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科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科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一

《電路出故障了》是一個學生經歷發現、推測、驗證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一開始四1班的課,是考慮讓學生自己去連接一個故障電路,但是結果發現有的小組的電路是沒有問題,這就讓我在後面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後來想到,可以用讓學生回憶一個簡單電路的連接,教師演示的方法,讓學生都看到一個連接沒有問題的故障電路。可是後來通過教研員老師的指導發現,學生不動手連接,他們不能完全參與到“發現”這個過程。而且由於是做了演示實驗,開始的時間用的比較少,導致後來的實驗在時間上比較鬆,實驗時間也比實驗實際需要的時間長了一些,整個課堂的安排不是很緊湊。

電路檢測器的連接是通過教師講解,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的。並且先讓學生說一說電路檢測器的使用方法,經過一個課件出示的問題:如果要檢測一根導線有沒有故障,我們該怎麼做?讓學生交流使用方法,學生在後面的檢測中就沒有出現使用方面的問題。

科學實驗中注重的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要讓每個人都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在這一點上,我做的還是不夠的。課後聽教研員老師的講評,說到在實驗中小組內不是每個學生都在參與,在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方面還是存在問題的,我應該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註意這方面的培養。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二

雲是學生都很熟悉的東西,但真正地讓學生能準確地用“晴、多雲、陰”描述雲量的多少,就有點困難。往往學生不能分清楚的是多雲和陰這兩種天氣。利用書本上的三個圓圈認識雲量。本節課還有一個難點,對層雲、積雲、捲雲的判斷。這個知識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更加遠,能通過閱讀的方法進行學習。要求學生能夠區分判斷三種不同的雲,特別是積雨雲和雨層雲的區別,學生概括出三種不同雲各自的特點以及所對應的天氣情況,然後小組分發雲的圖片,認識不同的雲及文字說明。在練習中發現,學生在判斷雲的種類的練習中沒有出現錯誤,得到了比較好的成效。

在《雲的觀測》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在討論前明確討論要點。作爲學習活動中的討論,應該讓學生在討論前有所準備,讓學生獨立地嘗試着解決問題,以便在小組討論中有話可說。圍繞“雲的類型特點”這個討論主題,先讓學生根據書本上的雲的圖片和文字進行辨別,找出其差異。這樣,在討論時,學生就有的放矢,緊緊圍繞討論主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討論活動不但氛圍濃,而且效果好。

2.引導學生有效拓展討論範圍。討論活動不僅應該體現出對學生思維的訓練,而且要體現學生間互相討論的思想和方法,並在運用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時獲得自信。假如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過大、過難,學生就會無從下手。就“根據雲量多少確定天氣狀況”這個討論主題,在上課時,學生在討論中陷入了僵局。在根據出示的圖片判斷天氣狀況時,學生出現了猜測的現象。後來,我注意了問題的設計逐層推進。從“判斷方法”“各種類型的例圖”到“今天天氣的判斷”,通過這樣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討論,學生不僅由淺入深、步步深入地理解了所學知識,而且也幫助學生理清了前後知識的邏輯關係,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條理化。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三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爲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爲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據此,把本學期的教學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科學教學中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20xx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時,更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學能力的培養。

2、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教材的內容主要是生命科學方面的內容,是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1~5單元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紙”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內容,而第6單元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飯出發,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內容。因此,教學設計便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單元中“大樹的觀察”,就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初步瞭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內容。因此,設計教案時,就儘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爲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爲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等精神的培養。

3、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

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級學生更爲強烈和積極,因此,在教學中都儘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因爲,三年級上冊的教材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結合,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能力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方案,並通過戶外的觀察記錄自己的發現,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快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能力。同時,教師在作爲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後,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4、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

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啓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着科學規律有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予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二、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1、雖有挖掘教材資料,但在拓展課外相關知識方面深度還不夠。

