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開發情況報告多篇

開發情況報告多篇

【第1篇】礦山資源整合開發利用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結合市委市政府部署開展的“下基層、轉作風、謀發展、促和諧”調研活動,近期率礦山處走訪xx縣安監局及礦山企業,瞭解xx縣礦產資源整合開發利用的基本情況和具體做法,頗有感想。其做法對有相似類型的其他地方有一定的借鑑意義,遂加以整理,以供參考。

一、礦山整合的由來

xx縣是我市境內礦產資源較爲豐富的區域,特別是非金屬礦產資源如石灰石、花崗石、瑩石、葉臘石、青石、石煤等儲藏量大,開採條件較好。生成於奧陶紀時代的石灰石資源,延綿於xx的xx至xx一帶,走向長達數公里,據已探明的地質儲量報告,該區域的石灰石品質優、儲量大,宜大規模露天開採,是水泥、制鹼、治金、鈣產品等的優質工業原料。

改革開放以來,xx縣依託當地礦產資源尤其是石灰石資源,大力發展水泥和鈣產品製造業,並逐步成爲xx縣的重點產業。而與此相適應的礦業活動也日益蓬勃興起,鼎盛時期僅開採石灰石的礦山企業就有數十家之多。衆多的石灰石開採礦山,爲當地及相鄰縣(市)的水泥企業提供了充足和廉價的石灰石原料,但由於礦山數量多,也帶來了一系列礦山安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一是礦礦之間彼此爲鄰,缺乏必要的安全間距。二是礦山規模小,採礦工藝落後,裝備十分簡陋,安全條件差。三是礦山大多爲周邊村民合夥興辦,缺乏相應的採礦知識,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識不強,由此而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不斷。僅就2003年至2022年間統計,xx縣因礦山生產安全事故死亡15人,代價極爲沉重,教訓十分深刻。四是由於小礦山數量多,礦業活動的秩序也較爲混亂,石灰石資源優質難以優用、廢棄現象嚴重,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xx縣委、縣政府針對xx——xx一帶礦業活動的實際情況,在原有礦業整治的基礎上,爲進一步加強採礦秩序整治、礦山安全整治、礦區環境整治,提高礦區石灰石資源開採的規劃性,合理性和開採活動的安全性、效益性,縣政府專門制定了xx石灰石礦山資源整合工作方案,先期對xx礦區的礦山進行整合,並跟進推進宋畈礦區的礦山整合。

二、具體做法

(一)政府主導,強化整合。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具體工作由縣經貿局牽頭。方案中明確礦山資源整合的原則、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各階段工作任務和時間要求,強調加強協作,形成合力,紮實有效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工作。

(二)部門調摸,合理規劃。由國土部門對xx礦區現有的開發現狀和礦業權設置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根據礦區石灰石資源分佈情況、地貌特徵和現有礦山企業採礦權設置情況,本着擴大礦山規模、優礦優用的要求,合理劃分或調整設置礦山採礦權的範圍、開採規模和出讓年限。通過整合,將使xx礦區原開採礦山從11家調減爲5家,單一礦山開採規模爲50萬噸以上。

(三)市場配置,廠礦分離。xx礦區及周邊有衆多的礦山企業、水泥企業和輕鈣生產企業,許多礦山是生產企業的自備礦山。爲體現礦山整合後採礦權出讓的公平、公正和確保現有用礦生產企業的石灰石原料供應,xx縣的做法是:按照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原則,凡縣內規模以上或投資在2000萬元以上的水泥、輕鈣企業和礦山企業均可參加礦山採礦權的競標,並必須有上述符合條件的3家以上企業合資、合作組建獨立的礦山開採企業。礦山企業必須與用礦企業簽訂供礦協議。

(四)配套政策,順利推進。爲顧及現有礦山企業的利益,對礦山企業投資形成的礦區道路、開採設施等在出讓合同中到期未有約定不予補償的,在公開出讓前進行評估確定並在出讓公告裏予以明確,由新中標企業給予補償;爲顧及礦山所在地村的相關利益,要求新礦山企業必須按照輝埠鎮的統一政策保證其既得利益;鼓勵新礦山企業優化開採方案,採用中深孔爆破技術,合理佈置採礦工藝和利用資源,優礦優用,縣財政視情給予一定的獎勵。

三、幾點啓示

(一)加強領導是關鍵。在現有開採礦山的基礎上進行整合,不像原始礦山採礦權出讓那樣簡單,所面臨的問題要複雜的多,利益的糾紛要激烈的多。爲此僅由一個部門或幾個部門按礦山開採的一般管理程序操作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要由政府的統一領導,在政府的組織下通盤謀劃,科學制訂方案、明確部門職責、細化工作要求、嚴明工作紀律,通過參與部門的齊心協力,才能實現預期效果,達到礦山整合的既定目標。

(二)擇好整合啓動點。在現有的礦山開採情況下進行礦山整合,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選擇好合適的啓動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xx縣的做法是在規劃好整合礦山的前提下,透過公開的渠道,提前向社會明確政府整合輝埠礦區的態度,讓礦山企業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參與重組的準備,並在現有開採礦山採礦權設置到期的時點,逐一收回採礦權。此舉化解了現有采礦業主可能的逆反心態,避免了企業的波動,確保了現有礦山歇業前的正常生產秩序和生產安全。

(三)整合體現有情操作。對現有小礦山進行整合,無論是合理利用資源,還是提高礦山開採的安全性,無疑是正確和合理的。政府在表明自己的決心和態度時,妥爲礦山業主的實際情況考慮,釋放出讓業主能感受到的有情操作,有利於整合過程的穩定,促成業主的主動配合,加快礦山整合的整個進程。

(四)合理兼顧各方利益。礦山整合中涉及到礦山業主、用礦企業、當地村民等的切身利益,儘管各方面的利益不同,有的是生存利益,有的是既得利益,但那一個環節處理不好,整合的工作就可能會遇到阻力。要在制訂方案時就統籌兼顧到各方利益,具體操作時儘可能按照方案明確的政策辦理。對制訂方案時沒有考慮到,在操作中出現的問題,本着多方共同協商的態度,在現有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內妥善解決。

【第2篇】扶貧辦公室關於扶貧開發情況調研報告

爲認真做好新階段扶貧開發戰略改革體系的調查研究工作,爲《xx》計劃《新十年規劃(綱要)》的制訂作好前期數據資料及基本情況的收集分析,根據省扶貧辦的有關工作要求,臨滄市扶貧辦及八縣(區)扶貧辦開展了針對貧困鄉、村,特殊區域及特困山區人羣爲主要對象的重點調研。此次調研內容主要突出新千年以來全市扶貧工發工作過程中所採取的主要手段及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全市貧困人口的基本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今後扶貧開發政策措施建議等。南美鄉是臨滄市唯一的一個拉祜族民族鄉,是全市18個民族鄉之一,是全市77個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倒數第一的特困鄉,是雲南省確定作重點調研的四個特困民族之一。基於該鄉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市縣兩級組成調研工作組再次深入村組農戶,對全鄉扶貧開發工作和農戶生產生活情況進行調研。

一、南美鄉的基本情況

南美拉祜族民族鄉位於臨滄市臨翔區西部,距臨翔區政府所在地(臨滄城)48公里,東與博尚相連,東北與章馱鄉相鄰,西與耿馬縣大興鄉接壤,南同雙江縣勐庫鎮相通。全鄉國土面積120.86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密度爲36人/平方公里)。全鄉轄4個村民委員會,24個自然村,33個村民小組。xx年底,全鄉總農戶數爲1135戶,總人口4368人,其中勞動力人數2498人,佔總人口的57%。全鄉耕地面積13450畝,其中水田2792畝,旱地10658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蕎籽、小麥、豆類,經濟作物以茶葉、核桃爲主,兼有竹子、油菜、烤煙、白花木瓜等。在全鄉4368人的總人口中,拉祜族人口3616人佔83.5%。xx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南美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35元,排全市77個鄉鎮的第77位。

二、南美鄉扶貧開發取得的成效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省、市、縣各級各部門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對南美鄉開展了強有力不間斷的幫扶活動,通過近二十年的堅持和努力,南美鄉拉祜族羣衆的生存條件和生活狀況得到較好的改善,越過了溫飽,實現了安居,基礎設施、產業開發、社會事業等方面均得到較大的推動,拉祜羣衆走出困境的基礎進一步得到夯實。

(一)溫飽安居工程使拉祜族山寨面貌有了質的改變。八十年代前,拉祜族羣衆幾乎是清一色茅草房,窄小、擁擠、破爛、黑暗,人畜同居,村寨道路泥濘,遍地牲畜糞便,一出門即滿腳滿腿的泥巴糞便,羣衆生活三分之二的時間處於饑荒狀態,靠國家救濟度日,生產和生活狀況十分令人堪憂。自九十年代開始,國家財政以扶貧溫飽安居工程形式,從解決溫飽、改善生存條件入手,通過重點村建設等措施,使南美拉祜族的農田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有了新的起步,百分之百的農戶由茅草房搬進了新瓦房,並實現了人畜分離。

(二)產業開發建設和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爲拉祜族羣衆由半獵半農向固定耕作過渡和轉變提供了生存保障。通過種養殖等產業開發建設使拉祜族羣衆的收入渠道進一步得到拓寬。到xx年底,全鄉共建成茶園10400餘畝,泡核桃2.2萬畝,僅此兩項產業人均面積達7.5畝,其它如竹子、百花木瓜等也具一定的規模。養殖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家畜、家禽飼養成爲農戶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措施及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羣衆的增收步伐,農戶經濟收入由九十年代初的幾百元穩步增加到如今的幾千元上萬元。通過基本建設投入的扶持,使南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歷史性的鉅變,建水塘修溝渠、坡地改臺地、旱地改水田等措施得到較好的實施,保證了人均一畝以上的基本農田地,基本口糧得到穩定解決。重點村建設、整村推進、一事一議、通達工程等項目實施,使全鄉範圍內基本實現了水、電、路、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橫穿鄉內四個村委會連成一線的18公里水泥大道共投資xx多萬元,成爲全市最高標準的鄉村公路,自然村組的村容村貌整治穩步推進,村內戶外道路基本得到硬化。

(三)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推進,教育衛生事業從無到有,從簡陋到逐步完備,拉祜族羣衆就醫上學基本得到滿足和保證,鄉級設有中學、衛生院,村級有衛生室、中心完小、校點。全鄉實現了普九,全體村民參加了新農合醫保。

(四)智力扶貧作爲關鍵措施之一始終不放鬆。二十多年來,在實施好對南美鄉的基礎設施、產業開發、溫飽安居工程建設的幫扶的同時,始終把抓實基礎教育、抓好科技推廣作爲對廣大拉祜族羣衆的智力幫扶措施的重點長抓不懈。抓基礎教育,重點解決村民缺文化低素質的根本問題,抓科技知識的普及推廣是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全鄉在設立中學、國小、夜校等教育網絡的同時針對家長不主動送子女上學,子女不想主動上學的實際,鄉村堅持開展純義務性質的“愛心送學”監督活動,通過督學促教,儘量保證拉祜族孩子多受些教育,多掌握點文化知識。選送部分拉祜孩子到縣城學校就讀,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多地接觸其它民族,開闊眼界,打破封閉思想,接受新觀念。採取科技手段到田、科技服務到戶、手把手教,讓拉祜人從不知到會做、願意做。如:家畜家禽飼養、蔬菜種植、居家衛生、防病治病等等,從小事情,小細節上幫助、引導。結合產業開發建設適時抓好生產管理知識技能培訓,如:茶葉、核桃、烤煙、油菜等種植業發展建設過程中,每建成一個產業就培訓帶動起一批農民學習、掌握種植、管護、採摘加工一整套生產技能,成爲名符其實的茶農、菸農。

