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學習方法指導【通用多篇】

學習方法指導【通用多篇】

學習方法的指導 篇一

同學們在九年級升學考試後,名分上已經成爲高中生了,在慶賀自己“升格”了、長大了的同時,其實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意識、觀念、思想、熟悉、能力、思維、意志力、判定力等還不可能馬上達到真正高中生的水準。尤其是在學業上的適應,不單單是時間具備了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狀態,這是需要第一,熟悉高中課程要求;第二,儘快熟悉老師、班級、校區等環境;第三,在學科老師的指導下,接受必要的、基本的學習方法。

一、認識高中歷史課程

1、高中歷史教材編寫特徵。改變了過往以通史爲主線的編寫思路,形成《政治歷程》《經濟發展》《文化發展》三本必修教材和《***思想》《社會改革》《歷史人物《文化遺產》《世界戰爭》等選修教材,在完成學業水平考試後,文科生學習選修的部分內容,理科生不學習選修部分。這是一種按照社會發展內容的類別編寫的教材,它不是時序爲主線,並打破了國與國的界限,來人是全人類在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成果。所以,構成了同類內容集中的特點。缺點是,由於割裂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直接聯繫,使我們在認知題目時,需要把學習過的知識經常反饋到腦海來,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之間有着嚴密的邏輯關係,這就需要我們學會相應的學習方法。

2、高中歷史課程的培養目標。對於一個從中學畢業的中國人和中國走進世界這樣的潮流面前,歷史課程設置的目標,就在於培養每一位學生終生學習與發展的技能,更應該具備靈敏而深刻的思維,全面而富有哲理的洞悉能力。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辨別是非的態度等。。因此,在國中歷史課程學習中,有許多研討課、探究課等,積極參與在當時是辛苦的,但卻成爲我們高中歷史課程“晉級”的臺階。

認識了高中學習的目標,就等於認識了你應該具備的能力要求、學習要求,這樣在學習中,力爭按照這樣的目標,自覺、主動地訓練自己。

3、高中教材的版本達到了四種,所以,從直面大學聯考的角度看,不可能只依據我們學習的這一版本,只能依據《課程標準》和歷史學科具有的功能、特點和最基本的歷史知識、學科體系、學科觀點等。這就給我提出了學習的一方面任務:既要記憶一定的歷史知識,但又不能像國中學習那樣死記;既要知道事物的表象,又要分析、研究、解析事物的內在關係和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既要會讀材料,更要會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整合解答題目。既要有課內知識,還要有課外知識爲視野。有利之處是,大學聯考已經排斥了直白性的問題,所以不需要單純背誦。減少了學習進場中的機械性。

4、高中歷史課程在高中三年的地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內容,就是大學聯考考試的知識範疇,所以,成爲一個學習整體。這就意味着,每學習一個專題冊,他所具有的史學觀點、駕馭教材的方法、能力、知識本身等都成爲高中畢業自然要參與的部分。所以,已開始的學習,就不要忽視積累,從各方面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歷史知識的本身特點看學習高中歷史課的方法。

第一,歷史知識的一度性。歷史課講授的內容都是過往的事物,具有一度性,不可能再現、重演。歷史本身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過程,研究它,只能憑藉歷史遺蹟、遺物、文物資料和文字記載,因此,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歷史材料,在學習中,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讀好材料本身的內涵,並學習用材料來論證問題,提供依據;用材料來發現可用信息,來闡述索要支撐的觀點。課堂上首先要做好這方面的註釋。

第二,具體性。歷史上出現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沒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現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們認識事物就是從認識事物的個性或特殊性開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爲轉移。在學習中可以創造多種比較性的學習、認識、筆記方式,進行比較,找到事物間的異同點,既能較快地掌握知識,又能深刻的解析和應用歷史問題爲現實服務。

第三,時序性。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前後相繼一脈相承的。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歷史事件的演變和歷史現象的變化都是依時間推移的,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會顯現出階段性。認識和研究歷史,就要重視這種時序和過程,把握過程發展的基本線索、內在聯繫和階段特徵,這樣才能從總體上認識和掌握歷史事物。但是鑑於高中教材已經改變了按時序編寫教材,所以,在學習中,時序性的體現不顯著,這就給我們學習時提出了艱鉅的任務,把學習的專題性問題,及時與其它冊的同時代問題結合起來,構築起同時代而不同社會活動內容的知識網絡。勤於動手做整理性的筆記。

