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鄉鎮扶貧報告多篇

鄉鎮扶貧報告多篇

【第1篇】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範文

上高橋回族彝族苗族鄉是大關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集高寒、邊遠、貧困、山區、民族五位一體,氣候惡劣、山高坡陡、基礎薄弱、產業滯後、羣衆貧困,全鄉轄6個行政村153個村民小組4495戶18545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32.53%,全鄉經濟總收入4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6元,是遠近聞名的貧困鄉。去年,上高橋鄉在市、縣的關心指導下,把精準扶貧與區域開發點面結合,建造血式扶貧新格局,在打堡村先行試點,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扶貧資金用活了,羣衆思想變活了,項目產生了疊加效應、擴大效應,項目實施引起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衆多媒體關注,一年來全鄉黃牛養殖存欄增加近2000頭,真正破解了貧困山區產業發展難、羣衆增收難、資金籌措難的三難問題。

一、產業扶貧就是要走滾動發展之路

2022年初,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進項目資金下達了,上級給這個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貧困村下發100萬元扶貧款,這卻讓鄉村幹部犯了難,怎麼發、發給誰、幹什麼?

以前,財政投入產業扶貧資金都是以無償方式發放給農戶,導致羣衆享受扶貧資金和物資心安理得,產生了嚴重的等、靠、要思想,甚至出現攀比、盲求等現象,久而久之,羣衆自身脫貧致富積極性不高、惰性思想蔓延,扶貧工作陷入了越扶越被動、越扶越落後的怪圈。扶貧資金髮到農戶手裏後,種什麼不見什麼,養什麼也不見什麼,最終的致富項目五花八門,成不了氣候,甚至會有人把錢挪作他用。聽聞100萬元的整村推進項目落在打堡村並初步計劃發展養牛後,便有羣衆三五成羣在一起議論,每家能夠分到多少錢,還商討先買牛待資金兌現後將牛賣掉套取四五千塊扶貧資金。一霎間,種種輿論四起。

到底是沿襲過去的做法,四平八穩的把資金髮下去呢,還是設法破解這一窘境,讓上高橋扶貧工作走出一條新路,真正讓羣衆致富?圍繞這個主題,鄉黨委政府及時組織人員開展了深入的調研,在鄉村組三級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討論,並積極向上彙報爭取,在市、縣指導下,明確了思路、堅定了信心、統一了思想,扶貧要靠產業,產業必須滾動持續發展,方能走出一條扶真貧、真扶貧之路。

《上高橋鄉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進規劃方案》,明確制定扶勤不扶懶、扶先進不扶後進,以勤帶懶、以先進帶後進的基本思路,以滾雪球模式發展,農戶自願申請,選出適合養母牛的農戶作爲精準扶貧的點,每頭牛補助5000元,2年後繁殖的小牛歸農戶自己所有,5000元本金再傳遞到另一家農戶手中,循環使用,變無償扶貧資金爲滾動發展基金資金,有序擴大覆蓋面,力求發揮扶貧資金最大化效益。滾動資金回收後鄉統管、村監督、村民小組羣衆集體議決,用於發展產業、投入公益項目建設。

二、組建龍頭企業,有力發揮帶動作用

要把這個項目按照滾動發展的模式運作好,缺不了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市委辦、市委統戰部、縣委掛鉤幫扶上高橋鄉以來,多次組織人員深入基層調研論證、分析研判,幫助上高橋鄉理清了產業發展的思路,就是要在扶貧工作中緊扣精準扶貧,實行區域發展和點面結合滾動發展,以打造種草養畜示範區爲目標,採取上游公司闖市場拉動、中游大戶提幹勁帶動、下游小戶夯基礎撬動三線齊動,堅定不移的發展黃牛生態養殖,闖出一條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路來。

2022年,引導成立了第一家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大關縣琦鑫黃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2022年獲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稱號,2022年該社發展註冊成立了大關縣琦鑫農產品生產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琦鑫牌黃牛乾巴系列的條碼、商標註冊、qs認證,形成麻辣牛肉、黃牛乾巴、滷牛肉、紅燒牛肉等系列產品,年生產加工能力250噸,實現產值900餘萬元,成爲全縣有名的黃牛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爲一體的龍頭企業。此後,相繼成立了天軍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寨黃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形成養殖戶與龍頭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充分調動了農戶養殖黃牛的積極性,營造了加快黃牛養殖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2022年帶動全鄉發展社員1400餘戶,10頭牛以上的大戶40多戶,養殖黃牛5000餘頭,流轉土地種草6000餘畝,出欄黃牛3000餘頭,實現產值3300餘萬元,人均增收200元以上,佔全縣黃牛養殖的1/3以上。

三、想妙計求破解,依靠羣衆謀發展

方向定了,政策明確了,單有鄉村幹部瞭解知曉還不夠,如果羣衆不支持、不參與,再好的政策落不了地,也就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見不到效益,解決不了問題。

鄉里成立了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項目實施領導組,研究制定了項目實施的方案、細則,組織鄉村組三級幹部40餘人分爲8個工作組進村入戶逐戶開展宣傳動員、政策解釋等工作,對羣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一開始,工作組人員不同程度存在畏難情緒,工作中羣衆不理解,唏噓聲、謾罵聲、譏諷聲、質疑聲聲聲入耳。參加工作的村組幹部們的感受是有時候口都說幹了,還不得一個好。熱情換來的是冷眼,熱臉貼的是冷屁股。

打堡村總支書記說:既然定了方向和目標,工作再難也要幹,哪怕想盡千方百計、走進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我們也要把工作做下來。此後,我們多次召開村三委、支部書記、羣衆代表、村民小組長會議,組織工作人員頂烈日、冒風雨,全體參與工作的黨員幹部牢牢將黨的羣衆觀點記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走進田間地頭、農家小院,與羣衆面對面、心貼心交流,少了一些空對空、多了一些實打實,以實際行動最終獲得了羣衆對我們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形成項目開展戶戶參與、人人支持的局面,爲項目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

四、把項目實施好,資金能收回是關鍵

既然是滾動發展,項目實施得好是第一個關鍵,資金收得回來是項目成功與否的標誌,這是鄉村組三級的共識。在多次的辦公會上,各級幹部緊緊圍繞要保證項目實施得好資金收得回來出謀劃策,獻言獻計。

鄉里明確了幾條措施:

一是爭取縣畜牧局的支持,在母牛購置、疫病防控、養殖技術培訓等方面由縣鄉落實專人負責,保障農戶的牛養得好;

二是把養殖戶納入琦鑫黃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確保牛能賣得出去,產生得了良好的效益;

三是領導組與打堡村簽訂目標責任狀,提供項目實施的村規民約範文供村民討論,細化明確村級組織職能、互助組(村民小組長)權利與義務、村民的權利與義務;四是基本以村民小組爲單位成立項目實施互助組,村民委員會與互助組以及互助組成員簽訂《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進項目協議書》,互助組與村民簽訂承包協議,村三委引導全體項目參與村民討論通過《打堡村實施行政村整村推進項目村規民約》,互助組和農戶簽訂《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進項目資金髮放確認書》,對村、互助組和互助組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確保項目實施公平、公正、公開,資金回收循環正常運行。

五、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做到公開透明是重點

扶貧資金的兌現和落實是一件大事,爲了保證項目運行和資金運作安全,鄉政府將項目整體發包給打堡村委會,再由村委會物色精兵強將作爲互助組組長,組長負責物色2名互助組成員搭班組成3人相互監督、相互支持的工作互助組,最後由互助組對村民小組成員進行資格審覈,將村民委員會承包的項目分包村民,負責項目的發包、項目實施的動態監管以及項目資金的收取,這三個項目運行的關鍵環節都在上級和羣衆的全程監督下運行。

爲避免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仍然有少部分羣衆存在套取資金的幻想,還對項目覆蓋的牛實行打耳標、拍照、登記造冊等,登記完畢之後在全村公示,公示無異議後才通過一折通將資金兌現到農戶。鄉政府還與村簽訂《上高橋鄉2022年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進項目廉政承諾書》,確保資金安全、幹部廉潔、羣衆滿意。

【第2篇】鄉鎮實施精準扶貧調研報告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關於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目標任務

通過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覈,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戶,逐步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爲科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

精準識別是指通過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將貧困戶和貧困村有效識別出來,並建檔立卡。

精準幫扶是指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戶和貧困村,深入分析致貧原因,落實幫扶責任人,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精準管理是指對扶貧對象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建立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實時反映幫扶情況,實現扶貧對象的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爲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決策支持。

精準考覈是指對貧困戶和貧困村識別、幫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對貧困縣開展扶貧工作情況的量化考覈,獎優罰劣,保證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

二、重點工作

(一)建檔立卡與信息化建設

(1)建檔立卡。國務院扶貧辦制定《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明確貧困戶、貧困村識別標準、方法和程序,負責省級相關人員培訓、督促檢查、考覈評估等工作;各省(區、市)根據國家統計局確定的分省(區、市)和分片區貧困人口規模,按照《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中確定的貧困人口、貧困村規模分解和控制辦法,負責將貧困人口、貧困村規模逐級向下分解到村到戶,並負責市縣兩級相關人員培訓、專項督查等工作;縣負責貧困戶、貧困村確定,並組織鄉(鎮)村兩級做好建檔立卡工作。20xx年10月底前完成建檔立卡工作,相關數據錄入電腦,聯網運行,並實現動態管理,每年更新。

(2)信息化建設。國務院扶貧辦制定和組織實施全國扶貧開發信息化建設規劃和建設方案,制訂標準規範,整合辦內原有信息系統,建設統一的應用軟件系統。各省(區、市)、市(區)、縣(區)負責設備購置、人員配備、數據採集和更新等工作。通過信息化建設,引導各項資源向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配置,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此項工作20xx年12月底前完成,以後逐步升級完善。

(二)建立幹部駐村幫扶工作制度

(3)各省(區、市)普遍建立幹部駐村工作制度,做到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幫扶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並建立駐村幫扶工作隊、貧困戶幫扶責任人數據庫。此項工作由各省(區、市)負責,20xx年6月底前派駐到位。

(4)做好乾部選派工作。各省(區、市)要充分動員黨政機關、人民團體、民主黨派、企事業單位參與駐村幫扶工作,選派有較高政治素質、能力較強、特別是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幹部,參加駐村幫扶工作,並明確職責分工、幫扶項目、考覈辦法和問責制度等。

(5)落實幫扶責任。駐村工作隊負責協助村兩委摸清貧困底數,分析致貧原因,制定幫扶計劃,協調幫扶資源,統籌安排使用幫扶資金,監督幫扶項目實施,幫助貧困戶、貧困村脫貧致富,不脫貧、不脫鉤;協助基層組織貫徹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參與各項扶貧開發工作。

(6)建立健全幫扶制度。各省(區、市)建立健全駐村幹部的選拔、培訓、管理、考覈、激勵、保障等制度,充分調動駐村幹部的積極性,對工作成效顯著的要提拔重用,對工作成效不明顯的要實行退出和問責。加強駐村工作隊的規範管理,實現駐村幹部幫扶長期化、制度化和規範化。

(三)培育扶貧開發品牌項目

各省(區、市)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大力培育行得通、能管用的扶貧品牌。

(7)雨露計劃。各省(區、市)扶貧和財政部門會同教育、人社等部門,完善雨露計劃實施政策和規劃,對參加中高職教育或兩年及以上職業技能培訓的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家庭發放生活補助,提供扶貧貼息貸款支持,提升貧困戶新成長勞動力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穩就業、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繼續做好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農村適用技能培訓和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培訓工作。

(8)扶貧小額信貸。各省(區、市)扶貧、財政和金融部門負責完善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對沒有外出就業、有一定技能又有創業意願的貧困戶發放小額信貸貼息貸款,支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幫助換窮業。提高瞄準性,加強監管,真正惠及貧困戶。

(9)易地扶貧搬遷。各省(區、市)發展改革委(局)與扶貧部門共同負責制定規劃和計劃,對不具備生存發展條件、就地脫貧成本高、難度大的貧困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結合新型城鎮化中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使這部分貧困羣衆徹底挪窮窩。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搬遷戶的意願,並着力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社會融入等問題。

(四)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10)各省(區、市)扶貧部門要將扶貧措施與扶貧開發建檔立卡緊密銜接,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在培育扶貧開發品牌項目的同時,繼續做好整村推進、互助資金、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等專項扶貧工作。

(11)各行業部門,要重點圍繞落實25號文件,組織實施好村級道路暢通、飲水安全、農村電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產業增收、鄉村旅遊扶貧、教育、衛生和計劃生育、文化建設、貧困村信息化十項重點工作。各行業部門按照25號文件要求,制定相關辦法並組織實施。

(五)提高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精準性、有效性

(12)搭建社會扶貧信息服務平臺。國務院扶貧辦統籌建設中國扶貧網,將貧困戶、貧困村的需求信息與社會各界的扶貧資源、幫扶意願進行有效對接,互聯共享,實現社會扶貧資源的精準化配置。各地也要根據實際,搭建社會扶貧信息服務平臺。國務院扶貧辦負責頂層設計,各級扶貧部門組織實施,20xx年底前完成。

(13)完善社會扶貧幫扶形式。鼓勵引導各級定點扶貧單位、參加扶貧協作的東部省市、軍隊和武警部隊及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社會扶貧參與主體,到貧困地區開展形式多樣的扶貧幫扶活動,努力做到幫扶重心下移到貧困村、幫扶對象明確到貧困戶,幫扶措施到位有效,幫扶效果可持續,實現社會幫扶的精準化、科學化。國務院扶貧辦負責制定相關政策,各省(區、市)負責制定實施方案,於20xx年9月底前完成。

(六)建立精準扶貧考覈機制。

健全貧困縣精準扶貧考覈機制,建立貧困縣約束機制,研究重點縣退出機制。

(14)中組部牽頭,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統計局配合,20xx年12月底前修訂出臺《關於加強和改進貧困縣考覈工作指導意見》,重點考覈黨政領導班子和黨政領導幹部將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完成減貧增收任務情況,增設精準扶貧考覈的內容、指標,併合理確定分值權重。

(15)國務院扶貧辦會同發改委、財政部,20xx年6月底前修訂出臺《扶貧工作考覈辦法》,重點考覈地方政府扶貧責任落實情況以及扶貧成效。逐步建立以考覈結果爲導向的激勵和問責機制。根據考覈和評估結果改進和完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現精準扶貧、陽光扶貧、廉潔扶貧。

三、保障措施

(一)深化思想認識

精準扶貧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扶貧開發工作的新要求,是解決扶貧開發工作中底數不清、目標不準、效果不佳等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化認識,統一思想,把精準扶貧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

(二)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片區牽頭單位、行業主管部門都要做好精準扶貧各項工作。強化扶貧開發隊伍建設,加強縣、鄉(鎮)兩級扶貧部門力量,保障工作經費,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工作效能。

(三)強化責任落實

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原則,逐級分解落實;扶貧部門要抓好精準扶貧工作的頂層設計、溝通、協調、指導和服務工作;相關行業部門要按照分工,發揮職能和行業優勢,切實加大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的幫扶力度;要搭建有效平臺,引導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工作。

鄉鎮實施精準扶貧調研報告範文

【第3篇】鄉鎮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情況報告

鄉鎮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情況報告

爲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扶貧開發建檔立卡相關文件和會議精神,切實做好我鄉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建立健全扶貧對象識別機制,有針對性地落實扶貧政策、對扶貧對象實行動態管理、加快我鄉扶貧攻堅進程,結合市扶貧移民局統一安排部署,現就我鄉開展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完成情況

(二)建立健全檔案資料

貧困對象識別後,通過入戶登記,實事求是地獲取了貧困對象的各項信息資料,並組織各村信息錄入員將對象信息錄入電腦,建立電子檔案,做到戶有表、村有冊、鄉有電子檔案,並上報市扶貧移民局備案。

二、主要做法與措施

(一)加強領導,組建工作機構

一是成立了由鄉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其他相關人員爲成員的xx鄉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和指導。各村組建專門工作班子,加大落實力度,全力推動精準扶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二是結合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組建5個以包村領導、駐村幹部、村社幹部爲主體的駐村工作隊,分別進駐5個行政村,將精準扶貧工作和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協同配合,各司其職,齊抓共管。