三、南美鄉羣衆生活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此次對26戶農戶的調查結果及數據所反映出來的諸多現實問題,與城市化迅速推進的今天,農村要發展,農民要富裕的現時要求相比在南美鄉還存在着許多重大挑戰,需要跋涉的路還很長。對26戶農戶的調查、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如下:

(一)總收入(不含糧食折幣、下同)138700元,人均1216元;淨收入88000元,人均771元。總收入最高農戶10000元左右,人均xx元;最低xx元,人均500元。淨收入最高的農戶6000元,人均1500元,每人每天平均收入4元左右(該數據可視作農戶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略低於統計局法定的純收入指標)。

(二)生產糧食24900公斤,人均306公斤,因水田面積較少,且產量不高,故多爲旱地玉米、蕎籽、小麥等雜糧粗糧,若按50%的折率計算,實際人均生產成品糧只有150公斤。

(三)家畜家禽養殖情況,61%的農戶養牛,最多的8頭,最少的1頭;96%的農戶養豬,最多的養有16頭,最少的2頭;38%的農戶養羊,最多的26只,最少的2只;100%的農戶養雞,最多的80只,最少的10只。極少數農戶有少量的特種養殖,如野豬、山地雞、毛驢等。飼養業畜禽產品出售收入約佔農戶收入的20%左右。

(四)種植業,截止xx年底,共種植核桃490畝,人均4.3畝,茶葉371畝,人均3.25畝,兩項合計人均種植面積達7.5畝。

(五)接受教育及培訓情況,在接受走訪的114人中,有17人上過國中,佔14.9%,中專1人,佔0.8%,其餘均爲國小以下或文盲半文盲。勞動力人口中普遍接受過2—3次以上的勞動生產技能培訓(多爲種養業方面的適用技術培訓)。

(六)羣衆住房情況,南美鄉拉祜族羣衆住房集中建蓋於九十年代,標準和結構統一爲60—65平方米的土坯房木屋架瓦頂。

(七)村民外出勞務打工情況,在接受調查的114人中,有3人季節性地在本縣區內打點零工,年收入xx元左右。

(八)醫療衛生疫情防控網絡及體系基本健全。

以上基本數據所反映的基本狀況總體能代表和反映南美全鄉的基本現狀,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極大的改善,產業建設有了較好的規模基礎(全鄉茶葉、核桃總種植面積達32400畝,人均7.42畝),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總體講,南美鄉二十餘年的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成績卓著。但是,由於南美鄉的特殊歷史原因和特殊區位,目前和今後的發展中仍面臨着一系列突出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教育基礎不牢固。全鄉雖努力實現了普九驗收,但全鄉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極底,四十歲以上人口絕大多數爲文盲,這部分人,他們的知識、思想、觀念決定着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態。如:與外界的接觸聯繫,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對子女的教育、影響等等方面,他們佔據着主導因素。(二)收入水平極低,生活水平提高艱難艱辛。勞作一年,年底結算,所得收入不及城市職工半月工資。(三)產業單一,種養業成爲經濟收入的全部依靠,羣衆生活跟隨市場潮漲潮落,起伏不穩。(四)思想封閉、觀念落後、發展的意識不強、主觀能動性極弱。就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可從自然歷史、現時政策兩個大的方面進行分析討論。

自然、歷史的原因分析:拉祜族同胞同衆多少數民族兄弟一樣,歷史上是經過長途遷徙,爲躲避饑荒、疫病或爭鬥戰亂,不得已而選擇了深山老林爲棲息地,從此過上了幾乎與外面的其它民族完全隔離的半獵半農生活,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獨處百年乃至幾百年,每一步都飽含辛酸與血淚。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快速進程中他們被拉下了,掉隊了,思想封閉意識滯後就在所難免。新中國成立,黨的民族政策使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當家作了主,但在經濟上,國家還無力全方位顧及,尤其無力顧及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同胞的經濟發展扶持。近四十年的時間,使貧困地區少數民族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與內地漢民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今天,全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再次相比,貧困地區少數民族羣衆更顯積弱積貧,與內地其它發展快的地區相比,又形成了新的更加巨大的差距,南美拉祜族鄉的現狀就是一個較爲典型的例子。歷史上長期積澱下來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思想觀念意識差距和現代幾十年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用這十幾年的時間,是難以做到儘快改變和全面較快發展的。因爲,各少數民族所處的區域區位條件、經濟發展基礎、致貧因素的複雜性千差萬別,同樣的政策、同樣的手段、同樣的扶持標準,往往難以收到同等的效果,這就是特殊貧困類型的特殊性。

現行政策分析: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全國性的扶貧攻堅給貧困山區的脫貧發展事業帶來了希望和契機,特別是“十五”、“xx”近xx年的時間中,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扶貧投入力度,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提升階段,各民族貧困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得到較大的改善和提升。但南美鄉屬於特殊區域的特殊羣體,生活在這裏的南美鄉拉祜族羣衆的脫貧步履艱難,經濟發展和生活狀況的改善依然緩慢,儘管各級政府投入了甚至比其它貧困地區更大的力量,但仍然無法與其它地方實現同步解困。從現時政策角度分析,我們認爲有如下方面值得研究。首先,現行扶貧政策強化了普遍性,弱化了特殊針對性,內地與邊疆、普遍情況與特殊情況一個標準一把尺子,突出重點和針對性缺乏。其次,項目資金的扶持方式和標準散而少,集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如,以自然村爲單位的15萬元的補助和幾十萬元一個項目的產業扶貧。第三,項目資金整合匹配,全國全省一個標準要求,使貧困地區的發展雪上加霜,地方財力弱就意味着爭取項目的機遇和條件有限,實施項目難度大也就意味着項目少安排或不安排,發展差距也就隨着機會條件的多少,實施能力的強弱因此而明顯的拉開,這是否是人爲的、政策的因素造成越來越大的發展差距?值得思考研究。第四,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政策的貫徹實施存在着具體或細化不夠的問題。如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使用等等。有特殊或優惠政策,但實踐中沒有做到,體現不出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養,官員領導、專家學者、幹部員工是人才,種地養牛、務農經商是人才,任何領域都需要有知識、有技能、有發展意識和能力的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政策需要特殊,實踐更需要特殊。教育基礎差是現時,人才培養、使用的門檻最需要特殊,若只按現行的升學就業加5分、10分照顧少數民族(幾個特少民族更突出)子女永遠也進不了門(那這5分、10分的優惠是專爲鑽空子改族別的漢族老大哥設置的了)。這種惡性循環,若在類似南美鄉這些地方得不到遏制,各民族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就是空話。像南美鄉這樣一個特殊區域,如果新的勞動者一代又一代都處在文盲狀態中,要脫貧發展實在是希望渺茫。

四、政策措施建議

南美地處山區,山寬地闊,適宜種養業的發展。目前已建成的茶葉、核桃基地,標準高,管護力,已頗具規模,若市場情況好,再過5至xx年,兩產業將給農民帶來不菲的收入。如前所述,南美鄉的基礎設施、產業建設、社會事業基礎等都有一個良好的現時基礎。當前和今後着重是研究好現有成果的鞏固和提升全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政策措施方面提以下建議:

(一)抓教育,切實把人口素質提高與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作爲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的重要措施長抓不懈。一抓基礎教育。控制和杜絕新文盲產生,國家實行全免費選送部分拉祜子女進入上一層學校接受教育,力爭初高中畢業生在鄉村人口中佔相當的比重,逐步使他們成爲勞動生產活動中的主力軍,農村家庭中的當家人,如此,山鄉觀念的轉變,走出封閉纔有平臺和希望;二抓職業技能培訓。中專技校、大專院校破格招收特少小民族學生,必要時辦特殊民族班,通過特殊措施培養,讓拉祜族後代回到本地、本鄉或他鄉就業、打工,在不同崗位上影響和帶動本民族,通過外出讀書,勞務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觸外面的世界,使封閉意識得到逐步改變;三抓優先錄用。在公務員招收、提職提幹過程中,只要具備基本的條件和素質,應儘量放低門檻,制訂特殊准入制度。現象上看只是解決照顧了一個或一批人,更深的意義在於關愛了這一個民族,讓這一措施促動和影響該民族增強求學上進的思想和意識,樹立發展的慾望和信心。

(二)繼續加大對南美鄉的扶貧投入。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的提升。在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等方面着力,最大限度發揮產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抓好市場鏈節。要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依託龍頭企業,把農民帶入市場,把產品變爲商品,讓農民獲得最優的收入。

(三)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發展條件和基礎的同時,積極探索產業結構調整。應加強拉祜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傳,開發民俗旅遊。充分利用好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茶葉、核桃、竹子等產業的沿途佈局景觀,在加強環境保護的同時,依託南美鄉離臨滄城近(48公里),可直達雙江勐庫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優勢,開發度假休閒項目,帶動當地二三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四)注重當地農特優產品的生產、銷售推介,注重拉祜傳統手工藝品的挖掘開發,讓大山蘊藏的各類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爲脫貧致富,發展經濟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3篇】2022縣扶貧開發辦公室政風行風建設情況述職報告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代表:

合水縣扶貧辦政風行風建設工作以全力推進扶貧攻堅爲總攬,以創造一流的工作作風和服務意識爲宗旨,以建設依法、高效、清廉的扶貧行政機關爲目標,集中力量在抓緊、抓細、抓實、抓出成效上下功夫,努力實現思想觀念大解放、能力素質大提升、工作效率大提速。有力的促進了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的進程。現做如下述職,敬請評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爲政風行風建設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我辦把政風行風建設工作作爲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切實加強對政風行風建設的組織領導。一是及時成立機構。成立了主要領導牽頭,分管領導負責的政風行風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確定專人辦理業務。二是制定工作計劃。按照縣上政風行風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辦扶貧工作實際,制定出了《合水縣政風行風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階段任務,工作步驟和具體措施,做到了有的放矢。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先後建立完善了崗位責任制,股室分工制,領導分管責任制,績效考評制等多項規章制度。形成了主任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股室配合抓的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

二、創新工作機制,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爲貧困村改善基礎條件和培育支柱產業上

具體工作中,我們把政風行風建設工作貫穿於扶貧開發工作始末,把政風行風建設工作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爲貧困鄉村辦實事上去。xx年以來,我辦共爭取各類財政扶貧資金4276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19個,整鄉推進項目2個,建立貧困村互助資金協會9個。共爲貧困村新修村組道路16條108公里,土峴子5處,排水渠1500米,涵洞13個;新打機井2眼,建水塔2座;壓設輸水管道9處47.5公里,新打小電井40眼;新栽蘋果樹19500畝,建果窖160座,建鋼架蔬菜大棚260座,建暖棚豬舍488座,新購良種仔豬2440頭,新建暖棚牛舍182座,購基礎秦川良種母牛182頭;種植雙壟溝播地膜玉米3萬畝,新建村科技培訓中心13處,完成科技培訓8400人(次)。使貧困村組的基礎條得到了明顯改善,增收產業得到了顯著提升。我縣扶貧工作連續兩年全市考覈第一名,榮獲全省一等獎。

