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評課議課記錄(新版多篇)

評課議課記錄(新版多篇)

燕子聽課評課記錄 篇一

課堂是個有魅力的地方,也是最具活力,最能體現教師的生命價值的地方!這學期我將更多關注課堂,走近課堂去尋找精彩瞬間,去感受老師們的快樂!我想,我應該抱着學習的態度去傾聽,去感受!保持平和的心態去與老師們對話,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心得,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上午第二節課,我走進五年級二班的教室。上課的內容是,鄭振鐸的《燕子》。

簡單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春天邁着輕快的腳步來到了我們身邊,你感受到了嗎?(學生答:春雨來了;變暖了;)

師:春天的最大的特徵是什麼?(燕子來了;(介紹燕子))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文字感受春天,感受燕子!

二、教師範讀

1.要求:聽準字音,文中哪些文字是描寫課文插圖內容。

2.學生回答,找出文中描寫插圖的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學生回答,教師及時點評、引導。)

三、認讀生字

開火車認讀生字;教師講解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四、講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閱讀的情況:抽讀(要求:聽聽這個同學的字音是否讀準?是否流暢?是否有丟字、添字?讓學生及時點評)

2、全班齊讀

3、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

4、文中是怎樣來描寫燕子的呢?閱讀後可以與同桌之間進行交流。

5.生:特點:燕子的樣子;燕子的重要(春天的使者);燕子飛行的姿態;燕子停歇的樣子

五、教師小結

聽課反思:

1、在教學中,王老師用清新明快,具有親和力的語言,帶着學生走近文本,走近春天,走近燕子,和孩子們一起感受春天的絢麗多姿,感受燕子的活潑可愛!語言的魅力是巨大的,賦有感染的語言很容易調動起學生的情緒,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現場教學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在交流、討論、分享中一起感受着學習的樂趣。

2、在平時的聽課和上課中,我發現很多學生沒有靜心傾聽的好習慣。沒有傾聽就沒有學習,傾聽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這對於學生學習語言是很重要的。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很多老師都忽略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在王老師的課堂中,她很注意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學會傾聽。在教學中王老師讓學生帶着任務(評價)去傾聽同學們的朗讀、同學們的發言,然後通過生生之間的評價來檢驗學生傾聽的效果。這樣帶着任務的傾聽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學生的學習也變得主動積極!

3、課堂的主人是誰?那當然是學生。我們的教學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學習者的生活經驗上的。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一定要多“備學生”,瞭解學生的“實情”,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王老師今天所執教的課文內容是有關春天的。春天,對於深圳的孩子來說很多都沒有真實體驗、感受過,這樣就出現了教師導入新課學生回答乾癟,不真實的現象。那應該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我想,如果在教學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圖片、視頻),爲學生創設春天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美麗的春景中感受春天,學生的感受真切,體會會更多,表達的也會更豐富。

4、在整堂課中,我總感覺學生學得很浮躁,理解沒有深度,感悟不夠真切。這是什麼原因呢?究其原因,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不夠。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教師、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之後,師生的感悟纔會真切。學生也才能走近文本,走近春天,走近小燕子,真正領略到春天無窮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雖然爲學生創設了很多的閱讀機會,形式也多樣,但學生的參與深度卻不夠,各個環節也只是蜻蜓點水,學生沒有真正靜下心來閱讀。

燕子聽課評課記錄 篇二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和燕子有關的一個感人的故事。張老師這節課始終都貫穿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採用“讀爲基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書聲琅琅,讀讀議議,互動交流,真正奏響了“讀”這一主旋律,切實落實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爲一體。

語文教學,是一門塑造心靈的學科。善於“抒情”、“煽情”的語文老師,會使他的語文課堂魅力無窮。張老師在課堂上就用她的心靈去撥動了孩子們的心靈。他想方設法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燕子,設身處地地自主閱讀,交流感受,營造了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不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是入情入境地體驗課文。這樣,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融入其中。

其實,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特有的氣質,只要我們對這門學科多一分油然而生的的癡迷,多一分內心的沉靜與學科氣質的沉澱,就足夠吸引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入情入境今天我有幸聽了張老師的`《燕子專列》這節課,給我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面對學生,張老師循循善誘,在語言中建構精神,在精神的建構中發展語言,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

