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陶行知經典教育故事新版多篇

陶行知經典教育故事新版多篇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一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因爲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並研究的問題,正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最新的理念。看一看我們的語文新課標:“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細細研讀,這些語文課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對陶行知教育理論更具體化和更富有時代性的表述嗎?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實現教育民主化,教師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書中談到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一)虛心;(二)寬容;(三)與學生同甘共(四)跟民衆學習(五)跟小孩子學習(六)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我琢磨了這幾點,按我的理解覺得可以概括爲以下兩個內容:

一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爲本,寬容對待學生。這就意味着教師不以“權威”自 居,不搞“一言堂”,與學生共同探討真理、共同進步;這就意味着教師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這就意味着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 這就意味着教師不再把學生分爲三六九等,一視同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家庭的文化、經濟、政治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我們在日常的教育 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營造教育民主的氛圍。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爲學生提供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把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得輕鬆、學得快活、學得主動、學得紮實。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對學生既講民主、又講集中;既嚴格要求,又熱心指導;既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及創新精神,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民主、平等的標誌是尊重。 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 有人這樣透視教師的寬容,很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深入的寬容,爲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纔能有針對性地開啓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 並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爲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爲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啓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二是師生都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成長,教師要虛心向周圍的人、乃至學生學習,以此來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對象,是教育這塊陣地的主人,陶行知認爲:“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講道德、能思考、會創造的人”。人的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來考慮,把人的發展作爲首要目標來追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爲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爲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作爲教育者的教師,我們也必須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長,這樣纔會完善自己,得到學生的尊敬、信任和愛戴,使自己具有強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師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員,他的職責是培養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識結構、文化底蘊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學習,放眼看世界,纔會意識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潛心學習,提高素養。另一方面,學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時代前沿的鮮活的羣體。教師如能走近他們,瞭解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才能從本質上認識學生,從學生身上了解時代的訊息,領悟到學生真正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真正的愛,才能恰到好處地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感觸到教師的關心。

讓我們以人爲本、做民主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培養高尚的人格修養,靠着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關於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氣,是杜威的弟子,關於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過什麼“生活即教育”這麼一個標題,除此以外,我對其就渾渾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國小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更別說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讀到此,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說法,但足以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於是在閒暇空餘之時,我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現把所讀、所想、所悟零碎記錄下來。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

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

2、立在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

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國受過多年教育的學者,回國後卻放棄高官厚祿毅然跑到鄉下辦學,並終身致力於平民教育,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國現代教育界最早認識到農民教育問題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廣泛提倡婦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權利的人,也是第一個開辦鄉村幼兒園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廣泛推行。

每次讀到陶行知的話時,我總會感嘆,他怎麼那麼先知先覺?他怎麼會總結出那麼多精闢的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細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讓我瞭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記得前一階段,看到一則介紹:“蝸牛喜歡吃什麼呢?”過去,孩子們要問爸爸媽媽、問老師,現在他們說:“喂喂就知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餵養,孩子們發現蝸牛喜歡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歡吃芹菜、黃瓜等。孩子們把蝸牛喜歡吃的食物畫出來貼在牆上,告訴全班同學。更有趣的是,孩子們發現蝸牛吃了草莓排出紅色的糞便,吃了橘子排出黃色的糞便。經過反覆的實驗觀察,孩子們得出結論,蝸牛糞便的顏色與吃的食物有關。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被稱爲“做中學”,受到孩子們的空前歡迎。這項教育改革實驗有着鮮明的特點,它強調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培養,注重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和發現。 這場教育改革實驗雖然是科學家發動的,但在教學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師。在課堂裏,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面前說:“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訴你。”“我不知道,讓我們一起來做實驗吧。”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做中學活動中“做”的靈魂,強調了“做”是“行是

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在做中學活動中老師還會不經意地進入一個誤區,即有意無意地將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設計的想法上引導。結果往往會千遍一律,沒有新的、有價值的發現。例:在“鹽水讓胡蘿蔔浮起來”的實驗中,老師爲了讓孩子觀察到胡蘿蔔在鹽水中可以浮起來這一現象,於是讓孩子將胡蘿蔔放進調製好的鹽水裏,實驗結果都一樣,實驗看似成功,其實不然。但反之,如果讓孩子自由嘗試,往沉有胡蘿蔔的清水裏一點點地加鹽,孩子卻有不一樣的發現,鹽加少的孩子會發現胡蘿蔔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會發現胡蘿蔔懸在了中間,加鹽比較多的孩子會發現胡蘿蔔浮起來了……於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結論:鹽一點點的加入,胡蘿蔔會一點點地浮起來,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與改變,是主動探究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條件。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在實驗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深信:“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爲孩子們展開一片充滿想象,充滿生機的天地!

