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科學教學反思(熱門54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4篇《科學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科學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科學教學反思(熱門54篇)

篇1:科學教學反思

1、關於導入

爲了能讓同學在課堂四十分鐘,這樣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裏,製作出一個能計時的水鍾,教學中採用實物水鍾演示的方式導入,目的是讓同學能在觀察會考慮,水鍾是怎麼計時的?水鐘的刻度是怎麼標註的?水鍾是怎樣製作的?

同學考慮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設計的過程,因爲同學由此定會想到,我接下去應該如何製作水鍾?我在製作水鍾時要考慮哪些因素?這樣可以防止同學對着製作水鍾資料憑空設計的缺點。也許有人說,那這樣做不就是依葫蘆畫瓢嗎?這會降低同學思維的參與度呀!其實不但不會,而且思維的訓練更實。那種讓同學對着資料苦思冥想,初看像是在“創新”,其實是“假創新”,試想同學能在四十分鐘,甚至還不到的時間裏創新出一個水鍾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是虛假的。

2、關於刻度

教學用書中建議同學先標出一分鐘的刻度,再標註出五分鐘的刻度,然後推算1~10分鐘的時間刻度。不可否認,此種方法確實可行,初看既給同學以考慮的空間,又能相對的節約實驗的時間,好像還很不錯。但科學教師是否意識到,在標五分鐘的計時刻度其間,同學在做什麼?等,等水位,爲什麼其間不讓同學一分鐘一分鐘地標註呢?不標註也是五分鐘,標註也是五分鐘呀!另外,讓同學用一分鐘的刻度,五分鐘的刻度去推算1~10分鐘的計時刻度,這隻會讓原本存在誤着的自制水釧,誤差變得的更大,甚至出現同學懷疑製作出來的是不是水鍾?它能不能計時?另外,教材之所以要佈置製作水鐘的活動,是因爲想讓同學體驗水鐘的發明過程,對同學進行科學史的教育。既然如此,古人開始製作水鍾,定是一格一格標註,而非教學用書上的建議標註法。於以上認識,標註刻度應該一分鐘一分鐘標註,不必再用推算法。

3、關於素養

無論是在標註水鐘的刻度,還是在檢測水鍾準確性,都會給水鍾加水,並讓水沿小孔流溢,科學教師有沒有意識到,這實是一個體現科學素養的環節,也可以認爲是一個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良機。這從何說來?首先表示在對水的態度,假如整個製作活動結束後,實驗桌上還是乾燥如初,有一點可以肯定,同學的操作過程絕對認真、謹慎,做到了分工合作,諧調有效。那是否還可以作這樣的推測,同學對水可是“滴滴計較”,一股珍惜之情。科學教師只要看到實驗桌上流水成河之景像,那定會肯定此推測了。

另外,給水鍾標註刻度的過程,事實上是一個需要分工合作,協調有序環節。沒有分工不行,沒有合作更不行。小組成員之間有了這樣的意識,他的素養也在此時此刻得到了提升。

篇2:科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以“玩”爲主線貫穿課堂,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間。第一環節玩瓶子,往瓶子中打氣讓學生觀察現象說現象,發現氣噴出的方向與瓶子移動方向相反,初步讓學生體會到反衝現象,感受到空氣有力量;然後玩小車,先讓學生自己想想怎麼才能像剛纔那樣利用空氣的力量讓小車運動起來,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運用剛纔的經驗通過氣球讓小車運動起來,親自體會感受到空氣的力量,發現小車移動的方向與氣噴出的方向相反。通過對比兩個實驗,總結出物體運動方向與噴氣方向相反這一現象在科學上稱爲反衝,使學生明確反衝的概念。第二環節讓學生玩注射器裏面的空氣,感受到往下按活塞的時候空氣有種力量,一鬆手活塞反彈回來,明確壓縮空氣的概念及具有彈性的性質。然後通過兩個同學玩籃球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進一步體會到壓縮空氣彈性的大小跟裏面壓縮空氣的多少有關係。

最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中的例子,分別說一說應用了壓縮空氣的哪個性質。這節課所玩的玩具都是學生熟悉的,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從生活入手,主要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讓他們在科學的世界裏探索,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做一名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學生科學學習親密的夥伴,與學生平等的參與科學學習的活動,引導和組織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中學生的“玩”還不夠放鬆,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在“玩”的過程中也能夠獲得科學知識。

篇3:科學教學反思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於反思,如何反思?作爲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到達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領悟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一樣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正因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性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衆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爲充分,正因科學領悟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這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爲教師務必更新自我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務必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構成不是短時刻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理解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爲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在學生的科學啓蒙階段即國小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構成影響學生生命的潛質。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務必歸納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領悟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領悟方式,是衆多領悟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領悟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領悟需要整合不一樣的領悟方法,需要將教學資料、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思考。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爲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爲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爲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構成就應是以學生爲主的探究活動構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正因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潛質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構成。

學生科學探究潛質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構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構成是依靠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資料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明白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資料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資料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用心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爲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爲不必須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就應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決定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構成都務必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構成合作、交流、探究等潛質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務必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刻是否恰當。科學課的領悟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帶給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帶給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刻也是相當重要的,正因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領悟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爲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正因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思考學生思維的深度,再思考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明白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爲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好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篇4:科學教學反思

大班的孩子對自己在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非常的感興趣,而這節《汽車滑坡》的科學活動正是取材於生活,來源於生活,所以孩子們對這節活動非常的感興趣。

因爲教具是他們最喜歡小汽車。在我讓孩子自由探索時左老師來到了活動室內,並對我的課進行了指導,她首先告訴我,我佈置的教具還是不合理的',她說應該把教具放在地上,這樣更便於孩子們操作,因爲把教具放在桌子上,面積太小了,不利於孩子們操作。其次應該把教具固定在地上,這樣有益於實驗結果的正確性。

我覺得她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教育的製作上其實我們已經盡力了,但是自制的教具畢竟不是購買的,不能在規格上達到統一,她說在規格上不能達到統一會影響全班孩子在這一方面的交流。

但是在這一點上我還是比較疑惑,小組之間又對比不就可以了嗎?爲什麼這種對比要是全班性的呢?她說這樣投放教育更加的嚴謹,但是我們自己製作教具,連材料都是老師從家裏帶過來的,所以我覺得在教具的準備上我們已經盡力了,如果還存在什麼不足的話,紙能購買了。

篇5:科學教學反思

觀察是幼兒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當幼兒有了觀察的目標及動力時,就會投入到其中,去發現祕密,尋求答案。

一次科學活動《認識蝸牛》,開始我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小朋友,你們見過蝸牛嗎?你知道蝸牛是什麼樣的嗎?”幼兒紛紛憑藉自己經驗做出回答,當我問到:“蝸牛有幾隻腳時?”小朋友異口同聲:“有兩隻腳。”於是我把正確答案告訴幼兒,大家都不敢相信,十分驚奇的問:“老師,爲什麼蝸牛有一隻腳?”於是我便和幼兒帶着疑問去尋求答案,我們來到了戶外,小朋友都十分認真的尋找着,一有發現便大聲叫喚:“我找到蝸牛了!”小朋友聞聲連忙跑了過去,靜靜地觀察着蝸牛的一舉一動,這時,一個小朋友高興地叫起來:“我看見了蝸牛真的只有一隻腳。”於是,我讓小朋友分散結伴去尋找、觀察……

活動結束了,小朋友興致仍很高,交流着自己的發現,通過這一活動,給我的啓發也不小:在幼兒有興趣的前提下,引導幼兒觀察,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以後將爲幼兒多提供觀察、探索的機會,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篇6:科學教學反思

創設情境,誘導猜想。國小生具備強烈的求知慾望,對於周圍事物有着很濃厚的興趣,教師要爲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誘使學生進行猜想。

自主質疑,推進猜想。在信息加工理論中,人們認爲要使學生成爲積極理解跟獨立思考的主體,就必須要學會自主提出問題,引導其注意力並促進其思維活力。而教師的事先設計好的提問程序是無法達到同等的刺激強度和效果的。因此,學生的自主提問所取得的效果就強於教師提問。

多元體驗,驗證猜想。俗話說“不下水永遠也學不會游泳”,也就是在教學中,也要讓學生行動起來。教育心理學指出,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在於學生的動手參與程度,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腦、眼、耳、手、口。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總結問題、研究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講授《磁鐵》這一單元時,教師應該多準備幾個磁鐵,發動學生們猜想兩塊異極磁鐵會不會吸到一起,之後讓學生們親自上講臺驗證結果,證實磁鐵的磁性、磁鐵的兩極,並親眼見證磁極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這一相互作用。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們在動手的過程中持久猜想,讓其親身體驗,這比教師只是在講臺上做示範,而學生們只在下面看一看、想一想的效果要好很多。

拓展習題,深入猜想。科學作業本中許多練習題都是開放性的,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間,也爲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教學生進行猜想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素材。那麼,如何用好練習題,並在練習中促使學生實現有效猜想呢?

總之,猜想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能夠鼓勵學生自主發現新思想、新方法、新定理,能夠激起國小生主動學習科學的興趣。由於國小生的年齡及認知特點,在國小科學的教學中實現有效猜想是可行的,也是必須的,只有實現有效猜想,才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引領科學課堂成功有效的開展。

篇7:科學教學反思

這學期教科學課,是我第一次接觸科學課。雖然在教科學課之前,我學習了課程標準,閱讀了相關資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要想上好科學課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轉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六個理念: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得需求;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標準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些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其次,我發現:

1、科學課的主要內容,不僅綜合了自然課的主要內容,還增加了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對人體自身的認識、環境保護教學內容。這樣做更利於有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

2、科學課程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趣味性和靈活性。課程中的內容更注重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兒童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這樣,更有利於發展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形式,從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面的發展。

3、由於文本提供的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很強,在備課時,要充分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時間。所以,在備課時,我不僅要考慮到文本的內容,還要考慮到文本延伸到的內容,查閱相關書籍,上網查閱資料,以防上課時出現過多的學生質疑,而自己卻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

4、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性課堂。有的學習內容,實踐性非常強,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需要提前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蒐集材料、合作探究、從中獲取知識。而在課堂上,只是彙報交流結果。如鐵的生鏽。當然,雖然探究的過程在課外,老師不能看到探究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的指導更要及時、準確,這樣才更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結論。

5、及時幫助學生寫出探究記錄。在寫探究記錄時,指導學生把探究的過程寫條理、清楚,把結論寫明白,並提出自己還沒有弄清的問題。這樣,就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的習慣。

篇8:科學教學反思

《身體的結構》是四年級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裏的起始課。在教師教學用書上明確指出“在第一課中,要向學生介紹關於身體結構劃分的不同方式——從身體的外形劃分和根據身體各個部分功能不同劃分。觀察與體驗活動構成了學生活動的主體形式。”本課重點是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以及認識人體的左右對稱的特點。難點是觀察身體內部器官。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讓學生圍繞觀察和體驗開展探究學習,以小組合作爲主要形式,借用課內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回顧一下學過的昆蟲的結構特點,明確昆蟲的外形分爲“頭、胸、腹”三部分,爲人體結構的劃分做知識上的準備。並且通過兩次體驗活動感受人體左右對稱的好處——行動靈活、保持平衡,並感受人體外形的和諧美。接着通過“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自然地轉入到對“人體身體內部有什麼”的探究,學生通過各種方法猜猜人體內有什麼。最後又以“跳繩”這一活動讓學生觀察感受人體在運動的時候都有哪些部位參與了,即第三部分“身體的工作”,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認識了氣泡圖,分析出人體結構的第二種劃分方式——根據功能的不同(工作的類型)進行劃分。至此課堂目標基本完成,最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這節課上的收穫,進一步梳理本節課的重難點。

上這堂課之前得到了屠老師以及學校各位相關老師的指導,尤其是屠老師,對我們今年新轉教科學的老師的成長十分重視,在細緻聽取我的想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議,在此甚表感謝。

課上完後,老師們就這堂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聽後令我受益非淺。東湖國小資深科學老師李衛提出的幾點,令我有撥雲見日的感覺,到底是科學界的前輩,思考問題深入淺出,尤其是關於一個課內活動的設計——單腳走和雙腳走比賽,李老師所說的爲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結論,讓學生單腳站立和雙腳站立一段時間比較,效果會更明顯。我想,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範圍內,這樣的方案可能會更有效。關於身體的工作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氣泡圖的環節,李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爲人體的工作不僅僅是運動系統的工作,老師應該還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東西)、呼吸等內容的活動。細細想來,呼吸等其他系統的活動其實就是融合在整個運動的過程中,並不能單獨分開來講。