與此同時,精神催生了語言、淨化了語言、提煉了語言,讓聽課老師讚歎不已。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享受着豐富的文化大餐,經歷着難忘的精神之旅。

三年級的每一篇課文,文段多,可謂“厚”。教學的作用要讓學生通過理解朗讀感悟,讀出文章的“厚實”;接着能夠把握準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這樣就把文章讀“精”,即讀“薄”了。讀“薄”之後,再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迴歸到人與動物之中去,迴歸到“愛心無界”的境界裏。就是文章由“厚實”到“精義”再到“豐厚”的過程。張老師教學的《燕子專列》,通篇貫穿了此讀書要義,具體體現在:

1、以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導入,爲學習課文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2、閱讀全文後,指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對閱讀課文起到了提綱挈領的統領作用。而老師出示一組提示概括內容的詞語,降低了難度,學生能概括得準確而有條理。

3、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段落朗讀,尊重學生的選擇,很好地體現了“以生爲本”這一教育理念。而且學生讀後交流感受,讓學生不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感覺學生體會得不夠深刻,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的朗讀,順勢而導,讓學生朗讀感悟,這樣教學方式就會更靈活,而且不會顯得重複。

4、重視字詞訓練,如挑出“長途跋涉、氣溫驟降、瀕臨死亡”等詞進行理解。通過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這樣就更好地朗讀課文,深刻地理解課文。

5、老師很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在理解“紛紛”一詞時,想象有哪些人走出家門,讓學生體會到不同年齡和職業的瑞士人民對燕子都很關愛。在此老師很好地利用課件這一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真正有了“寒冷”的感覺。

6、教師設計的問題巧妙,如在引導分析完課文後,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其實這不僅僅是燕子專列,還會是什麼專列?”,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愛心專列、友情專列??這個精巧的問題,既迴歸了課題,又深化了主題。

7、感悟時,不忘記教技巧給學生。“授人魚不如授之以漁”,技巧纔是學生受用的東西,老師有意識地貫穿朗讀技巧,讓學生“有法可依”。

8、注重讓學生體會、感受,讀出自己的感悟。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抓住“長途跋涉、飢寒交迫、氣溫驟降”等詞語,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興趣盎然,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9、教學流程設計清晰,語言貼近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0、板書富有創意,用心形把燕子和居民們緊緊包圍,突出了“人和動物是朋友”這一主題。

有人說過:語文老師應該是“性情中人”,應該是“多情善感”的人。善於“抒情”和“煽情”的語文教師會使她的語文課堂魅力無窮。充滿磁性與感動的聲音會使語文教師本身光彩照人,鮮亮無邊。這一點,在張老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深厚的語文功底使我折服。整堂課上,他都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時時刻刻感染着學生,把文章的感情色彩渲染得恰到好處。尤其是結尾部分,在感人的背景音樂下,老師深情地說着:“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和在乎就是愛呀!有了這麼多人的愛,小燕子一定會生活得更加美好!”並讓學生反覆朗讀最後一句話,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有感情。就在這樣的情境中,這堂課進入了尾聲,讓聽者覺得意猶未盡的同時,也感嘆張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

教師聽課評課記錄 篇三

一、導入

師:送給大家一句話:敢於展示自己是一種勇氣!記下了嗎?

生:記下啦!

師:在今天的課堂上,你有沒有勇氣展示自己?有沒有勇氣把自己的觀點和大家交流?

衆:有——!

師:說到勇氣,詞典裏是這樣解釋的——敢作敢爲,有無所畏懼的氣概。在你的心目中,你最欣賞、最佩服的勇氣是什麼?請用“勇氣就是……”說一句話。

生1:勇氣就是面對惡勢力毫不屈服。

生2:勇氣就是明知可能做不到還敢於挑戰自己。

師:好,我們就走進美國作家狄斯妮的一篇小說,瞭解二戰時期一位普通的士兵和一位普通的婦女的勇氣。(板書課題、作者)先了解一下背景:

(屏幕出示,交代小說背景: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兩個帝國主義集團爲爭奪世界霸權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個星期之後,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就宣佈投降。但具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嚮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鬥爭。1944年6月6日早晨,盟軍三個傘兵師在德軍防線後方空降,本文的故事發生了……)

二、讀出故事:

師:瞭解了背景,請同學們把這篇小說默讀一遍。有兩點要求:第一、把不清楚的字詞標出來。第二,用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開始吧!