【第4篇】鄉鎮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自查報告

按照《xx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xx縣開展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x脫貧領發xx號)文件要求,xx鄉對標自查,分別從“四個意識”、政策落實、責任落實、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幹部執行能力、資金使用監管、督查調研、精準退出、落實八項規定精神等十個方面開展全面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自查情況

xx鄉積極召開鄉村幹部會,組織學習相關文件精神,要求鄉村幹部、幫扶聯繫人逐一對照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實施方案中涉及的十個方面50條問題,查問題、找不足、補短板。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等形式,查擺存在的問題,做到底數清、問題準,情況明,並建立問題、責任、效果“三張清單”,明確整改措施、整改責任人、整改時限,做到有的放矢。

二、重點問題、主要不足及原因分析

對照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中涉及的十個方面50條問題重點查找出的問題:一是貧困村文化室未達標;二是產業發展不足;三是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

三、整改措施及整改落實情況

一是根據貧困戶具體實際情況制定長效措施,科學規劃,提高幫扶項目精準度,到村到戶“精準滴灌”,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效。建立健全穩定脫貧增收的長效機制,提高“造血”功能,持續鞏固扶貧成果。貫徹落實《xx縣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實施意見》,在持續鞏固脫貧成效的思路、政策、機制、載體等方面,下深水、破難題,針對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提出的有效的幫扶措施。二是引導貧困戶發展花椒、核桃、脆紅李,積極開展技術培訓。2022年3月引入太時生物科技公司試種中藥材甜葉菊20畝,引導產業轉型。2022年3月爭取公益性崗位8人,清理xx鄉境內河道和村道,既美化環境又增加貧困戶收入。三是聯繫部門增加文化器材,積極完善文化牆,文化元素。四是落實幫扶責任人宣傳教育,做好資料收集整理。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繼續按照“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和“人脫貧、村摘帽、達四好、同奔康”的總體目標,落實“六個精準”、“三個一批”,抓好已脫貧戶“回頭看,回頭幫”,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一)“四個意識”方面。

我鄉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爲“頭等大事”來安排部署,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統攬和指導脫貧攻堅工作,堅持做到念茲在茲、唯此爲大,持續發力,攻堅克難,確保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主動作爲,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宣傳貫徹落實各項政策,確保各項利好政策落地落實。充分認識到脫貧攻堅的艱鉅性,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向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的最新要求對標看齊,積極調研瞭解貧困戶基本情況,分析貧困原因,釐清思路,精準施策。強化到2022年全面完成現行標準下的脫貧攻堅任務的緊迫感、責任感,不走過場,不做表面文章,高度重視脫貧攻堅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整改。在取得工作成效的同時,也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主動擔當。積極推動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正確把握區域發展和精準扶貧兩者關係,不片面注重面上工作的整體提升,真正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第5篇】有關鄉鎮精準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鎮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

爲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着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扶貧的問題,對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鎮的貧困狀況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鎮情

**鎮位於惠陽鎮西北部,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總面積73.7平方公里,總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轄13個行政村,123個村民小組,41個自然寨。全鎮有7所國小,教師71人,學生879人,鎮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5個,衛生從業人員17人。**鎮主要產業爲傳統種養殖業,主要農產品爲稻穀、玉米,規模小,價值低,品種單一。工礦業缺乏,經濟基礎薄弱。20xx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813萬元,國民收入1530元,農業總產值1400多萬元,財政收入9.8萬元,糧食總產量3707.8噸,人均糧食產量387.8斤,人均純收入1156元。近年,**鎮以旅遊業爲龍頭,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20xx年,全鎮旅遊收入總共123.1萬元。

(二)貧困現狀

全鎮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鎮均爲典型的高山地貌,烏肖、烏吉民等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爲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鎮大部分村寨位於深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於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於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後得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20xx年人口普查,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僅爲6.79年,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54.17%。20xx年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羣中(純收入924元/年·人),**鎮18—45週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佔11.26%,國小及以下佔34.5 %,在郎德的務農勞動力中,國中以下學歷所佔比率高達88.74%。由於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並且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爲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鎮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尤其在一類、二類村,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除了傳統農業,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遊業,但由於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下,管理辦法不科學,管理方式不規範,農民市場意識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其發展初步凸顯瓶頸。雖然在“旅遊興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近年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比較大,但還處於在對點(上、下郎德)的階段,一時難以全面鋪開。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衛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爲貧困戶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氣候變暖逐漸明顯,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部分農戶傾其所有並貸款投入到擴大生產,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養殖等造成暫時返貧。我鎮排夫村部分農戶爲調整產業結構,拉錢負債的購置折耳根苗、魔芋種、良種肉牛等,但因缺乏經驗,市場瞭解不足,加上經營不當,農產品最後不能轉變成商品,目前,這些農戶已是耗盡積蓄,甚至影響往後幾年的農業生產投入。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戶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309戶、1083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鎮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鎮羣衆沿襲着以種糧爲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園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鎮還有9個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這 18.3公里 路需投資91.5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5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隱蔽性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六)扶貧資金投向範圍偏小

貧困村分類有利於政府對扶貧開發進行分批引導,確保資金投向實現整體(整村)公平,但以“一類、二類”作爲資金投向的“導航器”有時難以實現各村的協調發展,扶貧開發在一定時期內顯得力度不夠,範圍不廣。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八七”扶貧攻堅,全鎮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6個重點村1608個貧困對象爲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戶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鎮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戶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戶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爲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商品豬、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西部開發的大好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戶,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戶引導、帶動貧困戶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新奇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爲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戶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進旅遊扶貧。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銅鼓之鄉”烏流村、“蘆笙之鄉”南猛村等人文景觀爲依託,擴大經營規模和就業崗位,覆蓋貧困地區農民,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貧、民政、衛生、財政、水電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監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爲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臺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輔以適當錢物,着力發展產業,特殊安排就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戶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溫飽的行列;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戶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鉤,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戶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爲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衆,增強人民羣衆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爲羣衆脫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戶的項目,都要由羣衆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衆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衆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兌現;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戶,把項目落實到戶,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戶,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衆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爲他們實現脫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戶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衆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戶、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一是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二是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的加工企業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加工範圍,由傳統地對糧食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擴大加工規模,由小規模、低檔次的手工作業向大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發展轉變,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競爭,多主體進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衆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寨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寨,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衆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啓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直接解決其生活困難。

【第6篇】鄉鎮貧困村扶貧調研報告範文

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爲民務實清廉爲主要內容的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密切聯繫羣衆、改進幹部作風、匯聚羣衆智慧力量的現實需要。按照縣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爲班子一把手,帶頭學習,帶頭轉變作風,帶頭查找問題和整改問題,帶頭下基層調研、指導工作,進一步密切黨羣幹羣關係。自我局3月18日召開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以來,我帶領局相關幹部多次深入_____鄉開展了羣衆路線教育實踐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_____鄉基本情況

二、工作成效

鄉黨委政府結合鄉情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分步實施,重點建設六大工程成效顯著。

(一)以助農增收爲核心,大力實施產業富民工程。

3、勞務產業:加強務工技能培訓,加速農村人才資源開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到每戶有一名 明白人,有組織的轉移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200人/年。

4、培育專合經濟組織:新成立柴胡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個,帶動農戶420戶,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一個,帶動農戶180戶。

通過實施產業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銀杏、核桃+藥材、魔芋、土雞的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形成鄉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爲目的,大力實施基礎強農工程

3、農村電網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內高壓、低壓線路,切實保障了農戶生產生活用電。

4、清潔能源有效推廣。大力推廣沼氣池、太陽能、節能竈等新型能源,農戶推廣面75%。

(三)以改善農戶生活環境爲重點,大力實施農居改善工程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政府補助、農戶主體的原則,大力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實施農戶庭院三建五改建設,對現有貧困戶的房屋、院壩、圈道進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廁4000平方米,舊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壩硬化5000平方米,入戶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設沼氣池350口,庭院綠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衛生廁所4個。全鄉四個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鮮明,設施完善,庭院整潔的新農村雛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務體系爲抓手,大力實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務體系。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農民參合率達到98%以上;提升村級文化活動室,規範管理好村級活動陣地,方便羣衆辦事,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提升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會保障水平。大力宣傳和認真落實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農村養老保險,農村五保戶、低保戶、特困戶,做到應保盡保。

3、建成了平安鄉村。建立十二戶聯潔聯防制度,完善矛盾糾紛調解機制,社會治安羣衆滿意率98%以上。

(五)以培養新型農民爲目標,大力實施素質提升工程

培養文明型農民,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培養技能型農民,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率達85%以上;培養守法型農民,增強農民依法辦事意識;培養創業型農民,落實農民創業扶持政策,引進、開發適合農民創業增收的項目。

(六)以增強基層組織戰鬥力爲着力點,大力實施組織創新工程

1、強化村級班子建設。堅持公推公選和公推直選,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尤其選好配強村支部書記,發揮好大學生村官的作用,羣衆對兩委班子滿意率98%以上。提升黨員致富帶動能力,組織農村黨員開展一幫一活動,全鄉78名黨員幫扶特困戶78戶。

2、堅持民主管理。進一步堅持並完善一事一議制度,羣衆對村務公開滿意率達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在準確識別對象的基礎上,鄉黨委、政府針對每一個貧困戶制定了五個一建設目標,即每戶建一個生態庭院,發展一個增收項目,轉移輸出一個勞動力,培訓一個致富明白人,戶均年增收一萬元以上。

(三)創新工作機制,精準扶貧到戶。

爲實現貧困戶五個一脫貧目標,戶戶落實五到戶措施,把真扶貧,扶真貧,精準扶貧落到實處。

1、項目規劃到戶。一是鄉成立規劃組進村入戶與羣衆面對面調查瞭解各戶經濟收入現狀和發展意願;二是按照各戶的家庭成員年齡結構、勞動力結構、地理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發展規劃;三是將發展規劃明白卡到戶上牆。

2、幹部聯繫到戶。一是縣級幫扶單位、鄉駐村領導、駐村幹部、村社幹部、大學生村官實行駐村包戶到人頭、到項目;二是幫扶幹部要掌握幫扶對象的經濟狀況、貧困原因、發展項目;三是把各項扶貧政策宣傳到戶,措施落實到戶;四是縣級幫扶部門每年上門幫扶不少於三次,鄉村社幹部每星期上門幫扶不少於一次。

3、資金補助到戶。一是項目建設資金補助標準經鄉黨委會議研究制定後全鄉統一以村全面公開。二是建設項目經驗收合格後及時直補到戶;三是鄉紀委加強對補助資金的監督,聘請義務監督員各5名,加強社會監督。

4、技術培訓到戶。一是培訓方式採取上門培訓、現場培訓、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二是圍繞銀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種養殖業專題培訓;三是對貧困戶全覆蓋培訓,每戶至少有12名產業致富明白人。

5、檢查驗收到戶。一是成立驗收組對幫扶農戶發展的產業和建設的項目完成一項驗收一項,每月驗收督查;二是驗收組人員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員參加,確保驗收準確、公正、真實;三是鄉上成立督導組負責督促檢查,對村工作組每季度述職通報;四是縣上半年進行一次檢查評估,年度驗收考覈,確保貧困戶當年增收脫貧目標實現。

(五)堅持羣衆路線,突出農戶主體。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議,以獎代補工作程度,項目建設以村爲單位實行四議兩公開一監管(即村支部提議,村支部、村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事項公開;結果公開;村廉委領導監督),規劃到戶的項目建設以農戶爲主體,充分調動廣大羣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設生態新村,幸福家園的熱情。

四、幾點啓示

_____縣_____鄉整鄉推進全域扶貧攻堅的做法和經驗有五點啓示:一是堅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是推進新一輪扶貧攻堅的堅強保障;二是堅持瞄準貧困區域,真扶貧,扶真貧的認識到位,思路清晰是強力推進基礎扶貧、產業扶貧、新村扶貧、能力扶貧、生態扶貧五大扶貧工程的前提;三是堅持踐行羣衆路線,務實創新,轉變幹部作風是精準扶貧到戶的關鍵;四是堅持着力構建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整合資源,投入到位是扶貧攻堅工作落地見效的重要手段;五是堅持注重發揮羣衆的主體作用是推進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第7篇】最新鄉鎮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下面是小編爲您準備的最新鄉鎮扶貧工作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和借鑑噢!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後續精彩不斷,敬請關注!

20xx年6月,自治區黨委五屆八次全委(擴大)會議確定了收縮戰線,突出重點,到村入戶,整村推進,三年解決44萬特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十年使329萬低收入貧困人口整體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方針和部署。隨着三年解決特困戶人口溫飽問題目標的基本實現,我州扶貧開發將開始新的進程,今後扶貧開發工作將主要圍繞兩大任務展開:一是鞏固溫飽成果,提高低收入貧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水平。二是進一步改善貧困鄉村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鄉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的落後狀況,爲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創造條件。也就是說,如何解決鞏固、提高的問題,是今後我州扶貧開發工作的中心任務。以此爲前提,xx年7月20日至30日,在計委艾委員的帶領下,由州扶貧辦、和靜縣、尉犁縣、輪臺縣、若羌縣參加的扶貧開發工作調研組一行10人,前往北疆學習調研。調研組克服天氣炎熱、路途遙遠等不利因素,合理計劃安排,歷時11天,對北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進行了調研。

其中,重點對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移民搬遷工程、托裏縣扶貧項目管理、裕民縣扶貧資金管理、吉木乃縣噴灌項目、福海縣扶貧開發檔案建設和管理、布爾津縣牧區扶貧項目等進行了實地調研。這次調研得到了自治區扶貧辦的大力支持,本委宋主任、沈書記也都親自安排部署並提出了具體要求。調研組通過座談討論、實地參觀、現場交流等方式,對當地扶貧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取得了很大收穫,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研基本情況

(一)伊犁州、博州兩地扶貧開發工作概況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區級副省級單位,州直下轄八

縣二市,由國家、自治區確定的重點扶貧開發單位共207個,其中重點貧困縣兩個,重點鄉19個,重點村186個(含州確定的重點村10個)。到2003年底州直尚有貧困人口27806戶143549人,佔州直農牧業人口的8.7%。伊犁州確定的扶貧開發的目標是:經過六年的努力奮鬥,到2022年末,按現行貧困線標準,在自治區率先全面解決低收入農牧民的溫飽問題。基本步驟是突出重點、整村推進、分批整體解決。前四年爲解決溫飽攻堅階段性,後兩年爲鞏固階段。2022年的任務是,力爭30%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200元,農村低收入人口降低到10萬人左右。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與哈薩

克斯坦共和國接壤,邊境線長達385公里。自治州下轄博樂市、精河縣、溫泉縣兩縣一市和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區。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及其11個團場。全州有35個民族,總人口42.8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佔33%。有區級重點貧困村6個,州級重點貧困村16個。現有貧困人口545戶2426人,佔貧困村總人口的26.72%。博州扶貧開發工作以縣(市)爲主,採取點面結合,社會各方協同幫扶的辦法,確保三年內使8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達到1500元以上。

(二)北疆四地州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點

1、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落實領導責任制,層層抓落實。

北疆四地州一個共同點,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對扶貧開發工作十分重視,扶貧開發工作都有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地、縣成立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地、縣、鄉三級層層簽訂責任狀。各級黨委、政府對扶貧工作實行一票否決制,對不能完成當年扶貧開發任務、未能按目標責任制使貧困戶擺脫貧困、解決溫飽的單位和個人不予評選先進。同時加強完善組織領導,以實現扶貧開發的高位推動。按照區負總責,地州統攬,縣抓落實,鄉鎮銜接,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總要求,充實完善各級扶貧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並形成紀檢、監察、財政、審計、扶貧、計委多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定期檢查,形成制度,長期堅持,不使扶貧資金挪用、流失、滯留、截留,保證了把救濟錢真真用在救濟貧困百姓上。

2、正確引導,積極鼓勵外出務工,幫助貧困農牧民增加收入。

積極引導和鼓勵貧困戶就近就地開展二、三產業,並結合當地實際,幫助並組織農民搞勞務輸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做法。塔城地區採取讓貧困戶在本地區境內給種養大戶打長工和農忙季節打零工、短工的辦法,增加貧困戶收入。博州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火車換裝、棉花和枸杞生產等相關服務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有利條件,把勞務輸出作爲一項產業抓。伊犁州2022年組織10000名貧困戶勞動力走出鄉村務工,其中2000名納入縣、市勞務輸出計劃,走出伊犁到外地務工。通過勞務創收不僅緩解了貧困戶家庭的生活狀況,而且直接增加了現金收入,同時也帶來了貧困戶思想觀念上的轉變,成爲貧困農牧民擺脫貧困的一條有效途徑。