有幾位老師提出“摸袋子”的環節用時太長或者顯得有點不必要,雖然學生的興趣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但是使得後面的教學顯得有點緊張。我認爲,時間是花得長了點,學生之前可能已經有了“看、聽、摸、聞、嘗”等前概念,但是在這樣一個缺少實驗的課堂中,這樣的方式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覺得在科學課堂中既能得到知識,又能獲得快樂,所以,我認爲刪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時間上再縮短些。

屠老師在最後的交流中,對我的兩個細節環節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採訪單手系紅領巾的同學,讓她談談自己在使不上勁時最想做的是什麼,以體會雙手配合使行動更靈活。二是課堂上提到班裏的殘疾孩子,只是表揚經常幫助她的同學,並沒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師的說法是保護了孩子自尊心。其實,在我的教學中一直比較注重語言的善良和行動的善良,儘量不去傷害孩子稚嫩的心靈。經屠老師這麼一肯定,我就更加確信這樣的教學是快樂而有效的。

篇9:科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依據《課標》理念,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設計了問題引入、經歷探究、總結提煉、激發興趣這幾個教學環節。

一、問題引入,以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異常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我們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努力去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

二、將猜想、實驗、思考、交流這些探究的科學過程充分讓學生經歷,在探究中學會探究。從而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三、讓學生學會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靠教師講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些知識結論,絕不是科學教育。

四、激發科學情趣,懂得科學道理。使得學生們親近科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從而把科學轉化爲對自我日常生活的指導。

不足:針對有些學生的回答還是有些操之過急,沒有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本事,我想在今後教學中值得注意和研究解決。

篇10:科學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科學》第一單元主要讓我們通過實驗形成關於“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並理解——是什麼因素在影響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溶解了的食鹽還能分離出來嗎?。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圍繞着溶解這一主題,逐步地開展觀察研究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這一單元的課程安排有另外的建議。本單元的內容,教材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爲第1——4課;第二部分爲第5——6課;第三部分爲第7課。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爲教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安排還可以更好的銜接,我認爲應該把第6課——“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與第7課——“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互換。在教學實驗過程中,我發現實驗“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比較科學的方法是先往一杯水裏儘量多的加入食鹽,等確定食鹽水已經“飽和”了,在通過過濾的方法把食鹽溶液中剩下的食鹽過濾出來,最後通過酒精燈加熱從食鹽溶液中把食鹽和水進行分離。

所以,作爲一個科學教師,我把各種可能的情況給大家做了解釋說明,按照我預想的程序上課,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努力擺脫以科學知識爲中心的舊觀念,全面關注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力爭爲他們將來成爲一名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我注重在真實場景中進行教學。在上這章內容時,我採用了在真實場景中教學,積極地把學生學習科學的場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其次,我認爲可以誘發探究動機,培養科學興趣。蘭本達教授認爲:教學可以看作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一種活動,只有誘發動機,才能獲得成功。

篇11:科學教學反思

一、好奇心——科學探究的原動力

兒童對自然事物有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恰恰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和原動力。他們對所接觸的任何事物有興趣去探究,探究的範圍不僅廣泛,而且能利用感官、工具和方法來對世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精心呵護和培養兒童的好奇心有利於促進孩子對身邊事物的觀察,並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促進科學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教學科學《校園裏的動物》一課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旁的小花園去尋找動物和植物,那天早晨恰好大雨過後,學生髮現了許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嗎?”“它有骨頭嗎?”“爲什麼下過雨後會出現那麼多蚯蚓?”“蚯蚓斷了以後還能活嗎?”……一個個問題使我應接不暇,學生對蚯蚓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探究的慾望。我及時引導學生:“關於蚯蚓你還想知道什麼?準備用什麼方法研究?運用哪些工具?”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動腦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蚯蚓的研究中來,使學生既瞭解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又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究和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興趣。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心需要,使探究成爲學生自己的需要和目標。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究活動具有強烈的慾望和追求,這種原動力就會把孩子的探究慾望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學生由好奇而產生的探究慾望的天性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變成科學素養。

二、自信心——科學探究的精神動力

探究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提出了研究問題後往往要做出猜想與假設進行深一步的研究,許多老師總是喜歡選擇猜想與假設正確的問題進行探究,這無非會扼殺孩子的自信心。猜想與假設成爲學生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極其寶貴的課程資源,它的顯現和發展對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保持和發展探究的慾望、獲得自信心與成功感、培養認真細緻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着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如教學聲音知識時,學生猜想聲音是怎樣的產生的:有的同學認爲聲音是由物體的碰撞產生的;有的認爲是由敲打產生的;有的認爲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我把學生按問題分成小組,各小組制定探究計劃、設計實驗,讓學生自由的去探究,而不是重點驗證“是否振動產生的”假設而對其它假設置之不理,否則會傷害一些積極思考同學的積極性,降低他們對問題假設的熱情。教師應是一箇中立者和欣賞者,尊重學生的猜想,讓學生真正體驗猜想的樂趣,養成敢想和善於猜想的意識。教師的細心呵護誘發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並感受到探究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自己也能象科學家一樣進行科學研究,並對自己的科學探究活動充滿信心,爲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篇12: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主要內容之一:要求學生不僅掌握植物的結構,還要會動手操作實驗,掌握觀察的基本技能,能討論總結出所觀察的結構等等,爲了達到教學的目的,我精心製作了課件,準備了實驗器材,心想這節課會上得很精彩。

導入新課後,我直接的展示幾幅圖片,讓學生對植物分一下類,心想這樣,可以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這一堂課,接着引入新課,簡單的看看課本後,就讓學生動手實驗了。令我失望的是,學生並沒有我原來想象的那樣好,學生課前沒認真預習,僅僅讓學生簡單看書是不行的,應該在動手實驗之前,給學生預習的時間。

講課過程中,只重視了備教法,只考慮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體現新課程理念。卻忽略了學生這以環節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方式,認爲只要自己明確了的,理解了的,學生也一定會明確,一定能做到,盲目地以爲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會按照原計劃完成操作,所以教學中應以學生原計劃完成操作,所以教學中應以學生原有的經驗爲基礎,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在教學中能理解知識,學會技能。

篇13: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學校與教研室安排,第二週我執教了三年級《根和莖》一課。《根和莖》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中的第二課,根和莖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發揮着支持植株、吸收、傳輸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功能。本課的設計意圖是指導學生分別認識根和莖的不同類型,瞭解根和莖在生長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學中有選擇地利用生活中常見和學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過直觀的觀察、比較活動,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直根和鬚根形態上的特點,鼓勵學生嘗試着給根分類,可以加深學生對根的形態和名稱的認識,從而更高效地瞭解植物根的分類。而對於莖,我通過實驗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和課件演示的方法向學生介紹,對於莖的作用,課前準備好插在紅水中的莖,課堂上讓學生解剖,使學生對莖的運輸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教研員爲我剖析了整堂課後,我覺得本課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環節的設計與設計的意圖需要明確。在教學根的環節上,沒有能夠明確指出哪裏到哪裏是根,以至於學生在比較直根和鬚根的時候不能發現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細小的側根。在教學莖的時候同樣沒有能夠讓學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莖在哪裏,而是教師講解的比較多。在教學方法上,我總是擔心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講授法用的太多,沒有體現“雙主體”理念。今後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將遵循以下原則:

——科學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是科學的,必須符合科學教育的規律,符合學生的任知規律。

——主體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活動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須有利於學生各種探究活動的開展。

——過程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過程的體驗;

——創新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應當在吸收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立足創新,重視創造出一些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法。

篇14:科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批判地觀察自我的主體行爲表示和其行爲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考慮、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和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身缺陷,揚長避短,不時改進教學。

新課程背景下國小科學教育的責任和目的是:注重培養同學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同學逐步領會科學的實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進行具體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當科學啓蒙任務的科學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現將自身的科學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爲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同學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同學來說有的內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爲同學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啓發,讓他們帶着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學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同學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同學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爲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同學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同學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同學,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才幹得到發展。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爲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同學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啓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啓發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同學的質疑能力。如教四年級科學《固體、液體和氣體》,出示課題後,引導同學質疑。問同學:誰能分清固體、液體和氣體?你能舉例說明嗎?爲更好地理解物質的狀態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爲其他學科的學習、爲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

篇15:科學教學反思

今天我們開展的社會活動《做個守信用的孩子》,活動目標是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守信用的人。明白在生活中答應別人的事應該做到,體驗守信用給別人帶來的愉快。本次活動,通過創設木偶表演、討論猜想、繪畫等形式。整個活動以木偶表演的形式貫穿故事始終,引導幼兒學習、觀察、討論,讓幼兒進一步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本次活動分三個環節完成,層次清晰。

第一個環節,分段進行木偶表演,故事《公園裏的約定》。引導幼兒理解“守信用”的含義。我邊表演木偶,邊講故事的前兩段,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波波答應樂樂什麼事情了?他做到了嗎?請每個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幫助幼兒理解什麼叫守信用。講述第三段後,提問:樂樂爲什麼沒回家?樂樂爲什麼哭了?引導幼兒體會不守信用給別人造成的影響。邊表演邊講述故事的第四段,波波媽媽答應樂樂什麼事情了?天很晚了,波波媽媽能不能做完風箏?爲什麼?講述最後一段故事:樂樂爲什麼這麼高興?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爲什麼?故事中誰是守信用的人?

第二個環節,引導幼兒結合生活事例進行判斷,進一步理解守信用。事例一:玲玲喜歡買大毛絨玩具,但玩具櫃裏放不下了,她答應再也不買毛絨玩具了,可是到了商場,看見毛絨熊,她非要爸爸買。事例一:鄰居家的小朋友跟着爸媽回了老家,強強答應替他們照顧小兔子,但是動畫片一開始。強強就不管小兔子了,他把照料兔子的事交給了媽媽。事例三:芳芳的媽媽給她買了一本新圖書,芳芳可喜歡了,每天讓媽媽給她講。班裏的同伴知道了,也想看一看他的新書。第二天,芳芳就把書帶給了小朋友。請幼兒自由討論,說說誰做的對,誰做的不對,爲什麼?教師適時指導,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守信用的含義。

第三個環節通過繪畫形式,引導幼兒表達和交流。請幼兒把聽到的故事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並講一講故事《公園裏的約定》,進一步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要做守信用的人。

幼兒通過這個活動,懂得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做到,在生活中做守信用的人。

篇16:科學教學反思

在上這節科學課時,由於幼兒在這一課非常生疏。因此我採用實驗觀察和操作的方法。讓幼兒樂於發現,並對一些科學知識產生興趣。讓幼兒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使幼兒獲得廣泛的科學經驗。培養幼兒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獨立性,自尊心的過程,在新教學中要反思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1、要充分相信每個幼兒

在“有趣的沉浮”活動中,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幼兒做猜想與驗證記錄。是給幼兒發教師設計好的表格還是發一張空白紙讓幼兒自由記錄呢?在活動前我猶豫好久也拿不定主意。最後,在活動時,我將幼兒分成兩組,一組是表格記錄,一組是自由記錄。從猜想記錄時間看:由於表格上有明確的圖案及符號提示,所以記錄組動作迅速,幾乎在同一時間內完成了猜想記錄任務。而自由記錄組需要考慮自己打算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方法進行記錄,所以猜想記錄時間較長。而在探索的過程中,兩組用的時間幾乎相同。從交流探索的過程看:表格記錄組幼兒只是對自己的猜想與驗證結果進行了比較;而自由記錄組幼兒則從自己對記錄的表現形式、方法、原因、過程、結果等進行了詳細地介紹與說明。從記錄表形式看:表格記錄組形勢規範,如出一則;自由記錄組則五花八門,形式各異,極富有個性。從幼兒的表情看:我沒有看到表格記錄組幼兒臉上露出那由衷的快樂,而自由記錄組幼兒則一直處於極爲興奮的狀態。從結果看:兩組幼兒似乎都達到了我預設的目標,但我堅信,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與收穫是截然不同的。因爲我沒有看到表格記錄組幼兒臉上露出那由衷的快樂,而自由記錄組幼兒則一直處於極爲興奮的狀態,每人臉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悅。所以,教師要相信幼兒的能力,要放開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大膽去做!