(屏幕出示:1、默讀課文,不清楚的字詞標出來。2、用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

(生默讀課文。)

師:都讀完了吧?我發現咱班的同學有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同學把每一段前邊都標上了序號。有沒有不清楚的字詞?(很多學生舉起手來)

師:解決字詞的途徑很多:首先,要學會利用課下的註釋;其次,可以利用工具書;第三,可以和同學交流;如果還解決不了,問老師。(學生看註釋、交流。只剩少數學生舉手了。)

生1:第九段“把門什麼上”?

師:這個字哪位同學認識?

生2:讀“shuān”

師:明白了嗎?

生1:明白了。

師:人家幫你解決了困難,你應該怎麼樣?

生1:謝謝!

師:好!

師:還有嗎?

生3:第一段勳章什麼帶?

師:誰知道?

生4:shòu

生3:謝謝!

師:哪一位同學能夠用精煉的語言概括一下這篇小說寫了一件什麼事?

生5:本文講述了一個法國女人救美國傘兵的故事。

生6:文章敘述了二戰期間法國女人不怕危險,兩次救助美國傘兵的故事。

(板書:美國傘兵 法國女人)

三、讀出人物:

師: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很多,大家再細讀一下這篇小說。找出描寫人物的句子,說說你最欣賞的是誰的勇氣。

(屏幕出示:細讀課文,着重研讀人物描寫的句子,用下面句式回答:我認爲______最有勇氣,我最敬佩他(她),因爲他(她)______。)

(生認真讀課文,思考相關問題。)

師:有答案的同學舉手。

生1:我認爲法國女人最有勇氣,我最佩服她,因爲她勇敢的兩次救了那個美國傘兵。

師:能不能結合具體的句段說說?

生1:第6段,“‘哦,當然啦。”法國女人說着便把他帶進屋裏。這是對法國女人的語言描寫,從這裏我看出了她的勇氣。

師:說的好,對法國女人的語言描寫還有嗎?

生2:有,在第16段“哦,當然啦。快!”

師:這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話?

生2:這是第二次救美國傘兵時說的。在第一次救他的時候,法國女人的丈夫被德國士兵無情的殺害了。

師:能不能把這兩句讀一下?

(生讀)

師:這兩句有區別嗎?

生2:有,第二句多了一個“快”字。

師:那讀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生2:應該讀出她的'堅定、勇敢。

師:這是在她付出沉痛的代價之後,當機立斷,包含更大的勇氣。法國女人說的話似乎少了些,在這兒讓她多說幾句行嗎?

生2:不行,這時候情況緊急,德國兵很快就要追來了。

生3:“她毫不遲疑的把他送進壁爐邊的碗櫥裏。”“毫不遲疑”寫出了法國女人的乾脆、果斷。

生4:我更讚賞美國傘兵,我佩服他的勇氣,他是一個機智勇敢的人。

師:說的好,你能具體的解釋一下他的機智、勇敢表現在哪些地方嗎?(板書:機智、勇敢)

生4:他遇到危險,毫不猶豫的求救。

生5:還有被捕以後,及時從窗口逃生。

生6:從窗口逃生後,再次返回到法國女人的家裏。顯示了美國傘兵超人的智慧,

師:是啊這個情節出乎我們的意料。這學院多大的勇氣呀!他知道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於是,他賭了一把。他求救時怎麼說的?

生7:讀第5段和15段。

師:第一次去法國女人家,知不知道法國女人會救他?

生7:不知道。

師:應該怎麼讀?

生7:慢讀。

師:第二次說這句話時的心情和處境怎樣?

生7:很內疚,很危險。

師:應該讀得……?

生7:快些。

師:你們兩個能不能把這兩次對話給大家再讀一下?

(生讀)

師:這兩句“願意把我藏起來嗎”含義一樣嗎?

生1:不一樣。第一次意思是說你願不願意幫助我?第二次是說,我已經給你的家庭帶來了不幸,你還敢不敢幫我?

師:儘管是給人家帶來了那麼大的不幸,但還是返回來求助人家,這需要有……?

