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我的教育教學隨筆新版多篇

我的教育教學隨筆新版多篇

教師教學隨筆 篇一

第一次走進學前班教室,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看着你,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但是課堂上的一個個讓老師苦笑不得的場景也是讓我們始料未及的。任你的嗓門有多大,任你的眼神有多犀利,過不了三分鐘他們就照舊,氣歪了也不理你。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了一個月,驀然回首,發現我也收穫了許多。.。.。.

一、兒歌促學,培養課堂常規好習慣。

後來,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好學前班的課堂紀律,通過向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發現兒歌特別適用我們這種大容量的班級。例如:課前迅速使學生安靜坐好組織教學的一問一答式口令:師:一二三。生:請坐好。師:請你跟我坐坐好。生:我就跟你坐坐好師:請你跟我來寫字。生:我就跟你來寫字師:小眼睛。生:看黑板。師:小耳朵。生:仔細聽。

我的課前準備操: 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課前準備操, 動動手,動動腳,開動腦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語,這樣發言可不好。耳要聰,目要明,文明守紀我最行,棒!棒!棒!我真棒!爭做班級的NO.1。YEAR! 其次,我覺得學前班的孩子一定要捨得表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如果我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評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糖果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得好就給他所在的這一組加一顆星,如果哪個同學不遵守紀律就給他這組打個叉,下課後,一個叉抵一顆星,看哪組的星最多,這組就是勝利者。我會在黑板上畫一個禮物送給他們或者給他們一些小獎勵,這樣一來,他們會覺得非常光榮,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會有所提高。上課紀律好多了,我又上得輕鬆,教學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二、創設情景,創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我認爲要想學生學得好,首先要讓他們喜歡學。

而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要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入手。但興趣不是天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老師的引導或家長的配合培養出來的。五六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裏。腦袋裏總喜歡想象着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啓發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我們兩個班每班都要六十多個學生,單靠教師控制課堂紀律,教學秩序很難。但一說到講故事,教室立刻安靜下來,個個豎着耳朵聽講。故事講完了,孩子們還沉浸在故事裏,動腦筋爲故事裏面的小動物想辦法解決困難,解答問題。

小故事營造出了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時,編了一段這樣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約好,一起到森林裏給小松鼠慶祝生日。它們一大早就來到車站,買好車票。小牛的座位號是8,小山羊的座位號是9。過了一會兒,小猴開着中巴車來了。小猴想考小牛和小山羊,給它們說,誰的座位號數大誰就先上車。小牛和小山羊都還沒有學過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麼辦。他們想回去問問小狗,可時間又來不及了。小朋友,你們能幫幫小牛和小山羊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兩個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以遊戲爲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學數學

學前班的學生最喜歡玩遊戲。在課堂教學的後半段,適當運用遊戲和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能防止課堂教學後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遊戲可以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鍛鍊他們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讓孩子們在遊戲和活動創設的環境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在教學中我採取“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手裏拿的是什麼,一共有幾個?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7的組成,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爲學習得數是7的加法做好鋪墊。 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老師不一定是什麼都知道的,但一定要知道怎樣去引導、誘導和勸導孩子。”學前班的幼兒是天真的,是可塑的,而我們正肩負着啓蒙的重任,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責任,爲孩子們加油,也爲自己加油!

教師教學隨筆 篇二

曾以爲自己已過了感動的年齡,不會再像情竇初開時看見凋零的落葉而感傷,爲了一部經典愛情電影或一本煽情小說而流淚,也不會再像學生時代一樣見到深邃的大海而歡呼,聽一句讚美而激動。

但是,當我用心去感受教育生涯中的點點滴滴時,我發現:其實不管是快樂還是憂傷,充實還是迷茫,都已在我生命之中烙下深深的印記,成爲幸福的回憶。

感受之一:多一些寬容,多一份鼓勵。

感受之二:以靜制動,調節學生衝突的法寶。

感受之三:捕捉閃光點,及時進行賞識教育。

我們不能在孩子前進的道路上,都鋪着鮮紅的地毯,但可以見證他們生命的每一次拔節,就像蝴蝶破繭而出,飛向幸福而美麗的人生。

教學的隨筆 篇三

《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 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閱讀是作文的基矗閱讀好像蜜蜂採花,作文好像蜜蜂釀蜜。可見,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猶如一對孿生兄弟。

