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鄉鎮扶貧開發工作報告多篇

鄉鎮扶貧開發工作報告多篇

【第1篇】整鄉推進連片扶貧開發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整鄉推進連片扶貧開發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_____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爲一體的特困縣,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縣域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的川滇交界處,俗稱“小涼山”,東北與四川省鹽邊、鹽源、木裏三縣毗連,西與玉龍縣隔江相望, 南與永勝、華坪兩縣爲鄰,其範圍爲東經100°22’ ~ 1 0 1 °26’ ,北緯26°33’ ~27°56’ ,總面積6025平方公里。_____屬低緯高原氣候區,乾溼季分明,四季不分明,立體氣候顯著,年氣溫在 31℃至零下10℃ ,年降雨920毫米,無霜期190天。聚居着彝、漢、摩梭人、普米、傈僳、納西、壯、白、藏、苗、傣、回等12種民族,最高海拔4510米、最低海拔1350米。有“情、水、山”爲一體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已初步探明金、銀、銅、鐵、鋁、錳等14個礦產資源;金沙江流經我縣105公里,境內分佈着金沙江、雅礱江水系10條河流,可開發利用的水能6. 7萬千瓦;有可利用天然草場24萬公頃,人工草場2萬畝;垂直變化的立體氣候和複雜地貌孕育着天然的蝦蟲草、貝母、靈芝、蘑菇、木耳、牛肝菌、松茸等珍貴藥材。

一、基本縣情及貧困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在中央、省、市的關心下,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整村推進項目的大力實施,貧困羣衆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羣衆飲水困難得到進一步解決,文化、教育、衛生髮展不斷加強,農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社會、經濟發展穩步推進,農村貧困狀況得到進一步緩解。

(一)貧困人口數量及分佈

_____現轄15個鄉(鎮)、91個村委會(社區)、1152個村民小組,聚居着彝、漢、摩梭人、普米、傈僳、納西、壯、白、藏、苗、傣、回等12種民族。全縣總人口70865戶、25986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7968戶、212570人,佔總人口的81.8%;農業人口65201戶、236145人,佔總人口的90.8%,其中少數民族農村人口53334戶、198811人,佔農業人口的82%,有貧困人口20.19萬人(按人均純收入低於1196元),有16.59萬人尚未解決溫飽。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該地區基礎設施落後,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差,自然氣候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同時也是我縣貧困人口較集中的區域。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全面發展,人民羣衆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提高,基本解決了溫飽。但由於我縣地處高寒山區,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經濟社會發展仍十分落後,文化、教育、衛生等發展緩慢,羣衆生活仍十分較艱苦。到20xx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爲111460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性收入5271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性支出71662萬元;糧食總產量71006噸,人均佔有糧295公斤,人均純收入1049元。從調查情況來看,我縣經濟水平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增長緩慢,除條件較好的壩區和旅遊開發區經濟發展稍微好外,其他地區經濟發展極爲緩慢,部分區域還比較落後,要實現我縣經濟平穩較快的增長,任務還比較艱鉅,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三)生產生活條件及貧困現狀況

我縣屬高山民族貧困地區,長期以來縣委、政府對貧困羣衆的生產生活極爲重視,把貧困羣衆脫貧致富作爲政府重要工作長抓不懈。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扶貧開發的深入,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羣衆生產生活得到了提高,文化、衛生、教育事業長足發展,貧困問題得到大幅度緩解,經濟社會發展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但由於我縣位於高山河谷地帶,居住分散,交通閉塞,民族衆多,貧困面大、程度深,人民羣衆生產生活水平仍處在同類地區之末。目前全縣尚有13455戶43550人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喪失生存條件的地區,該地區羣衆長期以來形成了用電難、飲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居住條件極其艱苦;有28645戶11.45萬人、22.42萬頭(只)牲畜仍處在背水、馱水的方式,飲水極爲困難;有21242戶貧困羣衆仍居住在杈杈房、黃板房、高危房中(部分爲無房戶);有468個村民小組未通路,610個村民小組未能通電,70個村委會630個村民小組羣衆無自來水飲用;13個鄉無農貿集市;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基礎建設落後全縣僅有1臺彩超, 6臺黑白b超,病牀每千人口只擁有 157張,有1048個村民小組無衛生室,有420個村小組未通廣播電視,有527個村小組未建文化活動場所;村小危房230間共18400m2。

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取得的成效及經驗

(一)主要成效

長期以來,縣委、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特別是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作爲我縣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在省市的關心下,在各部門的支持下,我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 顯著成效。自實施整村推進項目以來來,全縣共實施整村推進331個,其中省級整村推進253個,溫飽示範村47個,市級配套整村推進21個,市級掛鉤扶貧整村推進10個,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5560萬元。

通過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人民羣衆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羣衆飲水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農村貧困現狀得到進一步緩解。5619戶2.52萬人用電難題得到解決,2.47萬人和3.27萬頭(只)牲畜飲水問題得到改善,1.84萬人通路困難得到解決,2936戶13505人告別了茅草房、杈杈房,710戶3200人基本生存環境條件得到解決,新增灌溉面積1.2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72萬畝,解決絕對貧困人口2.42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0.35萬人。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22188萬元(90價)增加到20xx年的111460萬元(現價),地方財政收入由1999年的1338萬元增加到20xx年52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9年的424元增加到20xx年的1614元。

(二)主要工作經驗

1、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爲貧困地區統攬農業、農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務來抓。全縣各級黨委、政府把扶貧開發,解決羣衆溫飽問題作爲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提出的各項扶貧方針、政策,切實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實行了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建立健全各級扶貧目標責任,層層明確任務,確保扶貧到村到戶。

2、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管理。嚴格按《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要求,資金跟着項目走,切實落實到貧困村、戶,項目資金封閉運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堅持項目資金的年度審計、報賬制。縣、鄉、村全面推行了扶貧項目資金公示、公告制,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3、扶貧先扶智,切實搞好科教扶貧。在實施扶貧項目的同時,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培訓經費,採取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村適用技術培訓,使項目區戶均有1人掌握1-2項農村適用技術。

4、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事求是地制定扶貧規劃、項目實施方案。

5、堅持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共同協作參與,堅持依靠農民羣衆主體投入力量改變貧困面貌。成立了縣、鄉兩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把縣鄉各部門納入成員單位,形成了全縣上下相互配合、各負其責、真抓實幹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實行了縣級領導聯繫掛鉤到鄉,科級領導聯繫掛鉤到村委會,部門聯繫掛鉤到村民小組,黨員幹部結對幫扶到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聯繫掛鉤幫扶制度。在整個扶貧過程中,我們始終採取多種形式從思想上引導農民羣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最大限度地以農民羣衆作爲投入主體實施扶貧項目。

三、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_____縣農村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條件差,由此導致農田、水利、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落後,進而使貧困人口物質文化生活匱乏。

1、區位不優。_____縣北與四川省鹽邊、鹽源、木裏等三縣接壤,西與玉龍縣、古城區隔江相望,南與永勝、華坪縣相連。 全境山高道窄,遠離省會市府,無鐵路,也無水路,僅有時有泥石流相阻的麗寧二永寧、華寧路與外相通,縣鄉、鄉村路多爲過去伐木的林區便道。