三、完善辦事程序,爲羣衆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扶貧開發工作本質是面向基層,面向羣衆。在辦理扶貧業務過程中,我們堅持要求“以人爲本,高效服務”的原則。以“一張笑臉相迎,一句請坐交談”的熱情,以“耐心詢問、細心解答、公心辦理”的態度,確保各個工作環節銜接緊密、有序、高效、便捷。先後共爲貧困村編報各類扶貧項目計劃360多個,簽訂項目合同120多份,撥付扶貧資金800多筆,按時辦結和羣衆滿意率均達到了100%。

四、堅持政務公開,促進扶貧開發工作公開、公正、規範、透明開展

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實施意見的要求,結合本辦實際,我們深入研究制定了政務公開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政務公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對內對外公開的內容、形式、措施等,建立政務公開目錄。採取公開欄、張榜公佈、宣傳標語等形式,重點對扶貧辦內設機構、人員職責、受理事項、辦事流程圖以及規章制度;扶貧項目的申報、審批依據和程序。工程類項目招投標制度的主要事項等。充分發揮幹部職工及貧困羣衆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得到了羣衆監督,做到公開、透明,確保了工作高效、合法、有序的開展。

【第4篇】中學課程開發情況調研報告範本

我校自20xx年實行課改以來,始終以 一切爲了學生,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爲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開發實施校本課程,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展了學生特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現將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開設所做的主要工作彙報如下: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

我校在校本課程的開設上,高度重視,成立了以校長爲組長,兼職副校長爲副組長,相關兼任教師爲成員的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在資金、設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師先後共開發出多種校本課程。經過研究最終成功開發、編印並安排了《校園安全教育》、《養成習慣教育》、《新生入學讀本》、等符合實際、學生又感興趣3個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的安排與設置上,硬性規定了校本課程的課時和課型比例。落實七、八、九年級2課時,要求其中必須有1節是必修課。學生根據教導處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課。上課前教師進行點名並做好考勤記錄。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校本課程開發正在逐步趨向規範。學校對課程安排、教師配置、活動設計、組織管理、學習評價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師基本知道校本課程開發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和基本流程,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需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育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爲,但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對現在課程實施常規與課程動態發展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體驗,大家認爲校本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存在和發展對學校的傳統的封閉式課程管理體制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表示願意承擔該類課程建設,但是仍感到課程開發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學習。

二、具體實施辦法

1、完善組織機構。爲保證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爲組長的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討、課程的安排與實施、課程的過程管理與考覈等。有了領導的重視,校本課程開發所需的財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課程的印製成爲可能,從而保證了校本課程的正常運作。

2、健全規章制度 爲充分調動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積極性,學校從實際出發,初步建立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制度,先後出《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校本課程培訓計劃》、《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教研製度》、《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評價辦法》、《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職責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統規範,爲校本課程的落實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規範課程管理。根據教導處統一安排,我們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課程的設置做出具體安排。如七年級新生入學必須參加開學前2周的《新生入學培訓》,其它年級每學期每週開設12節學校安全教育與養成習慣教育等校本課程。爲了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加大了學生的考勤力度,把學生出勤情況、上課情況、作業完成情況與學分掛鉤。對老師上課我們也做出了具體要求。爲了激發教師們參與校本課程的熱情,讓他們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驗中來,我校把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情況和教師的年終考覈掛鉤。我們對教師每次的上課情況進行登記,每學期搞一次校本課程成果展示,年終考覈中我們根據教師的上課節數及成果展示的成績給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三、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試教育作爲一種社會現象依然根深葉茂。因此,急需加強行政督導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引導課程改革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形成較濃地挖掘和開發地方校本課程的思想意識。

2.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校本課程研發能力,教師很少有機會與外界交流,瞭解和掌握知識較少,這種限制無益於同伴交流也無益於問題的真正解決。有限的課程培訓和開發培訓無法彌補課程開發,素養的缺乏,知識和技能限制了課程開發。

3、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雖然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自主創新開發的課程不多,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形成特色,校本化開發內容不夠豐富、建構不完善,與相關學科選修內容很難清晰分離。

4、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考試課程,輕校本課程現象依然嚴重。一些家長總認爲學校不務實,不務正業,對開發校本課程存在認知上的誤區。

5、校本課程開發缺少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目前我校教師普遍存在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課程開不全、開不足,實施校本課程開發更是面臨很大困難,工作負擔和時間限制,工作負擔重、時間有限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非常現實的困難。由於不是分內之事課程開發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成爲許多教師不願意參於課程開發的原因。

四、對策建議

1、學校課程管理需要加強規範 。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學校課程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學校內部的課程管理要在確保國家課程標準嚴肅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學校的課程管理要進一步做到科學化,不能將校本課程作爲次要課程要把它們放到與必修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對教師的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力度。中國小開設校本課程最大的困難是“教師缺乏課程方面的培訓”,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課程改革將成爲教育發展的主題,需要圍繞課程對廣大教師進行新一輪的培訓,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讓所有的教師得到適當的課程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從而成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

3、要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機制。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應當建立必要的管理機制,以此爲平臺,在學校教師中形成民主、開放、平等的專業氛圍和專業文化。這樣、才能避免“教師單槍匹馬苦幹一陣,課程改革過眼煙雲”現象的發生,才能使課程改革在學校真正紮根也使學校在課程改革中真正獲得發展。

【第5篇】關於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基本評價

(三)以人力資源開發爲重點,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堅持把實施雨露計劃培訓作爲提高貧困農民的整體素質和轉移就業能力的有效載體,有效整合陽光工程、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等培訓資源,積極推進貧困農民參與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提升貧困農民的勞動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2022年以來,全縣累計完成雨露計劃培訓1500多人,累計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00多場次,培訓貧困農民3萬多人,轉移安置就業1400人,全縣通過培訓後外出務工人數達4萬餘人,逐步形成了以培訓促轉移、以轉移就業促增收扶貧新模式。

(五)以社會扶貧爲重點,不斷增強扶貧開發合力。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幫扶的原則,積極組織開展縣直單位駐村幫扶活動和百企反哺活動。全縣縣直單位每年爲貧困村、貧困戶興辦實事500多件,捐贈和爭取扶持資金200多萬元,建立結對幫扶基地100多個,建立農家書屋40多個,累計向貧困村捐贈各類書刊5萬餘冊。累計有50家民營企業支持貧困村建設,爲貧困村捐資捐物折款500多萬元。扶貧開發工作的紮實推進,有效改善了幹羣、黨羣關係,營造了全社會參與、支持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

調查組在充分肯定我縣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認爲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二是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較差。三是扶貧開發的任務越來越重。四是扶貧開發爭取資金難度越來越大等。

二、相關建議

爲深入推進做好扶貧開發工作,調查組提出如下建議:

(二)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工作計劃。要根據國家、省市扶貧綱要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計劃,確保扶貧開發工作在科學規劃指導下有效推進。要加大全縣貧困人口的普查力度,掌握貧困人口的現狀、需求、脫貧路徑,爲扶貧計劃推進提供科學依據。要堅持城鎮農村統籌規劃,各鄉鎮、村要結合縣域總體規劃因地制宜,作出具體扶貧規劃,做到上下銜接協調推進。

(三)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要以雨露計劃爲載體,進一步豐富形式、拓寬渠道,不斷創新提高貧困人口素質的方式方法,充分調動相關部門、鄉鎮、村居的工作積極性。要把扶貧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多種渠道的提高貧困人口的技能素質、就業素質、文化素質,充分調動扶貧對象自主脫貧的積極性。

(四)進一步提高產業化扶貧效果。要堅持把扶持貧困村和貧困羣衆發展壯大增收產業,作爲實現開發式扶貧的着力點,努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加羣衆收入,從根本上使貧困人口走出困境脫貧致富。要鞏固現有產業化建設成果,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幫助貧困人口提高生產技能,指導扶貧對象加強產業管理,發揮產業脫貧效益。

(五)進一步拓展開發式扶貧資金渠道。要進一步加大對上爭取的力度,打好遠安不列入整體對外開放縣和比照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牌,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要認真總結資金捆綁扶貧的好做法、好經驗,整合各類資源投入到重點貧困村,用於推進重點村項目建設。要繼續開展社會扶貧,調動方方面面的扶貧幫扶積極性。要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嚴格扶貧資金管理,確保扶貧資金專款專用,營造良好的對上爭取環境,確保扶貧開發工作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多地貢獻。

【第6篇】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省人大農委組織調研組赴贛州、吉安市及所轄的於都、興國、萬安縣,就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通過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扶貧項目、走訪貧困農戶等方式,瞭解各地貫徹落實《江西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xx-2022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等情況,聽取基層幹部羣衆對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近三年來我省扶貧開發取得的成績十分顯著

【第7篇】民居保護開發利用情況的調研報告

調研組分別聽取了三縣的情況彙報,並實地考察了全國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 、查濟村 、黃田村、江村、朱旺村等古民居,瞭解了基本情況,並就古民居保護開發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現將調研的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

績溪 、xx縣、旌德隸屬xx市,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蹟,遍及鄉邑。尤其是古民居,數量多,價值高。近年來,在xx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省文物局的關心和支持下,績溪 、xx縣 、xx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宣傳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堅持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相繼制定了有關配套辦法,古民居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xx縣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保護價值的古民居近2000棟,總面積達60餘萬平方米,國保、省保、縣保單位53處。爲進一步細化《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2003年縣政府出臺了《古村落、古民居管理辦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從實際出發,強調保古民居、保古道路、保古樹的三保工作,指導有保護價值的古村落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以整治爲主,不搞大拆大建,並將此項工作確定爲村長負責制,從而有效地保護了古民居。縣政協始終不懈地關注古民居保護情況,積極參政議政,向縣政府建言獻策,鼓勵政協委員提交古民居保護方面的提案,有力地推動了古民居保護進程。

二、存在問題

調研組在實地考察中也發現,由於地方政府財政乏力,很多明清時代的古民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現狀堪憂。如xx縣的棋盤村、xx縣的朱旺村、xx縣的查濟村等,有的村中祠堂已經倒塌,當地文化部門同志痛心地說,有的古民居再不搶救,將在我們手中毀壞,我們愧對祖宗。

【第8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情況調研報告模板參考

一、基本情況

_____鄉隸屬魯甸縣,地處魯甸縣北部,距縣城36公里,最遠的塘房村委會離縣城50公里。東與昭陽區蘇家鄉接壤,南與水磨鄉相鄰,西與梭山鄉相鄰,北與新街鄉相鄰。轄四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244 戶,總人口38720人。全鄉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氣溫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鄉實有農村勞工力20397人,外出務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戶1276戶,07年全鄉務工收入4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社會經濟建設的作用。