3、突出重點,切實抓好重點縣、鄉、村的扶貧開發工作。

扶貧開發工作始終圍繞解決農村低收入人口溫飽問題爲中心,以重點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爲重點,加大扶貧資金的投入和項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貧工作的重要環節。自2001年至2003年,塔城地區已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和扶貧貼息貸款17925萬元,爲重點貧困縣、鄉建立建設了一批以牲畜養殖、水利基礎設施、飼草料基地和牧民定居爲主的骨幹工程和示範工程,加快了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步伐,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又藉助國定貧困縣的政策優勢,積極爭取各類扶貧資金,從而使扶貧開發工作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博州扶貧工作緊緊圍繞收縮戰線、突出重點的要求,把有限的財力物力向扶貧重點地區集中,他們把全州確定的60個村作爲州直單位重點聯繫和幫扶的對象,簽定三年責任狀,不脫貧不脫鉤。對其中16個最爲貧窮的村,由州財政口徑注入160萬元扶貧開發資金,幫助貧困戶打井、牲畜改良、暖圈建設等,解決了貧困戶最爲緊迫的生活問題。

4、積極拓寬扶貧開發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如何幫助和引導貧困戶開展生產,發揮自我動力,增產增收,擺脫貧困,是扶貧工作的難點所在。伊犁州以實施庭院經濟開發建設工程爲突破口,提高貧困戶勞動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條件,使貧困戶在擺脫貧困的進程中邁出了第一步。一是對貧困戶所住危房進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圍牆,有院門,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養1頭牛、10只羊、100只雞(或50只鵝、50只鴨),有定單協議的養10頭驢。三是每家房前屋後種5分地馬鈴薯、5分地蔬菜(胡蘿蔔、皮芽孜、卡馬古、大蒜等),每家種6棵蘋果樹,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糧田,60%種小麥,40%種玉米,小麥作口糧,玉米和桔杆餵養禽畜。四是幫助貧困戶學手藝,製作花氈、地毯、花帽、刺繡等。五是幫助、引導貧困戶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員結構,使每戶都有一名會經營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創收人,一名上學有成的讀書人,家庭成員都是家庭養殖、種植的勤快人。從而使貧困戶在初級起步階段,就能夠實現在家門口勞動,開展家庭種植業、家庭養殖業和家庭手工業,積累生產實踐經驗,成爲最現實、最直接的增收方式。

5、加大培訓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貧開發的效益。

伊犁州實施貧困戶子女勞動技能職業培訓教育工程,每年培訓120人,由州教育局、財政局、扶貧辦、職業中專負責實施,工程實施6年,爲貧困戶家庭子女勞動就業,務工創業打下了基礎。同時結合科技之冬活動和科技扶貧培訓,靈活多樣地開展一事一訓、一技一訓、一養一訓、一種一訓、現場培訓、觀摩培訓等培訓活動,提高了培訓的實效性和羣衆的參與性。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堅持實施科技扶貧興農戰略,確立科技扶貧的主攻方向,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扶本相結合,加強對貧困農牧民羣衆的培訓力度,提高貧困戶的素質,爲貧困鄉村和貧困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6、認真落實各項扶貧優惠政策,減輕貧困戶負擔。

塔城地區對人均口糧不足300公斤的的貧困戶,實行五減免、一優先,即:減免鄉村統籌、提留、糧食定購任務、水費、教育基金,優先給貧困戶安排種植計劃,購買母畜賒貨給貧困戶,增加牲畜飼養量。對移民搬遷和牧民定居從事種植業的免徵農業稅5年,移民搬遷貧困戶口糧低於300公斤以下的由民政部門給予補助救濟。在扶貧開發重點縣全面實行農村中國小義務教育一費制,將學雜費和課本費合併收取,國中學生每學年最高不超過260元,國小學生每學年最高不得超過160元,浮動範圍不超過20%。通過實施扶貧優惠政策,2001-2003年共減免貧困戶農牧業三稅451萬元,減免課本費、學雜費190萬元,減免義務工93039天,減免集體提留124萬元,免徵異地搬遷定居貧困戶農牧業稅181。4萬元,同時減免其他各種費用150萬元。博州對特殊困難戶,縣(市)財政從教育費附加中劃出部分資金,用於中國小學雜費減免。對貧困戶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免徵5年農牧業稅,對移民搬遷和牧民定居從事種植業的,免徵5年農業稅。對移民搬遷貧困戶口糧低於300公斤以下的由當地民政部門給予補助。通過制定和落實扶貧優惠政策,極大地減輕了廣大貧困戶的生活負擔,爲解決溫飽,實現脫貧致富打下了基礎。

7、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建立運作激勵機制。

伊犁州在扶貧工作中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在政策、步驟、批此上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扶持,不搞大鍋飯。對於有強烈脫貧願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戶,要集中力量優先扶持,讓這一部分貧困戶先脫貧致富。對於無勞動能力、因殘疾、因疾病致貧的,要納入社會民政救濟體系中去。對於有勞動能力,但好逸惡勞、坐等靠要、懶惰酗酒致貧的,進行耐心教育和引導,經教育不改的,採取緩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發、激活貧困戶依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通過勤奮勞動,自我脫貧,走向富裕的內在動力和機制,從而最大限度調動貧困戶的生產積極性,使貧困戶把壓力變爲動力,把動力變爲活力,帶來了貧困戶從精神狀態、思想觀念、勞動能力、生產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變化。

二、主要收穫和啓示

1、方法靈活,形式多樣,不斷爲扶貧工作注入活力

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針對特殊的環境和致貧根源,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產業化爲方向,以增加農牧民生產資料佔有量、增加農牧民收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兩增一加強爲目標,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向基礎設施、生產資料方向彙集,向以戶爲單位的貧困農牧民手中彙集,

托裏縣、吉木乃縣作爲國定貧困重點縣,積極爭取大單位、大企業開展扶貧幫困,收到積極成效。托裏縣由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電視臺、自治區額河建管局三家單位幫扶,其中新疆石油管理局已向托裏縣幫扶各類物資達340萬元。吉木乃縣先後爭取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自治區菸草專賣局等四家單位進行幫扶,幫扶資金及物資達204.6萬元,建成噴灌農田1萬畝,石油希望國小1所,蜂蜜加工廠1座。由於大單位、大企業的帶動,社會各階層扶貧幫困積極性得到提高,全縣有46個縣直單位130多大戶參與到扶貧幫困隊伍中來。

伊犁州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實施貧困戶異地搬遷工程。他們對於環境惡劣、居住偏遠、脫貧無望的貧困戶堅決實施搬遷。採取一戶一策、幾戶一策、插花安置、置換安置、建立移民新村安置等多種方式。察布查爾縣則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優勢,成片集中開墾4萬畝土地,成立扶貧農場,對異地搬遷戶統一集中安置,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戶異地搬遷和生產生活問題。

2、用好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通過調研,可以感覺到,北疆四地州在扶貧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他們在正確把握扶貧政策的前提下,大膽採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以促進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

伊犁州從每年的扶貧貸款額度中切塊10%-15%,作爲全貼息小額信貸,專門用於貧困戶發展生產。通過公司+貧困戶、基地+貧困戶、大戶+貧困戶、協會+貧困戶、能人+貧困戶等方式實現放貸、承貸和還貸,使貧困戶在務工生產中學到技術,得到收入,獲得生產資料方面(如牛犢、羊羔等)的實物回報,實現自我滾動、自我表現發展。阿勒泰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在資金運用上與其他資金通過捆綁使用,使資金和項目發揮出最大效益。

吉木乃縣爲幫助貧困戶發展養殖種植業,推行了一套五戶幫扶小額信貸模式。具體做法爲:成立縣扶貧總社、鄉(鎮)分社和村扶貧中心的三級小額信貸資金髮放專門機構。同時把全縣農牧民以五戶爲一個單位,按照一戶黨員戶或幹部戶、一戶富裕戶、兩戶中間戶、一戶貧困戶的形式組成了605個五戶幫扶組。每一個五戶幫扶組對信貸資金的返還實行五戶聯保,共同擔負連帶責任,對信貸資金的使用和項目的實施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相互監督,形成一種黨員帶,富戶促,親幫親,戶幫戶,利益相連,風險共擔的幫扶促進機制。從而使小額信貸成爲全縣五年來各項扶貧措施中成效最好、收效最快的辦法。

3、多措並舉,敢於創新

伊犁州通過建立扶貧資金項目工程建設貧困戶受益制度,提高貧困戶收入。在實施財政資金和以工代賑資金項目時,都要最大限度地吸納貧困戶勞動力。縣級扶貧辦、計委在扶貧資金工程項目的發包、檢查、驗收時,必須把使用不低於50%的貧困戶勞動力作爲工程合同的一項指標。

察布查爾縣積極鼓勵貧困戶外出打工掙錢,並幫助貧困戶學到一技之長。爲此他們積極實施五個100工程,具體爲:以鄉爲單位,在貧困戶中選出500人,根據實際情況,培訓100名泥瓦工、100名縫紉工、100名修理工、100名理髮師、100名烹飪師,連續培訓3年。在培訓中,無償提供學習工具和設備,學成後工具歸個人。

阿勒泰地區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提出並實施了科教式、搬遷式、集中式、股份合作制、五戶幫扶、小額信貸等多種扶貧舉措,不斷豐富和完善符合縣域實際的扶貧措施,三年來,通過多種措施,全縣累計有183戶1160名特困戶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均收入從原來的600元以下增加到1100元以上。

三、對我州今後扶貧開發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我州扶貧開發的變化

隨着我州三年解決特困人口溫飽問題的目標基本實現,我州扶貧開發已開始新的進程,由此也帶來了扶貧開發工作的新變化。

一是工作對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貧困人口的變化。隨着我州特困人口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特困人口已全部進入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範圍內,扶貧對象也隨之進入以低收入貧困人口爲重點的階段,但由於我州解決溫飽的水平低,這部分低收入人口經不起自然災害,經不起身患疾病、經不起市場波動,很容易出現飽而復飢、暖而復寒,仍然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對象。

二是貧困人口的貧困標準發生了變化。按照新階段國家確定的貧困標準882元,到2003年底,我州農村牧區有低收入貧困人口約33757人,集中在且末、和靜、若羌縣高寒偏遠牧區及尉犁、輪臺縣荒漠乾旱的重點區域,呈集中連片的區域性分佈。

三是扶貧目標由解決溫飽問題到爲實現小康創造條件的變化。解決溫飽問題任務單一,而實現小康目標多樣綜合,集中反映在低收入貧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幅度。作爲社會弱勢羣體的貧困人口,今後增收面臨的市場環境與前幾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難度越來越大。

四是扶貧內容由單純的經濟發展到經濟和社會統籌發展的變化。目前,我州貧困鄉村科教文衛事業發展相對滯後,低收入貧困人口思想觀念落後,勞動技能和經營發展能力較弱。統籌發展就是扶貧開發要克服單純以經濟收入或經濟增長衡量發展水平的觀點,既要以經濟發展爲重點,着眼提高低收入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顧貧困鄉村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到經濟與社會、經濟與政治文化協調發展;也要以人爲本,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發展能力,爲自我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創造更加和諧的條件。

五是扶貧方式由以戶爲單元到整村推進的變化。提高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要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以村爲扶貧單元,通過貧困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的進一步改善,促進解決一家一戶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州2022年將有18個重點村進行整村推進驗收。

六是扶貧投資由規模投入到效益投入的變化。在扶貧資金總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我州扶貧開發要立足現有資金規模,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要克服片面追求脫貧數量、收入指標的傾向,將收入與效益、數量與質量有機地統一起來,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高扶貧開發的效益,讓人民羣衆真正感受到扶貧的實際成效,得到實際的利益。

(二)必須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我州扶貧開發工作

統籌自治州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事關我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扶貧開發作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就是解決貧富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生態環境惡化以及諸多社會矛盾等問題的根本措施。我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不在城市,而是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關鍵在農牧民特別是貧困農牧民。從我州發展的現狀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仍然在且末、和靜、若羌縣高寒偏遠牧區及尉犁、輪臺縣荒漠乾旱的重點區域,該區域的社會事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日漸突出。扶貧開發既要解決好貧困農牧民生產生活中現實緊迫的問題,又不能盲目開發,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以科學的發展觀爲指導,確立科學的扶貧觀,立足當前,把握全局,着眼長遠,深化對扶貧開發的認識,自覺地把科學的扶貧觀實踐於扶貧開發中去,在扶貧規劃上加以體現,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貫徹,在扶貧工作中加以落實。

(三)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和加強扶貧開發工作

扶貧開發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農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後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也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點問題。結合我州實際,當前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積極實施整村推進戰略,堅持扶貧到村入戶,鞏固提高溫飽成果。從2022年起,對全州34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整村推進情況開始進行分批驗收,條件成熟一批驗收一批。

二是集中力量,加強難點地區和困難羣體的扶貧工作。要把且末、和靜、若羌縣高寒偏遠牧區及尉犁、輪臺縣荒漠乾旱的貧困人口作爲扶貧開發的工作重點,集中財力物力,採取綜合性措施,給予大力扶持。對於分佈在不具備生存條件,投入多又見效慢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移民搬遷扶貧,做到搬得來,留得住,能發展,過得好。

三是積極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貧困人口持續快速增加收入。一要貫徹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搞活的指導思想,落實好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二要抓住自治州實施結構調整的有利機遇,發揮扶貧開發的政策優勢,圍繞農民增收,加快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實現貧困地區優勢資源的轉換。三要在扶貧貸款投向和方式上,不管哪種所有制的龍頭企業或大戶,只要能帶動貧困戶,與貧困戶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聯繫機制,給貧困戶帶來實惠,扶貧貼息貸款都給予支持。四要充分利用我州基礎設施建設、石油開發、季節性棉花用工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有利條件,把勞務輸出作爲扶貧開發的重要措施來抓,加強貧困戶的職業技能培訓,引導和組織農牧民外出務工,落實以工代賑項目關於勞務報酬管理的規定,就近組織農民工參與以工代賑項目的土石方工程,拓寬貧困農牧民增收渠道。

四是加大科技扶貧力度,增強脫貧致富能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牧業實用技術和家庭手工業技能培訓,推行培訓合格享受扶貧項目制度,保證貧困戶戶均有l名熟練掌握和應用先進農業技術的勞動力。

五是改進資金項目管理,加強監督力度。一要加強三項扶貧資金的捆綁力度。按照各有側重,優化配置,形成合力的原則,統籌安排使用三項扶貧資金,發揮整體效益。二依據扶貧開發規劃建立扶貧項目庫,簡化項目申報和審批程序,杜絕項目申報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資金效益和項目的科學性。三要推廣參與式扶貧模式,組織貧困羣衆參與項目的建設管理,激發貧困人口脫貧意識和潛能。四要嚴格實行報帳制,全面推行公示制。五要做好監督工作,聘請自治州對口幫扶單位的幹部作爲自治州扶貧辦的督察特派員,在做好幫扶工作的同時,負責監督所幫扶重點村的資金落實、項目實施情況。六要實行扶貧資金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和項目法人制。

六是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上下貫通,左右協調,形成合力,整體推動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強化各級扶貧開發工作機構在政策領導、制定規劃、資金管理、社會扶貧、監督檢查、綜合協調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形成一級抓一級的扶貧開發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第8篇】鄉鎮精準扶貧工作述職報告

20xx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關鍵年,按照省扶貧辦的工作部署,提前謀劃,自我加壓,開拓進取,多措並舉,有力地促進了目標任務的順利實施,保證了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現將20xx年工作進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近幾年扶貧開發情況

圍繞按照便民修道路,富民輸勞務,發展引項目,落實抓幹部的工作思路,以突出項目建設、發展高效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爲突破點和切入口,加大基礎設施、結構調整、基層組織等方面建設力度,取得紮實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抓整村推進,完善基礎設施。近年來,集中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財政支出85%以上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事業。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解決了行路難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基站、網絡通訊,解決了通信難新建了鎮衛生院,全面實行新農合,解決了看病難新建了中心校,鎮中學宿舍,完成教學點調整,義務教育階段全免學雜費,義務教育入學率100%,解決了上學難完成了農電網改造,解決了用電難。全鎮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羣衆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社會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二)抓資源開發,促農民增收。由於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加快了果業、毛竹、林業等特色資源的開發,農產品得到升值,資源優勢開始轉變爲經濟優勢。果業面積已達22800畝(其中密桔13600畝,臍橙9200),其中連片200畝以上的精品果園有8個;全鎮共有林業面積32萬畝,其中毛竹林基地面積6.5萬畝。同時,紮實開展了農民實用技術和農民技能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了一技之長,拓寬了農民致富渠道,勞務收入明顯增加。

