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外歷史故事

中外歷史故事

中外歷史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推薦 篇一

歌德讓路

歌德是德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許多詩歌在當時就廣爲人們所傳頌。但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也有人對他和他的作品懷有成見。

一天,他在魏瑪公園裏散步,在一條人行道上,迎面遇見一位對他的作

品提過尖銳的、帶有挖苦性批評的批評家。兩人面對面地停住,那位批評家蠻橫地喊道:“我從來也不給蠢貨讓路。”歌德則說:“而我正相反!”說着滿面笑容地讓在一旁。那位批評家走過去以後更加氣急敗壞了,可他半天也沒有說出一句話。

歌德對那位尋釁污辱他的批評家,不僅表現出豁達的情操和高雅的風度,而且只用一句話就對他進行了妙巧的還擊。

批評家用了一個混合關係的三段論,即大前提——我從來不給蠢貨讓路;小前提——你是蠢貸;結論——所以,我不能給你讓路。他只說出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隱而不說,以不讓路的事實來表明他的結論。歌德的推理是:“而我正相反”,即凡是蠢貨都給他讓路;你是蠢貨;所以,我給你讓路。歌德也只是說出了大前提,以讓路的行動表明結論,省略的小前提則是——你是蠢貨。

林肯的臺階

一個1週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着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臺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臺階時,他就感到臺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裏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擡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擡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髒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爲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爲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後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於問鼎白宮,並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爲“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無數級臺階——生活、學習和工作。如何面對和攀登這些人生之階?對於孩子,是牽着手、攙扶着上,還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家長牽着、攙扶着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柺棍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着孩子上臺階,把孩子攬在襁褓裏,那麼,孩子就會成爲被“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更難立足於社會。平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接送,晚上陪讀,甚至考上大學父母還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單位,當“職介”……這樣,孩子是很難自立成人大有作爲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讓孩子吃點苦,有“臺階”讓他自己爬。這樣,孩子也許能“一鼓作氣”,攀上光輝的頂點。

魚是誰偷吃的的故事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是少年朋友熟悉的諺語。這條諺語既讚美了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同時也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賦予了高度評價。

諸葛亮生於東漢末年,少年失去父母,跟隨叔父從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輾轉遷徒到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在這裏,他投師於當地名士水鏡先生,是水鏡先生最得意的弟子。

一天,水鏡先生叫諸葛亮清燉一條鯉魚。魚燉好了,接着又叫挑水。諸葛亮在家種過地,肩膀有勁兒,很快就挑着滿滿一擔水回到廚房。一進門,卻見水鏡先生正對着一班弟子發脾氣。原來,剛燉好的魚,不知被哪個弟子偷吃了一半。十幾個弟子誰也不承認自己偷吃了魚。諸葛亮眼睛一眨,假裝驚慌地扔下水桶,跑到水鏡先生面前,大聲說道:“壞了,壞了,要出人命了!那鯉魚是用荊芥燉的,荊芥燉鯉魚就是八步斷腸散,我是用它藥野貓子呀!”

他這麼一說,有個弟子頓時變了臉色,“撲通”跪倒,大聲喊道:“先生救命,先生救命!魚是我偷吃的!”

水鏡先生也以爲真的要出人命,急得手心上都冒出汗了。他正想吩咐一個弟子去取解毒湯,卻發現諸葛亮在一旁偷笑。水鏡先生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諸葛亮用的一條計策呀!

從此,水鏡先生對諸葛亮更加厚愛,將平生的本事和學問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中外歷史故事 篇二

歐拉是數學史上着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爲星星而引起的。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裏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聖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麼大,那麼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麼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爲什麼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纔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爲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於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爲什麼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中外歷史故事 篇三

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臺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教導營教官、參謀、副團長。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起義中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後改爲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外歷史故事 篇四

年幼的高爾基離開了繪圖師家,便來到了一艘叫善良號的輪船上做洗碗工,可這裏的人看起來一點兒也不善良,他每天要從早上忙到深夜,才能回到冷颼颼的船艙裏休息。

輪船上有個廚師叫穆斯雷,他身材魁梧,像只大熊,力氣大極了,總愛把眼睛瞪得圓圓的,像兩隻大燈泡,誰看了都忍不住要打哆嗦,船上的人都怕他,有一次,船上的兩個幫廚又在談論下流的話題,穆斯雷厭惡地瞪了他們一眼,把他們嚇得不敢再說話了。一天,他把高爾基帶到他的小房間裏,高爾基很意外地看到,他竟有滿滿一大箱子的書。他拿出一本書,對高爾基說:你讀給我聽。高爾基順從地接過書,讀了起來。當讀到不好的內容的時候,穆斯雷竟大嚷起來:這些傻駱駝,簡直是胡說八道!一羣無賴!然後,他重新拿一本讓高爾基讀,直到聽夠了爲止。有時他聽得入了迷,呆呆地站在窗前向外望着,目光憂鬱地說:上帝啊,可別讓善良的人遭到這樣的命運!

這讓高爾基覺得穆斯雷是個挺善良的人,於是,高爾基壯着膽子問:你爲什麼不像那些兇惡的人一樣殺人搶劫呢?噢,你是說我兇惡嗎?你看上去是挺兇惡的,可你是個好心腸的人。我只能對你一個人好。穆斯雷眯起眼睛,看着高爾基,接着說,你記住,千萬不能讓別人看出你善良,不然,他們會欺侮你。高爾基微微搖搖頭,表示有些聽不懂他的話。

他又說:小東西,等你長大了,會明白的。如果我有錢,我就送你去讀書,書可是個好東西,它會讓你變得聰明、有智慧。當然了。有一天,穆斯雷從船長太太那裏借來一本書,是果戈理的《塔拉斯布爾巴》,讓高爾基讀。當讀到安德烈背叛時,他高聲大罵起來;當讀到塔拉斯爲了維護正義而打死自己的兒子時,他感動得用雙手捂住臉,哭泣起來;當讀到奧斯塔臨死前大聲喊着爸爸,爸爸時,他哭得更厲害了,一把搶過書,仔細地看了又看,眼淚撲簌簌地掉在書上。他連聲說:小鬼頭,這是一本好書,要多讀這樣的書。就這樣,高爾基漸漸地對書產生了興趣。他說:是穆斯雷培養了我喜歡讀書的好習慣。

中外歷史故事 篇五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着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爲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爲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爲同學們講授數學課。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爲兩個奇數之和。因爲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着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着眼睛,聽得入神。

因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