通過人力資源轉移培訓,鄉黨委、政府利用我鄉人力資源開發契機,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全鄉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務工人員爲我鄉經濟發展積蓄了資金、技術、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活躍了農村資本市場,爲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的金融作用

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通過郵寄、金融機構匯寄回鄉的據統計約有4000萬元,通過打工經濟的發展和部分資金流入我鄉,使銀行存款額大幅提升,對我鄉郵政和吸收銀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務工人員對我鄉經濟的貢獻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約在120xx元左右。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700餘元。這樣看來,打工經濟已經成爲加快我鄉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我鄉發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我鄉的發展。如_____村的崔文聯在外打工多年當上了老闆,就捐了10萬元給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給家鄉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我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多年來,正是因爲有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我鄉的廣大羣衆,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我鄉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閒打工”正在成爲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五、農村留守羣體方面

在全鄉四個村,對外出務工家庭進行調查走訪,全鄉農村留守羣體大致有以下三類:一、單獨的留守老人,這種家庭大多是60歲以上的一個或二個老人;二、單獨年幼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齡結構平均在15歲以下;三、老幼留守羣體型,一般表現爲祖孫關係。這類型較前二者有明顯的家庭活潑氣氛。據統計,全鄉中,_____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兒童860人;新樂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兒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兒童2022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兒童640人。根據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在救濟糧、低保等方面對其加以傾斜。

總之,外出務工已成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外出務工人員在輸出地積極工作,努力勞動,爲輸出地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通過外出務工大量轉移了我鄉剩餘勞動力,使我鄉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特別是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和農業技術引入並運用在種養殖業方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我鄉經濟的發展,爲我鄉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9篇】新能源開發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長期以來,隨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不但迅速消耗着地球億萬年積存下的寶貴資源,同時也帶來了氣候變化、生態破壞等嚴重的環境問題,直接威脅着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太陽能、水能及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認識不斷深化,其開發利用日益受到高度重視,爲使我縣經濟能夠快速持續發展,縣政協經濟農業委組織部分委員對我縣新能源開發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目前新能源建設情況

(一)高新技術光伏硅產業

1、洛陽世紀新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由洛陽天源集團於xx年6月發起組建,投資興建的年產1萬噸多晶硅項目一期工程於xx年12月在伊川縣奠基,公司計劃用3年時間建設包括年產3000噸物理提純法多晶硅項目、1000噸三氯氫硅硫化牀法多晶硅項目、6000噸硅烷硫化牀法多晶硅項目及配套7250噸硅烷生產項目,總投資逾50億元。 目前該項目已投資76000萬元,轉化包已經轉化完成,試生產三個月,由於市場變化成本較高,正在進行設備升級改造,改造後成本可由原來55萬元/噸降到30萬元/噸;耗電量由原來的200度/公斤降到50度/公斤;產量由原來200噸/年,提高到500噸/年。

2、北京利爾高溫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太陽能光伏硅片生產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350000萬元,計劃建設年限爲xx年6月至xx年6月,建設規模爲:年產1.5萬噸多晶硅。目前該項目正在平整土地,xx年投資目標爲50000萬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資1100萬元,佔年度投資目標的2.2%。

3、伊川縣宇光新能源照明開發有限公司發電照明生產項目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51341萬元,計劃建設年限爲xx年3月至xx年6月,建設規模爲:年產太陽能蓄電池1萬套、太陽能照明燈具20萬盞、微型發電設備2萬套。目前該項目已建設辦公室二層、宿舍樓四層、一車間封頂、其他三車間一層,xx年投資目標爲xx0萬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資9358萬元,佔年度投資目標的48.79%。

(二)風力發電項目進展情況

大唐洛陽熱電廠擬在伊川縣境內建設風力發電項目。該項目需經測風一年具備建設風力發電條件後,將在伊川縣區域內建設該項目,大唐洛陽熱電廠承諾一年內開工建設,三年內投資金額1億元人民幣。若風資源豐富,爭取“xx”末風力發電裝機達到150mw,投資總額15億元人民幣。

(三)太陽能產業

伊川雙通太陽能熱水廠。該項目計劃投資xx萬元,佔地30畝,年生產熱水總量72萬噸,每噸市場價爲26元,年銷售收入可達1872萬元,實現利稅504萬元,目前,已安裝太陽能2萬支,日生產熱水200噸,收益5200元。

(四)生物能利用情況

1、洛陽新豫能源有限公司。該項目是利用秸稈產氣的生物能項目,是與新加坡亞洲威虎集團合資,總投資xx萬元,xx年建廠,年消耗秸稈20萬噸,產沼氣1500立方米/年,沼渣4萬噸/年;目前,試生產二個月,銷售收入2萬元,已供應園區內二個工業企業用氣。

2、秸稈發電項目進展情況。秸稈發電項目原材料調查顯示:按xx年農業生產情況計算,可供發電秸稈共計539547噸,其中:小麥秸182177噸,稻草4044噸,玉米稈218040噸,穀子杆30689噸,紅薯藤26951噸,花生蔓8320噸,油菜籽杆2687噸,芝麻桿8205噸,豆秸12857噸,棉花稈25207噸,烤煙杆20370噸。

目前秸稈發電項目已與新華水電進行了對接,新華水電的已表示有投資意向,並對伊川秸稈的存量及周邊輻射半徑存量情況進行了初步認可;目前全縣有沼氣池近5萬座,每年可節約煤2.5萬噸,節約肥料1000噸。

二、存在的問題

我縣新能源開發利用工作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新能源所佔比重還很低,仍處於起步階段。

(一)新能源利用比例較低。煤炭是我縣利用的主要能源,以煤爲主的發電機組發電量佔總發電量高達99.6% 。其它能源僅佔1.4%。生物能利用大型企業僅就一家,農村沼氣管理還存在着許多問題。

(二)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剛剛起步。洛陽世紀新源、北京利爾雖然項目起點較高,但都缺乏自主技術研發能力和設備製造能力,太陽能技術利用水平和生產能力與其它名牌產品相比差距較大,缺乏市場競爭力。

(三)發展缺乏統一規劃。我縣新能源開發利用沒有發展個規劃和發展目標,現有技術和政策環境下,大多數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成本較高,加之規模較小,生產不連續等,存在着產能較低問題。

三、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規劃引導,推進產業集聚。加強對發展新能源的統一規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加強產業引導,實施品牌帶動,推進產業集羣和集聚。要加強與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出臺符合我縣特色的各項新能源發展規劃,將新能源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省重點建設序列,爲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加大政策支持,引進培養人才,優化發展環境。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我縣發展新能源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我縣新能源產業的激勵政策,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快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引進和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新能源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和推廣應用能力水平。對新能源產業項目所需土地、交通、資金、供電等各種要素要優先予以保證。爲我縣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全面發展生物能產業。我縣是農業大縣,秸稈資源豐富,年產各類秸稈53.9萬噸。秸稈發電將使大量的秸稈變成可再生的新能源資源,也利於保護環境、節約能源。

(四)進一步拓展沼氣發展空間。我縣是全市發展利用沼氣較早的地區,農民有很好利用沼氣的習慣,已經培養了一批建設服務沼氣發展的技術人員隊伍。當前,我縣的沼氣用戶已達5萬戶,發展潛力巨大,可繼續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新上一批較大規模的秸稈沼氣池項目,優化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和生活環境。

【第10篇】某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某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_____縣是集“邊、山、少、窮、戰”爲一體的全國首批重點扶持開發縣,位於_____省南部,與越南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53公里。全縣國土面積3096.86平方公里,轄八鄉一鎮,81個村委會2個社區756個村民小組,世居哈尼、彝、瑤、傣、拉祜、漢六種民族,總人口215833人,少數民族人口212778人,佔總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2%,是全國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20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8177萬元,同比增長20.8%,財政收入8355萬元,增長36.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7499萬元,增長35.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增長15.1%。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1986年,_____縣被國務院確定爲國家級重點扶持縣。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281.2萬元,建成153個溫飽示範村,15個重點村、113個整村推進村、2個小康示範村,安居溫飽農戶3668戶16510人,組織輸出勞務85000人次,解決了8萬多貧困人口的溫飽,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406元,農民人均口糧從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xx年年底,共經實施項目的村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涉及10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3931戶17690人;牛孔鄉31個,涉及10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1624戶7308人;大水溝鄉26個,涉及7個村委會26個村民小組1828戶8226人;大黑山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3101戶13954人;半坡14個,涉及5個村委會14個村民小組685戶3082人;戈奎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2964戶13337人;平河28個,涉及10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783戶8025人;三猛46個,涉及8個村委會46個村民小組2752戶12386人;騎馬壩28個,涉及7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523戶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羣衆解決溫飽步伐加快。通過推廣“兩雜”,發展冬季農業,項目村羣衆糧食獲得了豐收,通過推廣科學養豬、種植蔬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經濟林果,羣衆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2、羣衆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爲今後穩定解決溫飽打下了基礎。通過建設衛生路、架電、通路、豬廄、沼氣、廁所、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開農田、新修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養殖業、經濟林、冬季農業等途徑,各項目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科學養豬、科學種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等目標,爲下一步穩定解決溫飽和更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村容村貌,羣衆精神面貌改觀,生態得到改善。通過文化活動室、衛生路、廁所、豬廄、沼氣等項目建設,改變了昔日豬、雞到處跑,遍地豬牛糞的不衛生狀況和羣衆砍樹燒火的習俗,村子的衛生面貌明顯改觀,森林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村廣電工程、學校、衛生室的建設,改善了教育文化設施,豐富了羣衆文化生活,通過科技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羣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養殖業科技含量提高。各項目村建設前養豬大都採用放養,熟喂的老辦法,出欄一頭肥豬需一年半至兩年,效益很低,戶均僅有1-2頭豬,通過扶持建蓋豬廄,培訓技術,更換品種,實行廄養和科學餵養等項目建設後,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顯提高,出欄週期縮短,效益顯著提高。

5、起到了示範樣板作用。項目村建設不但本村羣衆受益,也對周邊村寨產生了輻射作用,起到示範樣板作用,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三)經驗和做法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一是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項目鄉鎮以主要領導爲組長的扶貧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以規劃組織、落實資金管理、項目的建設及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做到了扶貧項目實施一項,鞏固一片,帶動一方。

2、突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體兩翼”戰略,圍繞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易地扶貧開發等扶貧項目,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二是以扶貧項目爲載體,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貧困羣衆,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

二、三產業轉移,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培訓和轉移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3、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在項目資金管理上,繼續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項存儲,封閉運行,樹立扶貧資金是“高壓線、救命錢”的思想。

4、積極引導貧困人口,發揚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溫飽、消除貧困。轉變“要我幹”的被 動思維方式爲“我要幹”的積極、主動、向上的思維方式。

5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單位幫扶,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在大水溝鄉開展“無償投入,有償使用,長期滾動,受益羣衆”試點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組織發動羣衆投工投勞,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點。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_____縣扶貧開發工作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建縣晚(1958年建縣),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一是自然條件差。全縣3096.86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沒有一塊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局面沒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災年返貧的狀況依然突出。二是貧困程度深。到20xx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還有8.09萬人,其中758-1067元之間的3.27萬人,758元以下的4.82萬人。目前全縣還有4150戶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籬笆房或破房中,極少數特困農戶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居不蔽風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三是農民素質低。由於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後,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後,思想觀念陳舊,接受先進思想、先進觀念和推廣實用技術的能力緩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縣級扶持能力弱。因縣域經濟增收緩慢,縣級可支配財力十分有限,談不上拿出資金搞開發式扶貧。

