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尋隱者不遇》的古詩詞賞析精品多篇

《尋隱者不遇》的古詩詞賞析精品多篇

尋隱者不遇 篇一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古詩教學實錄 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詩的語言。

2、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培養想象力。

3、培養學生想像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的畫面。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

教學難點:培養想象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的畫面。

教學準備:PPT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世上最美的文字莫過於詩詞,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詩的國度,有着源遠流長的詩歌傳統,這片土地上曾產生了浩如煙海的詩詞名篇。它們或抒發詩人的豪情壯志,或描繪山高水長的靈氣,或稱誦大自然的明淨與灑脫……

2、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幅畫面,由這幾幅畫你們想到了哪些詩。(出示學過的古詩插圖)

3 、出示課題《尋隱者不遇》,請學生說說課題的意思。

“尋”,怎麼理解?

什麼樣的人才稱爲“隱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稱爲“隱者”?

“不遇”什麼意思?

現在你能自己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了嗎?

二、讀通古詩,讀懂詩意

1、這首詩讀來琅琅上口,老師相信同學們自己就能讀懂。現在請大家讀古詩。指名讀。

(1)讀好了詩,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四句詩哪些話是詩人問的,哪些話是童子說的?請你仔細想想,填上人物?

( 詩人 )松下問童子,

( 童子)言師採藥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雲深不知處。

男女生組合讀

(2)“松下問童子”,可全詩並沒有明顯出現詩人的問題?你能將詩人的問題補充完整嗎?

詩人會問些什麼呢?

( )松下問童子,你師傅去幹什麼了?

( )言師採藥去。到哪裏去採藥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雲深不知處。

(3)現在你可以連起來說說詩人的意思了嗎?注意把詩人的這些問話放到詩中。

指名說,自己說說。

2、其實他們的對話是多麼豐富,但詩人把三次問答都濃縮在全詩20個字中。賈島的詩,有很鮮明的特點,老師不講,你們再來讀讀詩,看能不能有所發現。

(語言淺易,用字凝練,意味深長)

3、古人云:“詩言志”,志者,心聲、心情也。是詩人心情、心聲的表現,那麼這首詩有沒有作者的心情在裏面呢?

①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是帶着怎樣的心情,千里迢迢前來拜訪?遇到童子,詩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說隱者去山中採藥,此時詩人會怎麼想?

③童子又說隱者就在山中,賈島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隱者容易嗎?最後賈島怎麼想?

高興——失望——再燃起希望——最後徹底失望的心情變化。

這首詩明明飽含着詩人心情的起起落落,可是詩中不着一字,這就是詩的魅力,更是賈島寫詩的特點:凝練。

4、你現在能通過朗讀來表現詩人內心的心情嗎?

5、含英咀華,品味詩韻

a) 詩人賈島千里迢迢趕到深山尋訪隱者卻沒有遇到,心情多麼惆悵。昨夜老師構思這篇教案時,偶得靈感,將詩中的一些景物稍作替換,也寫下一首小詩叫做《尋隱者有遇》,請大家來欣賞一下。

出示:尋隱者有遇

花間問童子,

言師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馬上就回來。

b) 指名讀。

c) 大家認爲,兩首詩,哪首好?好在哪?可以就某個詞,某一句詩來說說。

鬆:松樹給你怎樣的感覺?它有怎樣的品質?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它?

是啊!蒼松樹歷經風雨,堅忍不拔,志向高潔的,象徵着隱者的風骨。

山:你去爬過山嗎?那裏環境怎麼樣?有些什麼?

