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獅子和鹿的教學反思 篇一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課之內完成。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

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爲“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於是,我通過齊讀的方式,在齊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板書到黑板上,在齊讀後,馬上對這些字詞進行正音,並讓學生把正確讀音標到書本上。然後,進行第二次的朗讀——自由朗讀。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 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內容的把握上,還通過主要內容填空、根據有條理的主要內容初步接觸劃分意義段等方法,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爲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 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至於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課文完結的時候哦,我編寫了一個後續的故事,利用這個後續的故事,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在教師的點撥下,悟出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我認爲,《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第一,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錶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能夠感悟到道理的學生寥寥無幾。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後,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導和指令語言未能切合學生水平。在點明朗讀要求的時候,我只是說“請同學們讀出緊急的氣氛”。這就忽略了三年級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他們不能理解“緊急的氣氛”應該怎麼讀。經過思考,我認爲,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導,如果在下達指令的時候,再加上引導“你們覺得很着急的時候說話的速度會怎麼樣?語調會怎麼樣?”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讀出“緊急的氣氛”,並且在以後的課文中,如果再遇到類似狀況,他們就自然理解應該如何讀了。

第三,教態不夠自然。由於個人習慣和緊張兩個原因,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停地走來走去,這種情況必須儘量控制、減少。因爲學生的目光總是會跟隨着老師,老師如果不停地走動的話,會影響學生精神的集中。

第四,板書沒有發揮作用。板書代表着上課的思路,代表着本節課的重點,應該隨着每個環節的進行而添加板書。但是,我的板書是完成任務式的補上,沒有發揮到板書該有的作用。這點必須改正。

最後,語調和語速問題。語速偏快是我一直存在的問題,儘量減慢語速,重點、難點或者指令語尤其減慢,而且重複兩、三遍,學生才能記得或者來得及用筆記下重點。另外,語調起伏不大,缺乏抑揚頓挫,這樣學生會很容易覺得沉悶和疲累。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課文、語段用不同的語調,整節課堂會生色不少。

總結了五點需要改進的地方後,這節課也有一些做得好的地方:

第一,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都能夠突出,基本上能夠完成教學目標,能夠呈現一個完整的課堂;

第二,授課思路比較清晰,條理分明,整節課能夠比較流暢地完成;

第三,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銜接和過渡比較自然;

第四,感情朗讀指導得比較到位,能夠很好地通過朗讀體會態度的變化;

第五,在展現道理的時候,運用了續寫、提問的方法,既能夠總結全文,也能夠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對道理的感悟自己編寫對話,從而引出寓言的道理所在。這種思維的拓展,既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切實明白道理。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教學基本功上還有十分多的改進空間。希望以後能夠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有效的教學。

獅子和鹿的教學反思 篇二

本課教學總體上說,是比較滿意的。是一堂基於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閱讀課。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作過多的提問。而是基於學生主體地位,課中設計了4個學習活動,學生學得輕鬆而又高效。梳理一下幾個自己比較滿意的“教學點”:

首先,全文教學緊抓“欣賞”和“抱怨”這對詞語展開教學,條理清晰,環環相扣!

其次,“複述故事”環節,我個人認爲是最滿意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上文中的語言進行故事的複述,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內化語言;此外,與《陶罐和鐵罐》進行比較閱讀,發現作者寫作的共同之處,再結合單元習作進行指導,三者進行有機整合,高效而有效的做法。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在本課教學中亦有美中不足: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朗讀指導上不夠到位!與《陶罐和鐵罐》進行比較閱讀,匆匆而過……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三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的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個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鹿原本十分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險些讓它送了性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四

《獅子和鹿》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8課,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生動地記敘了鹿在池塘邊欣賞自己兩束美麗的角,抱怨細長的腿,之後寫到獅子撲來了,鹿四條細長的腿讓它逃脫了,而美麗的角卻讓它差點送了命,課文情節緊奏,前後比較分明,語言十分優美,在生動的故事當中蘊含着深刻的道理。作爲授課老師,徐老師對寓意的感觸頗深:此刻的小孩子往往在乎外在衣着的漂亮,而往往忽視了心靈的完美。或者他們總喜愛找別人的`缺點而總髮現不了別人的優點。基於這些因素,徐老師決定拿這樣一篇看似不那麼重要的略讀課文作爲本次精品課程探究的對象。