2、地形複雜,氣候惡劣。綿綿山脈呈網絡狀連接,崗嶺起伏,叢巒疊障,地理氣候特殊。海拔2800-4510米的高寒帶,佔全縣總面積的54.7%,年平均氣溫小於8.5℃,無霜期少於120天,基本喪失人生存的條件,但目前仍居住着3.5萬貧困人口。海拔2100-2800米的中涼帶,佔全縣總面積的26.5%,全年溫涼多溼,洪澇、泥石流、冰雹、大雪等災害頻繁發生,中低產田(地)面積大,目前生活着14餘萬農民羣衆。海拔 1340-2100米的中暖帶、低熱帶,佔全縣總面積的18.8%,地形狹窄,日照較短,冬春晝夜溫差較大,洪澇、乾旱、冰雹、大風等災害較多,耕地較少,目前生活着3餘萬農民羣衆。

3、起步較晚,人口素質差。和平解放的1950年以前,山區以彝族爲主是奴隸制社會,壩區、半山區主要是漢族、摩梭人爲封建領主制社會,金沙江邊以保保族爲主是原始社會,多種社會並存,多種民族聚居,各民族發育程度參差不齊。長期以來由於教育落後,農村文盲、半文盲勞力佔總勞力的67%,農民思想觀念陳舊,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嚴重不足。

4、政策因素。天然林禁伐前,_____是一個林業經濟縣,靠山養壩,靠林養農,天然林的禁伐,使林業產值年減少2100萬元,並聯帶其它產業滑坡,地方財政收入年減少800萬元。1956 年自治縣成立時各種社會形態直接過渡爲社會主義社會,一夜間跨越了上千年曆史,而民族地區扶持政策和扶持力度卻等同於較發達地區,由此導致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

四、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存在的問題及應採取的措施

隨着扶貧開發的深入,特別是整村推進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我縣貧困村羣衆的生產生活,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緩解了貧困矛盾。但隨着項目的實施,也反映出許多突出問題,主要是:

1、扶持力度不夠

_____屬邊疆民族貧困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農村基礎設施落後,羣衆生產生活困難。雖已實施了331個整村推進項目,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尚有780個貧困村民小組未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羣衆對項目的需求十分迫切,希望列入整村推進扶貧計劃中實施。

2、扶貧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實施的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投資標準爲每村15萬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貧困村羣衆深刻認識到整村推進項目資金的重要性,羣衆參與項目實施的積極性非常高。但由於,貧困村基礎設施差,急待建設的項目內容多,羣衆又無力自籌更多資金投入到項目的建設中,同時又受到扶貧資金額度的限制,造成扶貧資金難以滿足羣衆建設項目的需要。希望國家加大整村推進項目建設資金的投入。

3、項目規劃缺乏科學性、可行性

整村推進項目的規劃實施採取的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的,即:項目規劃採用村到鄉、鄉到縣、縣到市的方式規劃上報,而項目的實施則採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市批覆到縣、縣安排到鄉、鄉安排到村到戶層層落實、層層監督。然而,部分鄉鎮在規劃項目時不與羣衆溝通,不結合實際,憑空規劃上報,致使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可行性。規劃項目時,要嚴格操作規範,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羣衆開展調研,充分發揮貧困羣衆的意願,確保項目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

4、資金整合力度不足

各部門對資金整合重要性認識不足,措施不到位。在項目實施中,缺乏相互溝通、協調,使各類扶持資金投入分散,點多面廣,資金效益不大。各部門要充分認識資金整合的重要性,加強溝通、協調,盡最大可能地將各類扶持資金加以整合,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效益。

【第2篇】有關鄉鎮精準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鎮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

爲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着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扶貧的問題,對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鎮的貧困狀況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鎮情

**鎮位於惠陽鎮西北部,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總面積73.7平方公里,總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轄13個行政村,123個村民小組,41個自然寨。全鎮有7所國小,教師71人,學生879人,鎮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5個,衛生從業人員17人。**鎮主要產業爲傳統種養殖業,主要農產品爲稻穀、玉米,規模小,價值低,品種單一。工礦業缺乏,經濟基礎薄弱。20xx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813萬元,國民收入1530元,農業總產值1400多萬元,財政收入9.8萬元,糧食總產量3707.8噸,人均糧食產量387.8斤,人均純收入1156元。近年,**鎮以旅遊業爲龍頭,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20xx年,全鎮旅遊收入總共123.1萬元。

(二)貧困現狀

全鎮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鎮均爲典型的高山地貌,烏肖、烏吉民等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爲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鎮大部分村寨位於深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於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於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後得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20xx年人口普查,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僅爲6.79年,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54.17%。20xx年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羣中(純收入924元/年·人),**鎮18—45週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佔11.26%,國小及以下佔34.5 %,在郎德的務農勞動力中,國中以下學歷所佔比率高達88.74%。由於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並且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爲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鎮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尤其在一類、二類村,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除了傳統農業,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遊業,但由於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下,管理辦法不科學,管理方式不規範,農民市場意識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其發展初步凸顯瓶頸。雖然在“旅遊興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近年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比較大,但還處於在對點(上、下郎德)的階段,一時難以全面鋪開。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衛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爲貧困戶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氣候變暖逐漸明顯,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部分農戶傾其所有並貸款投入到擴大生產,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養殖等造成暫時返貧。我鎮排夫村部分農戶爲調整產業結構,拉錢負債的購置折耳根苗、魔芋種、良種肉牛等,但因缺乏經驗,市場瞭解不足,加上經營不當,農產品最後不能轉變成商品,目前,這些農戶已是耗盡積蓄,甚至影響往後幾年的農業生產投入。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戶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309戶、1083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鎮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鎮羣衆沿襲着以種糧爲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園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鎮還有9個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這 18.3公里 路需投資91.5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5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隱蔽性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六)扶貧資金投向範圍偏小

貧困村分類有利於政府對扶貧開發進行分批引導,確保資金投向實現整體(整村)公平,但以“一類、二類”作爲資金投向的“導航器”有時難以實現各村的協調發展,扶貧開發在一定時期內顯得力度不夠,範圍不廣。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八七”扶貧攻堅,全鎮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6個重點村1608個貧困對象爲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戶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鎮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戶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戶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爲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商品豬、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西部開發的大好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戶,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戶引導、帶動貧困戶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新奇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爲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戶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進旅遊扶貧。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銅鼓之鄉”烏流村、“蘆笙之鄉”南猛村等人文景觀爲依託,擴大經營規模和就業崗位,覆蓋貧困地區農民,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貧、民政、衛生、財政、水電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監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爲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臺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輔以適當錢物,着力發展產業,特殊安排就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戶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溫飽的行列;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戶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鉤,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戶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爲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衆,增強人民羣衆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爲羣衆脫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戶的項目,都要由羣衆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衆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衆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兌現;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戶,把項目落實到戶,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戶,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衆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爲他們實現脫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戶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衆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戶、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一是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二是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的加工企業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加工範圍,由傳統地對糧食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擴大加工規模,由小規模、低檔次的手工作業向大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發展轉變,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競爭,多主體進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衆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寨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寨,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衆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啓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直接解決其生活困難。

