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簡單 篇一

角的度量對學生來說一開始是個難點,確實,一節課下來,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教學情況不太理想,很多學生沒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課後反思,覺得問題主要有:

1、學校發的量角器的質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點也不是很明確,這樣學生在進行中心點對頂點這個步驟時也會出現偏差,這些量角器對學生正確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2、學生讀角的度數時沒有先估一估是銳角還是鈍角,其次作文吧是判斷看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的意識,明明是一個銳角,但度數讀出來卻大於九十度。

3、在教學方法上,沒有充分估計學生的能力,對學生測量時容易出現的問題想的不夠全面,因而在教學中沒有充分講解如何正確度量角的度數,避免測量的誤差,沒有及時講解測量方法錯誤的理由。課中儘管使用了多媒體演示量角過程並示範量角,量角步驟也再三強調,可對於有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還是那麼艱難,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把零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找刻度確非易事,內外刻度分清更是難,學生碰到角的邊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長的時候沒把射線畫好,造成誤差很大。

總之,在今後的《角的度量》的教學中,應時刻抓住學生薄弱的地方,進行錯例分析,反覆強調,個個過關。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二

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對國小生來講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實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數的角與要量的這個角重合,讀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數就是要量的這個角的度數了。而怎樣進行重合學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據以上的認識,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上面三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一開始出現兩個角,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問能具體知道這兩個角有多大嗎?從而引出課題。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裏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

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課前我想象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學生的表現一點而也不活躍,舉手發言的只有幾個。在量並說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層次來學習的:

(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

(2)在量角器上讀出兩個角的度數。

因爲讀角時學生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學生通過這兩個角的認讀,深有體會地說: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題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注意,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我用嘗試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來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而且講量的方法時學生也講得很不好。在此過程中,我感覺到學生學的並不透徹,還有部分學生不懂。但我引導的也不夠就匆匆收場。課前備課時只想着教學過程的設計,並沒有充分備學生。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三

角的度量,一直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任何舊知識作鋪墊(除非學生有豐富有課外知識),操作程序複雜。尤其對於動作還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更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由於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並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因此對於讀度數也常常會覺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對教材進行了刪改,嘗試引導學生以一種動態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數,加以整合後,從而讓學生在實踐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覺得做的好的方面

1、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我給予了學生大量時間進行思考、探索和實踐,儘可能多地爲他們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及交流的機會。只要是學生能夠解決問題,我都會反拋給學生,讓他們自行解決,比如:量角器中心點的用處;角的單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研究、自主發現等探究方式,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不只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態知識點上,更是讓他們能以一種動態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數。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現,而不由教師直接傳授。皮亞傑指出:每次過早地教給一些兒童自己日後能夠發現的東西,這樣會使他不能有所創造,結果也不能對這種東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採用了讓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結果效果很顯明。

2、用“非科學的語言”化解數學

量角的方法,學生不僅應該會,而且要能說,但每個學生又可能會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純文字敘述,注重實質,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量角的方法,從而化解難點。

二、不足之處

當第一個角出現60°和120°兩種情況時,馬上就有幾位同學認爲是60°,而他們的判斷方法就:因爲這個角是銳角,所以是60°,如果是鈍角的就選擇120°。當時我聽到了這樣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沒再強調別的什麼了,而其實這是一種失誤。因爲當碰到量角器上沒有標出數據時,該怎麼辦?

三、建議

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爲的連貫性,“量角器爲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爲此,我建議讓學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後一個環節指導量角——有了以上的鋪墊,在量角時,學生自然會自覺將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讀數時也會順着旋轉方向不難找到對應刻度,也避免刻意區分內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覺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無形中也教會了他們學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四

角部測量本課程基於對角度的理解。同時,它也是一個操作類。我們應該注意學生的動手能力。因爲這部分數據中有很多數學概念和知識點,所以對運算的要求比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與角度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度的一側重合,度是取決於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新課的教學中,既要注意培養學生細心觀察、有序操作的良好習慣,又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兩個地方:一個是量角器的放置,另一個是如何看內外圓的刻度並正確讀出角度。爲了突出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以下特點:

第一:在活動中感受知識,構建新知識

首先,我展示了兩個自制的活動角供學生觀察。一方面,我複習了角的知識,爲這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觀察,角度的大小與角度的長度無關,從而自然地引出了這個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後我還展示了教師的教學三角形和學生的三角尺來比較相同的角度。讓學生觸摸並比較這兩個角度的大小。經過學生們的動手操作,他們感受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在學習過程中,中學生更喜歡自己動手操作,發現新知識。知識的獲取不僅僅是用耳朵去聽,更是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知識的構成過程,讓他們印象更深刻。

第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在理解量角器環節,我讓學生先觀察自己的思維,然後與同桌合作交流,讓學生獨立探索量角器相關知識。如果學生髮現量角器中有兩個刻度圈和兩條0刻度線,那麼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比老師直接告訴他們要重要得多。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尊重學生的思想,多巡視指導,發現問題,與學生討論。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次教研活動中,教研組長反覆強調教師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應該不斷思考如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五

《角的度量》屬於“圖形與幾何”知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時資料,它是在二年級上冊初步認識了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二年級直觀認識角相比,本單元資料則更加註重從數學概念本質的層面上學習理解相關知識。在這個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學習課線段、直線和射線,明白了角是由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這節課是學生在此基礎上認識量角器,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本節課是精確量角、畫角及角的分類等後續知識的基礎。

量出指定角的度數和畫出指定角的度數都屬於操作技能知識,對於學生來說量角器是一個陌生的測量工具,大部分學生都無法運用已有經驗來度量角的度數。異常是在度量斜放的角或開口朝右或者開口朝上、下的角時,因不清楚量角器的構造與使用方法導致不明白該怎樣放量角器;還有什麼時候看內圈,什麼時候看外圈也是學習難點。

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孫常軍教師精心設計了三個驅動任務,分別是:角1比角2大多少、仔細觀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什麼和你能用量角器比較角1比角2到底大多少嗎?在教學中,孫教師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主探究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每個任務的研究和交流中。學生們在本節課的研究性學習中,實現了真探究、真交流、真收穫,教學效果顯著。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三個亮點:

一、基於學情,退回到學生認知基礎的起點,以適宜的方法引入概念。

學生能否熟練地掌握度量的基本技能,較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理解操作程序和步驟的道理。“角的度量”雖然是一節操作技能課,但單純的動作技能教學容易降低學生的思維水平,在操作中缺少思考與探究,更缺少猜想與創造。“角的度量”,是學生的空間觀念從一維到二維的跨越,對“角”從定性認識到定量刻畫的一次飛躍。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和用直角分辨銳角和鈍角的學習經驗,如何幫忙讓學生建立並理解1度的概念呢?教師充分站在學生的認知起點,引導學生把就經驗進行遷移。上課伊始,教師利用教1和角2誰大?大多少的問題,吸引學生把兩個角進行比較,學生自然地用比較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和擺同樣的角等方法進行比較,教師順勢引入1度的概念。這一環節,退回到學生的認知起點,爲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工具的產生做了必要的鋪墊。

二、順應文本,退回到基本技能的起點,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凸顯知識本質,落實爲理解而教的教學理念。

量角器的本質是“單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質是看被測對象中包含多少個“單位小角”,促使學生對這兩個本質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這節課的邏輯基礎。爲此,孫教師設計了多層次的操作活動,層層抽象出兩個知識資料的本質。首先,經過擺大小不一樣的角來比較角1比角2大多少,學生感悟到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之後,經過不斷對摺小角進行比較的情景,教師不斷的追問:如果這個角再小點呢?