三、貧困人口分佈

(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分佈

以1300元爲貧困線標準,到20xx年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142190人。具體分佈情況如下:大興鎮總人口有48094人,其中貧困人口28352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瑤族,分佈在牛洪、岔弄等11個村委會;戈奎鄉總人口有20507人,其中貧困人口14664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分佈在加梅、哈魯等8個村委會;牛孔鄉總人口31414人,其中貧困人口20591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者俄、模東等12個村委會;大水溝鄉總人口19174人,其中貧困人口12847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大水溝、龍普等9個村委會;大黑山鄉總人口有19862人,其中貧困人口12717人,主要爲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拉龍、老白寨等8個村委會;半坡鄉總人口9909人,其中貧困人口6005人,主要爲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二甫、哈的等6個村委會;騎馬壩鄉總人口12711人,其中貧困人口8643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佈在莫洛、杯倮等8個村委會;三猛鄉總人口24949人,其中貧困人口17715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分佈在桐株、塔甫等8個村委會;平河鄉總人口29213人,其中貧困人口20656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瑤族,分佈在大頭、東哈等11個村委會。

(二)未納入規劃貧困村數及分佈

未納入“十一五”期間整村推進規劃和未扶持過的的貧困村數有426個,其中,大興鎮47個,戈奎鄉25個,牛孔鄉81個,大水溝鄉63個,大黑山鄉41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34個,平河鄉54個,三猛鄉67個。

(三)已扶持過但未解決貧困的村及分佈

截止20xx年年底,已經扶持過的村寨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戈奎鄉32個,牛孔鄉31個,大水溝鄉26個,大黑山鄉32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28個,平河鄉28個,三猛鄉46個。但都未能脫貧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爲每個財政才補助15萬元,由於_____縣交通不便,建設成本高,而_____財政薄弱,無法增加投入,內地可建設2個項目村的資金在_____縣只能建設一個項目,甚至1個也建設不了;二是自然災害反貧,由於防災能力弱等原因,脫貧後反貧現像嚴重。

四、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一)基本思路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統一領導,統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進一步加強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縣級財源,增加羣衆收入;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含量。開展衛生、文化、廣電等設施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通過十年努力,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地,戶均3畝經濟林果,人畜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農戶通電率達95%以上,鞏固“普六”成果,實現“普九”目標,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二)目標任務

1、人均純收入達到脫貧標準線以上,人均佔有糧食360公斤以上;

2、解決貧困戶的住房和困難問題;

3、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難、貧困羣衆看病難、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八難”問題;

4、基本實現貧困村通簡易公路和村內道路硬化;

5、戶均發展1-2項穩定可靠的產業增收項目,促進貧困羣衆脫貧致富;

6、貧困鄉(鎮)、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羣衆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爲達到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

(三)具體措施

1、組織保障措施。縣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縣委、政府統一組織領導,縣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縣直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各鄉(鎮)要積極參與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省、州、縣掛鉤幫扶單位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

2、資金保障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確保中央、省、州下達到我縣的各類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二是加大縣級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投入;三是積極組織社會各界支持扶貧開發,鼓勵鄉(鎮)、村及貧困戶加大自籌資金的額度(包括貧困戶投工獻料折算資金);四是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

3、政策保障措施。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法規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特殊政策,吸引縣內外各種經濟組織和能人開發我縣的各類資源,促進和帶動縣內經濟發展。

4、技術保障措施。縣直有關部門和鄉(鎮),要根據規劃實施的項目任務,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技術指標體系,從適宜技術的選擇、應用和推廣等方面搞好技術服務。

(四)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萬村建設千村推進的力度和社會幫扶力度。因我縣山高谷深,交通不暢,羣衆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弱,項目建設成本高,向上級爭取每年多增加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每個項目增加到50萬元以上,以促進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的順利開展。

2、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重視經濟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科技脫貧致富之路。但由於貧困,使大批少數民族兒童無法入學,或因家庭困難而中途輟學者居多,現代耕作方式和實用科學技術難以推廣,因此向上級爭取政策傾斜,在全縣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補助一定的農業科技培訓資金。

3、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我縣尚有142190人分困線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向上級爭取每年增加一定的產業扶貧資金,以增加農村經濟收入,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_____縣人民羣衆缺乏經濟來源,無法增加投入,向上級組織爭取項目資金,增加安居房建設資金,希望每戶補助金額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11篇】關於牧區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的調查報告

根據自治區發改委批准的調研計劃,我會組織自治區和有關盟市的老同志、老專家組成調研組,對我區牧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研。調研組自7月13日至9月28日,先後深入到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的16個牧業旗開展了實地調查,廣泛聽取了當地有關部門和幹部羣衆及部分廠礦企業的意見。經過反覆討論研究,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我區礦產資源的開發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我區是礦產資源大區。在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種礦產中,我區已發現各類礦種135種,探明儲量的有83種,其中有5種位居全國第一,居全國前三位的有28種,有67種居全國第十位。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儲量佔全國90%以上,居世界之首,特別是煤炭資源十分豐富,遠景儲量7000多億噸,保有儲量2981.53億噸,居全國第一位。預測石油儲量2030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7903億立方米。可利用風能總功率1.01億千瓦,居全國首位。此外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以及建材、化工原料等非金屬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潛在的經濟價值巨大。

奎年來,隨着西部大開發和“資源轉化戰略”的實施,全區各地加大了資源勘探和礦產開發的力度。通過政府投入、招商引資、信貸支持、企業及社會投資等,加快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促進了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生產化,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和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的大幅提升,地方經濟實力和財政收入顯著增強,農牧民收入不斷提高,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昔日貧困落後的鄂爾多斯的崛起、錫林郭勒的騰飛,最能說明問題。這次我們通過對錫林浩特市、東、西烏旗、烏審旗、鄂托克旗、達茂旗等地的實地調研,無數典型和事實證明,礦產資源開發對拉動牧區經濟乃至全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概括地講,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礦產資源開發促進了牧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快速發展。長期以來,牧區以傳統的畜牧業爲主,經濟結構單一,二、三產業非常薄弱;其次是經濟成分單一,基本是以牧民家庭承包經營爲主。礦產資源的開發,不僅帶動了二、三產業迅速發展,而且引進了不少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民營經濟、股份制經濟,既爲繁榮牧區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動力,也爲農牧民就業和增收拓寬了渠道。去年,錫盟農牧民來自非農收入達到184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鄂爾多斯市農牧民人均收入7052元,其中非農收入超過農牧業收入。西烏旗三次產業比重由2022年的51:21:28轉變爲去年的14:71:15,地方財政總收入達8億元 ,年均增長87%。據調研組調查,凡礦產資源富集、開發較好的牧業旗,現在工業經濟已成爲地區的支柱產業,第二產業稅收成爲當地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牧區經濟型態和結構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二是礦產資源開發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拉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建設,促進了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烏審旗通過天然氣和煤炭的開發,推動了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由牧業大旗變成了工業大旗,去年財政收入達到12.5億元,今年可能會突破15億元。鄂爾多斯市預計今年gdp將達到2022億元、財政收入400億元、可用財力達180—190億元、城市居民收入可達2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可達8000元。地方經濟實力的增強,不僅加大了交通、電力、城市建設、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投入,而且對牧民上學、醫療、養老保險、移民安置和生產、生活等方面補貼標準大幅提高。西烏旗2022年以來,累計投入城市建設資金5.8億元,城鎮自來水普及率和集中供熱率分別達到96%和60%;累計投資公路建設13.6億元,完成省臼、縣際公路355公里,蘇木嘎查公路650公里,交通狀況有了根本改變。在這次調研中,各地城鄉面貌和羣衆生產、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鉅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是礦產資源開發爲生態保護與建設提供有力支持。牧區旗市區爲加快實施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的步伐,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擴大禁牧休牧範圍,延長補貼期限。達茂旗爲在全旗推行全面禁牧,每畝草場市旗政府補貼5元,僅這項支出每年達1.2億元。西烏旗爲了支持牧民冬羔早出欄以減輕夏秋對草場壓力,對7月15日以前羔羊收購予以價外補貼,一年財政支出達2380多萬元。爲了恢復和保護草原生態,減輕草場壓力,不少地方政府對轉移安置牧區人口和禁牧休牧輪牧等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如:解決移民住房、就業培訓、子女上學、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和資金補貼等。由於資源開發拉動了地方經濟快速發展、財力明顯增強,爲牧民轉移、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供了經濟保證,部分牧區草原生態得以修復、局部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和好轉。2022年鄂爾多斯市植被覆蓋度達到75%,而2022年僅不足30%;烏審旗植被覆蓋度達78%、森林覆蓋率達30.24%,而上世紀70年代僅不足7%。

四是牧區礦產資源開發推動了牧區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礦產資源的開發及現代工業的興起,對傳統的放牧畜牧業生產方式及廣大牧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思想觀念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使牧區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錫盟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產業化,以重點項目帶動基地建設、以基地建設帶動生產力佈局調整,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和各類生產要素向城鎮和工業園區集聚。在工業經濟的強勁推動下,財政收入得到快速增長,2022年財政收入達51億元,僅投入“三農三牧”資金達11.3億元,是2022年的13倍,工業反哺農業能力明顯增強。2022年全盟城鎮化率達55%,較202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城鎮經濟總量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8.1%。“三化”的快速推進,拓展了就業渠道爲農牧民轉移創造了空間和條件,2022年以來,全盟穩定轉移農村牧區人口12萬人。

二、部分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重挑戰

在充分肯定礦產資源開發對促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巨大作用和歷史功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部分牧區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如何切實做到開發與保護並重、發展與環境“雙贏”,是我區面臨的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在調研中我們瞭解到,目前有的地方在礦產資源開發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低水平重複、盲目無序、一哄而上等問題,不僅破壞浪費了寶貴資源,而且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牧民意見多,潛在的風險大。特別是露天煤礦的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尤爲明顯,使本來十分敏感、脆弱的生態環境形勢更加嚴峻。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水資源緊缺的形勢日趨嚴重。乾旱少雨、水資源短缺是我區牧區生態環境最主要的制約因素,而大多數礦產資源開發耗水量都很大。我們在錫盟勝利煤田神華西一號礦區現場瞭解到,每天疏幹水外排2萬噸,據有關部門反映,錫林浩特西郊地下水位已明顯下降, 80米深井以前能抽半天水不幹,現在5—6分鐘就抽不出水來了。再如扎來諾爾煤礦是呼倫貝爾草原上百年老礦,由於長期、大量的疏幹排水破壞了地下水均衡系統的平衡,使開採層水質惡化,第四紀地層含水層普遍下降6—8米,礦區近一半居民用水緊張,而且礦區大量排放的礦井水、洗煤水、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嚴重污染了附近的河水、溼地和草原。牧區的礦產資源開發如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並有利於草原的永續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躲不過去的難題。