【第3篇】關於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基本評價

(三)以人力資源開發爲重點,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堅持把實施雨露計劃培訓作爲提高貧困農民的整體素質和轉移就業能力的有效載體,有效整合陽光工程、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等培訓資源,積極推進貧困農民參與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提升貧困農民的勞動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2022年以來,全縣累計完成雨露計劃培訓1500多人,累計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00多場次,培訓貧困農民3萬多人,轉移安置就業1400人,全縣通過培訓後外出務工人數達4萬餘人,逐步形成了以培訓促轉移、以轉移就業促增收扶貧新模式。

(五)以社會扶貧爲重點,不斷增強扶貧開發合力。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幫扶的原則,積極組織開展縣直單位駐村幫扶活動和百企反哺活動。全縣縣直單位每年爲貧困村、貧困戶興辦實事500多件,捐贈和爭取扶持資金200多萬元,建立結對幫扶基地100多個,建立農家書屋40多個,累計向貧困村捐贈各類書刊5萬餘冊。累計有50家民營企業支持貧困村建設,爲貧困村捐資捐物折款500多萬元。扶貧開發工作的紮實推進,有效改善了幹羣、黨羣關係,營造了全社會參與、支持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

調查組在充分肯定我縣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認爲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二是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較差。三是扶貧開發的任務越來越重。四是扶貧開發爭取資金難度越來越大等。

二、相關建議

爲深入推進做好扶貧開發工作,調查組提出如下建議:

(二)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工作計劃。要根據國家、省市扶貧綱要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計劃,確保扶貧開發工作在科學規劃指導下有效推進。要加大全縣貧困人口的普查力度,掌握貧困人口的現狀、需求、脫貧路徑,爲扶貧計劃推進提供科學依據。要堅持城鎮農村統籌規劃,各鄉鎮、村要結合縣域總體規劃因地制宜,作出具體扶貧規劃,做到上下銜接協調推進。

(三)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要以雨露計劃爲載體,進一步豐富形式、拓寬渠道,不斷創新提高貧困人口素質的方式方法,充分調動相關部門、鄉鎮、村居的工作積極性。要把扶貧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多種渠道的提高貧困人口的技能素質、就業素質、文化素質,充分調動扶貧對象自主脫貧的積極性。

(四)進一步提高產業化扶貧效果。要堅持把扶持貧困村和貧困羣衆發展壯大增收產業,作爲實現開發式扶貧的着力點,努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加羣衆收入,從根本上使貧困人口走出困境脫貧致富。要鞏固現有產業化建設成果,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幫助貧困人口提高生產技能,指導扶貧對象加強產業管理,發揮產業脫貧效益。

(五)進一步拓展開發式扶貧資金渠道。要進一步加大對上爭取的力度,打好遠安不列入整體對外開放縣和比照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牌,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要認真總結資金捆綁扶貧的好做法、好經驗,整合各類資源投入到重點貧困村,用於推進重點村項目建設。要繼續開展社會扶貧,調動方方面面的扶貧幫扶積極性。要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嚴格扶貧資金管理,確保扶貧資金專款專用,營造良好的對上爭取環境,確保扶貧開發工作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多地貢獻。

【第4篇】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省人大農委組織調研組赴贛州、吉安市及所轄的於都、興國、萬安縣,就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通過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扶貧項目、走訪貧困農戶等方式,瞭解各地貫徹落實《江西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xx-2022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等情況,聽取基層幹部羣衆對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近三年來我省扶貧開發取得的成績十分顯著

【第5篇】2022鎮專項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瞭解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減少貧困、縮小差距、增加收入、構建和諧”爲目標,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爲中心,以增加貧困羣衆收入爲重點,積極拓寬扶貧資金籌集渠道,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探索與化隆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扶貧工作新模式,紮實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現就對全鎮扶貧開發進行的調研情況形成報告如下。

一、甘都鎮基本情況

甘都鎮位於化隆縣東南部黃河沿岸,離縣城25公里,總面積爲1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爲8.7℃,氣候適宜,屬化隆縣三大川水鄉鎮之一,也是化隆縣的主要農業生產基地。全鎮共有25個行政村,86個社6871戶,總人口3.13萬人,有回族、撒拉族、漢族、藏族、東鄉族五種民族,少數民族佔90.6%。全鎮總耕地面積爲xx1畝,人均耕地面積爲0.72畝,農作物以冬小麥爲主,兼溫棚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以“拉麪經濟”爲主的勞務經濟第三產業收入佔48.6%,以農牧業爲主的第一產業收入佔收入佔33.33%,以“拉麪經濟”爲主的勞務收入已經成爲全鎮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歷年扶貧工作進展情況:隨着國家對扶貧工作的大力支持,xx年我鎮積極爭取在唐寺崗、牙目、橋頭、東五、下四合生、朱乎隆六個村的實施了整村推進項目,涉及農戶744戶,發放扶貧資金372萬元;xx年在甘都街、阿化、西灘三個村種植薄皮核桃1300畝;xx年根據《青海省農村牧區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鎮通過行政村申請、政黨政班子會議研究,上級扶貧部門審覈確定了上四合生、牙路乎、關巴、東六、東七、甘都街、阿化、西灘8個行政村爲貧困村,xx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均在2736以下,貧困率均在42.5%以上。通過農(牧)戶申請、村(牧)民代表大會民主評議、村(牧)委會覈實、鎮政府審覈,確定了貧困戶1355戶(5257人)。對所有貧困戶進行了建檔立卡工作;xx年初對貧困戶數據進行了更新,初步確定了幫扶單位和幫扶責任人。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及經驗

近年來,我鎮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原則,紮實開展我鎮解困脫貧工作。主要做法:1、加大宣傳力度,是搞好扶貧工作的前提。按方案宣傳,鎮、村分級召開貧困戶認定動員大會,宣傳扶貧政策和扶貧方案。對外出打工及未能到會的羣衆,通過入戶走訪、電話通知等方式做好宣傳,努力做到政策方案“家喻戶曉”,營造全村上下共同支持、共同參與、共同監督的工作氛圍。2、正確決策、科學決策是扶貧開發成功的關鍵。深入調研,方案制訂科學化。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國家扶貧政策和村情、戶情出發,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實際的扶貧規劃。填好扶貧對象基本信息表,重點弄清家庭人口、收入來源、支出負擔、存款或負債額度、致貧原因、脫貧依靠等問題;建立專門數據庫,對所有認定的對象,將蒐集到的情況進行信息錄入。通過深度分析貧困對象的基本信息,根據其家庭實際,綜合考慮所在村社相關情況,明確了“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的脫貧思路。3、嚴格按程序認定是搞好扶貧工作的準則。按照“戶主申請、村民小組提名、村民代表評議和票決、村委會審查、鎮政府審覈、縣扶貧局審批”的程序,堅持做到條條到位、環環盡責。特別在代表評議環節上,我鎮注重突出民主性、廣泛性,要求評議小組至少30人以上,且每個村民小組不得少於5人;在鎮政府審覈環節上,組織幹部到各個村民小組開展入戶調查,進一步瞭解申請戶主的基本情況,確保對象認定不出現偏差。4、強化保障,資金籌措多元化。堅持創新扶貧參與機制,構建各界廣泛參與的大扶貧格局。一是我鎮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扶貧資金、項目。二是通過項目整合,積極整合國土、發改、水利、林業、衛生、交通等方面的項目資金,將錢用到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飲水工程、衛生室建設、電力改造等“刀刃”上。三是羣衆“湊”。發揮困難羣衆主體作用,引導他們在扶貧過程中力所能及地投入資金。5、跟蹤問效,信息管理動態化,建立長效機制。堅持動態識別、動態管理,保持扶貧對象的精確性和政策投放的精準性。建立定期回訪機制。按季度對貧困戶進行回訪,及時瞭解困難情況、增收狀況,對於脫貧效果不理想的,及時調整扶貧方案,糾正扶貧措施。6、羣衆自覺行動,苦幹實幹是根本。使羣衆改變觀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力更生,苦幹實幹是扶貧開發工作成功的動因。

