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黃鶴樓》古詩【精品多篇】

《黃鶴樓》古詩【精品多篇】

《黃鶴樓》古詩 篇一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註釋

1、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爲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2、悠悠:飄蕩的樣子。

3、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歷歷:清楚可數。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譯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裏,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鑑賞

前人有“文以氣爲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宇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正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宇宇皆有定聲的七律。

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厭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卒閱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爲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顥自已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在這裏,崔頗是依據詩以立意爲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爲“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爲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騎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因旬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額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

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大黃鶴,否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爲睛川草樹,歷歷在目,妻妻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女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遊分不歸,春草生分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藉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

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迴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臺”,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是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爲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關於黃鶴樓的古詩文 篇二

登黃鶴樓

朝代:宋朝|作者:劉珂

黃鶴仙人何所之,古今題遍幾多詩。

風濤如許相沖激,棟宇屹然無改移。

但願清風延世賞,何妨流俗重民疑。

江湄萍蓼年年換,不見樓前鐵笛吹。

劉珂簡介

遼人。劉晞次子。從太宗南征後晉,定州之戰,身受傷數十處。累任林牙、行宮都部署、西北路招討使。率遼軍攻入大梁,授同知京府事,改授漢人樞密使。封吳王。

註釋 篇三

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鶴過黃鶴山,因建樓。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鸚鵡洲:原在江中,今移與湖北漢陽接壤。

關於黃鶴樓的古詩文 篇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古詩簡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爲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爲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遊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讚,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地款待李白,並留他住了10多天。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漸漸遠去,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翻譯/譯文

在黃鶴樓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辭,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他要去揚州遠遊。

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着天邊奔流。

《黃鶴樓》古詩 篇五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這首詩的的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默寫這首詩,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學習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專業術語,學會欣賞寫景抒情的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展示交流。

學生就古詩詞相關的常識進行交流,爲接下來的賞析做鋪墊。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補充。

2、朗讀感知

(1)學生反覆朗讀全詩,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談談自己初步的閱讀體驗。

3、精讀賞析

(1)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詩中景物描寫的語句,組織學生對詩中的意境進行描述。

(2)教師組織學生結合“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兩句,引導學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複習學過的思鄉思親的名句。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樹立熱愛祖國、建設家鄉的觀念。

2、學習作者爲實現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精神。

3、養成文明出遊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

1、瞭解這首詩的內容。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並默寫這首詩,積累思鄉思親的。名句。

三、教學難點

1、描述詩中意境。

2、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談談你所瞭解的古詩詞常識。(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補充,特別是“意象”“意境”知識。)

(二)朗讀感知

1、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接力,在稍顯 緊張而又愉悅的氣氛中激發朗讀的興趣。

2、教師播放朗誦視頻,並組織學生從語調、停頓和情感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3、學生就個人對這首詩初步的閱讀體驗進行交流。(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點撥。)

(三)精讀賞析

1、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詩中景物描寫的語句,對詩中已經進行描述。

2、重點研讀尾聯,體會作者是怎樣將寫景抒情結合起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四)背誦默寫

1、限時背誦

給學生三分鐘左右時間,力求熟讀成誦;接下來用兩分鐘左右,用上下句對接形式檢查背誦效果。

2、當堂默寫

兩名同學上黑板,其他同學練習本完成,力求讓背誦效果真正落到實處。(滿分100分,題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處錯一字則爲零分。)

(五)資料補充

1、關於黃鶴樓來歷的傳說。(可加入誠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嶽陽的岳陽樓和安徽宣州的謝朓樓。(可加入熱愛祖國、建設家鄉的教育。)

(六)課堂小結

學生就自己本節課最主要的一點收穫進行交流;教師適當歸納明確。

(七)課堂練習

完成關於思鄉思親的古詩詞名句上下句填空。

七、板書設計

黃鶴樓

崔顥

敘事 昔人乘鶴而去(誠信、感恩)

寫景 黃鶴樓遙望(熱愛祖國、建設家鄉)

抒情 思鄉之情(爲實現理想而艱苦奮鬥)

八、課後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初步一看,可能會發現就是常規模式,但其實在細節上極大地融入了對學情的調查,對知識的滲透,對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嘗試從局部着手,邊讀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