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家風故事 優選20篇

【導語】

家風故事 優選20篇

家風故事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育意盛”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家風故事篇2:家風故事篇3:家風故事篇4:家風故事篇5:家風故事篇6:家風故事篇7:家風故事篇8:家風故事篇9:家風故事篇10:家風故事篇11:家風故事篇12:家風故事篇13:家風故事篇14:家風故事篇15:家風故事篇16:家風故事篇17:家風故事篇18:家風故事篇19:家風故事篇20:家風故事

【正文】

篇1:家風故事

我家雖然是一個平凡的小家庭,卻有着“不平凡”的家風。說它“不平凡”,並不是說我家的家風有多麼“高大上”,而是他在我們家每個人的心中,都是“至高無上”的,是不可逾越的。因爲在我們看來,家是歡樂的殿堂,家風就是殿堂的規矩,而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家是幸福的港灣,家風就是港灣的航道,而沒有航道就會錯綜複雜;家是繽紛的花園,家風就是花園的沃土,而沒有沃土就沒有芬芳的花朵。

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中,每個成員之間都相親相愛,和睦相處。而這樣的幸福來源於我的家風之一—百善孝爲先。

每到颳風下雨天,爸爸媽媽都會囑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不要出門,都會提前買好新鮮的蔬菜;每看到老人們有不舒服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到跟前仔細詢問,或是帶着看病,或是不斷地電話叮囑;每次出去遊玩,爸爸媽媽選擇地點都會研究是否適合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的出行。他們總是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我明白,這是他們孝順的表現。

於是,每次下樓梯,我都會在姥姥身邊扶着;每次盛完飯,我總會第一碗給老人;每次出去玩,我都不會走很快,並且都會看看老人跟上了沒有。對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我是如此,對爸爸媽媽我也是關心着呢!

記得,有一次早上起來,我聽說爸爸發燒了,於是我立馬學着媽媽的樣貌拿來了溫度計,先給爸爸試體溫,隨後給爸爸到了一杯溫水,並很嚴肅地對他說:“還在燒,必須要多喝水。”見爸爸迷迷糊糊的答應後,我又拉着媽媽,着手給爸爸按“套路”,熬起了小米粥。按照媽媽說的步驟和方法,我先倒了小半碗小米,用水進行了清洗,隨後坐上鍋,點火,搬來墊高的小凳子,站在上頭,一點一點往鍋裏放小米,之後拿湯勺按一個方向不停攪動,快熟了的時候,還不忘讓媽媽拿來一個雞蛋,學着樣貌往鍋裏臥了一個雞蛋,半個多小時後,小米粥熬好了,我細心翼翼的給爸爸端了一碗。我能看的出來,爸爸很難受,但他還是堅持的起來“香香地”喝了這碗粥,並且一邊喝,還一邊不住地說好喝,禁不住誘惑,我也喝了一口,“和平日沒什麼不一樣呀”,我詫異地問媽媽,媽媽摸着我的頭說,“那是因爲你喝到的是粥,可爸爸喝到的是孝心呀”。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只是我家的家風故事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更多的時候,它往往出此刻一次次餐桌上的夾菜中,一次次生病時的守候中,甚至是一次次出門時關心的叮囑中。爸爸媽媽對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孝順,我對爸爸媽媽孝順,這就是我們幸福美滿的一家,百善孝爲先的家風,它讓我們明白了彼此關愛,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友愛和諧。而我也從家風中領悟出了愛的真諦,它更像是一顆火種,只要我們用愛心爲它助燃,它必須會照亮更多的人,溫暖更多的人。

篇2:家風故事

家,是溫暖的港灣,是前行的動力。家風是家庭多年來構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着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價值觀和人生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從小我的父母就經過言傳身教,潤物無聲的將“助人、誠信、爲公”的家風傳承給了我,對我的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

樂於助人,傳遞溫暖

我成長在內蒙古科爾沁遼闊草原的一角,記憶裏小時候家裏的經濟條件並不算太好,但媽媽是個熱心腸,樂善好施,濟困憐貧,總是不計回報地幫忙別人。但凡有討吃要飯的來了,自我吃什麼就給什麼,讓他們吃一頓熱乎飽飯,碰到寒冷的冬季,還要塞上一件厚厚的棉襖。親戚鄰里誰家受困受難了,她必須第一個過去幫忙。記得有一年夏天,我放學回家媽媽對我說,明天要買一臺洗衣機,這樣就不怕我把衣服弄髒了。但第二天回家,我在屋子裏轉了好幾圈,也沒見到洗衣機,跑去問媽媽,媽媽說:“今日隔壁牛牛得了闌尾炎,要立即動手術,張阿姨錢不夠,急的直掉眼淚,我就把錢先借你張阿姨了,孩子你要記得,花要葉扶、人要人幫”。媽媽用她做的一件件實事教會我,要始終做一個樂於助人,傳播正能量的人。

誠信做人,信守承諾

和所有父母一樣,從小我父母十分重視我的學習成績。有一次期末考試,爸爸對我說:“如果你能考班級第一名,就給你買你喜歡的那件衣服。”,結果那次我真得考了第一名,回到家裏發現媽媽已經把那件衣服買回來了。爸爸埋怨道:“我就隨口一說,你還真買了,這件衣服很貴的,快去退了吧”,媽媽很嚴肅地說:“你平時工作忙,教育孩子比較少,但給孩子做出了承諾就要兌現,不兌現孩子會以爲你在騙她,她也就學會了欺騙,這不是正確的家教。”爸爸十分讚許地看着媽媽說:“你說得對,對孩子要信守承諾,把衣服給孩子吧”。父母以實際行動爲我做了榜樣,漸漸的我也懂得了誠信是爲人之本,任何時候要信守承諾。

家國情懷,爲公爲民

記憶裏有一幕印象深刻的場景,我和媽媽站在家門口,望着爸爸的身影越來越小,漸漸消失在路的盡頭。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基層幹部,平日裏穿行在大街小巷異常忙碌,誰家裏有幾口人做什麼,他都明白得一清二楚。他常說:“僅有了解每家每戶的情景,才能更好地爲老百姓做實事”“辛苦我一個人不算什麼,只期望大家的日子能過得越來越好”。有一年爸爸被推選爲優秀共產黨員,明白這個消息的那天,我們都十分高興地圍繞在爸爸身邊。但爸爸卻很平靜地說:“我做的都是一名黨員應當做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爸爸的言行爲我詮釋了什麼是爲民爲公的家國情懷。

家事連着國事,家風連着社風、民風。每個人都要上好“正家風”這門必修課,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無論走到哪裏,無論走多遠,家庭永遠是人生重要的課堂,好的家風是人生寶貴的財富。今後我將時刻謹記“助人、誠信、爲公”的家風,在成長的路上砥礪前行,風雨無阻。

篇3:家風故事

後面還有多篇家風故事!