衆:勇氣!

生2:我認爲法國女人的丈夫最有勇氣。

師:呵呵……爲什麼?

生2:讀第7段。

師:對,她和法國女人的意見是一致的。

生3:我也認爲法國女人最勇氣,我最欣賞她。因爲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善良。

師:從哪裏看出的?

生3:第4段,“她長得並不漂亮,雖不是笑容滿面,但是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這是對法國女人的外貌和神態描寫,從這裏可以看出法國女人是善良的。

師:好,“她長的並不漂亮”告訴我們什麼呀?

生4:這是外貌描寫,說明法國女人並不特殊。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婦女。

師:那爲什麼寫她“不是笑容滿面”呢?

生4:暗示那是戰爭年代,法國女人經歷了很多的苦難。

師:我認爲這段有兩個詞非常重要,你能找出哪兩個詞嗎?

生:善良、鎮定。如果不鎮定的話,美國士兵來到她的家中,她就會非常的慌亂,也就不能及時的救助美國士兵。

師:好,爲什麼寫她的善良?

生:如果不善良,她就不可能救助美國傘兵。

師:文中對法國女人還有一處神態描寫,能找到嗎?

生4:在第1段,“他滿臉蒼白,淚眼模糊。”寫出了她失去丈夫後的悲傷、悲痛。

師:在這句的後面有一句話:“他們面對面地,站了也許一秒來鍾。她沒有向她丈夫的屍體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視着這個美國青年的眼睛,他的到來使她變成了寡婦,孩子們變成了孤兒。”僅僅一秒鐘,這一秒裏她會想到……也許還會想到……

生4:她會想到,你怎麼又來了?

生5:如果再被發現很危險;也許她還會想到,應該救他。

師:因爲她知道造成她家庭悲劇的真正凶手是誰!爲什麼她沒有向她丈夫的屍體看上一眼?

生5:她害怕看了之後悲痛會動搖她果斷的決定。

師:所以她用行動代替了語言。除了我們,還有一個人,對法國女人的精神非常的敬佩。他是誰?

生1:空軍將領。讀第20段。

師:這時候法國婦女遭受了失去丈夫的不幸,三個孩子也已成了孤兒。爲什麼將軍卻說“她是一個幸福的女人”?你對幸福怎樣理解的?大家交流一下。

(生交流)

生2:因爲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麼,所以她是一個幸福的人。

師:她的信仰是什麼呢?

生2:她的信仰是“和平”。

師:其實,它還強調了幸福的條件:要想幸福,就要有信仰。(板書:愛和平、有信仰)

師:這句話適用於法國女人嗎?

生3:不是,像她這樣的人還很多,有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

師:對,我們不知道她(他)是誰,但我們知道她(他)爲了誰!

師:法國女人爲了人類的和平,爲了自己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所以說她是幸福的。你還知道這樣的事例嗎?

生4:我們可以坐在教室裏學習,是幸福的。

師:嗯,還有嗎?例如:文天祥爲正義不怕犧牲,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幸福嗎?

衆:幸福!

生5:日本地震後,50名志願者在明知道可能會在兩週內死亡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死守核電站。他們在精神上也是幸福的。

師:說得好!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面對生與死,這位二戰中普通的法國農婦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抉擇!此刻,你想對她說些什麼?

生6:我想對她說:我佩服你,佩服你的勇氣和善良!

生7:你爲了和平,不惜一切代價。值得我們尊重,我們會因你而幸福。

師:請大家齊讀最後5段。(生讀)

四、讀出感悟:

師:上課前,我們談了對勇氣的理解。學了本文,你對勇氣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理解?

生1:我們要做一個機智、勇敢的人。

生2:做一個有信仰、有追求的人。

總結:

2篇文章教師都很好的將情境帶入,學生對課堂的參與非常積極,然後最後引出對本堂課的理解,讓學生明白,從中學到了什麼,該做個怎麼樣的人。

教師聽課評課記錄 篇四

一、談話引出話題

1、教師:小朋友,你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冬季)

你感到氣候有什麼變化嗎?

2、教師:這麼冷的天氣,花草樹木會凍死嗎?植物們準備好怎樣過冬天了嗎?