2、尊重每個幼兒,因人施教

不知爲什麼,活動時我發現有的孩子沒有在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而是在快樂的自由玩水,似乎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現象與他們無關。而且存在這種現象的幼兒大多是年齡偏小的孩子。是年齡因素還是我爲他們提出的要求沒做到簡單明確,導致孩子不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呢?我試着介入了他們的活動,嘗試把他們引到探索活動中,可是小孩子們很執著,明確表示只喜歡這樣玩水。而且在他們的臉上洋溢着滿足與快樂。此刻,我應該再次介入嗎?我猶豫了。年齡稍大的孩子則對探索活動很感興趣,他們忘我的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愈戰愈勇,有的孩子甚至一種物體想出了若干種改變沉浮的辦法。孩子們感覺到他們有新發現,是自己得到的結果和找到的答案,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但是我發現出現了各組方法雷同的現象。

活動後,我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況。《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我認爲是自己恰恰忽視了幼兒的個別差異和他們真正的需要,沒能滿足不同幼兒的探索要求。對於小孩子,也許我應該將幼兒進行幫帶式分組,把年齡大的與小的分在一組,讓他們進行合作探究,以大帶小,這樣也許能帶動小孩子一起參與探究活動。又或許可以把小孩子分爲一組,對他們提出“跳一跳能夠的着”的要求,這樣就會激起他們的探索慾望。對於大孩子活動中出現的“雙胞胎”現象,也許是各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後爲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幼兒就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操作材料了。

另外,活動時,我只注重對幼兒提出探索的目的與要求,忽視了行爲教育,導致有的幼兒袖子弄溼了,有的將水弄到了地面上……本次活動是以幼兒的科學發現爲依據,從幼兒的視角出發,層層深入、脈絡清晰地設計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運用觀察、討論、交流、操作等學習方式把幼兒帶入探究、發現的世界中。較好的體現了主題活動課程在實踐中引導幼兒深入探究的特點。

篇17:科學教學反思

一、教學設計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教學過程思路清晰

這節課在設計上讓學生有機會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先是由出示的資料中發現問題:下雨會使泥土發生什麼變化。學生進行猜測。但是僅僅是學生的猜測是不夠呢?一個問題拋出來:到底有什麼變化呢?想知道就要做實驗。但是在實驗室內馬上進行一次下雨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引出模擬實驗。學生饒有興趣的討論如何去模擬雨水對泥土的作用這個實驗。在討論中進行實驗的細緻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行補充。最後定下來的實驗方法是經過學生自己思考,是學生智慧的總和。再進行實驗,觀察實驗過程,彙報發現,共享集體成果。最後由學生的實驗結果出發提出下一個研究問題:你們實驗土地被侵蝕都是一樣的結果嗎?爲什麼不一樣?學生自然會思考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雨水的侵蝕呢?引申到下節課的研究問題。較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課前準備充分,呈現有結構的材料

導入部分呈現的資料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給學生一個強刺激。而且準備的實驗器木才十分完整,有利與學生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的觀察和發現。亦有利於研究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達成。

三、注重學生有證據進行推測和得出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學生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科學思想。對於學生的猜測都不與肯定,而是追問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確定了嗎?有哪些證據拿出來?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會養成猜測也需要理由,結論需要充分的證據這樣的想法。有利於學生科學情感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篇18:科學教學反思

昨天開展了《 各種各樣的樹葉》科學活動,現在就教學流程和教學後的思考談一談:

活動中我採用落葉找朋友、掃落葉的人掃落葉的情境來開展教學。這個情景引發了幼兒對樹葉朋友瞭解、觀察的興趣,同時這個情景中蘊含了操作的規則(落葉放好時有不放好的掃落葉的人就會來掃走落葉),這樣在一位小朋友介紹自己的樹葉朋友時,其他的小朋友就能看着他的樹葉並聽他介紹,將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在一個點上。聽別人介紹完則趕緊舉手介紹自己的。整個活動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

第一個環節是針對粗看的落葉的顏色、外形發現落葉的不同,同時滲透了樹葉名稱的介紹(個別孩子在介紹落葉時會說出落葉。)

第二個環節則是細看發現葉脈的不同、瞭解葉脈的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我採用管道的形象來幫助幼兒理解什麼是葉脈。由此指導葉脈是輸送水分和營養的作用。

第三個環節是讓孩子送樹葉寶寶回家。這個環節的目的是通過前面的對樹葉的瞭解引導孩子可以根據顏色的不同、大小的不同、形狀的不同三個角度分類,最後的操作中是讓孩子按照形狀來分類。

但在實際操作中我是將延伸活動提前幼兒聽着音樂是說故事情境,幼兒在故事情境中表演,最後表演結束送樹葉寶寶回家。

活動後與組內的老師進行交流發現自己還有幾點準備的不夠充分:

第一點,樹葉的種類提供的太多,在分類的過程中不好把控。因此,在葉子的提供上提供:銀杏(黃色)、梧桐(黃色)、櫻花(紅的、黃的都有)、夾竹桃(或柳樹黃色)、瓜子黃楊(常綠)、楓樹(紅的)。這幾種樹葉從外形上孩子比較好描述出像什麼,而且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它們的色彩漂亮,是幼兒所熟悉的,大小比較中也很鮮明。這樣在最後環節中按照形狀來分送樹葉寶寶回家則簡單而且不會亂,孩子的操作性、目的性更強。

第二點,在活動環節上精簡些,內容涉及的更豐富些。在環節二中對葉脈的觀察和發現時是直觀性的,這裏不需要很久的時間。因爲在孩子看來葉脈都是細線狀,有的是像一根一根的針,有的是像網。在實際的操作中環節一幼兒要表述的東西反而更多,這也由於葉子提供的中類太多導致的。因此,在樹葉種類調整後,環節一則會精簡省出一些時間。在這個省出來的時間裏可以引發幼兒思考秋天裏怎麼會有這麼多顏色的樹葉?從而滲透落葉樹、常綠樹的知識,再來觀察葉脈。這樣一些科學的小知識點則滲透活動中豐富活動的內容,讓活動不那麼單一。

第三點,延伸活動隨音樂帶着小樹葉舞蹈讓活動更有趣味性。在孩子們瞭解了樹葉之後再來和小樹葉跳舞孩子們對自己的樹葉更加的喜歡。但這個環節與送樹葉寶寶回家環節相結合則更好。聽着音樂師說像……的xxx樹葉隨着秋天媽媽的歌聲跳起了《秋天》的舞蹈,音樂停了則將樹葉落回秋天媽媽的懷抱裏(框子裏)。這也與之前的音樂活動《秋天》相結合。幼兒有表演的經驗。在遊戲表演中進行樹葉分類。

第四點,課前科學知識準備的不夠充分。活動前只想到了活動中孩子們觀察發現葉脈這個藏在葉子裏的祕密,對於葉脈的用途沒有多想。活動中孩子們提出疑問,則像他們解釋是像管子一樣的通道,幫助樹媽媽輸送營養、水分的。這裏管子一樣的通道幫助了幼兒結合生活經驗理解了葉脈這個名詞和用途。但是在具體的表達中缺少了對幼兒的考慮,我的解說是不是全體幼兒都能夠接受、理解的。因此,對於科學的知識點不僅是要知道理解,更要關注的是怎麼說來讓孩子理解。此外,對於科學知識點不是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想當然,而是在知道的情況下還要做一個嚴謹的科學態度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進一步地確實、鞏固自己的知識經驗,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更好地應變孩子們的迴應。活動後我又查閱了葉脈的用途,遺漏了“支撐葉肉”的用途。

由以上幾點看出在教學活動中細節考慮的還是不夠周到,在備課的過程中自己要有一個嚴謹的態度,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細節體現態度。教學路每天似是雷同,卻又是走後一片新的思考,原來,每天都在開創新的路。那就從現在起,以嚴謹的態度踐行新的道路。

篇19:科學教學反思

“摩擦起電”是教師在“做中學”的思想指導下預設的一個科學活動。通過“觀察——探究原因——猜想——驗證——新的發現——記錄——分享與表達”,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們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討論與實踐並在探究中獲得快樂與成長。通過這一活動,孩子們不僅能識別一對經摩擦能產生靜電的材料、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而且能夠想出各種辦法記錄下實驗結果,基本完成了預定的目標。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注意貫徹“做中學”的思想,引導孩子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並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還不錯:

一、小遊戲——“小紙片被吸起來了”(用綢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紙片):首先通過這個遊戲,激起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小紙片怎麼被吸起來的呢?孩子們被遊戲吸引住了,紛紛做出了不同的猜測:有的說塑料小棒上有膠水;有的猜綢布是溼的……但經過驗證,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來說:“爸爸對我說過,因爲布上帶電所以能吸小紙片。”雖然他說得不準確但已經有些接近原理了。當我總結小棒在布上來回摩擦就會產生靜電、小棒就能把小紙片吸上來時,孩子們已經對這個遊戲“躍躍欲試”了。

二、猜一猜——“還有什麼東西也可以吸起小紙片”:經過對遊戲的嘗試,孩子們對“摩擦起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時,我提出新的問題幫助孩子們進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麼東西用綢布摩擦之後也可以吸起小紙片呢?”孩子們做出了大膽的猜想:鉛筆、尺子、橡皮、彩紙、積木、磁鐵、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勵孩子們將猜想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併到科學區驗證自己的想法,孩子們高興地去嘗試了。

三、試一試——“看看我的想法對不對”:經過猜想驗證,孩子們在老師提前準備好的記錄表上“記錄”實驗結果。在他們的記錄中,有的方法很有創意。像陽陽在記錄塑料尺子和綢布摩擦後能吸小紙片時,首先在記錄紙上畫個長方形並標上1234等數字代表尺子,後面畫個笑臉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對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發現——“我穿衣服時找到了靜電”:活動並不是一天兩天就結束而是持續地進行着,孩子們的猜想越來越多並基本瞭解了“摩擦起電”這一現象。有的家長也很感興趣,參與到活動中來。含含的爸爸週一早上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說,晚上脫毛衣會聽到“嘶啦”的聲音,早上穿毛衣頭髮豎起來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經過資料的蒐集與討論,大家知道原來是毛衣和頭髮摩擦產生了靜電。孩子們的發現越來越多,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新的問題,記錄的方法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趣。圍繞記錄,我們又展開了交流與討論,以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樣記錄新發現——“我可以畫出來”:孩子們探索的範圍越來越大、發現的問題越來越多,記錄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但記錄的目的不變,就是讓自己也讓大家看明白實驗的結果。我鼓勵孩子們用各種方法記錄,很多孩子選擇了繪畫的方式。粼粼在記錄紙左側畫了一件毛衣、中間畫了一個頭發豎着的小孩、右側畫了兩個鉤並解釋說:“因爲我和牛牛都試過了、都成功了,所以畫上兩個鉤。”從孩子的記錄與表達中不難看出,孩子已經有了建立科學記錄的意識,驗證的活動可以深入地開展下去。

六、交流與討論——“我們的發現”:最後,將孩子們的猜想和實驗驗證的記錄都展示到了主題牆上,孩子們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記錄,重溫實驗經歷或找尋不一樣的實驗方法,形成了互相學習的好氛圍。

不過,活動也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待於在以後的活動中注意改進:

1、沒有及時爲孩子們創設交流討論的條件。“做中學”科學活動強調科學教育和語言教育的關係,要求兒童在科學活動中用盡可能多的詞語、儘可能準確的語句來表達真實的探究過程,包括描述、假說、推理、證明、總結和歸納。雖然活動持續進行的時間比較長,但交流與討論活動本應該重視起來並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因爲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有利於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個環節完成。其實,從最初的猜想就應該爲孩子們創設主題牆鼓勵孩子互相交流、討論。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也應一直重視交流與討論。因爲,交流表達不僅能培養孩子傾聽和尊重別人意見的習慣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於深入認識所探究的問題;討論則爲同伴質疑提供了機會,使孩子們能得出結論或發現新問題。

2、活動的尾聲階段,老師看到孩子們的記錄,沒有及時組織小組間進行分享活動並設計一張集體記錄表。如果每個孩子拿着自己的記錄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實驗結果與其他幼兒分享後將其記錄在集體記錄表中,就同時爲延續實驗和驗證活動打下了基礎。

3、活動開展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有的家長已經對活動表示出有興趣,如含含的爸爸提出穿脫毛衣有靜電產生的問題引起大家的思考。這時,應充分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不僅能帶動孩子們,而且家長會更積極地幫孩子提供更加豐富的實驗材料並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共同體驗科學探索的快樂。同時,也有利於家長更理解老師預設這個活動的目的、理解孩子們積極探索的原因,有利於以後工作的開展。

