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精品多篇】

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精品多篇】

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 篇一

陶淵明,字元亮。淵,意爲深,明,意爲明智;元,意爲善良,亮則爲正直,明亮。

生活是現實的的,因此培養了人們現實的性格。極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質的享受看得異常重要,在名利中掙扎,“慼慼於貧賤,汲汲於富貴。”這樣的思想——雖然淺薄,雖然庸俗,卻在,很多人心裏紮下了深根。

而陶淵明是如何呢?他曾爲官兩次,結果卻都是辭官回家。第二次僅爲官83天。一切都是因爲他的淵。他的思想性格從及觀念皆超出常人。即使“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短褐穿結, 簞瓢屢空”,他也從來想過再入塵網,爲“絲竹耳亂耳”,爲“ 案牘勞形”。

也許有人說陶淵明傻,做官有沒有什麼壞處,況且還有生活的經濟來源,何樂而不爲?

可陶淵明不爲衣食住行,爲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樂。他拋卻了物質的迷惑,於是獲得了心靈宇宙的自由,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通。

陶淵明閒靜少言,不幕榮利且好讀書。是因爲他明白了讀書的含義,看透了官場的險惡。

讀書是要讀出自我,而不是考書法去最求名利。陶淵明是一個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多年在官場做着身不由己的事,陶淵明深感痛苦,與其以心爲形役,讓心爲形體所役使,倒不如忘懷的失歸隱山林。當然,他也爲自己的抉擇感到無比快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便是他的明智與高於世人之外。

與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淵明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從《桃花源記》一文中便可看出。

這篇作品是陶淵明的最高成就,寫於59歲。從對桃花源生活的描寫,表現了陶淵明的'美好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貧富差距;人人都熱情好客;路不拾遺,老有所終,又有所養。這也是孫中山提到的“大同社會”。沒有戰亂,和平共處。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反對戰爭。渴望永久和平的思想感情。

魏晉時一種“縱酒”的社會風尚。人們將豪爽地喝酒當成一種風尚。因此,當時出現了很多以酒爲友的士人。

陶淵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雖然家中貧困,不能經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經常邀他去喝酒。“即酒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換做常人,若客人要走,總會“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淵明與朋友們的交往時直爽、正真、率真,沒有半點虛情假意,足見其“亮”。

於是,淵、明、元、亮四字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淵明。

介紹陶淵明的說明文 篇二

東晉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帶廣袖,暗香浮動,高談闊論于山水之間。而陶淵明是亂世中的一朵空谷幽蘭,開在那一場絡繹繽紛的晉朝花雨中。

他,孤潔清逸,與天地爲一體,渾然得爲世所忘。千年後,人們不僅記住了榮光一時的王謝世家,也記住了這朵隱居在田園中的馥郁怡人的幽蘭。其家雖貧,但木樽中斟着的是泛着詩意的煙水寒色;不像富貴的王謝世家,那金鑄的酒樽中分明氤氳着濃豔奢華的色澤。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卻鍾愛於東籬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晉的濃黑墨漬裏映忖得更加輕而飄逸。當無數趨炎附勢之徒爲了門楣而苦惱,而他卻能有禪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爲求得心靈上的一方淨土。

也許,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爲了映忖命運的悲哀,當悲哀已經註定成爲悲哀,他明智地選擇了爲悲哀營造一層美麗的遮掩物,不讓悲哀流露的那麼突兀。

如果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魏晉時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淵明便少了一種沉悶與苦澀,當終日飲酒的阮籍已在窮途之哭的苦悶中消耗餘生,陶淵明卻在用餘生去“轉換人生視角,另闢人生蹊徑”,他倘徉于山水,採菊於東籬,悠然於南山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灑脫飄逸,阮籍是註定品嚐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澀消沉和醉眼迷離的逃避悵惘,陶淵明卻放棄了去嘗試。

阮籍的悲哀完全沒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澀的窮途之哭映忖的更加悽絕;陶淵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飾在那一種灑脫無爲,樂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癡心不已地做着夢,一個“仙外桃源”的夢,而這個夢延續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着的遙遙無期的一個夢……

陶潛是隱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着多少真誠的本心,所以他執起了鋤頭,擺脫了官場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賞菊的芬芳,固守純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實而孤獨的淨土世界裏。他像蘭,孤潔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隱逸,在歲月裏靜靜綻放,清香悠遠,沁人心脾,蕩氣迴腸。

清晨的霞光飛舞在肩頭,傍晚的星光閃耀在身後,風吹佩蘭,錦年流逝,一顆心早已波瀾不驚,擺脫了名利的薰染,換來浮生半世之閒。佛經裏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陶潛凌於衆生之上,濁世中的衆生或驚,或詫,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隨着自己的本心去追尋極樂,用完美的田園風光掩飾這個時代的悲哀與黑暗。

時世造英雄,若是時世造就不了你,那麼,也希望你順隨本心,不要因爲悲哀註定成爲悲哀,而使美麗只作爲忖託,辜負了完美神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