二、引導幼兒觀察植物,並記錄植物現象。

1、教師:冬天到了,小樹上的葉子有什麼變化?大樹上有什麼變化?小草是什麼樣子的?

2、教師:請小朋友自主觀察,並講述自己的發現和自己的疑問。

3、教師引導幼兒有重點地觀察個別植物,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植物的變化。

(1)觀察大樹

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冬天的樹是什麼樣子?想一想,它們凍死了嗎?找一找樹上還留下了什麼?

(引導幼兒發現芽苞、果實、種子等。)

(2)教師:請小朋友剝開芽苞看一看,它裏面有什麼?猜一猜,明年春天會變成什麼?

(3)觀察小草

請小朋友在草地上觀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麼樣了?想一想,小草凍死了嗎?

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麼顏色的?根上長着什麼?

4、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植物,並用自己的彩筆記錄植物過冬的種種表現。

三、組織交流

教師:請小朋友跟同伴講講你的記錄和發現,看看植物過冬有幾種方式?

四、幫助幼兒瞭解植物過冬的各種方式。

1、教師:冬天到了,落葉樹的葉子紛紛掉下來,常青樹的葉子仍然還是綠色的;

落葉對樹木過冬有幫助嗎?

(減少水分蒸發、落葉能化爲肥料、營養樹根)

2、教師:小草是什麼顏色?它冬死了嗎?

(有的小草根已經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種子,有的小草根還活着,明年春天還會發芽。)

3、教師:人們怎樣幫助植物過冬呢?

(在樹上塗石灰、扎乾草,爲油菜、麥苗撒上草灰、幹糞,把怕冷的觀賞植物搬到室內或溫室。)

聽課評析:

在課堂中讓幼兒瞭解植物怎樣過冬,感知冬季植物與氣候變化的關係。通過觀察、繪畫、交流等方式,進一步感知各種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狀態。培養幼兒有探索植物奧祕的興趣及愛護植物的情感。

燕子聽課評課記錄 篇五

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兩件事:

第一,“教什麼”,即教學內容的把握和處理;

第二,“怎麼教”,即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學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本質的、決定着課程價值的。

《燕子》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讓學生運用學法自由組合學習小組、討論;第二小節有幾句話,是怎麼寫的?最後由學生彙報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者做引引路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二、情境營造,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信息技術全程營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學一開始,就利用充分利用自已的優勢,發揮特長,運用課件,展示“春天的景色”、“春天歸燕的外形”、“春天的柔柳”等圖像,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調動學習激情。

三、自讀自悟,自主學習,學會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其一:自主學習生字新詞,從讀音到字形,引導學生去記憶,如:“似的”的“似”,“圓暈”的“圓”;其二:讀課文,學會糾正讀音。這就必須要有聽的能力,同時,自已的讀音要準,另外,還要善於表達,學會評價。

四、以情促讀,讀中感悟,加強讀書方法指導

語文新課標註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朗讀訓練是顧老師的教學特色,本節課,通過個別讀、自由讀、賞讀及範讀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在提高了學生的讀書能力的同時,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積累遷移,將規範語言內化爲學生的語言

國小語文改革方向“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依賴於教師的訓練和培養。教者充分用好導學案,從課前預習收集信息開始,瞭解燕子,瞭解春天的特徵,到課中表達,在朗讀中認知、品味和表達,把課本上學習的語言內化以後加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這裏談到廣泛閱讀,大量閱讀,多方積累,所謂“博積而厚發”“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有的學校在研究“課內海量閱讀”,把國小六年分爲三個階段:

1、一年級在海量閱讀中認字;

2、二三年級在海量閱讀中誦讀和積累;

3、四五六年級在海量閱讀中誦讀經典。低年級以童話兒歌爲主,中年級大量背誦韻文和小故事,如:《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唐詩故事》、《宋詞故事》、《中華成語》,高年級讀經典名著。大量積累後,學生在課堂上讀或說“定能生慧、靜能通神、能言善辯、侃侃而談,”建議我們語文教師做一些研究,相信會有好收穫的。

燕子聽課評課記錄 篇六

一、情境導入

1、齊讀課題

2、這個故事發生在春天(板書),你會想到哪些詞語?(春光明媚,春暖花開)

