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南州六月荔枝丹》詩文資料(多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詩文資料(多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詩文資料 篇一

張正陽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 瞭解引用這一說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從主到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3. 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4. 品讀鑑賞本文作爲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二、教學重點:

1. 引用等說明方法。

2. 本文的結構方式。

三、教學難點 :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四、教學方法:

1. 合作探究法

2. 點撥法

3. 競賽激勵法

五、教學用具:

1. 多媒體

2. 實物投影儀

六、教學步驟 :

課前準備

一張白紙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這種鮮豔誘人的水果,它被人們稱爲水果之王,它叫——(學生齊答:荔枝)。

請仔細觀看畫面,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嚐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請同學發言)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科技說明文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賈祖璋先生的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賈祖璋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但他的家鄉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這個地方就是——海寧。他1901年出生於我們海寧的黃灣(在座的有沒有來自黃灣的同學,你尤其應該爲家鄉出了這樣的名人感到自豪,當然,我們每個海寧人都應該爲賈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他就編著了60多萬字的《中國植物圖鑑》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著作。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我們這篇課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選自《生物學碎錦》一書。這些作品大多將絢爛多彩的生物作爲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爲一體,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三、 字詞正音

下面我們一起來給下面這些加下劃線的字詞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

紅繒zēng 紫綃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龜裂jūn  絳囊jiàngnáng  渣滓zhāzĭ 萌櫱méngniè

四、強調引用這一說明方法的重要性

說明文這種文體,大家以前都接觸過,比如說國中第三冊上的《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隆冬話竹》等。請位同學用一兩個詞來表述一下你對這種文體最直觀的感受。(平實、條理清楚、知識量大、單調、乏味、乾巴巴)

那麼,請大家看看我們這篇課文,你也有乾巴巴的感受嗎?(似乎沒有)

當然,這同樣是一篇如假包換的說明文,但爲什麼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呢?誰能告訴我這其中的原因。或者說,文章採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改變了說明文一向單調乏味的狀態?

(引用了大量的詩文典故)

我們學過許多種說明方法,可已掰着指頭數一數,我們學過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較(對比);引言論(引用);列數字;下定義;分類別。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種。而在我們這篇課文裏,它更可謂獨領風騷,大放異彩。

下面就請各位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在下面劃上橫線或者波浪線。(約2分鐘)

總共大概有十二處之多,讓我們一起來分析探討他們的作用和妙處。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體分析文意

1.兒時質疑白居易《荔枝圖序》: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幹、當場剝開]

作用:以此引入話題,親切活潑,符合閱讀心理。原原本本引用爲後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2. 練習形式:課文中引用了許多古詩句來說明有關荔枝的知識,試指出下列引詩的具體說明對象。[見課件]

通過觀看圖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說明對象,進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處,這一自然段說明的重點就自然而然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3. 引用的作用

這些引用確鑿可信,有極富韻味,給單調的說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顯得生動活潑,富有文采。

六、學生速讀課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來,請大家快速地通讀全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有的剛纔我們已經通過引用的作用分析過了,有的還沒有分析,但信息點也比較明顯。請用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並將其用“——”串成一條直線,寫在課前請大家準備好的白紙上,字寫認真些,寫大些。

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歷時最短的三位同學決出之後,我們將投影他們的閱讀成果,由同學們評出一名“閱讀能手”,他將得到由老師我個人贊助的荔枝幹若干,一飽口福。

1.[實物投影儀投影]

參考: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品種(圖譜)——移植——發展前景

2.展示教師概括的結構圖。[見課件]

3.重點考察鞏固:看圖(荔枝的果實)指出各部分的名稱。

七、隨堂練習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說明方法。

八、佈置作業 (課外練習)