總結的經驗:我鎮充分利用扶貧資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把國家的幫助和自身結合起來,有效推動了我鎮謀求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激發羣衆依靠自己力量發展生產的積極性。1、地理條件優越。我鎮位於縣東南部黃河沿岸,離縣城2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海拔較縣城低近1000米,年平均氣溫爲8.7℃,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適宜種植各類蔬菜、瓜果及藥材等經濟類作物,且交通便利,202省道貫穿境內與循化縣連接,石甘公路與石大倉鄉相連,公伯峽電站公路與循化縣紅旗鄉相連,適合發展特色種植業。2、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拉木峽丹霞地貌、公伯峽電站、蘇只電站、水車生態園區、“黃河彩籃”蔬菜種植基地、馬步芳公館、阿河灘清真寺和古樹等豐富的自然旅遊觀光資源,並可依託寬廣的庫區水域資源,發展冷水養殖、水上娛樂等項目,打造黃河谷地旅遊、觀光、娛樂、餐飲爲一體的服務產業。3、民俗文化有待開挖。我鎮以回族和撒拉族居多,佔全鎮總人口的86%,回族和撒拉族擅長做可口的飯菜,尤其是撒拉族的民族特色餐負有盛名,回族的“刺繡”也享有名譽,有收藏黃河奇石的愛好,且這兩個民族熱情好客,可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扶持發展農家樂、民族餐等民族特色餐飲業。4、勞務經濟漸成規模。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拉麪經濟明顯提升了農民收入,勞務經濟已成爲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和支柱產業。5、扶持產業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我鎮大力扶持帶頭致富羣衆新建畜禽養殖規模、冷水養魚、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生產規模,農業組織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從而帶動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不足之處

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的落後狀況,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我鎮仍然面臨嚴峻的形式。

【第6篇】某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某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_____縣是集“邊、山、少、窮、戰”爲一體的全國首批重點扶持開發縣,位於_____省南部,與越南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53公里。全縣國土面積3096.86平方公里,轄八鄉一鎮,81個村委會2個社區756個村民小組,世居哈尼、彝、瑤、傣、拉祜、漢六種民族,總人口215833人,少數民族人口212778人,佔總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2%,是全國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20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8177萬元,同比增長20.8%,財政收入8355萬元,增長36.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7499萬元,增長35.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增長15.1%。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1986年,_____縣被國務院確定爲國家級重點扶持縣。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281.2萬元,建成153個溫飽示範村,15個重點村、113個整村推進村、2個小康示範村,安居溫飽農戶3668戶16510人,組織輸出勞務85000人次,解決了8萬多貧困人口的溫飽,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406元,農民人均口糧從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xx年年底,共經實施項目的村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涉及10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3931戶17690人;牛孔鄉31個,涉及10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1624戶7308人;大水溝鄉26個,涉及7個村委會26個村民小組1828戶8226人;大黑山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3101戶13954人;半坡14個,涉及5個村委會14個村民小組685戶3082人;戈奎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2964戶13337人;平河28個,涉及10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783戶8025人;三猛46個,涉及8個村委會46個村民小組2752戶12386人;騎馬壩28個,涉及7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523戶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羣衆解決溫飽步伐加快。通過推廣“兩雜”,發展冬季農業,項目村羣衆糧食獲得了豐收,通過推廣科學養豬、種植蔬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經濟林果,羣衆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2、羣衆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爲今後穩定解決溫飽打下了基礎。通過建設衛生路、架電、通路、豬廄、沼氣、廁所、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開農田、新修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養殖業、經濟林、冬季農業等途徑,各項目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科學養豬、科學種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等目標,爲下一步穩定解決溫飽和更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村容村貌,羣衆精神面貌改觀,生態得到改善。通過文化活動室、衛生路、廁所、豬廄、沼氣等項目建設,改變了昔日豬、雞到處跑,遍地豬牛糞的不衛生狀況和羣衆砍樹燒火的習俗,村子的衛生面貌明顯改觀,森林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村廣電工程、學校、衛生室的建設,改善了教育文化設施,豐富了羣衆文化生活,通過科技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羣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養殖業科技含量提高。各項目村建設前養豬大都採用放養,熟喂的老辦法,出欄一頭肥豬需一年半至兩年,效益很低,戶均僅有1-2頭豬,通過扶持建蓋豬廄,培訓技術,更換品種,實行廄養和科學餵養等項目建設後,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顯提高,出欄週期縮短,效益顯著提高。

5、起到了示範樣板作用。項目村建設不但本村羣衆受益,也對周邊村寨產生了輻射作用,起到示範樣板作用,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三)經驗和做法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一是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項目鄉鎮以主要領導爲組長的扶貧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以規劃組織、落實資金管理、項目的建設及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做到了扶貧項目實施一項,鞏固一片,帶動一方。

2、突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體兩翼”戰略,圍繞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易地扶貧開發等扶貧項目,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二是以扶貧項目爲載體,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貧困羣衆,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

二、三產業轉移,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培訓和轉移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3、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在項目資金管理上,繼續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項存儲,封閉運行,樹立扶貧資金是“高壓線、救命錢”的思想。

4、積極引導貧困人口,發揚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溫飽、消除貧困。轉變“要我幹”的被 動思維方式爲“我要幹”的積極、主動、向上的思維方式。

5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單位幫扶,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在大水溝鄉開展“無償投入,有償使用,長期滾動,受益羣衆”試點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組織發動羣衆投工投勞,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點。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_____縣扶貧開發工作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建縣晚(1958年建縣),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一是自然條件差。全縣3096.86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沒有一塊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局面沒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災年返貧的狀況依然突出。二是貧困程度深。到20xx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還有8.09萬人,其中758-1067元之間的3.27萬人,758元以下的4.82萬人。目前全縣還有4150戶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籬笆房或破房中,極少數特困農戶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居不蔽風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三是農民素質低。由於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後,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後,思想觀念陳舊,接受先進思想、先進觀念和推廣實用技術的能力緩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縣級扶持能力弱。因縣域經濟增收緩慢,縣級可支配財力十分有限,談不上拿出資金搞開發式扶貧。

