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臘八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你知道嗎精品多篇

臘八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你知道嗎精品多篇

習俗二:吃臘八粥 篇一

李永俊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爲“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曆十二月定爲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爲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

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也演繹出許多有趣的典故。據傳爲了感念佛祖臘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侶在這一天集會紀念、誦經演法。並把從八方化緣來的米、麥、豆、谷雜糧,及採集的棗、慄、核桃等乾果彙集在一起,用大鍋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後衆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進香者,寺院以粥施捨。後來此舉逐漸成爲善事,被流傳至今。隨着佛教的不斷傳播,這種活動由寺院傳到世俗民間,熬“臘八粥”漸漸演變成民俗習慣。到了宋代,“臘八粥”廣泛盛行。不論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併合家團聚共用,或饋贈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臘八節”不僅成爲民間重要傳統節日,喝“臘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傳下來。

北京建都以後,老北京人民對“臘八節”有了更深的歷史文化情緣,據說還有個典故: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給人家放牛,回來正飢餓難忍,忽然發現牆角處有個鼠洞,便想逮只田鼠充飢。不料竟從洞中掏出不少糯米、黍谷、麥粒、花生及豆類,於是得把這些雜糧洗淨煮成了粥,美美地吃了一頓飽飯。後來他當了明朝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膩心煩,又想起了小時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宮廷廚師仿製,請衆臣一起共嘗,不料大家無不稱妙。這一天恰好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爲其起名“臘八粥”。後來在民間也有了喝“臘八粥”之習俗。

對於“臘八粥”的民俗習情,歷代都有許多記述。晉代《大臘》一詩中寫道:“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衆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河,年豐物阜。”古人以“臘祭”形式,感謝百神保佑生活平安美滿。北齊魏收《臘節》文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表達了人們數九隆冬之時,祭神敬神之情懷。詩人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寫道:“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生動描繪了臘日裏人們互贈、食用佛粥(即臘八粥),更感受清新氣息迎接春天的來臨。

到清代,朝廷在臘八這天有賜粥風俗,自雍正皇帝起至宣統退位,對此節十分重視。每逢臘八,必在雍和宮用數口大鍋熬粥,由喇嘛誦經,並派大臣前往拈香上祭。道光皇帝在臘八之日,也要舉行“臘祭”活動。各道院以舍粥爲善,民間百姓都以粥敬神。親朋好友互送“臘八粥”,以此來增加情感。《燕京歲時記》載:清代“臘八節”,雍和宮備四口大鍋,直徑達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數擔。第一鍋粥奉神,第二鍋粥賜給太后、帝后家眷;第三鍋粥賜給諸王府及少主府,第四鍋賜給喇嘛。當時京城食粥情景熱烈非凡。有詩爲證:“一陽初始中大呂,谷粟爲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衆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卅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想而知,施濟“臘八粥”和皇家君臣、百姓平民在此節之時,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涌如潮,空前壯觀。

早年間,老北京還有一種典故,據說“臘八節”與上古五帝之一顓頊氏有關。其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兒童。因人們非常迷信,害怕鬼神,認爲所有疾病都是由於疫鬼作祟,但這些惡魔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臘八這天,專以紅豆、赤豆熬粥,可祛疫迎祥,繼而引發出“赤豆打鬼”之傳言。

老北京人對“臘八節”有着一種特殊的情感,受古都文化影響至深,在繼承民俗傳統方面獨有風情,在食文化上也不斷推陳出新。經過長期的探索,再加上宮廷內外的相互的勾通,因此在書包範文“臘八粥”的用料,做法上不斷改進,粥的花樣、品位也愈加講究。

宮廷御膳在“臘八粥”中加入了桂圓、蓮子、果仁、魔芋、銀耳等營養精品,使其成爲冬補的美食佳餚。普通百姓也要想法兒把五穀雜糧多攢一點兒,使“臘八粥”的味道香甜可口。人們認爲,喝了“臘八粥”能驅寒暖身,大補陽氣有利健康。而喝上“臘八粥”,就是邁進了年的門坎兒。記得小時候,到了隆冬季節,總盼着能美美地喝上一頓新糧做成的“臘八粥”。而每家每戶的大人孩子們,都願意聚集在熱炕頭上,享受那熱乎乎的家庭美食帶來的歡樂與溫馨。雖說北京冬日冷風刺骨,“臘七臘八凍死寒鴉”,但喝了“臘八粥”,人們會將室外的冰天雪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忘記了寒意。那濃濃的人情味,時時溫暖着淳樸勤勞的京城人。

老北京人歷來對“臘八節”十分重視,把它看成春節即將到來的信號。北京民間曾流傳一首民謠:“老太太您別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竈王就到年”。舊京還流傳一句兒歌:“小孩子,你別饞,吃罷臘八飯,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飯,還有人給壓歲錢。”

過了“臘八節”,便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歡樂的事會連連不斷展現眼前。婦女們忙着做針線,做新鞋、繡枕頭,裁新衣,爲着過年做打算。民間花會也開始操辦,文化活動抓緊了演練。儘管“臘八”時節正值數九嚴寒,但滿懷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市民,家家戶戶積錢備物,盡享辛勞一年的好收成。火熱的心溫暖着和諧的幸福家園,使生活充滿了無限歡樂與溫馨。

記憶中的舊京,進了臘月已有了年的氣息。到了“臘八節”,街市店鋪開始籌集玩具、小吃等年貨,商品漸增。許多家婦女提前動手製作小磨豆腐、飠各餷之類吃食,還要抽空碾些豆麪、黃面等以備春節前炸丸子、蒸糕之用。記得以前從臘月初六晚飯後,母親總會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紅小豆、芸豆篩選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紅棗洗淨待用,到臘七晚間便開始熬粥。母親做吃食很有經驗,先把不易煮爛的豆類下鍋。待豆軟湯紅時,再把棒糝、米類、果仁下鍋,並不斷攪動。約一個多小時後,濃濃的香氣從蓋沿四溢,讓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時,就可以出鍋盛入瓦盆內待用了。除此之外,母親還要蒸兩屜白麪加棗兒、金糕條的大發糕。上面放上青紅絲、瓜仁,用大料瓣點上蓮花形紅點,象徵吉利滿門。到晚上,奶奶、姐姐要剝蒜皮,然後浸入盛滿醋的壇內泡成臘八蒜。

初八晌午,母親把“臘八粥”、“吉祥餅”加上紅糖、白糖溫熱,端上炕桌,全家人在溫暖如春的房間裏,歡歡樂樂共度“臘八”,共同品味傳統節日的溫馨與祥和。喝完粥,我隨姐姐提罐出門,把特意準備好的“臘八粥”和發糕,送到親友家,大人們也備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門的親友。那種和諧的氛圍充滿了深情厚誼,至今想起來仍感到溫馨。

臘八蒜 篇二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說,農曆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後來青海的“臘八粥”。後人根據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裏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裏流行。

關於臘八節的習俗2017-01-05 22:23 | #3樓

臘八節是什麼節 篇三

臘八節是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爲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爲“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八節在我國有着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歷史上曾涌現出一大批專爲“臘八節”而創作的詩詞作品。

臘八面 篇四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搗碎後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調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絲25千克 青椒絲15千克 雞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適量清水和調味品:味精、鹽、黃酒、花椒等然後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氣停火幾分鐘,然後再文火相煮,反覆三次左右即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