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新版多篇】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新版多篇】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篇一

【傳統故事】春秋時,有一個叫梓慶的木匠,他技藝高超,製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頭鋸子。這把鋸子造型美觀,上面的花紋纖巧,從沒有一把鋸子這麼美。每一個見過這把鋸子的人無不歎爲觀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慶做的,都認爲只有鬼神才能做出這種極品。

魯國國君聽說後,也跑來欣賞。他很驚奇,也不相信這是人工做出來的,於是問梓慶:“你是不是會法術?這把鋸子是不是用法術做成的?”

梓慶笑了笑,說:“我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怎麼會懂法術呢?”

魯國國君不相信他的話,接着又問:“那好,你告訴我他的製作過程。”

梓慶回答說:“做這把鋸子之前,我先養神靜氣。齋戒三天,以獲得內心平靜。在這三天,我使自己摒棄掉對榮華富貴的渴求;然後再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雜念,忘掉技巧;接着再齋戒七天,這時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已經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沒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影響到我的技藝了。齋戒過後,我會去森林中尋找製作鋸子的原料。

我仔細觀察各種樹木,以選擇與鋸子外形最匹配的。而這時鋸子的樣子已經成竹在胸了。只要選好木料,鋸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我想這大概就是製作出來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製作一樣的原因吧,以一顆純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製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國君聽完,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何爲“鬼斧神工”。

【人生感悟】這個故事源於《莊子》,旨在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精神專注,摒除雜念,達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慶已達到這種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貴、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夠做到心靈與自然的契合,製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鋸子。保持內心清淨,不受世俗的干擾,集中精神專注於自己的事業,這種境界也是爲人處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們窮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篇二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爲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爲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濟寧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後人稱這裏問聖賢之鄉,“儒家五聖”均在濟寧。

孔子(前551-前479)儒家思想創始人,列爲“儒家五聖”之首,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其與孔府、孔廟並稱“三孔”,於1994年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亞聖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爲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爲“孔孟”。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爲千古美談孟子,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復聖顏子(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亦顏淵,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爲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爲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爲“先師”,唐玄宗尊之爲“兗公”,宋真宗加封爲“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爲“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宗聖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十六歲拜孔子爲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啓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爲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營養。

述聖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運河文化

承載了千萬智慧與汗水的運河,綿綿延延了兩千八百多年,她的精髓流進了沿岸數十個城市,她的品質流進了運河人的心中。尤其是作爲沿河重鎮的濟寧,在運河千百年的薰

陶下形成了其極具特色的運河文化。濟寧也被稱爲“運河之都”。

濟寧位於京航大運河的中點,是運河與黃河的交匯處,又是整條運河海拔最高處,故有“河脊”之稱。堪與都江堰工程媲美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是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也是濟寧之所以被譽爲“運河之都”的重要砝碼。早在元代,僅濟寧一個碼頭就轉運30萬擔皇糧,佔全國北調南糧的三分之一。每日裏河道內帆檣如林,舟船如練,官船商舟,畫舫遊艇,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船工搖漿擊水,拉縴號子響徹雲霄,河兩岸百物堆山,商賈雲集,南船北馬,人煙擁簇,酒樓歌館,笙歌喧嚷,一片熱鬧繁榮景象。濟寧由此成爲魯西南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江北小蘇州”。當時總管運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河道總督衙門”就設在濟寧。

今天,漕運當然早已廢止,濟寧以北也常常斷航,不過盛產煤炭的濟寧仍靠這條運河北煤南運,其中的60%運往蘇州、浙江、上海。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篇三

我所教的學科和自然科學緊密聯繫,我和孩子們一起嚮往自然而美好的世界。有時候,人們難免因走得太快而失去了身邊的風景,而我會帶領孩子們靜下來,慢慢看,我們的傳統文化,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給我們了不一樣的收穫。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底蘊深厚,在氣象學方面,我們積累了大量的與生產生活相關的諺語,它們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趣,所以,在學習該部分知識的時候,學生非常喜歡。比如“初冬寒,春雨多”、“古龍曬太陽,不久颱風狂”、“熱生風,冷生雨”、“九月寒霜十月雪”……看到同學們如此回味,我變萌生了給同學們講二十四節氣的想法,每到一個節氣,我在課堂上都要提一提,讓課前蒐集好資料的小老師們講一講,就這樣,孩子們對二十四節氣歌爛熟於心:“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節氣和景物是相對應的,於是,孩子們更願意觀察身邊的植物,看看在節氣的流轉中大自然的風景。

