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漢語拼音正確發音新版多篇

漢語拼音正確發音新版多篇

漢語拼音發音複韻母 篇一

ai 先發a的音,這個a比單念a時舌位偏前。發a後,舌頭慢慢上升,嘴慢慢閉合,快到i的舌位時停止。由a到i有一個滑動的過程。

ei 先發e的音,然後向i滑動。發e時,舌位要比單念e靠前,發音也更響一些。

ui 是u和ei的結合,發音時,先發u的音,接着發ei,口型由圓到扁。

ao 先發a,比單念a時舌位靠後,要發得長而響亮,接着舌頭逐漸擡高,口型收攏,變圓,發出近似u的音,要輕短。

ou 先發o的音,接着嘴脣逐漸收攏,發出u的音,o唸的長而響亮,u唸的短而模糊。

iu 是i和ou的結合,發音時,先發i,然後逐漸把聲音過渡到u。u要比單韻母u的口型開一些,舌位低一些,u的響度比i大。

ie 發音時,由發i開始,接着發 ê,口腔半開,中間氣不斷。ie中的e讀音與單唸的e不同,這裏的e念 ê,口半開,嘴角展開,舌尖抵住齒背,舌頭靠前,嗓子用力。

üe 發音時,由ü開始然後向 ê滑動,口形由合到半開,中間氣不斷。這裏e也念 ê。

er 發音時,e表示發音時舌頭的位置,r表示捲舌動作。在發出單韻母e的同時,把舌頭捲起來對着硬齶,就成了er 。

an en in un ün(前鼻韻母)由母音和鼻尾音組成。鼻尾音是—n,發—n時,要用舌尖抵住上齒齦,軟齶下垂,讓氣流從鼻腔透出。

ang eng ing ong (後鼻韻母)

ang 先發a,然後舌根頂住軟齶,氣流從鼻腔出來。

eng 先發e,緊接着舌根後縮,抵住軟齶,氣流從鼻腔出來。

ing 先發i,舌尖向下,舌頭向後縮,舌根擡起並抵住軟齶,氣流從鼻腔出來。

ong先發o,緊接着舌頭後縮,舌根向軟齶靠攏,氣流從鼻腔出來。

漢語拼音bo的正確發音 篇二

(一)首先說說爲什麼會出現兩種讀音的現象呢?o的正確讀音到底應該是什麼呢?

1.爲什麼會出現兩種讀音的現象?

在一些較權威的工具書的附錄中(例如《現代漢語詞典》),韻母表裏字母o給出的注音例字是“喔”。而字典裏面 “喔”字的注音就是“wo”。問題應該就出在這裏。

2.那麼,正確的讀法應該是什麼?

一些標註字母讀音的工具書在介紹字母讀音時,除了用漢字例字標註外,對於字母o還給出了注音字母“ㄛ”,這個字母的。讀音是[o]而非[uo]。可見,最初給出漢語拼音方案的學者在選擇用“喔”字來作爲字母o的注音例字的時候,對“喔”字的發音極有可能是[o]而非[uo]。

通過查閱不同版本的《現代漢語詞典》,可以發現對於“喔”這一讀音的標註是發生過變化的。從網友的資料裏,我們可以發現,1983年、1987年的兩種版本里,“喔”字有o和wo兩種讀音。也就是說“喔”在當時是一個多音字,所以字母o的注意例字標註爲“喔”在當時也是合理的。

現在我們再次翻開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喔”字的讀音只有一種,那就是“wo”。至此,我們找到了引起誤會的源頭。

從理論上說,o的正確讀音應該是 [ o ],原因有三:第一,“o”是單韻母,單韻母的發音特點是“舌頭、嘴脣、開口度的大小等在整個發音過程中始終沒有什麼變化”,但“uo”的發音口形有個從u到o的變化過程,不符合單韻母的發音特點,所以是錯的。第二,漢語拼音的拼讀規則裏面用雙字母組合u-o來表示[wo]音,如果我們把o讀[uo],那麼雙字母組合u-o的存在又有什麼必要呢?讀成“喔wo”(這時o就等於uo),音節luo duo tuo zuo cuo suo 等有什麼必要還要在中間加個u?直接用lo do to zo co so就可以把“落、多、脫、做、錯、嗦”這些字直接拼讀出來了。第三,大家應該知道o作爲一個元音字母,發音就應該是元音[o],而絕不可能會發出輔音[u]音來的。

爲了證實上述理論,筆者查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網站,發現如下結果:

問題:現在有些網站與光盤上,對漢語拼音中的o讀“凹”音,可原來學習的是“喔”音。請問哪個發音正確?爲什麼?