三、貧困人口分佈

(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分佈

以1300元爲貧困線標準,到20xx年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142190人。具體分佈情況如下:大興鎮總人口有48094人,其中貧困人口28352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瑤族,分佈在牛洪、岔弄等11個村委會;戈奎鄉總人口有20507人,其中貧困人口14664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分佈在加梅、哈魯等8個村委會;牛孔鄉總人口31414人,其中貧困人口20591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者俄、模東等12個村委會;大水溝鄉總人口19174人,其中貧困人口12847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大水溝、龍普等9個村委會;大黑山鄉總人口有19862人,其中貧困人口12717人,主要爲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拉龍、老白寨等8個村委會;半坡鄉總人口9909人,其中貧困人口6005人,主要爲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二甫、哈的等6個村委會;騎馬壩鄉總人口12711人,其中貧困人口8643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佈在莫洛、杯倮等8個村委會;三猛鄉總人口24949人,其中貧困人口17715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分佈在桐株、塔甫等8個村委會;平河鄉總人口29213人,其中貧困人口20656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瑤族,分佈在大頭、東哈等11個村委會。

(二)未納入規劃貧困村數及分佈

未納入“十一五”期間整村推進規劃和未扶持過的的貧困村數有426個,其中,大興鎮47個,戈奎鄉25個,牛孔鄉81個,大水溝鄉63個,大黑山鄉41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34個,平河鄉54個,三猛鄉67個。

(三)已扶持過但未解決貧困的村及分佈

截止20xx年年底,已經扶持過的村寨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戈奎鄉32個,牛孔鄉31個,大水溝鄉26個,大黑山鄉32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28個,平河鄉28個,三猛鄉46個。但都未能脫貧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爲每個財政才補助15萬元,由於_____縣交通不便,建設成本高,而_____財政薄弱,無法增加投入,內地可建設2個項目村的資金在_____縣只能建設一個項目,甚至1個也建設不了;二是自然災害反貧,由於防災能力弱等原因,脫貧後反貧現像嚴重。

四、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一)基本思路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統一領導,統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進一步加強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縣級財源,增加羣衆收入;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含量。開展衛生、文化、廣電等設施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通過十年努力,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地,戶均3畝經濟林果,人畜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農戶通電率達95%以上,鞏固“普六”成果,實現“普九”目標,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二)目標任務

1、人均純收入達到脫貧標準線以上,人均佔有糧食360公斤以上;

2、解決貧困戶的住房和困難問題;

3、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難、貧困羣衆看病難、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八難”問題;

4、基本實現貧困村通簡易公路和村內道路硬化;

5、戶均發展1-2項穩定可靠的產業增收項目,促進貧困羣衆脫貧致富;

6、貧困鄉(鎮)、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羣衆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爲達到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

(三)具體措施

1、組織保障措施。縣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縣委、政府統一組織領導,縣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縣直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各鄉(鎮)要積極參與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省、州、縣掛鉤幫扶單位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

2、資金保障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確保中央、省、州下達到我縣的各類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二是加大縣級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投入;三是積極組織社會各界支持扶貧開發,鼓勵鄉(鎮)、村及貧困戶加大自籌資金的額度(包括貧困戶投工獻料折算資金);四是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

3、政策保障措施。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法規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特殊政策,吸引縣內外各種經濟組織和能人開發我縣的各類資源,促進和帶動縣內經濟發展。

4、技術保障措施。縣直有關部門和鄉(鎮),要根據規劃實施的項目任務,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技術指標體系,從適宜技術的選擇、應用和推廣等方面搞好技術服務。

(四)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萬村建設千村推進的力度和社會幫扶力度。因我縣山高谷深,交通不暢,羣衆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弱,項目建設成本高,向上級爭取每年多增加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每個項目增加到50萬元以上,以促進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的順利開展。

2、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重視經濟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科技脫貧致富之路。但由於貧困,使大批少數民族兒童無法入學,或因家庭困難而中途輟學者居多,現代耕作方式和實用科學技術難以推廣,因此向上級爭取政策傾斜,在全縣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補助一定的農業科技培訓資金。

3、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我縣尚有142190人分困線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向上級爭取每年增加一定的產業扶貧資金,以增加農村經濟收入,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_____縣人民羣衆缺乏經濟來源,無法增加投入,向上級組織爭取項目資金,增加安居房建設資金,希望每戶補助金額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7篇】鄉扶貧開發工作自查報告

根據xx和縣扶貧和移民辦制定的xx的要求,我們對我鄉xx年的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認真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領導高度重視

今年以來,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年初,配齊配強了扶貧工作力量,換屆以後又調整充實了工作力量。並把扶貧開發工作擺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做到定期研究部署,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鄉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對xx年扶貧開發工作進行研究部署。

二、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我鄉xx年貧困人口xx人,到xx年12月15日,貧困人口爲xx人,比上年下降10.2%。

三、實施整村推進戰略

爲推進整村戰略的實施,共幫助三門村協調信用社小額扶貧貸款32萬元。在項目立項上,嚴格按照省市要求,充分尊重羣衆意願,做到了立項準確,沒有項目變更的情況。同時,我們積極推進項目實施,目前,已選送一名應屆學生參加“一村一名中專生”培訓計劃,並硬化村部至上圍道路,明年的扶貧開發工程也早已啓動,有序進行。

四、資金管理情況

我們按照縣扶貧辦的要求,對扶貧資金嚴格管理,財政扶貧資金10萬元全部用於扶貧村項目開發和選送學生參加雨露培訓,沒有出現滯撥、擠佔和挪用現象。

五、幫扶工作情況

我鄉成立了扶貧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社會力量做好幫扶工作。鄉主管領導先後多次到縣直單位彙報情況,爭取幫扶單位支持。與交通、水利等部門經常保持聯繫,主動溝通情況,爭取縣直部門開展幫扶工作。到xx年xx月統計,縣直各項幫扶共計xx萬多元。

六、資料收集整理情況

鄉政府狠抓資料的建設和管理,對各項公示、報表都督促扶貧村及時公示和填報,並對材料進行歸檔整理,做到報表及時準確,材料整齊規範。

七、其它工作

xx年我鄉重點村扶貧工作現已全部完成,xx年工作也在有序推進。全年沒有發生因扶貧工作造成上訪。同時通過扶貧開發,極大的調到了扶貧村幹部羣衆的工作積極性。

【第8篇】2022年度扶貧開發工作自查情況的報告

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我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按照“整村推進”的工作思路,積極倡導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大力實施扶貧重點工程,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如期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新的成效。現將一年來的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增強經濟實力;

鄉黨委、政府在整村推進工作中,堅持“政府引導、資金扶持、典型帶動、整體推進”的扶貧思路,把發展種養加工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與整村推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產業扶貧,以支柱產業支撐貧困村經濟發展,提高了貧困村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構築了穩固的返貧防禦體系,全年共有444個貧困戶脫貧。

一是堅持分類指導,選準產業重點

貧困村所處的區位、自然條件和資源分佈各有不同,發展產業必須從實際村情出發,立足資源優勢,因村而異確定發展重點。爲此,我們組織農、林、水、牧等專業技術人員,在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充分評估論證、聽取羣衆意見的基礎上,依據各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逐村制定了系統、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如我們在金崗山村重點扶持發展茶果業,在大河衝村發展藥材和特種養殖,在何畈村重點扶持發展畜禽養殖。