第四,因果性。歷史上出現的具體事物看似偶然,實則都有其發生發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歷史就要弄清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聯繫。這樣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求得對歷史問題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對的,某一事件或現象,對於後一事件或現象來說是因,而對於前一事件或現象來說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環往復。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既有客觀合乎規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觀合乎目的性的一面。由於歷史的運動是通過人(人羣主體)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實現的。既不能陷入機械唯物的宿命論,又不能陷入主觀唯心的唯意志論。在學習中,做個有心人,即愛動腦思考的人。每當一個知識內容被你所接觸,那麼你就應該思考他出現的前因和可能帶來的後果和影響。從而很快發現規律,事物之間存在着直接或間接的內在邏輯關係,所以構築知識關係網絡,讓你能夠宏觀駕馭歷史體系。

第五,借鑑性。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創造了日益進步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積累了日益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歷史與現實有着密切的聯繫,歷史是過往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是正在譜寫着的歷史。從對歷史的觀察思考中、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可以找到觀察認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這就是歷史的借鑑作用。李大釗所說“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吾信歷史中有我們的人生,有我們的世界,有我們自己”(《史學要論》)就是這個意思。爲此,我們的學習過程,會有許多與現實聯繫和緊密的問題出現,甚至老師教學中導入課堂內容的過程,你就會積累出每個問題與現實聯繫的着眼點,從而認識並解答好與現實相關的問題。

三,其他學習中注意的問題

1、把握老師課堂教學中貫穿的科學思維方法,例如:分析的、推理的、遷移的、辯證的、邏輯的。將典型的思維案例記錄下來,學會同理類推的學習方法。

2、把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結合起來。不論是課堂還是課下,都要學會讀書、學會在書中作微觀記錄,把老師講解中的解讀內容及時補充的課本之上。積極參與課堂內外的討論和研究。尤其是在聽(專注),思(思維辨析),說(敢於發表看法和論證),寫(辨析思路和知識的聯繫)等環節是擁有課堂的關鍵。

3、在一些具有規律性的問題上,做一些梳理、篩選、總結、整理、構建知識網絡,把厚書讀薄;遷移知識,類比知識,應用觀點解答疑難,加以闡述把薄書再變厚。

4、向社會索要。社會生活中處處觀察、處處留心,擴大課外知識和常識的認識,並思考體悟與課本理論間的關係,通過舉一反三,理解課本的觀點和學問。

5、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包括按時、按量、按要求、好問、及時處理不解的問題、聽要專心、思不退縮、寫不偷懶、問不可恥,計劃有序等。

6、不能過早地選擇性地學習一些科目而形成偏科現象。應該在基礎課程學習結束後,認真衡量自己的思維偏重;衡量自己的愛好所在和特長優勢;衡量自己投入精力的偏向以及可發掘的潛力所在。偏科容易制約自己學習方法的積累,限制自己的知識容量和知識面,也在和大程度上制約自己的思維活躍和發展。

四,歷史知識的過往性決定了必須記住一定的事實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假如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爲:“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靈敏,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定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做作業的科學方法 篇二

學生在校期間,做作業是系統學習的重要內容與環節,它對於鞏固和消化課堂成果,培養和鍛鍊學習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非常重要。爲了輔助學生做好作業,下面總結歸納出八種做作業的技巧,供同學們參考:

1、提高對做作業的認識

做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消化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及記憶知識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培養和鍛鍊學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計算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不能正確的對待做作業,就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先複習後做作業

複習是做好作業的關鍵,只有複習得好,作業才能做得好。做作業前先把老師這一節課所講的內容認真地看一看,弄清楚基本原理和概念後再去做作業,作業才能做得既快又好。

3、認真審題

做作業最關鍵的—步就是審題,連題都判斷錯了,作業內容就全錯了。首先第—步要弄清楚題目的內容,所給的條件,什麼要求,需要聯繫哪些知識等等;其次是考慮好解題思路、方法、步驟,要善於把—道題分成幾部分,化大爲小、化難爲易、分清其中的已知和未知,弄清各部分的聯繫,設計好整個解題步驟, —定要讓自己做到不明白題意不做題,不清楚方法步驟不下筆。