記得小時候吃飯時,我爸爸先給我爺爺盛飯,爺爺動筷了,我們纔敢吃飯,我爺爺就把好的給我吃,我也會再次夾往他的碗中,這就體現了我們“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家風。母親從小教導我,吃飯時不能說不吃或不想吃什麼什麼菜,不剩飯,不浪費;尊老愛幼,不能頂撞父母,要懂禮貌,不說謊話、不愛佔小便宜,要誠實守信,以一顆感恩的心去處事待人,父母身傳言教的教導我們,“和爲貴、孝爲先、勤爲寶、儉爲德”“知足常樂,待人以善”這些至理名言今日正以“家訓”的形式出此刻我們的生活中。

好的家風才能創造出好的家庭,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庭和睦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的家庭,纔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僅有家庭和睦,社會纔會穩定。

篇4:家風故事

都說家風是一個家族的傳統風習,是在家庭主要成員的影響下自然構成的傳統習慣和生活作風。良好的家風會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中自然構成,並潤物細無聲般的伴隨着下一代人的成長而源遠流長,我家的家風也正是如此……

記得我上國小時候的一件事情,有一天輪到我衛生值日,那日,同學們一個個揹着書包放學回家,我開始大掃除,結果在教室的一個角落裏發現了一支圓珠筆,要明白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個小學生如果擁有一支圓珠筆,那是相當奢侈的一件事,我毫不猶豫地把它放進了自我的書包,並帶回了家。晚上做作業時,把筆拿了出來在我的弟妹面前炫耀,這時被坐在一旁的父親發現了,問“這是誰送給你的嗎?”,我照實說了,父親立刻沉下了臉說:“明天一上學,立刻交給教師”,“這可是我大掃除時檢到的”,言下之意這支筆應當歸我所有,“撿到的東西應當歸還失主,不是你的東西不能佔爲己有,它不屬於你,不屬於你的東西,咱不能要,即使是一分錢也不得貪”。

看着我一臉的不肯,父親之後說:“你想想,這支筆是你在班級裏撿到的,丟筆的必須是你的同學,我相信,這位同學此刻肯定十分着急,說不定晚飯都沒有吃呢!”“誰讓她(他)那麼不細心啊,這是對丟東西的懲罰”,看着我滿臉寫着的似乎振振有詞,爸爸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說:“你們姐弟三個都圍過來,爸爸講個小故事給你們聽聽”。接下來爸爸開始說他小時候的一件真實故事,他說,小時候他有四個十分要好的穿開襠褲的小朋友,當時幾個小朋友經常相約去街上的書攤

看小人書,爸爸小時候那個年代沒有廣播,看不到報紙,更不用說電視機了,僅有小人書是他們那個年代接觸課外知識的唯一途徑,所以小朋友們都十分愛看,有一天,一個叫文奎的小朋友告訴大家,他爸爸給他買了一本,大家能夠不用到街上去看了,那天他把小人書帶到了村邊的空曠場地上,四個小朋友別提有多高興了,互相傳看着小人書,深深被小人書裏面的故事吸引着,一天的時間立刻過去了。第二天,文奎說小人書丟了,問我們有誰撿到沒有,看着我們三個頭搖的撥浪鼓似的,他失望了,說,完了完了,這回他爸爸非揍他不可,我必須要把小人書找到。第二天、第三天都沒有見着文奎,之後,聽村裏大人們說,文奎失蹤了,可能被騙子騙走了,再之後文奎媽媽瘋了……

半年後,我們在其他三個小朋友之一的一個叫小峯的小朋友家裏發現了那本小人書……小人書丟了後,我們經常一齊的四個小朋友再也沒有在一齊玩過,文奎的爸媽爲了尋找文奎從此再也沒有在村裏出現……故事講完了,看着我們姐弟三個深深埋下的頭……爸爸繼續說:“人切不可有貪慾,不是自我的東西,絕對不能要,即使一分錢也不能貪,否則會導致很大的危害,輕則失去朋友,失去友誼,重則危害國家和人民,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從此以後,“即使一分錢也不能貪”便自然而然構成了我們家的家風,同時不貪一分錢也成了我們三姐妹各自成家後新一代家庭的共勉之家風。

篇5:家風故事

家風小故事

家風是寫出來掛在牆上呢是在父親母親的話語裏呢還是打小兒就藏在了心裏呢一個詞,一句話,一段家庭的回憶,都是家風的載體。[由本站網友投稿]

家風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家規是一種嚴格的祖訓,自古以來,家家家戶都有立家風家規的傳統和習慣。那麼我家的家風又是什麼呢不由得想起從小爺爺在我耳邊的叮嚀:“做人必須要誠實守信!”那是我上二年級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有一天午時,下課了我從抽屜裏拿出書包準備放學回家,卻意外地發現抽屜裏頭好像有一樣東西,拿出一看,是一塊很精緻的手錶,手錶的錶盤中間還有很可愛的卡通形象,看着就讓人好喜歡,不由得有點動心了。我左顧右盼了一下,同學們也都在忙着收拾自我的東西,沒有人注意到我,我下意識將手錶攥在了手心裏,應當沒有人會看到吧,它是誰的爲什麼會在我的抽屜裏是午時活動課其他班級的同學落下的嗎要是發現丟了會很着急吧……