(三)抓政策落實,完善社會保障。我們高度重視以改善民生爲重點的惠農政策的落實,着力解決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全鎮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是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富民惠民政策;二是全面落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三是不斷健全民政救助,及時安排發放救災救濟款物,加強低保規範化建設,紮實落實各項優撫安置政策;四開展廣泛的支持和扶助活動,讓受災羣衆、農村貧困人口、計劃生育貧困戶、貧困黨員等普遍感受到黨的恩情、政府的溫暖,享受到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四)抓新農村建設,改善生活條件。一是村莊環境整治成效顯著。先後完成了上坪集鎮建設規劃設計和69個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投資400萬元,以精品建設點爲重點,以點帶面推進了18個新農村建設點建設,農村面貌得到較大改觀;二是全力實施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工作。完成了654戶農村危舊土坯房的改造,羣衆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三是加強民主管理。改革村級管理辦法,對所有村級集體收入和轉移支付經費一律實行村財鎮管、鎮管村用、民主理財,規範管理。對村級工作實行目標管理,獎得動心罰得心痛,實現村民自治與政府工作的對接,促進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五)抓基層組織,增強發展能力。建立了黨委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度,成立了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分工,分解了任務,使責任落實到個人、落實到每個環節。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建立健全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完善了村組幹部管理考覈和激勵機制,先後有兩名優秀村支部書記考錄爲鄉鎮事業幹部,村級基層黨組織戰鬥力明顯提升。

二、存在問題

一是產業發展不足,貧困人口較多。

鎮地處高寒冷涼的山區,海拔在400米以上,屬典型的立體氣候,每年冷澇災害頻繁,對農作物生長極爲不利。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果業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且黃龍病綜合防控形勢嚴重,耕地面積6019畝,人均可用耕地0.46畝,主要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結構單一,產值較低,競爭力較弱。雖然我鎮擁有豐富的鐵、鈾、鉛鋅等礦產資源,但是目前鐵礦只是小規模開採,鈾礦、鉛鋅礦等優勢礦產資源未被開發利用,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工業對鎮域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小。同時,由於全鎮農民文化素質底,思想還比較保守,知識結構短缺,勞動技能不強,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全鎮仍有貧困人口2930人佔22.4%(今年爭取脫貧779人),五保戶54人,低保戶477人佔4.2%。農村居民居住條件較差,全鎮仍有566戶(20xx年改造186戶,20xx年改造468戶)居住在土坯房中。

二是財力不足,債務包袱沉重。

由於全鎮經濟缺乏支柱產業,企業培育和發展滯後,開闢和培植新的稅源尤爲艱難,財政稅收也就逐年減少。由於財力有限,要保持機關正常運轉都十分困難,更無多餘資金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鎮因公路、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建設負債近1000萬元。由於債務纏身,鎮政府在抓經濟發展中往往感到壓力重重,舉步維艱,鉅額債務已成爲經濟社會發展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三是基礎設施滯後,羣衆生產生活不便。

由於受地理位置影響,經濟發展水平和羣衆自身財力不足等影響,全鎮基礎設施水平較差,羣衆生產生活條件有待改善。一是農田水利設施亟待改造。基本農田建設、水利設施建設、機耕道路等建設滯後,多爲改革開放以前修建,很難進行全面整修,抗災能力差,水系配套不足,綜合生產能力不高。二是通電視覆蓋率有待提高。全鎮仍有3個行政村71個村民小組1530戶不通有線電視。三是電網改造有待加快。由於電壓不夠,用電安全較難保障。四是公路等級低,羣衆出行難。全鎮有公路60公里,其上坪至松山坳線21公里,高頭至殺人坳線19公里,村村通20公里,但由於都是低等級公路,彎多路陡,受惡劣氣候影響嚴重,管養困難,近期纔開通1路客車,羣衆出行難,運輸難的現象依然突出,整體效益發揮不足。

四是投入不足,公共事業滯後。

雖然長期以來我鎮在文化、教育、衛生上的實行了高投入,但是總量較小,公共事業建設滯後。全鎮現有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中學,5所教學點,6所幼兒園,退休教師35名,在職教職員工86名,在校中學生266名,國小生662名,幼兒學生374名,校舍面積114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僅10平方米,有d級危房3600平方米;有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9間,村醫11名,醫療設備陳舊,醫技水平偏低,造成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全鎮綜合文化場所和農村現代信息場所缺乏,羣衆業餘文化生活較貧乏,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少。

【第9篇】關於鄉鎮精準扶貧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下面是爲您準備的,供大家參考和借鑑噢!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後續精彩不斷,敬請關注!

鄉鎮精準扶貧工作情況調研報告一:

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經濟薄弱村和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找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並積極採取新的應對舉措,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根據石柱縣委、縣府、縣扶貧辦的要求,我鎮派出專人3名,前往沙子鎮魚泉村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魚泉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480戶,1540人,其中建卡貧困戶153戶,建卡貧困人口405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104元,較全鎮人均純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貧困戶中的計劃生育戶153戶,未解決人飲安全衛生的750人,未通廣播的組7個,未通電話的組3個,電話普及率60%,電視入戶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農業和外出務工收入爲主。村內現有五保戶11戶(19人),鎮通往村內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組7個,涉及里程40餘公里。農村住房磚混結構比例爲4.37%,村內現有危房戶420戶,急需新、改建房270間10800平方米。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人飲、基本農田、農田水利、貧困戶住房、生態移民、村級組織建設、醫療衛生、文化陣地、農村通訊通電、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農技推廣)和發展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等)上急需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魚泉村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長期不能擺脫貧困或脫貧後又返貧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基本還處於靠天吃飯階段,一遇災害,常常絕產絕收。

二是農業生產長期處於傳統保守的粗放經營狀態,耕作粗放,廣種薄收,農民科技意識不強,對科技吸納能力差,生產力水平低下。

三是結構單一,該村經濟以打工和種植業,特別是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等爲主,尚未形成骨幹支柱產業,傳統的農牧業和非農產業弱小,其產品產量低,質量差,增產不增收。

四是地處偏遠,交通不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

五是信息閉塞,與市場對接能力弱,農業生產隨大流,盲目性大,農產品銷路不暢,產品難以轉化爲商品。

六是致貧因素多,返貧比例高。因多種自然災害、子女上學、因病就醫、市場風險、工程建設、工傷事故等因素影響,常年返貧人口與脫貧人口基本相當,減貧速度緩慢。

因此,加大扶貧投入,特別是貧困村整村脫貧力度已刻不容緩。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產品銷售難。由於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等多種原因,造成農產品銷售難,如果大規模發展某種優質、高效產品,勢必會影響農產品的價格,進而損傷農民的直接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

2、農業技術推廣難。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農業新技術難度大,並且基層現有的極少的農技人員主要精力放在種子、農藥、化肥的銷售上等多種原因,致使農業技術推廣難。

3、農業項目選擇難。地方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的時候,一心想的是如何發展地方經濟,如何爲民增收,如何讓農民致富,但農民認爲調整產業結構除非包賺,否則很難調整,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包賺不賠的項目的確很難把握。

4、規模經營運作難。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後,農戶對土地都有自己的經營權,地方政府只能進行指導和建議,很難進行規模生產和規模經營。

四、建議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精神扶貧,激活農民的潛在發展動力,幫助農民轉變落後觀念,轉換思維模式和行爲方式,樹立自強自立觀念、自力更生觀念、市場經濟觀念、勤勞致富觀念、積累觀念、科技觀念等,儘早甩掉貧困落後的帽子。

2、實施勞動力轉移,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充分挖掘勞動力潛力,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3、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結合當地實際,以市場爲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選擇適合本地條件,有優勢、有特色的產業和產品作爲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引導農民規模生產,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使潛在的優勢儘快轉化爲現實經濟優勢,創造最佳經濟效益。根據魚泉村的實際情況,應該在白果樹栽培、核桃樹培育、菜牛發展、中蜂養育四個方面有所突破,力爭在3年內達到白果樹1000畝、核桃樹1000畝、菜牛年出欄xx頭、中蜂3000羣的規模,讓農民真正有致富項目。

4、加強基礎設施建沒。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是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消除坑窪土路,修築一些水泥路,解決農民出行難;加大水利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衛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羣衆看病難問題;鼓勵引導農民積極進行醫療投保,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病致貧、返貧。

5、加強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貧困地區往往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中。因此,要將計劃生育與扶貧開發密切聯繫起來,控制貧困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同時,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對實行計劃生育戶給予資金、物資、技術和教育等方面的優先扶持和適當的獎勵。

6、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農民羣衆的科技培訓,切實爲農民羣衆搞好服務。一方面,採取各種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等實用技術培訓,同時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學率,減少失學率,加強基礎教育。

鄉鎮精準扶貧工作情況調研報告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中央對扶貧工作作出重大戰略調整,提出建立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爲適應扶貧工作的新要求,進一步摸清貧困人口底數,瞭解致貧原因,找準扶貧的有效路徑,增強決策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根據縣委縣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13日,縣發改局和xx鎮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村組戶,通過召開座談會、查閱扶貧檔案、現場交流、入戶走訪、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開展了爲期14天的精準扶貧工作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分析

(一)基本情況。xx鎮位於綏江縣境東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平均氣溫18攝氏度,鎮轄國土面積100.89平方公里,轄箭頭社區和xx、和平、黃坪、三渡4個村民委員會,29個自然村、109個村民小組,18個居民小組,全鎮有7040戶24801人,其中農業戶4985戶19633人,佔79.16%,屬典型農業鎮。有勞動力12648人。耕地面積24394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7500畝。林地面積5000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面積xx公頃。xx年,鎮內生產總值2.0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43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9%。

(二)產業分佈。xx鎮轄區內有6家企業,可吸納勞動力400人,貢獻產值4000萬元。產業以種養業爲主,主要覆蓋4個村。有養殖大戶46戶,其中養羊18戶、養牛9 戶、生豬養殖7戶、養兔4 戶、養雞 3 戶,養鴨2 戶、梅花鹿1戶、其它2戶,有專業合作社10個。種植業以經濟林果爲主,主要種植李子、核桃,李子種植14060畝,核桃4000 畝,種植大戶55戶,有專業合作社25個,主要分佈在和平村、三渡村、黃坪村。

(三)貧困現狀。根據xx年登記確認,全鎮有貧困行政村2個,分別是和平村和黃坪村,特困自然村29個,有貧困戶2468戶,貧困人口12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數115人,低保人口數2794人,少數民族人口數91人,殘疾人人口數562人。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50.25%,這些貧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佈在貧困行政村。加快減貧脫困,確保2468貧困戶12463貧困人口在2022年如期脫貧,到2022年與全國全省全市全縣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抽樣摸底情況分析

xx鎮有貧困戶2468戶12463人,其中建檔立卡2051戶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應抽查摸底615戶。此次抽樣摸底從發改局和xx鎮抽調20人組成,分內業組和外業組,內業組主要負責村委和片區的大面座談交流,並撰寫調研報告;外業組主要負責入戶填表,彙總分析。通過14天的實地調查,共摸底640戶,涉及4個村29個片區2852人。通過選取交通條件較差、貧困面較大、致貧原因複雜的區域開展調查,抽樣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樣情況。

一是貧困戶屬性分類:一般貧困戶222戶,五保戶7戶,低保貧困戶411戶。二是貧困戶致貧原因分類:因病致貧370戶,佔抽樣摸底戶數的57.8%;交通條件落後致貧295戶,佔抽樣摸底戶數的46%;因殘貧困125戶;災害造成貧困120戶;上學造成貧困108戶;缺土地造成貧困120戶;缺水17戶;缺技術100戶;缺勞力貧困175戶;缺資金貧困20戶;缺可持續發展產業84戶;其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貧困10戶。三是貧困戶生活條件分類:飲水困難172戶;缺糧239戶;通路不通暢289戶;居住危房205戶。

(二)存在問題。

一是對精準扶貧的五結合、五精準、三到位理解還要進一步提高,對到2022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標認識還要進一步深化。二是由於政策原因,實施過整村推進項目的村不能列入貧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臺的關於精準扶貧的行動計劃有些是針對貧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實上,有些村雖然實施整村推進項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決貧困問題,這種政策上的劃分,使得有些貧困村和自然村在脫貧過程中,政策和項目上會受到一定影響。比如三渡村,xx年實施了省級整村推進項目,目前該村仍有貧困戶354戶貧困人口1945人,現有衛生室也屬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產業的發展不容樂觀,受道路交通差、運輸成本高、收購價格低等因素制約,竹產業未能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隊,羣衆種植8000餘畝竹子,但2個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實現經濟效益,羣衆種竹積極性受影響,對通過竹產業發展脫貧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掛鉤幫扶不到位,幫扶措施乏力,更多是開展走訪慰問活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掛鉤對象的貧窮問題,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扶貧。五是建檔立卡的數據與此次抽查摸底的數據有出入,一方面,有貧困戶未建檔立卡,另一方面,人員或是致貧原因等欄目與實際不符。六是留守兒童現象,xx鎮現有留守兒童842人,佔總人口的3.4%。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一大批留守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學業、心理、健康以及前途問題,也無法實現脫貧目標,甚至若干年後,會成爲社會發展的另一個問題。

三、致貧原因分析

(一)基礎設施薄弱。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個是道路交通不便,這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xx鎮和平村、黃坪村和三渡村3個行政村沒有通硬化公路,鎮內鄉村公路193.5公里, 27個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馬家溝和三渡村雷家2個自然村未實施過通達工程。一是由於山區環境惡劣,鄉村公路晴通雨阻現象突出,加之管護機制不健全和維護經費不足,導致xx鎮境內已有鄉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於不通公路造成邊遠山區房屋改造成本增加,農民手中有錢也不願進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於不通公路,運輸成本增加,現有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利用,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在xx鎮四個村均存在這種情況;四是生活居住地與生產土地之間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區。另一個是水利設施陳舊,一是由於原有的溝渠年舊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約產業發展,比如,和平村羣衆想通過發展果蔬產業增收,但當地生產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飯,羣衆對發展擔憂,信心不足。二是飲用水無保障,比如,xx村水排片區安全飲水未全覆蓋,現在實施的愛心水窖補助爲3000元/口,部分羣衆不能湊足其餘資金,項目實施難度大;再比如,黃坪村茶林片區和三渡村雷家片區部分貧困戶未通自來水。

(二)文化低觀念落後。調查結果表明,貧困農戶的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貧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佔比例很小,貧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時間大大低於全縣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於這部分勞動力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務工,收入也與非貧困戶有很大差距。加之貧困戶思想觀念落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凡事都等國家和社會的救助,更有甚者,寧願守着土地受窮,也不願加入產業化經營,撿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羣衆小農意識明顯,思想上依賴性重,土地閒置,自身能力有限發展不起來,但又不願意參與土地流轉,讓有能力的人發展產業,寧願閒置。

(三)因災因病因殘返貧。一是自然災害。有的家庭本來經濟狀況差,主要收入又源於自給自足、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若遇旱、澇、風、雪、雹或是蟲害、疫情等自然災害,無法抵禦,導致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貧困或是返貧。二是突遇重病。貧困戶家中若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勞動力死亡傷殘的,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一些農民債臺高築,甚至重新返貧。三是基本醫療服務條件差,看病貴看病難,和平村、黃坪村無衛生室,三渡村衛生室屬危房,對貧困農戶來說,生病以後不能及時治療,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療費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負擔。

(四)缺錢缺項目缺勞力缺土地。一是缺資金和缺項目,此類貧困戶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幫扶措施主要從提供增收項目,提供產業扶持以及提供資金、信息方面給予幫助,使其儘快擺脫貧困。二是缺乏勞動力,此類家庭中有殘疾人、體弱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員,不僅對家庭沒有收入的貢獻,反而還增大支出,導致家庭長期陷入貧困之中,難以脫貧。這類家庭要給予重點關注。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遷人口到本地結婚組建家庭,由於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務工,自己又沒有土地,無法增收創收。在此次抽樣摸底調查中,缺土地戶數所佔比例在18.8%。