葉聖陶曾提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因此,略讀課文的預設目標即是:抓重點,學運用。

經科組討論分析得出:這篇課文學習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是學習的難點,明白鹿對自己的腿和角前後不一樣的態度是學習的重點。在教授課文時,讓學生初知課文的大意,無需字斟句酌,只要抓住重點引導孩子明白課文即可。而孩子主要是運用他們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來明白課文。有了對課型特點的分析和對課文重難點的把握,同時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生活潑踊躍、喜愛表演以及鮮明的個性化特點,徐老師設計了以下目標:

第一、透過閱讀來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資料。

第二、運用已有的閱讀方法聯繫上下文來明白詞語,邊讀邊想來讀懂課文。

第三、能與同伴交流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想法和體會,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有感情地來朗讀課文。

第四、能夠結合自己生活當中的實際來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那就是要全面地看到事物,全面地看待他人、美和適用在不一樣的條件和不一樣的環境下,它卻有存在的價值,從而學習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和想問題的方法,初步受到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有了以上的目標把握,我們便開始了第一次授課。課堂上,徐老師首先設置了巧妙的導語把學生們置於美麗的童話故事之中:“在茂密的叢林中生活着很多可愛的小動物,其中有一隻漂亮的鹿,它十分的想和大家做朋友,這天老師把它請到了課堂上,大家歡迎它嗎?(出示鹿的圖片,在小鹿身上,最吸引你的是什麼?生回答:角)鹿也從認爲自己的角很美,但是經歷了一件事情後,它改變了原先的一些看法。那麼鹿到底經歷了一些什麼事情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一個有關於獅子和鹿的故事。”學生自然進入課文。之後,徐老師便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要求讀準讀通,讀出問題,讀出自己的感受。自由讀、個別讀、領讀、跟讀、男女生分別讀、師範讀、配樂讀等,在老師的點撥和變化多樣的朗讀手段之後,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朗讀感情也比較豐富。給了學生足夠的時刻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啓示,學生大都能說出:“美麗的東西不務必有用,難看的東西也會有他的用處”等類似的話。看來透過多讀,學生對於寓意還是有務必的把握。但更深層次的話,尤其是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講一講,舉手的學生則少了很多,回答面也顯得比較狹窄。看來,我們不就應把課文與生活,個性是與學生實際割裂開來。要多運用從書中領悟的道理去引導孩子瞭解、明白我們現實所處的環境,懂得做人、爲人的方法。不能讓書本上的知識成爲死的,要想方設法使它“活”起來。

基於此,我們進行了改善,決定把寓意中的道理實踐到課堂中去。

在語文課程標準當中,指出我們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孩子具有感受明白、欣賞、評價的潛質,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是他個性化的行爲,學生作爲生命的個體,他是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獨特的生活經驗來走入文本開始閱讀的,在閱讀當中他會利用他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的經驗來感悟文本,明白文本,在交流中來欣賞文本,進而來評價文本與生活中的人和物,以及文本本身,最終他會帶着新的感悟走出文本,走進生活。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五

《獅子和鹿》的教學實踐結束了,回想上課的情形,和學生在一起的感覺真好!一個月沒上班了,竟然還能找到上課的感覺!但“刪繁就簡,讓課堂多點童趣”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

魏老師說我的課是一堂返璞歸真的課,緊扣教材的要求,守住了“底線”。尤其是抓重點詞概括段意,藉助重點詞適當修改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學習方法落實得非常到位,至少有80%的學生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穫。同學們也覺得這樣的設計與平日裏聽過的完全不一樣,原來課還能這樣上!(其實,我心裏充滿了自豪——爲趙老師如此智慧!)