那麼,什麼是讀寫結合中的仿寫呢?寫作理論告訴我們,所謂仿寫,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範文的立意、構思、佈局謀篇或表現手法,進行作文的一種寫作訓練方法。可分爲全仿和點仿。

全仿是從整體上模仿範文作文的方式。如寫《我愛故鄉的山水》,可全面模仿《讀書再讀書》一文的寫法: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結構全文,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和描寫每一個觀察點的景物,在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同時展開聯想、抒發感情,在句式表達上要求運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又如《母雞》一文,作者按照心情的變化(討厭——不敢再討厭)通過敘述幾件事,寫出變化的原因。於是安排學生以心情的變化爲線索,寫清一件事情。於是一篇篇鮮活的文章孕育而出《語文啊!語文》、《海盜船》、《貓》……只有這樣,便可把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了,達到了篇與篇讀寫遷移的目的。

點仿是局部模仿範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內容較多,範文較廣,它是訓練學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種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達、段落構成、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抒情聯想、描寫議論等。但應指出的是,不是課文中的每一個片斷都可以作爲仿寫訓練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選擇那些具有明顯特徵的片斷,進行仿寫練習。換句話說,要精心指導學生學習、分析範文,找準和把握仿寫之“點”。這仿寫之“點”,就是範文中將被模仿的地方。因爲一篇文章或一段話,可仿之“點”很多,需要研究的問題也很多。哪些該仿。哪些不該仿,模仿哪些“特點”,怎樣模仿等,都需要教師細細指點。例如有些課文中的片斷,或是屬總起分述段,或是屬分述總結段,或是空間敘述請楚,或是細節描寫形象……像這樣在寫法上獨具特點的片斷,就可以作爲讀寫結合的“點”進行仿寫。仿寫時,同時告訴學生這種片斷在寫法上的規律,使學生有規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如要訓練學生用總分方式結構段的寫法,其規律是:①總起句位於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間的關係大都是並列的或連貫的。比方說《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第2、3自然段,描寫了桂林的山是奇特的、秀麗的、險峻的;桂林的水是平靜的、清澈的、碧綠的。在構段方式上採用的就是先總述後分述的寫法。待學生明白寫法後,趁熱打鐵,進行讀寫結合,要求學生仿照這段先總後分的寫作方法,以學生感興趣的景點或實物等爲題仿寫一個片斷。一學生以《廣州的小吃》爲題作了這樣的仿寫:

“廣州被譽爲‘美食之都’,最的,就算是早茶了。廣州的早點品種真豐富啊!有蒸的、煮的、煎的、燒的、油炸的、乾煸的;包子、小菜、主食、飲料……無所不有,讓你愁沒胃口品嚐;廣州的小點,製作真精製啊!有一籠香氣撲鼻的蝦肉包,_透明如白玉,鮮紅的蝦肉若隱若現,真像一件藝術品,令人捨不得吃;廣州的早點,味道真可口啊!腸粉,油而不膩,入口柔滑,回味無窮,真是吃了還想吃。”

讀了這段話,我們感覺到是一個成功的片斷仿寫,說它成功,就成功在小作者經歷了從“讀進去”到“寫出來”的實踐過程,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握了仿寫的真正內涵,避免了因“仿”而“套”的毛病,這就是小作者仿寫成功之所在。

又如學習《開國大典》_廣場方位描寫後,可安排學生以《我的臥室》、《我的小天地》和《我們的教室》等爲題進行仿寫。要求按空間順序描寫和介紹,並展開合情合理的想象。

實踐證明,仿寫不失爲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條有效之法,是讀寫結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師把規律教給學生,學生掌握了它,就會從讀中悟出寫的門徑。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就會得到同步提高。