學了節氣,對於服務於中國傳統生活的“陰曆”,很多同學也迷惑,於是,我們一起觀察月亮,峨眉月、滿月等留給了孩子們無盡的想象,我們一起吟誦有關月的古詩:“月有陰晴圓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老家底,是祖輩們爲我們積累下的寶貴經驗,是國家的寶藏。在我的課堂上,我會想着如何利用好,開發好,因爲,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篇四

濟寧始祖文化

濟寧曾是富庶地區,是古代農業的發達地區,也是三皇五帝角逐的地區。這些傳說中的人物,是當時的部落集團首領,他們各自代表着自己的氏族集團,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史籍中有關“三皇五帝”的資料較爲豐富,但說法不一。學術界一般認爲:三皇是指青帝伏羲(太昊)、黃帝軒轅、炎帝神農,五帝是指:少昊、顓頊、、虞舜。這些始祖,除了嚳和堯外,都與濟寧文明史有着密切的關係,成爲濟寧古代歷史上的閃光點。

人祖伏羲,被我們濟寧人當做直系祖先加以崇拜,因爲濟寧夏商之際的任國,即是伏羲的後裔建立的國家。據記載他始定父權人道,“畫八卦以治下”;

炎帝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從而區分出宜農植物及中醫藥物,奠定了農業的基礎;據史書記載,炎帝曾“都陳,徙曲阜”(曾經在河南‘陳’定都,後來遷到濟寧曲阜)。

少昊,“因執太昊之法,故稱少昊”,他也被我們濟寧人當做直系祖先加以崇拜,他死後被葬在曲阜,斤濟寧曲阜城東即有少昊陵,因其外形與埃及金字塔類似,故有東方小金子塔之稱。

顓頊也是東夷部落的著名首領,爲五帝之一。他所處的時代在少昊之後,山東龍山文化當是顓頊、虞舜等東夷族團的物質文化遺存。帝顓頊,爲高陽氏,其部落活動範圍與少昊相同,其中心地在魯南,是濟寧人的先祖之一。先秦邾國(鄒國)就是顓頊後裔曹俠建立的諸侯國,其國都地、先在濟寧城南,春秋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遷至嶧山之陽。

虞舜,又名重華,是夏代之前虞氏部族最有名統治者,故稱虞舜。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傳爲千古佳話,舜是人們心目中的聖人。《孟子·離婁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人也”,諸馮在今濟寧東鄰平邑縣境,靠近泗水縣歷山鄉,諸馮村尚在;負夏在今兗州城西北40裏的新驛鎮頓村,秦之後這裏是瑕丘縣縣城。《史記·五帝本紀》說:“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意思是說,舜曾在歷山耕地,在雷澤捕魚,在河濱製作陶器,在壽丘製作工具及工藝品,在負夏作買賣。以上五個古代地名均在濟寧境內,歷山在今泗水縣歷山鄉;雷澤即歷山腳下的窪地,老百姓至今仍稱“雷夏澤”;河濱即今泗水縣柘溝,自古就是製陶中心;壽丘在曲阜城東,今名舊縣村;負夏即上文提到的今兗州城西北頓村。因此,舜年輕時活動的範圍在今濟寧地區,成年後,入主中原,取代了堯的地位,成爲海內各部族推舉的“盟主”,成爲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另外,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除“三皇五帝”之外的另一位始祖蚩尤也與濟寧史前史有着密切的關係。蚩尤是東夷族一位著名的部落酋長,他在世的時間與炎、黃二帝基本同時,其部落活動的範圍在今魯西豫東一帶。《逸周書·嘗麥解》記有“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其文表明,蚩尤建設宮室的地方就是少昊之地。史學家王獻唐先生的《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認爲:“蚩尤之名,亦出邾婁,蚩—邾,尤—婁,音近,以其言邾婁,呼之曰蚩尤”,是說蚩尤是邾婁之地的人,其人名與地名音近,有蚩尤,故稱邾婁。邾婁即邾國的前身,後演變爲鄒縣。《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龍魚河圖》說:“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81人,並獸身人語”。今人認爲,蚩尤部落有81個氏族,是一個強悍好鬥的部落,炎帝與其作戰“弗能徵”,敗走中原。《本紀》記載,蚩尤部族研製了兵器,有戈、矛、戟、酋矛、夷矛,稱爲“五兵”。黃帝之時,“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爲暴,莫能伐……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皇覽》載:“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闞鄉城即今汶上縣南旺鎮村西。蚩尤是濟寧人的先祖,近年來,曾有部分南韓客人前往汶上蚩尤冢祭掃認祖。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篇五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xx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篇六

