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禮記原文及翻譯多篇

禮記原文及翻譯多篇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 篇一

閒暇時我常常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旁,一邊品着綠茶,一邊慢慢研讀着《禮記》這部古代經典,那淡淡的茶香與書香頃刻間在心脾間交融、瀰漫、繚繞,足以令我心曠神怡、如癡如醉,讀着,讀着,我彷彿回到了遙遠的古代,正在與古代聖賢品茗與對話。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論語》,比肩於《孟子》,又遠超於《荀子》。這部書可謂是包羅萬象,它以禮樂爲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在唐代就被列爲“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爲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爲“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反覆吟讀着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蘊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爲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爲公”的思想,主張爲了老百姓,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並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嚮往。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 篇二

《禮記·學記》開篇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爲先”。自漢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後,中國的教育哲學、教育理論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改變。漢武帝在諸子百家裏選擇儒家的教學思想爲國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們什麼?宋朝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教我們平常思維的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處事待人接物的綱領有: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希望此書真正能幫助大家都獲得一把“啓迪心靈的鑰匙”,能成爲家庭、學校、社會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讀本及參考教材,亦同時啓迪我們父母師長們應從小注重培養兒童的德育。我們常說:“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強國之本。”今天,我們給兒童最好的基礎教育無過於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精髓——儒家聖賢文化,並希望得到各界共同來參與和大力推動。

以團結互助爲榮,以損人利己位恥。學校是一方充滿了濃郁文化氣息的淨土,在這裏我們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一棵參天大樹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學習上,你幫我,我幫他,團結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決不亂吐痰,亂扔紙,損人利己真可恥。

姐妹重圓讀書夢。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典型事蹟,“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成長”,希望我們大家能攜起手來,讓美德世代相傳。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 篇三

儒、道、陰陽、法、名、墨、雜、農、小說家九家爲中國最早的九個學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現的最早。儒家的禮儀在周朝時就已經開始實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時就出現了。但《孟子·盡心章句上》中說:“所惡執一者,爲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所以,我覺得還是儒家更主張中道。

我認爲《儒行》這篇文章就是寫君子(儒士)的各種行爲的。我體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爲甲冑,禮義以爲幹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會把它翻譯爲:儒士拿忠信做甲冑,禮義做盾牌;頭戴仁而行,懷抱義而居。這就是自立。可我更願意把它譯爲:儒士用忠信捍衛自己的思考,用禮義來保護自己那顆純潔的心;腦子裏有一種意念是要懷着仁愛去行動,心中懷着義來處事。雖然有暴政,但也無法改變我的想法。這就叫做自立。

舉兩個例子吧!

周朝時,西伯(周文王)不喜歡紂王荒淫無道的統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來治理國家。這可惹怒了紂王,於是紂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終還是打敗了紂王(只不過是把他的大道傳給了他的兒子武王)。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猶太人摩西的。

猶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埃及人便開始排斥猶太人,後來又要把所有剛出生的猶太男孩都殺掉,只有一個叫摩西的小男孩獲救了。他支持猶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後帶領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後來的以色列),自稱以色列人。

所以,如果你光會獨立做飯、掃地,這不叫自立,必須有了這顆心才叫自立。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 篇四

“有教無類,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這句話出自《禮記》。“有教無類”是孔子提出的教學方法,對現代而言,它的意義就是:身爲師者,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要教育他。不能因爲一個人過去不好的經歷就在學習上放棄他。“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是講的學習方法,指學生要掌握學習方法,不要一味學習書本上的死知識。正如諺語所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於教師來說,要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合理運用學習中的正遷移。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勤於學習。

人的行爲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爲,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爲。教育家斯金納提出外界的強化作用是塑造兒童行爲的基礎。只要瞭解強化效應,操縱好強化技術,及時有效地施加強化,就能控制行爲反應,並隨意塑造出一種教育者所期望的兒童行爲。作爲老師在教學中巧妙運用強化控制理論,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在一年級時,有幾個小朋友作業很是潦草。針對此,我採取了鼓勵爲主的強化教育:一次作業工整就加蓋一朵小紅花,連續3次小紅花,就加蓋一個“一級棒”的大印章,連續2次“一級棒”就獎勵小卡通畫並上光榮榜。這種積極強化的方式,這種連續的強化刺激,矯正了他們原有的作業潦草的習慣,不斷地向好的方向發展。這與孔子提出的“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善教者,雖逸而功倍,不善教者,雖勤而功半。”

我班邵陽小朋友有着極強的暴力心理問題。經過兩年來的觀察瞭解,我認爲原因在於幼年時的攻擊毛病,沒有得到及時糾正,以至成爲一種不良的習慣。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打架成爲其發泄過剩精力的一個方面。由於缺乏道德意志,他雖然知道不好,但卻控制不了自己。對於這個孩子,我也有過想放棄的念頭。但看到大家都不睬他,甚至有些輕視他的時候,我感覺到這個孩子的可憐和可惜,我也認識到作爲一個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盡心盡力教導每個學生,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我靜下心來首先分析了家長的問題:對孩子早期教育是失敗的。可能是沒有加以重視,認爲孩子之打架無所謂;亦可能方法簡單,引起孩子的對抗心理。所以工作作了,效果不理想。

於是我與家長聯繫並引導他們對孩子要有信心,要配合學校教師繼續做工作,畢竟孩子打架的次數在減少,要給予鞏固;同時找建議他們求助心理醫生,給予矯治;多鼓勵邵陽參加有益的體育鍛煉或公益勞動,使其過剩的精力有正確的渠道排除,同時也可以進行意志力訓練。

令人欣慰的是,進入三年級的邵陽有了很大的進步,成績也有所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