(五) 現有項目實施難度大。隨着青壯年勞力大量流入城市,農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婦女、兒童、老人,加之有的項目需要農民自籌部分資金,在農村實施項目過程中就出現勞力緊缺和自有資金短缺問題,導致有的項目無法實施,就算勉強實施,後期項目管護人員和資金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解決農村基礎條件。比如,三渡村20戶相對集中的農戶飲水問題,上級項目資金配套到位,當地羣衆無法自籌剩餘資金,導致有項目也實施不了。

(六)特殊羣體貧困。鎮內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養老方式就是土地養老、社會保障養老,有的連生活自理都很困難,養老問題令人堪憂。由於務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養學生,不僅敬奉父母的生活費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經濟能力非常微弱,同時內心還承受着對子女的思念。

四、精準扶貧計劃

圍繞到2022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目標,認真落實精準扶貧要求,通過交通水利等基礎項目的實施以及勞動力的培訓等措施,帶動實現大面脫貧,努力做到貧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貧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貧困農戶十有一保障。初步測算,需要投入資金20808.5萬元,其中:交通需要投入資金14360萬元(行政村硬化公路1260萬元,自然村硬化路8600萬元,通戶間路4500萬元);解決安全住房上級補助資金964萬元,特殊貧困戶60平方米,安全住房資金500萬元;學校改擴建1020萬元;衛生室建設60萬元(上級補助30萬元,整合資金30萬元);解決衛生自來水需3000萬元(爭取中央資金1200萬元,省級補助 1200萬元,地方配套600萬元);高穩產農田建設需要326萬元;勞動技能培訓需要資金150萬元;文化活動建設需要資金405萬元;廣播電視通訊資金17.5萬元(上級補助資金12.5萬元,縣級配套5萬元);行政村小超市上級補助資金6萬元。

(一)解決行政村通硬化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貧困戶通硬化戶間道問題全鎮3個行政村未通硬化公路,27個自然村中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馬家溝和三渡村雷家2個自然村未實施過通達工程,貧困戶硬化戶間道情況不容樂觀。

按照貧困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貧困戶通硬化戶間道的總體要求,2022年,全面完成3個貧困行政村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設,共需投入資金1260萬元;完成29個自然村172公里通硬化路建設,共需投入資金8600萬元;完成特困自然村通硬化戶間道757公里,共需投入資金4500萬元。解決道路交通共需資金14360萬元。

(二)解決貧困戶有安全住房問題全鎮29 個特困自然村中,有 804戶羣衆需要解決安全住房問題。其中有779戶居住在d級危房中,有24戶居住在c級危房中。按照解決貧困戶安全住房的總體要求,到2022年,全鎮計劃改造d級危房779戶、c級危房24戶,共需補助資金964萬元。同時,全鎮約有100戶特殊貧困戶需整合各類建房補助3至5萬元,合計500萬元,修建60平方米安全住房,建議採取災後重建幫扶模式,縣鎮村組聯合,一戶一策解決住房問題。

(三)解決行政村學校建設和貧困戶的上學問題全鎮現有學校8所,校舍面積9408平方米,在校生1484人。到2022年,在校學生1800人,校舍面積應達到12808平方米,共需改擴建大河國小、蓮花國小、大田國小、新橋國小等4所學校建築面積 3400平方米,需投入資金1020萬元,可確保貧困戶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基本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四)解決貧困戶有病能醫治問題

黃坪村、和平村無村衛生室。三渡村衛生室屬危房。xx-2022年建設行政村衛生室3個。每個衛生室建設資金不少於10萬元,面積在120220平方米。共需投入資金60萬元,其中爭取國家資金30萬元,整合投入資金30萬元。同時,加大農村醫療保健體系建設的推廣力度,實施中醫入戶、健康普查、能力建設等五項工程,多渠道解決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五)解決特困自然村高穩產農田建設問題

全鎮耕地面積24394畝,其中:中低產田地面積19515畝。按照特困自然村到2022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戶均有1畝以上高穩產農田的要求,還需要建設高穩產農田1631畝,需投入資金326萬元。

(六)解決特困自然村農戶致富技能培訓問題

xx年底,全鎮特困自然村29個共計5015戶1978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854 人。共有農村勞動力9428人(男5186人,女4242人),其中,國小及以下文化5057人、國中以上文化4371人,掌握務工技能的2357人。外出務工3772人,佔勞動力總數的確40%;年務工總收入6500萬元,農民人均年務工收入1.7萬元。總體上看,特困自然村勞動力素質偏低、技能缺乏,務工比例不高,務工工資偏低。

到2022年在xx鎮 4個行政村29個特困自然村培訓培養農村勞動力3000人,投資按500元/人計算,合計150萬元,力爭特困自然村實現戶均1人掌握1門致富技能,不斷推進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保障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穩定增加,實現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七)解決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有文化場所問題。

文化活動場所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文體活動室、文體活動廣場、農家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目前黃坪村和xx村有文化活動場所,特困自然村有5個文化場所。到2022年需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動場所2個,特困自然村文化活動場所24個,共需投入資金405萬元。

(八)解決行政村和特困行政村通廣播電視問題

已有4515戶安裝了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村村通、戶戶通和接收設備。目前,29個特困自然村500戶未通廣播電視。到2022年,採購、安裝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村村通、戶戶通設備500套,總投資17.5萬元。擬向上級爭取資金250元/戶,縣級財政補助100元/戶。

(九)解決行政村有小超市問題

已通過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小超市(農家店)的行政村有1個,其餘3個行政村沒有小超市。

按照貧困行政村四通四有中有便民實惠小超市或小賣部,能基本滿足當地羣衆日常生活所需的總體要求。到2022年,需建設行政村小超市3個,共需補助資金6萬元。

(十)解決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通訊的問題到2022年,到行政村通訊覆蓋需提升改造建基站4個,到特困自然村通訊覆蓋需建基站18個,實現全鎮移動網絡全覆蓋。

五、保障措施和建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精準扶貧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重大。要抓好這項工作,必須從長遠考慮、從現實出發,上下聯動、統籌推進,強化措施、健全機制,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一)轉變思想觀念,堅定脫貧信心。我國扶貧開發始於80年代,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由於扶貧制度設計存在一定缺陷,不少扶貧項目屬於粗放式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於是頂層設計,明確提出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切實解決扶貧工作存在的漫灌問題,改漫灌爲滴灌。

雲南省、昭通市相繼召開會議,安排部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因此,當前主要是轉變思想觀念,準確把握精準扶貧的內涵,在精準識別後如何精準幫扶,精準管理。一是建議縣級儘快召開全縣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議,把廣大幹部職工思想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關於精準扶貧的決策部署上來,並通過廣大幹部職工把如期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的信心傳遞到羣衆中。二是儘快印發關於精準扶貧的工作手冊,全面掌握貧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貧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貧困農戶十有一保障的標準。

(二)規範識別機制,解決要扶誰的問題。一是在已全面完成扶貧建檔立卡任務的基礎上,駐村工作隊和鎮村幹部要通過走村入戶的舉措,再次覈實做細有關工作,特別是全面掌握貧困戶人口、耕地、致貧原因等基本情況,以便下步提出精準扶貧具體措施。二是建立完善扶貧信息網絡,對扶貧對象實施規範化和動態化管理,扶貧對象穩定脫貧後從臺賬中退出,返貧的重新納入臺賬管理。三是建立返貧防禦機制,有些貧困戶在脫貧後又會因災等返貧,因此有必要建立防禦自然災害的扶助機制,重大疾病救助機制,子女就學援助機制,通過日常的防禦和應急的防禦手段及運用文化科學知識,控制脫貧農戶返貧,以鞏固和發展扶貧成果。

(三)實施分類政策,解決怎麼扶的問題。一方面是對貧困戶分類化解,由於貧困原因和程度不同,貧困戶扶持需求也不盡相同,有的喪失了勞動能力,需要依靠社會保障維持基本生活;有的因病因災致貧,但尚有勞動能力,可提供打工就業機會或扶持農業生產。總的來說,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緊扣貧困成因、貧困程度梳理分類,然後因人而異分類施策。另一方面是對時間分步實施,從xx年到2022年共計5年時間,建議把貧困村的幫扶分爲三輪實施完畢,兩年爲一輪,第一輪xxxx年,幫扶50%的貧困村和貧困戶,使之率先脫貧;第二輪20222022年,幫扶40%的貧困村和貧困戶,穩定先前脫貧羣衆;第三輪20222022年,幫扶剩餘10%的貧困戶以及因災因病等原因又返貧的羣衆。

一是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大面脫貧一批。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是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向上彙報力度,積極協調爭取項目落地,整合項目資金,幫助貧困村和特貧自然村實施一批農田水利、交通運輸、電力通訊、公共服務等事關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切實改善貧困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貧困村自我發展能力。建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除了以村或以自然村爲單位實施外,還可以通過劃分資源稟賦相近,地理位置相鄰和致貧因素相似的小片區,採取跨村跨區域實施的辦法,這樣既可以整合資源,也可以解決非行政貧困村或特困自然村資金項目少的問題。

二是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對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生產和務工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通過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和就業幫助力度,因地制宜發展一些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擴大轉移就業培訓和就業對接服務。比如,發展種養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子商務,推進互聯網+與特色農業的深度融合等。針對調研中竹產業發展信心不足的問題,建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解決竹的銷路問題;通過技術創新增加竹的附加值;儘快改善交通降低運輸成本。

三是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特別是低保特困戶、智障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因大病大災生活困難無法翻身的人,要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

四是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要通過調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完善大病保險政策,增加大病報銷比例和救助力度,發揮醫療救助保障對防貧、脫貧的重要任用。建議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實現信用信息共享,解決先有錢才治病和治了病才報賬的矛盾,對信用等級高,評估其經濟償還率高的大病家庭,試點推行先看病再給錢模式,逐步緩解看病難問題。

五是通過教育和科技培訓減少一批。一方面,保障貧困戶子女受教育權利,杜絕少年新文盲的產生,認真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實施好特困學生關愛基金項目,資助輟學的貧困生復學,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另一方面,加大對勞動力的科技培訓,結合勞務輸出、移民培訓等項目的實施,整合縣內培訓資源,建立扶貧培訓基地,採取羣衆點菜、政府下廚方式,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使大多數貧困人口掌握1至2項實用技術和操作技能。

(四)堅持規劃先行,解決扶什麼的問題。建議在《雲南省烏蒙片區綏江縣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xx2022年)》中,就精準扶貧工作提出工作措施,相關部門擬定行動計劃。xx鎮根據縣級規劃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列出任務清單,排出時間表。一是目標精準。緊扣全鎮2468戶12463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總目標,立足鎮情實際,注重與脫貧摘帽、同步小康指標相銜接,實事求是制定各項扶貧目標,不提好高騖遠的指標數據。二是思路精準。在推動羣衆脫貧致富的同時,提高全鎮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質和村風文明程度,着力三化興三農,在產業鏈上創新扶貧模式。三是措施精準。針對xx鎮的自然條件,尊重羣衆發展意願,重點在產業發展路子和措施上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安排。同時臺賬的內容和實施舉措要具體細化到每家每戶。四是保障精準。要求根據規劃迅速分解責任,注重加大調度、督導力度,抓好任務落實。

(五)建立融資機制,解決扶貧資金的問題。一是建議全縣對涉農資金進行科學規劃和統籌使用,由縣政府協調,設立專戶,鄉鎮組織實施,縣直部門提供技術指導,整合資金集中連片打造。二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將財政專項資金和必要的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投入。三是要把扶貧開發政策與財政金融政策要機結合起來,引導信貸、保險等金融資源到貧困地區去,適度提高貸款額度,增加貼息比例,延長貼息週期,積極探索有效緩解貧困農戶資金困難的新途徑。建議縣級研究制定出臺金融扶貧的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加金融資金對扶貧開發的投放。四是強化扶貧資金陽光化管理,建立完善透明的財政扶貧資金管理制度和常態化、多元化的監督檢查機制,嚴肅查處違紀違規問題。

(六)強化宣傳動員,發揮羣衆主觀能動性。一要做好羣衆宣傳動員工作,利用好1017扶貧日,注重通過會議動員、入戶引導、參觀學習等形式宣傳政策、發動羣衆,使脫貧致富、建設美好家園成爲羣衆的自覺行動,增強自我求變、自我發展的志氣和信心。二要準確把握羣衆需求意願,切實瞭解貧困羣衆的意願與期待,從羣衆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礎設施、轉移就業、教育培訓、社會保障、種養業方面優選排列其幫扶需求。三要體現羣衆主體地位。尊重羣衆意願,順應羣衆期盼,迴應羣衆關切,將知情權、決定權、管理權交給羣衆,對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等扶貧項目,均由村民通過一事一議議定建設內容並自行組織實施。四要出臺脫貧摘帽激勵機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對提前脫貧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變、投入力度不減,並給予適當獎勵。

(七)加強基層組織,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農村的脫貧致富,領頭雁很重要。一是要積極探索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新模式,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爲核心的村組織配套建設,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鼓勵和選派政治堅定、民主作風好、工作能力強、熟悉農村工作、願意爲羣衆服務的優秀年輕幹部、高校畢業生到貧困地村工作。二是要強化鎮黨委書記、農村黨支部和致富帶頭人培養建設,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爲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三是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新農村指導員的作用,進一步激發和調動廣大貧困羣衆的內生動力和積極性。

(八)細化管理考覈,確保精準扶貧實效。着力健全完善管理機制,做到四到位。一是掛鉤幫扶到位。認真落實幹部直接聯繫服務羣衆制度,每一戶貧困戶明確一名責任人,建議由掛鉤單位對掛鉤村派駐扶貧工作組,主抓精準扶貧工作。同時,積極爭取東部發達城市對口支援我縣,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愛心人士參與扶貧,引導農村致富帶頭人以傳幫帶的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二是措施管理到位。幫扶單位要根據扶貧專項規劃以及工作方案,細化幫扶措施。同時,建立幫扶工作進展和措施落實情況反饋機制。縣級層面也要建立督促檢查機制。三是成效管理到位。建立監測評估體系,對各類扶貧資源到村到戶、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扶貧對象教育培訓就業增收情況、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情況進行監測評估,準確反映扶貧成效。四是責任管理到位。建立精準扶貧考覈管理辦法,對各級幫扶單位和結對幫扶責任幹部定期進行考覈。考覈內容包括精準扶貧責任落實情況、計劃推進情況、扶貧效果、結對幫扶幹部管理情況和羣衆滿意度。

總之,構建精準扶貧,就是要通過建立既具體、細化,又全面、系統的工作制度,引導廣大幹部把羣衆當成與自己慼慼相關的親人,把羣衆的困難疾苦當成自己的痛,對貧困羣衆用真心、動真情、出真招,做到真幫真扶;爲羣衆的致富夢和小康夢攜手努力、合力幫助貧困羣衆加快脫貧致富、同步小康步伐,早日過上美好生活。

【第10篇】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

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經濟薄弱村和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找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並積極採取新的應對舉措,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下面是小編推薦的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根據石柱縣委、縣府、縣扶貧辦的要求,我鎮派出專人3名,前往沙子鎮魚泉村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魚泉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480戶,1540人,其中建卡貧困戶153戶,建卡貧困人口405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104元,較全鎮人均純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貧困戶中的計劃生育戶153戶,未解決人飲安全衛生的750人,未通廣播的組7個,未通電話的組3個,電話普及率60%,電視入戶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農業和外出務工收入爲主。村內現有五保戶11戶(19人),鎮通往村內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組7個,涉及里程40餘公里。農村住房磚混結構比例爲4.37%,村內現有危房戶420戶,急需新、改建房270間10800平方米。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人飲、基本農田、農田水利、貧困戶住房、生態移民、村級組織建設、醫療衛生、文化陣地、農村通訊通電、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農技推廣)和發展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等)上急需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魚泉村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長期不能擺脫貧困或脫貧後又返貧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基本還處於靠天吃飯階段,一遇災害,常常絕產絕收。

二是農業生產長期處於傳統保守的粗放經營狀態,耕作粗放,廣種薄收,農民科技意識不強,對科技吸納能力差,生產力水平低下。

三是結構單一,該村經濟以打工和種植業,特別是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等爲主,尚未形成骨幹支柱產業,傳統的農牧業和非農產業弱小,其產品產量低,質量差,增產不增收。

