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呂氏春秋》有始覽原文多篇

《呂氏春秋》有始覽原文多篇

呂氏春秋讀書心得 篇一

在假期中,我選購了一本古代傳世名著《呂氏春秋》,讀後頗爲感慨!《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關於此書還有一段佳話:爲使此書精益求精呂不韋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爲《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中間包括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寓言如《引嬰投江》,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劍》告訴人們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類似的還有《循表夜涉》告訴人們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着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最著名的就要數《去私》了,它告訴我們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確地舉薦人才;從被舉薦的對象實際考慮,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做到大公無私。看完全書,覺得《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

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難怪司馬遷稱它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來它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着唯物主義因素,富有教育意義,很值得我們去閱讀一番。

呂氏春秋讀書心得 篇二

中華民族有着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着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於一尊,自此而後,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於儒學,儒家學說中優秀因素得以發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於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幷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關於君臣關係、親子關係方面,儒家主張忠與孝,幾乎是無條件的服從,少有下對上的矯正和叛離,其實,想一想,這合理嗎?現實嗎?科學嗎?

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麼說的吧。

“君雖尊,以白爲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爲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

在總體上堅持臣對君的服從,子對父的服從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要有個是非曲直,要有原則。什麼原則呢?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幹澤涸漁,則龜龍不往。”

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麼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乾了,湖枯了,那麼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乾了,那麼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爲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爲白,子不能從。”

這是對於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於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採取同樣的態度,政府雖強,以白爲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爲白,民有權不服從。這就把羣衆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

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

呂氏春秋讀書心得 篇三

中華民族有着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着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於一尊,自此而後,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於儒學,儒家學說中優秀因素得以發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是先秦時期重要的鉅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又名《呂覽》。《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召集諸門客集體編纂的一部著作。全書分爲三個部分:紀、覽、論。總括起來《呂氏春秋》全書共160篇,二十餘萬字,結構完整,自成體系。它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珍貴遺產。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系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系。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捨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衆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於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爲以後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

關於儒家

《呂氏春秋》重視並吸收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務本》篇說:“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順民》篇說:“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貴公》篇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 下世。”這些言論。

正如郭沫若所言,“具有一種鋼鐵的聲音”,尤其在君主專制的時代。《呂氏春秋》讚賞儒家修齊治平的賢人政治, 它說/‘聖人行德乎己,而四荒鹹傷乎仁。”“爲國之本在於爲身,身爲而家爲,國爲天下爲。故曰:以身爲家,以家爲國,以國爲 天下。”當然,《呂氏春秋》的“重視”人民,仍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重視”。它雖然說“宗廟之本在民”,接下去卻說“民之治亂 在有司”,人民始終是被統治者;至於《呂氏春秋》貫徹修齊治平的賢人政治,也是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關於法家

《呂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變法的必要性,明確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衆也;勇者不得先,懼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事易時移,變法宜矣。”這些觀點顯然與商、韓的思想有直接的聯繫。但是《呂氏春秋》對於法家“慘礉少恩”的一面,對於《韓非子》中的種種陰謀權術,是拒斥不取的。

關於道家

《呂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家虛靜無爲之說,並把它運用於爲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它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故能使衆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衆能也。能執無爲,故能使衆爲也。無智,無能,無爲,此君之所執也。”“善爲君者無識,其次無事。有識則有不備矣,有事則有不恢矣。不備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從來也。”“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呂氏春秋》認同先秦道家“無爲而無不爲”的主張,它說:“大聖無事而幹官盡能。”“善爲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事。”《呂氏春秋》認爲這種表面的“無爲”,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奮;人臣以不爭持位,以聽從取容;是君代有司爲有司也”,其結果必然是君臣職能倒臵,造成混亂和危殆。應該說,《呂氏春秋》中的這些見解,來自於老莊而又發展了老莊。

關於墨家

相對儒、道二家,《呂氏春秋》對墨家思想吸收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樂等主張,它基本據棄或予以駁斥。但對尚賢、兼愛之說,還是有所吸收的。《愛類》篇說:“賢人之不遠海內之路而時往來於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爲務故也。”“仁人之於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精通》篇強調:聖人“以愛利民爲心”。《圜道》篇讚賞堯、舜“以賢者爲後,不肯與其子孫”,也與墨子“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尚賢主張相一致。《呂氏春秋》中有一篇《節葬》,吸收並改造了墨子“薄葬短喪”的思想,主張:人死雖不爲鬼,亦無知覺,但出於活着的親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儀節,然而“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有不亡之國,是無不揚之墓也”,故此厚葬是無益的。那麼社會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風呢?《節葬篇》說:“今世俗:大亂之主,愈侈其葬,則……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爲榮,儉節者以爲陋……此非慈親孝子之心也。”這一見解比起墨子的節葬觀,更顯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呂氏春秋》提出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名實觀,注重類比推理的正確運用,批駁詭辯的名辯思想,顯然也是吸收、繼承了《墨經》中的優秀思想。

由此看來《呂氏春秋》在現如今的教育過程中十分的重要的,堪爲國學中的經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意義在於投身於實踐,淨化心靈,豐富情感。讓自己更智慧的,更加博學!