3、出示詞語: 氣溫驟降、風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凍得堅硬的山路、覆蓋着皚皚白雪的山間、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

a.指名讀

b.說說讀了這些詞語的感受

c.齊讀

二、品讀課文

(一)小燕子在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煩?讀一讀,想一想 交流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天氣冷 指名讀

2、你還體會到了什麼? 飢寒交迫——“飢餓”

3、再來看看這個詞語,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顯示“瀕臨死亡”) 師: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要經過長途跋涉,他們已經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飢寒交迫,瀕臨死亡。 “瀕臨死亡”就是——即將死亡,再看看這個詞語,你想到了什麼? (配樂)齊讀

4、過渡:然而悲劇沒有發生,這是怎麼回事? 指名說

(三)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當你讀完這個故事,你將會被感動。讀一讀,找一找最感動自己的話,在旁邊寫寫感受。

2、交流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她不在乎什麼?在乎什麼?

2、齊讀第四自然段

3、認識小貝蒂(出示圖片) 在什麼地方尋找?怎麼發現的?她會怎麼想?怎麼做?同桌說一說。 交流 師生接說:小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麼令人感動的畫面。

4、還有什麼地方也深深地打動了你?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人很多,把燕子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2、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什麼危險?

3、找一找,還有沒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動的?(政府做出這麼大的決定,爲的是一羣燕子。)

4、師:回到充滿溫暖的列車,齊讀第一自然段(配樂)

5、如果你就是車廂內的一隻燕子,當你看到曾經幫助過你的人,你會對他們說些什麼?

6、寫話: 以“這怎能不令人感動……”爲開頭寫一段話。(播放“小燕子”歌曲)

7、交流

三、總結課文,提升感情 讓我們記住——,記住——。

教學設計:

一、感受春天的寒冷

1、學生說春的字詞,體會春天的美好。

2、找找課文中春寒的詞語,讀讀說說給你的感受,再一次讀好這些詞。

3、找找課文中描寫春寒的句子,讀悟感受。

二、感受嚴寒中的溫暖

1、找打動自己的句子。

2、步步深入讀、悟。

3、充分談自己的感受,及時的追問引導體會,悟後讀。

4、動筆寫寫:如果你就是燕子,當你看到人們這樣幫助你,你會對他們說些什麼?讓燕子專列開進學生幼小的心靈。

評 析: 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老師能及時的捕捉學生回答中的亮點和惑點,本節課執教的老師能及時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學生感悟後能及時讓他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讀來表達。整堂課的教學思路清晰,板塊與板塊之間銜接較緊湊。 不足:政府如何幫助小燕子這部分理解還沒有到位,對與學生的回答要有個整體的梳理,使層次更分明。小貝蒂那段的話與插圖在教學時應交換順序,讓學生在感觀圖片中小貝蒂的形象後,再讀文,可能學生的感受會更深。

第二節課 教學設計:

一、構建閱讀,主線貫穿

1、課的開始,抓住向誰致謝,爲什麼致謝?這條主線爲學生創造氛圍,大體回顧課文的大意。

2、逐個讀悟

政府

(1)在什麼情況下幫助?

(2)遭遇什麼? 讓學生在讀、找中激發擔憂之情。

居民

(1)那兒看出寒冷,讀讀這些短語讓你體會到什麼?

(2)人們怕不怕冷,找關鍵詞。體會居民無畏的精神。並深情朗讀。

小貝蒂

(1)抓住兩個“凍”字在文中找原因

(2)抓數量詞感受。

二、創設情境感悟

1、想象:“瑞士政府會呼籲寫什麼?”“如果你是居民,你會聽到什麼?看到什麼?