4、細心的做題

做題是表達思路的全過程,這個過程要求既動腦、又動手。做題的關鍵是要保證“規範”、“準確”。要做到這兩點就要求學生認真的抄好題,書寫格式必須正確、規範,嚴格按照各類題的解題要求,仔細演算解題的每—步,得出正確的結果。只有平時做題認真細緻,步驟完整,思路正確,表達嚴密,準確無誤,考試時才能按照這種良好的習慣進行。

5、要認真檢查作業

做完作業後認真檢查,是保證作業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作業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漏洞和問題,因此,作業做完了之後, —定要認真檢查之後再交上去,這樣就避免了作業中的差錯和漏忘。作業檢查—般分四部進行:—是檢查題目是否抄對;二是審題是否正確;三是運算是否正確?四是方法、思路與步驟是否正確。平時做完題要認真檢查,養成習慣,考試時方能如此。

6、做完作業後要耐心思考

作業完成之後,—定要耐心的再思考—遍,想一想做這一道作業題用了哪些概念、原理、公式,這道題和例題有什麼關係,和哪些題有聯繫,有什麼特點、規律可尋,稍加變化還能變成什麼樣的題,是否還有其它的解題方法等等。這樣才能把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達到系統掌握,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的目的'。

7、認真分析批改後的作業

老師把作業批改發回來後,—定要儘快翻閱,認真分析、耐心反思。對做對的題目,想—想是採用什麼樣的思維和方法做對的,以後遇到類似的題能不能觸類旁通;對做錯的題,要找出做錯的原因。是由於慌張、馬虎、粗心大意而搞錯,還是基礎知識沒有掌握,弄錯了概念、定律、公式,或者是思路不對?屬於第一種原因,就要警告自己以後做題時多加小心;屬於第二種原因時,就要在預習、聽課和複習上下功夫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後再去做作業;屬於最後一種原因者,就要認真鑽研和分析例題,明確解題方法。只有經過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經驗教訓,避免今後再有類似的錯誤發生。

8、改掉作業拖沓的習慣

有的學生是因貪玩而拖沓作業;有的學生是對學習無興趣而拖沓作業;有的學生是因爲能力限制完成作業有困難而拖沓作業。無論是屬於哪些情況,都不能養成拖沓作業的習慣。當天的學習當天完成,明天還有明天的學習任務,困難只會越積越多。克服作業拖沓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天天督促要求自己當天辦完當天的事。

學習方法的指導 篇三

一、抓緊高一高二學習語文的黃金時期

國中生語文成績一般在130分左右,而到了高中,很多人很長一段時間要爲了成績及格而努力奮鬥。高一學年上學期,我們將要開設語文必修一、必修二,這是很關鍵的兩冊教材,有很多基本篇目。如果同學們基礎打不牢,到了高三,你可能會很着急,而成績卻很難上升。

首先最基本的要求就聽好每一節課,如字詞,文章賞析,背誦等內容。這裏先要提一下背誦,從20xx年的大學聯考看來,背誦涉及的內容是很廣的,如果僅靠高三最後的臨陣磨槍,劃一些所謂的重點語句,是很難得分的。

這裏介紹一位20xx年的湖北大學聯考狀元李龍的一點經驗:語文學習就好像《逍遙遊》裏講的,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就是講語文重在積累,高一時候,可以多看一些成語,比如規定自己一個星期掌握20個成語,多看一點古文,讀一些經典的書籍,然後看優秀習作,像這樣的話從一點一滴做起,到了高三的時候,應試能力也就提高,做題得分比較得心應手。

當然學習語文的方法很多,可定有最適合你的一種。

二、多閱讀多積累多關注生活

20xx大學聯考作文談論的是社會公德問題,20xx年大學聯考作文是關於明星代言,兩耳不聞窗外事,很難適應現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很難適應大學聯考。

相對來說,國中生需要的是感性體驗,高中階段則強調理性判斷能力,對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的認識。那麼深度從哪裏來?作爲學生,接觸社會有限,更多依賴間接經驗,即閱讀,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建議同學們準備一個積累的本子,好的詞語、句子、詩文、名人名言、名人事蹟隨時摘抄,自己的感受隨時記錄。下面推薦幾種比較好的報刊雜誌《中國青年報》《中學生閱讀》《語文報高中版》《讀者》《青年文摘》等,但是同學們要注意閱讀的時間、場合,因爲班主任和其他任課老師會有關於這方面的紀律要求。