可是它又是那麼的可愛和精緻,不管那麼多了,反正又不是我偷的,是它自我在我的抽屜裏的,對,想到那裏,我的心噗噗地跳地更快了,它歸我了!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很得意地向爺爺展示我的“戰利品”,我卻突然看到了爺爺凝重的表情,“這不是你的東西,做人必須要誠實守信,不屬於你的必須要還回去。”爺爺那深邃的眼神彷彿要穿透我的心,看的我不由得低下了頭……

這一幕雖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可是隻要說起我家的家風,它又會立刻浮此刻我的眼前,爺爺意味深長的話語和深邃穿透的眼神時刻烙印在我的心頭,“做人必須要誠實守信,這樣才能頂天立地!”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我將牢記並始終秉承下去。

篇6:家風故事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僅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僅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着“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教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很多,在學校要和教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衝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教師、同學發生過矛盾。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此刻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國小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幹成什麼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僅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想。此刻,我已經快步入國中了,早已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

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後給我聊聊關於勤儉節儉、艱苦奮鬥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十分樂於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爲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向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完美,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我家就存在着:尊老愛幼、團結友愛、誠實守信、樂於助人、寬容。

我們家尊老愛幼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上次在公交車,我坐在座位上,慢慢變得擁擠起來。在彩虹橋這站,上了一位老人,大約有七十多歲,我便把座位讓給了那位老人。但老人說:“不用了,你坐吧。”我用了很多辦法說服這位老奶奶,她才肯坐下,老人還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呢!”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在家裏還是外面,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會讓着我們,而我們也要聽他們的話,所以,尊老愛幼是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記得有一次,在春光市場的時候,有兩位阿姨買了一袋西瓜拿不動正犯難的時候,就把我叫去了,於是我叫了兩個小夥伴幫阿姨把西瓜一個一個弄到了車上。事後爸爸說:“你有勇氣去幫忙她們,就代表你有着一顆樂於助人的心,你今日好棒啊!”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了要有一顆善良、幫忙他人的心,用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那就是金子般的心。每個家,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多一份愛心,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善良,多一份尊敬、謙讓、團結。世界將會變得更完美!

篇7:家風故事

李翔的家規家訓及家風小故事

家規家訓:粒米雖小君莫仍,勤儉節儉留美名。

註釋:糧食顆粒雖然很小,可是我們不應當隨便丟棄,浪費糧食。因爲那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幹活得來,在平常生活中,我們應當節儉。

家風故事:

每次爸爸媽媽帶我去親戚家玩,親戚見了我都會說我瘦。媽媽說我只長個子不長肉,都是不愛吃飯惹的禍。前兩年我吃飯還要爸爸媽媽喂,塞到嘴巴里的飯,有時候還是吐出來,常常弄得身上地上都是飯粒。此刻長大了一點了,自我吃飯了。可是,如果媽媽做的菜不和心意,吃飯就沒有胃口,吃了二三口就不想再動了。如果爸爸媽媽硬要讓我吃完,我就會裝肚子痛,牙痛之類的,他們也就拿我沒辦法了。

此刻我上學了,我學到一首古詩,叫做《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然詩中的句子媽媽一向提起,我也明白了這首詩的意思,但我並不以爲然,真正讓我體會到詩中含義的是我和爸爸回老家的奶奶家的那次。

奶奶家的門前有一塊菜地,菜地裏種了很多蔬菜。我們到的時候奶奶正在地裏幹活,我好奇地走過去看,原先奶奶在給菜除草,我覺得挺好玩,也跟着一齊動起手來。沒想到幹了一會兒就覺得腰痠背疼了。奶奶說要吃到菜不僅僅要除草,還要給它們澆水,施肥,打農藥等等,原先種蔬菜這麼辛苦!吃午飯的時候爺爺和奶奶說起他們小時候的事,那時

碰到十年荒災,常常沒有飯吃,爲了充飢,經常吃一些樹皮、野菜,如果誰家的粗糧能填飽肚子,那就十分幸運了。當時爺爺最大的願望就是以後能夠吃飽,能夠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飯。我聽了感覺很慚愧,心想以後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篇8:家風故事

良好的家風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家風嚴謹、樸實,那麼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往往受到家風的薰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人也不會走上邪路;如果一個人的家風不好,家長不注意管教孩子,任由孩子胡作非爲,那麼這樣的孩子很有可能變成“問題少年”,更有甚者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我很慶幸我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爺爺很重視讀書,家裏崇尚讀書的風氣也很濃。我記得小時候,爺爺給我買的最多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書籍。爺爺經常說:“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缺乏物質,而是精神上的貧乏。”自從我懂事起,爺爺就教我讀《三字經》、《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爺爺在教我讀的時候,也告訴我其中蘊含的道理。記得有一次,爺爺告訴我:“‘百行孝爲先’這句話說的是,我們做人要懂得尊敬長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一個人對自我的父母不孝,這種人也不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正因爲如此,每當家裏吃飯的時候,我們總是把好的東西留給爺爺奶奶吃。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幫我燉了條魚,還煮了個雞蛋,我把東西端到爺爺房裏,爺爺撫摸我的頭,“乖孫,你生病了,這個還是你吃,給你身子補營養。”我回答:“爺爺,我壯得很,沒事。”那時,我看到爺爺眼裏有一絲淚水。

爺爺不僅僅要求我讀書,還讓我堅持鍛鍊身體,爺爺常說:“沒有好的體魄,將來怎樣爲國家做貢獻”爺爺愛看歷史書籍,經常告訴我一些名人偉事,他說的最多的就是周總理,周總理在讀書的時候,教師就問他讀書的目的,周總理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爺爺經常教導我,一個人必須要把自我所學的東西投身到社會建設當中,要做對國家有益的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爺爺在給我講“嗟來之食”時,說故事裏的主人公不吃別人施捨的東西,最終餓死,這個人很有骨氣,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我一向將這句話作爲我的座右銘。