2、看圖寫話:觀察圖中小貝蒂就小燕子的景象,寫一小段話。 本節課中,教師主線把握較好,但自己進入角色較快,學生關注不夠。重教案,輕了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容易打斷並接學生的話。 第三節課 教學設計:

一、以“燕子遇到的麻煩”爲主線,導入課文。

二、自讀課文3-5小節,抓重點詞句學生體會,並感悟讀。

三、寫話交流:把小貝蒂救助小燕子的感人場面寫下來。

評析

板書設計較新穎,板塊較清晰,老師的引導不夠自若那流暢。學生的朗讀不夠到位。 三節相同的課,三位老師不同的教學風格各有特色。主線的把握較準確,根據教材特點合理的安排各個教學環節。第一位老師的教學環節之間銜接較自然流暢,注重學生自己的感受。後兩位老師的主線在課堂開始就明確,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但在課堂教學時,牽引成分較多,特別是第二位老師容易打斷學生的回答。

教師聽課評課記錄 篇七

一、以遊戲《小螞蟻學本領》引入課題

1、教師、幼兒戴頭飾扮螞蟻,在木地板、海綿墊上爬,讓幼兒用手觸摸、按壓,

感知並說出這兩種物體的硬、軟。

2、教師:原來,我們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軟的東西,我們的手真能幹!

當看見一個東西,我們不知道它是硬的還是軟的時,可以用手摸一摸,這是一個好辦法!

二、在觸摸——發現——再觸摸中感知物體特性,並表述出來。

1、摸一摸

(1)請幼兒聽口令從小筐中拿出硬的東西(木積木),使勁捏捏、按按

教師:你捏得動積木嗎?(捏不動)按捏不動的東西是硬的。

同樣拿出軟的東西(海綿),摸一摸,捏一捏,還可以擰幾圈,海綿是柔軟的。

(2)幼兒摸摸鋸沫板,感受正反兩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說出一面扎手,摸起來不舒服,

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雙手分別握住熱、冷水杯,並說出哪杯水熱、哪杯水冷。

(4)小結:我們的手不僅能摸出硬的、軟的東西,還能摸出冷的、熱的、粗造的、光滑的東西。

2、選一選

請幾名幼兒到臺前來,任選一件喜歡的物品,告訴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軟的、光滑的、粗糙的,還是熱的、冷的……

3、找一找

帶領幼兒在活動室裏邊摸邊問,哪些物品是硬的、軟的、冷的、光滑的等,讓幼兒逐一說出感覺。

4、說一說

平常還摸過什麼東西,是粗糙的、柔軟的、熱的?

5、評析: 手能摸出硬的、軟的,冷的、熱的、粗糙的、光滑的東西。但是有些東西不能摸:

如電源插座、開水、旋轉的電風扇葉等,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三、分組遊戲

《小螞蟻搬東西》 聽口令把小筐中軟的東西送過來,或把硬的東西送過來。

活動評析: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東西,說出自己的感覺或和父母一起玩摸東西的遊戲,讓家長協助以豐富幼兒的詞彙,如溼漉漉、毛絨絨等。

燕子聽課評課記錄 篇八

在杜老師執教的《燕子》一課中,我看到了年輕教師在歷練中成長的羽翼更加豐滿,感受到她們身上執着的氣息和散發出的生機勃勃的活力。下面我結合這節課具體談一談:

一、有了“根基”意識。

我們都知道,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深入解讀教材、分析學情是備課的重要環節。杜老師在教材理解方面做到了深入、細緻,並且能用自己的目光審視文本,沒有侷限與參考書的範圍之中。這一點是很難能可貴的。比如她沒有按課文自然段的敘述順序來講解,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描寫“春天”和“燕子”的段落歸納,按一定的聯繫和線索重新組織教學,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凸顯課文的主題。

二、教學設計用心,撰寫細緻。

教案中既有過度語又有預設方案,設計詳細。

三、目標達成有實效。

上課過程中,老師的引導自然,能在情境中進行引領並能尊重學生的感受。我觀課時注重了學生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比如讀詞、讀句的有效性和提高率。這節課在讀詞方面杜老師採用了自由讀、領讀、齊讀、開火車讀等方式,對容易讀錯的音節及時進行糾正,如對“掠”的學習,及很到位。再讀課文方面,老師也通過想象畫面等方式進行情景創設,在情景中指導朗讀,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我對這節課提一點建議:在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飛行的動態美時可以放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詞句說說自己的感受,老師根據學生的理解指導感受作者的用詞準確的特點即可,句句都那樣分析,破壞了了文章的意境美。最後一個自然段,雖然注意到了“打比方”的修辭手法的作用,但是在引領上有些操之過急,“音符”與“停着的燕子”做了比較,“幾痕細線”沒做具體分析,其實“痕”字用的相當好,也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