是啊!深山纔有蒼勁的古鬆,有深深的雲霧,有潺潺的流水,有婉轉的鳥鳴,給人幽靜安寧,身心俱靜的感覺,這纔是適合隱者隱居的地方。

雲:給你一種什麼感覺?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是啊!白雲山那樣飄逸、輕盈而又品質高潔,也正象徵了隱者那與世無爭的高潔品質。

d) 巍巍高山,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一青一白,含蓄地襯托出了隱者的身份,像白雲一樣高潔,像蒼松一樣的風骨。這種寫作手法叫——寫景襯托。

四、吟誦詩句,書寫詩境

1、青山翠鬆,綿延幽深,古琴嫋嫋,讓詩人不禁詩興大發,寫下這首詩,我們也情不自禁學着詩人吟誦起這首詩——(音樂響起)

生個別吟誦,(你已經完全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變化;隱者高潔的品性與詩人是相通的,與你也是相通的;詩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詩讀得特別好)

齊背

2、沉浸在這樣的情景中,我們也文思泉涌,請大家把《尋隱者不遇》一詩描繪的情景,寫下來。加入詩人問的問題,用上課上積累的一些詞語,寫在抄寫本上詩文的右側。

視情況交流

2、這堂課,我們通過讀,感受了《尋隱者不遇》語言美,通過讀,感受詩的情感美,通過讀,感受了詩的意境美。送給大家學習古詩文的祕訣——多讀。

五、板書設計,簡單凝練

3、尋隱者不遇

隱者高潔,詩人思慕

尋隱者不遇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原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裏,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韻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註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裏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說。

雲深:指山上的雲霧。

處:行蹤,所在。

賞析:

中國傳統文化中,鬆、竹、梅爲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尋的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鬆結茅,以鬆爲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採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採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藥能養生,更在於爲採藥而攀峯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採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髮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採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徵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採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着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爲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於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這首詩有人認爲是孫革所作,題爲《訪夏尊師》。

賞析 篇四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寓問於答手法,把尋訪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高潔,以蒼松喻隱者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爲是孫革所作,題爲《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苦吟詩人。一般認爲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裏把問話省略,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賈島採用以答句包賅問句手法,精簡爲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

然而,這首詩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爲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讓詩人惘然若失,無可奈何。

然而詩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浮想。從造型遞變,色調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爲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

註釋 篇五

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人。

不遇:沒有見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說。

雲深:指山上雲霧繚繞。

古詩尋隱者不遇全文 篇六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短短只有四句: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首的意思是:在山中的一顆蒼松下,我向隱者的小徒弟打聽隱者的去向,小徒弟說,他的師父還在山中採藥,只是這山中雲深霧重,他也不知道師父身在何處。前一句是問話,後三句是回答,表現了隱者的高風亮節,作者尋而不遇,心中只有空自仰慕。作者賈島給我們描繪一個世外高人的隱者,形象生動,以白雲和蒼松爲襯托,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結構精巧,特別的問答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僅有二十個字,簡單的敘事,環境、人物、情節一應俱全,卻引人無限的想象,言外之意是一首抒情詩,山高雲遠,蒼松亭亭,可愛的小童和一臉遺憾的來者,還有沒曾出現的隱者。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風格通俗易懂,卻清新豔麗,色彩鮮明,像一幅中國山水畫。含義深刻卻着筆簡捷,情深深意切切,心情上的百回千轉盡在這白描無華之中。它是賈島一篇代表作,在詩詞的歷史上是難得的精巧作品,後人今天吟來,也有百般滋味在心頭。

唐朝詩人賈島簡介

賈島是生活在我國唐朝時期的偉大詩人,他的故鄉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他的一生創造過很多優秀的作品,並且廣泛流傳至今。相傳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推敲”這個詞就是人們根據賈島的故事創造而來的。

賈島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況並不是特別富裕,自小便過着缺衣少食的日子。賈島曾經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門楣,藉此改變自己的貧苦生活。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參加過很多次科舉考試都沒有中第!安史之亂以後由於世事混亂不堪、人民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賈島爲了滿足生計迫於無奈於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後來才還俗了。賈島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歡和人們交往,反而酷愛研究詩詞。

賈島的詩詞有着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喜愛創作淒涼枯寂的蕭條境界,詩詞多是抒發悽苦悲涼的情感,但是他的詩句卻非常的精巧細緻讓人耳目一新。所以賈島被稱爲“苦吟派”的代表。賈島還有一個稱號,他被人們稱爲“詩囚”。我覺得這個稱號起的恰到好處,因爲賈島就是一個酷愛推敲詩句而忽視人際交往的人,他完全被自己的詩詞作品給“囚禁”了,成了它們的“奴隸”。

這位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賈島,他所代表的“苦吟詩派”對後世產生深刻印象,而賈島自己的反覆推敲精神也值得讓人們學習!