二是植被和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如:礦區及周圍草原植被破壞了,草原的固碳(或碳庫)功能大大降低;有些礦山剝離的表層土沒有分層分區堆放,堆土場沒有表層土覆蓋,對礦山採掘跡地復墾和植被恢復帶來極大困難;有的堆土場土質疏鬆,有的沒做邊坡沙障固定處理,有的堆土場沒有植被保護等,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風力侵蝕,形成新的沙塵源或流動沙丘。

三是導致區域大氣、土壤、水源等質量下降。有的礦區作業路面灑水降塵不到位,礦區上空塵土飛揚,再加上發電產生的大量粉煤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礦區大動力作業設備、車輛排放的尾氣,對大範圍空氣質量造成負面影響;礦產中含有的ca、mg、k、na等可溶性鹽分溶解於地表、水中,容易形成次生鹽鹼化,一些酸性、磁性、重金屬、放射性物質也對地表水、土壤和大氣造成污染。

四是改變了草原自然景觀和地質結構。有的礦山採掘區和堆土區不僅佔用了大量土地,破壞了大面積的草場和植被,而且不斷形成堆積上億到幾億立方的土山和上百米深的礦坑,使地貌及地質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有可能誘發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質災害。

五是部分地區“重開發,輕監管”,“重發展,輕環保”。目前有的地方已經進入煤、油、氣、有色金屬等全面推進、地上地下立體開發的階段,礦產資源開發已成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任務。但礦產資源管理與環境保護監管工作的法規、政策、機構隊伍及工作條件、手段等與繁重的任務極不相稱;部分礦山企業對資源、環境保護缺乏自我約束機制,有的甚至拒絕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部分領導片面追求cdp,少數企業急功近利、追求超額利潤等,造成礦山開發中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被大打折扣,監督管理很不得力甚至缺失。如:自治區政府明令要求資源就地轉化率要達到50—60%,審批的礦山總體規劃設計也有就地加工轉化建設項目。但有的地方或企業往往以金融危機、資金短缺爲由,只停留在賣原料階段。惠及地方和羣衆的生態保護、擴大就業、資源綜合利用等長遠效益受到損害。

從以上這些問題可以看出,牧區礦產資源開發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可大大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如果處理不當,違背了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也會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資源永續利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造成嚴重危害。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要頭腦清醒、高度重視、趨利避害、因害設防、積極穩妥地處理好各種矛盾。要努力改變傳統工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促進牧區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對草原地區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正確處理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牧區草原是我區乃至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區草原地處北中溫帶內陸地區,屬於半溼潤半乾旱氣候,降水少、蒸發強、風力大,海拔多在1000m以上,土層薄,植物羣落演替緩慢且相對穩定,草原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受到破壞很難恢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規模的墾草種地,以及長期的超載過牧、亂採濫挖和無序開礦等,使廣袤的草原遭受重創。再加上近年來氣候的變化,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面積逐漸擴大,生產力和承載力大幅度下降,一些昔日水草豐美的草原已向荒漠化演替。爲了遏制草原生態嚴重惡化的態勢,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先後啓動了退耕還林、退牧退草、京津風沙源綜合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投入了鉅額資金,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草原生態迅速惡化的趨勢才得以初步遏制。在這樣的背景和條件下,牧區開發礦產資源一定要認真貫徹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對那些可能造成嚴重生態惡果的項目要堅決禁止開發,對可能造成環境影響的項目要實行限制性開發和保護性開發。我們要吸取世界上許多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破壞生態環境的慘痛教訓,寧可犧牲一時的速度和效益,也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決不能再走“先發展,後治理”、“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老路。

2、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嚴格依據地域生態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對牧區礦產資源開發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要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發展潛力,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環境保護監管能力和永續利用等因素,科學合理地確定和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等四類主體功能區。對禁止開發的地區堅決“剎車”;對限制開發區要嚴格限制;對優化、重點開發區要突出重點、合理有序,不搞遍地開花,不籠統地 “有水快流”。要從法規、財稅政策等宏觀調控的層面對不同地區實行區別對待。如,領導班子配備、區域績效評價和財政轉移支付等,不能讓以生態功能爲主、爲社會提供生態綠色公共產品地區的領導和羣衆“吃虧”;對確定的礦產資源開發的地區,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要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資源能源、節省土地,支持開發應用低碳技術,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綠色經濟。對適宜開發區要嚴格規範開發秩序,對開發規模、開發強度、開發時效都要有明確規定,確保牧區礦產資源開發走科學、有序和持續發展的路子。

3、加強對引進企業的篩選和監管,提高企業和全社會的自律意識和環保責任。企業是礦產資源開發的主體,同時也承擔着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責任和法定義務。目前我區東、中、西部的發展已列入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各地都在積極推進能源、重化工、礦產採選冶煉、建材等工業項目。對這些項目的建設、改造,特別是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必須認真篩選。除了企業的實力、水平、規模、誠信等條件外,要把企業的環保意識、能力和業績作爲重要內容加以考察。嚴防那些重在佔土地、搶資源的企業和轉移落後生產力及“三高”的項目落戶。

思想觀念是行爲的基礎。要保護生態環境和合理開發資源,必須提高全社會的法制理念和環境意識。因此必須加強對全社會、特別是企業的環保法制宣傳教育,使企業遵紀守法、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環評要求和“三同時”的原則,建立自我約束的內部體制和機制,全面認真地開展礦山環境保護,自覺接受當地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自治區應建立正常的環保信息網絡,定期通報生態環境質量測評情況。對錶現突出單位政府要給予表彰獎勵,對不達標企業通報批評、降低信用等級直至停產整頓。

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監管體系建設;國土、環保、草原等部門要切實負起對資源利用、生態環保的監管責任。嚴格監控和防治污染,加大對礦山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的監察力度;堅持以預防爲主、生產與治理同步的原則。不治理、治理不達標即必要時賦予環保不達標一票否決權。

4、規範企業、地方、羣衆的利益關係,使礦產資源開發成果更多地惠及地方和牧民羣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逐步轉變城鄉。

【第12篇】2022年度扶貧開發工作自查情況的報告

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我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按照“整村推進”的工作思路,積極倡導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大力實施扶貧重點工程,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如期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新的成效。現將一年來的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增強經濟實力;

鄉黨委、政府在整村推進工作中,堅持“政府引導、資金扶持、典型帶動、整體推進”的扶貧思路,把發展種養加工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與整村推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產業扶貧,以支柱產業支撐貧困村經濟發展,提高了貧困村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構築了穩固的返貧防禦體系,全年共有444個貧困戶脫貧。

一是堅持分類指導,選準產業重點

貧困村所處的區位、自然條件和資源分佈各有不同,發展產業必須從實際村情出發,立足資源優勢,因村而異確定發展重點。爲此,我們組織農、林、水、牧等專業技術人員,在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充分評估論證、聽取羣衆意見的基礎上,依據各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逐村制定了系統、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如我們在金崗山村重點扶持發展茶果業,在大河衝村發展藥材和特種養殖,在何畈村重點扶持發展畜禽養殖。

二是推進基地建設,壯大產業規模

基地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我們按照“協會+基地+大戶+貧困農戶”的模式,通過扶持協會、基地和大戶,帶動貧困農戶發展專業生產和經營,整體推進規模產業基地建設。一年來,全鄉七個貧困村共有0.6萬人建立了種養基地,開發水域0.1萬畝,發展生豬0.5萬頭、牛0.15萬頭、羊1萬頭、家禽8萬羽。

三是強化科技扶貧,提高開發效益

二、強化管理,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一是突出重點,把項目建設當做一場重大戰役來打

項目資金來之不易,如何把資金用在刀刃上,確保工程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大事。首先嚴格規定,搞好工程發包工作,用一週時間在鄉電視臺播放邀標公告,提高參與競爭面。根據圖紙,堅持“節約、實用、安全”的原則,認真搞好工程預算,企業中標後,以文字形式,鄉政府與其簽訂了施工合同書。其次,加強施工管理,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在施工之前,鄉成立了工程建設指揮部,明確分工,嚴明紀律。在施工過程中,邀請縣質監站作爲監理,鄉扶貧辦派一名經過專業培訓的工作人員作爲甲方代表全程監督,始終堅持業主負責制,質量監理制,檢查驗收制。鄉黨政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工地現場指導,邀請鄉域內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工地進行視察,發現問題就地指出,並及時向施工單位下發整改意見書,待施工單位按要求整改後,以書面形式向工程建設指揮部報告,經驗收合格後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工程竣工後,我們首先對照施工方案進行自查,自認合格後,再向縣農開(扶貧)辦上交驗收報告,對整個工程進行檢查驗收。

二是廉潔從政,嚴把財政扶貧項目資金使用關

在施工之前,爲了做到防患於未然,杜絕挪用、擠佔、貪污項目資金的違法亂紀行爲的發生,鄉成立了以紀檢書記任組長、鄉財政所、農經站及項目實施村的財會人員爲成員的財務管理小組,將項目資金設專帳、專櫃、專人管理,所有帳目正規,手續齊全,票據規範,無白條入帳現象。在金融單位開設專戶,收支情況嚴格執行資金報告制,及時、準確報送相關單位。工程款的劃撥嚴格履行合同中按工期付款的方式。爲防止施工單位剋扣、拖欠民工的勞務費,我們將這部分資金交由財政所管理,工程竣工後,由民工直接到財政所領取。我們除了在鄉村兩級政務公開欄上予以詳細公開外,還採取公告、公示的辦法在鄉電視臺和所在村人口集體地予以播放和張貼,接受各方面監督,接受主管部門的財務審計。

三是造管並重,把管護工作作爲一項“永不竣工的工程”常抓不懈

創新管護機制,派專人常年養護,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造福人類。及時安裝好永久性標誌牌,讓羣衆永記黨和政府的恩澤。

三、因材施教,狠

抓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全年共培訓學員175人,轉移就業174人,同時還在務工地設立了聯絡處,保證了就業學員的就業穩定性。

一是加強領導,成立專班

鄉黨委、政府對全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非常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爲了加強對這一工作的領導,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領導小組進行了調整,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立工作專班,具體負責全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形成了工作有專班、部門相互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好局面。

二是落實目標,明確責任

根據《_____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方案》的要求,根據各培訓基地的基礎條件,將全年175人的轉移培訓任務分解落實到各村,爲了強化責任,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與各村簽訂了培訓合同,確保任務全面完成。

三是廣泛宣傳,形成輿論

利用電視、各種會議、羣團組織廣泛宣傳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政策、措施,進行了正確引導,既讓全鄉中青年農民知道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好處,推薦就業的安全性,又瞭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崗位、就業去向,激發了農村青年自願參加學習,勇於外出創業,增收致富。

四、認真抓好其他各項工作

2022年的扶貧工作任務艱鉅,我們在搞好重點工作的同時,也狠抓了其他基礎性工作。一是做好農村貧困人口的建檔立卡調整工作。二是按時上報縣農開(扶貧)辦所要的各種報表和材料。三是準時參加各種會議。

一年來,我鄉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離上級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如勞動力培訓招生工作比較困難等。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發揚優點,糾正缺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力爭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爲實現“整體脫貧,共同致富”的目標而努力。