三重視讀與寫的能力

語文強調聽說讀寫,課堂上我們主要在聽,在說。那麼高中階段,考試的內容更廣泛豐富,更側重對能力的考查。我們看到,隨着課改的深入,語文試題中閱讀的分值日漸增大。文言文閱讀,社科文閱讀,現代文閱讀,詩歌閱讀等等,所以同學們現在開始就要對自己進行這方面的應試的訓練,多投入一些時間與精力,多做相關的習題。除了學校的材料之外,還可以去書店找一些相關的複習資料或向你的任課老師請教。面對大學聯考,這是我們不得不做的選擇。

寫的能力,主要是寫作,以後我們會進行相關的訓練。這裏要強調的是學們的書寫,最基本的要求是卷面工整,尤其現在的電子閱卷,對這方面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同學們一定要練好字,你每天要抽出一些時間,哪怕是課間,中午或者是做題的間隙,要堅持臨字帖,三年的時間,堅持下來,肯定會有效果。

四、要有信心要多用心

老師講的內容用心聽,做生活的有心人,做閱讀的有心人,每一次考試下來,都要認真分析自己得分失分的原因。

當年,有同學從《語文報》上看到一個句式我不想說,我不想說,我不想說,這裏我只想說說在學校組織的一次作文競賽中,他想方設法把它用了上去,作文獲獎,語文老師對這個句子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就是語言敏感吧。

再比如,大街上兩個人騎自行車相撞,引起爭吵。有兩個同學從此經過,一個同學在日記中寫道:今日見兩個人吵架,甚是無聊,其它無事。另一個同學則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早晨騎車上學,路邊一個地方,密密麻麻圍了一羣人,擺出了一個不很規則的圓圈。在圓心位置,站着兩位同胞,一隻手握着自行車把,另一隻手指着對方大罵。原來是兩位同胞撞了車子,引起一場口舌之戰。其實,這是小事一樁,並沒有什麼爭吵的價值,連班也不上了,圍成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況中國人常言寸金寸光陰。這就是生活中的一個怪圈。

在高中階段,同學們學習語文,會遇到很多的困惑:我很用功,爲什麼成績不提高?我的國中語文很好,爲什麼到了高中成績平平?爲什麼會覺得語文很乏味?

我要說的是國中高中語文學習確實發生了一定變化,成績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工,我們只有努力堅持,就會發現其中的樂趣,最後取得比較滿意的成績。

文學大家歐陽修常常是利用馬上、枕上、廁上的時間學習,清人鄭板橋則是利用舟中、馬上、被底的時間來學習。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談到做學問的三境界:第一層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層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層是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思是由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着到最終的頓悟。這裏也祝同學們最終成功!

預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 篇四

顧得上聽講,就顧不上思考,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充分地課前預習。課前預習雖然累—些,但是卻能換來種爽快與自由感。上課前充分預習,考試前充分地複習,與“打有準備之仗”有同曲之道。預習效果好,聽課纔能有針對性;聽課有針對性,複習才能順利進行;複習深刻,作業、考試才能得心應手;平時做作業,考試得心應手,大學聯考就能順利過關。所以說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爲了輔助同學們做好預習,特歸納十種高效預習注意事項,供同學們參考:

(1)要分類預習

預習從時間和內容上可以分爲三類:

—是課前預習:就是在上新課前預習下—節課的內容;

二是階段預習:就是用較長、較多的時間預習—章或多章的內容;

三是學期預習:就是在假期中預習下學期的內容。

這三種預習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的,每個學生應該在學習的空閒時間自覺地安排和分類預習。

(2)選擇好預習時間

這裏所指的預習時間是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最好安排在做完當天功課後的剩餘時間裏,根據時間的多少來確定預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當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課外時間裏預習。在時間非常緊迫的情況下,抓緊時間在上課前幾分鐘把馬上要講的課文快速瀏覽一遍,也比一點不預習好得多。

(3)迅速瀏覽新課

預習時,先把要預習的內容快速瀏覽—遍,使自己對新課心中有數,初步知道新課中哪些是—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後帶着這些問題細讀第二遍。