賈島劍客全文賞析

以“詩囚”著稱於世的唐代詩人賈島,他的詩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所作大多數以淒涼寒苦爲感情烘托,被蘇軾總結爲“郊寒島瘦”。可是這首《劍客》一改往日的悲涼氣氛,率直明坦的抒發了自己情懷。給人一種不同的風格體驗。

詩中賈島以劍客自喻,以劍客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詩歌的前兩句“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着力刻畫這把“劍”是什麼劍。這是一把劍客耗費了十年的心血打造出來的寶劍。此劍劍刃鋒利閃爍着白光,是一把未曾試過的寶劍!字裏行間透露這作者躍躍欲試的心態。後面兩句“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表現出賈島信心滿滿想要大幹一場的豪言壯志!

賈島把自己比作劍客,將自己苦讀十年的學習過程以比喻的方式寫入詩中,託物言志,表現了自己渴望爲國效力的宏偉抱負。這是一首典型的五絕詩,整首詩將作者的偉大的思想抱負巧妙的濃縮在藝術作品之中。語言平易近人,思路暢快明瞭,表現出了賈島不一樣的創作風格!

這首五絕,是賈島吟成“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二句後加的註釋。意思是,這兩句詩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雙淚長流。知音者應知我吟詩之苦,佳句之難得。懂得我的詩的人如不賞識,我將隱跡故山,以度殘年,再不作詩了。表現了詩人藝術勞動的艱辛、刻苦,也說明好詩佳句得來不易。賈島這種苦吟精神,對後世頗有影響。

翻譯 篇七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尋隱者不遇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八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鬆聲晚窗裏。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古詩簡介

《尋西山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丘爲(一作邱爲)的作品。此詩描寫隱逸生活情趣,其重點不是寫不遇的失望,而是抒發對隱居環境的迷戀,表現了有心去尋、無心相見的飄逸。詩的前八句,寫隱者獨居高處,遠離塵囂,尋訪者不辭山高,等到叩關無人,才略生悵惘,於是猜想隱者乘車出遊,臨水垂釣,表現隱者的`生活恬適雅趣;後八句宕開一層,寫周圍的草色鬆聲使尋訪者陶然,因而尋訪不遇亦無所謂,使其悟出隱者生活的情趣。全詩構思新穎,意蘊深遠,堪稱佳作。

翻譯/譯文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輕釦柴門竟無童僕回問聲,窺看室內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駕着巾柴車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釣魚。

錯過了時機不能與他見面,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麼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進窗戶裏。

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盪滌。

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到清淨的道理。

玩到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註釋

⑴茅茨:茅屋。

⑵扣關:敲門。僮僕:指書童。

⑶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簡陋。

⑷巾柴車:指乘小車出遊。

⑸釣秋水:到秋水潭垂釣。

⑹差池:原爲參差不齊,這裏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⑺黽勉:勉力,盡力。仰止:仰望,仰慕。

⑻“草色”二句:這是詩人經過觀察後亦真亦幻地描寫隱者居所的環境。

⑼“及茲”二句:及茲,來此。契,愜意。蕩心耳,滌盪心胸和耳目。一本無此二句。

⑽“雖無”二句:意謂雖沒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卻悟得了修養身心的真理。

⑾興盡:典出《世說新語》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

⑿之子:這個人,這裏指隱者。一作“夫子”。

賞析/鑑賞

鑑賞文字1

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詩。詩以“尋西山隱者不遇”爲題,到山中專程去尋訪隱者,當然是出於對這位隱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這一定會使訪者產生無限失望、惆悵之情。但卻出人意料之外,這首詩雖寫“不遇”,卻偏偏把隱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現得歷歷在目;卻又借題“不遇”,而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穫,更爲心滿意足。正是由於這一立意的新穎,而使這首詩變得有很強的新鮮感。