教師教學隨筆 篇四

xx是我們草莓三班個頭最高大的男孩,同時也是我們班有名的“小淘氣”呢。活動課上不光自己有小動作,還總是不經意間去幹擾別的小朋友,孩子們常常向老師告狀。記得有一次,他在音樂活動中和別的小朋友很開心的跳着舞,跳着跳着就把前面的小朋友碰了一下,倒在別的小朋友身上,一下摔了兩個,摔倒的孩子嚎啕大哭起來。xx這樣的行爲問題讓我們也頭疼,老師也多次對他進行溝通和教育,但都沒有好的效果。

xx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視、關愛,每天接送孩子時媽媽會主動問起寶貝在幼兒園的情況,討論孩子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媽媽告訴老師,孩子在家也比較好動,坐不住。他喜歡和兩個哥哥們一起玩耍,玩得開心時就會手舞足蹈打到人。因爲和哥哥在一起玩,哥哥也是小孩子,在正確的行爲交往上也缺乏認識,而xx小朋友也沒有正確的行爲規範意識,所以導致他在幼兒園就會發生類似的小插曲。但是幼兒園屬於是孩子的集體樂園,孩子們集體生活在一起,必須有一個較好的常規意識。

針對xx小朋友出現的問題,我也想了好多辦法。

首先要注意多給予他關愛與支持,還有包容。孩子是弱小的,須依附成人,成人對他們的熱愛和關懷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愛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儘管有時他會影響老師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但老師並沒有因他的“添亂”就歧視他,而是給予他更多的機會,使他逐步進行自制力的培養。

有一次孩子們進行區域的活動後,需要整理收拾區域內的玩具,xx卻把玩具扔在地上,不進行歸位放好。爲了使他能夠記得歸類,我就邀請一位小朋友與他一起揀,並督促把玩具整理好,整理好後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有意識的知道進行活動後,玩具都要歸類擺放,擺放好了還會得到老師的貼紙表揚。經過一段時間的約束和引導,他有了很大的改善,也能夠主動整理玩具,知道自己操作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有了一個良好的區域操作常規意識了。

他和小朋友的相處方面,老師也在時刻注意。每次活動時他有時會不經意就碰到了別的小朋友。因爲力氣大,別的孩子都以爲是xx在打人,搬着小椅子都不願意和他坐在一起。xx覺得有些委屈,這時老師告訴xx說:因爲你很強壯,你的力氣比較大,輕輕的碰到別的小朋友,小朋友都會感覺疼。如果以後你每次多注意點,這樣小朋友還是會喜歡你的。

其次,當幼兒發生過錯時,我們不能急於批評孩子。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個性特點選擇適應的教育方法,抓住有利的時機,使孩子真正地受到啓發和教育。而這樣的機會正好告訴xx要注意自己的行爲給別的小朋友造成的不良影響,讓他來認識自己平時的行爲,以及看清自己在同伴眼中的形象,這樣可能對幼兒觸動會更大,更具有教育意義。自從他經歷了這件事情,親身體會到平時對同伴不友好帶來的後果,而促使他主動進行自我調整,學習與同伴進行友好相處,現在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時都能相安無事,並且和其他的孩子也相處地很友好。

孩子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我們換一種眼光,就往往能獲得一份欣喜,老師多關注他的心理動向,及時地瞭解他的內心世界,以適宜的教育方法來教育他,就能避免侵犯行爲的發生;以表揚鼓勵爲主,一旦有略微的進步,就及時地激勵他,使其樹立起信心而朝着良性方向發展。

通過家長和我們多方面的引導與教育,xx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已習慣集體生活,聽老師口號有秩序的排隊;能獨立初步完成繪畫作品;活動時也沒有小朋友告狀了而且和小朋友一起玩相處很愉快。

有句話曾說,孩子是我們的縮影,你給他的是什麼教育,他就會給你什麼的表現。我們的愛心教育非常非常的重要,我會把我們的愛心教育延續下來,讓每一個孩子充滿愛的感恩的情懷。

教學的隨筆 篇五

今年是我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的第五個年頭,似乎應該得心應手了。可是,學段沒變,孩子變了。每個孩子都是個性迥異的鮮活生命。即使是前四年的經驗,也不可能搬來套用。今天早上,我和一位家長交談。我說:“今年是我帶一年級的第五年,但我覺得是最費心的一年。因爲,一年級的教師,似乎在高年級教師眼中,就是“問題學生的製造者。原來,沒有接觸過低年級,沒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才深深體會到,一年級老師的苦和累,只有教過一年級的老師才能感同身受。