1. 篩選課文主要信息,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

2. 課外閱讀《語文讀本》上的“生命的旋律”這一章節的數篇科學小品,(包括《螳螂獵食》、《天鵝》、《葵與向日葵》、《馬鈴薯》),體會其科學性、文學性。

海寧一中 張正陽

《南州六月荔枝丹》詩文資料 篇二

教學目標1、認識科學小品的一般特點。2、分析本文綜合運用引資料、插圖、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3、認識科學小品的文學美;豐富科學知識,瞭解普通物品中的文化價值。教學重難點正確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與文學性。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手段多媒體、交流式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一、導入二、整體感知三、細讀課文問1:同學們:你們都吃過荔枝吧!味道怎樣想必大家都能用“甜”或“又酸又甜”等詞來形容,有誰能用最簡潔的語言爲我們作一番介紹嗎?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荔枝。問2:他說得準確嗎?爲什麼?(展示多媒體課件)要求學生帶着以下兩個問題瀏覽課文,完畢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這一標題有何創意? 2、作者認爲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裏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甘酸漿液如醴酪”的話對嗎?明確:1、⑴標題給我們提供了三點信息:  產地   南州——泛指我國南方。 成熟期 六月——陽曆七月。 顏色   丹——紅色。 ⑵以詩爲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2、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 殼如紅繒——錯(粗糙) 膜如紫綃——錯(誤作) 瓤肉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甘酸漿液如醴酪——對     問3:文中還給我們提供了哪些荔枝的有關知識?學生回答:荔枝表皮粗糙,紅色,肉甜不夠準確。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學生回答:扣住說明文單元要求,對學生歸納、概括能力進行一次輕鬆的檢驗。調動原有的積累,讓說得好的同學有成就感。順藤摸瓜,培養學生認真閱讀註釋的好習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文本的主動性,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外部形態外殼:塊狀裂片、粗糙    顏色:深紅色、紫色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 果實大小: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內部結構內膜:白、薄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核(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無核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長 生長產地        我國習性           喜溫暖 問4:文中除了有這些知識,還多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作用?概述後討論以上問題。作用: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徵 作用: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作用: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作用: 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問5:用了哪些典故?請同學們一起來找找比喻句:問6:有何作用?①說明荔枝顏色紅的特點②說明荔枝成片林的絢麗美景問7:總觀全文,本文是按什麼說明順序來寫的?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討論探究學生參照註釋:答案可能爲: 1還引了不少詩文, 如《荔枝圖序》                如《詠荔枝膜》如《過華清宮絕句》如《惠州一絕》2運用典故①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 ②宋徽宗移荔枝於宣和殿 ③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 3比喻①絳囊、紅星、珊瑚珠   ②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有感情的朗讀相關語句理解詩句,解決重難點。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爲後文品味語言作準備。四、歸納總結:五、品味語言:六、作業(一)   說明順序:由表及裏 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二)說明方法:舉例子、打比方、配插圖、列數字、引資料等問7: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重在引導學生認識科學小品的一般特點)教師點評:明確:①科學的準確性②文學的生動性(趣味性)學生活動學生分別找出相應的例子。學生自由發言,如用語準確,有分寸;增加對荔枝的相關知識的瞭解;有點趣味……寫一篇介紹某種水果的說明文。上升一些理性認識附板書設計:第一部分(1-10) 生態 (主)(次) 第二部分 (11-14) 生產產地  我國   二千多年 果譜  十三種  三十二個品種 移植  成都、福建生長北限 產銷  大力發展  滿足需要實虛二段        形態 (表)(裏) 三段  果實一段  引子       存疑  探討  激起興趣外殼  粗糙   有龜裂片 顏色  深紅或紫色 果實  蒂部大 頂端小 心臟形 卵圓形 大小  輕重 掛化殼膜  白色薄膜 果肉  白色半透明  甜微酸 貯運  不耐貯藏    不利運輸 果核  長圓   光滑   棕褐色 果花  二月、四月  綠白色  小、多

《南州六月荔枝丹》詩文資料 篇三

1.詞語

(1)不了了之:該辦的事情沒有辦完,放在一邊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縱然:即使。

(3)資料:用作依據的材料。

(4)鑽牛角尖:陷入無法解決的問題或不值得研究的小問題之中。

(5)粗糙:不光滑。

(6)術語:某門科學的專用語。

(7)龜裂:呈現出許多裂紋。

(8)眼簾:指眼皮或眼內。

(9)逼真:極像真的。

(10)絢麗:燦爛美麗。

(11)絕種:(某種生物)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逐漸稀少,終於滅絕。

(12)誇張:爲啓發聽者或讀者的想像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誇大的詞句來形容事物的修辭手段。

(13)渣滓:物品提取精華後剩下的東西。

(14)不耐:受不住,禁不起。

(15)嘲諷:嘲笑諷刺。

(16)退化: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某一部分器官變小,構造簡化,機能減退甚至完全消失。

(17)諺語:在羣衆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8)特產:某地或某國特有的;某地或某國特有的著名產品。