爲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同時也儘量引導學生通過教材資源的學習去發現更多的課外知識,使知識更加全面,充實。比如,在探究水與液體的區別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交流水,海水,油,飲料,浴液……凡是學生能夠舉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讓他們去討論。但是在有些知識的拓展方面給予學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夠,比如在米飯一單元中,沒有讓學生在初步區分石膏與澱粉同時,去拓展澱粉和石膏的各自不同用途等等。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在把握好教材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課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更全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和生活有更深更廣的瞭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完成科學實驗。

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澱粉加熱的實驗,由於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明確知道安全實驗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助更好。畢竟,國小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範比較妥當。

科學教學反思 篇四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發揮。這個活動主要在操作中完成,從線條的頂端開始,一顆挨着一顆,並且在線條上,給種子進行排隊。我把線條分別用三角形、花、正方形不能的記號來表示,以防止幼兒視覺錯亂找不到線條。在活動中操作,大多數幼兒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排隊操作。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幼兒感知物體的數量、形狀、空間位置等一些粗淺的知識,發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中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他們的發現,當我問起幼兒:每一對的長短都一樣長嗎?

幼兒馬上積極的回答:不一樣長。

我又問:爲什麼都是10顆,隊伍卻不一樣長呢?

有幼兒回答:因爲蠶豆扁扁的要大,所以它們的隊伍就排得最長。

小豪說:黃豆圓圓的小,所以它們排得短了。

安琪接着說:紅豆最小,所以排得最短了。看來,孩子們通過自己操作,更直觀的發現了三種種子的不同。

這次活動由於考慮不周全,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材料的準備。我給每組孩子共同準備了一份操作材料,但孩子們不能很好的進行合作,再加上由於黃豆等種子容易到處亂滾,很多孩子排了半天也沒排好,花費了不少時間,就連集體討論時還在鍥而不捨地排着,影響了活動的效果。事後我想到,可以用KT板,上面壓上幾道凹槽來讓孩子們在上面給種子排隊,這樣種子就不會到處亂滾了。

科學教學反思 篇五

課堂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科學探究過程更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整個課堂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了研究活動,都動手做了實驗,在實驗中認真觀察、研究,並有一定的收穫。完成了學習目標,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教學中學生能否進行自主探究,關鍵在於教師有沒有給學生創設一種探究的氛圍,一種探究的情境。我在組織教學時,注意了從教材和學生年齡特點出發,在課前活動中讓學生欣賞一段,利用磁鐵性質的電影片段,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並以此爲導入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2.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探究活動順利展開的前提

在科學課教學活動或學生自己設計的實驗中,教師應考慮到:他們需要哪些材料?學生可能對什麼感興趣?他們會有什麼發現?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課前進行充分的預測,並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些準備是多層面的,有材料準備、也有知識儲備方面的準備,更有課堂預測方面的準備。本課是一節典型的實驗探究課,因此實驗材料的準備非常重要,這是上好這節課的前提。只有材料準備充分,學生在課堂上才表現出空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探究過程中不僅發現了磁鐵的性質,還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3、讓學生自主探究,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課前調查中瞭解到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後,我嘗試着引導學生在簡單瞭解了幾種常見磁鐵的形狀及名稱後,直接放手讓他們研究磁鐵,也沒有提任何要求。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充分的探索時間。

課堂中留給學生多達15分鐘的時間投入“研究磁鐵,找發現”的課堂探究活動之中,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實驗、去發現。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經歷了一個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問題是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自己發現的,問題又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探究結束後,整理好材料開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個體差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見解,而交流能使這種差異成爲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在交流中不僅讓學生彙報了自己的發現,還讓學生演示自己是怎樣做的,通過交流達到資源共享,得出磁鐵有磁性(能吸鐵)能指示南北方向,磁性有大小(兩極磁性最強),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性質。