四是地處偏遠,交通不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

五是信息閉塞,與市場對接能力弱,農業生產隨大流,盲目性大,農產品銷路不暢,產品難以轉化爲商品。

六是致貧因素多,返貧比例高。因多種自然災害、子女上學、因病就醫、市場風險、工程建設、工傷事故等因素影響,常年返貧人口與脫貧人口基本相當,減貧速度緩慢。

因此,加大扶貧投入,特別是貧困村整村脫貧力度已刻不容緩。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產品銷售難。由於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等多種原因,造成農產品銷售難,如果大規模發展某種優質、高效產品,勢必會影響農產品的價格,進而損傷農民的直接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

2、農業技術推廣難。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農業新技術難度大,並且基層現有的極少的農技人員主要精力放在種子、農藥、化肥的銷售上等多種原因,致使農業技術推廣難。

3、農業項目選擇難。地方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的時候,一心想的是如何發展地方經濟,如何爲民增收,如何讓農民致富,但農民認爲調整產業結構除非包賺,否則很難調整,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包賺不賠的項目的確很難把握。

4、規模經營運作難。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後,農戶對土地都有自己的經營權,地方政府只能進行指導和建議,很難進行規模生產和規模經營。

四、建議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精神扶貧,激活農民的潛在發展動力,幫助農民轉變落後觀念,轉換思維模式和行爲方式,樹立自強自立觀念、自力更生觀念、市場經濟觀念、勤勞致富觀念、積累觀念、科技觀念等,儘早甩掉貧困落後的帽子。

2、實施勞動力轉移,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充分挖掘勞動力潛力,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3、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結合當地實際,以市場爲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選擇適合本地條件,有優勢、有特色的產業和產品作爲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引導農民規模生產,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使潛在的優勢儘快轉化爲現實經濟優勢,創造最佳經濟效益。根據魚泉村的實際情況,應該在白果樹栽培、核桃樹培育、菜牛發展、中蜂養育四個方面有所突破,力爭在3年內達到白果樹1000畝、核桃樹1000畝、菜牛年出欄xx頭、中蜂3000羣的規模,讓農民真正有致富項目。

4、加強基礎設施建沒。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是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消除坑窪土路,修築一些水泥路,解決農民出行難;加大水利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衛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羣衆看病難問題;鼓勵引導農民積極進行醫療投保,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病致貧、返貧。

5、加強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貧困地區往往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中。因此,要將計劃生育與扶貧開發密切聯繫起來,控制貧困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同時,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對實行計劃生育戶給予資金、物資、技術和教育等方面的優先扶持和適當的獎勵。

6、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農民羣衆的科技培訓,切實爲農民羣衆搞好服務。一方面,採取各種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等實用技術培訓,同時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學率,減少失學率,加強基礎教育。

7、把握好小額貸款和扶貧資金的使用。中央、市、縣爲幫助農村貧困羣衆改變生產生活條件,落實了一部分幫扶資金,發放一定數額的小額貸款。我們要堅持以項目扶貧爲載體,提供信息資源,充分尊重經濟薄弱村幹部羣衆的意見,使扶貧資金和小額貸款用在刀刃上,做到好事辦好。

【第11篇】鄉鎮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爲全面深入開展第二批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着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扶貧的問題,對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反貧率高的鄉的貧困狀況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鄉情

鄉地處高海拔山區,境內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地處縣東北部。東與省鹽源縣、縣相連,南與蟬戰河鄉相鄰,西與新營盤鄉相依,北與鎮接壤。鄉政府駐行政村,駐地海拔2880米,電話區號0888,郵政編碼674304,距縣城28公里。下轄、犛牛坪、馬金子、二拉壩、水草壩、大二地、萬桃7個村委會,下設79個自然村。轄區總人口1.2萬人,均屬彝族,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13人,城鎮化率5%,另有流動人口602人。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9千米,總面積438.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千米27.9人。因受地理自然環境等影響,自然災害頻繁,常年受低溫、冰雹、霜凍、乾旱等災害。其中每平均四年會遇到一次大旱。最嚴重的一次災害發生在1998年11月19日發生的6.2級地震,地震使半數以上的民房坍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摺合人民幣約9000萬元。經濟產業主要以傳統的農業爲主,糧食作物以馬鈴薯、蕎麥、燕麥爲主。畜牧業以養羊、養豬、養牛爲主。鄉無工業。末共有商業網點28家,均屬個體商戶。

(二)貧困現狀

全鄉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鄉均爲典型的高山地貌,全鄉居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爲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鄉大部分村位於高寒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於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尤其在偏僻落後的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人口普查,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64.17%。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羣中(純收入924元/年·人),鄉18—45週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佔5.26%,國小及以下佔34.5%,在務農勞動力中,國中以下學歷所佔比率高達88.74%。由於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並且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爲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鄉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衛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爲貧困戶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戶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125戶、657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鄉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鄉羣衆沿襲着以種糧爲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木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鄉還有29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要修通這68公里路需投資200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12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扶貧攻堅,全鄉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5個重點村1808個貧困對象爲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戶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鄉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戶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戶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爲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戶,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戶引導、帶動貧困戶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爲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戶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貧、民政、衛生、財政、水電、農業、林業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距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爲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臺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着力發展產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戶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溫飽的行列;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戶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鉤,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戶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爲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衆,增強人民羣衆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爲羣衆脫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戶的項目,都要由羣衆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衆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衆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兌現;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戶,把項目落實到戶,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戶,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衆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爲他們實現脫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戶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衆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戶、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酷起來.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衆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衆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啓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切實解決其生活困難。

一、xx縣貧困人口現狀: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xx-20xx年)》對貧困縣鄉村的劃定,目前,我縣有省徑插花貧困鄉3個,貧困村20個。20xx年初,全縣20個鄉鎮場有貧困戶5181戶20465人(人均收入低於882元以下),佔全縣總人口的5.64%。從地理環境分:三個重點貧困鄉20個重點村有貧困戶2824戶12155人佔總貧困人口的59.4%,其它鄉鎮場有貧困戶2357戶8310人;從致貧原因分:因無生產資料致貧2313戶10191人,佔總貧困人口的49.8%;因病致貧1562戶6069人,佔總貧困人口的30%;因災致貧103戶436人;因無勞動能力致貧317戶632人;孤寡老人322人;孤兒9人;其它原因致貧502戶2310人,佔總貧困人口的11.3%。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個貧困鄉,佔總貧困人口的59.4%。

二、致貧原因分析:

一是生產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自然資源匱乏。這些區域人均耕地(草場)少且土(草)質差,交通不便本文來自,信息閉塞,居住分散,缺水、缺電、缺市場,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成果共享程度低;

二是勞動者素質差,勞動技能低,科技發展意識淡薄,傳統的經營、養殖模式依然存在;

三是貧困人口觀念落後,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等、靠、要思想嚴重。20xx年初在冊的貧困戶中,有68%的貧困戶家中有18-40歲的男性勞動力,而外出務工人員不足3%;

四是扶貧開發局限性強。低收入人口主要分佈在偏遠落後的山區、丘陵區、災害高發區、高寒牧區,點多面廣,基礎設施差,扶貧效果不明顯;

五是我縣不是貧困縣,但與其它縣(市)相比,貧困人口最多,佔全地區貧困人口的16.5%,而上級扶貧資金投入有限(20xx年-20xx年共計投入647萬元)且縣級財政困難,制約了扶貧開發的順利進行;

六是由於扶貧防禦體系不健全,返貧現象嚴重。20xx年初我縣在冊貧困人口220戶1201人,經過5年的扶貧工作,實現7639戶38046人脫貧,而20xx年初在冊貧困人口卻有5181戶20465人(動態脫貧標準線由650元提高到882元后統計);

七是陳規陋習致貧(如大操大辦“紅白”事)。

三、扶貧機制及設想:

(一)進行分類扶貧,對有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貧困戶以幫教式扶貧爲重點,着重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對無生產資料的貧困戶以解決生產資料,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產技能爲重點進行幫扶;對於無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兒等納入民政供養,進行救濟式扶貧(共331人,其中孤寡老人322人,孤兒9人)。

(二)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

圍繞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以優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爲基礎,支持重點鄉村和農戶發展優勢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進一步優化產品產業結構,特別是要利用我縣畜牧業優勢,集中力量,加大畜牧業的發展,提高肉、蛋、奶產出率,使其成爲帶動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來源。

(三)實施整村推進戰略

以貧困村爲單位,加強基本農田、優質草場、環境改造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國家安排的以工代賑資金必須用於貧困鄉村的基本建設,各行業部門的專項資金要重點向貧困鄉村傾斜,力爭到20xx年,使全縣20個貧困村90%以上實現“五通”、“五有”、“五能”的奮鬥目標,堅持開發與發展並舉,充分利用“缺項補項”方案,及時調整項目實施,爲低收入羣衆經濟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繼續實施“貧困戶庭院經濟開發建設工程”

提高低收入戶發展庭院經濟意識,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幫助低收入戶發展庭院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確保財政扶貧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到戶。

1、利用扶貧資金爲無房戶、危房戶新建或維修5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住房和0.7畝地的宅基地。力爭每戶有2頭生產奶牛,每人4只生產羊,並飼養一定的雞、鴨、鵝等家禽。農區每人有2畝旱澇保收的口糧,牧區每人有1畝口糧田且每人有30畝以上的草場。

2、發展庭院經濟。山區半山區的低收入戶庭院保證種植5分地以上蔬菜。凡適合經濟林氣候的地方,每家種植10棵以上果樹或其它經濟林,力保庭院無空閒地。對乾旱缺水的地方,盡力幫助打水井或通過其他方式解決缺水問題。

3、培育低收入戶從事手工業,如:鐵匠、木匠、泥瓦匠、修鞋匠等,扶持家庭手工業作坊,生產地方特色的花氈、地毯、花帽、剌繡、小刀、馬鞭、馬鞍等特色產品。

(五)加強扶貧資金管理,發揮扶貧資金效益

除以工代賑資金用於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2022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外,國家財政扶貧資金、自籌資金都進村入戶,具體用於解決貧困羣衆住房問題、發展庭院資金短缺問題、購買生產畜、科技培訓等方面。扶貧貼息小額貸款,力爭發放到貧困戶。各項資金的使用按照申報項目執行,不隨意改項、不擠佔、不挪用扶貧資金,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六)加大科技扶貧和培訓力度

突出科技扶貧在扶貧開發過程中的重

要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進步,調動鼓勵廣大科技人員到貧困鄉村創業,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安排科技培訓資金,建立科技扶貧示範基地,充分發揮科技扶貧的示範作用。努力提高貧困羣衆的科學文化素質,切實加強基礎刻育、職業教育,有針對性通過夜校和種類短期培訓,增強農牧民掌握先進實用技術能力,確保每個貧困戶勞動力掌握1-2門實用技術及職業技能。同時,反對封建迷信歡迎光臨,引導羣衆自覺移風易俗,改變落後生活習俗,不斷髮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七)積極穩妥擴大勞務輸出

居強職業培訓,組織引導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各貧困村每年力爭組織戶均1個勞動力外出從事二、三產業勞動,確保年均純收入達到20xx元。同時關心外出務工人員的生活、工資收入等情況,切實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實際困難。

(八)實施移民搬遷對環境惡劣,自然資源缺乏的貧困鄉村人口,結合退耕還林還牧政策,有計劃、有組織、分批分階段實施搬遷扶貧,並堅持自願搬遷原則,尊重搬遷戶的意見,不搞強迫命令,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注重實效,制定切實可行的移民搬遷優惠政策,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致富。

鄉鎮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第12篇】2022年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範文

按照選派辦、扶貧辦部署,爲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到了17個生產隊,對全村精準幫扶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趙橋村概況

趙橋村隸屬肥西縣豐樂鎮,北臨合安路,東靠花新路,南接四豐路,西瀕趙小河。趙橋村總佔地面積約3960畝,有劉大郢等17個生產隊,總人口1682 人,總戶數408戶,總勞力896人,黨員40人(其中外出務工勞力478人,黨員23人),20xx年人均純收入8189元,貧困戶15戶44人,五保 13戶,低保11戶31人。總耕地2615畝,退耕還林365畝,當家水塘35口,佔地約800畝,溝渠41條,總長約12600米。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比較優勢

當前趙橋村存在的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設施設備落後,與發展現代農業有很大差距,發展後勁不足。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涉及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清潔能源亟待解決,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尚需提高。三是農民的思想觀念不能完全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文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不適宜的生活方式和風氣習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帶頭人缺失,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殘孕。五是村發展源動力不足,由於村集體經濟積累幾乎爲零,對村裏基礎建設的投入能力不足,黨員平均年齡55歲,無新鮮血液輸入。

當前趙橋村存在優勢:一是交通優勢顯著。往北距離省際公路10公里不到,緊挨着花崗鎮通往新倉的縣級公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二是村兩委班子十分團結。衆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濟開大船。班子團結是幹事業的基礎、幹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員心往一處想,就一定能爲羣衆謀來福祉。

對推進精準扶貧的建議

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推進 一村一品 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趙大郢、任郢、潘郢、萬郢、豐收、馬郢、東西基塘,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着力打造優質糧生產基地,使其成爲農產品龍頭企業的生產車間和原料基地;在臨近花新公路的王崗、楊灣、下灣、王圩、一棵樹、吳崗,突出發展設施農,着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現代養殖專業村,努力使其向肥西三崗花木市場看齊,促其成爲合肥市民的下一個菜籃子;在緊鄰花新公路的劉大郢、椿郢,依靠毗鄰的7個當家塘及緊鄰公路的優勢,積極開發鄉村旅遊,發展 農家樂 旅遊產品,着力打造旅遊農業專業村,帶動整個趙橋村的經濟發展。同時,注意集約利用和生態保護,嚴格執行土地利用規劃,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村居環境。加快推進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展以整治 髒、亂、差 爲主要內容的 三線三邊 綜合整治工作,促進人畜糞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進家居生活清潔化。堅持發展爲了羣衆,發展依靠羣衆,發展成果由羣衆共享,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深入普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引入村級衛生所,健全衛生服務體系。聯繫熱心公益的企業共建,幫扶品學兼優的學子,扶持他們完成學業,減輕農村家庭負擔。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貧困老人的救助機制。

提高農民素質,塑造文明新風尚。以培養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新型農民爲目標,以培養 種養 能手、經營能人和鄉村科技人員爲重點,多層面、多渠道培養農村實用技術專門人才。建立政府幫扶、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以各級職業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技推廣機構爲依託,加強對農民的農業技術、職業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和轉崗轉產的能力。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開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衛生進村活動,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勇創家業。

加緊成立合作組織,培養現代新農民。堅持從羣衆願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成立生產合作組織,實現整村推進。注意研究市場,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耕種農作物,做到不跟風,防止市場供大於求,給農民帶來損失。

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營造農村平安和諧環境。努力吸收年富力強、致富能手加入黨組織,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提升基層黨組織帶領羣衆致富的造血能力。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建立健全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機制,認真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各項制度。深入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增強農民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和自覺履行義務的責任感。鼓勵、引導和支持發展各種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推進社會治安打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完善村民規約,廣泛開展創建平安鄉村、和諧鄉村活動,構建靈活多樣的羣防羣治網絡,創建良好社會治安環境。

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範文

【第13篇】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精選)

閬中屬國家級重點扶貧縣(市),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市)。“十一五”末,全市共有貧困村(居)454個,貧困戶49933戶,貧困人口達13.15萬人。2022-2022年,閬中市累計投入扶貧資金達2.2億元,在115村實施了扶貧開發,貧困戶的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貧困人口數量逐年減少,全市共有5.4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但全市仍有339個貧困村、20828貧困戶、7.29萬人口沒有脫貧。加快減貧脫困,實現在2022年底前摘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到2022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

精準扶貧重在“準”上

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扶貧對象底數不清、目標不準、效果不佳等問題的存在,對扶貧工作的成效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必須要在“準”字上下功夫。

(一)把貧困對象選準。通過有效、合規的程序,把誰是貧困對象準確識別出來。按照“鄉鎮主體、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開展進村入戶的貧困狀況調查工作,調查內容包括羣衆評議、入戶調查、公示公告、抽查檢驗、信息錄入等方面。採取“農戶申請、村民評議、逐級審覈、張榜公示”的方式,做好“兩公示一公告”。首先由村民填寫申請表,由村民小組召開戶主會進行評選,村“兩委”召開村、組幹部和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比選,並張榜公示;公示無異議,再報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審覈,審覈再次公示後報市人民政府審定併發布公告,公告無異議後,將貧困戶信息錄入信息系統。識別過程中,要充分發揚基層民主,發動羣衆參與,進一步透明程序,把識別權交給基層羣衆,讓同村羣衆按他們自己的“標準”識別誰是窮人,以保證貧困戶認定的透明公開、公平、公正、公認,做到識別準確、羣衆滿意。