(19)明證:明顯的證據。

(20)進貢:封建時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

(21)更足珍惜:更加值得珍重愛惜。

(22)北限:最往北的限度。

(23)移植:把播種在苗牀或秧田裏的幼苗拔起,或連土掘起,種在田地裏。

(24)遷怒:受了甲的氣而拿乙出氣,或自己不如意時,跟別人生氣。

(25)極刑:死刑。

(26)吹噓:誇張地宣揚。

(27)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

(28)當年:就在本年;同一年。

(29)下文:比喻事情的發展或結果。

(30)幅員廣闊:領土面積廣大寬闊。地廣狹爲幅,周圍爲員。

(31)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規定適宜的方法。

(32)切合:十分符合。

(33)盛產:出產非常多。

2.句子

(1)“上了國小,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裏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

這兩句一感嘆一反問,再加上“實在”“更”,有力地強調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小時“沒有見過鮮荔枝”“只知道荔枝幹”。後兩句的兩個“沒有”,兩個“鮮荔枝”,突出本文說明對象是“鮮荔枝”,目的在於使“沒有見過”鮮荔枝的人對荔枝有全面的科學的知識。

(2)“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

從第1段的設置疑問轉到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銜接緊密。對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貶,表明其隨時糾正前人錯誤的態度。這一句總領2至10段的說明內容,迴應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體會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寫荔枝形態生動形象的對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的確”加強“有不足”的語氣起強調作用。“形態”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點,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點。比喻的筆法與本段後4句“用果樹學的術語”作的準確細緻的解說形成對比,作者的解說顯然更準確如實。後4句主要是對“殼如紅繒”一句中“繒”的比喻失當進行批評:把粗糙的殼面描寫得滑潤了。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

修飾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數”用語準確,有保留地肯定了“殼如紅繒”中“紅”的描寫。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後一句的“也有”“又有”補正了“紅”表述上的不足。使人認識到“紅”只是成熟期時大多數荔枝果外殼的顏色。這樣寫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實,經得起推敲。

“……‘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曆六月,正當陽曆七月。”

這一句是對作爲文章標題的所引古詩句的內容的必要解釋:“六月”是就陰曆而言,切勿以習用的陽曆視之。這樣就可使粗心的讀者避免誤解了。如果說這一句側重說明的是“六月”當如何理解,那麼本段第1句到第3句則說明的是“丹”當怎樣體會。

(4)“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

這一句描繪荔枝的形狀,該內容是白文所無、本文特補的。“通常”“稍”,用語精確,從範圍或程度對事物進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飾。最後一句對“龍牙”“珍珠”品種的介紹,就使人們對一般和特殊品種的荔枝的形狀都有較深刻的印象了。下幾句對果肩、果頂、縫合線等生物學術語的詮釋,用語簡潔、準確,也都給人以明白無誤的認識。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這是用數字說明法具體確切地說明荔枝果實的大小和重量。“三四釐米”“十多克”都是概數。當用概數就不能用確數。概數用得恰當,能更確切地反映客觀事物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給人以真實可信、準確、精當的感覺。下兩句舉例說明,仍結合了數字說明。特別是第3句不但仍用概數,而且兩說並存,如實引錄,不妄作揣測、任意取捨,反映了作者嚴謹審慎、實事求是的態度,讀了使人感到更加真實可信,增強了文章的科學性。第2句中舉例是“調查得知”,第3句中舉例是專著記載,數字來源的可靠性是無庸置疑的。

(6)“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

“所謂”與第1段所引白文迴應,又表明了作者對此說的不以爲然。因爲膜自身是白色的。下一句就指出了白文描繪有誤在於他觀察有誤:“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7)“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完全”加強了這一肯定的語氣,但這一肯定是以“大多數”爲範圍的。下一句“有的則微帶黃色。”彌補了白文的不足。對荔枝的肉的顏色的介紹更趨全面後,三四句“從植物學的觀點”指出人們習慣(包括白文)稱爲果肉(或瓤肉)的部分,其實“應稱假種皮”;而爲人們當作膜的倒是“真正的果肉”。作者用現代科學知識糾正了前人的謬誤,使人們茅塞頓開,這一說明是十分必要的。

“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特別”,強調“薄”的程度,是“不留渣滓”的原因。“一般”用在“都”前,既肯定了荔枝肉入口不留渣的佳處,又不排除極少數、特殊情況,留有餘地而不絕對化。接下去的三句迴應白文“漿液甘酸如醴酪”,肯定了這種說法,肯定了荔枝作爲水果,味道之佳。最後一句寫荔枝果“生食”之外還可加工作荔枝幹,與開頭段遙相呼應。句中“完全”二字,表現出加工製作的荔枝幹與鮮荔枝果外觀變化之大,難怪幼年時只見過荔枝幹的作者,上國小時不能接受白居易文章的說法。