記得有一次,家裏的米用光了,母親讓我去堂嬸家借點,堂嬸一副勢利的表情,直接把我轟出門,“你們家不是很有錢嗎怎樣跑來跟我這個破落戶借米,真是笑話,就是有也不借。”我回到家,把這些告訴母親,母親把我摟在胸前,這時爺爺來了,“乖孫,你做得對,既然你堂嬸不肯借給咱,我們也不必低聲下氣,男兒膝下有黃金,人家陶淵明都不爲五斗米折腰哩!可是你要記住,以後長大了,碰到需要幫忙的人,你必須要盡力幫忙別人。”爺爺這段話對我以後步入社會工作影響很大,在單位裏,每當碰到單位爲災區募捐或者到醫院義務獻血,我都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因爲我明白與人爲善,就是於己爲善,能夠幫忙別人,自我也活的開心,總之一句話:“人善天不欺。”高三那年,我大學聯考失敗,整天在家唉聲嘆氣,彷彿眼前僅有大學聯考一條路,當我決定復讀一年,再次參加大學聯考的時候,我把自我關在屋裏,整天拼命讀書做題。那一天,當我收拾好行李準備去學校的時候,爺爺來送我,我們一路走一路聊天,“乖孫,人生不止一條路,大學聯考只是人生一個片段而已,讀書卻是伴隨你一生的,你要記住,千萬不要爲考試而讀書,要爲自我的人生而讀書,多讀書,學會做人的道理,這纔是正道。”在經過村裏的狀元泉的時候,爺爺說道:“乖孫,這是家

風。

我們村裏的狀元泉,你喝一口吧。”我捧起一口泉水喝,泉水甘甜清涼。參加工作以後,我依然堅持讀書的習慣,偶爾也寫寫文章,當我看到身邊有一些朋友誤入歧途,去吸毒、去賭博,搞得傾家蕩產,我很慶幸自我一向謹記爺爺的教誨。

爺爺,在你有生的日子裏,我會依舊敬你、愛你、戀你,你給我一生的感動,永遠都是心絃上那道不逝的風景!

篇9:家風故事

家風小故事

良好的家風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家風嚴謹、樸實,那麼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往往受到家風的薰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人也不會走上邪路;如果一個人的家風不好,家長不注意管教孩子,任由孩子胡作非爲,那麼這樣的孩子很有可能變成“問題少年”,更有甚者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我很慶幸我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爺爺很重視讀書,家裏崇尚讀書的風氣也很濃。我記得小時候,爺爺給我買的最多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書籍。爺爺經常說:“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缺乏物質,而是精神上的貧乏。”

自從我懂事起,爺爺就教我讀《三字經》、《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爺爺在教我讀的時候,也告訴我其中蘊含的道理。記得有一次,爺爺告訴我:“‘百行孝爲先’這句話說的是,我們做人要懂得尊敬長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一個人對自我的父母不孝,這種人也不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正因爲如此,每當家裏吃飯的時候,我們總是把好的東西留給爺爺奶奶吃。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幫我燉了條魚,還煮了個雞蛋,我把東西端到爺爺房裏,爺爺撫摸我的頭,“乖孫,你生病了,這個還是你吃,給你身子補營養。”我回答:“爺爺,我壯得很,沒事。”那時,我看到爺爺眼裏有一絲淚水。

爺爺不僅僅要求我讀書,還讓我堅持鍛鍊身體,爺爺常說:“沒有好的體魄,將來怎樣爲國家做貢獻”爺爺愛看歷史書籍,經常告訴我一些名人偉事,他說的最多的就是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在讀書的時

候,教師就問他讀書的目的,周總理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爺爺經常教導我,一個人必須要把自我所學的東西投身到社會建設當中,要做對國家有益的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爺爺在給我講“嗟來之食”時,說故事裏的主人公不吃別人施捨的東西,最終餓死,這個人很有骨氣,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我一向將這句話作爲我的座右銘。

記得有一次,家裏的米用光了,母親讓我去堂嬸家借點,堂嬸一副勢利的表情,直接把我轟出門,“你們家不是很有錢嗎怎樣跑來跟我這個破落戶借米,真是笑話,就是有也不借。”我回到家,把這些告訴母親,母親把我摟在胸前,這時爺爺來了,“乖孫,你做得對,既然你堂嬸不肯借給咱,我們也不必低聲下氣,男兒膝下有黃金,人家陶淵明都不爲五斗米折腰哩!可是你要記住,以後長大了,碰到需要幫忙的人,你必須要盡力幫忙別人。”爺爺這段話對我以後步入社會工作影響很大,在單位裏,每當碰到單位爲災區募捐或者到醫院義務獻血,我都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因爲我明白與人爲善,就是於己爲善,能夠幫忙別人,自我也活的開心,總之一句話:“人善天不欺。”高三那年,我大學聯考失敗,整天在家唉聲嘆氣,彷彿眼前僅有大學聯考一條路,當我決定復讀一年,再次參加大學聯考的時候,我把自我關在屋裏,整天拼命讀書做題。那一天,當我收拾好行李準備去學校的時候,爺爺來送我,我們一路走一路聊天,“乖孫,人生不止一條路,大學聯考只是人生一個片段而已,讀書卻是伴隨你一生的,你要記住,千萬不要爲考試而讀書,要爲自我的人生而讀書,多讀書,學會做人的道理,

這纔是正道。”在經過村裏的狀元泉的時候,爺爺說道:“乖孫,這是我們村裏的狀元泉,你喝一口吧。”我捧起一口泉水喝,泉水甘甜清涼。參加工作以後,我依然堅持讀書的習慣,偶爾也寫寫文章,當我看到身邊有一些朋友誤入歧途,去吸毒、去賭博,搞得傾家蕩產,我很慶幸自我一向謹記爺爺的教誨。

爺爺,在你有生的日子裏,我會依舊敬你、愛你、戀你,你給我一生的感動,永遠都是心絃上那道不逝的風景!