篇20:科學教學反思

作爲基礎教育──國小教育,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是實現兒童的探究慾望,滿足他們樂於動手操作 ,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我盡力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並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學生的一些超現實或異想天開的想法或問題都給予肯定和讚賞,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獲得滿足感,樹立自信心。能認真備課,着眼細節,體驗新課標。

剖析原因及存在的問題 :

1、學生在實驗時不能做到細心觀察,深入思考,獲得實驗的科學素養還有待提高。

2、深入領會教材的和把握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

雖然我們不能將科學教材當作聖經一樣去教學,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在教學時,每次都是用最大能力想方設法的理解編者每一步設計的意圖,只有瞭解了編者的意圖,才能去取捨教材,創新教材。

3、學生做得少。

教學中教師“合作者、支持者”的角色怎樣扮演?充分開展分組實驗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前教師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而且我們的教學是跨年級的,課是連續的,這就爲準備材料帶來了難度。有的時候分組實驗就被演示實驗取而代之了。怎樣妥當安排大量分組實驗材料的準備工作,提高分組實驗率是我的一大難點。

4、教師思考多做得少。

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傾聽、思考,不但要思考學生髮言與自己原先設計相符的內容,更應分析學生錯的或異想天開的答案,然後順着孩子的思路認知去引導孩子探究,不斷地生成新的教學設計,讓教學過程在動態中完成,而不是死死地抱住自己原來的教學設計不放,這樣只會扼殺學生探究的熱情。探研式教學設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5、自我科學素養存在不足。

雖然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詳,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採用競賽、限時完成實驗的做法。忽視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常常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探究之實質在過程之中;忽視了不斷糾正錯誤可能比簡單的成功更能讓孩子們學到科學精神。這也反映了我對科學性質的理解不夠準確。

提高措施:

1、提前佈置任務,確保學生參與機會

由於提前佈置了任務,學生的材料收集也有了提前量,因爲缺少製作材料而放棄製作活動的現象會大大減少,確保了儘可能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活動。

2、開展交流、展示、評比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欲

交流、展示與評比的過程,是製作活動最精彩的部分,是孩子們盼望的時刻,也是下一次製作探究的原始動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設計,當發現學生基本完成 設計之後,在動手製作前組織一次設計交流會,讓學生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的 設計意圖,同時組織學生之間進行問詢答疑,使學生之間互相啓發,互相補充。學生是非常渴望相互之間有機會進行交流,一方面是展示自我的機會,另一方 面也是相互啓發的過程,思維的碰撞在交流展示間不斷擦出火花,這樣的活動 充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成果,通過多種形式來展示學生的作品,讓他們產生一種科學家搞發明似的成就感,大大的激發學生的參與欲。

3、加強家校聯繫,爭取家長的支持

製作活動順利有效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如果家長對活動不理解、不支持,會造成大量學生無法完成活動,作爲科學教師,面對眼裏只有語數英的家長,除了要多與家長進行溝通,使他們明白製作活動的意義外,教師要設法使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這樣一方面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溝通,使家長理解,另一方面,家長通過多個途徑的參與,使他們從中享受自己孩子成長的快樂,激發家長支持的動力。

篇21:科學教學反思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爲基礎教育──國小教育,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無疑是實現這一任務的最好途徑。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參與以探究爲目的的研究性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積極、興奮活躍、穩定持久的狀態中參與教學,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在課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探究活動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並善於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並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兒童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對學生的一些超現實或異想天開的想法或問題要給予肯定和讚賞,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獲得滿足感,樹立自信心。在興趣的形成過程中,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而成爲創新的動力。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探究,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親身探究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於教學氛圍和師生關係的和諧程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說、勇於創新。

4、創造探究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爲,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恆……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精心組織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下,學生通過親身探究,他們的創造靈感被激發,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創造活動纔會成爲可能。教師才能進一步發揮課堂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讓課堂成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搖籃。

篇22: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資料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進取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爲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爲不必須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

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當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確定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

科學課上概念的構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構成合作、交流、探究等本事並建構科學概念。所以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

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供給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供給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爲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爲主,可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爲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所以,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研究學生思維的深度,再研究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爲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篇23:科學教學反思

《使用工具》是本學期的第一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好這一課,將對孩子今後科學課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既然教學的內容是“使用工具”,那就讓學生親自體驗使用多種工具的過程,在使用中培養興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

1、工具的準備通過“學生自帶”加“就地取材”,不要小看簡單的準備過程,讓學生參與課前材料準備很有意義。學生參與材料準備,可以讓學生更完整地參與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來。科學探究從提出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爲主要目的,其中課前的準備無疑是解決問題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在參予材料準備的過程中,想方設法,通過個人、通過家長、通過網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提高。同時,課前準備也是一種責任,作爲小組的一員,個人材料準備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小組在課堂上實驗效果。材料問題解決了,孩子擁有螺絲刀、剪刀、鋸子、鑷子、木工刨、捲尺、尖嘴鉗等十多種工具,數量多,完全能滿足四人小組的使用。有了那麼多可以動手操作的工具,學生的興趣自然就高漲了。

2、“選用什麼工具好”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環節。此項活動,要求學生選用合適的工具將鐵釘、螺絲釘、圖釘從木頭裏取出來。開課不久我就拋出了一個個問題“老師遇見了麻煩,要把鐵釘、螺絲釘、圖釘從木頭裏取出來。該怎樣取?用什麼工具最省時、省力、對木頭的破壞最小?”孩子們在注意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紛紛動手操作。操作過程中螺絲釘有“一”字和“十”字螺絲釘,而給小組提供的螺絲刀只有一字螺絲刀或十字螺絲刀其中一種,我故意製造些困難麻煩,讓孩子更深入瞭解“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幹活”的重要性,並在活動中,通過不同小組間的借調工具,來加強組與組之間的合作配合。不過,在進行這兩項活動中,有部分小組的同學爲了偷懶,用榔頭將螺絲釘拔出木頭,我強調這種操作雖然完成了任務,但有其缺點。此時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孩子發現並歸納出其缺點。孩子思維活躍,積極發言歸納出一下內容:一是會減少該枚螺絲釘的承重能力。二是雖然省時但是費力。三是對木頭的破壞比較大。綜上所述這種方法在生活中實際操作應用時不可取。

總體而言,本學期的第一課還是能夠較好地實現激發學生學趣,培養技能,達成了爲後續的教學活動作好鋪墊的教學目標。

篇24:科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爲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研究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所以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爲每一個學生供給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據此,把本學期的教學具體情景總結如下: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科學教學中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2015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科學教學中,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團體主義精神、逐步構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爲有夢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時,更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本事和探究本事的科學本事的培養。

2、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教材的資料主要是生命科學方面的資料,是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1~5單元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我”“水”“紙”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資料,而第6單元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飯出發,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資料。所以,教學設計便研究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本事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單元中“大樹的觀察”,就是培養學生觀察本事,初步瞭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資料。所以,設計教案時,就儘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爲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爲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等精神的培養。

3、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

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級學生更爲強烈和進取,所以,在教學中都儘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因爲,三年級上冊的教材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結合,供給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本事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我設計觀察方案,並經過戶外的觀察記錄自我的發現,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歡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本事。同時,教師在作爲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我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產生了進取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後,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本事。

4、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

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啓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着科學規律有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構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予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二、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的方面

1、雖有挖掘教材資料,但在拓展課外相關知識方面深度還不夠。

爲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構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同時也儘量引導學生經過教材資源的學習去發現更多的課外知識,使知識更加全面,充實。比如,在探究水與液體的區別時,能夠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去交流水,海水,油,飲料,浴液……凡是學生能夠舉出的事物都能夠放手讓他們去討論。可是在有些知識的拓展方面給予學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夠,比如在米飯一單元中,沒有讓學生在初步區分石膏與澱粉同時,去拓展澱粉和石膏的各自不一樣用途等等。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在把握好教材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課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更全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和生活有更深更廣的瞭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完成科學實驗。

科學離不開實驗。所以,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澱粉加熱的實驗,由於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當讓學生明確明白安全實驗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助更好。畢竟,國小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範比較妥當。

3、專業知識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於科學不是自我的專業,又是第一次執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學當中,還是有很多細節沒能夠很好的處理,造成教學過程的不完美。還需要日後不斷提升自我本身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不斷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課堂,讓學生學得更開心。

要生存,要發展,就要不斷創新。我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進取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進取撰寫教研論文,以提高教學質量,開拓教學更寬更廣的前程。

篇25:科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最終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我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的教學對教師、學生來說有必須的難度,因爲本單元教學需要很多的探究材料,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生有學具,裏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構的材料,製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必須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爲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本事發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多元化的,它不一樣於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本事,還需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經過一節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一節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感悟三:關注細節,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爲什麼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我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節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於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必須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爲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驗的教師,他們就是善於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將“意外”轉化成動態生成的資源,於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爲教師僅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篇26:科學教學反思

《科學是xx》教學反思

《科學是xx》這一課是整套教材的一個啓蒙,讓學生在理性上明白什麼是科學,即科學不僅僅是需

要學習的一堆知識,同時也是對過程與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種積累。

首先,我在討論“科學”是什麼的環節上分成了三步,由淺入深。從觀察一些圖片明白科學是一些發明創造之類的大事情,同時逐漸引導學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回憶自我是否有過類似於科學家的研究經歷。其次,利用空氣佔據空間這個活動意識到平時“遊戲”的時候科學就伴隨着自我。在最終加入了“琴納與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讓學生理解“科學”是什麼。體會到科學並不神祕,它就在我們身邊。

其次,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科學,很多課堂的要求、習慣都不明確。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讓學生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強調常規的管理。但過多的要求可能又會制約學生的發展,限制他們的思維。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關注課堂。在我讓學生根據科學探究的過程複述琴納與牛痘的故事,爲防止有些同學在那無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認真傾聽,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改善,既提出了課堂要求,又讓學生有事可做。

再則,我們要用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敢問、愛問、善問的精神。但與此同時,還要幫忙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於其他一些問題,不能不管不問,要尊重每位同學的思想成果。

篇27:科學教學反思

《做一名小科學家》教學反思

這節課給我同時也給我的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一堂課,學生有自我的想法,自我的思維方式,能自我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真正做到主動的學習,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作爲教師,我儘可能的把課改後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融通在教學中,使自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有了新的質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權力,不擺架子,尊重學生,主動扮演“引路人”的主角,徹底改變過去教師唯上、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模式。異常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裏,作爲教師的我,對於學生提出的個別問題,並沒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緣於自我知識水平的限制。所以,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當要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的同時,拓展自我的知識空間,以新課程改革爲契機,使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篇28:科學教學反思

一、取捨合理的教學資料

本節課中同學將就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研究,並且去驗證同學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學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將丈量不一樣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一樣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同學在對丈量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可是,在課文的最終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所以說,本課的教學是讓同學從問題中來,又帶着問題離開。

修訂以後的《擺的研究》這一課,捨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資料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當說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爲,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齊在一堂課裏研究,這樣時間難於控制,效果也不夢想。可是,由於今日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爲研究的重點。

二、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同學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所以,我個人認爲,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資料,至少是這一部的資料,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和時地更新。所以,在今日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採用同學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教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能夠防止由於研究資料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能夠讓同學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究。

三、供給有結構的資料

資料的運用,主要就是對教具的運用。在課堂上供給有結構的資料,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今日課堂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就是讓同學測出15秒內各個擺擺動的次數時,我給同學供給了各個不一樣長短的擺,讓每組同學的擺在15秒內次數各不相同。這樣的佈置,能夠讓同學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爲什麼擺的次數會不一樣?”、“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更爲順利地引入到了課文探究的主題。

第二個有結構的資料是,在同學進行探究擺的快慢的實驗中,大多數數組我供給的是螺帽,但有一組我供給的是鉤碼。同學在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實驗中,讓鉤碼一個一個的掛起來,從而得出了與研究不一樣的結論。爲什麼呢?引起同學的共鳴,爲下一課的教學資料“擺錘長短的研究”做了鋪墊。

篇29:科學教學反思

筆者此刻擔任國小科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認真負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更新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順利地完成各項教學工作任務,取得了必須成績。科學學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知識點,又有實驗課,所以要求教師轉變育人觀念,進一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提高實驗課的質量,使每一位學生認識到我們的實驗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比其他學科摻進更多的生活事例,下頭是筆者總結的一些心得:

一、要做好課前準備,認真鑽研教材

對教材的基本概念跟基本思想,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要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性,能運用自如,明白應補充哪些資料。瞭解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學習的方法、生活的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研究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學、如何安排每節課的實驗。

二、要組織好課堂的教學

課堂教學是體現教師本事的最有力的證據,要到達關注全體學生,並且注意信息的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課堂上堅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學習心境,創造簡便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要簡潔明瞭,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講課與實驗相結合,使每個學生都能自我動手完成實驗,佈置好課下作業,作業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點,不必須是書面作業,也能夠回家自我設計某個實驗。

三、要提高科學教學質量,並且還要做好課後的輔導工作

國小階段的學生比較愛動、好玩,缺乏自控本事,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針對這種情景,我要求學生自我準備一個作業記錄本,把當天的作業記錄好,回家就按這個記錄完成作業,這樣就不會忘了。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忙工作,尤其是班上的後進生,他們多是上課時聽不明白或是記不住,相對其他同學的理解本事差,所以對後進生的幫忙應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先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然後再輔導課上所學知識,做到教師愛學生,學生愛教師。

四、不斷提高教師本身的業務水平

進取參與聽課、評課等教研組活動,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衆長,補己之短,提高教學水平。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相關理論,並將學到的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之中,做到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構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覺悟跟教學水平,同時順利完成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

五、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確定今後的努力方向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日,科學教學作爲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啓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智能。國小科學教材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國小科學教學的基本模式:觀察??實驗??問題??討論。沒有實驗就無法講述科學,做不好實驗就難以完成科學教學的任務。所以要求教師不僅僅能完成教學任務,還得能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中的實驗。教師應當從思想上認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把實驗教學擺到重要的位置上,絕對不能有認爲做實驗不如講實驗,只要背下實驗方法步驟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績的錯誤思想。

課外的小設計、小試驗、小製作、小發明,紛紛捲入了科學實驗教學之中。這就要求教材中更多的演示實驗轉化爲學生實驗,教材中某些驗證性實驗變成探索性實驗,教材中一些書面的實驗習題作爲課內外實驗操作訓練。

教師要進取啓發,讓學生充分發表自我的意見。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僅在觀察、實驗中體現出來,也要讓學生把他們在實驗、觀察中的發現說出來,異常是結論性的、規律性的知識要讓學生自我說出來。

六、充分利用學校及地方課程資源,充實教學資料

農村國小科學教育資源相對城市而言比較匱乏,但農村孩子天天的所見所聞更接近於自然,生活的內涵一點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後。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聯繫他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發揮孩子們豐厚的感性認識的優勢來服務教學,自覺充實教學資料,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據時令季節的不一樣,能夠改變教科書中有關教學資料的順序,力求做到因時而教、源趣而授,使學習資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得更爲緊密。將《各種各樣的花》的教學調整到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教師帶領學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學課堂中,放飛在花的海洋裏,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花,學生在教師的啓發指導下,就能夠掌握花的共性,瞭解到花的構造,進而認識到完全花與不完全花的特徵及其區別。而《植物的果實》則選擇在金秋十月的收穫季節進行教學,發動學生到大科學課中廣泛收集各類植物的果實,然後帶到課堂中觀察,採用浸泡、解剖、嘗味等多種實驗方法來豐富、增進、完善學生對果實的認識。

總之,在國小的科學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自我去實驗、自我去觀察、自我去體驗、自我去討論、自我經過探究得出結論,不但要讓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要讓學生真正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索大自然的祕密。

篇30:科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國小生因其年齡尚小,較高年級就更顯得的活潑。他們的生理和心理上發育還不健全,他們端端正正坐一節課會感到很疲勞,上課很沒意思。如果他們的學習過程中加入遊戲,競賽,表演等,讓他們邊玩邊學,扮演各種主角,他們就會感到樂趣無窮,精神振奮,因爲他們的身心都得到了活動。這些特點決定了國小三年級科學教學的課型應是以玩中學爲主。

這學期我開始嘗試科學教學,三年級國小生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和行爲習慣的養成,已經適應了語數英科四大學科的學習,從開學3周來的整體情景看,學生學習氣息濃厚,明顯長大了。開學初我依據他們上學期表現、成績的綜合評定,爲他們編排了4個學習小組,(每組5人)併爲起了好聽的名字,如藍貓淘氣隊,小鯉魚隊,神獸金剛隊,綠精隊,這些都是他們喜歡的動畫團隊,每一個動畫小隊成員僅有齊心協力,戰勝困難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我想試一試三年級國小生用杜郎口的教學實施課程改革,如小組長批作業,副組長檢查知識點的記憶,小組彙報展示學習成果、反思得失等。但對於學科助理的培養還有必須的困難,也就是我要樹立的小教師,我正在試圖讓他們發揮作用和潛力,比如鍛鍊他們的組織才能,語言表達本事,儀表自然大方等綜合素質。對此我設計了三年級科學學習小組評價表和小幹部評價表,每一天每週對他們的表現進行即時評價。我一向認爲,教師準備好授課資料後,組織教學調動學生進取主動學習是最關鍵的過程,因爲豐富、愉快的教學過程直接會影響我們的教學效果,追求高效課堂就是要用方法與智慧反思我們的教學過程,以充分調動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和主動性。

杜郎口爲我們供給的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教學模式,但運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自我結合我們的學校、班級以至每一個孩子的不一樣特點,進行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我從來相信我的學生,他們就是最好。儘管會有許有不足,但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們體驗着歡樂,豐富着內心。一個團結的小組,一個朝氣的班級;幾名出色的小幹部,優秀的教師隊伍……總之,我們的學校會越來越完美!越來越和諧!

篇31:科學教學反思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爲一名國小科學課教師,我們在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精湛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經常性地進行教學反思,因爲僅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纔能有效提高自身本事水平和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更好地從事教學活動。本人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就國小科學課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進行簡單闡述,與廣大教育同行交流。

一、深刻理解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的重要意義

教學反思能否真正意義上到達其作用和效果,主要是看教學反思是否有利於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否有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否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以及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等等。

國小科學課的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所不一樣,其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要求更廣,因爲國小科學課涉及領域衆多,自然、地球、宇宙、物質、生命等領域無所不包;其對教學前的課前準備活動要求更充分,因爲國小科學教學需要結構性很強的探究材料,並且經常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隨着國小科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已經成爲整個教學的主體,然而部分教師新舊教學理念存在衝突,所以必須經過教學反思才能迅速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知識,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滿足現今的教育發展需求。

國小科學課作爲國小生的科學啓蒙課程,其教學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然而,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並非短時間能夠實現,它需要學生經過不斷理解和內化才能逐漸完成。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過程中早期的科學教育起着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所以,國小階段的科學啓蒙教育顯得尤爲重要。這就需要國小科學課教師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從而使國小生能夠學到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魅力、激發科學興趣,這對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將產生深遠影響。

由此可見,國小科學課的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國小科學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最佳途徑,更是提高國小科學課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所以,作爲國小科學課教師,能夠按照“成長=經驗+反思”的公式認真做好教學反思,並深刻理解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二、理性認清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的誤區

縱觀現今的教育現狀,雖然國小科學課同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相比其社會重視程度相對較低,但進行教學反思活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教學反思活動中,要避免進入教學反思的誤區。

(1)避免過於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要明白科學探究只是衆多學習方式當中的一種,而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在國小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多種學習方法,有機結合教學資料、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例如,在科學實驗課上採用探究活動爲主教學;在科學考察課上採用觀察爲主的教學;在科學閱讀討論課上採用閱讀和討論爲主的教學,經過多種學習方式到達有效教學的目的。

(2)避免過於追求學生自主探究的知識構成。

根據新課程要求,學生的知識構成主要應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然而,這並非是說全部知識都需要學生去自主探究,受學生個人閱歷、探究條件、器械、空間等諸多因素影響,學生不可能進行所有探究活動,這也是不現實的做法。

(3)避免過於重視學生探究本事的培養。

國小科學課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探究本事的培養,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科學概念的構成,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際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需要依靠探究活動構成,而探究活動又與具體科學資料密不可分,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可能也無法脫離科學資料而孤立進行。

三、全面做好國小科學課教學反思的活動

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國小科學課的教學反思能夠從教學目標是否科學、教學資料是否有序、教學結構是否完整、教學方法是否切實可行、學生參與是否進取熱情、反饋矯正是否及時有效等多方面進行。那麼,如何才能使教學反思活動能夠深入並取得實效呢?筆者認爲應當結合國小科學課的具體特點,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反思。

(1)是否能夠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

課前備課是教師的重要工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能夠認真梳理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在課後進行反思時,就能夠結合自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是否妥當,自我確定的重點難點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否正確,自我教授的重點難點資料在教學預設中是否有所突破等方面來進行。

(2)是否能夠進行科學嚴密的活動設計。

科學概念的建構與構成,往往需要科學課教師經過具體的活動設計來完成,經過活動能夠使學生構成交流、合作、探究等方面本事。所以,科學活動是否科學嚴密理應成爲科學課教師在課後反思的一項重點資料。

(3)是否能夠恰當地準備和出示材料。

國小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一系列探究材料來完成。這就要求科學課教師必須根據具體課堂探究的問題精心準備材料,還要研究所供給的材料之間是否存在特定聯繫,相互作用後能否充分體現出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總體而言,就是看所供給的材料是否具有結構性。此外,還要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是否恰當,因爲在科學課上,學生對於教師供給材料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恰到好處的出示材料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4)是否能夠有效地探究合作。

從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來看,主要是以小組合作爲主。然而,大部分的小組活動雖然表面上看熱鬧無比,實則卻淺顯缺乏深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只注重活動形式而缺少合作目標以及組內分工不明確等原因造成。所以,在小組活動設計中,教師必須要事先分工明確、目標清楚,在此基礎上還要研究學生的思維深度和活動頻率。要明白,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及理解科學的本質,絕不能丟掉本質而搞形式主義。

綜上所述,作爲一名國小科學課教師,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教學反思的重要意義,理性認清教學反思的誤區,全面做好教學反思活動。經過教學反思活動,提高自身本事水平和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促進國小科學課教學工作的開展,使國小科學課教學更上一個新臺階。

篇32:科學教學反思

磁鐵在幼兒的生活中並不陌生,在上課時,我們經常會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觸,因此我把目標設定爲:第一點是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第二點是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活動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導入時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思考,幼兒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回答,有的認爲:可以用手將回形針一一撿起;有的認爲:可以用乾淨的掃帚把回形針掃成一堆,再用手撿起來……,幼兒的想法比較接近。對於幼兒的回答我做出了積極的迴應,在對他們的回答表示肯定的前提下,引發幼兒思考:能不能借助其它的物體?在我的引導下,話音剛落,一名幼兒快速的回答:可以用磁鐵。

於是,我讓他嘗試用磁鐵來將散落在地的回形針撿起來。第二環節是感知、探索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此環節中,我爲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材質的物品,讓幼兒自己的探索,從而更好地認識磁鐵的特性。幼兒通過操作,知道了磁鐵能吸住鐵製品,對於木製品,塑料製品不起作用。第三環節爲幼兒提供了幾個小遊戲,遊戲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通過遊戲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可以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生活中磁鐵的運用沒有生活經驗,只能藉助圖片或是實物來豐富幼兒的經驗,如冰箱門的`封條、門吸、磁性黑板、電話等等。我們在開展活動時,不僅僅是科學活動。一定要對班上的幼兒現有基礎有一個充分的瞭解,從而讓幼兒真正在每個活動中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篇33:科學教學反思

科學課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同時也是對學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很高的學科。這門課要求老師在傳授學生各種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要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告知學生,並且讓學生體驗到整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樂趣。我下面談談如何讓學生輕鬆地學好科學。

1、激發興趣,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能源,是啓迪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愉快積極的去學習,調動自己的內在潛能,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於啓發、引導、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發現。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善於挖掘科學教材內容本身的內在樂趣,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傳統的“教——學”變爲“學——教——學”。首先考慮學生學,再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困難和發現的問題考慮教師的教,最後學生在新一輪的起點上再學,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潛能,充分展示自我。

3、實踐操作,探索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實踐是思維創新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廣闊天地,只要我們在學生實踐活動中大膽放手,充分鼓勵,學生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善於挖掘教材內容,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強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使命,也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作爲科學課的老師要把學生所具有的潛能,充分的挖掘出來,使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篇34:科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有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比較四種材料的吸水性;第二個活動是觀察一張紙的特點;第三個活動是我來造一張紙。記得以前的教材是沒有第一個活動的,第二個活動是一節課,第三個活動又是一節課。想不通現在的教材爲什麼把兩課時合二爲一,還要加一個活動內容!難道我們的課堂時間40就這麼好用?還是要我們走馬觀花的進行教學?