呂氏春秋讀書心得 篇四

作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幾千年來,有着優良的道德傳統。誠信,就是這些優良傳統中的一朵奇葩。

所謂誠信,就是我國古代儒學家孔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中的“信”,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翻開《呂氏春秋》,中華民族那氣勢恢宏、博大的文化、文明頓時涌現到你的眼前。記憶中最深刻的,便是魯國的柳下季。

齊國攻打魯國,索取魯國的岑鼎。魯軍便讓手下送另一隻鼎給齊王。誰知齊王不信,邊說:“若是柳下季認爲這是岑鼎,我便接受它”。魯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答道:“您答應將鼎送給齊王,爲的是國家,而我這裏也有個國家,就是信譽,毀滅我的國家來救您的國家,這是我辦不到的。”在柳下季的勸說下,魯君將鼎送給了齊國。

柳下季的誠實,不僅挽救了自己的信譽,也保住了國家的利益。作爲一個普通的臣民,爲什麼能坦然拒絕國君的請求,並且深受敵國國君的信任呢?這就是誠信的力量。一個誠信的人,就是一塊潔白的玉,一塵不染,冰清玉潔,就如水中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個誠信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着行爲的坦蕩,靈魂的純淨。

曾子,便是這樣一個靈魂純淨的人。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纏着她要與她一起去。曾夫人連哄帶騙,對兒子說:“你只要答應我呆在家裏,回來我便殺豬給你吃。”兒子欣然答應。曾夫人回家一看,曾子當真把家中的一頭豬殺掉了。妻子連忙說:“我是哄兒子說着玩的,你還當真?”不料曾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只會學別人的樣子,以父母爲榜樣。如今你欺騙了孩子,明天他就會欺騙別人。”

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要讓別人覺得你好,要讓人覺得這個世界十分美好”。缺乏誠信,欺騙一些無知的,不懂事的心靈,就是告訴他這個世界的虛僞、狡詐、毫無誠信,這是一個不值得信賴的世界;是在告訴他,只有欺騙,能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更好,這樣,每一個人都會收穫一個“言而無信”。

對於曾子來說,誠信,猶如一座高高聳立的堡壘,永遠也不會崩塌,在任何時候都閃着光芒,受人敬仰。

誠信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商家的誠信,食品的安全與價格的公道你就不必擔心了;飯店誠信了,“地溝油”這個詞,也許就消失了;出租車司機誠信了,在陌生地帶着你圍着目的地兜圈子,應該不會發生了吧……

誠信,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融洽,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讓每個人的靈魂更純淨,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無疑,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五千年的歷史,並沒有讓她消亡,而是讓她變得更豐饒了。作爲人類的榮耀,將她發揚光大,纔是我們的使命。

呂氏春秋讀書心得 篇五

《呂氏春秋》是一部經典,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是特別牛的一部經典。據說當年“合十萬餘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爲《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這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氣派,當然,沒有人出來真的去增損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這部書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後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呂不韋。

這部書,“以道德爲標的,以無爲爲綱紀,以忠義爲品式,以公方爲檢格”,彙集諸子所論又超越其上。通俗講,《呂氏春秋》就像是一鍋燴菜,但燴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嚐。

讀《呂氏春秋》,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不應被忽視的,那就是談“養生”。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紀》《仲春紀》《季春紀》,因爲春多與生有關。“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這段話簡直就是對我們說的。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用來維持我們生命的東西,而不是要用我們的生命去滋養萬物,也就是說,物是爲人服務的,而不是相反,人不應爲物所累,更不應被物奴役。但是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有太多的人把這個至關重要的關係顛倒了,很多人因爲物慾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爲輕何爲重。一個充滿物慾的社會,必然滋生墮落和腐敗,必然產生會亂和醜惡。

呂氏春秋讀書心得 篇六

這一學期讀了不少書,感覺每一本書都蘊藏無窮的奧妙。然而我最想談的是我花了近一個月讀完的《呂氏春秋》在我看來,它實在不失爲一本好書。我更加認爲它不僅是一本歷史書,不僅具有研究價值,它更是一本諫書。上諫君王,下諫臣子百姓,甚至於我認爲這本書的作用於今世之人亦有可諫之處。

書裏面講了很多道理,大致可分爲:珍惜生命,君子品行,爲王之道以及如何作戰,這四個方面。當然這只是我自身總結概括的,可能不是那麼準確。不過這四個方面卻又可以伸出許多細節旁枝來。每一個方面都包含了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對於其是如何看法,舉例爲證一一敘述。我讀時覺得它是一部真正能使人心情平靜的書。