篇10:家風故事

前不久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據權威機構統計,一個人一生的本事和做事原則,有60%以上來自於家庭教育,而道德修養的80%來源於家庭。起初,我覺得這樣的統計數據是建立在國外教育機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國內的情景與之大相徑庭。因爲很多的孩子上學之後,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和家庭的接觸時間要少於在學校時間;可是前不久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小事改變了我的看法。那是有一天學校放學的時候,孩子們的家長都在校門口等着接孩子,大部分孩子挽着家長的手,有說有笑的離開了學校,有一個孩子的家長剛接到孩子還沒走幾步就對孩子大發雷霆,甚至快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看到這種情景,我走過去了解情景,才明白孩子因爲玩的時候,不細心把鞋子弄溼了,家長看到就罵孩子不細心,我出面勸解孩子家長,孩子也是不細心踩到水裏了的,這個家長則不依不饒,繼續對孩子怒吼,孩子也被嚇哭了。看到這種情景,我耐心的勸解孩子家長,這時家長才吐露真情:原先在來學校之前,她和鄰居因爲糾紛吵了一架,帶情緒來的,看到孩子又不聽話,所以生氣。

處理完這個事情之後,我細細回想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這個孩子是一個班級裏比較活躍也較難管束的孩子——上課不能長時間集中精力聽講,輔導作業的時候經常心不在焉。正是家長暴躁的脾氣,缺乏耐心的做事風格影響了孩子的所作所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有樣學樣的時候,家長的行爲極易影響孩子性格和價值觀的構成。所以,家庭和家長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家裏的一些事。

我的家庭是四川達州橋灣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有着農村共有的謙虛和樸實,卻也有家庭獨特的勤奮、好學和崇尚知識的良好家風。它給了我應對生活的勇氣和動力,幫忙我在成長的道路上直面挑戰,克服困難,使我人生的路在正確的方向上越走越寬。

記得小時候,老家的房子裏有一幅字畫,是爸爸最喜歡的,那個時候,年幼的我,總喜歡花花綠綠的山水畫,並不喜歡那幅字畫,有一年除夕,我期望爸爸用新買的畫把那幅又破又舊的字畫換掉,可是爸爸卻把那幅字畫挪到了其他的房子裏,並且給我說,他喜歡那幅畫上所說的,勤奮的人老天都喜歡眷顧和保佑,那個時候的我並不懂得那是什麼意思,只明白爸爸很辛苦,每次從外面打工回來,爸爸總是忙着打理家裏的裏裏外外,很少給自我休息的時間。直到之後,我明白那幅字是“天道酬勤”,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並且學着爸爸的樣貌,用勤奮學習來踐行這句格言。

小時候的我和同齡的孩子一樣貪玩,每一天都和小夥伴泡在一齊玩耍,那時候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和爺爺奶奶一齊生活。有一年寒假,天氣很冷,但我還是每一天出去瘋玩,弄得手上長滿了凍瘡。爺爺看着心疼就再也不讓我去玩了。我哭着鬧着要去,爺爺沒法,在他的藏書裏翻出一本連環畫,一邊哄我一邊說着書的好看,於是在他的指引下,我的注意力成功地轉移到了那本書上,思維被他和書成功俘獲。從此之後,我喜歡上了看書,書中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蹟使我產生了走出農村,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我至今還記得那是一本缺了封皮的《三國演義》,書隨很陳舊,但每個頁角都很平整,爺爺喜歡看書,更喜歡藏書,幾乎每年都會在舊書攤淘幾本書回來,每逢閒來無事,他就拿出那些書,躺在牀上翻看。這時候,奶奶經常會打趣般的微笑着說,早看書早考上大學了,爺爺則一本正經地對奶奶說;“你懂什麼,我們就是因爲沒有文化,纔會代代是農民,要走出農村,還得多唸書啊!”之後,等我上了國中,留宿學校,每週回家爺爺總會對我說,到了學校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大學,看看外面的天地。此刻爺爺走了,我依然記得他當年看書的樣貌,記着他說的那句話。

此刻的我,即將有了自我的家庭和自我的孩子,我會將這些事告訴我的孩子,告訴她爺爺以往說過的話。

篇11:家風故事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五個,孩子們的一輩有八個,都已長大成人。孝敬老人,兄弟和睦,關愛孩子,與人爲善,誠實守信,是整個家族的優良傳統。

兄弟姐妹之間坦誠相待,遇事相互商量,共同解決。每次家庭聚會,都其樂融融,用婆婆的話說:“看着你們在一齊有說有笑,我什麼都不吃也高興。”

公婆生病住院,兒女們輪流精心照顧。我爲公公捶背,同室的病友羨慕地問:“老先生,三閨女捶背舒服吧?”待我們走後,公公不無得意地說是三兒媳。婆婆已八十高齡,每次來住一段時間,我都爲她洗頭、洗澡。婆婆在城裏住不習慣,也從不願給兒女增添負擔,勤勞的婆婆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蔬菜,還養了雞鴨,不斷地帶給她的孩子們。

長輩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們,他們刻苦好學,工作踏實,舉止禮貌,願我們優良的家風代代相傳。

篇12:家風故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我們對爸媽的牽掛;是爸媽累的時候一句安慰話;是冬天裏爲爸媽準備的一盆暖腳水;是我長大後和爸媽的陪伴……“孝”這個字人人都明白,人人都在做,所以,我家的家風第一條就是“孝”!

今日,我就給大家講講,前天我家發生的故事。

那是一個週末,我早早地上牀睡覺了,迷迷糊糊中聽着客廳裏吱嘎聲,之後是桌子和椅子的碰撞聲,“啪!”隨着爸爸“哎喲!”慘叫,應當是他摔倒了。我立馬翻身起牀來到客廳,只見爸爸斜坐在茶几底下,頭靠在茶几的扶手,一隻鞋拿在他的手上,另一隻飛出好遠,爸爸滿臉通紅,眼角額頭皺出一條深深的“褶子”,大豆般的汗水襯托着痛苦的表情,原先他喝醉了!

我急忙拉起他,準備扶他回房休息,突然,我的手上感到一團黏糊糊的液體,一股刺鼻的氣味撲面而來,我定睛一看,我滿手沾滿了白色的唾液,其中還夾雜着各種顏色沒有消化的食物,細如絲線的金針菇、白色的藕片、紅色的胡蘿蔔……我噁心地打了一個寒顫,那刺鼻的氣味讓我不由自主地退後幾步,怎樣辦?

恍然間,我彷彿聽到媽媽曾對我說,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孝敬,因爲“百善孝爲先”!記得當時我十分自信地對媽媽說,“媽媽,您放心,您老了我決不嫌棄你,我會對您好!”我永遠忘不掉那時媽媽看着我的眼神,洋溢着幸福…….