分析這三個活動,都是很花時間的。比較吸水性這個活動涉及比較實驗,對三年級的學生要做好並不輕鬆,如果用學具袋裏的那幾種材料,滴好水得等上五六分鐘的時間纔會有現象。觀察紙這個活動要簡單可以只指要害————觀察纖維,但這就足夠了嗎?顯然,三年級的學生我們必須指導他們怎樣深入的觀察,切忌浮躁,去發現更多紙的特點。最後一個造紙的活動,對學生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義的一個活動,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個活動花一節課的時間是很有價值的。但現在。

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刪減,對材料進行了改進。第一個環節選擇了現象更加明顯的材料,而非學具袋中有的;第二個環節我選擇放棄,直接讓學生撕紙,進行纖維的觀察,引出古代蔡倫的造紙術,介紹造紙的過程。並馬上利用剛剛撕碎的紙展開我來造一張紙的活動。這樣下來一節課還是很緊張,基本沒有滲透德育內容!(本來,這節課是滲透節約紙張節約資源等德育思想的好時機!

對這節課,孩子們是非常開心的!這可以從他們燦爛的笑臉中可以得知。但我還是感覺有點異樣,可能是因爲刪減了一些教材的環節,也可能是因爲展開的還不夠充分,心裏總不夠塌實!

篇35:科學教學反思

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帶給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潛力,獲取科學知識,構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滿足兒童求知慾的重要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珍貴的好奇心至關重要。學生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並煥發出內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進入學校後就宣佈禁止兒童開展探究活動,不僅僅違背兒童的天性,而且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兒童進入學校以後,不僅僅不應禁止他們探究,而且就應對他們的探究帶給支持、鼓勵和幫忙(包括適時地帶給工具,在必要的時候教給他們更有效地開展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等),以引導他們最終能夠找到他們感興趣的那些現象和問題的解釋或答案。

(2)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第斯多惠就曾說過,要給予兒童真知,更要引導他們主動尋求真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或信息,對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亦具有重要好處。

(3)探究過程本身不僅僅能夠使兒童的思維受到最好的鍛鍊,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潛力的培養,而且是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培養的主要途徑。這對於兒童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十分關鍵。從中習得的科學過程與方法,對於兒童參與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問題解決與決策,是個重要的基礎(與科學知識同樣重要)。從廣泛遷移的角度來說:學會科學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決定潛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的最有效方法,這對於他們謀求進一步的生存與發展,獲得生活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4)由於探究過程需要探究者綜合運用自我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這對於增進和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將其融會貫通,十分關鍵。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在一個新的探究情境中,自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獲得了新的理解,產生出新的好處,正所謂“溫故知新”。

(5)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們合作、交流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能夠幫忙兒童學習按照必須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我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我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讚賞、分享、互助,等等。這種客觀開放精神的構成並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這一切,是我們幾十年追求的科學與民主這一國民精神的基石。這種思維與存在方式應當從孩童時代抓起,否則就只能產生出一批批盲從、獨斷、不寬容的人,他們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獨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迴、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好處與價值的基礎。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學生走了彎路,甚至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於教師直接給出解釋,但此時學生對答案的渴求正好能夠成爲教師講授的一個很好的前奏和準備。而且,學生仍能夠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

篇36:科學教學反思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於反思,如何反思?作爲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到達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一樣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爲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衆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爲充分,因爲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這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爲教師務必更新自我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務必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構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理解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爲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在學生的科學啓蒙階段即國小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構成影響學生一生的潛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務必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衆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一樣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資料、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思考。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爲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爲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爲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構成就應是以學生爲主的探究活動構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爲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潛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構成。

學生科學探究潛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構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構成是依靠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資料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資料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資料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用心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爲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爲不必須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就應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決定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

都務必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構成合作、交流、探究等潛力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務必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帶給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帶給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爲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爲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爲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思考學生思維的深度,再思考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篇37:科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內容爲大象版國小《科學》五年級第五單元第一課,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回顧人類認識地球的漫長而艱辛的歷程,樹立“科學不斷髮展,探索永無止境”的科學態度;通過製作地球結構模型,瞭解物理模型製作的基本過程,並知道地球結構的一些基本知識。圍繞上述教學目標在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通過視頻、圖片資料等直觀手段再現讓學生了解地球的特徵;通過師生文字資料收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地球的認識;最後通過學生動手製作地球模型,使學生建立地球特徵知識概念。在學生形成知識結構的同時,通過我國神五“嫦娥奔月”視頻資料,提升學生們的愛國情感,從而激發同學們對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課前通過引領學生對“引言”的閱讀、討論,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導入了新課,引領學生進入這一課學習;課中讓學生自行閱讀“閱讀卡”,學生興趣盎然;課後給學生推薦優秀圖書和科普網站,號召學生閱讀、蒐集更多的信息,這不僅讓學生完成了的任務,還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科學探究的廣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和認真探究的習慣。

總之,教師要把握時機,認真學習科學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上好科學閱讀課,使科學課真正成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好陣地。

篇38:科學教學反思

在活動預設時,考慮到科學領域的特點,也結合本班幼兒的情況,更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這節科學活動課《五官》。這節課的目標是:

1、認識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稱和作用。

2、學習保護五官的方法。

3、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我首先通過談話法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認識五官的名稱,接着以遊戲的方式讓幼兒知道五官的位置,再用提問法激發幼兒表達的慾望、然後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幼兒的積極性很高,發言也非常踊躍,但由於小班幼兒知識面較窄,經驗較少,經常會重複同一個問題,聽到別人說什麼就跟着說什麼的現象較多。如在討論五官的作用時,這個說:眼睛能看人、看電視,那個也跟着這麼說,只有在老師的提醒下才會說出還能看書、看路、看到各種東西;談到鼻子,除了說能聞香味就是說能聞臭味;當討論到如何保護五官時,幼兒回答很好,有的說:不用髒手揉眼;有的說不用手挖鼻孔、摳耳朵;還有的說不把手、髒東西放到嘴裏。

最後通過練習鞏固,進一步讓幼兒明白五官的作用,更加清楚要好好保護自己的五官。不過,在引導幼兒說完整的話時,尤於心太急,有時忘記引導了,在指導幼兒做練習的過程中,我如果能多請幾個幼兒上去爲眼睛、耳朵、嘴巴找到相應的答案,效果也許會更好。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根據《幼兒園的綱要》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幼兒在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體驗,實踐,創造,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篇39:科學教學反思

新課程背景下國小科學教育的責任和目的是:注重培養同學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同學逐步領會科學的實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進行具體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當科學啓蒙任務的科學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現將自身的科學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爲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同學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同學來說有的內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爲同學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啓發,讓他們帶着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學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同學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同學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爲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同學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同學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同學,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才幹得到發展。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爲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同學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啓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啓發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同學的質疑能力。如教四年級科學《固體、液體和氣體》,出示課題後,引導同學質疑。問同學:誰能分清固體、液體和氣體?你能舉例說明嗎?爲更好地理解物質的狀態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爲其他學科的學習、爲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

篇40:科學教學反思

《做一個生態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的第六課,學生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已經開始接觸生物羣落、生態系統的概念,瞭解了生物之間互相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本課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研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做一個生態瓶》是這一單元裏學生最感興趣的一課。爲了把這節課上好,課前我爲每個組準備了一個能裝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條小魚等,儘管材料準備的不像書本那麼豐富,可看到孩子們那股學習的歡樂的勁兒,我很知足了。

這節課我是講了5遍,可每講一遍給我的感受卻不一樣。反思一下自我的這節課,我覺得還存在着以下幾個問題:

1、在時間分配上還是有一些不合理,導入的時間比較長,出示池塘生態系統後,在孩子們探究生物與非生物間的關係時,缺乏一些引導,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重難點沒有突破,導致了後面設計實驗方案花了一些時間,沒有到達預期的效果。其實在探究生物與非生物的關係時,完全能夠讓學生經過問題深入研究,比如能夠讓學生思考“魚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水草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等,經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確了生態系統的真正內涵。

2、在備課方面,“備學生”還做得不夠。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把生態瓶做好了,並且做得十分棒。這樣的小組有好幾個,這樣就導致在後面的製作過程中,這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生態瓶做好後,再要他們來討論設計方案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學生也失去了討論的興趣。如果在課前我瞭解了學生的狀況,在做生態瓶時我就會請那些做好了的同學上臺介紹一下自我的經驗,再讓其他同學提出意見。讓他們發現自我的長處和不足,從而進行改善。這樣既能體現他們組的價值,又讓他們有事可做,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3、在對做好的生態瓶評價時,我只是讓學生展示了一下自我的生態瓶,並沒有做過多的講評。其實各小組做的生態瓶都差不多,這樣評價一點價值也沒有,反而還浪費了一些時間。其實在評價的時候,完全能夠讓他們拿着自我的生態瓶,說一說自我的製作過程,談談自我的想法和感受,這也是對他們這節課的總結,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收穫了不少,讓我對今後的實驗教學有了更深刻得認識。我想任何一節課僅有在教師的潛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學環節精細化,才能收到夢想的效果。

篇41:科學教學反思

回首一學期的工作,作爲一名國小科學教師,我始終以勤懇、踏實的態度來對待我的工作,並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現將本年度工作反思如下:

我積極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不斷從書中和向身邊的同時學習,汲取營養,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時時做到爲人師表,言傳身教。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心強,樂於接受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都得到提高。

本年度我所擔任的是五年級的科學教學工作。

1、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後”,我嚴格要求自己精心預設每一節課,儘量使教學工作更加完善。

(1)課前備好課,準備好科學課上所需的實驗材料。做到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

(2)在課堂上,關注全體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實驗操作中,注意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做到自主探究。

(3)開展豐富的科學活動,營造濃厚的科學學習氛圍。如造船比賽、我的水鍾、我的擺鐘等充滿科學知識的趣味比賽,讓孩子更加熱愛科學,利用科學知識解釋、解決遇到的難題。

2、爲了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我還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不懂就問,博採衆長。積極參加區內教研活動和校內課評,認真聽取別人的交流反饋,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3、主動承擔區級研討課,課前認真準備,課後能結合教研員朱老師和各位老師的點評,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並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如果改進自己的教學。主動承擔森林課堂,課前提前多次去濱湖國家森林公園踩點,考慮到森林公園面積比較大,思考開展哪方面的研討交流活動,並仔細規劃研學路線,並認真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課後做到全班交流總結反饋和評價。

對於我來說是忙碌的一年,我在業務能力上,還在教育教學方面都有了的提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也難免有些缺憾,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不足,使自己不斷提升與完善。

篇42:科學教學反思

我在這幾年的科學教學中逐漸沉澱下來了一些自己的教學方法。我覺得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思考、創新,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科學精神。它要求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具有敢於質疑、標新立異的品質,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教師,對所學知識善於獨立思考,樂於生疑提問,提出解答問題的不同方法。我們怎樣才能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談一些體會。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於教學氛圍和師生關係的和諧程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2、科學課上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和行爲動機,它是人類行爲的最強烈動機之一。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並善於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並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要想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其好奇心與求知慾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而成爲創新的動力。

3、解決科學課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

怎樣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呢?我們覺得科學小組的合作學習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即: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爲宜;二是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以有利於學生間的進步。

合作意識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要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就需要將班級的學生按照學習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及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具體的分工,但角色應該經常輪換,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以此來增強合作意識和責任感,並逐步形成一個有戰鬥力的羣體。這樣組內成員各負其責:組織、記錄、操作、觀察、提問、解疑、彙報……老師負責觀察指導,這樣一節課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務,又得到了知識。

篇43: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經過給固體體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點及固體混合前後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本事。

第一部分,給周圍常見的物體按固體和液體分類。這個活動一方面能夠了解學生對固體、液體的已有認識,以便提升其對固體和液體的認識;另一方面能夠對學生的分類本事進行訓練。活動中我出示幾種讓孩子感興趣的物體,讓學生說說是固體、液體。孩子們踊躍回答。然後我又不失時機地問道:“關於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明白些什麼?”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正是教師引發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應對來源於學生中的很多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並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着問題進入下頭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爲僅有這樣進取性的支持態度,學生的內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慾望,進而促使學生構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認識固體的性質。經過利用各種感官觀察,認識固體的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性質,培養學生在探究中隨時收集證據的良好習慣。