詩是從所要尋訪的這位隱者的棲身之所寫起的。開首兩句寫隱者獨居於深山絕頂之上的“一茅茨”之中,離山下有“三十里”之遙。這兩句似在敘事,但實際上意在寫這位隱者的遠離塵囂之心,兼寫尋訪者的不憚艱勞、殷勤遠訪之意。“直上”二字,與首句“絕頂”相照應,點出了山勢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尋訪者攀登之勞。三、四兩句,寫到門不遇,叩關無童僕應承,窺室只見几案,杳無人蹤。緊接着下兩句是寫尋訪者停在戶前的踟躕想象之詞: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兒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車出遊,必是臨淵垂釣去了吧?乘柴車出遊,到水邊垂釣,正是一般隱逸之士閒適雅趣的生活。這裏不是正面去寫,而是借尋訪者的推斷寫出,比直接對隱者的生活做鋪排描寫反覺靈活有致。“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遠路相尋,差池不見,空負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沒有。但詩寫至此,卻突然宕了開去,“草色新雨中,鬆聲晚窗裏。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由訪人而變成問景,由失望而變得滿足,由景仰隱者,而變得自己來領略隱者的情趣和生活,誰也不能說作者這次跋涉是入寶山而空返。“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結句暗用了著名的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故事出於《世說新語·任誕篇》,記王子猷居山陰,逢雪夜,忽憶起隱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時登舟往訪,經夜始至,及至門口又即便返回,人問其故,王子猷回答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詩人採用了這一典故,來自抒曠懷。訪友而意不在友,在於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讀詩至此,讀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絕不亞於隱者的高士。詩人訪隱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讀者由詩人的未遇中,卻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懷曠達,習靜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表達的,也正是這一點。

鑑賞文字2

丘爲,唐代詩人,其傳世作品不多。本詩之所以廣爲流傳,在於它寫隱逸之情時另闢蹊徑,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整首詩可以分爲兩部分,前八句寫尋隱不遇,似露失望惆悵之意,後八句則宕開一筆,寫隱者的高雅情趣與所居環境的閒靜優美,將他的志趣與詩人自己的追求訴諸於筆端,表現出了一種倚世獨立的精神境界。

詩的前兩句寫隱者居所的高、遠、簡,“絕頂”言其高,“茅茨”,爲茅草屋,指其簡,“三十里”則語其遠,如此,作者卻要“直上”尋找隱者,可見詩人對他的欽佩之情,必欲見之而後快。這樣的鋪陳渲染,便讓讀者對隱士爲何等高人充滿了想象與期待。

“扣關無僮僕,窺室惟案几。”寫詩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卻連個僕人也沒有遇到,屋裏亦是空空如也。《尋隱者不遇》中“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人雖未見隱者,但也有童子可問,知其所去。而本詩中詩人未見僮僕。依筆者看來,隱者可能只有一、兩個僮僕,出門時帶去了,或者根本就沒有。詩人敲門時,無人應答,門上無鎖,可推門而入。直觀其室,室內只有案几,無任何奢華之物。這樣,隱者又何必用僮僕呀?真正的隱者是要剔除物慾、反觀內省的,由此可見,該隱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中,“巾柴車”中“巾”可理解爲名詞用作動詞“用巾覆蓋”,引申爲“駕柴車”,“釣秋水”應是於秋水邊垂釣之意。此兩句全是詩人的想象。隱者不在,詩人不免要推斷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釣,都是人與自然的交流,都脫離了人世的紛擾與欺詐,尤其是“垂釣”古人更是把它當作一種閒適脫俗的生活,“閒來垂釣碧溪上”“獨釣寒江雪”等詩句便是明證。詩人如此寫,更突出了隱者的超然。

