多芬是一個不注重小節的人,經常穿得很邋遏,但卻已然成爲了他父親最大的驕傲,他父親不斷地在別人面前誇獎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路貝多芬一生不屈服,是和命運抗爭到底的巨人!

1826年1月,維也納鋼琴製造師格拉夫專門爲貝多芬製造了這架錘擊鋼琴,讓貝多芬可以繼續創作。

常言說,名師出高徒,對於貝多芬而言,拜聶夫爲師,是他音樂之路上的一個里程碑。最夫是一位思想進步的音樂家,也是啓蒙運動的積極參與者。1781年貝多芬開始跟g夫學習作曲,聶夫使貝多芬的思想和藝術風格都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在聶夫的影響下,貝多芬的作曲水平突飛猛進。

貝多芬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而成的《鋼琴變奏曲》在1783年發表了,這是貝多芬第一次發表自己的作品。“他很有天才,前途無量,假如他的進步能像開始時那樣迅速,毫無疑問,他將成爲第二個莫扎特。“這是《音樂》雜誌對貝多芬的介紹。同年,在聶夫的推薦下,貝多芬擔任了樂隊中的古典鋼琴獨奏,這是對貝多芬音樂才能的肯定和激勵。

在這期間,貝多芬與馮勃魯寧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對貝多芬的一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馮勃魯寧的家是朋友們聚會的場所,因爲他的家人都很年輕,他的家裏瀰漫着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家,貝多芬不但培養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而且開始接觸了德國優秀的文化。

17歲時,貝多芬第一次去了維也納,在那裏見到了他最崇拜的音樂大師——莫扎特。莫扎特遨請這位“年輕的天才”當場演奏一曲。演奏結束後,貝多芬只是受到了莫扎特相當冷淡的讚揚,這讓貝多芬非常意外和惆悵。好勝的貝多芬要求莫扎特給他一個主題作即席演奏,此時得到鼓勵的貝多芬認真地彈出了莫扎特的風格。這次演奏也引起了莫扎特的注意和濃厚興趣。“請注意這位少年吧!不久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這是莫扎特聽到貝多芬的即興演奏之後對周圍朋友說的話。而不久之後,他的預言也逐漸變成了現實

18歲的貝多芬各方面都已經成熟,他期待着更廣闊的展示空間。

1792年,貝多芬來到了歐洲音樂中心——維也納,追求他心中的神聖的音樂,追求他心中嚮往的未來。在這裏,他艱難地求師,頑強地奮鬥,最後終於征服了維也納這座音樂之城,步入世界音樂大師的行列——他的九部交響樂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

1827年3月26日,這位世界上偉大的大師停止了呼吸。在他臨終前,突然雷聲隆隆,風雨交加,彷彿上天也爲失去這樣一個音樂天才而感到傷心與不捨。

回首貝多芬的一生,他的人生道路上佈滿了荊棘。26歲,貝多芬在人生的黃金年齡失聰了,那時候的他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堅強的貝多芬依然爲理想不斷奮鬥,沒有放棄音樂夢想,反而不斷爲之努力。他一生沒有建立家庭,雖然貝多芬曾經愛上過朱列塔圭恰迪爾,並追求過她,但是朱列塔圭恰迪爾並沒有選擇貝多芬,而是與別人完婚,這給貝多芬帶來了不小的打擊,甚至使他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

但頑強的貝多芬總是能走出陰霾和困境,失聰並沒有使他沉默與隱退,而是爲了理想不斷吶喊與追求,追求失敗的陰影消散後,貝多芬創作了《第二交響曲》。在貝多芬一生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交響曲、鋼琴奏鳴曲、鋼琴協奏曲等不同題材的各種樂章中,《命運交響曲》是給我們帶來最深刻影響的一部。當我們遇到挫折與困難時,首先想到的就會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貝多芬“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的呼喊,激勵着人們不斷前行。這部交響曲中最傑出的一部是第五部,100多年以來,這部交響樂也一直被人們譽爲世界交響樂曲中的傑作。這其中反映出的內容引起人們的共鳴:命運像幽靈一樣,時時向人類襲來,妄圖捆縛住人們的手腳,以便任它擺佈。然而,人類沒有屈服,奮起與命運展開了搏鬥。終於,勝利的凱歌響起,人類戰勝了命運。

童年不幸,青年失聰,讓貝多芬變得內心堅強;少年成名,成就輝煌,受人尊敬,使貝多芬變得充滿自信。這跌巖起伏的人生也在他的樂曲中充分地體現了出來,希望和熱情、失望與反抗不斷地交織着,而與命運的抗爭從未停止過!