(4)帶着問題細讀第二遍

通過第—遍對新課文的快速瀏覽,自己對新課的內容已有了初步瞭解,然後帶着第一遍瀏覽時發現的問題,認真細讀第二遍。閱讀第二遍時,速度要放慢一些,一邊細讀,一邊思考與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來反覆思考,對不認識的生字、生詞,要立即查工具書搞明白,實在搞不懂的問題,就把它記下來帶到課堂上,聽課時再去解決。

(5)要邊閱讀邊記筆記

第二遍閱讀的時間,就是做筆記的時間。預習筆記有兩種:—種是記在書上,另—種是記在本上。在書上做筆記,就是邊細讀,邊在書的空白處或有關內容下圈點勾畫或批註;在筆記本上做筆記,就是—邊細讀,一邊把重點和不懂的內容綱要記在本上。

(6)要找出重點和疑點

預習中,—定要把新課內容的重點和疑點找出來,然後把重點和疑點帶到課堂上去。課堂上,當老師講到自己所找的重點和疑點時,一定認真的一邊聽、一邊思考,聽出老師講解的思路。經老師講解後,有些問題仍不明白,就要抓緊時間和機會向老師發問,直到把預習中找出的疑點弄明白爲止。

(7)閱讀與查資料相結合

在預習閱讀過程中,對不認識的生字,不懂的生詞和不懂的內容,要立即查字典、詞典和其它參考資料,把生字、生詞在書上注音、註解。

(8)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預習成敗的關鍵,就是能夠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預習中要先思考,後查資料;先發現問題,後提出問題;先看清意思,然後再做筆記。

(9)不要全面預習

預習時,不要—下子全面鋪開,全面預習是不現實的,一是時間難保證,二是精力難保證,三是質量難保證。預習要先選擇自己感到吃力的內容先預習,時間緊時,先查出生字、生詞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時間更緊迫時,就先把新課快速閱讀—遍。“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認爲作業時間緊,就放棄預習。

(10)不同學科採用不同的方法

預習時,不能千篇—律,不同的學科要採用不同的方法預習,抓不同的要點。比如,預習理科時,要把重點放在數學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文科預習的重點放在排除生字、生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寫作風格上。

此外,要特別注意兩點,一、預習不等同於提前學習,它的直接目的是爲了給高效率聽課作好鋪墊,因此不必耗費大量精力時間徹底搞清一切,很多同學在試圖養成預習習慣的開始往往出現此類情況,以至不堪重負很快放棄。二、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聽講,萬不可因爲課前預習、對課上知識已有一定了解就洋洋得意、鬆心懈怠,否則與捨本逐末無二。

學習方法的指導 篇五

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和步驟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效果。基於教學論的這個觀點,人教社外語室英語組的專家們在其關於九年制義務教育英語教材的使用建議中提出了“五步教學法”。我通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體會到這個方法是指導國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方法,教學中若能科學地利用將促使英語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用“五步教學法”教學,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於在編排體系中貫徹了結構主義的語言教學理論,因此現行國中英語課本在第一冊就明確提出了“外語是一種工具課”,而掌握工具的重要途徑則是練。操練是“五步教學法”的中心環節。在對一個語言項目的操練過程中教者可以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學生就能夠從不同角度接受語言技能操練。運用“簡筆畫”揭示語言與事物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在熱烈的發言中不知不覺地操練所學的語言項目。運用“唱歌”使學生的思維與語言的固有頻率引起共振,從而促進記憶。現行國中英語教材中科學地安排了興趣很濃的英語歌曲,其目的恐怕也就在於此。運用“表演”的方式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課文,增強運用所學詞句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運用“玩”使學生可以變被動的學爲主動的學;乏味的學爲有趣的學。如“接龍遊戲”、“張冠李戴”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和培養了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

學習方法的指導 篇六

1、“讀法”指導

七年級學生往往不善於讀數學書,在讀的過程中,沿用國小的死記硬背的方法。這樣既不能讀懂,更無法讀透,且使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訓練。那麼如何指導學生去讀數學書呢?平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是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枝幹,並能粗略掌握本章節知識的概貌,重、難點;二是細讀。對重要的概念、性質、判定、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等反覆閱讀、體會、思考,領會其實質及其因果關係,並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以便求教);三是研讀。要研究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研討書本知識安排意圖,並對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把書本讀“薄”,以形成知識體系,完善認知結構。