七八句,寫了詩人不遇的心情:錯過了與隱者相遇的機會,就只能失落地在心裏默默地對他表示無盡的景仰了。詩人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去尋隱者,不得相見,此時的失望與憂鬱不免要溢於言表了。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雨中草色”“窗裏鬆聲”,色極悅目,聲極悅耳。九十句描畫了這裏空氣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優美環境,頓時便讓讀者從詩人所渲染出因不遇產生的惆悵之情中脫離出來。

不能相見,或爲缺憾,但在這優雅的居所裏,詩人卻感到與隱者的幽情逸緻產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盪滌了一般變得澄澈清明,雖然沒有賓主相見的興奮,但卻也深深地體悟到了清淨無爲的禪理,而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達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與隱者相見呀?詩的最後六句直接陳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現了詩人灑脫不羈的心性和追求。

在筆者看來,詩中句句在寫隱者,也時時在寫詩人自己,寫他對隱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來表情達意。

尋隱者不遇古詩教學實錄 篇九

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②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③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對照插圖,想象《尋隱者不遇》所描繪的形象,改編成一個小故事。 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能夠讀準課文中生字讀音

2、讀書課文,瞭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二、預習內容

(一)我會讀

我能熟練地朗讀古詩了。

(二)我知道

1、《尋隱者不遇》是( )代詩人賈島,從詩題可以看出,詩中的主角應該是( ),地點在( )

2、詩中涉及的人物有( )( )和( )

3、《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記敘了( )這件事。 4.寫出下列字的意思 尋( ) 遇( ) 言( ) 此( ) 不知處( )

(三)我不解

對文中不理解的,不明白的問題寫下來。 導學案

(一)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1 出示詩句。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結合插圖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2 指名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

(二)合作探究

這首詩採用了問答體形式,誰問誰答,何處是問,何處是答?都省略了哪些成分?試着加一加。

(三)、精講點撥, 體悟作者的心情。

在這首詩中,詩人在與童子的問答中,情緒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四)、大膽想象,積累提高

依據古詩的簡單情節,想象故事的具體細節和人物內心活動,把古詩改寫成內容具體的記敘文。 改寫要求:(1) 交待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2)描繪周圍的景物。(3) 想像對話時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4) 適時寫出詩人的心情。(5) 結尾出現這首詩的內容。

課堂檢測

1、我最棒(試着默寫《尋隱者不遇》)

2、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纔找到這裏。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着隱者的徒弟,於是滿懷 ________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 童子答: “師父採藥去了。”詩人有些 _________ ,又問:“去哪裏採藥?”童子答:“就在這山裏。”詩人一聽,覺得還有___________ 找到隱者,於是又問:“在山裏的什麼地方呀?”童子答:“雲霧瀰漫,不知道在哪裏。” “唉!” 詩人嘆了口氣,徹底________ 了。

作業設計:(任選一題) 1.背誦古詩《尋隱者不遇》。

2、把你改編的故事講(讀)給你周圍的人聽,比比誰講更生動、更形象。 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尋隱者不遇》教案

一、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詩的語言。

2、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培養想象力。

3、培養學生想像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的畫面。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詩是語言的鑽石,詩文美,美在它語言的工整凝練,詩文美,美在它情感美妙動人,詩文美,美在它能給我們無限想像的空間。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

2、打開抄寫本,學着老師的樣子,在本子左半邊端端正正地抄寫這首詩。(師生同抄)

二、讀正確

(一)讀準字音

1、看清這首詩的每一個字,請大家自由讀,讀準它。

2、誰來讀?(每個字都讀正確了,不錯;讀得很正確;你看得很清楚,讀得很好)

(二)讀出節奏

1、詩的語言工整,節奏琅琅上口。請大家再讀讀,在需要停頓的地方用一小豎表示,請讀出節奏。 請一位學生上黑板來畫

請按照你劃的節奏,把詩給大家讀一讀。 需要停頓的地方,他處理得好嗎?