研究低年級課程的專家們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教過一年級的教師沒有發言權。這幾天,我正在讀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一年級》。薛瑞萍老師也說:“我從來不和沒教過一年級的老師談論一年級的事情。今天的班會上,我跟學生談了許多。我只想讓學生知道,老師希望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一年級的孩子本來是可塑性最強的,教育效果最明顯的。可是,卻因爲早早的進入幼兒園,沾染上許多壞習慣,而讓一年級教師的工作變得被動而艱難。譬如,語文課上,老師指導生字的書寫,一筆一劃地指導,孩子們也認真看了、聽了、描了——正確的筆順筆畫似乎沒什麼。可是,到了課下自己寫作業時,原來小腦瓜中儲存的記憶就佔了上風。管他三七二十一,把課堂上老師教給的東西又擱置腦後。因爲,第一印象對一個人來說,力量不可估量啊!

調皮搗蛋是國小生的天性,也是他們心理髮展必經的階段。教學中遇到孩子們的不停吵鬧時,再怎麼心軟的教師也會變得“兇狠,輕者扯大嗓門高喊“安靜!,重者則直接動手打罵學生了。這兩者都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因爲吶喊或者打罵之後,學生們調皮搗蛋的性子並不會立刻改正,它們依然會在下一節課上繼續自己的行爲,並且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完全不會記得之前因爲調皮而捱打過。這時候,很多老師選擇了一種方式,那就是讓自己變得兇狠一些,動不動便出手打學生,知道學生學乖了,害怕自己了,每一節課的表現也就自然好些了。

這種方法估計不少老師會用到,對於一些富有幾十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來講,想要有效組織好課堂教學,這一招依然很有效。因而我看到的實際情況是,很多教學經驗相對較簡單的教師對學生的打罵甚至可以用“無以復加來形容,只要學生稍微動一下教師就立刻面露兇相,直到嚇得學生再也不敢搗亂了爲止。通過這種方式,教師是將課上下去了,但我不知道學生在心裏會怎樣評價這位老師。也許學生會一輩子都記得該老師,但這種銘記更多的只會是恨和怕。

做教師如果做到這一步真可以說是失敗的,懂得教育規律的人都知道愛動愛鬧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階段,即便是那些常常動手打學生的教師,他們小的時候多半也和現在這些孩子們一樣愛動愛鬧。如此對學生下“狠手或許是爲了報復當初自己的老師對自身的兇狠吧?

在我看來,完全不打罵學生幾乎不可能,但通過讓學生害怕自己來樹立教師的權威則是徹頭徹尾的失敗。每一位有經驗的教師總是能夠很好地處理孩子的天性和有效組織課堂教學之間的矛盾,通過提升自己課堂的趣味性和講授的方式,來贏取學生們的欣賞和喜愛。喜歡一個人或許很難,但討厭一個人卻很容易,對學生來講,一旦他真正的喜歡上了你,那課堂上他的表現可就同日而語了。

不要讓學生怕你,而要讓學生喜歡你。因爲,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如何做一個讓學生不害怕,又樂於聽從的一年級老師——既做到心平氣和,又達到教學井然有序。我一直在摸索。希望我能很快得償所願。

班主任3月份的教學隨筆 篇六

現在許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過早的送進城讀書,有的幼兒班、學前班就送去了,孩子小的才3、4歲,大的才5、6歲,大都寄宿在熟人、朋友家或寄宿在老師家。殊不知孩子過早的離開父母,缺少父愛與母愛,一個天真爛漫、活潑開朗、肯說話的孩子早早的就變深沉了,怕說話了,害羞了,性格變內向了,他們也成了留守兒童,而這些留守兒童的造成者不是別人,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