(二)把貧困原因找準。找準致貧原因既是佐證貧困的重要依據,也是做好幫扶措施的鋪墊工作。在入戶調查過程中,認真開展對審批確認的扶貧對象的信息收集工作,填寫統一制定的《貧困農戶登記表》和《行政村登記表》,對當地環境,包括自然、氣候和資源條件、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和產業發展情況進行逐一登記,同時還要逐戶調查和收集其家庭人口構、經濟收入、接受教育與就業以及聯繫電話、銀行賬號等信息,對各村貧困戶進行建檔立卡,做好入檔存查工作。

(三)把扶貧類別定準。根據入戶調查的情況,將扶貧對象進行分類。年老體弱、肢體智力精神殘疾、家庭成員患大病等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貧困羣體以及因災因學返貧等符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羣,要納入人民政府救助範疇,落實基本生活保障及提供其他社會救助。對具有一定發展能力,通過扶持可以脫貧的貧困對象,根據情況,將其劃分爲“溫飽鞏固型”、“越溫待哺型”和“成長髮展型”三個層次進行分類扶持。

精準扶貧貴在“精”上

實施精準扶貧,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要大力實施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深化扶持,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上。

(一)實施精細化管理。加強農戶信息管理,建立貧困戶信息網絡系統,對扶貧對象的基本資料和動態情況等實施動態管理。要努力確保扶貧信息真實、可靠、管用。對貧困農戶實行一戶一本臺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確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羣衆、扶到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終要根據扶貧對象發展實際,對扶貧對象進行調整,使穩定脫貧的村與戶及時退出,使應該扶持的扶貧對象及時納入,從而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動態管理。要加強扶貧事權管理,相關部門應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爲平臺,加大資金整合力度,集中解決突出問題。

(二)實施精確化配置。精心制定《閬中市扶貧攻堅規劃(2022-2022年)》,將任務和責任分解到年、到季度,落實到鄉鎮、到部門、到個人。要做到“六個到村到戶”:即基礎設施到村到戶、產業扶持到村到戶、教育培訓到村到戶、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戶、扶貧生態移民到村到戶、對幫扶到村到戶,真正把資源優勢挖掘出來,把扶貧政策含量釋放出來。幫扶工作應採取羣衆“點菜”、政府“下廚”方式,從國家扶貧政策和村情、戶情出發,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發展實際的扶貧規劃,明確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並落實嚴格的責任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三)實施精深化扶持。堅持分類指導,做到精深扶持,針對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落實幫扶責任人、幫扶項目和幫扶資金。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的原則,開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切實改善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幫助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對“溫飽鞏固型”,依託項目輻射和產業扶持,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對“越溫待哺型”,抓抓好產業基地建設,着力培育增收產業,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對“成長髮展型”,重點加大產業扶持力度,着力鞏固發展成果。特別要通過幹部駐村幫扶,通過產業發展、能力培訓等方式,對貧困農戶實施有效扶持,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精準扶貧落在“效”上

激活內生動力是貧困地區發展的關鍵之舉。如果憑空救濟出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沒有經濟上的穩定來源,幫扶措施見不到明顯效果,扶貧工作就成了“花拳繡腿”,脫貧致富也就成了一句空口號。

(一)讓政策資金見效果。要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特惠到貧困農戶,做到“精確滴灌”。要嚴格按照國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對扶貧資金建立完善嚴格的管理制度,實行扶貧資金專賬管理,確保資金專款專用;要築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帶電“高壓線”,建立扶貧資金信息披露制度進行全過程公開,保證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進行;要引入第三方監督,嚴格扶貧資金管理,確保扶貧資金用準用足;要加強對幫扶資金管理使用的項目績效評價制度,充分尊重民意,接受羣衆監督。

(二)讓貧困羣衆得效益。一是培育產業增效。以生薑、肉豬、蔬菜等“短、平、快”優勢產業開發和引導貧困羣衆從事三產服務業解決貧困羣衆生活現狀爲主,在配設施、擴基地、提效益上下功夫。同時,大力發展乾果、草畜、藥材等相對見效慢的優勢產業,達到“短、平、快”產業解決溫飽,長效產業促增收的目的。二是連片開發增效。以整村推進示範村爲支點,把優勢產業向整村推進項目相鄰村傾斜,擴大產業覆蓋範圍,通過連片開發,滾動持續發展,形成“一帶一業、一村一品、整體推進”的產業扶貧新格局。三是內生動力增效。通過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提高貧困羣衆的綜合素質,促進貧困羣衆由被動救濟向主動脫貧轉變、無能脫貧向有能力脫貧轉變。

(三)讓扶貧工作有效率。建立各鄉鎮(辦事處)、村、社貧困羣衆信息平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對幫扶、對認親活動。根據各鄉鎮(辦事處)、村(居)減貧攻堅任務完成情況,對扶貧工作進行督查,每季度一次,半年進行小,年終進行總,努力掌握實際情況,發現存在問題,總典型經驗,推動工作落實。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實行專項考覈,將扶貧工作納入一票否決。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簡報、網絡、板報、宣傳欄等途徑加大扶貧攻堅工作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爲扶貧攻堅工作吶喊鼓勁。切實穩定扶貧工作成果,確保羣衆得到真正的實惠,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精準扶貧要實施定點定人定時定責幫扶,做到不穩定脫貧,隊伍不能撤,做好扶貧攻堅工作應帶着責任,帶着感情,不僅真扶,而且要扶到“開花果”,羣衆穩定脫貧後才能鬆手。

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

【第14篇】鄉鎮黨政機關選派大學生駐村扶貧述職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作爲鄉鎮黨政機關選派大學生來到xx鄉駐村扶貧時至今日已經快兩年了,首先我要向各位領導對我兩年來的工作和生活給予的支持和關懷錶達感謝。剛下基層時,只是膚淺的認爲下基層就是爲了得到鍛鍊,但是到現在,我已經切實的感受到了農村工作確實能夠讓人有所作爲,並且迅速成長,這兩年來我的收穫無比珍貴。現在我將我兩年來的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我在駐村扶貧這個崗位上開始人生新的征程時自己是充滿期待的。從一開始工作我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要求,要以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成績,不好高騖遠,要踏踏實實,抱着認真嚴肅的態度開展各項工作。既然我是一名大學生,就應該切切實實的爲廣大農村服務,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好。同時,在這一年來我也不斷地從書本上、從周圍的前輩身上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以更好的服務於民。

一、按時完成組織和部門分配給我的例行工作。對我所涉及的村鎮建設,國土房管,地災防治,水利普查等方面的工作絕不拖組織後退,力爭優質,保量,提前完成。

二、配合xx村兩委完成各項工作。來到xx村兩年來,先後完成了大大小小數十項任務,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與村民和村組幹部交談,瞭解了村情,爲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三、盡我所能,幫助xx村養豬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xx村養豬專業合作社是在xx村村民xx等人的帶領下組織起來的,而我在該合作社成立的過程中也付出過不少勞動,爲合作社的組建和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接下來,我的工作重點將是積極發動羣衆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當中去,爲農民朋友們講解國家近年來的惠民政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廣大農民朋友知曉自己已經得到的和將要得到的實惠

除此以外,我還經常在各個辦公室詢問,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只要是力所能及,我都義不容辭。

xx村養豬大戶xx對我說:真希望你以後都能留在這裏,對我的幫助確實太大了。這份不帶感情色彩的認可是對我最大的褒獎,這比任何物質上的獎勵,或是一紙榮譽都要來得珍貴。

xx鄉鄉鎮黨政機關選派大學生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日

【第15篇】2022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中央對扶貧工作作出重大戰略調整,提出建立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以下本站範文網小編整理了2022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僅供參考。

2022鄉鎮精準扶貧調研報告

爲適應扶貧工作的新要求,進一步摸清貧困人口底數,瞭解致貧原因,找準扶貧的有效路徑,增強決策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根據縣委縣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13日,縣發改局和會儀鎮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村組戶,通過召開座談會、查閱扶貧檔案、現場交流、入戶走訪、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開展了爲期14天的精準扶貧工作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分析

(一)基本情況。會儀鎮位於綏江縣境東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平均氣溫18攝氏度,鎮轄國土面積100.89平方公里,轄箭頭社區和會儀、和平、黃坪、三渡4個村民委員會,29個自然村、109個村民小組,18個居民小組,全鎮有7040戶24801人,其中農業戶4985戶19633人,佔79.16%,屬典型農業鎮。有勞動力12648人。耕地面積24394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7500畝。林地面積5000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面積2000公頃。2022年,鎮內生產總值2.0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43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9%。

(二)產業分佈。會儀鎮轄區內有6家企業,可吸納勞動力400人,貢獻產值4000萬元。產業以種養業爲主,主要覆蓋4個村。有養殖大戶46戶,其中養羊18戶、養牛9 戶、生豬養殖7戶、養兔4 戶、養雞 3 戶,養鴨2 戶、梅花鹿1戶、其它2戶,有專業合作社10個。種植業以經濟林果爲主,主要種植李子、核桃,李子種植14060畝,核桃4000 畝,種植大戶55戶,有專業合作社25個,主要分佈在和平村、三渡村、黃坪村。

(三)貧困現狀。根據2022年登記確認,全鎮有貧困行政村2個,分別是和平村和黃坪村,特困自然村29個,有貧困戶2468戶,貧困人口12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數115人,低保人口數2794人,少數民族人口數91人,殘疾人人口數562人。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50.25%,這些貧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佈在貧困行政村。加快減貧脫困,確保2468貧困戶12463貧困人口在2022年如期脫貧,到2022年與全國全省全市全縣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抽樣摸底情況分析

會儀鎮有貧困戶2468戶12463人,其中建檔立卡2051戶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應抽查摸底615戶。此次抽樣摸底從發改局和會儀鎮抽調20人組成,分內業組和外業組,內業組主要負責村委和片區的大面座談交流,並撰寫調研報告;外業組主要負責入戶填表,彙總分析。通過14天的實地調查,共摸底640戶,涉及4個村29個片區2852人。通過選取交通條件較差、貧困面較大、致貧原因複雜的區域開展調查,抽樣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樣情況。

一是貧困戶屬性分類:一般貧困戶222戶,五保戶7戶,低保貧困戶411戶。二是貧困戶致貧原因分類:因病致貧370戶,佔抽樣摸底戶數的57.8%;交通條件落後致貧295戶,佔抽樣摸底戶數的46%;因殘貧困125戶;災害造成貧困120戶;上學造成貧困108戶;缺土地造成貧困120戶;缺水17戶;缺技術100戶;缺勞力貧困175戶;缺資金貧困20戶;缺可持續發展產業84戶;其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貧困10戶。三是貧困戶生活條件分類:飲水困難172戶;缺糧239戶;通路不通暢289戶;居住危房205戶。

(二)存在問題。

一是對精準扶貧的五結合、五精準、三到位理解還要進一步提高,對到2022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標認識還要進一步深化。二是由於政策原因,實施過整村推進項目的村不能列入貧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臺的關於精準扶貧的行動計劃有些是針對貧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實上,有些村雖然實施整村推進項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決貧困問題,這種政策上的劃分,使得有些貧困村和自然村在脫貧過程中,政策和項目上會受到一定影響。比如三渡村,2022年實施了省級整村推進項目,目前該村仍有貧困戶354戶貧困人口1945人,現有衛生室也屬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產業的發展不容樂觀,受道路交通差、運輸成本高、收購價格低等因素制約,竹產業未能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隊,羣衆種植8000餘畝竹子,但2個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實現經濟效益,羣衆種竹積極性受影響,對通過竹產業發展脫貧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掛鉤幫扶不到位,幫扶措施乏力,更多是開展走訪慰問活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掛鉤對象的貧窮問題,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扶貧。五是建檔立卡的數據與此次抽查摸底的數據有出入,一方面,有貧困戶未建檔立卡,另一方面,人員或是致貧原因等欄目與實際不符。六是留守兒童現象,會儀鎮現有留守兒童842人,佔總人口的3.4%。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一大批留守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學業、心理、健康以及前途問題,也無法實現脫貧目標,甚至若干年後,會成爲社會發展的另一個問題。

三、致貧原因分析

(一)基礎設施薄弱。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個是道路交通不便,這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會儀鎮和平村、黃坪村和三渡村3個行政村沒有通硬化公路,鎮內鄉村公路193.5公里, 27個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馬家溝和三渡村雷家2個自然村未實施過通達工程。一是由於山區環境惡劣,鄉村公路晴通雨阻現象突出,加之管護機制不健全和維護經費不足,導致會儀鎮境內已有鄉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於不通公路造成邊遠山區房屋改造成本增加,農民手中有錢也不願進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於不通公路,運輸成本增加,現有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利用,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在會儀鎮四個村均存在這種情況;四是生活居住地與生產土地之間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區。另一個是水利設施陳舊,一是由於原有的溝渠年舊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約產業發展,比如,和平村羣衆想通過發展果蔬產業增收,但當地生產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飯,羣衆對發展擔憂,信心不足。二是飲用水無保障,比如,會儀村水排片區安全飲水未全覆蓋,現在實施的愛心水窖補助爲3000元/口,部分羣衆不能湊足其餘資金,項目實施難度大;再比如,黃坪村茶林片區和三渡村雷家片區部分貧困戶未通自來水。

(二)文化低觀念落後。調查結果表明,貧困農戶的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貧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佔比例很小,貧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時間大大低於全縣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於這部分勞動力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務工,收入也與非貧困戶有很大差距。加之貧困戶思想觀念落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凡事都等國家和社會的救助,更有甚者,寧願守着土地受窮,也不願加入產業化經營,撿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羣衆小農意識明顯,思想上依賴性重,土地閒置,自身能力有限發展不起來,但又不願意參與土地流轉,讓有能力的人發展產業,寧願閒置。

(三)子女上學致貧。有部分貧困家庭收入只能維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進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學,需要支付一大筆學費和生活費,無形中加重了經濟負擔,對於尚未脫貧的農民更是苦不堪言。據抽樣調查瞭解,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的,他們佔抽樣貧困戶的17%,一個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個大學生每年要支出15000-20000元。這類貧困戶隨着子女成長,讀書畢業和就業後,一般都能擺脫貧困,通過採取幫扶措施也容易見到成效。

(四)因災因病因殘返貧。一是自然災害。有的家庭本來經濟狀況差,主要收入又源於自給自足、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若遇旱、澇、風、雪、雹或是蟲害、疫情等自然災害,無法抵禦,導致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貧困或是返貧。二是突遇重病。貧困戶家中若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勞動力死亡傷殘的,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一些農民債臺高築,甚至重新返貧。三是基本醫療服務條件差,看病貴看病難,和平村、黃坪村無衛生室,三渡村衛生室屬危房,對貧困農戶來說,生病以後不能及時治療,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療費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負擔。

(五)缺錢缺項目缺勞力缺土地。一是缺資金和缺項目,此類貧困戶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幫扶措施主要從提供增收項目,提供產業扶持以及提供資金、信息方面給予幫助,使其儘快擺脫貧困。二是缺乏勞動力,此類家庭中有殘疾人、體弱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員,不僅對家庭沒有收入的貢獻,反而還增大支出,導致家庭長期陷入貧困之中,難以脫貧。這類家庭要給予重點關注。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遷人口到本地結婚組建家庭,由於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務工,自己又沒有土地,無法增收創收。在此次抽樣摸底調查中,缺土地戶數所佔比例在18.8%。

(六) 現有項目實施難度大。隨着青壯年勞力大量流入城市,農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婦女、兒童、老人,加之有的項目需要農民自籌部分資金,在農村實施項目過程中就出現勞力緊缺和自有資金短缺問題,導致有的項目無法實施,就算勉強實施,後期項目管護人員和資金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解決農村基礎條件。比如,三渡村20戶相對集中的農戶飲水問題,上級項目資金配套到位,當地羣衆無法自籌剩餘資金,導致有項目也實施不了。

(七)特殊羣體貧困。鎮內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養老方式就是土地養老、社會保障養老,有的連生活自理都很困難,養老問題令人堪憂。由於務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養學生,不僅敬奉父母的生活費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經濟能力非常微弱,同時內心還承受着對子女的思念。