需要在對摺,繼續對摺,引發學生對測量單位,即1度角產生的需要的體驗;然後,教師用多媒體演示角的單位產生過程,引導學生觀察並體會角的動態構成過程,爲理解1度和量角器的構造原理建立聯繫。最終根據1度角產生的遠離呈現了量角器,讓學生獨立觀察量角器,幫忙學生理解量角器的構成要素,爲學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供給幫忙。

學生在經歷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瞭解了單位產生的過程,理解了量角器的構成要件和工作原理。用量角器度量角便會水到渠成。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同樣,識“器”不誤量角功,僅有熟知量角的工具才能在量角時做到遊刃有餘。“角的度量”不僅僅要關注操作技能的訓練,更要體現知識技能習得與數學活動經驗積累共同生長的教學理念。

三、着眼有效,按學生需求供給學具,保證了研究學習的效率。

根據昨日跟翟主任的交流,瞭解了我們學校的校情,也得知我們學校的這些孩子是第一次上這種小課題課型,所以就在佈置研究任務後給學生介紹了教師爲學生準備的學習材料,以保證學生的研究有思路和方向。這些學習材料是經過試講時瞭解了孩子們的想法後確定。每一種類型的學習材料,對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都有不一樣程度的影響。根據學生的特點,應按需給予相應的學習材料,會讓每種材料發揮其最大的成效。同時,能幫忙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有效理解知識,獲得數學學習上的成就感。

可能有教師感覺在這節課中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量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開口方向的角,懷疑學生是否熟練掌握了量角的基本技能。可是,經過這節課的課堂觀察,發現學生能獨立嘗試量角,並且能正確使用內、外圈進行讀數,度量∠1和∠2的度數只用了不到2分鐘,我想接下來精確度量和畫開口不一樣方向的角學生是能夠做到的。

我十分喜歡在今日的課堂中,看到孩子們的那種有效的失敗,我也十分喜歡孩子在小組研究和全班展講時激烈的討論,我更喜歡孩子在交流中被激活的那種活性思維,因爲這些有可能給他們這個單元乃至今後的學習帶來更多的思考力和學習的遷移。這種小課題課開啓後,是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一個整體的改變,這樣的改變,這樣的開啓,是用另外一種視野,用另外一種智慧,引導學生用更深的思維深入探究,用更高的學習興趣去進行交流,孩子也將會帶着我們打開數學學習的更趣味的一扇窗戶!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簡單 篇六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接着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以往教學這一內容時,從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認識,教師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紹與陳述,而且字字精練,講究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從教師的角度講,這說明教師對知識理解透徹,語言表述能力較強。但再看看學生吧,什麼度、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本節課是從學生的認識角度去教學概念的:先由比較角的大小着手,當兩個類似大小的角出現時,形成了第一個認知衝突,由此學生想出了很多比較大小的方案,從教師的角度,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從學生的角度想,這些方案就很有創意了。第二個認知衝突便是學生提出問題“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學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認,學生的思維在自然而流暢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雖然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本課所採用的讓學生自我發現的方法與“向兒童呈現學習的材料,強化正確的答案”的傳統學習方法相比,學習效果顯然優於後者。不過還有個別學生掌握的不太好。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篇七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到達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一樣,確定一條邊爲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爲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一樣則數法不一樣。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提議用兒歌幫忙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纔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爲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爲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爲應採取“變靜態爲動態”的教學策略,並經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說:我們能夠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經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爲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纔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頭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構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教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向讀到180度。之後,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爲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一樣方向爲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爲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到達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爲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爲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爲都是能夠的。於是按不一樣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說:“必須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經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爲數不多,並且只要應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簡單 篇八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角的基本知識以後,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如角的認識,量角器中心點、0°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由於量角器上有兩圈刻度,學生很容易讀錯(將銳角的度數讀成是鈍角的度數)。因此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瞭解量角器的原理,區分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不同的角的度數。

反思教學過程,發現自己還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使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爲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簡單 篇九

上課之前,我就在想,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因爲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轉的和不同方位的角)。所以在教學時,我採取了一些措施:

1、上課伊始,我就開門見山向學生提出要求,使學生明確目標,告訴學生,今天學的知識比較難,有沒有信心學會,在學生充滿信心回答後,他們精神飽滿地聽課,上課都比較認真,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2、在學生認識量角器時,我多次強調開口朝左,看外圈,開口朝右,看內圈,使學生弄明白在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在什麼情況下看內刻度線。

3、藉助多媒體,演示量角方法,使學生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建立表象。這樣,在量角時,大部分學生會自覺地將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讀數時也會順着旋轉方向找到對應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區分內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