我眼前又浮現出爺爺生病住院時的情境,每一天,爸媽都會提着熬的粥和水果去看望,陪爺爺聊天說話。爺爺因爲生病不能下牀方便,爸爸就親自爲爺爺清洗便盆,一家人在一齊總其樂融融,爺爺臉上一向掛着笑容,似乎忘記了病痛……

看到爸爸難受的樣貌,想到他平時爲了我們家辛苦的在外面工作;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颳風下雨,六年來從未間斷地送我上學;每次放假,爸爸總是陪伴我玩耍……想着想着,我忘記了眼前嘔吐物刺鼻的味道,默默地拿起紙巾……

第二天,爸爸起了個大早,正準備打掃,卻看見客廳乾乾淨淨,他愣了一大跳,連忙跑來問我:“女兒,這麼髒是你幫我打掃乾淨了?”我微微一笑:“百善孝爲先嘛!爸爸,你要不要喝點蜂蜜水呀?”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爸爸眼中閃爍着淚花,聽到爸爸輕聲地說道:“我的女兒長大了!”

“孝”在我們家成了一種習慣,受着爸媽的影響,我願意做一個孝順的女兒,因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愛,並且願意將這份愛傳承下去。

篇13:家風故事

潤物細無聲,勤儉入心扉

先生的曾祖父自幼失怙恃,生活過得十分清貧。他靠着自我的手藝養育了六個子女。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孩子們都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子女們長大後各自成家立業,踏踏實實的工作,樸樸素素的生活,雖然沒有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家家也都是和諧美滿。每當過年回家的時候,都是滿滿的一屋人,曾祖父每每這時候都是喝着酒樂呵呵的。

祖父母都有一雙巧手,祖父善於木工,祖母善於繡花。家裏的小木凳基本都是祖父用剩餘的木材敲敲打打做成的,結實而耐用。先生的祖母,很小

就作爲祖父的童養媳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耳濡目染了家庭的變遷,更是將曾祖父的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發揮到極致。家裏的小物件,即便看着沒用的都能在她的巧手下變廢爲寶——零碎布加五彩線在祖母的飛針走線中成了寶寶的虎頭鞋;廢棄的飲料瓶變成了吊蘭的新家;舊鐵鍋裝滿厚厚的泥土,春天撒上種子就是一個小小的菜園子了。如此種種,真是數不勝數。

守護傳統,承傳血脈。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沒有精美的宣紙襯托,“勤儉樸素”已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將慢慢傳承下去。

篇14:家風故事

開篇前先說下我家的家訓:1、欲成才,須先成人;2、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每個家都有屬於自我家的家風、家規、家訓,要說起我家的家風、家規、家訓,那可就要跟我小時候的幾件事有關了。

從我懂事起,媽媽就告訴我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勤學,意思就是要好學,奮發學習;其次是上進,要不斷地上進,用自我的實際行動證明,我能行;然後是誠實,不誠實的人,哪會讓別人信任你,依靠你呢;最終是善良,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僅有一顆狹隘的心,怎樣爲別人着想?怎樣會在別人有困難時去幫忙他呢?

五歲時,我就能夠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可是吃飯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並且還常常剩飯。並且我洗手時,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費半盆水,洗完後水龍頭也不關,白白浪費了很多水。媽媽明白了我這兩個不好的習慣以後,對我說:“勤儉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以後就不要再挑食了,並且也不要再剩飯了,並且要節儉水資源。”從那一刻起,我明白了要“勤儉節儉”。

過年時,我到爺爺家去拜年。向爺爺說了聲“新年歡樂”。爺爺從口袋裏掏出了一個紅包,放在我手上,並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孫女啊!你已經六歲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級了。我要告訴你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尊敬長輩,無論你將來走到

了哪兒,你看到長輩都要有禮貌,尊敬長輩;第二句話是孝順父母,父母將你帶到了世上,並養育了你。長大你必須要報答他們,孝順他們;第三句話是自強自立,將來你無論做什麼工作,都不要依靠別人,靠着自我的實力工作,還要安於現狀,勤奮進取。這就是我對你的期望,期望你時時刻刻地記住。”

又過了一年,我要上國小了。我們坐下來打算開個家庭會議。爸爸說:“今日的資料就是討論家風、家規、家訓。目的就是想讓你上學後能約束自我管好自我。”我們討論了很久,才確定下來。

家風就是:勤學、上進、誠實、善良。

家規是:勤儉節儉

家訓則是:尊敬長輩、孝順父母、自強自立。

上學以後,我感覺自從有了家風、家規、家訓,無時無刻不在謹記着,約束自我。

篇15:家風故事

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風、家規、家訓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期望對後代的策鞭!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向告誡我:百善孝爲先!記得小時候,我們家很窮,買不起好吃的東西,但每到春節,父母總會讓我把自家磨製的麪粉,挑選出來好的給爺爺奶奶、姥姥送去一份,每年如此。潛移默化中,直到自我工作了,有了收入,每次回家總會想着給長輩帶點什麼;上次回家,雖然自我過的很緊張,捨不得給買東西,把家裏的粉皮分了一部分給父母帶着。“和”: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僅有家庭和睦,社會纔會穩定。我們家爺爺、爸爸他們都是弟兄五個,每到過年爺爺都會叫我們一大家人去吃飯,每次都是兩三桌,然後分別去伯伯、叔叔家吃飯,從小和睦相處,待人接物有大家庭的職責感。自我成家了,喜歡與鄰里和睦相處,我們家樓層有四個小家庭,只要我回老家,帶的栗子、小米等自家東西就給他們分一點,我們平時相處的很好。

篇16:家風故事

家風就像是一個家族的靈魂,它不是掛在嘴邊的嘮叨,也不是貼在牆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幾十年如一日,幾代人共同遵守的一個準則,已成爲一種習慣的“動作,”而不需要任何外來的強制構成的一種風氣。善,則益終生,惡,則恨終生。

事實上,一個人能夠沒有顯赫的背景,也能夠沒有祖上的萬貫家財,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溯其源,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家風如影隨形的伴隨着他,薰陶着他。作爲父母、長輩對於養成好的家風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爲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在無形之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時常看到有潑婦罵街這一現象,更有甚者,竟把家裏的孩子叫過來助威,一塊罵,甚者大打出手。此刻想想風氣是多麼的惡劣,也影響了這一家的名聲,這壞名聲便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沒有人願意和這家人交往,這時候再想改,就來不及了。能夠說家風是十分重要的,雖然是一個無形的概念,卻能讓子孫後代延續的更長,走的更遠。