二是推進基地建設,壯大產業規模

基地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我們按照“協會+基地+大戶+貧困農戶”的模式,通過扶持協會、基地和大戶,帶動貧困農戶發展專業生產和經營,整體推進規模產業基地建設。一年來,全鄉七個貧困村共有0.6萬人建立了種養基地,開發水域0.1萬畝,發展生豬0.5萬頭、牛0.15萬頭、羊1萬頭、家禽8萬羽。

三是強化科技扶貧,提高開發效益

二、強化管理,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一是突出重點,把項目建設當做一場重大戰役來打

項目資金來之不易,如何把資金用在刀刃上,確保工程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大事。首先嚴格規定,搞好工程發包工作,用一週時間在鄉電視臺播放邀標公告,提高參與競爭面。根據圖紙,堅持“節約、實用、安全”的原則,認真搞好工程預算,企業中標後,以文字形式,鄉政府與其簽訂了施工合同書。其次,加強施工管理,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在施工之前,鄉成立了工程建設指揮部,明確分工,嚴明紀律。在施工過程中,邀請縣質監站作爲監理,鄉扶貧辦派一名經過專業培訓的工作人員作爲甲方代表全程監督,始終堅持業主負責制,質量監理制,檢查驗收制。鄉黨政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工地現場指導,邀請鄉域內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工地進行視察,發現問題就地指出,並及時向施工單位下發整改意見書,待施工單位按要求整改後,以書面形式向工程建設指揮部報告,經驗收合格後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工程竣工後,我們首先對照施工方案進行自查,自認合格後,再向縣農開(扶貧)辦上交驗收報告,對整個工程進行檢查驗收。

二是廉潔從政,嚴把財政扶貧項目資金使用關

在施工之前,爲了做到防患於未然,杜絕挪用、擠佔、貪污項目資金的違法亂紀行爲的發生,鄉成立了以紀檢書記任組長、鄉財政所、農經站及項目實施村的財會人員爲成員的財務管理小組,將項目資金設專帳、專櫃、專人管理,所有帳目正規,手續齊全,票據規範,無白條入帳現象。在金融單位開設專戶,收支情況嚴格執行資金報告制,及時、準確報送相關單位。工程款的劃撥嚴格履行合同中按工期付款的方式。爲防止施工單位剋扣、拖欠民工的勞務費,我們將這部分資金交由財政所管理,工程竣工後,由民工直接到財政所領取。我們除了在鄉村兩級政務公開欄上予以詳細公開外,還採取公告、公示的辦法在鄉電視臺和所在村人口集體地予以播放和張貼,接受各方面監督,接受主管部門的財務審計。

三是造管並重,把管護工作作爲一項“永不竣工的工程”常抓不懈

創新管護機制,派專人常年養護,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造福人類。及時安裝好永久性標誌牌,讓羣衆永記黨和政府的恩澤。

三、因材施教,狠

抓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全年共培訓學員175人,轉移就業174人,同時還在務工地設立了聯絡處,保證了就業學員的就業穩定性。

一是加強領導,成立專班

鄉黨委、政府對全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非常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爲了加強對這一工作的領導,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領導小組進行了調整,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立工作專班,具體負責全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形成了工作有專班、部門相互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好局面。

二是落實目標,明確責任

根據《_____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方案》的要求,根據各培訓基地的基礎條件,將全年175人的轉移培訓任務分解落實到各村,爲了強化責任,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與各村簽訂了培訓合同,確保任務全面完成。

三是廣泛宣傳,形成輿論

利用電視、各種會議、羣團組織廣泛宣傳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政策、措施,進行了正確引導,既讓全鄉中青年農民知道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好處,推薦就業的安全性,又瞭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崗位、就業去向,激發了農村青年自願參加學習,勇於外出創業,增收致富。

四、認真抓好其他各項工作

2022年的扶貧工作任務艱鉅,我們在搞好重點工作的同時,也狠抓了其他基礎性工作。一是做好農村貧困人口的建檔立卡調整工作。二是按時上報縣農開(扶貧)辦所要的各種報表和材料。三是準時參加各種會議。

一年來,我鄉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離上級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如勞動力培訓招生工作比較困難等。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發揚優點,糾正缺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力爭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爲實現“整體脫貧,共同致富”的目標而努力。

五、2022年扶貧開發工作打算

2022年,我鄉要繼續以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爲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工作部署,圍繞“整村推進”的工作思路,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搞好各項扶貧重點工程,努力開創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1、提高科學素質,搞好科技扶貧和農民工培訓基地建設

我們要繼續搞好科技扶貧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普知識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在貧困村大力普及和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積極引進、選育、推廣優良品種;擴大與科研院所的聯繫,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到貧困村傳經授寶;擴大貧困村的勞務輸出,鼓勵貧困農民外出打工,回來後爲當地經濟發展服務;實現勞動力轉移培訓0.03萬人,爲貧困村培養實用技術人才。

2、積極爭取資金,全面完成扶貧項目庫建設

積極爭取扶貧資金保證金崗山村公路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檢查、監督,建立健全跟蹤檢查、項目驗收制度,確保扶貧資金合理有效使用。此外,要全面完成扶貧項目庫建設,爲實現扶貧項目的科學管理和有效監督奠定基礎。

3、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鄉扶貧辦承擔着組織實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艱鉅任務。爲此,我們要進一步理順扶貧機構,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斷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增強扶貧幹部隊伍自身素質,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充分發揮扶貧部門的職能作用,並切實增強其協調管理能力,努力開創全鄉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第9篇】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xx縣是集“邊、山、少、窮、戰”爲一體的全國首批重點扶持開發縣,位於xx省南部,與越南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53公里。全縣國土面積3096.86平方公里,轄八鄉一鎮,81個村委會2個社區756個村民小組,世居哈尼、彝、瑤、傣、拉祜、漢六種民族,總人口215833人,少數民族人口212778人,佔總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2%,是全國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8177萬元,同比增長20.8%,財政收入8355萬元,增長36.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7499萬元,增長35.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增長15.1%。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1986年,xx縣被國務院確定爲國家級重點扶持縣。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281.2萬元,建成153個溫飽示範村,15個重點村、113個整村推進村、2個小康示範村,安居溫飽農戶3668戶16510人,組織輸出勞務85000人次,解決了8萬多貧困人口的溫飽,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86元增加到1406元,農民人均口糧從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xx年底,共經實施項目的村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涉及10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3931戶17690人;牛孔鄉31個,涉及10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1624戶7308人;大水溝鄉26個,涉及7個村委會26個村民小組1828戶8226人;大黑山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3101戶13954人;半坡14個,涉及5個村委會14個村民小組685戶3082人;戈奎32個,涉及8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2964戶13337人;平河28個,涉及10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783戶8025人;三猛46個,涉及8個村委會46個村民小組2752戶12386人;騎馬壩28個,涉及7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1523戶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羣衆解決溫飽步伐加快。通過推廣“兩雜”,發展冬季農業,項目村羣衆糧食獲得了豐收,通過推廣科學養豬、種植蔬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經濟林果,羣衆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2、羣衆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爲今後穩定解決溫飽打下了基礎。通過建設衛生路、架電、通路、豬廄、沼氣、廁所、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開農田、新修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養殖業、經濟林、冬季農業等途徑,各項目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科學養豬、科學種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等目標,爲下一步穩定解決溫飽和更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村容村貌,羣衆精神面貌改觀,生態得到改善。通過文化活動室、衛生路、廁所、豬廄、沼氣等項目建設,改變了昔日豬、雞到處跑,遍地豬牛糞的不衛生狀況和羣衆砍樹燒火的習俗,村子的衛生面貌明顯改觀,森林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村廣電工程、學校、衛生室的建設,改善了教育文化設施,豐富了羣衆文化生活,通過科技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羣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養殖業科技含量提高。各項目村建設前養豬大都採用放養,熟喂的老辦法,出欄一頭肥豬需一年半至兩年,效益很低,戶均僅有1-2頭豬,通過扶持建蓋豬廄,培訓技術,更換品種,實行廄養和科學餵養等項目建設後,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顯提高,出欄週期縮短,效益顯著提高。