答覆:漢語拼音中的“o”不應讀爲“凹”,應讀爲“喔”。“喔”有三個讀音,其中有兩個是用作嘆詞。在此,“喔”應讀爲用作嘆詞的“ō”, 即[o],而不應讀爲用作“雞啼聲”的“wō”。(責任編輯張巖)

通俗的講,我們可以把o的正確讀音可以發成“哦”音。

(二)爲什麼應該讀o的音,而[uo]的音又長久存在而引發爭論呢?

(1)拼讀實踐中發現讀[uo]也行得通。

因爲在拼音節的時候發“窩”音,比o音實用得多,如落l-u-o菠b-o潑p-o摸m-o佛f-o,如果讀成[uo]的音完全符合本音節的發音,但是讀成o,就會發成類似酪、包、拋、貓的音。

既然正確讀音是[o],那麼實踐中爲什麼也可以讀[uo]呢?經過總結髮現,漢語拼音中和o有關的音節是bo、po、mo、fo、wo、duo、tuo、nuo、luo、guo、kuo、huo、zhuo、chuo、shuo、ruo、zuo、cuo、suo,不難看出凡是和o相拼的聲母就不再和uo相拼。

這些音節可以分爲兩類,bo、po、mo、fo是直接由聲母和元音o組成的音節,它們拼成波、潑、摸、佛。而這些讀音本來就是聲母b、p、m、f的音,所以可以把它們歸納成整體認讀的音節。

整體認讀音節一般是指添加一個聲母后讀音仍和聲母或韻母一樣的音節,所以整體認讀音節要直接讀出。例如zhi、chi、shi、ri、zi、ci、si這7個是整體認讀音節,它們發音與聲母zh、ch、sh、r、z、c、s一樣,細微的區別在於整體認讀音節發音響亮些,而7個聲母發音要節奏輕短些。

bo、po、mo、fo的情況可視爲和這種這7個音類似。如果追加bo、po、mo、fo爲整體認讀音節的話就解決了o的發音問題。

另外wo,最好也追加爲整體認讀,原因也和o的發音有關,這個音節本身就不好拼讀,這在整體認讀裏也有類似的情況如ye。

(2)ye和複韻母ie的發音相同,同時應該追加uo爲複韻母發[uo]的音,這樣就解決了tuo、nuo、luo、guo、kuo、huo、zhuo、chuo、shuo、ruo、zuo、cuo、suo的讀音。

另外yi、wu、yu、ye、yue、yin、yun、yin17、yu17n這9個也是整體認讀音節,它們和韻母i、u、ü、ie、üe、in、ün、in17、ü17n發音完全相同,只是形體和作用不同。

拓展: 篇三

爲什麼普通話中不能連着發兩個第三聲(上聲)

五度標記法是用五度豎標來標記調值相對音高走勢的一種方法。而且不止是用這種曲線,同時還用數字來表示聲調,比如陰平就是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普通話的全部字音就分屬這四種調值。

好的'瞭解了這個我覺得就可以分析一下爲什麼不能兩個三聲連讀了。

首先,兩個三聲不連讀,前一個三聲字變爲二聲這個現象叫變調。變調多數是受後一個音節聲調的影響引起的。

變調在漢語裏屬於語流音變的一種。其他的語流音變現象還有弱化、脫落等,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要強調的是,我們討論的是普通話中兩個上聲在一起時產生的讀音變調,不包括方言,因爲很多方言(方言中有上聲)都可以兩個上聲連讀。

第三聲,上聲,也就是214,如果連讀的話就是214-214,嗯,好像有點不對?沒錯,你會發現如果把這兩個上聲的字讀完整的話會非常怪異且困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此類兩個上聲在一起的情況會自然而然地把前一個上聲字由214簡化爲35(二聲),這也是普通話中規定的正確讀法。