總的來說,教學設計偏理性,工具性很強,還缺少了一些童趣,需要做一些減法,再做一些加法。

一、減法

“看圖猜故事”和“讀連接語”環節花時近十分鐘——減!“看圖猜故事”,其實是課前談話的內容,今天因爲孩子們剛上完數學課,我讓他們上廁所去了,所以上課鈴聲響了,才全班坐定,於是,這個內容放到了課堂上。“讀連接語”,本意是想着學生才接觸四五篇略讀課文,有必要讓他們知道略讀課文其實是可以根據“連接語”來自學的,也屬於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其中一個方面。但因爲我看學生面對連接語都束手無策、無從下手的樣子,所以多等待了一會兒,於是,這個環節顯得不夠乾脆,拖沓了,因此,耗時太多,影響了後面的教學時間。

板書時候,特地回頭請孩子們一起寫“鹿”字,“勻稱”、“撅”、“掙脫”三個詞的正音,以及“撅嘴”做做動作,不是略讀課文教學的目的所在,更何況“撅嘴”的動作對於本堂課的教學任務的達成沒有關係,所以——減!“鹿”字是我從小就搞錯筆順的字,我主觀地認爲:不能讓我的學生犯和我同樣的錯誤,於是特地提醒學生跟着我一起書空。其實沒多大必要!我問過的身邊的同事,他們寫這個字的筆順基本上都對的,說明這樣的錯誤不具有普遍性,完全是我小時候要麼沒學好,要麼接受了誤導,但那也是個別的。課堂上這一“回眸”,一“組織”,雖然耗時不多,但也是“耗時”,而且體現了教者心中對略讀課文教學的認識其實是模糊的。“勻稱”、“撅”、“掙脫”是我預設的,學生讀課文時候容易讀錯的,但今天的課堂上學生只是讀錯了“掙脫”一詞,我只對這個詞做正音即可。其實我完全可以不理會“勻稱”和“撅”這兩個詞,因爲站起來讀課文的學生把這兩個詞讀得很正確,字詞教學不是略讀課文教學的內容,“認不清略讀課文教什麼”,所以纔會出現這種“旁逸斜出”的現象。這樣一減,我的課堂上不會出現一會兒顧黑板這頭寫詞語,一會兒顧與臺下學生交流這種兩頭忙活的狀況了。課堂教學的節奏會變得緊湊,同時也能省時一小部分。

二、加法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師要“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汪潮教授說過,複述、講故事是語言習得和運用的好辦法。對於低中段孩子來說,“講故事”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的,就是充滿童趣的。因此,本堂課除了教學生學習的方法,還可以設計“講故事”環節教學生學習語言的遷移和運用——可以加!

第六自然段是文本最吸引人的,本堂課就可以此爲“用件”,教孩子學習講故事。第一步,把這個自然段讀順;第二步,指導朗讀,讀出緊張;第三步,學生看書試講故事;第四步,學生藉助教師提供的關鍵詞(描寫小鹿逃跑的動詞作爲關鍵詞)講故事。

具體沒有操作過,但這樣的設計,既教學生“抓關鍵詞讀懂文章”,又教學生“抓關鍵詞講故事”,既體現工具性,又體現“語用”性,而且把“抓關鍵詞”這一點做足、做亮了。如果說公開課要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那應該算是了。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篇六

《獅子和鹿》是本學期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透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應在一節課之內完成。因此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

2、讀懂課文資料,體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略讀課文的教學,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忙學生理解即可。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本課立足這一精神,努力讓學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時間自己去讀課文,以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潛力。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教完此課,我覺得值得反思的是:

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聽故事導入、初讀、以及抓兩個嘆氣的句子爲契入點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感受驚險的過程中,在朗讀上(包括個別讀,指名讀、分主角讀、齊讀等,個性是齊讀)花費了太多時間。雖然在設計中強調了略讀課就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悟的特點,但在操作中卻沒能很好地突出這一點,導致學生在感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和聯繫生活實際時由於時間倉促而沒能很好地思考,教師給了學生過多的提示,把一些主觀的意念加給了學生。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再安排續寫,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