5、起到了示範樣板作用。項目村建設不但本村羣衆受益,也對周邊村寨產生了輻射作用,起到示範樣板作用,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三)經驗和做法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一是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項目鄉鎮以主要領導爲組長的扶貧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以規劃組織、落實資金管理、項目的建設及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做到了扶貧項目實施一項,鞏固一片,帶動一方。

2、突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體兩翼”戰略,圍繞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易地扶貧開發等扶貧項目,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二是以扶貧項目爲載體,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貧困羣衆,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培訓和轉移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3、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在項目資金管理上,繼續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項存儲,封閉運行,樹立扶貧資金是“高壓線、救命錢”的思想。

4、積極引導貧困人口,發揚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溫飽、消除貧困。轉變“要我幹”的被動思維方式爲“我要幹”的積極、主動、向上的思維方式。

5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單位幫扶,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在大水溝鄉開展“無償投入,有償使用,長期滾動,受益羣衆”試點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組織發動羣衆投工投勞,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點。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xx縣扶貧開發工作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建縣晚(1958年建縣),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一是自然條件差。全縣3096.86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沒有一塊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局面沒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災年返貧的狀況依然突出。二是貧困程度深。到xx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還有8.09萬人,其中758-1067元之間的3.27萬人,758元以下的4.82萬人。目前全縣還有4150戶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籬笆房或破房中,極少數特困農戶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居不蔽風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三是農民素質低。由於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後,勞動者素質低,生產方式落後,思想觀念陳舊,接受先進思想、先進觀念和推廣實用技術的能力緩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縣級扶持能力弱。因縣域經濟增收緩慢,縣級可支配財力十分有限,談不上拿出資金搞開發式扶貧。

三、貧困人口分佈

(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分佈

以1300元爲貧困線標準,到xx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142190人。具體分佈情況如下:大興鎮總人口有48094人,其中貧困人口28352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瑤族,分佈在牛洪、岔弄等11個村委會;戈奎鄉總人口有20507人,其中貧困人口14664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分佈在加梅、哈魯等8個村委會;牛孔鄉總人口31414人,其中貧困人口20591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者俄、模東等12個村委會;大水溝鄉總人口19174人,其中貧困人口12847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佈在大水溝、龍普等9個村委會;大黑山鄉總人口有19862人,其中貧困人口12717人,主要爲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拉龍、老白寨等8個村委會;半坡鄉總人口9909人,其中貧困人口6005人,主要爲哈尼族、拉祜族,分佈在二甫、哈的等6個村委會;騎馬壩鄉總人口12711人,其中貧困人口8643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佈在莫洛、杯倮等8個村委會;三猛鄉總人口24949人,其中貧困人口17715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分佈在桐株、塔甫等8個村委會;平河鄉總人口29213人,其中貧困人口20656人,主要爲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瑤族,分佈在大頭、東哈等11個村委會。

(二)未納入規劃貧困村數及分佈

未納入“xx”期間整村推進規劃和未扶持過的的貧困村數有426個,其中,大興鎮47個,戈奎鄉25個,牛孔鄉81個,大水溝鄉63個,大黑山鄉41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34個,平河鄉54個,三猛鄉67個。

(三)已扶持過但未解決貧困的村及分佈

截止xx年底,已經扶持過的村寨有273個,其中,大興鎮36個,戈奎鄉32個,牛孔鄉31個,大水溝鄉26個,大黑山鄉32個,半坡鄉14個,騎馬壩鄉28個,平河鄉28個,三猛鄉46個。但都未能脫貧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爲每個財政才補助15萬元,由於xx縣交通不便,建設成本高,而xx財政薄弱,無法增加投入,內地可建設2個項目村的資金在xx縣只能建設一個項目,甚至1個也建設不了;二是自然災害反貧,由於防災能力弱等原因,脫貧後反貧現像嚴重。

四、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

(一)基本思路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統一領導,統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進一步加強路、電、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環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縣級財源,增加羣衆收入;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提高科技含量。開展衛生、文化、廣電等設施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通過十年努力,實現人均1畝基本農田地,戶均3畝經濟林果,人畜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農戶通電率達95%以上,鞏固“普六”成果,實現“普九”目標,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二)目標任務

1、人均純收入達到脫貧標準線以上,人均佔有糧食360公斤以上;

2、解決貧困戶的住房和困難問題;

3、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難、貧困羣衆看病難、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八難”問題;

4、基本實現貧困村通簡易公路和村內道路硬化;

5、戶均發展1-2項穩定可靠的產業增收項目,促進貧困羣衆脫貧致富;

6、貧困鄉(鎮)、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羣衆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爲達到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

(三)具體措施

1、組織保障措施。縣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由縣委、政府統一組織領導,縣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縣直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各鄉(鎮)要積極參與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省、州、縣掛鉤幫扶單位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

2、資金保障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確保中央、省、州下達到我縣的各類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二是加大縣級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投入;三是積極組織社會各界支持扶貧開發,鼓勵鄉(鎮)、村及貧困戶加大自籌資金的額度(包括貧困戶投工獻料折算資金);四是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

3、政策保障措施。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法規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特殊政策,吸引縣內外各種經濟組織和能人開發我縣的各類資源,促進和帶動縣內經濟發展。

4、技術保障措施。縣直有關部門和鄉(鎮),要根據規劃實施的項目任務,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技術指標體系,從適宜技術的選擇、應用和推廣等方面搞好技術服務。

(四)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萬村建設千村推進的力度和社會幫扶力度。因我縣山高谷深,交通不暢,羣衆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弱,項目建設成本高,向上級爭取每年多增加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每個項目增加到50萬元以上,以促進萬村建設千村推進項目的順利開展。

2、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重視經濟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科技脫貧致富之路。但由於貧困,使大批少數民族兒童無法入學,或因家庭困難而中途輟學者居多,現代耕作方式和實用科學技術難以推廣,因此向上級爭取政策傾斜,在全縣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補助一定的農業科技培訓資金。

3、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我縣尚有142190人分困線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向上級爭取每年增加一定的產業扶貧資金,以增加農村經濟收入,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xx縣人民羣衆缺乏經濟來源,無法增加投入,向上級組織爭取項目資金,增加安居房建設資金,希望每戶補助金額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10篇】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