2、根據這樣的節奏,請大家自由練讀,讀出停頓。

(停頓的地方很明顯,真好;不僅讀出了停頓,還讀得很有韻味;抑揚頓摧,真好!) 我們一起來讀正確,讀出詩的節奏——

三、明詩意

1、詩文美,不僅美在它語言的節奏明朗,更在於工整凝練,請大家讀讀想想,這25個字告訴我們是怎樣的內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這些字詞,再試着理解詩意。

2、(1)教師在這些字詞上加點

尋:找。尋訪,拜訪 隱者:古代隱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學問的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碰到。 言:說

雲深:雲霧多,雲霧瀰漫。 不知:不知道

(2)爲了能更好地理解詩意,我們先來交流這些字的意思。你知道哪個意思,你就來說。 生交流字義

3、(1)我們來看一下,這四句詩哪些話是詩人問的,哪些話是童子說的?請你仔細想想,填上人物?

( 詩人 )松下問童子, ( 童子)言師採藥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雲深不知處。 男女生組合讀

(2)“松下問童子”,可全詩並沒有明顯出現詩人的問題?你能將詩人的問題補充完整嗎? ( )松下問童子,你師傅去幹什麼了? ( )言師採藥去。到哪裏去採藥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雲深不知處。 分四小組讀

5、注意說出加點字的意思,注意把詩人的這些問話放到詩中, 連起來說說詩文的意思。

交流

6、同桌一生讀詩,一生說詩意,說完交換

7、同桌合作讀說

四、悟詩情

1、由此及彼推測隱者品格 (1)、仔細讀詩,我們發現整首詩寫到3個人物?分別是—— (2)、詩人賈島,你瞭解他多少?(交流賈島)

(3)、賈島是個有名的詩人,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賈島千里迢迢,到山中來拜訪的隱者,是個怎樣的人?

2、側面烘托揣摩隱者的品格

(1)賈島沒有遇到隱者,但與童子的對話中,賈島心情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請大家仔細揣摩賈島的心情,想想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課件出示問題)

①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是帶着怎樣的心情,千里迢迢前來拜訪?遇到童子,詩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說隱者去山中採藥,此時詩人會怎麼想? ③童子又說隱者就在山中,賈島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隱者容易嗎?最後賈島怎麼想? (2)我們一起來揣摩揣摩賈島的心情? 板書:希望——失望——希望——絕望

隱者深山去採藥,沒有人知曉蹤跡,詩人的一顆心完全隨隱者的去向而變化,這裏是從側面烘托出了隱者的不俗!

(3)表情讀

通過表情讀出作者內心的心情。

3、環境襯托想像隱者品格

(1)請大家再來看,這首詩中三個字“鬆”“山”“雲”寫出了整首詩環境,讀着詩,你能夠想到哪些詞語來形容這裏的“鬆”“山”“雲”?

老師送大家一些詞,交流讀詞:

鬆 青翠挺拔 蒼翠欲滴 蒼勁有力 鬱鬱蔥蔥 山雲 雲霧濃厚 高大幽深 雲霧瀰漫 雲霧繚繞

(2)松竹梅蘭,自古就是文人品性的象徵,鬱郁青松,悠悠白雲,一青一白,正是含蓄地襯托出了隱者身份,像白雲一樣高潔,像蒼松一樣的風骨。這種寫作手法叫——寫景襯托

4、小結:剛纔,我們通過推測、揣摩、想像,深入地品析了詩中—— 學生總結,教師板書:隱者高潔,詩人的愛慕

五、寫詩境

1、青山翠鬆,綿延幽深,古琴嫋嫋,讓詩人不禁詩興大發,寫下這首詩,我們也情不自禁學着詩人吟誦起這首詩——(音樂響起)

生個別吟誦,(你已經完全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變化:隱者高潔的品性與詩人是相通的,與你也是相通的:詩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詩讀得特別好)