貝多芬的勵志故事 篇六

當雄渾激昂的《命運交響曲》叩擊着你的心扉時,你也許想起了貝多芬這位遭到命運沉重打擊的音樂巨人。貝多芬是18世紀以來世界最的德國音樂家,可能也是世界音樂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和海頓、莫扎特並列爲西歐古典音樂的三個代表。

貝多芬生於德國萊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父親和祖父是當地的選帝侯馬克斯·弗雷德里奇的宮廷歌手。這個家庭是個不幸福的家庭,父親嗜酒成癖,使貝多芬很早就被迫接過了撫養母親和兩個弟弟的擔子。12歲時,貝多芬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年)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在那裏他有機會爲莫扎特演奏,他用莫扎特給的一個主題作了輝煌的即興演奏,使得莫扎特對朋友說:“注意他,有一天他將名揚全世界。”幾年後,選帝侯出錢安排他在維也納跟海頓學習。他在22歲時離開了出生的城市,以後再也沒有回來。不幸的是,上了年紀的海頓看不慣年輕的貝多芬那種暴烈的氣質和獨立的精神。當貝多芬和其他名家研究音樂時,其中一位最學究氣的宣稱:“他什麼也沒學到,他不會用正統風格寫出任何東西來。”

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爲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啓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儘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爲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年)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年)的創作,比較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採》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至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爲他的“英雄年代”。

儘管出生於音樂世家,而且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提琴,但貝多芬並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30歲時纔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像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40部左右的交響曲了。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爲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貝多芬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爲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峯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正是這部作品標誌着貝多芬創作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26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思想意識給他許多啓發,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100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

貝多芬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太多,但他卻被公認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所以贏得如此高的聲譽,關鍵在於他集卓越的音樂天賦和熱情奔放的性格於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以深刻、銳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時代和社會的脈搏,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奮鬥和希望,因而具備了鮮明的社會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爲人類留下了一筆永恆的寶藏,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尊稱爲“樂聖”。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大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序曲《柯利奧蘭》、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大調第九絃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號、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號浪漫曲。

貝多芬的勵志故事 篇七

貝多芬一生中,貧困、疾病、失意、孤獨等種種磨難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災難是耳聾給他帶來的痛苦。

貝多芬28歲時,由於疾病,聽覺就開始減退,到了48歲,再優美的歌聲他也聽不見了。他只能用書寫的方式來和別人交流。

即使這樣貝多芬仍進行着創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響曲的後七部,都是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響曲被認爲是永恆的傑作。

他用敏銳的觀察力來感受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爲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經常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反覆推敲,精心錘鍊。例如第五交響曲的創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時間。

貝多芬在給他的兄弟卡爾和約翰的信中傾訴了耳聾給他帶來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戰勝疾病的決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聽到遠處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是何等的恥辱啊!這樣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絕望的邊緣,幾乎迫使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藝術,只有我的藝術要我活下去。“貝多芬在這種困境中曾大聲疾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爲了藝術,他犧牲了平庸的私慾,戰勝了一切不幸。他說:”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爲你的藝術去犧牲!藝術,這是高於一切的上帝。"

貝多芬這麼窮的原因 篇八

以前的音樂家地位比較低,西方古希臘時代學藝術是貴族的事情,古羅馬以後是由奴隸學習來娛樂貴族的,所以沒有地位要依賴貴族,知道莫扎特纔開始做獨立的音樂家,那個時代要想生活的好必須得有貴族支持,即使獨立也需要做一些能取悅貴族的音樂。知道19世紀有了出版商這種事情纔開始改善,但是大權當然在出版商手裏。當然也有很富裕的音樂家比如亨德爾、門德爾鬆、普契尼、帕格尼尼等人。但與他們相比大多數音樂家還是需要取悅一些人的。

貝多芬的名人評價 篇九

一個被命運捉弄的,最終耳聾的音樂家,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這個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實卻有着不爲認知的一面。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損壞了,他不敢表露出來,不敢讓人知道他的弱點,只好選擇離羣索居。他沒有知音,甚至連朋友都沒有。但是,貝多芬接受了現實,承受了上天給予他的痛苦的命運。因此他也成爲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羅曼·羅蘭《名人傳》評)

貝多芬在音樂創作上非常有計劃性。他完好地保存了所有作品的初稿,這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