(8)“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

作者先肯定了白的說法,再以現在情況與白居易的說明相比,對現代科研成果予以充實肯定。下一句“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表明作者對科研工作者的期望,也突出了荔枝“不耐”貯藏,要延長其貯藏決非易事。

(9)“荔枝的核就是種子,……少數品種爲綠色。”

說明了荔枝核的一些情況,語言簡潔,是介紹荔枝必然要涉及的。“就是”與第7段“假種皮”大有關係。光說“核”,人們也許會忽略;強調它“就是”種子,人們自然會想起種子的皮,也會聯想到“假種皮”。

(10)“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由荔枝果而寫到荔枝花,補白文之不足,狀荔枝所必需。這一段前面寫到一些荔枝花的“缺點”:比如“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等等,需“混栽”以“增加授粉機會。再比如“生花”多,而結實少,“十花一子”,說明荔枝“結實”之可貴。這最後一句寫了荔枝花的“優點”:花多、花期長,是蜜源。“重要的”突出了其經濟價值。這是荔枝鮮果能生吃,做荔枝幹可食用外另一重要功用:荔枝花是蜜源,這蜜當然是“荔枝蜜”囉!

(11)“荔枝原產於我國,是我國的特產。”

兩個“我國”,飽含作者熱愛祖國的激情,也表現了作者對這一水果佳品的讚美。這一段緊扣文題的“南州”,把範疇具體到廣東、四川、福建、廣西、雲南等。第二句中“海南島和廉江”並列,今日看有些不妥,因爲海南已自成省,廉江是廣東省的一個地區;作者寫此文時海南島屬廣東省,這樣寫是很自然的。

“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就”在這裏有“僅”、“只”之意,用在這兒強調我國栽培荔枝歷史悠久,至少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使讀者對祖國的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產生自豪感。

(12)“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承上段進一步證明荔枝原產我國。

此處的“書”指專著,不是提到荔枝的就算數的。“包括蔡襄的在內” 把這一段與上一段,緊緊連貫起來。“現在知道的”決不可少,這樣限制一下比較客觀,留有餘地,不能肯定這是完全的,不排除目前有未被發現、而將來也許會被發現的;既然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果去掉這幾個字就未免太草率、不嚴謹,給人以以偏概全,妄下結論之感。

“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不僅……也……”的句式、“最”的修辭,強調說明該書的地位、文獻價值和意義引人自豪。下面三句,不但介紹了此書的內容,還用書中提到的“陳紫”“現在仍然廣爲栽培”,“宋公荔枝”“有老樹一株”“依然每年開花結實”,證明了這一點。

(13)“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這一段在指出荔枝的“生產北限”後,舉過去的三個例子證明北移之不易。表達前人因喜愛荔枝而欲使其遍佈祖國南北的願望,引出“現在”應當與過去不同,有所進步,因爲“科學發達”了嘛!這是作者的主觀願望,更是讀者的共同心願。“不是……不”雙重否定表肯定,表現作者願望之迫切;“也許”,表推測語氣,表明“將來”只是可能發生這樣的事,能不能發生還不一定。這既是作者說話留有餘地,又表明此事難度之大,能否成爲現實目前還很難說,表達恰當、準確,分寸適度,並能激起人們鑽研科學,解決難題的熱情。

(14)“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

這是作者對“盛產”地區的建議,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才“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以此作結,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是爲人民謀福利的,表明他寫這篇文藝性說明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以今昔的不同,未來的發展收束全文,深化主題,使立意更高了。

《南州六月荔枝丹》詩文資料 篇四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時,下面我從七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職規劃教材語文(基礎版)第一冊第三單元首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國中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如何抓住特徵說明事物,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抓住特徵,纔能有可能將事物說明白。那麼《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爲說明文單元的起始課,它除了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對後面的說明文教學有着領啓、示範作用。

2、教學重點: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本文自身的特點,我將第一教時的教學重點定爲以下兩點:

①通過認真閱讀,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②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

本文屬科學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講析時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學生的實際和大綱要求出發,有取有舍,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確立本教時的難點是: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也是教學重點②)

本文善於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荔枝的特徵作具體的說明,內容較多,通過理清順序和結構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明確本文的學習思路。

4、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A瞭解文中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

B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寫法。

C掌握課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① 訓練學生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②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仔細地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專業的感情。

二、說學情

我認爲制約職專一年級學生學習本文的兩點不利因素是:

①客觀因素: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上說明文課,認爲說明文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

②主觀因素:“荔枝”對閩南地區的學生來說,已經太不新鮮了。三、說教法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一)教法的選擇

1、自主與合作探究法:自主與合作學習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學習過程由制導向自主和自由學習拓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有利於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同時還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點撥法:根據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點撥,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智慧火花,提高學習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選擇以上幾種教法的依據

1、依據現代教育學理論:根據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原則,打破教師以教爲中心,單向灌輸的陳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幾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提高。

2、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本文是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科學小品,又是說明文單元的首篇,利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享受說明文教學帶來的樂趣,達到認知水平提高與情操品德教育雙重目的。

3、依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這一年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儘可能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創設寬鬆的民主氛圍,把學生擺在主動探求者的位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自主與合作討究法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三、說學法

學法指導: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學生自主的主體意識。在職專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體現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觀察法或課外閱讀法:課前佈置學生認真觀察荔枝或時令水果的構造或者查閱有關荔枝資料的書籍。

2、朗讀體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詩文、資料,通過反覆朗讀,仔細品味本文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在情感得到滿足和愉快後能更加深刻獲得知識。

3、練習法:結合本文課後練習題一、二、三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重難點,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素質教育提倡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強調“以生爲本”,一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說明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理念及職專生的感知水平,我確立以下教學程序:

1、課前預習,掃清障礙

①準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②參照書上“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瞭解。

2、導入新課,激起興趣(10分鐘)

①導語:你們對荔枝真的很瞭解嗎?你們知道吃進肚子裏面並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嗎?

②明確文體:

科學小品:是一種以靈活的形式通俗簡短地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特點:科學性、文藝性

③多媒體展示有關荔枝生態知識(爲學習知識目標打好基礎)

④作者簡介(完成德育目標)

⑤處理生字詞(鞏固基礎知識)

(這樣安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3、提出問題,朗讀課文(17分鐘)

思考:①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有何創意?(完成課後習題一)

②作者筆下的荔枝與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荔枝異同點?(完成知識目標A、B和德育目標)。

③概括文章內容,完成課後習題三(突出教學重點①)

(朗讀課文品味科學小品語言爲第二教時分析比較平實性說明文與科學小品做鋪墊。提出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激發學習興趣。)

4、自主學習,理清結構(突出重點②,突破難點)(15分鐘)

師質疑:練習冊上的輔導要點和課後習題三對本文的結構劃分是否正確(如把荔枝的花歸爲荔枝的果實內部)?

讓學生獨立理清說明順序、結構,並畫出本文結構圖,然後找不同程度的幾個同學講自己的分析結果,其餘的同學則認真聽並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根據學生的討論和闡述,老師點撥並給予明確的答案,但不是標準答案,因爲本沒有標準答案。

(充分啓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敢於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課堂氣氛活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5、總結本節課(3分鐘)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介紹荔枝是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裏的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徵,次要介紹荔枝其他知識,如生產情況。

總之本課教學程序的設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有利養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形成,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拓充知識,更好學習鍛鍊歸納表達能力。

、說練習設計

根據單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要求學生抓住特徵,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種植物或動物說明文;並請個別同學在上《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築》時進行口頭交流。

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南州六月荔枝丹》詩文資料 篇五

[單元概說]高中語文第一冊中的說明文單元,四篇課文都是科技方面的說明文。

該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要着重培養比較複雜的說明能力。四篇課文,各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南州六月荔枝丹》,着重學習按照事物組成部分及有關問題依次說明的方法,學習準確、明瞭、生動地說明事物的特點;《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着重學習從事物的相互關係着眼安排說明順序的方法,學習下定義、分類、舉例來說明事物的方法;《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着重學習運用精確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蟬》則應着重體會擬人等表現手法和準確明晰的語言特點,培養細緻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此外,本篇課文和《蟬》,還應學習文學筆調的運用。

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對荔枝的生產情況作了準確的介紹,給讀者的印象是明晰而完整的。它除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簡言之,文章準確,明瞭、生動,讀來清心悅目,耐人尋味。

