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池上》古詩詞鑑賞(新版多篇)

《池上》古詩詞鑑賞(新版多篇)

《池上》古詩詞鑑賞 篇一

《池上》

倚杖池邊立,西風荷柄斜。

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

《池上》譯文

拄杖站在池塘邊,西風拂過,託着殘葉的荷柄微微傾斜。

突然看到這一派秋景蕭瑟中,一枝荷花迎風開放。

《池上》註釋

西風:指秋風。

《池上》賞析

張光啓生活於明末清初,入清,隱居不仕,享年八十餘。從這首小詩的內容來看,寫此詩時,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聰目明,身體尚健。

在一個敗荷零落的秋日,詩人拄杖獨自站在荷塘邊,秋風一過,無數託着殘葉的荷柄隨之鼓斜傾倒。但是,他再舉目遠望,只見滿目凋零的球景中,卻有一朵新開的荷花突兀的闖進了他的視線,他不眼前一亮,心中激動之情不以言表。詩人不說一朵花而說“一枝花”,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而且還有花枝。在衆芳搖落、荷柄斜倒映襯下,挺直的花枝託着鮮花,不僅美豔,而且顯出一種不爲環境所左右的獨立不羈的精神。詩人直接描畫出的是殘荷中的一枝新花,誰又能說詩人不是在藉以歌頌這樣一種不屈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呢?

本詩前後對照鮮明,如果說,讀前兩句詩,我們心中可能生出對詩人老境淒涼的同情,那麼,當讀到後兩句時,就只有對作者堅貞不屈、不折不撓的精神的欽佩之情了。張光啓無意於爲自己畫像,但這首小詩卻成了詩人晚年極爲生動傳神的一幅小照。

讀:理解。讓學生紛紛登臺宣講自己的“自學所得”,師生互相補充、完善,完滿地實現了既定目標。 篇二

三看圖,糾錯。

師:老師發現這幅圖有幾處與詩句不符合的地方,請同學們仔細揣摩,看誰能最快發現。(一石激起前層浪,學生聽到書上竟然有錯,積極性空前高 漲。)

生:“蓬頭稚子學垂綸”中的稚子頭髮應該是蓬亂的樣子,可是圖上的。小孩的頭髮竟然是一絲不亂,非常整齊!大錯呀!

生:“側坐莓苔草映身”講小孩子是側着身子坐着,可是圖上的小孩竟然正坐着,矛盾呀!

生:還有一處,“路人借問遙招手”的“遙”說的是很遠的地方就招手示意莫大聲,擔心會把魚兒嚇跑的,可是圖上小孩與路人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

(在教學中,碰到了書本上有錯誤的題目或錯誤答案時,教師不要馬上下結論進行更正或否定,而是要靈活地進行處理“將錯就錯”就不失是一個好辦法,善於引導學生從錯誤中走向成熟。)

作者資料: 篇三

詩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人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詩人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詩人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

揣摩動作“招手” 篇四

師:你認爲課文中的那個小孩做的是什麼手勢?是讓行人不要叫喊了?是讓行人走開?還是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做擺手的動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

生:那個小孩是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後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

生:我也認爲這樣。小孩子

願意回答行人的問題,只不過不想驚嚇魚兒,所以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我想那個小孩應該先擺手讓行人不要大聲叫喊,再招手讓他過來輕聲說話。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不會把魚兒嚇跑。

師:大家說得非常對。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

問:文中的“偷”應指偷家裏的還是別人家的? 篇五

生:小娃很天真的,不會去真偷人家的東西的。

生:不應該是偷別人家的,否則詩人就是在表揚偷竊行爲了。這個“偷”應是假偷。

生:肯定是家裏種的的,因爲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還會撐呢?說明他經常跟着父母出入這一片池塘。

生:絕對不是真的去“偷”人家的東西,因爲他臉上看不出緊張和害怕嗎?

生:另外,農村有很多荷花和荷葉,小娃去摘不算“偷”。

二問:既然是自己家種的,家裏的孩子要的話應該是“拿”,爲什麼詩人用“偷”這個字呢?

生:肯定是揹着父母乾的,說不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來一定不會告訴父母這件事的。

生:這是他的祕密,只有他一個人知道。

三問:小娃爲什麼要去“偷採白蓮”呢?

生:也許他父母捨不得給家人吃,要留着賣錢呢!、可是他太想吃蓮子了,怕大人不同意纔出此下策。

生:主要是去練習一下自己撐船的本領。可是父母擔心他單獨撐船有危險,已經禁止他撐船了。

生:也可能是想採摘一點送給自己的同學嚐嚐鮮的。可是蓮蓬還沒有成熟,明說父母不給採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調皮,就想去玩一下,當然不能讓大人知道,還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四問:小娃“偷”的工作有疏忽嗎?

生:有疏忽,因爲他沒有考慮到,浮萍竟然會暴露他的行蹤。

生:浮萍一道開,是有些疏忽,他畢竟是個小娃,顯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個性,很有趣味。

生:雖然浮萍一道開,但是用不了多長時間,浮萍又會馬上合起來,而且會合得天衣無縫!所以小娃已經充分考慮到這個優勢,他還真聰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發現,也無所謂了,不就打一頓嘛!

五問:你有過類似“偷”的事情和樂趣嗎?

…… ……

圍繞這五問,讓學生逐一探究,從而得知童年是有趣而難忘的。回想起童年“偷”的樂趣,童年的一天天,就是一幅幅的水墨畫。

《小兒垂釣》一詩充滿兒童情趣。孩子們學習的興頭很足,課堂上時時充滿歡聲笑語。

一讀:自學古詩。讓學生在小組內或、或看插圖(如“蓬頭”)、或揣摩詩句(如“草映身”)、或聯繫已知(如“借問”曾在《清明》一詩中接觸過),主動投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