第三部分,經過混合和分離認識固體。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混凝土和篩沙子的例子引出固體的混合和分離。接下來引導學生研究固體混合前後重量和體積的變化。

整個活動實施下來,我覺得有幾個不足之處需要改善:

1、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中時間的把握心中沒數,致使拖堂。

2、課堂上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認真的去聽,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其實這期間我是在思考我自我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

3、最終一個環節固體的混合與分離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其實應先讓學生看書上的那兩個最典型可是的例子,然後再讓學生聯繫生活去舉一些例子。

4、以後還要在備課上大下功夫。除了備教材之外還要認真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研究知識,學生先想到的自我早一步想到。準備好多種方案,以及時的應付課堂上會出現的一些尷尬局面。

篇44:科學教學反思

這一活動的兩個重點內容目標是感知泡泡的各種特徵和了解泡泡的製作過程,小班孩子對“泡泡”這一內容充滿了興趣,因此,我通過讓孩子們玩一玩、看一看、比一比等各種方式進行教學。

(1)抓住興趣點,以遊戲導入:

在活動開始前,我先讓孩子們玩吹泡泡,自己體驗、探索泡泡的特徵和吹泡泡的技能,通過遊戲,孩子們迫不及待想把自己體驗到的結果跟大家,雖然效果較好,但也有部分孩子完全沉浸在遊戲中,難以集中教學注意力。

(2)製作過程的科學對比:

其實肥皂水製作出來的泡泡效果遠沒有洗潔精好,因此我運用了洗潔精、肥皂水、洗衣粉三種進行製作,讓孩子們通過體驗比較來發現。

(3)延伸活動的思考:

吹泡泡這一內容還可以有各個領域的活動延伸,如科學領域吹泡工具大小、形狀對泡泡的影響等,幼兒既感興趣,也富有教學價值。

篇45:科學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這節課是教科版國小《科學》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三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前面已經提及,重點是讓學生經過對數據的分析,發現運動對呼吸和心跳的影響,難點是如何採集比較準確的數據。本節課由於實驗難度大,資料多,所以我在設計時只上了前一個部分的資料“測量呼吸和心跳”,把“呼吸爲什麼會加快”放在下一課去上。

導課時,我提出問題:“運動時,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說出了很多身體的變化,其中,有的學生談到呼吸和心跳的變化。我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緊之後問:“人在運動時,呼吸和心跳比平靜時快多少怎樣明白讓學生自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要準確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之後就提出怎樣測量呼吸和心跳測量時應當注意什麼呢教師先讓學生說自我的想法,然後再給予補充。

在本節課中,學生能否發現呼吸和心的變化規律,取決於對數據的分析,而如何科學、準確地採集數據,又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數據的分析,所以,準確地採集數據成爲擺在師生面前的一道難題,而難題當中還有一個難點,即學生要採集的數據必須是同一時間段的,也就是說,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必須是相同一分鐘裏的,否則,測量一分鐘的呼吸次數,再測量一分鐘心跳的次數,這兩個數據顯然是不科學的。可是,讓學生一個人既要測呼吸,又要測心跳,是無法完成的,於是,我把學生分成兩大組,一部分學生測量呼吸,一部分學生測量心跳,教師則幫忙學生計時。測量時要求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這樣,能夠減少學生分散注意力。從測量的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採集的數據接近實際情景。僅有一組同學的數據不夠科學。

由於學生採集的數據比較科學、準確,所以,在接下來對三組數據的分析中,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呼吸和心跳變化的規律,它們之間是有聯繫的。

應當說,本節課基本突破了難點,所以學生在對數據的分析上就顯得十分簡便,很好地突出了重點,從而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但在分析哪個運動後呼吸和心跳恢復得快這個問題時,教師反覆強調了一個個數據,顯得太羅嗦了。

上完課之後,我回憶了一下,覺得在對難點的突破時,教師還是說的過多,教師的語言不是十分的精練。另外,在學生測量記錄後就立刻把記錄表貼到黑板上了,在這個環節時本來應當讓學生先在各自的小組裏對照測量到的數據先進行一個分析比較,這樣在之後的全班交流時效果會更好一些。

篇46:科學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自始自終都圍繞着老師創設的環境進行,剛開始老師讓幼兒瞭解“發現”一詞,循序漸進,讓幼兒有一個過渡的過程,這個活動基於幼兒在以往的活動中已有發現磁鐵的經驗,啓發幼兒回憶有何發現。在幼兒操作後,在記錄紙上畫下自己用磁鐵吸住的東西,記錄紙下方注有“姓名”一欄,但沒有一個小朋友將自己的名子填上,沒有起到作用。

在幼兒分別講述自己用磁鐵將什麼東西吸起來的時候,老師應引導幼兒是怎樣把不是磁鐵的東西吸起來的,在比賽前,老師沒有交待幼兒一定要吸不是鐵的東西。

在小組活動時,老師應引導幼兒合作探究,在數數量時應讓幼兒自己數自己組的數量,再報出來,或者爲了更好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可在比賽時引導幼兒進行分工,幾個人拿東西吸,一個人專門記錄吸到的東西,並數數。

本次活動有靜有動,有可操作性的由西,整個活動安排的比較輕鬆。

本次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把自己當作一個主體,其它幼兒無法參與進來,幼兒無法實現相互交流,無法實現互動,這個環節值得老師思考。

“讓幼兒與環境對話”表達了環境創設的一種新取向,實現了環境創設的一種質的轉變:變靜態環境爲流動環境,變單一環境爲整合環境、變局部環境爲宏觀環境,變物質環境爲心理環境,同時促進了幼兒、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發揮了環境作爲教育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真正實現了環境與幼兒的“對話”。

篇47:科學教學反思

本週,我上了大班科學《動物與天氣》,我覺得這節課非常的實用,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不難發現,體現了《綱要》中的:“教學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在上課前我已讓孩子們做了一些動物與天氣的調查,因此在課上孩子們表現的都很踊躍,積極性很高,紛紛想在集體面前表現一下。結合我班的子課題《教師在區角活動中的介入》在該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本活動通過自主探究,發現天氣變化與動物習性之間的關係。

課前已有相關的經驗鋪墊,也提供了十幾種小動物的自主選擇,讓幼兒自主獲得信息的不同途徑,自主的表達表現方式,在讓孩子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性。這種學習形式在以知識經驗爲背景更關注孩子學習的方法,學習的能力。在活動即將結束時,又將“其他物象預測天氣”這一知識經驗點拋向孩子,從而在活動過程中觸發孩子引發新一輪的思考與探索。孩子們瞭解到可以通過不同途徑獲得氣象預報,那麼天氣預報又是從何而來,怎麼測得的呢?我覺得大班幼兒也可以讓它們進一步瞭解天氣預報的真正信息來源,可以以真實嚴謹的科教片形式,讓孩子們邊看邊思考,讓孩子聲、影結合真實地感知深層次的知識經驗點,使之成爲本次活動的一個亮點,我覺得這樣也許會更好。

在課上,由於有一幼兒隨口回答了:“可以通過打電話查詢天氣”,於是我便拓展開了,“幼兒怎麼查天氣預報”的知識。在探索途徑上我選擇了電腦、錄像、教學掛圖、電話這幾種孩子們平時比較熟悉的工具,其實探索途徑可以有所豐富,同一途徑中也可以根據幼兒能力的差異設置不同的途徑,例如,對於害羞的幼兒可以採用電話熱線採訪,對於膽大的幼兒更可以讓他們挑戰現場採訪。在探索途徑上忽略考慮了孩子能力上的差異。在活動中還存在着幾點需要改進的:當我出示小動物問到它們預報天氣的方法時,劉辰佑說到:“燕子會朝南飛。”我當時就否定了他的回答,其實燕子南飛也是一種預報天氣的方法,只不過它預報的是天氣即將變暖和了。我在迴應策略上可以更靈活機動。另外,在最後的分享交流環節中,當幼兒用自己動作表演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他們討論後的答案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討論:“他們表演得怎麼樣?”“我們給他們點掌聲。”“我們來模仿一下他們的動作、”以鼓勵讚賞的的口氣渲染調動起幼兒的情緒氛圍。使活動推向更高的高潮。在此次活動中,我和孩子一起在自主學習、深入探究的歡快氛圍中共同學習和成長。

我認爲本次活動存在的優點有:

1、活動中,教師爲幼兒收集了很多關於動物預報天氣的知識,在環節中與幼兒一起分享,幼兒知道個別動物能預報天氣。如:燕子飛得很低表示將要下雨了。

2、幼兒在前期有預報天氣的經驗,知道一些關於天氣預報的知識。

當然也存在着不足:

1、幼兒的生活經驗不夠,在活動中幼兒說的不多,大部分是教師在說。

2、幼兒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時,有些偏離提問,教師應及時把幼兒從偏離中引回正題。

3、在幼兒動作表演前,教師應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然後再交代要求,這樣幼兒纔會更加好的去遵守規則。

篇48:科學教學反思

《指南》科學領域之子領域數學部分“讓幼兒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並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體現了“學”數學與“用”數學的統一,體現了兒童數學學習的路徑,強調要讓孩子在生活和遊戲中學習數學,讓孩子真正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

今天的數學活動“學習5的加減”,爲更好的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我從數學本身的特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讓遊戲貫穿始終,讓幼兒在玩中學。

活動開始先以“開火車”的形式讓每位幼兒都能參與到“碰球“遊戲中來,幫助他們複習鞏固5以內數的分合。在此基礎上再利用PPT中形象的圖像和聲音,帶領幼兒走進最喜歡的動物園。在逛動物園的同時,感受一系列動物數量的變化,根據動物的情境,積極主動的思考,充分認識了什麼是加法,什麼是減法,明確了加法和減法的含義,又找到了計算加法和減法的方法。逛動物園這一遊戲情境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貼近幼兒的生活,比較自然,不僅有效的激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著名教育家克魯斯卡婭說過:“遊戲對兒童是學習,是勞動,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結合遊戲進行數學教育可使兒童擺脫枯燥抽象數概念。我創設了“給小動物爲食”和“送小動物回家”兩個遊戲情節,分別幫助幼兒複習5的加減和5以內的加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在心理得到滿足,從而又一次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通過本次活動,促進了幼兒對5的加減法認識能力的發展。讓幼兒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中學習,並喜歡數學。

整個活動下來,我感覺老師教的有點多,時間有點長,後來孩子的興趣沒有前面高。老師還是沒有放手,沒有給孩子充分自主學習的機會。這一點以後需要注意和改進。

篇49:科學教學反思

一、取捨合理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中同學將就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考慮,並且去驗證同學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學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將丈量不同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同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同學在對丈量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但是,在課文的最後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所以說,本課的教學是讓同學從問題中來,又帶着問題離開。

修訂以後的《擺的研究》這一課,捨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內容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該說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爲,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起在一堂課裏研究,這樣時間難於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過,由於今天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爲研究的重點。

二、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同學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因此,我個人認爲,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內容,至少是這一部的內容,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和時地更新。所以,在今天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採用同學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老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可以防止由於研究內容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可以讓同學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究。

三、提供有結構的資料

資料的運用,主要就是對教具的運用。在課堂上提供有結構的資料,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今天課堂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就是讓同學測出15秒內各個擺擺動的次數時,我給同學提供了各個不同長短的擺,讓每組同學的擺在15秒內次數各不相同。這樣的佈置,可以讓同學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爲什麼擺的次數會不一樣?”、“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更爲順利地引入到了課文探究的主題。

第二個有結構的資料是,在同學進行探究擺的快慢的實驗中,大多數數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組我提供的是鉤碼。同學在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實驗中,讓鉤碼一個一個的掛起來,從而得出了與研究不同的結論。爲什麼呢?引起同學的共鳴,爲下一課的教學內容“擺錘長短的研究”做了鋪墊。

篇50:科學教學反思

科學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嘗試讓紙站起來,並探索讓紙站得穩得多種方法。

2.探索通過改變紙的形狀,增加紙的支撐力。

3.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白紙人手若干張、書若干本、記號筆、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出示書和紙

1、老師:書和紙這對好朋友,今天發生了爭執。

瞧!書神氣地說道:“當我站起來的時候,能穩穩地站住!”老師操作:書本穩穩地站着。

可是,紙聽了很不服氣,說:“你能站,我也能穩穩地站着!”