【傳統故事】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彈奏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受人們推崇。有一天,公明儀看到田野裏有一頭黃牛,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爲牛彈奏一曲呢?”於是,他端坐樹下,爲那頭黃牛彈起了一支很動聽的曲子。可是那黃牛根本不理會美妙的音樂,仍舊頭也不擡地吃草。

公明儀以爲它嫌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換了一支通俗一點兒的曲子,可黃牛仍然無動於衷,公明儀很失望。旁邊有人見了,連忙安慰他說:“你不要生氣,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於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的“哞哞”聲。這時,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了起來。

【人生感悟】世上萬事萬物無定律,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同樣如此,在學習過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讀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到最後什麼也沒有學好。真正會學習的人,善於取捨,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成效,所學知識能夠在哪個方面對自己有所幫助。也就是說,學習要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篇七

他最初在一家貿易企業打工,成爲外貿紅木出口領域專家,最終也開辦了公司,又是一個成功創業的故事,在成功者身上我們總能學到許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爲創業者的經歷。

戚贇20xx年從南京工業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做業務員。這家國企有規定:新員工不得捧“老飯碗”,即不得做公司已有的業務,,要自己開闢新的業務渠道,公司爲你提供活動平臺。

一般新員工多會選擇做服裝進出口貿易,因爲服裝比較容易看見成效。但小戚決心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衆多進出口生意中漸漸發現傢俱進出口生意較好,尤其紅木傢俱市場大而做的人少,只要找到上下游的資源,競爭相對也小些。看準這個目標,他在企業又待了些時日,爲日後自己創業精心做着準備。

20xx年他提出了辭職,做起外貿生意,他從非洲、東南亞進口木材,委託國內廠商設計加工,製造好的成品銷往國外。幾年下來他對原料進口、加工廠商的選擇到產品出口,都有了詳實的瞭解。20xx年遇到國際金融風暴,小戚把木材加工轉向國內,意外發現國內傢俱市場也很強勁,他此時投資30萬元註冊南京天朗寫意傢俱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總結成功的'經驗,是因爲紅木傢俱的市場項目起點高,資金投入高,高門檻自然限制了一些低起點的投資人,也自然避免了低水平的競爭。

戚贇認爲,把紅木傢俱當做純商品,出息不會大;把紅木傢俱當做文化產品來做,發展空間將很廣闊。戚贇注重追求做有品位的傢俱,他常常跑博物館、設計展會,從收藏的文物中尋找文化傳承的脈絡,做到外形仿古而又有時代新意。他在自家對面租下一間房,當做讀書屋,裏面除了一些紅木傢俱,還有他收集到的舊書、資料等。他由此決定涉足紅木傢俱的加工製造。一家紅木傢俱廠廠長是木工出身,懂工藝但文化內涵不夠。戚贇收購了該廠,讓廠長變身爲生產主管,專門負責精工製作、現場管理,他自己則擔當了市場推廣和形象設計,製作高端傢俱。去年公司的銷售額突破了千萬元。今年,戚贇正式成立南京紫廬文化傳播公司,將文化產品從紅木傢俱拓展到中國傳統的刺繡、青花瓷、雲錦等文化產品。

●專家點評:

紅木傢俱是傢俱產業中的一小部分。戚贇創業從小項目着手,因爲先前明確看清了其市場目標,此外,該市場準入的門檻較高,對新進入者有限制,也幫助他較快獲得成功。他的公司及產品在進行擴張時,建議採取“同心圓”戰略——以核心產品紅木傢俱爲圓心,以同心圓的形式輻射擴張新的產業鏈,形成持續穩步增長的企業發展格局。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篇八

【傳統故事】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他出身貧寒,所以他讀書不多,懂得的知識很少。有一次,吳王孫權勸他多讀些書,說讀書對治軍有很大的益處。呂蒙就決定下一番苦功夫,不辜負吳王的`期望。從那以後,呂蒙不管軍務如何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時間讀書,漸漸地,學問大有長進。

一天,東吳大都督魯肅跟呂蒙談起了軍事。呂蒙提出的見解非常深刻而精闢。魯肅聽後,覺得他跟自己以往印象中重武輕文的呂蒙大不相同,就大爲讚賞。呂蒙開玩笑地說:“咱們三日不見,你當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看了)了呀!”

【人生感悟】呂蒙的先天條件並不好,但他具有不斷進取的精神,所以最終達到智勇兼全。對青少年來說,爲了今後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須從現在開始,抓緊寶貴的學習時間和機會,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培養競爭意識,樹立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