齊背

2、沉浸在這樣的情景中,我們也文思泉涌,請大家把《尋隱者不遇》一詩描繪的情景,寫下來。注意寫出帶點字的意思,加入詩人問的問題,用上課上積累的一些詞語,寫在抄寫本上詩文的右側。

視情況交流

2、這堂課,我們通過讀,感受了《尋隱者不遇》語言美,通過讀,感受詩的情感美,通過讀,感受了詩的想像美。送給大家學習古詩文的祕訣——多讀。

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 希望

言師採藥去 失望 隱者高潔,詩人思慕 只在此山中 希望 雲深不知處 絕望

尋隱者不遇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十

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

採芝何處未歸來,白雲遍地無人掃。

翻譯

尋仙問道,沒成想卻來到了蓬萊仙島,這裏到處香氣瀰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裏呢?怎麼到至今還不回來,這滿地的白雲幸好沒人打掃。

註釋

隱者:隱士,脫離塵世迴歸自然的人,這裏指所謂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稱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爲真人。

蓬萊:又稱“蓬壺”。神話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松花:松樹的花。

老:衰老,引申爲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採芝:摘採芝草。古以芝草爲神草,服之長生,故常以“採芝”指求仙或隱居,此處代指作者所要尋找的仙人。

遍:一作“滿”。

賞析

唐詩中尋訪隱者不遇爲題材的小詩有好幾首。而似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最爲後人激賞。魏野這首七絕的意境很像賈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題中的“隱者”爲誰,人們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隱士,他與不少隱逸者有交往,這裏反映的就是詩人生活的這一方面,寫的是隱者相尋,終未得遇。與賈島詩相比,詩題雖同,內中含義卻昭然有別。賈島詩中,隱者在“雲深不知處”,但畢竟“只在此山中”,還是有目標可見的,而此詩中的隱者,行跡更加漂泊不定,難以捉摸。

“尋真誤入蓬萊島”,首句點出尋訪的地點,這位隱士看來是個道士,詩人稱之爲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見敬仰之情。“誤”二字,既說明詩人是不知不覺中來到此地的,也表現了他對此幽寂之景的驚異之情、“香風不動松花老”具休寫所見之景。香風不動,松花自落,隱者居處之清幽可見。

第三句“採芝何處未歸來”爲一轉折。賈島詩中雖略去問句,卻還有一回答的童子出現,魏野則將發問的對象也略去了。他自問自答道:滿地白雲,杳無行跡,隱者想必採靈芝去了。靈芝,歷來被認爲是長生不老之藥,長在深山峭壁,來取不易,隱者這一去,何時歸來就難麼肯定了。詩人雖未能見到隱者,內心卻嚮往之,他佇立於此,極目遠眺,隱隱透出惘然若失的感情,詩篇已終,餘音未了。

在宋初詩人中,魏野的風格是近於唐人的。《宋史》本傳雲:“野爲詩精苦,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寫訪隱者不遇的詩,除賈島一首外,唐人如高駢“落花流水認天台,半醉閒吟獨自來。惆悵仙翁何處去,滿庭紅杏碧挑開”,李商隱“城廓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滄江白石樵漁路,日暮歸來雪滿衣”,韋應物“九日驅馳一日閒,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等等,在唐詩中都屬上乘之作。“意味閒雅”(蔡正孫語)是這些詩總的風格。魏野一生沒有出仕,居處是“清泉環繞,旁對雲山,景趣幽絕”(《宋史》本傳),真宗遣使召之,他“閉戶逾垣而遁”(《宋詩紀事》卷一),是個真隱士,他寫的《尋隱者不遇》詩,於“閒雅”之外,就更有隱逸之風。前人稱他詩風“平樸而常不事虛語”(《玉壺野史》),這首詩純用白描手法,青松鬱郁,白雲悠悠,構成鮮明的藝術形象。將香風引入詩句,更使整個畫面增輝。而這些都顯示了隱者的高潔,表達了詩人的嚮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