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多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多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一

《半截蠟燭》是反映二戰期間法國一家母女爲保住藏在半截蠟燭中的情報與德國軍官巧妙周旋的故事。目標是通過朗讀課文,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在教學時我變教學生讀書爲引學生自己讀書。

在第一天就佈置學生自讀課文,交代第二天各組要上臺表演半截蠟燭的故事,看哪一組表演好,哪一組就全部獎一朵大紅花。這一來,同學們都積極參與,討論角色,要與他組同學一較高下。

然後我讓大家比較誰的方法更巧妙,你有沒有比她們更巧妙的方法?大家踊躍發言,互動中弄清了:本來伯諾德夫人的方法最好,可因爲天太黑,多一盞燈總比少一盞好,所以沒成功。傑克的方法也不錯,可是端走蠟燭明顯得變暗了,所以還是沒成功。傑奎琳成功的理由是少校家裏也有一個同年紀的小女孩,喜歡小孩人同此心,所以成功。並不是她的方法更好。而比一比誰的方法更巧妙,那就更熱鬧了。有的說,天冷沒事幹,不如玩遊戲,吹滅蠟燭捉迷藏;有的說,小杰克去抱柴火時,故意點燃一些柴火,假裝說失火了,把德國人引走;還有的說,假裝爲德軍官取樂,用變魔術來換掉蠟燭;甚至有的同學還想出帶德軍去看電視引開德軍。但馬上就有同學反對說:“沒有電,哪來電視?”“如果有電,還用點蠟燭?”可見同學們已懂得設身處地,投入當時的環境了。

最後我在教學上都是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讀過夠。讓他們在讀中悟出道理。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二

這節課的設計,從我初步定稿到今天給大家呈現的課堂也是一波三折的過程。這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劇本這種文學形式,而且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初步的教學設計時,自己的思路很亂,總覺得要抓的點很多,要讓孩子們知道了解的東西更多,可是又不能面面俱到。經過我們這個團隊的深入分析,最終定了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劇本。因爲我們通過對一些學生的調查後,發現孩子們對劇本以及表演劇本更感興趣,而我們學校的 “個需化”教學理念正是要求我們教師一切從孩子的需要出發。那麼,這堂課我們爲什麼不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他們最需要的方面入手來組織教學呢?而且,因爲是語文,因爲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並非零起點。像這篇短劇,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們就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

爲了讓學生真正學好課文,激發學習興趣,課前我寫了一份“通告”,大致內容是:五班要舉辦“語言的藝術”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排練課本劇,現招募有表演才華的同學參加演出。這節課將選拔《半截蠟燭》話劇的演員,請大家踊躍報名參加。因爲跟這個班孩子交流的時間有限,所以在課堂上我給了孩子們充分的時間進行準備,只有他們讀熟了對話,才能讀透人物內心,才能把握好角色。就這樣,課堂教學變成了甑選演員的過程,學習氣氛高漲,學生們表演慾望強烈。我讓他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人物,繪聲繪色地朗讀人物的語言。既然要演戲,當然就少不了導演,所以我就將“複述故事內容”這個環節變成了“導演說戲”,從中選出一個優秀導演,放手讓他來篩選演員。當然,在學生們練習表演的環節,我已經和這個學生導演進行了交流,那個孩子也很有思想,經過老師的點撥,他確定了選演員必須要抓好的兩個方面:一是對人物語言特點的把握,要通過朗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二是角色體驗,把握好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然後選出演員。

本節課的設計旨在把呆板的文字演變爲栩栩如生的人物,這符合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思維特點,也正符合我們學校的“個需化“教學理念。通過表演這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盤活了課堂,達到了“捨我其誰”——“我是課堂主人”的教學效果。

當然,完全放手給學生也是需要勇氣的。我一直堅定不移的相信每個同學都是好樣的。我的觀點是一個同學他的過去也許不好,現在不一定好,但我堅信他的未來一定會好!雖然不是自己的學生,但是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一樣的單純,你在課堂上給了他們最需要的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他還會有理由不參與,不積極,不表現嗎?

既然是語文課堂,就一定要讓筆談成爲一種習慣。無疑,本課爲同學們提供了一次練筆的機會,不少同學寫得文采斐然,深刻而有見地。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是因爲他們身臨其中,親歷親爲,有話可寫,寫來遊刃有餘。

總的來說,這堂課是從學生的需求和文本的特點這兩方面來組織教學的,我知道自己和這節課都還有很多的不足,真誠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能給這個還在學習還在成長的我提出更多的建議和意見,謝謝!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三

幾十年的教學工作,“常規”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裏,已經不太願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爲資格的一個象徵。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們已經將被時代out了。

一、在常規套路與創新之間遊走

經過不斷的培訓和業務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育應當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以前鑑於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重,所以,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構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二、在教學任務與創新之間徘徊

在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時,我首先想到以課本劇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反覆思考後感覺不妥:這篇課文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在沒有排練的情景下倉促上場,在教室那種特有的氛圍下,如果被學生們演繹成喜劇,豈不是弄扭了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適宜的。情節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啓發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爲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和乾癟。

三、線索的梳理與情感價值觀的碰撞

課文的線索是比較好梳理的。如果僅僅用現成的線索掛帶必要的字詞,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鏈,也說得過去。可是,這樣能給學生帶去什麼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雖有所變化,到底還是一節平淡的課。深度,應當是一個需要着力解決的問題——

於是在情感價值觀上做文章,設計了三個小亮點: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景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麼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我肩上的職責,在儘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景下,藉助環境,尋找轉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了對自我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爲了敵人麻痹大意,他們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機。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構建生命化課堂,同時也提升課文的厚重。

四、實際授課與教學設計的差距

經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還是感覺到不小的差距:

1、創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並能進取發表自我的見解,而大多數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能夠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日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當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爲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爲依託,挖掘下去,生髮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願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着學生走這一現狀。僅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纔是活的課堂,教學纔有了靈動的氣息。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四

《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將收課時,一個“不同的聲音”響起來了:一個孩子舉手說:“朱老師,我覺得德國軍官並不完全兇狠,他們當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來,請他繼續解釋他的觀點。他說:“文中的小女兒傑奎琳要將蠟燭拿上樓時,一個德國軍官同意了,因爲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說明他還不是完全的沒有人性。”

多麼燦爛的思維的火花!多麼細心的發現、獨特的閱讀體會!我內心暗喜,卻不急着肯定,順勢將他的觀點拿來全班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儘管在戰爭中,德軍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們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學生們一定是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的爸爸了。儘管文中的淡淡一筆,也閃爍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學生們也用自己善良的心發現了這一點。

閱讀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往往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強調統一的標準答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本站·》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視野觀照下,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應以保證閱讀實踐時間爲前提,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爲原則,以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我評價爲實施策略,從而使閱讀成爲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閱讀中,教師就應鼓勵學生這種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成爲真正的讀者。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五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爲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

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爲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