4.讓學生將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

傳統的課堂以解決問題爲目標,問題解決了,探究活動結束了,課也就圓滿結束了。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少,到最後,學生已沒有了問題,只有等待教師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學生成了問題的奴隸,課堂的附屬品。現代教學理念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課堂在結束之時,教師提出:“磁鐵還有很多的祕密等待我們去探索發現,希望大家課下繼續研究。”讓學生帶着濃厚的研究興趣離開課堂,使學生將探究活動延伸到了課外。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總體效果較好,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問題,有待於以後教學中改正。由於具有較強的探索性和開放性,而三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在探究活動中個別學生有漫無目的的瞎玩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注意在學生需要時給於適當的提示,增強實驗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六

《傾聽聲音》這節課我上完了,根據自己的教案設計與這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對比,覺得學生幾乎達到了自己設想的結果。我採取引導的方法和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三年級的學生互動得很好,充分調動了他們對聲音這部分的積極性。因爲這部分內容很貼近生活,所以學生非常感興趣,都在不斷地尋找聲音並積極回答,感受體會到了生活中各種聲音的美妙。同樣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一、聽錄音回答問題這一環節我沒有把握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反覆聽了三遍,浪費了課上的時間也沒達到很好的效果。

二、在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時課堂氣氛過於活躍,這方面需要我注意引導,如果課堂氣氛太活躍的話就是混亂了,學生就會學不好知識。

三、課上時間我沒有把握很好,以致最後下課了過了一會纔講完,時間很緊張。我課上的聲音很洪亮,但不會以抑揚頓挫的聲音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自己嗓子也很累,這方面我需要及時調整,充分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認真學好科學知識。這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結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繼續發揚優點,改正不足,調動學生的學習科學的興趣,讓學生喜歡我,喜歡上科學這門課,學好科學知識,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科學教學反思 篇七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最終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我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的教學對教師、學生來說有必須的難度,因爲本單元教學需要很多的探究材料,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生有學具,裏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構的材料,製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必須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爲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本事發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多元化的,它不一樣於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本事,還需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經過一節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一節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感悟三:關注細節,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爲什麼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我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節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於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必須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爲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驗的教師,他們就是善於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將“意外”轉化成動態生成的資源,於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爲教師僅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科學教學反思 篇八

《做一個生態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的第六課,學生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已經開始接觸生物羣落、生態系統的概念,瞭解了生物之間互相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本課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研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做一個生態瓶》是這一單元裏學生最感興趣的一課。爲了把這節課上好,課前我爲每個組準備了一個能裝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條小魚等,儘管材料準備的不像書本那麼豐富,可看到孩子們那股學習的歡樂的勁兒,我很知足了。

這節課我是講了5遍,可每講一遍給我的感受卻不一樣。反思一下自我的這節課,我覺得還存在着以下幾個問題:

1、在時間分配上還是有一些不合理,導入的時間比較長,出示池塘生態系統後,在孩子們探究生物與非生物間的關係時,缺乏一些引導,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重難點沒有突破,導致了後面設計實驗方案花了一些時間,沒有到達預期的效果。其實在探究生物與非生物的關係時,完全能夠讓學生經過問題深入研究,比如能夠讓學生思考“魚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水草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等,經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確了生態系統的真正內涵。

2、在備課方面,“備學生”還做得不夠。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把生態瓶做好了,並且做得十分棒。這樣的小組有好幾個,這樣就導致在後面的製作過程中,這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生態瓶做好後,再要他們來討論設計方案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學生也失去了討論的興趣。如果在課前我瞭解了學生的狀況,在做生態瓶時我就會請那些做好了的同學上臺介紹一下自我的經驗,再讓其他同學提出意見。讓他們發現自我的長處和不足,從而進行改善。這樣既能體現他們組的價值,又讓他們有事可做,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3、在對做好的生態瓶評價時,我只是讓學生展示了一下自我的生態瓶,並沒有做過多的講評。其實各小組做的生態瓶都差不多,這樣評價一點價值也沒有,反而還浪費了一些時間。其實在評價的時候,完全能夠讓他們拿着自我的生態瓶,說一說自我的製作過程,談談自我的想法和感受,這也是對他們這節課的總結,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收穫了不少,讓我對今後的實驗教學有了更深刻得認識。我想任何一節課僅有在教師的潛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學環節精細化,才能收到夢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