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元旦的由來簡介【精品多篇】

元旦的由來簡介【精品多篇】

元旦的來歷是什麼 篇一

每年陽曆的1月1日爲元旦,“元”表示開始,“旦”表示日,即“初識的日子,新的一年的第一天”。現在的元旦是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爲“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爲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關於元旦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堯舜時期,還要從堯舜時期的禪讓制說起,堯帝在位時,勤政於民,治理天下有方,深得百姓愛戴,但其子無能,所以將帝位讓給德才兼備的舜,後來舜把帝位傳給治水有功的禹,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爲“元旦”,或“元正”。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爲“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爲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爲“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

元旦有很多民俗習慣,比如吃團圓飯,拜年,新年賀詞、貼對聯,貼窗花、穿新衣等等,不過元旦和春節相比,重視程度上還是有差距。

元旦的由來簡介 篇二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爲“新曆年”“陽曆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而以西曆的 1月1日爲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爲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元旦節的來歷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七年級爲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爲“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爲歲首“新年”,但仍稱 “元旦”。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爲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爲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七年級稱爲“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爲“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爲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爲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爲元,七年級爲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爲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纔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 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爲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爲 “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啓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爲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七年級爲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爲“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曆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www本站uawen.本站cn閒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願和千百年的。民俗。

現在的公曆1月1日的元旦,我國好像沒什麼習俗,只是個公共假日,機關、學校可能會開個元旦聯歡會等的。

元旦的習俗文化 篇三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爲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元旦的傳說故事 篇四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爲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纔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爲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爲“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啓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