[課文導引]說明文要做到準確二字,就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徵,即本質,亦即它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標誌。本文開頭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的文字,說它“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瓢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接着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指出白居易的比喻,“也還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權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作者借用明朝陳輝的詩句作題目,概括說明荔枝的產地、成熟期和顏色特點,恰到好處。荔枝產地是:“南州”──廣東、福建南部地區,“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荔枝成熟,以七月爲盛期,“陽曆七月”,正是“陽曆六月”;顏色是“丹”──有如“飛焰”和“紅雲”,也有“淡紅色”、“淡黃色”的。文章還糾正白居易“膜如紫綃”的不確,“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真正的果肉”,是連同殼扔掉的“一層膜”。對荔枝的肉,作者從植物學的觀點指出,“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發育而成,應稱做假種皮”。這些文字都顯得必不可少,否則,就不正確,不嚴密,只能使讀者形成一般印象,而不能得到科學的較深認識。

說明文必須做到“明瞭”。它需要作者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條理和發展順序逐層說明。言而有序則明,次序顛三倒四,就顯得雜亂無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寫荔枝的外形是循着殼──色──形,(外形呈心臟形,蒂──肩──頂);寫它的果實是殼膜──假種皮──核;寫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 寫荔枝的貯藏突出它的色──香──味。全文從荔枝的生態寫到荔枝的生產,由表及裏,從實到虛,有主有次,眉清目秀,有條不紊。

用詞的準確無誤也是使文章“明瞭”的必要條件。事物名稱、數量、輕重、大小均要真實得體,切忌使用模棱兩可的揣測性字眼。事物之所以要說明,正是由於許多人對之不瞭解,不熟悉,這就要求作者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以介紹。關於荔枝大小,作者說:“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這樣,言而有據,就將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講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詠荔枝膜》詩,寫吃荔枝扔荔枝殼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是“誇張的說法”,不足取。說到荔枝不耐貯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後,準確地說明“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這就十分具體地使人明瞭荔枝的貯存同溫度有着密切的關係。

如果說,寫說明文要達到準確、明瞭,取決於作者對事物的觀察認識的細緻入微和對寫作的慎密思考,那麼,文章的生動性, 就在於作者文學素養和駕馭語言的 技巧了。

說明文,主要的表現手法自然是說明,但有時一般性的說明,尚不易把抽象的事物和複雜的事物說得通俗好懂,這就要適當藉助於描寫。請看,作者這樣描寫荔枝的“色”。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看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於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那就成爲‘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

這就讓讀者置身於南國的荔枝林,那絢爛圖景使人心馳神往,對於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體逼真的印象。

用比喻說明事物,更能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鮮荔枝的“形”鮮爲人知,作者寫道:“荔枝呈心狀形、卵圓形或圓形”還有“稀奇的”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這就使人對荔枝的模樣、大小有更形象的瞭解。

另外,文章開頭寫作者自己幼年對荔枝的認識和疑惑,娓娓道來,如述家常,也能引人入勝。文章還引用古代詩文十多處,充實了內容,文字也生動活潑,文學韻味濃烈,讀來使人興趣倍增,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這體現了文藝性說明文的特色。

[作文建議]讀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家鄉的一種特(物)產》爲題寫一篇說明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徵,準確地加以介紹;妥善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注意寫作順序,寫得簡單明瞭,有條不紊;運用說明、描寫等多種手法說明事物,有意識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動。

《南州六月荔枝丹》詩文資料 篇六

江蘇省金湖縣塔集中學    李向東

一:教學目的

1、瞭解荔枝的結構、生長等知識。

2、領悟作者引用古詩文典故的作用。

3、學習本文生動、準確的語言。

4、嘗試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說明文。

二、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難點應放在對荔枝知識的瞭解上和一些生動手法的運用上,而對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國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藝性筆調寫作,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對作文要求不應過高,能會一些方法與技巧就行。

3、在教學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爲主,教師適當引導爲輔。

4、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教師提問:你吃過荔枝嗎?你對它瞭解嗎?

學生可能答:吃過。荔枝表皮粗糙,紅色,肉甜。

教師明確:學習本文,瞭解荔枝。

二、教師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

2:科學小品:多用文藝性筆調介紹科學知識和闡述科學道理,使人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某種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的一種文體

3:特點: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投影打出作者簡介,學生閱讀了解。

賈祖璋: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於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鑑》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後出版了《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爲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爲一體,有着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四、要求學生帶着以下兩個問題瀏覽課文,完畢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這一標題有何創意?

2、作者認爲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裏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甘酸漿液如醴酪”的話對嗎?