2、“聽法”指導

“聽”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識,而七年級學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果下降。因此應指導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注意做到:(1) 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2) 聽知識的引入和形成過程;(3) 聽懂教學中的重、難點(尤其是預習中不理解的或有疑問的知識點);(4)聽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及應用的數學思想方法;(5) 聽好課後小結。

3、“思法”指導

“思”指學生的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離不開思維,數學更離不開思維活動,善思則學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則學得死,效果差。可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掌握好知識的前提。七年級學生的思維往往還停留在國小的思維中,思維狹窄。因此,在對他們進行指導時,應使他們在學習中做到:(1)敢思、勤思、隨讀隨思、隨聽隨思。在看書、聽講、練習時要多思;(2) 善思。會抓住問題的關鍵、知識的重點進行思考;(3) 反思。要善於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進行分析、歸納、總結。

4、“問法”指導

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任何學科的學習無不是從問題開始的。但七年級學生往往不善於問,不懂得如何問。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教給學生一些問問題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 追問法。即在某個問題得到回答後,順其思路對問題緊追不捨,刨根到底繼續發問;

(2) 反問法。根據教材和教師所講的內容,從相反的'方向把問題提出來;(3) 類比提問法。根據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質等的相互關係,通過比較和類推提出問題;(4)聯繫實際提問法。結合某些知識點,通過對實際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提出問題。此外,還應要求學生在提問時不僅要問其然,還要問其所以然。

當然,平時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因人而異地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樂問、敢問、勤問、善問。

5、“記法”指導

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爲數學沒有筆記可記,有記筆記的學生也是記得不夠合理。通常是教師在黑板上所寫的都記下來,用“記”代替“聽”和“思”。因此,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做到以下幾點:(1)在“聽”,“思”中有選擇地記錄;(2) 記學習內容的要點,記自己有疑問的疑點,記書中沒有的知識及教師補充的知識點;(3) 記解題思路、思想方法;(4)記課堂小結。並使學生明確筆記是爲補充“聽”“思”的不足,是爲最後複習準備的,好的筆記能使複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方法的指導 篇七

第一講 學習要有科學的方法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因素很多,例如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先天遺傳本質、後天身體狀況、教師與家長教育水平凹凸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校園小環境與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原有知識基礎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強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想學(目的態度);二是會學(學習方法)。

可以說,所有學生在剛進校的時候,都是想學的。但是,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同是那幾個老師所教,使用統一課本,入學時基礎差未幾,過了一段時間,成績就會出現差距。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八年級年級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證。什麼原因呢?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雖然開始個個想學好,但是有的會學,有的不會學。會學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越想學知識越增加,智力越發展,能力越提高,成績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環。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暫時欠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進學法,變不會學習爲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是可以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會越越來越差。當差距拉大到必然程度後,就不容易趕上了。那時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差,繼而在思想上產生一種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爲本身不是學習的料子,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厭惡、害怕甚至拒絕學習。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必將成爲學習上的失敗者。分析這兩種學生的發展過程,前者走的是:想學——會學——更想學的路線,後者走的是:想學——不會學——不想學的路線。兩條路線起點相同,不合點就在學習方法上。

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確是至關重要的。

什麼叫學習方法?就是學習時採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徑。只要在學習,就一定採用某種方法:這種方法是科學的還是不科學的?是主動學習掌握的還是無意之中形成的?對促進學習成績上升、學習能力提高,作用是大還是小?只是沒有想過,或雖想過但沒有認真注意和研究而已。通過調查和觀察,就會發現,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上課前,有的學生對老師這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老師上課講解,老師講什麼就聽是什麼,老師叫幹什麼就幹什麼,顯得呆板被動,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聽課時有的放矢,對預習發現的難點、重點和關鍵的地方細聽詳記、思考理解,當堂掌握,在學習中較好地發揮了主體作用。同是預習,方法也紛歧樣。有的看起書來,象是看小說似的,不大容易發現問題,更難掌握教材的內在聯繫,即使發現什麼問題,也不絕下來問個爲什麼,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有的看書時動手又動腦,把新課中的舊概念、舊知識查個水落石出,對新課中的問題能理解的就當時弄通,弄欠亨的就記下來,等上課時集中注意力聽老師分析講解。