五、2022年扶貧開發工作打算

2022年,我鄉要繼續以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爲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工作部署,圍繞“整村推進”的工作思路,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搞好各項扶貧重點工程,努力開創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1、提高科學素質,搞好科技扶貧和農民工培訓基地建設

我們要繼續搞好科技扶貧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普知識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在貧困村大力普及和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積極引進、選育、推廣優良品種;擴大與科研院所的聯繫,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到貧困村傳經授寶;擴大貧困村的勞務輸出,鼓勵貧困農民外出打工,回來後爲當地經濟發展服務;實現勞動力轉移培訓0.03萬人,爲貧困村培養實用技術人才。

2、積極爭取資金,全面完成扶貧項目庫建設

積極爭取扶貧資金保證金崗山村公路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檢查、監督,建立健全跟蹤檢查、項目驗收制度,確保扶貧資金合理有效使用。此外,要全面完成扶貧項目庫建設,爲實現扶貧項目的科學管理和有效監督奠定基礎。

3、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鄉扶貧辦承擔着組織實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艱鉅任務。爲此,我們要進一步理順扶貧機構,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斷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增強扶貧幹部隊伍自身素質,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充分發揮扶貧部門的職能作用,並切實增強其協調管理能力,努力開創全鄉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第13篇】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xx縣是集“邊、山、少、窮、戰”爲一體的全國首批重點扶持開發縣,位於xx省南部,與越南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53公里。全縣國土面積3096.86平方公里,轄八鄉一鎮,81個村委會2個社區756個村民小組,世居哈尼、彝、瑤、傣、拉祜、漢六種民族,總人口215833人,少數民族人口212778人,佔總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2%,是全國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8177萬元,同比增長20.8%,財政收入8355萬元,增長36.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7499萬元,增長35.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增長15.1%。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1986年,xx縣被國務院確定爲國家級重點扶持縣。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281.2萬元,建成153個溫飽示範村,15個重點村、113個整村推進村、2個小康示範村,安居溫飽農戶3668戶16510人,組織輸出勞務85000人次,解決了8萬多貧困人口的溫飽,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406元,農民人均口糧從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xx年底,共經實施項目的村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涉及10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3931戶17690人;牛孔鄉31個,涉及10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1624戶7308人;大水溝鄉26個,涉及7個村委會26個村民小組1828戶8226人;大黑山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3101戶13954人;半坡14個,涉及5個村委會14個村民小組685戶3082人;戈奎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2964戶13337人;平河28個,涉及10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783戶8025人;三猛46個,涉及8個村委會46個村民小組2752戶12386人;騎馬壩28個,涉及7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523戶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羣衆解決溫飽步伐加快。通過推廣“兩雜”,發展冬季農業,項目村羣衆糧食獲得了豐收,通過推廣科學養豬、種植蔬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經濟林果,羣衆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2、羣衆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爲今後穩定解決溫飽打下了基礎。通過建設衛生路、架電、通路、豬廄、沼氣、廁所、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開農田、新修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養殖業、經濟林、冬季農業等途徑,各項目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科學養豬、科學種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等目標,爲下一步穩定解決溫飽和更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村容村貌,羣衆精神面貌改觀,生態得到改善。通過文化活動室、衛生路、廁所、豬廄、沼氣等項目建設,改變了昔日豬、雞到處跑,遍地豬牛糞的不衛生狀況和羣衆砍樹燒火的習俗,村子的衛生面貌明顯改觀,森林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村廣電工程、學校、衛生室的建設,改善了教育文化設施,豐富了羣衆文化生活,通過科技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羣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養殖業科技含量提高。各項目村建設前養豬大都採用放養,熟喂的老辦法,出欄一頭肥豬需一年半至兩年,效益很低,戶均僅有1-2頭豬,通過扶持建蓋豬廄,培訓技術,更換品種,實行廄養和科學餵養等項目建設後,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顯提高,出欄週期縮短,效益顯著提高。

5、起到了示範樣板作用。項目村建設不但本村羣衆受益,也對周邊村寨產生了輻射作用,起到示範樣板作用,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三)經驗和做法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一是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項目鄉鎮以主要領導爲組長的扶貧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以規劃組織、落實資金管理、項目的建設及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做到了扶貧項目實施一項,鞏固一片,帶動一方。

2、突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體兩翼”戰略,圍繞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易地扶貧開發等扶貧項目,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二是以扶貧項目爲載體,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貧困羣衆,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培訓和轉移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3、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在項目資金管理上,繼續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項存儲,封閉運行,樹立扶貧資金是“高壓線、救命錢”的思想。

4、積極引導貧困人口,發揚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溫飽、消除貧困。轉變“要我幹”的被動思維方式爲“我要幹”的積極、主動、向上的思維方式。

5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單位幫扶,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在大水溝鄉開展“無償投入,有償使用,長期滾動,受益羣衆”試點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組織發動羣衆投工投勞,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點。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xx縣扶貧開發工作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建縣晚(1958年建縣),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一是自然條件差。全縣3096.86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沒有一塊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局面沒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災年返貧的狀況依然突出。二是貧困程度深。到xx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還有8.09萬人,其中758-1067元之間的3.27萬人,758元以下的4.82萬人。目前全縣還有4150戶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籬笆房或破房中,極少數特困農戶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居不蔽風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三是農民素質低。由於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後,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後,思想觀念陳舊,接受先進思想、先進觀念和推廣實用技術的能力緩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縣級扶持能力弱。因縣域經濟增收緩慢,縣級可支配財力十分有限,談不上拿出資金搞開發式扶貧。

三、貧困人口分佈

(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分佈

以1300元爲貧困線標準,到xx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142190人。具體分佈情況如下:大興鎮總人口有48094人,其中貧困人口28352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瑤族,分佈在牛洪、岔弄等11個村委會;戈奎鄉總人口有20507人,其中貧困人口14664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分佈在加梅、哈魯等8個村委會;牛孔鄉總人口31414人,其中貧困人口20591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者俄、模東等12個村委會;大水溝鄉總人口19174人,其中貧困人口12847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大水溝、龍普等9個村委會;大黑山鄉總人口有19862人,其中貧困人口12717人,主要爲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拉龍、老白寨等8個村委會;半坡鄉總人口9909人,其中貧困人口6005人,主要爲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二甫、哈的等6個村委會;騎馬壩鄉總人口12711人,其中貧困人口8643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佈在莫洛、杯倮等8個村委會;三猛鄉總人口24949人,其中貧困人口17715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分佈在桐株、塔甫等8個村委會;平河鄉總人口29213人,其中貧困人口20656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瑤族,分佈在大頭、東哈等11個村委會。

(二)未納入規劃貧困村數及分佈

未納入“xx”期間整村推進規劃和未扶持過的的貧困村數有426個,其中,大興鎮47個,戈奎鄉25個,牛孔鄉81個,大水溝鄉63個,大黑山鄉41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34個,平河鄉54個,三猛鄉67個。

(三)已扶持過但未解決貧困的村及分佈

截止xx年底,已經扶持過的村寨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戈奎鄉32個,牛孔鄉31個,大水溝鄉26個,大黑山鄉32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28個,平河鄉28個,三猛鄉46個。但都未能脫貧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爲每個財政才補助15萬元,由於xx縣交通不便,建設成本高,而xx財政薄弱,無法增加投入,內地可建設2個項目村的資金在xx縣只能建設一個項目,甚至1個也建設不了;二是自然災害反貧,由於防災能力弱等原因,脫貧後反貧現像嚴重。

四、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一)基本思路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統一領導,統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進一步加強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縣級財源,增加羣衆收入;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含量。開展衛生、文化、廣電等設施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通過十年努力,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地,戶均3畝經濟林果,人畜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農戶通電率達95%以上,鞏固“普六”成果,實現“普九”目標,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二)目標任務

1、人均純收入達到脫貧標準線以上,人均佔有糧食360公斤以上;

2、解決貧困戶的住房和困難問題;

3、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難、貧困羣衆看病難、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八難”問題;

4、基本實現貧困村通簡易公路和村內道路硬化;

5、戶均發展1-2項穩定可靠的產業增收項目,促進貧困羣衆脫貧致富;

6、貧困鄉(鎮)、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羣衆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爲達到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

(三)具體措施

1、組織保障措施。縣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縣委、政府統一組織領導,縣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縣直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各鄉(鎮)要積極參與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省、州、縣掛鉤幫扶單位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

2、資金保障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確保中央、省、州下達到我縣的各類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二是加大縣級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投入;三是積極組織社會各界支持扶貧開發,鼓勵鄉(鎮)、村及貧困戶加大自籌資金的額度(包括貧困戶投工獻料折算資金);四是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

3、政策保障措施。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法規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特殊政策,吸引縣內外各種經濟組織和能人開發我縣的各類資源,促進和帶動縣內經濟發展。

4、技術保障措施。縣直有關部門和鄉(鎮),要根據規劃實施的項目任務,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技術指標體系,從適宜技術的選擇、應用和推廣等方面搞好技術服務。

(四)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萬村建設千村推進的力度和社會幫扶力度。因我縣山高谷深,交通不暢,羣衆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弱,項目建設成本高,向上級爭取每年多增加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每個項目增加到50萬元以上,以促進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的順利開展。

2、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重視經濟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科技脫貧致富之路。但由於貧困,使大批少數民族兒童無法入學,或因家庭困難而中途輟學者居多,現代耕作方式和實用科學技術難以推廣,因此向上級爭取政策傾斜,在全縣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補助一定的農業科技培訓資金。

3、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我縣尚有142190人分困線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向上級爭取每年增加一定的產業扶貧資金,以增加農村經濟收入,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xx縣人民羣衆缺乏經濟來源,無法增加投入,向上級組織爭取項目資金,增加安居房建設資金,希望每戶補助金額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14篇】對縣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的視察報告

爲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開發利用__縣的旅遊資源,10月——日,以省政協委員、市政協主席——爲團長,市政協副主席——、祕書長——、__縣政協主席——爲副團長的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視察團,一行20人,利用一天時間,對__縣——故居、——、——、弘——、廣——、武——故居、——寺等旅遊景點進行了視察,並召開了專題座談會。在委員們建言獻策的基礎上,楊仲信副主席代表視察團做了總結講話,王光龍主席講了重要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__縣資源豐富、地緣便利、市場廣闊、優勢獨特,形成邯鄲的旅遊亮點大有可爲

__縣文物旅遊資源豐富。全縣總體上可歸納爲“一山一城一拳一園一陵一址一槽”。即縣城西部的明山公園,東部的廣府古城風景區、弘濟橋,楊、武氏太極拳師遺址,東北部的陳劉營生態農業觀光園,西南部趙王陵遺址,西部的石北口仰韶文化遺址和南水北調大渡槽。另外,還有西部山區的新安村自然風光區,在全縣基本形成了一個環狀旅遊圈系統,搞__一日遊和兩日遊的條件基本具備。歷代以來,__古城的滄桑成爲周邊地區歷史的濃縮和載體,它曾是曲樑縣、邯鄲郡、廣平府的駐地,是方圓三百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古城內外文物景點衆多,有楊、武式太極始祖楊露禪故居、武禹襄故居,有當時與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齊名的太和堂藥店,有趙州橋的姊妹橋——弘濟橋,還有西八閘、古民居、運兵洞、狀元府、古錢莊、梳妝樓、娘娘墳、毛遂墓等歷史遺存,共計30餘處。城內建築既有北方的宏麗氣派,又有南方的精巧明快,還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小轉彎,“三山不顯”、“四海不幹”等,佈局尤爲講究。在上述景區劃分中,廣府古城的旅遊資源尤爲突出。