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後可得:

1、⑴標題給我們提供了三點信息:

產地   南州——泛指我國南方。

成熟期 六月——陽曆七月。

顏色   丹——紅色。

⑵以詩爲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

殼如紅繒——錯(粗糙)

膜如紫綃——錯(誤作)

瓤肉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甘酸漿液如醴酪——對

五、文中還給我們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關知識,要求細讀課文,讀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完成學案上的圖表。

討論探究後,師生共同可得:

外殼:塊狀裂片、粗糙

外部形態   顏色:深紅色、紫色

(表)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

果實           大小: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

內膜:白、薄

內部結構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裏) 核(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無核

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長

生長        產地 我國

(次)習性        喜溫暖

六、要求一學生概述荔枝的有關知識,其他同學思考:文中除了有這些知識,還多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作用?概述後討論以上問題。

答案可能爲:

1詩文, 作用

《荔枝圖序》                         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徵

《詠荔枝膜》                         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一)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                         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掌故                               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於宣和殿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               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3比喻                                作用

絳囊、紅星、珊瑚珠                    說明荔枝顏色紅的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                說明荔枝成片林的絢麗美景

教師小結: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動了許多,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閱讀的興趣。

七、佈置作業 :

1,背誦本文中的詩文。

2,你認爲本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檢查詩的背誦情況。

二、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說明特例,並思考如果去掉這些特例,效果怎樣?

1, 特例

⑴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

⑵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內容不夠豐富,說明不夠周密、嚴謹、準確。

三、其實本文的準確還體現在語言上,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師生討論後可得:

1, 明確的科學術語。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銳如出刺,這叫做片峯。

⑵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爲果肩。

2, 適當的數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爲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3, 恰當的限制性詞語的運用。

⑸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爲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四、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兩個問題,完畢後回答。

1, 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什麼科學道理?

2, 這篇文章的生動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個極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機會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一束陽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極了。漸漸地她感到睏意越來越濃,再也無心看那美麗的天宮,她伏在小夥伴們的身上睡了過去……

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豆豆,歡迎你來天宮作客。”不知是誰在與自己說話,豆豆向四處望去。啊!有這麼多的小夥伴和自己飛向天宮。她飛呀飛,飛了一天又一天,可是還沒見到天宮的影子,她心中有些着急了。

正在這時,一陣風吹過,豆豆不禁打了個寒顫,她感到全身幾乎凝固住了。她試着飛,可就是飛不起來,她已還原成了一滴水。她還沒來得及看看四周,只覺得身體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將摔在地上,變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發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氣叫喊着。“豆豆別怕。”灰塵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說道:“你們這些小水滴要想變成雲,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氣與下面的熱氣,因此你們時而成水,時而成氣,這就是你們上升和下落的原因,過一段時間你們就會變成雲了。”“啊?”豆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變成雲嗎?”“很有可能。”聽到這,豆豆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漸漸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輕盈起來。她睜開眼睛,看到無數小夥伴用自己的體溫把她弄熱,她十分激動,又一次和小夥伴們向上飛去……就這樣,不知上來下去多少次,她終於成了雲的一分子。

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夥伴身上,把她和小夥伴的周身染紅了。當她正欣賞自己的衣裳時,聽到下面的人們,讚道:“看!彩霞多麼美啊!”“彩霞?難道我變成了美麗的彩霞,難道彩霞就是我這樣的小水滴組成的?”想到這兒她高興地跳起來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夥伴在旁邊嘆道:“我見到的彩霞總是變來變去的,可咱們一點也沒變化,一點也不好!”聽到小夥伴的話,豆豆有些傷心地低下頭自語道:“彩霞是怎樣遊動呢?”她的話音未落,一陣風吹了過來,風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覺,隨風飄去……

一陣說話聲把她吵醒:“看到了嗎?彩霞剛纔在動呢,現在的形狀多像只火鳥呀!聽到這,她忘了痛,高興地喊道:“彩霞動了!”“豆豆姐姐!”站在旁邊的一個小夥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說:“彩霞爲什麼只是金黃或紅色,而不是綠色呢?”“這——”這突來的問題使她有些不知所措,這時那顆灰塵又飛到了她的身旁。“灰塵姐姐!”她忙叫道,“問您一下,彩霞爲什麼不是綠色的呢?”灰塵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與太陽間有無數的東西,有灰塵、水氣和氣體分子,他們使陽光散射,散射後的剩餘色光(黃、紅)才落到你們身上,所以你們只是黃色或紅色。”豆豆終於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祕密。

沒過幾天,豆豆又變成了普通的水滴,隨着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學生可能有的答案:

1, 雨的形成過程。

2, 生動性

⑴生動的描寫:

①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

②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夥伴身上,把她和小夥伴的周身染紅了。

……

⑵擬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變成雨的經歷……

五、小結“文藝性筆調”的特點

㈠文體上,可編織故事。

㈡內容上,可穿插詩文、掌故、傳說……

㈢在表達方式上,可有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比喻、個性化的擬人……

五、佈置作業 :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詠石榴的詩文。

1、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  ——梁元帝《詠石榴》

2、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 ——白居易《山石榴》

3、 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雲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飢療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賦》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     《事類合聚》  作者郵箱:

《南州六月荔枝丹》詩文資料 篇七

一、單元小結指出“本單元學習重點是閱談、寫作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文章”

單元提示把這具體化爲“學習本單元要結合課文了解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一般要求;通過閱讀,能夠把握課文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徵……能夠按照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一般要求寫說明文。”

抓住特徵說明事物就是要抓住事物所獨具的能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來說明事物。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徵,這就是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別顯著的徵象、標誌。事物的特徵,可以表現在事物的外部,如荔枝鮮果的外形特點;可以表現在事物的內部,如荔枝果實的內部構造特點;也可以反映在事物的性能(或生活習性)上,如荔枝果實容易變質、“不耐貯藏”,荔枝“性喜溫暖”、移植受限;還可以體現在與其他事物的相互關係之中,如荔枝的生長成熟與“南州”(空間)、“六月”(時間)這些適合其生活習性的自然條件的關係。一個事物的特性,往往是多方面的,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加以說明。

這種抓住事物特徵說明事物的本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一步步地落實。學習本課主要要突出“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徵,要善於從事物的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面具體加以說明”這一點。《南州六月荔枝丹》就從內部構造、外形特點、果肉味道、栽培歷史、文化內涵等方面說明了荔枝的特徵,客觀如實、恰如其分。

二、本單元另一學習重點是“掌握概括、提要兩種閱讀方法”“能夠概括(所讀)文章的內容要點”

概括和提要是兩種十分重要的加深理解、增強概括分析能力的讀書方法。閱讀文章要能夠抓住文章主旨,領會精神實質,並能指出重點、剖析難點,概括提煉出內容要點,摘引出關鍵語句。

概括,通常是用簡潔的語言轉述所讀文章的內容要點;提要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概述所讀文章的內容要點,也可以摘引文章的重點語句或精彩片段。在某種意義上提要可以說是用作者的原話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一般來說,概括內容要點的基本步驟爲:首先瀏覽全文,瞭解文章全貌;其次逐段精讀,找出每段要點;再次通觀全文,從全文着眼,分主次定重點,把握中心,合理取捨;最後根據用途和要求,按文章原意,有條理地寫出內容要點。

概括內容要點必須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遺漏重要內容;直接摘引原文重點的語句和精彩的片段,不能有差錯,包括標點符號,也要按原文照錄下來。

爲本文列結構提綱,就是鍛鍊概括和提要能力的一種練習形式。

三、說明文的結構以說明順序爲基礎

說明事物、事理首先要對說明對象作細緻的觀察分析,認清並把握它固有的條理,然後依據它本身的條理和人們的認識過程,結合寫作的特定目的,安排好說明的順序,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總之說明文必須講究順序,“言之有序”才能說得清楚、明白。本文說明的順序亦莫能外。作者依照荔枝本身構造特徵以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主要採用按照事物的組成部分及有關問題從多方面依次說明的寫法。又由於本文寫作目的所決定、作者爲突出重點──荔枝鮮果的特徵,按照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由總到分、由主到次、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地安排順序。由於作者綜合運用了多種順序,所以能把較複雜的問題說得十分明白清楚,對客觀事物的介紹,顯得主次分明、條理清晰、層次井然。總之,通過閱讀不只要了解文章說明的順序,更要體會其“序”之合理性。

四、大量恰切徵引詩文資料說明方法的運用是本文一大特色,要把引用的不同方法和對每一引用的具體作用的領會列爲重點。

五、準確、平實、簡潔、通俗、生動,這些都是對說明文的語言要求。由於本文是科普文章、科學小品,語言在準確性前提下格外生動形象。在體會其語言特色時,要避免或忽視其科學、準確性,或忽視其生動形象性這兩種傾向。

六、寫作說明文要以日常的觀察積累爲基礎。寫好說明文要有廣博的知識積累,要努力開拓視野,廣泛涉獵有關知識,善於吸收新知識,給讀者以較新的科學信息。又要考慮讀者對象,不要過多涉及專業用語,少用專門性術語,儘可能通俗易懂,有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