4、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陶行知先生認爲: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與生活“對話”,要注重提煉兒童的生活經驗,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解讀課文,變無意識的生活積累爲有意識的、比較系統的生活經驗積累。從而,將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

陶行知經典教育故事 篇二

深度提示 ●慘劇發生在順義區仁和鎮軍營村,在該村的民辦學校——紅星學校門口,只因一句髒話,3個少年將該校的一名三年級國小生毆打致死。 ●警方證實,3個打人者沒有使用兇器。死者家屬發現,孩子身上無明顯外傷,但生殖器官已被踢破。律師認爲,由於發生在校外,學校並不擔責。 ●目前,3個打人者中,兩個未滿14歲的男孩被釋放回家,另外一名近17歲的男孩被刑事拘留。死者家屬表示將追究刑事責任。

7月8日中午12點多,順義區仁和鎮軍營村,村民高先生氣喘吁吁地敲開已經40歲的高志會的家門:“大哥,你家小東被人打了!現在就躺在校門口的土坡上呢!”話音剛落,高志會的妻子扔下抹布,拔腿便往外跑,而此時,小東——高志會兩口子的獨生子已經死在了自己學校的門外。小東今年15歲,半年前剛隨父母從河南鄧州的老家來京上學,被打前在紅星學校(國小)讀三年級。小東的父親說,軍營村裏有幾個問題少年總是惹是生非,平時他常提醒小東要離他們遠一點。然而,小東正是因爲和這樣的3個男孩發生口角,才惹來了殺身之禍。

紅星學校位於軍營村的南部,這是一所類似於四合院式的建築,6個年級加上學前班和教師辦公室分佈在東、西、北三側,立在大門後面的影壁上還貼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條幅。學校正門前是一處開闊的土坡,前天中午,慘劇就發生在這片土坡上。記者昨日中午到現場時,現場打鬥的痕跡已經被雨水沖刷得一乾二淨,只有十來個小孩子蹲在地上在彈石子、打彈弓。

除了兩名已經被警察帶走做筆錄的目擊者外,一名姓李的村民也稱看到了事情的經過。“中午12點剛過,我端着飯碗剛走出門口,看見小東正推着自行車站在路邊,一個男孩站在他前面,手握着小東的車把手,另外兩個男孩也站在他的面前。”李先生說,小東長得要比3個男孩都結實,但是對罵了沒有幾句就不說話了。

隨後,3個男孩不由分說拽開小東的自行車,衝上去就開始拳打腳踢,邊打邊罵:“你丫牛×,再給我還嘴!”此時,很多午休的村民聽到叫罵聲後都從家裏出來了。“他們看了一眼就又進屋了,都以爲這種半大孩子打架是小事,誰也沒想到會鬧出人命來”。另一位村民楊先生說,“鬥毆大概持續了5分鐘,而小東在整個被打過程中都沒力氣還手,那幾個男孩先是打他臉,隨後就踢他的腿和肚子,最後看小東躺在地上不起來了才離開。”

隨後,紅星學校的老師和校長聞訊趕了出來,看到小東已經失去知覺後,便急忙撥了120和110,差不多10分鐘以後,急救人員趕到現場,而此時小東已經沒有氣息了。

小東的母親跑到現場時,急救人員和民警已經圍在了屍體旁,周圍站滿了圍觀的村民。“讓我去看屍體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20分鐘以前還活蹦亂跳的兒子,轉眼就躺在地上了!”小東的母親說,她被人攙扶着走到兒子身體旁發現,兒子身上並沒有出血的跡象,本想問是不是真的死了,可是話到嘴邊卻怎麼也說不出來。

“我當時根本不相信,連哭都哭不出聲來了。”小東母親說着,眼淚嘩嘩地開始往下掉,“沒有容我多看一眼,急救人員便把小東擡上了急救車,我上了救護車後,大夫爲了安慰我,讓我喊兒子的名字,試試能不能喊回來,我喊了好幾遍,兒子沒有一點反應。”

小東的伯父高志國向記者證實,家屬趕到現場時看到,小東身體沒有明顯的外傷,當時都懷疑不是被打死的。由於從外表判斷不出致命傷的位置,最後只得由法醫進行屍體解剖。昨天中午,警方安排小東的家屬去太平間看小東最後一眼。

“中午我們去看屍體時發現,孩子的後腦和頸椎部位有淤血,生殖器官也被踢破了,法醫現在只是懷疑這兩處傷有致命的可能,但是結果還要等到屍檢之後。”昨晚9點,記者電話聯繫死者家屬時,他們尚未接到屍檢報告。