悠久的歷史,豐厚的資源,特殊的環境,鍛造了獨具品格的廣府特色文化,主要包括太極文化、建築文化、環境文化、政治文化、貴族文化、文人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尤其楊露禪、武禹襄兩位太極拳創始人,在全國和全世界有了廣泛巨大的傳播和影響,__廣府被世人稱爲太極拳的聖地。所有這些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自然風貌構成了__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堪稱全國獨一無二的集古韻、水脈、太極魂於一體的古城、水城、太極城特色景觀,必將成爲邯鄲的一大亮點,以此爲依託抓好旅遊業是大有可爲的。

二、__縣委、政府,思路清、站位高、推進工作力度大,爲邯鄲旅遊資源開發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__縣委、縣政府把廣府古城文化旅遊開發作爲全縣重點工作來抓,明確以廣府綜合開發爲突破口,帶動全縣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一是健全組織,加強領導。成立了廣府文化旅遊開發指揮部,縣委書記李士傑任政委,縣長李明朝任指揮長,主管縣級領導任副指揮長,有關鄉鎮和部門一把手爲成員,上下聯動、協調督導和組織實施,形成強有力的攻堅班子,加強對廣府開發的領導和管理力量,大力推進了廣府古城開發的各項工作。二是政府推動,運作有力。通過高標準做好開發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環境整治,建立健全古城內外及旅遊線路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等措施推動了古城的整體開發利用,僅今年就投入了近XX萬元,並着手聘請同濟大學教授進行全面規劃。三是廣泛動員宣傳,濃厚氛圍。通過多媒體全方位、大力度地宣傳廣府古城開發的重大意義和美好前景,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制定廣府古城文化旅遊開發宣傳方案,製作專題光盤和畫冊,形成一套完整的廣府文化宣傳資料,在各級新聞媒體進行集中連續報道。對古城歷史沿革、重大事件、人物史料、傳記故事、民風民俗、碑刻古建、家族譜系和風味小吃等進行普查,完成《廣府古城文化大全》編纂任務。同時,對上宣傳爭取上級部門給予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對外宣傳造濃廣府古城的開發氛圍,吸引國內外名家商賈瞭解廣府,產生興趣,投資置業。四是市場運作。政府把道路、土地、房產、古城等作爲資本先期注入,靠公司對外招商,爭取吸引大企業、大集團投資廣府旅遊開發,融納精品項目,分別包裝,向外推介,走開發、保護、利用滾動式發展的路子,使廣府旅遊由小到大,帶動全縣的旅遊快速發展,使旅遊業成爲全縣新興的支柱產業。對國有資產改造,採取市場化的辦法,包裝成項目,吸引社會投資,共同開發經營。五是加強景區的軟件管理,全面提高景點內部的業務管理水平和景區環境的長效管理質量。在新城建設上,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廣大房地產商按照總體規劃,分期開發建設,搞好基礎設施的配套,對城內外遷居民實行優惠,鼓勵居民外遷,實現“城內有店、城外有家”,逐步形成古城以文化旅遊產業爲主、新城以現代化工商業爲主的經濟發展格局。

近年來,特別是自去年8月份以來,__縣委、縣政府根據全縣旅遊資源狀況和基礎,確定了“綜合開發東部廣府旅遊區、規範建設西部明山風景區、帶動發展中

部陳劉營生態農業觀光區”的開發思路,按照“高起點規劃,分步驟實施”的發展思路,堅持保護文物與發展旅遊相結合,堅持基礎建設與環境整治相結合,不惜投入,對古城加強了保護與發展,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三、充分開發利用好__豐富的旅遊資源,一張藍圖畫到底,分屆實施志不移通過視察,委員們認爲,__在開發和

發展旅遊業中做出了積極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開發仍處於起步階段,做好__旅遊整體工作任重道遠,仍須加倍努力。當前要借xx屆五中全會東風,按照規劃,真抓實幹,加快開發和發展進程。爲此,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1、借鑑外地經驗,明確定位,抓緊制定和落實規劃。__有古城牆但無完整的古城,有歷史少氛圍,即使看到的一些城牆,也缺乏一種歷史感和縱深感,缺乏歷史文化的顯現。因此,要建成國人振撼、世人稱道的文化旅遊名城還有很大的工作量。要進一步研究借鑑山西平遙、浙江紹興、湖北襄樊、山東聊城等古城、水城、文化城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使開發利用做到高起點、高定位,將廣府古城打造成集“城—水—橋—拳—娛—樂”爲一體的新的特色旅遊亮點,使遊人能夠走進歷史,感受人文,體驗生活,並可看、可讀、可感知。同時在具體開發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古城開發,必須圍繞復貌抓城改。做到對古城的改造要圍繞恢復原貌來進行。還古城於原貌,讓古城內的店、鋪、街、點、線、面都要與旅遊有關;②太極文化,應着眼於尋根,抓聯誼。利用宣傳、講學等形式,讓太極愛好者們到__尋根歸祖,通過全國聯誼,全世界的聯誼,把拳友們祭祖觀光的積極性調動起來;③__窪,應立足休閒抓改進。把__窪改造成一個集觀賞、垂釣、娛樂、休閒、餐飲、健身爲一體的場所;④明山與廟寺和橋的開發要以文化爲依託,做到有山與寺就有掌教,有文化,就有資料,並逐步輯印成書本。

2、效益化運作,自主創新,創出品牌。在開發利用中,要把經濟、生態、文化、社會效益融爲一體,按照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的要求抓好開發和經營。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適應拳員尋根需要,形成全球化體系目標。尋求發展最便捷途徑,以市場手段配置資源。通過吸引外地和民間資金、對回報率高的項目申請貼息貸款、搞活經營方式等措施,走邊開發、邊發展的路子。在開發利用中打造__城、橋、水、拳等特色品牌,並註冊知識產品,特別要打好太極拳品牌,借太極之勢,造太極之氣,充分發揮品牌效益。

3、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濃厚氛圍,把獨具的特色推向全國、推向全世界。要藉助媒體運作,深入廣泛開展關於__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宣傳活動。如請知名作家來著書立說,或拍攝影視,建設影視基地,召開新聞發佈會,利用中央媒體的廣告等宣傳來擴大__旅遊資源的知名度。

4、加大管理,協調發展,激活開發活力。充分發揮政府引導、民間參與的優勢,力求克服低水平循環。在具體工作上努力做到五個協調,即旅遊開發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旅遊資源配置與資本引進相協調;硬件建設與軟件管理包括提高公民文化素質相協調;品牌開發與知識產權保護相協調。

委員們呼籲,要把廣府古城開發利用列爲省仍至國家重點項目,並取得有關部門支持,以加快開發步伐。

【第15篇】2022中學課程開發情況調研報告範本

我校自20xx年實行課改以來,始終以 “一切爲了學生,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爲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開發實施校本課程,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展了學生特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現將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開設所做的主要工作彙報如下: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

我校在校本課程的開設上,高度重視,成立了以校長爲組長,兼職副校長爲副組長,相關兼任教師爲成員的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在資金、設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師先後共開發出多種校本課程。經過研究最終成功開發、編印並安排了《校園安全教育》、《養成習慣教育》、《新生入學讀本》、等符合實際、學生又感興趣3個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的安排與設置上,硬性規定了校本課程的課時和課型比例。落實七、八、九年級2課時,要求其中必須有1節是必修課。學生根據教導處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課。上課前教師進行點名並做好考勤記錄。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校本課程開發正在逐步趨向規範。學校對課程安排、教師配置、活動設計、組織管理、學習評價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師基本知道校本課程開發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和基本流程,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需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育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爲,但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對現在課程實施常規與課程動態發展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體驗,大家認爲校本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存在和發展對學校的傳統的封閉式課程管理體制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表示願意承擔該類課程建設,但是仍感到課程開發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學習。

二、具體實施辦法

1、完善組織機構。爲保證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爲組長的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討、課程的安排與實施、課程的過程管理與考覈等。有了領導的重視,校本課程開發所需的財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課程的印製成爲可能,從而保證了校本課程的正常運作。

2、健全規章制度 爲充分調動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積極性,學校從實際出發,初步建立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制度,先後出《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校本課程培訓計劃》、《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教研製度》、《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評價辦法》、《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職責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統規範,爲校本課程的落實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規範課程管理。根據教導處統一安排,我們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課程的設置做出具體安排。如七年級新生入學必須參加開學前2周的《新生入學培訓》,其它年級每學期每週開設1——2節學校安全教育與養成習慣教育等校本課程。爲了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加大了學生的考勤力度,把學生出勤情況、上課情況、作業完成情況與學分掛鉤。對老師上課我們也做出了具體要求。爲了激發教師們參與校本課程的熱情,讓他們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驗中來,我校把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情況和教師的年終考覈掛鉤。我們對教師每次的上課情況進行登記,每學期搞一次校本課程成果展示,年終考覈中我們根據教師的上課節數及成果展示的成績給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三、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試教育作爲一種社會現象依然“根深葉茂”。因此,急需加強行政督導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引導課程改革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形成較濃地挖掘和開發地方校本課程的思想意識。

2.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校本課程研發能力,教師很少有機會與外界交流,瞭解和掌握知識較少,這種限制無益於同伴交流也無益於問題的真正解決。有限的課程培訓和開發培訓無法彌補課程開發,素養的缺乏,知識和技能限制了課程開發。

3、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雖然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自主創新開發的課程不多,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形成特色,校本化開發內容不夠豐富、建構不完善,與相關學科選修內容很難清晰分離。

4、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考試課程,輕校本課程現象依然嚴重。一些家長總認爲學校不務實,“不務正業”,對開發校本課程存在認知上的誤區。

5、校本課程開發缺少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目前我校教師普遍存在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課程開不全、開不足,實施校本課程開發更是面臨很大困難,工作負擔和時間限制,工作負擔重、時間有限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非常現實的困難。由於不是分內之事課程開發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成爲許多教師不願意參於課程開發的原因。

四、對策建議

1、學校課程管理需要加強規範 。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學校課程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學校內部的課程管理要在確保國家課程標準嚴肅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學校的課程管理要進一步做到科學化,不能將校本課程作爲次要課程要把它們放到與必修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對教師的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力度。中國小開設校本課程最大的困難是“教師缺乏課程方面的培訓”,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課程改革將成爲教育發展的主題,需要圍繞課程對廣大教師進行新一輪的培訓,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讓所有的教師得到適當的課程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從而成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

3、要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機制。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應當建立必要的管理機制,以此爲平臺,在學校教師中形成民主、開放、平等的專業氛圍和專業文化。這樣、才能避免“教師單槍匹馬苦幹一陣,課程改革過眼煙雲”現象的發生,才能使課程改革在學校真正紮根也使學校在課程改革中真正獲得發展。

標籤:多篇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