因此,漢語普通話中,如果有兩個上聲(三聲)字連續,那麼前一個上聲字進行變調爲陽平(二聲)。如:“雨傘”、“領導”、“展覽”等。

所謂耳濡目染成就標準音,之前的一些答案列舉了許多兩個上聲字的詞語然後說“這些詞就讀起來不用把音調改變啊~”,我只好說這是因爲你們自己都沒意識到它們本來的正確字音是什麼。.或者你沒意識到你是用方言音讀的~

喜歡嘗試的同學可以試一試兩個214連起來念一念,你會發現真的很費事。比如“我去買把雨傘。”,你要是一定要兩個三聲一起念不僅自己難受,同時也會由於連兩個上聲時不得已的停頓而破壞句子的連貫性。

所以兩個上聲緊相連時候前一個調值由214變爲35,也就是214-214→35-214,這樣一來是不是就順暢多了,句子裏有這種詞時候也不用停下來着重念這個2-1-4了!這種現象體現了語言中經濟性的原則。有了這個原則,兩個上聲連讀這種困難不方便的形式就算不通過前音節變爲陽平這種變調方法來方便讀出,也會通過其他方式簡化的。畢竟人天生是有惰性的,而語言這東西也是人用出來的呀~

接着就語言經濟性小拓展一下。.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把上聲的214的4都省略了,成爲21。這也是不學語言就意識不到的知識系列。.這種省略也是有依據的。

激發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篇四

近代教育家誇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年級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約在二十分鐘左右,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疲勞,分散精力,影響教學效果。在設計教學時,我儘量較多地運用遊戲、演示、表演等手段,激發他們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遊戲激趣。

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是對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種最好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我採用豐富、多樣的手段,讓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在遊戲中領略學習的'樂趣,培養他們想學、願學、樂學的思想。

譬如,在教學聲母的形時,編唱順口溜幫助孩子記憶,如:“馬蹄印子d d d,彎尾魚兒t t t,一個門洞n n n,一根小棒l l l。”教學拼讀音節時,我設計了“我們是朋友”的遊戲,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做聲母、韻母的卡片,讓他們先試拼,然後再用“我們是朋友”的遊戲把音節拼貼在黑板上。再讓孩子門進行拼讀。

演示激趣。

在教學中採用直觀演示,結合教師的講解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多看,啓發多說,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以教學“ai、ei、ui爲例,學習時,我讓一個孩子和我站在一起,讓其他孩子觀察,問:”你們發現什麼“?孩子們說:”老師高,某某矮“。我就乘機讓孩子們把”矮“讀成第一聲就是”ai“,接着給孩子講發音要領,讓孩子們練習自己讀。學完”ai“,我問:”現在是秋天還是冬天〃?生:“是秋天”。師:“那麼到冬天的時候會怎麼樣呢”?生:“冷”。師:“對了,會冷,到時候大部分同學會〈拿出準備好的圍巾,圍在脖子上〉怎麼樣”?生:“圍圍巾”。然後讓孩子們把“圍”讀成第一聲就是“ui”,接着講發音要領。學生練習讀。在學“ei”時,老師先範讀,再讓幾個孩子上臺演示“ 砍樹”,其他孩子聽誰的聲音最像“ei”,最後在有他領讀“ei”。

表演激趣。

適當地運用表演形式進行情境教學,讓孩子們參與有趣的表演,不但能很快學到知識,而且有鍛鍊了能力。新教材的漢語拼音部分,每課都編排了一首兒歌,還配了精美的圖畫。在這部分的教學設計中,我不但鼓勵孩子們藉助拼音去學,勾出自己會拼的音節,而且讓他們看圖想象進行表演。

如,學習《歡迎臺灣小朋友》時,我先給孩子們講解:“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就像我們是爸爸媽媽的兒女一樣,我們要把她找回來,他永遠是屬於中國的”。然後讓孩子們試讀,再教讀,其次就是表演:讓一些孩子在教室外面,一些孩子從教室裏划着大船到<臺灣>外面去迎接他們,讓他們想象着說說應該說的話。通過這樣的表演,孩子們不但瞭解了兒歌的內容,很快地學會了這首兒歌,而且知道學習漢語拼音可以幫助閱讀。從創新教育理論來說,兒歌可以讓孩子們去想象去表演,培養、發展了孩子們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善教者,師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師勤而功半。”所以,在漢語拼音教學過程中,只有採用切合實際的教法,多種方法結合,使知識有生氣而不枯燥,使學生在動中充滿創造裏,才能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