課堂上,有的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聽講;有的分心走神,瞌睡打盹。同是聽課,有的象架錄音機,全聽全錄;有的象個速記員,邊聽邊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一大堆;有的以聽爲主,邊聽邊思考,有了問題記下來;有的乾脆不記,只顧聽講;也有的邊聽講邊劃書邊思考。同樣是思考,有的思考當堂內容,有的思考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體系,有的思考教師的思路,有的拿本身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相比力。

下課後,有的學生搶做作業,作業一完,萬事大吉;有的先回憶複習課上講的內容,然後看書整理條記,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纔開始做作業。有的課上未聽懂,下課也不問,隨它去了,玩得天暈地黑。

同樣,在看參考書、做習題、階段總結、考前複習以及考後分析等其它環節上,也都存在着種種差別的做法。

以上是從每個具體學習環節上看的。如果從學習整體過程上看,也是形式多樣,方法各異。有的先預習後上課;有的不預習就上課;有的只重視上課,課後抄抄作業就算;有的課上未聽好,課後一頭鑽進作業堆裏面;有的上課記條記,下課對條記,考試背條記;也有的課前認真預習,課上專心聽講,課後及時整理,獨立完成作業,定期做好階段複習總結;還有的定有周密的學習計劃,合理地擺設時間,科學地進行預習、聽課、作業、複習、總結,考試時胸有成竹,每考必勝……

以上方法是怎樣來的呢?通過調查可知,來源與五個方面:(1)向別人學的;(2)本身摸索“悟”出來的;(3)同學之間研究切磋得來的;(4)老師斷斷續續指點的;(5)從某些書中受到啓發的。不管從哪個方面得來的,不免是片面體會或“一孔之見”,往往屬於經驗型,帶有片面性,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適用性。需要教者資助找到一種便於學生掌握和運用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哪兒呢?近幾年,筆者共問卷調查了一萬多名(8000名國中生,20xx名高中生,540名中師生)成績較好的學生,並別離邀請其中成績拔尖、學習有法的同學開了幾十次座談會,讓他們介紹學法,總結經驗,探求規律。大家傾向一致的意見是:每天六節課中的新授課,都要根據 :

預習——上課——整理——作業這四個步驟組成的環節滾動一次。一個章節結束,都要進行系統複習總結這一步驟,使每課時的小環環環相扣,形成整體,不但如此,他們在每個步驟上都有許多具體做法和嚴格要求,對可能出現的差別情況,也都有得力的辦法。把這些做法、要求和辦法集中起來,把前四個步驟稱爲環節,構成完成每一課時的學習不行缺少的四環,加上最後一個步驟,合稱“四環一步”。根據這一過程去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按每一環節和步驟上的科學方法去做,就稱爲“四環一步”學習法。

如果從一個階段或一個章節來看,教師在教幾個課時之後,一般要按章節,按單元把所學內容聯繫起來複習總結一次,學生也往往要按照所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進行復習總結,使本身的知識前後銜接,融匯貫通,達到系統掌握之目的。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過程應由每一課時的四大環節加上階段系統複習總結這一須要步驟組成,“四環節”以上課爲中心,每天必做;“一步”按章節,分單元進行。四環節一步驟節節相連,步步相通,構成了學習過程的有機整體。預習是起始環節。爲上課掃清障礙,開闢道路,做好知識上的準備;上課是中心環節,既是預習的目的,又是對預習的檢驗,同時對下面幾個環節起到關鍵作用;課後整理消化是中繼環節,是上課的延續和加強,又爲順利做作業創造條件;獨立完成作業是深化環節,既鞏固前面的成果,又爲階段複習提供了典型材料;系統複習總結是貫通步驟,是對本階段諸課時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提高與昇華,又爲轉入下一階段學習奠定了基礎。“四環一步”缺一不行,不然,就使學習過程中斷,破壞學習的連貫性和方法的整體性。運用這一方法進行學習,符合中學生掌握知識的心理過程,又與教師教的過程相配合,相輔相成,渾爲一體,符合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

第二講 認真預習初步加工

預習,即課前自學。是學習新知識的起始環節。一般指在教師講課之前,本身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爲上課做好知識上的準備的過程。

預習從時間和內容上說,大致可以分爲三種:(1)課前預習。是在老師講課以前,先自學下一節課要講的新內容;(2)階段預習。指預習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內容,範圍往往是一章或幾章,需要一個比力完整的時間才能進行;(3)學期預習。指開學前在假期裏,把新學期的教材先自學一遍。這三種預習,一個比一個線條要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