一句髒話引來殺身之禍 記者在小東的伯父高志國處瞭解到,小東是弟弟家裏的獨子,由於老實懂事,親戚們都把他當做寶貝。小東的母親說,由於自己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從小就沒有人管,因此上學很晚。“他前年纔開始上國小,上了兩年後,我和他爸覺得不能再讓孩子長期脫離父母,所以今年過年後特意把他帶到北京,到紅星學校上學。” 昨天下午,小東的伯父高志國家裏坐了十餘名親友,小東的母親坐在蜂窩煤前的一張小板凳上,哭着對記者說:“昨天是他最後一天考試,本來今天就可以放暑假回家了,哪想到孩子就„„” 小東的母親說,事發當天中午小東回家吃飯,因嫌母親做的飯不夠可口,於是提出想吃餃子,母親也覺得兒子考試很辛苦,就給了小東5元錢,“犒勞犒勞兒子”。 “我還告訴他,家離學校這麼近,即使出去吃飯也不用騎車,可是他偏不聽。”15分鐘後,小東騎車回到家,把吃飯剩下的1塊5毛錢交給媽媽後便騎車去了學校。事後,知情人對她說,小東騎車到學校門口時發現腳蹬子壞了,於是推車調頭準備修理,可是剛推了沒多, 遠就發現走在前面的3個男孩擋住了自己的路。“他和那3個男孩都不認識,嫌他們走得慢,於是要求對方讓開道路,可是3個男孩拒絕讓路。”於是,小東就張口罵了一句髒話,3個男孩馬上圍了上來要求小東道歉,可是小東沒有照做,而這樣的舉動激怒了3個男孩,直接導致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罵人是他不對,但是不管他罵的什麼,也不能往死裏打啊,他還只是個孩子,怎麼這麼忍心下手啊!”小東的父親坐在妻子旁邊,一邊安慰着悲慟欲絕的妻子,一邊哽咽着對記者說。

3個打人者兩人也是國小生 記者隨後從多名軍營村村民處瞭解到,3個打人致死的男孩是村內另一傢俬人國小——育英國小的學生。記者在村內看到,育英國小離紅星學校不到200米,校舍同樣是由兩排平房組成。

校長席女士向記者證實,3名傷人者中,只有兩名是該校的學生。“其中一個姓李,另外一個姓楊。”她向記者介紹,小李在育英國小已經讀了3年書,今年已經畢業,而另一名學生小楊還在校內讀5年級。“打人的第三個男孩,警察說是一名十六七歲的小混混,但是不知道這名男孩的身份。”席校長說。

席校長還告訴記者,打人的李同學是一名調皮搗蛋的學生,連家長的話他都不聽。她說,小李的老家在河北,四年級的時候轉入育英國小,和小楊的關係一直不錯。

“我根本無法想象他會做出這麼大的事來,他看上去瘦小枯乾的,就像個小不點!”席校長說,她眼中的小李和小楊並不算壞孩子,“他們都很聰明,對老師也很懂禮貌,小李平時非常大方,在校內還有不少好哥們”。

陶行知的故事 篇三

育才學校招收的學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戰災流浪兒童,他們雖然離開了故鄉、失去了爹孃,但是他們都是一羣天真活潑、富有聰明才智的孩子,他們都各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有的愛演戲、有的善唱歌、有的喜愛科研、有的樂於寫作。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剝奪了這些孩子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

陶行知把他們招收進育才學校後,在"因材施教"和"愛"的教育下,經過了一二年的學習和訓練,他們的才華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音樂組的孩子非但善彈奏、能演唱、會作曲,還能經常爲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劇院去舉行音樂會;戲劇組、舞蹈組的`孩子,非但能演戲、跳舞,而且還能自編、自導、自演,用精彩的戲劇與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勢;繪畫組的孩子們竟能在重慶城市裏舉辦兒童抗敵畫展,多麼了不起呀!

周總理稱讚這些孩子們說:"一代勝似一代。"馮玉祥將軍爲這些孩子的成長鼓掌。但是,也有那麼一些因循守舊、自己不願進行教育改革的"學者"們,卻在那裏陰陽怪氣地非議陶行知,說什麼:"陶行知丟掉了普及教育來搞天才教育了。"

陶行知並沒有因爲這些非議而動搖了他"爲今天培育抗日的人才,爲明天培育建國的人才"的決心。他一心爲國育才,因此他理直氣壯地對這些"非議者"給予了答覆,他說:“我不是辦天才教育,我辦的是人才教育。按照每個學生的特長才能、愛好,對他們提出一定的要求,加以定向培養,進行因材施教。這些人才在正確指導下經過一番努力,就轉化成大才(“人字上加一橫就成“大字)。對大才再進行深入的誘導,學生們自己再出一身力,流一身汗,一定時間之後,大才也就成爲天才了(“大字上加一橫就成天字)。真正的天才是師生經過共同的教學實踐活動,不間斷的樂教樂學而培養出來的。若能爲國家、爲人民培養幾個天才又有什麼不好呢?”

看!陶行知回答得多麼好呀!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們得到啓發,天才決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癡以外,每一個孩子只要培養、引導得當,社會關心、環境適宜,再加上他自己的不斷努力,都可以成爲天才。陶行知對於培養天才的解釋多麼有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