四、精準扶貧計劃

圍繞到2022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目標,認真落實精準扶貧要求,通過交通水利等基礎項目的實施以及勞動力的培訓等措施,帶動實現大面脫貧,努力做到貧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貧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貧困農戶十有一保障。初步測算,需要投入資金20808.5萬元,其中:交通需要投入資金14360萬元(行政村硬化公路1260萬元,自然村硬化路8600萬元,通戶間路4500萬元);解決安全住房上級補助資金964萬元,特殊貧困戶60平方米,安全住房資金500萬元;學校改擴建1020萬元;衛生室建設60萬元(上級補助30萬元,整合資金30萬元);解決衛生自來水需3000萬元(爭取中央資金1200萬元,省級補助 1200萬元,地方配套600萬元);高穩產農田建設需要326萬元;勞動技能培訓需要資金150萬元;文化活動建設需要資金405萬元;廣播電視通訊資金17.5萬元(上級補助資金12.5萬元,縣級配套5萬元);行政村小超市上級補助資金6萬元。

(一)解決行政村通硬化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貧困戶通硬化戶間道問題 全鎮3個行政村未通硬化公路,27個自然村中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馬家溝和三渡村雷家2個自然村未實施過通達工程,貧困戶硬化戶間道情況不容樂觀。

按照貧困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貧困戶通硬化戶間道的總體要求,2022年,全面完成3個貧困行政村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設,共需投入資金1260萬元;完成29個自然村172公里通硬化路建設,共需投入資金8600萬元;完成特困自然村通硬化戶間道757公里,共需投入資金4500萬元。解決道路交通共需資金14360萬元。

(二)解決貧困戶有安全住房問題 全鎮29 個特困自然村中,有 804戶羣衆需要解決安全住房問題。其中有779戶居住在d級危房中,有24戶居住在c級危房中。 按照解決貧困戶安全住房的總體要求,到2022年,全鎮計劃改造d級危房779戶、c級危房24戶,共需補助資金964萬元。同時,全鎮約有100戶特殊貧困戶需整合各類建房補助3至5萬元,合計500萬元,修建60平方米安全住房,建議採取災後重建幫扶模式,縣鎮村組聯合,一戶一策解決住房問題。

(三)解決行政村學校建設和貧困戶的上學問題 全鎮現有學校8所,校舍面積9408平方米,在校生1484人。 到2022年,在校學生1800人,校舍面積應達到12808平方米,共需改擴建大河國小、蓮花國小、大田國小、新橋國小等4所學校建築面積 3400平方米,需投入資金1020萬元,可確保貧困戶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基本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四)解決貧困戶有病能醫治問題

黃坪村、和平村無村衛生室。三渡村衛生室屬危房。2022-2022年建設行政村衛生室3個。每個衛生室建設資金不少於10萬元,面積在120220平方米。共需投入資金60萬元,其中爭取國家資金30萬元,整合投入資金30萬元。同時,加大農村醫療保健體系建設的推廣力度,實施中醫入戶、健康普查、能力建設等五項工程,多渠道解決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五)解決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衛生自來水問題 全鎮4個行政村所在地有2所學校未實現集中式供水,集中居住農戶20戶以上的地方集中式供水未全覆蓋,11個自然村已通衛生自來水,18個自然村未通衛生自來水,但部分羣衆建有水窖。 到2022年農村人口飲水問題得到全部解決。新增蓄水20000立方米,安裝管道800千米。其中行政村新增蓄水1500立方米,安裝管道150千米;特困自然村新增蓄水18500立方米,安裝管道650千米。共需投入資金3000萬元,爭取中央資金1200萬元,省級補助 1200萬元,地方配套600萬元。

(六)解決特困自然村產業建設問題

特困自然村中,有5個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有6個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至5000元,有8個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至4000元,有10個村人均純收入還處於3000元以下,農民普遍處於貧困狀態。

到2022年,建成以特色畜牧業(豬、牛、羊、雞、兔等)爲特色的養殖示範村6個,建成以特色種植業(核桃、李子等)爲特色的種植示範村8個。最終保障貧困行政村,村村有特點,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飯吃。

(七)解決特困自然村高穩產農田建設問題

全鎮耕地面積24394畝,其中:中低產田地面積19515畝。按照特困自然村到2022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戶均有1畝以上高穩產農田的要求,還需要建設高穩產農田1631畝,需投入資金326萬元。

(八)解決特困自然村農戶致富技能培訓問題

2022年底,全鎮特困自然村29個共計5015戶1978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854 人。共有農村勞動力9428人(男5186人,女4242人),其中,國小及以下文化5057人、國中以上文化4371人,掌握務工技能的2357人。外出務工3772人,佔勞動力總數的確40%;年務工總收入6500萬元,農民人均年務工收入1.7萬元。總體上看,特困自然村勞動力素質偏低、技能缺乏,務工比例不高,務工工資偏低。

到2022年在會儀鎮 4個行政村29個特困自然村培訓培養農村勞動力3000人,投資按500元/人計算,合計150萬元,力爭特困自然村實現戶均1人掌握1門致富技能,不斷推進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保障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穩定增加,實現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九)解決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有文化場所問題。

文化活動場所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文體活動室、文體活動廣場、農家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目前黃坪村和會儀村有文化活動場所,特困自然村有5個文化場所。 到2022年需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動場所2個,特困自然村文化活動場所24個,共需投入資金405萬元。

(十)解決行政村和特困行政村通廣播電視問題

已有4515戶安裝了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村村通、戶戶通和接收設備。目前,29個特困自然村500戶未通廣播電視。到2022年,採購、安裝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村村通、戶戶通設備500套,總投資17.5萬元。擬向上級爭取資金250元/戶,縣級財政補助100元/戶。

(十一)解決行政村有小超市問題

已通過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小超市(農家店)的行政村有1個,其餘3個行政村沒有小超市。

按照貧困行政村四通四有中有便民實惠小超市或小賣部,能基本滿足當地羣衆日常生活所需的總體要求。到2022年,需建設行政村小超市3個,共需補助資金6萬元。

(十二)解決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通訊的問題 到2022年,到行政村通訊覆蓋需提升改造建基站4個,到特困自然村通訊覆蓋需建基站18個,實現全鎮移動網絡全覆蓋。

五、保障措施和建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精準扶貧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重大。要抓好這項工作,必須從長遠考慮、從現實出發,上下聯動、統籌推進,強化措施、健全機制,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一)轉變思想觀念,堅定脫貧信心。我國扶貧開發始於80年代,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由於扶貧制度設計存在一定缺陷,不少扶貧項目屬於粗放式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於是頂層設計,明確提出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切實解決扶貧工作存在的漫灌問題,改漫灌爲滴灌。

雲南省、昭通市相繼召開會議,安排部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因此,當前主要是轉變思想觀念,準確把握精準扶貧的內涵,在精準識別後如何精準幫扶,精準管理。一是建議縣級儘快召開全縣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議,把廣大幹部職工思想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關於精準扶貧的決策部署上來,並通過廣大幹部職工把如期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的信心傳遞到羣衆中。二是儘快印發關於精準扶貧的工作手冊,全面掌握貧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貧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貧困農戶十有一保障的標準。

(二)規範識別機制,解決要扶誰的問題。一是在已全面完成扶貧建檔立卡任務的基礎上,駐村工作隊和鎮村幹部要通過走村入戶的舉措,再次覈實做細有關工作,特別是全面掌握貧困戶人口、耕地、致貧原因等基本情況,以便下步提出精準扶貧具體措施。二是建立完善扶貧信息網絡,對扶貧對象實施規範化和動態化管理,扶貧對象穩定脫貧後從臺賬中退出,返貧的重新納入臺賬管理。三是建立返貧防禦機制,有些貧困戶在脫貧後又會因災等返貧,因此有必要建立防禦自然災害的扶助機制,重大疾病救助機制,子女就學援助機制,通過日常的防禦和應急的防禦手段及運用文化科學知識,控制脫貧農戶返貧,以鞏固和發展扶貧成果。

(三)實施分類政策,解決怎麼扶的問題。一方面是對貧困戶分類化解,由於貧困原因和程度不同,貧困戶扶持需求也不盡相同,有的喪失了勞動能力,需要依靠社會保障維持基本生活;有的因病因災致貧,但尚有勞動能力,可提供打工就業機會或扶持農業生產。總的來說,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緊扣貧困成因、貧困程度梳理分類,然後因人而異分類施策。另一方面是對時間分步實施,從2022年到2022年共計5年時間,建議把貧困村的幫扶分爲三輪實施完畢,兩年爲一輪,第一輪20222022年,幫扶50%的貧困村和貧困戶,使之率先脫貧;第二輪20222022年,幫扶40%的貧困村和貧困戶,穩定先前脫貧羣衆;第三輪20222022年,幫扶剩餘10%的貧困戶以及因災因病等原因又返貧的羣衆。

一是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大面脫貧一批。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是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向上彙報力度,積極協調爭取項目落地,整合項目資金,幫助貧困村和特貧自然村實施一批農田水利、交通運輸、電力通訊、公共服務等事關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切實改善貧困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貧困村自我發展能力。建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除了以村或以自然村爲單位實施外,還可以通過劃分資源稟賦相近,地理位置相鄰和致貧因素相似的小片區,採取跨村跨區域實施的辦法,這樣既可以整合資源,也可以解決非行政貧困村或特困自然村資金項目少的問題。

二是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對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生產和務工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通過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和就業幫助力度,因地制宜發展一些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擴大轉移就業培訓和就業對接服務。比如,發展種養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子商務,推進互聯網+與特色農業的深度融合等。針對調研中竹產業發展信心不足的問題,建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解決竹的銷路問題;通過技術創新增加竹的附加值;儘快改善交通降低運輸成本。

三是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特別是低保特困戶、智障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因大病大災生活困難無法翻身的人,要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

四是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要通過調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完善大病保險政策,增加大病報銷比例和救助力度,發揮醫療救助保障對防貧、脫貧的重要任用。建議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實現信用信息共享,解決先有錢才治病和治了病才報賬的矛盾,對信用等級高,評估其經濟償還率高的大病家庭,試點推行先看病再給錢模式,逐步緩解看病難問題。

五是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將這部分人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方,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比如,和平村三節田,黃坪村馬馬丘在十三五期間,規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六是通過教育和科技培訓減少一批。一方面,保障貧困戶子女受教育權利,杜絕少年新文盲的產生,認真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實施好特困學生關愛基金項目,資助輟學的貧困生復學,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另一方面,加大對勞動力的科技培訓,結合勞務輸出、移民培訓等項目的實施,整合縣內培訓資源,建立扶貧培訓基地,採取羣衆點菜、政府下廚方式,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使大多數貧困人口掌握1至2項實用技術和操作技能。

七是通過思想教育扶志一批。對於那些不思進取、好吃懶做,自身動力不足的貧困戶,一方面從思想教育、考覈導向等方面入手,讓掛鉤幹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貧、潛心扶貧;另一方面做好對羣衆的正面宣傳、教育、培訓和組織工作,實施扶志工程,引導貧困戶樹立崇尚致富、脫貧光榮的理念,讓貧困戶真心想脫貧、真心想致富,充分激發自身原動力。

(四)堅持規劃先行,解決扶什麼的問題。建議在《雲南省烏蒙片區綏江縣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222022年)》中,就精準扶貧工作提出工作措施,相關部門擬定行動計劃。會儀鎮根據縣級規劃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列出任務清單,排出時間表。一是目標精準。緊扣全鎮2468戶12463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總目標,立足鎮情實際,注重與脫貧摘帽、同步小康指標相銜接,實事求是制定各項扶貧目標,不提好高騖遠的指標數據。二是思路精準。在推動羣衆脫貧致富的同時,提高全鎮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質和村風文明程度,着力三化興三農,在產業鏈上創新扶貧模式。三是措施精準。針對會儀鎮的自然條件,尊重羣衆發展意願,重點在產業發展路子和措施上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安排。同時臺賬的內容和實施舉措要具體細化到每家每戶。四是保障精準。要求根據規劃迅速分解責任,注重加大調度、督導力度,抓好任務落實。

(五)建立融資機制,解決扶貧資金的問題。一是建議全縣對涉農資金進行科學規劃和統籌使用,由縣政府協調,設立專戶,鄉鎮組織實施,縣直部門提供技術指導,整合資金集中連片打造。二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將財政專項資金和必要的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投入。三是要把扶貧開發政策與財政金融政策要機結合起來,引導信貸、保險等金融資源到貧困地區去,適度提高貸款額度,增加貼息比例,延長貼息週期,積極探索有效緩解貧困農戶資金困難的新途徑。建議縣級研究制定出臺金融扶貧的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加金融資金對扶貧開發的投放。四是強化扶貧資金陽光化管理,建立完善透明的財政扶貧資金管理制度和常態化、多元化的監督檢查機制,嚴肅查處違紀違規問題。

(六)強化宣傳動員,發揮羣衆主觀能動性。一要做好羣衆宣傳動員工作,利用好1017扶貧日,注重通過會議動員、入戶引導、參觀學習等形式宣傳政策、發動羣衆,使脫貧致富、建設美好家園成爲羣衆的自覺行動,增強自我求變、自我發展的志氣和信心。二要準確把握羣衆需求意願,切實瞭解貧困羣衆的意願與期待,從羣衆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礎設施、轉移就業、教育培訓、社會保障、種養業方面優選排列其幫扶需求。三要體現羣衆主體地位。尊重羣衆意願,順應羣衆期盼,迴應羣衆關切,將知情權、決定權、管理權交給羣衆,對產業發展、公益事業建設等扶貧項目,均由村民通過一事一議議定建設內容並自行組織實施。四要出臺脫貧摘帽激勵機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對提前脫貧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變、投入力度不減,並給予適當獎勵。

(七)加強基層組織,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農村的脫貧致富,領頭雁很重要。一是要積極探索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新模式,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爲核心的村組織配套建設,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鼓勵和選派政治堅定、民主作風好、工作能力強、熟悉農村工作、願意爲羣衆服務的優秀年輕幹部、高校畢業生到貧困地村工作。二是要強化鎮黨委書記、農村黨支部和致富帶頭人培養建設,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爲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三是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新農村指導員的作用,進一步激發和調動廣大貧困羣衆的內生動力和積極性。

(八)細化管理考覈,確保精準扶貧實效。着力健全完善管理機制,做到四到位。一是掛鉤幫扶到位。認真落實幹部直接聯繫服務羣衆制度,每一戶貧困戶明確一名責任人,建議由掛鉤單位對掛鉤村派駐扶貧工作組,主抓精準扶貧工作。同時,積極爭取東部發達城市對口支援我縣,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愛心人士參與扶貧,引導農村致富帶頭人以傳幫帶的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二是措施管理到位。幫扶單位要根據扶貧專項規劃以及工作方案,細化幫扶措施。同時,建立幫扶工作進展和措施落實情況反饋機制。縣級層面也要建立督促檢查機制。三是成效管理到位。建立監測評估體系,對各類扶貧資源到村到戶、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扶貧對象教育培訓就業增收情況、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情況進行監測評估,準確反映扶貧成效。四是責任管理到位。建立精準扶貧考覈管理辦法,對各級幫扶單位和結對幫扶責任幹部定期進行考覈。考覈內容包括精準扶貧責任落實情況、計劃推進情況、扶貧效果、結對幫扶幹部管理情況和羣衆滿意度。

(九)關愛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在貧困人口中有一部分家庭面臨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甚至兩者都有的現象。不解決好這一現象,不僅對脫貧目標的實現有影響,也會給社會和諧穩定帶來影響。一是要對這一部分特殊羣體建立信息檔案,摸清底數,掌握基本情況。二是將關愛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工作納入社會管理創新之中,由政法委綜治辦牽頭、教育局、民政局、婦聯、共青團、關工委等部門加強協作,從教育教學、扶貧助困、公共衛生、心理輔導、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多個領域,紮實開展工作。三是要發展志願服務,充分利用好社區志願服務隊伍,倡導和組織有愛心的志願者,到這部分家裏瞭解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四是鼓勵和引導社會愛心人士開展以經濟幫扶爲主導的關愛行動。

總之,構建精準扶貧,就是要通過建立既具體、細化,又全面、系統的工作制度,引導廣大幹部把羣衆當成與自己慼慼相關的親人,把羣衆的困難疾苦當成自己的痛,對貧困羣衆用真心、動真情、出真招,做到真幫真扶;爲羣衆的致富夢和小康夢攜手努力、合力幫助貧困羣衆加快脫貧致富、同步小康步伐,早日過上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