我個人認爲,幼兒、學前、國小、國中的孩子的學習,重點在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打基礎,這個時候的孩子只要學得走就可以了,要求不要太高,分數在70~95之間就行,而這些除了學校教育,大的那頭還在家長。許多大人都有一個不好的習慣,總是以爲孩子送到學校就是老師的事,或者認爲孩子送到老師那裏就是最安心的,自己從來就沒有想過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就是那麼6、7個小時,孩子隨父母的時間要多得多,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的影響着孩子。雖然集體的教育會讓孩子學到很多家裏學不到的東西,老師的話對孩子有時像聖旨,但老師就是老師,他們不是爸爸、媽媽,那是有區分的。孩子的行爲習慣除了國小階段7~8歲,一個最重要的階段就是七年級、八年級,也就是12~15歲,這段時間是最難管的,一旦學壞,九條牛都拉不回來。所以,家長們不要盲目,不要攀比,不要覺得花花綠綠就好,時髦就好,繡花枕頭大家都是知道的,就是到了自己面前總是跳不出、放不開,孩子該放在身邊的時候一定要放在身邊,不要嫌麻煩,該放出去時(高中、大學)一定要放出去,不能該捏的時候不捏,該放的時候不放,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發展都不好。我是一個過來人,也是一位老師,我的孩子都大了,最小的都滿過22歲了,兩個孩子都比較聽話、懂事,對自己的事業、工作也積極努力,從不懈怠,爲人處世、與人交往也懂得寬容、理解,總是先人後己,能和諧相處,他們的成長、學習、工作、爲人都與我的家庭的好的傳統教育,我與妻子的表率作用分不開,當然也離不開學習老師的教育,我的孩子高中以前就沒有送出去讀,除了我沒有錢送出去,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把孩子培養成留守兒童,不能忽略了親情教育,不能忽略了12~15歲這個關鍵期。

我說的也許是自我的體驗,也可能偏激了一點,留給各位家長參考吧。

教師教學隨筆 篇七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遊戲爲生命的”。孩子們就是在遊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 如何使遊戲真正成爲孩子們自己的遊戲,如何在遊戲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玩什麼,怎樣玩,玩多久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放開手,給予他們自由發揮潛能的機會。

遊戲都有規則,有的是明顯的規則,有的是隱藏的規則。遊戲的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也可以在孩子選擇了“今天玩什麼”後,再來問問:“你們想怎樣來玩這個遊戲呢?”此時,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規則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則是不合理的。當一個遊戲提出多種玩法時,我們可以讓他們去試一試,在試過之後他們就會自己得出一個結論——“這樣玩是最好的”。

例如:玩“瓶瓶罐罐總動員”時,幼兒提出了很多種玩的方法,有的可以一個一個套在一起,幼兒可以把它們一個搭起來等不同玩法。”通過實踐,孩子們提出的規則要求沒辦法完成或是很難完成時,我們也要讓他們去試一試,在試過之後他們自然而然又會得出另一個結論——“這樣玩是不行的!”。實例證明遊戲活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們自由地選擇了行爲方式,才能真實的表現他們的心理狀態,反映他們的發展水平,毫無拘束的表露他們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他們頭腦中所想到的一切。

總之,撒開手讓幼兒按自己的意願,獨立自主的去選擇遊戲的方式方法、規則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開展遊戲過程中,教師做到“放”、“導”結合,會讓幼兒更深地體會“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從而也會體現出遊戲是幼兒基本活動的真諦。

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玩沙包、有的玩跳繩、有的玩皮球……院子裏熱鬧非凡,生機勃勃,到處都是孩子們的笑臉,開心的笑聲,就連最內向的琪琪小朋友臉上也樂開了花,像只小蝴蝶在院子裏飛舞。由於琪琪小朋友是從外地轉過來的,性格內向,很少與同伴接觸,一日活動中,總覺的這孩子少了些童稚,多了些憂鬱,在集體中顯得鬱鬱寡歡,因此戶外活動時,她總是自己躲在一個角落,不願跟其他的小夥伴一塊做遊戲,一塊活動,很多的活動技巧也掌握不了。我常用愛的眼光去看他,用溫暖的手去牽她的小手,摸摸她的頭,用寬闊的雙臂去擁抱她,並且讓班裏的孩子們都去接近她,跟她做遊戲,教她跳繩、玩球等。一天,孩子們告訴我:“老師,琪琪會跳繩了!”真讓人驚歎啊!於是我高興的抱起她:“你太棒了,繼續努力!”琪琪的眼睛裏放出了平時不多見的興奮之光,笑臉也生動起來。我又不失時機的在全班孩子們面前表揚了她,還讓她跳繩給大家看,從此以後,琪琪時不時不地展示跳繩的本領,很多花樣技巧讓她跳的很輕鬆自如,別的活動也隨之增進,整個人都變了,變得愛說愛笑,活潑自信。

