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黃河頌》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黃河頌》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一

一、品創作背景:

瞭解詩歌創作背景,可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並使課堂的教學延伸得更深遠,豐富學生的知識,《黃河頌》教學反思。《黃河頌》光未然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那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懸於一線的危()難年代。詩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站在象徵民族氣節的黃河面前,面對黃河的磅礴氣勢,寫下的詩歌,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地會與民族命運聯繫到一起。

二、品創作的情感:

詩歌作品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情感又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詩歌學習的重點所在,瞭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之後,詩人創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詩的寫作對象是“黃河”,被譽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包納了民族文化內涵的特殊河流。詩人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對着它機時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體魄”、“民族的屏障”……學生的內心的豪邁之情被激發了,與詩人達成了共鳴。再輔以《黃河頌》的樂章的欣賞,更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品詩歌的內容:

詩的內容是閱讀的關鍵所在,也是詩人思想表現的根本,所以必須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過多過細地去“肢解”、分析,教學反思《《黃河頌》教學反思》。想要讓學生通過內容了探索詩人的心靈世界,教師就不宜有過多的講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失去了學習體味的機會。課堂上應注意引導的藝術,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點到即止。《黃河頌》結構與內容都比較簡明,表達的主題也集中,稍加點拔即可。

1、讀出感情:詩歌朗讀時應充分發揮想象,“將心比心”,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讀出感情更能讀出深遠的意味,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注意節奏,語調的高低起伏及關鍵詞的把握,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與味。

2、讀出語氣:言爲心聲,一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表達的意思就不相同。詩歌的朗讀語氣得揣摩準確。《黃河頌》句式整齊,相同句式重複多處,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連用了三個“啊,黃河!”,但三處所表達的語氣是有所不同的:豪邁—讚美—激昂。

3、讀出體會: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得到一種藝術的薰陶與享受,更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在小節這一環節中可讓學生選取最喜歡的章節或句子說說理由,或就詩的意境、思想、情感、寫法等談談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本課所學內容,自己嘗試寫寫詩。

總之,詩歌教學應注重品讀,保護學生的想象力,留給他們自由的空間;還要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地進行拓展遷移。

教研活動黃河教學反思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二

一堂課就這樣結束了,學生既積極主動的學習解決了課堂重難點問題,教師對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進行通俗有效的解釋。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量的訓練,應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難點。又體現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

課堂的主要活動形式是學生自學——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之間討論——學生交流經驗。這種教學模式,課後少留作業,減輕學生的課外作業負擔(讓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學生在課堂上加大自我解決、當堂消化的力度。

我教的原則是: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說明白的不重複,學生不會的儘量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我少講、精講,只做點撥性的引導。對課堂自學思考或檢測題,我只給答案與結果,讓學生自己探索規律。這樣,我們老師真正從一線退到了二線,只爲學生自學、思考、答疑當好參謀,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課堂上,每一個環節我儘量讓學生做,自學時我不僅讓他們動眼看書,還要他們動腦思考,動手書寫,動口交流,儘量讓學生親身感悟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我允許學生試用不同的方法與途徑,也允許學生範錯誤,但不許學生不動腦或不思考,有學生不認真思考或思想拋錨時,我會及時提醒他(她)。我想只要這樣長期堅持試教下去,我們的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也能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提問,最終也會形成自學習慣的。

從總體上來看,課堂上用這種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學習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補充,真正實現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雙向互動和內在結合——這點好處我相信試教的老師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做自學前的指導儘量具體、明確,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心中有數並增強針對性,儘量提高學習效率。

我教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結合與他人交流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所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教。我教的目的主要是對學生的自學進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糾正、補充,同時也對學生的理解起一個更高層次的深化和提升作用,這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很關鍵的——我每節課在嘗試,通過上課反應和課後調查效果較佳。

當然,在課堂上,時間的分配根據內容的多少和難易應靈活變動,不一定非限定在分分秒秒上,“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可以靈活變通,分大小循環——根據學情或教學需要一節課“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全用上或分兩三節課“先學”一節,“後教”一節,再“當堂訓練”一節。

這只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試教體驗和看法,同事們不要見笑。

七年級語文下冊《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三

《黃河頌》是光未然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那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懸於一線的危難年代。詩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站在象徵民族氣節的黃河面前,面對黃河的磅礴氣勢,寫下的詩歌,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地會與民族命運聯繫到一起。世人借黃河歌頌我們中華民族頑強奮鬥的精神與不屈的意志。

上課時,我用大屏幕播放黃河的視頻,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感受黃河偉大的氣魄,接着聽課文錄音學習這首詩歌。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詩歌,情感的品味是詩歌學習的重點所在,我讓大家研討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調和節奏,重點研討三個“啊,黃河”部分,區分這三個部分的感情基調和語調,讀出語氣,俗話說:言爲心聲,一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表達的意思就不相同。詩歌的朗讀語氣得揣摩準確。《黃河頌》句式整齊,相同句式重複多處,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有所不同的。三個“啊,黃河!”所表達的語氣是有所不同的:豪邁—讚美—激昂。採取的方式是個別讀,兩兩對讀,分組讀,齊讀等讀法。通過反覆誦讀,感悟“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體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義,理解了詩人保衛黃河的雄心。

在描寫黃河的部分,我讓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這個環節中,我與全體學生對讀,體會黃河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氣勢。

在遷移階段,我設計了《我愛你中國》的視頻,讓同學配樂朗誦這首歌詞,也是採取對讀的形式,感情得到昇華,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

這節課不足之處是,先品讀了贊黃河部分,接着又回過頭來品讀描寫黃河的句子,順序顛倒。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學設計應放在第一位。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四

還記得某一次校內教研活動時,我對我的國中語文老師成老師說:“成老師,我好想重溫國中的感覺,你給我們上節課聽聽吧。”成老師豪爽地拍着胸脯大聲說:“行,你們想聽什麼課?”我們組內一致大叫——《黃河頌》。笑言已過。十多年來,校內公開課聽過無數,只是《黃河頌》始終無人問津。我想,這就是有一類課文,語文老師始終歡喜不得,永遠不會選擇來上公開課的。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爲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爲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

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爲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說“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啓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如果我現在自然而然解決語言賞析,那下一步我上什麼呢?

剎那的猶豫矛盾之後,還是決定按預設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範圍內。可越往下,越覺得兇險茫然。這個詞語賞析已經在朗讀指導時淺嘗輒止了,關鍵是學生再怎麼找詞語替換其實質都差不多。“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這一賞析環節實質上進入了無聊重複階段。馬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我方纔悟得缺乏實質品析的朗讀指導如空中樓閣,“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爲我的人爲割裂,浪費很多課堂時間,而這些本可以用來聯繫現實,拓展深度。我已經設計了在結尾階段引入正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長關於否定南京大屠殺”事件,我想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定會在詩人的點燃下,在現實的衝突中熊熊燃燒,那麼這節課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還是我這個教者缺乏應變的智慧,文本解讀的深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