一個家族的風氣對這個家族的成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就說[華興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包凡,出生於銀行世家,小時候,包凡就受過金融啓蒙,他祖父曾是浙江銀行高管,給他講過很多銀行家的故事,那些銀行大亨的傳奇深深的感

染了他。那個年代做銀行的高管要麼是擁有雄厚的背景,要麼是經過自我的努力,而包凡的祖父恰恰屬於後者,祖父的經歷深深的感召着包凡,如果沒有兒時的“積蓄”,包凡又怎樣能從摩根士丹利到瑞士信貸再到創立[華興資本]呢……

父親一向說:“勤乃發家之本,儉爲致富良方”。當看到我們浪費糧食時,就拿《朱子家訓》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小時候自然是不理解這麼博大精深的古文。在我家裏吃多少就盛多少飯,不準浪費,要吃乾淨碗裏的每一粒米。父親就是這麼做的,哪怕一粒花生米掉在地上,也會撿起來搓掉皮放進嘴裏。更談不上浪費了,我們家每一天都是“光盤”哦!

記得小時候,母親常說,不管幹什麼必須要守信,這是基本的禮貌,雖然媽媽沒有給我講這個道理,但卻總是用行動告訴我這個道理。每次,和別人約定出行時間時,母親總是要提前幾分鐘到達,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學着母親,養成了守時的好習慣。

如果父親不從事建築行業,恐怕我大學就不會問道土木了。小時候見過最多的就是父親拿着刨刀一下一下削着木頭,之後才明白父親是在做傢俱,爲了生計,父親夜以繼日的工作着。他曾告訴過我:“勤勞扎富根。”父親總是花很長時間去做一件傢俱,所以傢俱做的十分精細,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所以,他做的傢俱總是很搶手。我呢,往往也會在一旁

也看的入神,估計土木情懷從那時便油然而生了吧,等父親做完手上的活,我就會拿着他剩下的料頭自我做個木劍,陀螺啥的,受他影響,我做的木劍也很搶手,有的被我當做生日禮物送給夥伴了。在那個家庭經濟蒼白的年代,父親又使我明白了一永恆的真理——僅有付出的越多,收穫得纔會越多。

時間不緊不慢的流逝,到之後,父親開始從事建築行業,窗前總是呈現出這樣一幅圖畫——深夜了還在研究建築圖紙的父親。說真的,我是被他這種刻苦鑽研的精神感動了,那時常自責自我學習還不如他認真呢!由於父親的知識有限,有一些數學公式他還過來問我。爲了能夠更好的幫忙父親,甚至是並肩作戰,當然更主要的是出於對土木的興趣所在。我想那個階段的我已經堅定了將來學土木專業的信念了吧!母親這麼多年一向扮演者相夫教子主角,一向支持着父親的工作,同樣,也深刻的教導着我。

家風就像一盞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伴隨着我從懵懂無知走向了成熟。你們總是在無形中給我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傳遞着正能量,真的多謝你們,一向潛移默化地感染着我。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我期望它世世代代傳承和發揚下去。

篇17:家風故事

一日與師兄聊天,他說我張嘴閉嘴“您”“您”的很是奇怪。我反問,“對師兄這不是應當的嗎?”“是是,只是覺得你太客氣了”“也是從小家裏就這麼教的”“說的是,此刻的孩子們淨不懂規矩的”。我聽了一愣,細細咂麼規矩這二字,大有國法,小有家規。我媽不是什麼文化人,但爲人比較體面。從小她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人活着是要有規矩的,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孃的手藝,說話辦事顯出爹的教養。出來這麼多年,每每通電話她從不噓寒問暖,而是一再叮囑:這年頭早已經沒有餓死的了,但在外面混的好壞沒關係,別給爸媽丟人就行。甚至在擇偶上,她的第一標準無所謂富貴,而是父母要知書達理。話不好聽,道理是對的。

細想想,從小我們家裏的規矩真是多多。光從吃上說,全家人圍坐着用餐,大人不動、小孩不能動,長輩坐在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來說夫妻要挨着。有的孩子得寵能夠挨着老人,但座椅不可高於長輩。吃飯坐下就不能再換位置,端着碗滿處跑那是要飯的。不能拿筷子敲碗,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能吧唧嘴,閉上嘴咀嚼是基本禮儀,小孩吃飯出聲會捱罵。夾菜只能夾前面的,不許過河;許騎馬夾,不許擡轎夾;騎馬指夾浮頭的菜,擡轎就是抄底。吃飯時不能一隻手在桌下。家有客人,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客人回碗時必須不能說:還要飯嗎?得問:再給您添點?

去人家串門,拍門時先輕敲一下,再連敲兩下。急促的拍門是屬於報喪,本家必不悅。遞剪子時手要攥着剪子尖兒,把剪刀柄讓給對方。與人拍照合影,輕易不搭對方肩膀,除非是長輩疼孩子。

另外,我們家老人教育孩子還有許多瑣碎事。不許叉腿坐着,不許喳喳呼呼,不許嘬牙花子,不許斜眼看人,老說眼斜心不正。不許擄袖子挽褲腿,不許鬥楞腿,所謂男抖窮女抖賤。

當然,自我也不是什麼都還在守着。規矩是人定的,可能也在變,但與人爲善,對長輩、社會、生命的三分敬畏之心、禮待規矩在任何年代、任何國度都不能丟。

篇18:家風故事

我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祖父母那一輩是農民,爸爸媽媽也只是普通勞動者的一員。所以,我們家並沒有固定的家訓。但即使這樣,我還是從長輩們身上學到了很多爲人處世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那就是:誠信待人,認真做事。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是前人對於誠信的理解,這足以說明以誠待人的重要,信守承諾,是人們你來我往的最基本的紐帶。可是,小時侯的我是不懂這些的,直到那件事的發生,才讓我對於這一點有了深刻的認識。