這件事,讓我看到表揚在幼兒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形成自己肯定與自我欣賞的良好心態。同時,讓我意識到不管哪一個孩子,都需要愛,需要溫暖,尤其是來到我們集體中,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真誠的伸出援助之手,一切都會變得那麼美好!

是一個乖巧的孩子,她學習知識都很好,上課也很認真的聽,各方面表現都不錯,但是文瑩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挑食,平時裏,她不喜歡吃肉,把肉挑到一邊,過幾天看見不喜歡吃的菜又挑到一邊,一口也不動。不論老師怎麼勸,就是不吃。在與家長多方交流中也發現,她在家裏也是這樣的,挑食很厲害,家裏也沒有辦法,家裏人都很寵着她,就特別喜歡吃零食,整天大把大把的零食。爸爸媽媽還好一些,就是爺爺奶奶特別慣着她,她要什麼爺爺奶奶就給她買,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所以文瑩看起來特別瘦弱,弱不禁風的樣子。

一次中飯,吃的蘿蔔菜,我看見她把蘿蔔挑到一邊,我走了過去,我問她:“文瑩,你爲什麼不吃這個呀?”“它長的太難看了,一點也不好吃。”“你沒吃就說難吃呀!”“肯定不好吃,我纔不要吃呢?”這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今天講的小白兔的故事,然後對她說:“文瑩,我告訴你一個祕密,小白兔最喜歡吃蘿蔔了,你看小白兔多漂亮呀,它就是因爲吃了蘿蔔才變漂亮的!”文瑩看了看我,眼睛眨了眨說“是真的嗎?”我點點頭。她夾了一塊放到嘴巴里,然後又吐了出來,“不好吃!”我忙說,你剛放到嘴巴里可能是有點怪,可是小白兔在嘴裏嚼嚼就可香了。然後她又夾了一塊放到嘴巴里,嚥了下去,後來看見她把所有的蘿蔔都吃光了。

從這以後,我每一種菜都編一個故事,後來每天吃飯的時候,她還會和別的小朋友說“這個吃了會長高,會漂亮的!”然後大口的吃了起來。

教學的隨筆 篇八

當前全區課堂教學改革在區教研室的大力推動下,已經營造並形成了良好的氛圍,各校正以實際行動紮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結合全區課改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我校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進而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我的觀點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現代視聽工具和信息傳播工具進行教育教學,擴大教學範圍,提高教學效率,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標誌。

關於充分利用現有信息技術條件,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我主要談以下幾點嘗試與思考,與大有交流:

1、廣泛建立與家長的飛信、QQ羣、微博、微信等交互式聯繫。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密切家校聯繫,遠程指導學生和家長明確學習要求,完成作業或前置任務,爲教育教學提供有益的助力。並且通過收集反饋信息,實現交互式因材施教。

鏡頭一:某家長收到如下飛信:“今天數學作業是《同步訓練》22頁解答題的第1題,挑戰自我第1題,第2題,整理在演草本上,注意規範書寫步驟。前置作業第1課。請家長督促。”

當家長每天能收到來自孩子的任課老師的飛信時,對於孩子在校各科的學習進度和要求瞭如指掌。家長能及時指導並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在培養孩子方面家校同盟瞬間交匯對接,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思考一:隨着網絡交互式終端延伸至每一個學生家庭,遠程全天侯指導學生學習成爲可能。利用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全面的交互式的指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於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了如指掌,使課堂上的交流與指導有更強的針對性。未來,隨着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學生人手一個無線終端的學習方式成爲可能,屆時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變得更加便捷且豐富多彩,在時間、空間上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充分的迎接新技術挑戰的準備。