2、猜想:你們覺得紙能站起來嗎?

請幼兒交流介紹自己的.猜測,並說說自己的想法。

二、幼兒第一次實驗。

1、到底你的好辦法能不能幫助紙穩穩地站起來?

2、老師在後面的每個桌子上都放了許多紙,待會請你去試一試你的辦法,並把你的方法用繪畫的形式記錄在記錄紙上。(出示記錄紙)

3、幼兒操作,老師巡迴瞭解幼兒操作情況。

4、集合幼兒,請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方法。

小結:紙真神奇,大家通過折、卷等方法,改變它原來的形狀後,使紙站了起來,紙開心極了,它在你們的幫助下終於穩穩地站起來了。

三、幼兒第二次實驗。

可是,書又說了:“我不僅能站站住,而且還能把你紙穩穩地托起來呢!”老師演示,書托起一張薄薄的紙。

1、紙也能托起書嗎?幼兒猜測。

2、教師交代操作要求請幼兒再次實驗。

幼兒根據記錄表講述,教師進行小結。

四、提升難度(幼兒第三次實驗)。

你們聽,書又說了:“你才托起一本書,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紙呢!”老師演示,書托起好多紙。

1.紙也能托起很多書嗎?幼兒猜測。

2.教師交代操作要求,幼兒實驗。

小結:教師統計託書最多的是哪一種形狀的紙?

五、總結。

紙的支撐力跟它接觸的地方、高度都有關,上下接觸的面大,它的支撐力就大,相反,接觸的面小,力就小。在這個活動中,還有好多科學知識呢,我們以後再去慢慢探索。

六、拓展生活經驗。

1、在生活中有好多東西也使用這種方法使它們的力氣大起來的。

2、教師舉例講述。

七、延伸活動。

請幼兒找找幼兒園裏有哪些東西也是使用這種方法的?

活動反思:

我一走進教室,學生眼睛一亮,大聲拍掌歡呼“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分別兩個月的第一次見面,學生讓我很感動。教室裏剛安靜下來,立刻又有學生站起來說,“高老師,你不在的時候,老師都不讓我們到外面去觀察!”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和他們解釋。是不是他們把科學課理解成了遊戲。

紙張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已經不陌生,他們一口氣說出了紙的很多特點:很滑、有點硬、有點軟、很白、什麼顏色都可以。

我讓他們把我提供給他們的實驗紙揉成一團,然後再展開,觀察有什麼變化,他們又說出一大堆來;我讓他們將紙撕開一個邊,觀察邊緣有什麼特點,他們驚喜地跳了起來:“有毛毛!”其他孩子立刻也撕開看毛毛,有的孩子不斷地揉紙,然後驚喜地舉手告訴我,不用撕開,只要使勁地揉,紙也會“生毛毛”的。教室裏立刻出現了“嚓嚓嚓”的揉紙聲,立刻又出現了一大片的驚歎:“真的有毛啊!”“老師,‘紙毛’是從哪來的?”“從樹上來的,因爲紙是樹做的,對吧,老師?”“哎呀,好多灰啊,不要搓啦。”。

我無奈而又欣喜地看着這羣調皮蛋,心裏好開心。教室裏的聲音很吵,我注意到在我的提醒下,一部分孩子已經開始將紙的特點向科學本上記錄了。這個習慣,是我最想他們培養的:及時記錄,及時思考。

下課了,一個孩子突然跑上前來,摟着我的脖子,附在我耳邊說,“老師,我知道一個祕密,明天,有一個人要送你禮物。”說完,他飛似地跑回座位。

篇51: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物體的運動與靜止”這個問題屬於辯證唯物主義的相對論,即機械運動的相對性。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有些難度。所以我便要藉助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事例,通過我們共同分析來初步認識這種思想。

1、熟悉事例,深入淺處。

解決本課重點,教材中引用的是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歌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第一次上此課,我真的截取了電影中冬子和爺爺劃竹排的那段視頻,而且片中還唱着那句歌詞,我覺得畫面又生動還加歌唱,學生一定喜歡。結果上課時學生說起竹排和山的運動狀態有些吃力。課後我和其他老師交流了這個問題。可能是孩子們很少划船,沒有類似經歷,所以表達起來有困難。於是我又想到,孩子們還是坐汽車的生活經歷多,而且汽車的速度比較快,更容易感覺到樹向後“跑”的運動狀態。這樣,由親身經歷的生活體驗自然過渡到較抽象的運動與靜止的辯證理論問題,學生會更有興趣,更容易理解。最後我便截取了電影《落葉歸根》中的一段視頻,汽車在公路上奔馳着,路旁的樹也在向後“奔馳”着。學生在描述時便很輕鬆了。

在鞏固階段出示的事例也是學生很熟悉的。如“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裏穿行”、地球、前進的貨車、轉動的扇葉和《刻舟求劍》這則故事。深入淺出地使學生初步認識辯證唯物主義相對論。

2、動手模擬,解決重點。

通常,學生是喜歡動手較多的實驗課。但本節課偏偏是以討論分析爲主。爲了使學生能坐住課堂,我便找來一些玩具汽車。在分析汽車與樹的運動關係時,允許學生利用玩具汽車和其他物品模擬。這樣既讓學生的手有的可玩,又在課堂上再現了生活情景,學生在說的時候還可以邊演示邊分析,有助於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運動與靜止的關係。

3、利用白板,靈活教學。

本節課需要大量圖片,使學生能更直觀地認識運動與靜止的關係。這些圖片都是我在網上搜集的,網絡這個大平臺對我們的學習確實有很大幫助。大部分圖片都是我用軟件處理過的,這樣從感官上會更漂亮更真實。空中加油飛機我也是將圖片裁剪後製成FLASH動畫,更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他們理解新知。

本課地信息技術亮點我認爲還是那塊白板的使用。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分析事例來理解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白板中有任意託拽圖片的功能,對本課教學非常有幫助。老師和學生只要拿着那支感應筆就可以隨意託拽圖片,將運動與靜止表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這次備課,確實讓我感受到多媒體這些信息技術的強大力量以及它的實用性。

本次教學沒能用到白板,其實讓學生用實物來模擬更直觀。

4、反思困惑,期待提高。

在本課教學的前後,我都有這樣的困惑。(1)事實上,宇宙間,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只是在說法上物體有運動和靜止之分。但就這個觀點我不知如何滲透給學生。怕說出這句話後讓學生更迷惑了,所以自始至終沒有提及這個觀點。(2)教材中有一句總結性的話“選擇參照物後,還要假設這個參照物是靜止不動的”。這句話我在上課時沒有出示給學生,我怕學生搞不清。不知這樣處理可以不可以?

這些遺留在我心裏的困惑,我會找機會與物理老師交流,期望自己的認識能有所提高,再滲透給我的學生,我們共同進步。

篇52: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蠶卵裏孵出的新生命》一課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在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對常見動物的基本構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徵進行了觀察,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這節課我主要從學科特點出發,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有效運用科學課件,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親歷了一次“觀察——發現——提問——推測——研究”的科學自主探究過程,達到了提高三年級孩子科學素養的目的。上課時,我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一、啓發性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在導入環節中,先讓學生回顧蝸牛和蝴蝶的生長過程,進而通過有趣的語音瞭解它們的壽命,同時也隱約地揭示了動物的生命週期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在學習本單元的知識埋下了伏筆。

二、本課的教學思路清晰

(一)觀察蠶卵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先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蠶卵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點,再分小組讓學生使用放大鏡進行細緻的觀察。從學生的彙報看,他們的觀察很到位。例如:他們能用藉助直尺測量蠶卵的大小,用放大鏡觀察到蠶卵中心處向下微凹,蠶卵有的是黃色,大多是灰紫色……這些說明學生已經能借助有效的工具進行細緻的觀察了,抓住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強烈的參與慾望,我感到十分高興。

(二)從卵裏孵出的新生命

我通過一段視頻--“蠶的孵化”的播出,將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探究的新世界,兩分鐘的真實錄像,讓孩子們領略了蠶的生命:剛孵出的蠶寶寶,長得黑黑的像小螞蟻,在顯微鏡下,身上的細毛都隱約可見,幼小的蟻蠶艱難的堅持不懈的伸縮着身子從卵殼裏往外蠕動,很久,很久……孩子們靜靜地觀看,而實際觀察在深入,思考在深入,蠶寶寶如此費力,孩子們的心也隨之爲他擔心牽掛……

(三)怎樣飼養

在本環節中,我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1)蠶要從卵裏鑽出來了,我們怎樣迎接小蠶的誕生?給了同學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小組進行討論,(要爲小蠶建立一個“家”,並在盒蓋上鑽些小孔、爲它準備食物等。)這裏我引導同學考慮:爲什麼要在盒蓋上鑽孔?從而讓同學認識到蠶的孵化需要空氣。再通過講解,讓同學明白蠶卵的孵化還需要適宜的溫度與溼度。

問題(2)蟻蠶誕生了,怎樣才能做一個稱職的蠶爸爸蠶媽媽?

這裏讓同學根據書上的養蠶竅門來交流,同時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同學明確了蠶的健康生長還需要考慮光照、食物、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

(四)學習觀察記錄的要點和方法

提出兩個問題:(1)你認爲哪些是需要我們記錄的?(2)你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把蠶的各個時期記錄下來?從而引導同學科學、細緻地觀察和記錄。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認真試驗,並對養蠶產生了很濃的興趣,課後有好多小朋友拿着自己養的蠶來向我請教。看到孩子們充滿好奇與愛心的面容,我的心裏感觸良多!

篇53: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身邊的材料》中的起始課。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科學課學習後,大多數學生已經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科學學習的習慣。不管是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當我叫他們觀察教室裏有哪些物體時,他們很順利地說了出來。

在學生觀察到物體後,我再和他們一起來討論這些物體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學生對材料這個知識的前概念是多少?對於他們的老的任課教師來說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但對於科學教師來說可能就只能找些學生進行詢問來了解了。其實材料這個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我在上課的時候直接引入材料的概念,然後讓學生根據概念去說哪些可能是材料,這樣有可能到這節課結束學生對什麼是材料還是混混沌沌的。但如果在一開始不是直接拋出概念而是拿出六種由單一的常見的材料製成的物品,然後讓學生去感受原來這就是材料,然後再引出材料的概念,這樣學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我採用的就是先認識幾種單一材料的物體,再來引出材料的概念,學生的印象較爲深刻,教學效果也不錯!

篇54: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大象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飄呀飄,飄下來》第二課《降落傘》。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探究降落傘的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降落傘下落速度與降落傘的哪些因素有關係。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合理地選擇問題、積極地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

2、開展學生獨立的探究活動,並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

3、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在自主探究中發現降落傘的下落速度與傘面大小、傘繩長短、重物的輕重等諸多因素有關係。

教學準備:

傘面,繩子,重量不同的重物,透明膠、剪刀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談話:如果一個雞蛋直接從三樓掉下來,雞蛋會怎樣?你們有什麼好的方法能讓雞蛋從三樓掉下去不壞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

3、觀察降落傘看看它由哪幾部分組成?

二、初步感知、動手實踐。

1、學生自讀“做個降落傘”,瞭解降落傘的製作方法及過程。

2、小組合作製作降落傘,教師巡視指導。

3、製作好降落傘的同學可以試着玩一玩降落傘,比一比,從同樣的高度下降,誰的降落傘下降得最慢?

三、觀察與實驗

1、猜想:根據自轉旋翼的知識,請同學們猜想一下,降落傘的下降的速度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2:談話:同學們的每一個猜想都值得去研究,那麼怎樣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實驗)在實驗之前還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呢?

3、引導學生對以上猜想進行驗證,教師做適當的指導。

四、表達與交流。

1、學生交流:請學生交流研究的問題,過程和自己的發現。

2、師生小結:影響降落傘的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有那些?

3、想一想:除了降落傘以外,還有什麼物體也在空中飄?他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五、拓展延伸。

學生自讀“科學自助餐”,瞭解關於降落傘的故事。

六、板書設計

降落傘

影響降落傘下降快慢的因素

傘面的大小

傘繩的長短

重物的輕重

反思:在本節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製作參差不齊,極大影響了實驗探究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增加教師演示的環節以幫助學生製作和分析。

標籤:反思 教學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