那是一年春天,我和小夥伴們約好準備趁一個週末去春遊。但不巧的是,就在我們準備出行的頭一天,我收到媽媽給我準備的生日禮物——一套《哈利·波特》。對它我已垂涎許久,一收到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來,一套七冊,一天哪裏能看得完?於是,第二天我便放棄了與小朋友一同出遊的打算,在家裏悠哉悠哉地看書了,全然忘了約定這回事兒。

之後,這事兒還是被家裏人明白了,雖然大家都沒再提起,可是,有意無意的,爸爸總會給我講起《曾子殺豬》《金斧子和銀斧子》這一類的故事。就在那幾天,身體不好的姥姥突然準備要回趟老家,聽媽媽說,再過幾天是二姨姥姥的七十大壽。姥姥的姊妹們以往約定過:不管是誰,七十、八十大壽的時候,大家都要聚會慶祝一下。家裏人也沒有阻攔姥姥,她還是坐了兩天的車,輾轉趕回老家了。這件事給了我深深的觸動:身體不適的姥姥都能遵守多年前的一個約定,而精力旺盛的我卻不能信守承諾,還要給自我找藉口。真是羞愧呀!這件事之後,我再沒有做過失信於人的事。

成長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裏的長輩們,不僅僅教會了我如何誠信待人,還教會了我怎樣認真做事。

我比較喜歡手工製作,記得剛開始學摺紙的時候,異常喜歡折各種各樣的紙花,但往往因爲不夠認真,摺疊的步驟沒有搞清楚,線條也折得不夠合理,導致最終的成品,總是和原作相差甚遠。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目睹了爸爸整理信息、上交報告材料的過程。那時的他神情專注、一絲不苟,有時直到煙燒到手指頭,纔會從冥思中反應過來。那個鏡頭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從此,再做手工的時候,我都會格外的認真,細心的琢磨,所以此刻,我的摺紙技能也越來越出色了,很多小作品都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此刻想想:有時候,家風家訓並不需要拘泥於文字的限制。這些從長輩身上,學習來的爲人處世的習慣,可能要比那些乾巴巴的文字更能影響人,它們也必將一向伴隨着我成長,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使我更加出色。

篇19:家風故事

國家有法律,我的小家有規矩,我家的家風小故事我來說說珍惜糧食和水資源。

記得我以前,吃飯會掉米粒在地上、有些菜掉在桌子上、還有時候去外面吃自助餐我拿了好多吃的,根本吃不了!這些時候,媽媽都會教育我說不能浪費糧食,飯菜要吃多少拿多少,更不能把食物掉在地上或者桌子上,這些都會造成浪費。媽媽教我的第一首詩是《憫農》,我們的國家人口很多,每一天都需要很多的食物供應,雖然我們此刻很幸福富足的生活,可是也有一些地方的小朋友吃不了那麼好、那麼飽,我們應當珍惜此刻的生活、更應當珍惜食物和糧食,絕不能浪費。還有更寶貴的資源是水,我們國家的水資源是很緊缺的,異常是北方很多用水是從南方調配過來的,並且水經過處理構成我們能夠使用的自來水也需要異常多的程序和很多人力財力支撐,更不應當浪費。我從小喜歡玩水,媽媽常跟所說,水用多少接多少水不能浪費、刷牙和洗手時不用了要把水龍頭關上、有些清潔的水能夠多次使用。

比如,我幫外婆洗菜,洗過菜的水能夠倒入桶裏去擦地,洗過菜的水我還幫外婆澆花,這樣節省了很多水資源。媽媽給我看過一些照片,在非洲很多地方的小朋友喝不上水、吃不飽,瘦瘦的、嘴脣乾幹,我覺得他們很可憐。

珍惜糧食、水資源是一種美德,這樣的家風一向教育着我,我也會一向堅持和傳承下去。

篇20:家風故事

良好家風的是我們創造完美世界的第一步,它影響着一個人一生的走向。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期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雖然沒有明令家風家訓,卻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言傳身教,構成一種無形的道德力量,爲我的獨闖世界指引方向。小時候家裏很窮,在那個溫飽都不能解決的年代裏,一家人卻有着太多的歡樂和幸福。父親淳樸勤勞,愛看書,閒暇之餘會給我們講故事。母親忠厚善良,勤儉節儉,喜歡唱歌,偶爾也會唱給我們聽。那時候,我們家破落的院子裏,時常飄出歡歌笑語,讓艱苦的歲月也變得歡快無比。每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母親會說:“堅持就是勝利!”;父親每每都會表現出男子氣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父母的教育下,我們兄妹五人,三個大學生,這對於一個農民家庭來說,所經受的經濟困難可想而知。此刻回望,匆匆那些年,所有困頓窘迫竟沒有一絲印象,去應對眼前的重重困難,留下僅有一家人進取陽光笑臉和團結奮進完美的畫面。

誠然,再和諧的環境也會有波瀾,再茁壯的成長也會生側枝。記得我小時候,因爲鄰居家的南瓜蔓爬進我家的棉花地,幾經周折也沒能阻擋它開花結果,瓜蔓纏繞着我家的棉花枝,氣勢洶洶,大有稱雄霸道之勢。我勢單力薄,拖不動瓜蔓,於是直接把他的南瓜摘回家,還一臉得意的向大家炫耀:“再讓它亂爬,以後結的瓜就是我們的。”

這時候父親沒有責罵我,而是讓我去拿成語詞典來,查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勿以惡小而爲之。”的含義。十歲左右的我,根本不懂父親的意思,於是興致勃勃的查字典,找到後拿給父親看。父親卻讓我自我讀出來。沒等讀完,我的臉就紅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父親說:“想想這件事該怎樣解決?是要我去跟人家說呢,還是你自我去承認錯誤?”我想了想,很堅決的說:“自我做的事,自我承擔職責。”父親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教會我如何做人,讓我永遠記住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勿以惡小而爲之。”的道理。這兩句簡短的話,掌控着我的人生信條,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踏實,更平穩。

父母用行爲教導我們怎樣做人,傳承那歲月沉澱下來的精神之光!我期望我的家風能世世代代發揚下去,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禮貌、健康、富有。

【小編簡評】

家風故事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家風故事範文。

【網友評價】

詳實材料爲文章增色不少。

標籤:家風 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