2、通過鼓勵和引導學科教師製作和使用“微課程”,有效提升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我們學校還將“微課程”資源上傳到共享雲盤上,爲學生自主遠程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鏡頭二:裴景娜老師爲組長的生物教研組正在製作“觀察關節構成”的微課程。他們買回一條豬的前腿關節,小心剖開關節外的肌肉和韌帶組織,充分展露出關節的內部構造,一邊用手機拍攝,一邊講解,錄製出關於關節結構學習的視頻微課,最後用繪聲繪影軟件對視頻進行編輯加工,。一段5分鐘的視頻“微課程”上傳到共享的360雲盤上,不僅可供全體生物教師每一屆學生學習該內容時點擊使用,也爲學生課外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不限點擊次數的課程資源。

思考二:建立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將有助於未來實現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今天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還稱不上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我們只是通過“導學案”或前置任務單告訴學生學什麼、何時學、怎樣學、學多深、學多快、學多少,這一切仍然都是由教師掌控下進行的,學生仍然沒有擺脫被動接受的狀態。真正的自主學習是學習者自己掌控學習內容、時間、程度、進度、方式和節奏。不懂的問題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反覆看反覆聽,直到明白爲止,不受任何外在的強迫。當學習可以被自己掌控時,自主學習才真正的開始。未來,信息技術使教師的職責發生重大變化,將不再以傳授知識爲主,而是重在建設網絡學習資源,培養學生掌握信息處理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和共建學習資源將成爲教與學的核心。

3、發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拓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自主空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習效率。

在今天信息化課堂的大環境下,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學生的信息素養已成爲影響着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在更加直觀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側重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了學生的自主體驗,強化了學生的求索探究精神,並在合作進行的小組學習過程中鍛鍊了合作意識。

鏡頭三:生物學科閆亮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正在演示着自己和小組同伴一起製作完成的“西瓜蟲避光趨陰實驗”的DV視頻畫面。教師通過安排學生利用週末時間自行捉西瓜蟲並進行實驗,並要求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互相協作錄製實驗的過程,在課堂中展示。通過這種方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並且使知識的鞏固成爲自然而然的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和進取的無窮樂趣!在課堂中學生展示着自己製作或觀賞着同伴完成的作品,學習的過程變得趣味無窮,怎能不提高課堂效率?

思考三:在當今信息時代,科學技術已成爲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信息化已成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總趨勢。在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大背景下,教育勢必受到信息技術的強烈衝擊。建立在基於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全新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教育教學改革,必將成爲新時代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國小教師教學讀書隨筆 篇九

【摘 要】法國思想家羅梭說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爲“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爲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認爲:“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並提出了“好課”的9級標準。筆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礎上,另闢蹊徑,提出了“好課”的7級標準,並結合課例作具體地觀課。

【關鍵詞】教學內容 語文觀課 王榮生 標準

一、引論──磨他山之玉

法國思想家羅梭說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爲“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爲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其著作《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書中,作了這樣論述:“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堂組織散漫一點,教學中出現一些彎路插曲,都是常態,無傷大雅,語文教學的課堂形態應該走向相對地寬鬆乃至有節制的隨意。過於精巧的、講究一分鐘一分鐘‘流程’的、教師一口美辭假聲抒情的、一舉一腔分明比表演還像表演的語文課,也許應該被看成變了態的語文課。”

據此,王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一堂語文“好課”的9級標準:(1)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2)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4)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常態一致;(5)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6)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7)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8)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9)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誠然,在精彩紛呈的語文教學領域裏,我們看到了太多形式主義,對於語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種終極的追問。殊不知,語文本姓語,脫離了“語”,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繡腿,徒勞無益。但是,細細回味王教授的這9級標準,筆者認爲有三處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級和第二級有重複,如果說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的內容”,那麼該教師定“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故此,筆者認爲第一級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級和第五級相比,第五級更指向語文的根性。當教師所選用的語文教學內容與學術界的認識相一致時,這教學內容就不再是變態。誰能說遵循了學術界對各種文體的普遍認識,還會是變態呢?如果這樣說,那學術界的認識就不正常,或者說教師對學術界的認識沒有搞清。故此,本人認爲第四級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級更指向於教學方法,而非教學內容。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教師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用是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但課後學生到底學到多少,這就要看教師方法是否得當,而第七級的介入似乎有另類之感。