我想就珍惜生命和爲王之道來說吧!珍惜生命,與現在所認爲的不同。那時是說如何保養身體。保養身體不在於用美味佳餚,錦羅綢緞來使味蕾豐富;使外表華麗;使內心滿足。而是要順應自己的身體,給它所需要的。並非順應自己的慾望來使身體勞累。這和現在的人不同,現在的人所謂享福,無非是什麼也不幹,吃好喝好。非把自己得出富貴病不可。可是古人呢?書中說。君子並非佳餚,綢緞,而是知道這些不利於保養身體。自然也就稱不上愛惜生命了。因此許多人寧願食五穀。穿麻衣。

因而樸實無華的生活,纔算是對生命的珍視。

爲王之道又在於要順應百姓,順應四季,禮賢下士等。“順應四季”在我看來多具老子思想。呂不韋也看得很透徹嘛!很多帝王就是不順應四時變化,仗權勢而改天換地。“夏天要讓它下雪,冬天要而它豔陽高照”等類似做法,纔會導致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事發生。其餘兩項自不必多說。

在讀《呂氏春秋》時,我發現國中學過的幾篇文言文中,在《呂氏春秋》中也有涉及,不過也會有些東西是不受用的。並非全是精華,總之是一本不錯的書。

呂氏春秋讀書心得 篇七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着作,目的是爲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

讀《呂氏春秋》這本書前查資料中對呂不韋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很想了解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組織編撰出《呂氏春秋》這本流傳千古的書籍。當然資料中有些事民間傳聞,有些是史料記載,但對呂不韋還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我認爲呂不韋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商人,做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凡事不講情面只計較利益,爲此可以不擇手段。如前期發現質於趙國的秦貴族子楚“奇貨可居”。於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這位“秦諸庶孽孫”取得王位繼承權。子楚即位,是爲秦莊襄王,呂不韋任丞相,封爲文信侯,食洛陽10萬戶,其政治投資獲得回報。3年後,秦莊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立爲王,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呂不韋爲相國,號稱“仲父”。雖然史書上的記載只有短短几句話,但我感覺可以根據呂不韋的出身、性格等因素想象出他在取得這些“成績”的過程中的做法和所用的手段,不過儘管手段毒辣,但在當時呂不韋在秦國專權12年期間,對外採用了“遠交近攻”策略,對內則大力發展商業,大大增強了秦國國力,使秦國的貿易繁榮,並使秦國軍威大振,統一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應當說,秦實現統一,在呂不韋專權時大勢已定。後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建立,呂不韋是當之無愧的奠基者之一。不過正是因爲他的厲害,給自己埋下了禍患,他很清楚,新皇登基的時候就是他的死期,所以他也不得不反。當然他本人也有當皇帝的野心。

呂不韋相當皇帝的野心我覺得很多地方都能體現出來,比如他爲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僕萬人,這麼大肆的招攬門客不是有異心麼!還有民間關於秦始皇血統的傳說,傳聞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我覺得呂不韋就是想借此醜化秦始皇,還有就是提高他自己的地位,其心思昭然若揭。《呂氏春秋》的編撰我覺得也並非是呂不韋在同一前就爲統一後的秦國着想,而是他要提升他在民間的影響力,爲了他當皇帝取得民間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就是爲了他專政取得一個合理的說法。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着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衆,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爲,一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並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爲秦國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辯護。還有關於天子的,如《謹聽》中“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執一》中“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就是爲了給秦國天子一個合理的說法,從而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這些還可以說是呂不韋爲了秦國着想,但是《呂氏春秋》中虛靜無爲的說法,卻說爲君之道的也要無爲而治。它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故能使衆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衆能也。能執無爲,故能使衆爲也。無智,無能,無爲,此君之所執也。”還有《呂氏春秋》中“無爲而無不爲”的主張,它說:“大聖無事而幹官盡能。”“善爲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事。”《呂氏春秋》認爲這種表面的“無爲”,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這些卻是呂不韋他自己專政而找的堂而皇之的藉口!甚至可以說是架空皇帝的權利進一步講爲了他登上皇位而做的“媒體宣傳”。

我給呂不韋的評價就是:爲秦國統一大業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是英雄;專政12年甚至野心勃勃想爲皇可謂梟雄;還有他的經商才能和遠大的目光都是令人欽佩的。《呂氏春秋》這部着作歷史評價衆說紛紜,而我看完後也對古人的智慧欽佩不已,感受和想法也很多,但是最大的感受和最想寫出來的就是對呂不韋的一些個人看法。寫這些並非是否定《呂氏春秋》,而是對它的組織編撰者寫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