此外,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一個獨立體,有着獨有的教學個性,這也是決定一節課教學內容是否得以有效實施的主要標準之一。故而,筆者認爲由教學內容觀語文課是否有效,應具備七級標準(王教授提出的九級標準中的六級標準+教學內容與教師個性相融合)。

二、立論──闢個人蹊徑

標準的意義在於衡量,七級標準的意義同樣在于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優劣。那麼,該如何運用七級標準來衡量一節語文課?然在王教授的書中“寤寐求之”,終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終。”爲此,筆者憑藉點滴思考,自闢蹊徑,結合身邊的課例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拙見,以拋磚引玉。

1.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對於語文的定義,葉聖陶先生作出這樣解釋:“語文就是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3]基於這一共識,洪鎮濤先生亦強調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應該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前輩們的言論不僅爲語文正了“名”,即教語文的內容;同時也爲當前的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即語文教學的本體是指向語言,語文課要使學生獲得語言。

以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爲例。課中,該老師將教學內容分爲六個板塊。第一板塊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即請學生根據老師說的本站,猜文言詞彙。第二板塊模仿古語,自我介紹,即請學生模仿“楊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紹。第三板塊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即通過多次嘗試(參考註釋自由讀──指名讀──引導理解疑難字詞意思,標斷句符號──範讀引領──指名讀──齊讀),指導學生讀通順古文。第四板塊整理理解,敘說故事,即請學生用白話語言說一說故事,再次加深疑難詞語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品味,以體會楊家小孩的聰慧之處,並隨機指導學生角色朗讀、表演朗讀。第六板塊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即請學生選取一個版本,給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話版的《楊氏之子》劇本補充臺詞,並和同桌對演。

縱觀以上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不難發現,這位老師從讓學生猜文言詞彙以初識古文語言,模仿古語自我介紹以近距離觸摸古文語言,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引領學生與古文對話,整理理解敘說故事以理清文脈,深入文本品味語言感悟古文語言之妙,到最後的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引領學生學以致用,至始至終都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由此,筆者認爲該教師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2.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古語有云:“大道至簡。”意指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教學內容的選取亦是如此,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天地裏,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霧森林,直達語文的根,摘取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簡簡單單教語文”。

仍以上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爲例。課堂中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設計(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模仿古語,自我介紹──理解字詞,讀通古文──整理理解,敘說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語言──補寫劇本,內化語言)足見該老師的匠心獨運,六個板塊循序漸進,最終指向一個教學內容,即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古文語言。但遺憾的是,這位老師似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受用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古文,老師如此大密度的訓練,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恐怕都難以受用。皮亞傑認爲兒童建構知識的過程一般爲四個階段:拿過來、裝進去、存起來、提出來。由此,筆者想,受心理年齡的限制,當學生的頭腦在短時間內裝進大量新知後,保存中就會出現顧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時大多是殘缺不全的知識。若長期以往,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也會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

在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課文佔了近乎80%的份量,爲了對這些不同體裁、不同文體的文章加以區分,學術界對它們的特點進行詳細地區別,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所學的學術界已有定論的語文知識不斷地進行專業教學,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個套路或有悖學術界認識來進行教學。

再以《楊氏之子》爲例。課堂中,老師從猜文言詞彙、釋讀課題、讀通文本、品味語言到內化語言,遵循閱讀教學的基本之路。但在“內化語言”這兩個環節,筆者認爲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術界的認識有失偏頗。爲了給學生創作以示範引路,老師創作了劇本前兩句臺詞,其中古文版劇本的臺詞是這樣的:

小楊(爲孔設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楊梅,皆新鮮而甜蜜。夫子請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楊梅以示兒,微笑):多謝賢侄。哦,楊梅,此是君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