扶貧開發,消除貧困,脫貧致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深入推進扶貧開發,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最終要進行全社會動員,集中全社會的力量,以社會大扶貧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一、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要求和麪臨的困難

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爲重要工作長抓不懈。特別是在“xx”期間,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一是貧困羣衆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貧事業教育培訓效果明顯,培訓轉移就業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保障貧困人口義務教育、醫療保險、住房等進一步鞏固。面對新的十年扶貧開發工作,中央和自治區分別制定並出臺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22)》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扶貧開發“xx”規劃》。綱要明確了新一輪扶貧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2年穩步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標準調高至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到2022年重點縣的貧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達到5000元,最終要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發展差距。可見,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榮。

然而,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是在面臨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財力日益強大、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扶貧基礎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機遇下,也同時面臨諸多的困難: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制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農村貧困人口依然多,發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貧困人口多處於山區或大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項目建設及生產投入成本相對較高;三是貧困地區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產業化發展滯後,帶動能力差,貧困人口參與產業化項目不易;四是返貧問題突出,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大;五是地方扶貧機構有弱化趨勢,部門及社會參與扶貧意識淡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長期滯後,人民生活羣困難局面難以改善,有自然生產、生存環境條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還有社會因素,他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較少,得到社會的支持和關心較少。因此,脫貧工作任重道遠,加快脫貧致富必須找準切入點。

二、可借鑑的扶貧開發成功典範

市的扶貧集團〔2〕---社會大扶貧的方式開展扶貧工作可以借鑑。市是中央的直轄市,渝中是經濟發達區,渝東南、渝東北爲集中連地貧困地區,面積佔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個貧困村處於500-米海拔地區。市的扶貧開發以扶貧集團方式進行,所有市直單位和實力雄厚的企業組成18個扶貧集團對口幫扶18個貧困縣,集團領導由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掛帥,具體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臺有關扶貧工作文件,成立領導機構,組建扶貧集團;二是每個市直成員單位下派幹部指導工作,集團每年開兩次工作會議;三是每個扶貧集團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幫扶內容,定點到村、到戶、到人。

市人大扶貧集團,由市人大常委會牽頭,有市水利廳、西南大學及民營企業等19個成員單位,對口幫扶忠10縣。扶貧集團下設辦公室,每年召開聯席會議、聯絡員會議,開展各種慰問活動和檢查督促活動等。扶貧集團主要是從發揮資金優勢、物能優勢、科技優勢、智力優勢等,採用九種模式,開展扶貧。九種模式:一是教育扶貧,建立助學金,送書、送電腦、培訓師資等;二是醫療扶貧,幫助鄉鎮、村改善醫療衛生條件院條件,組織市醫院醫生義務診療;三是文化扶貧,送戲、送圖書、送致富脫貧典型進村入戶;四是科技扶貧,發揮大學優勢傳授技術;五是水利扶貧,水利建設項目安排上傾斜,優先人飲、灌溉;六是產業扶貧,引導發展生產,增強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貧,改善貧困地區的交通設施;八是勞務扶貧,對貧困戶進行建卡,組織勞務輸出創收,每個貧困家庭有1人以上轉移就業;九是旅遊扶貧,引導農民挖掘優勢發展農家樂,市政府出臺政策引導市民、幹部到農家樂旅遊促貧困農民增收。

【第11篇】2022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

一、xx縣貧困人口現狀: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20**年)》對貧困縣鄉村的劃定,目前,我縣有省級插花貧困鄉3個,貧困村20個。2022年初,全縣20個鄉鎮場有貧困戶5181戶20465人(人均收入低於882元以下),佔全縣總人口的5.64%。從地理環境分:三個重點貧困鄉20個重點村有貧困戶2824戶12155人佔總貧困人口的59.4%,其它鄉鎮場有貧困戶2357戶8310人;從致貧原因分:因無生產資料致貧2313戶10191人,佔總貧困人口的49.8%;因病致貧1562戶6069人,佔總貧困人口的30%;因災致貧103戶436人;因無勞動能力致貧317戶632人;孤寡老人322人;孤兒9人;其它原因致貧502戶2310人,佔總貧困人口的11.3%。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個貧困鄉,佔總貧困人口的59.4%。

二、致貧原因分析:

一是生產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自然資源匱乏。這些區域人均耕地(草場)少且土(草)質差,交通不便本文來自517878祕書網,信息閉塞,居住分散,缺水、缺電、缺市場,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成果共享程度低;

二是勞動者素質差,勞動技能低,科技發展意識淡薄,傳統的經營、養殖模式依然存在;

三是貧困人口觀念落後,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等、靠、要思想嚴重。2022年初在冊的貧困戶中,有68%的貧困戶家中有18-40歲的男性勞動力,而外出務工人員不足3%;

四是扶貧開發局限性強。低收入人口主要分佈在偏遠落後的山區、丘陵區、災害高發區、高寒牧區,點多面廣,基礎設施差,扶貧效果不明顯;

五是我縣不是貧困縣,但與其它縣(市)相比,貧困人口最多,佔全地區貧困人口的16.5%,而上級扶貧資金投入有限(2022年-2022年共計投入647萬元)且縣級財政困難,制約了扶貧開發的順利進行;

六是由於扶貧防禦體系不健全,返貧現象嚴重。2022年初我縣在冊貧困人口220戶1201人,經過5年的扶貧工作,實現7639戶38046人脫貧,而2022年初在冊貧困人口卻有5181戶20465人(動態脫貧標準線由650元提高到882元后統計);

七是陳規陋習致貧(如大操大辦“紅白”事)。

三、扶貧機制及設想:

(一)進行分類扶貧,對有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貧困戶以幫教式扶貧爲重點,着重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對無生產資料的貧困戶以解決生產資料,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產技能爲重點進行幫扶;對於無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兒等納入民政供養,進行救濟式扶貧(共331人,其中孤寡老人322人,孤兒9人)。

(二)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

圍繞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以優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爲基礎,支持重點鄉村和農戶發展優勢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進一步優化產品產業結構,特別是要利用我縣畜牧業優勢,集中力量,加大畜牧業的發展,提高肉、蛋、奶產出率,使其成爲帶動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來源。

(三)實施整村推進戰略

以貧困村爲單位,加強基本農田、優質草場、環境改造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國家安排的以工代賑資金必須用於貧困鄉村的基本建設,各行業部門的專項資金要重點向貧困鄉村傾斜,力爭到2022年,使全縣20個貧困村90%以上實現“五通”、“五有”、“五能”的奮鬥目標,堅持開發與發展並舉,充分利用“缺項補項”方案,及時調整項目實施,爲低收入羣衆經濟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繼續實施“貧困戶庭院經濟開發建設工程”

提高低收入戶發展庭院經濟意識,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幫助低收入戶發展庭院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確保財政扶貧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到戶。

1、利用扶貧資金爲無房戶、危房戶新建或維修5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住房和0.7畝地的宅基地。力爭每戶有2頭生產奶牛,每人4只生產羊,並飼養一定的雞、鴨、鵝等家禽。農區每人有2畝旱澇保收的口糧,牧區每人有1畝口糧田且每人有30畝以上的草場。

2、發展庭院經濟。山區半山區的低收入戶庭院保證種植5分地以上蔬菜。凡適合經濟林氣候的地方,每家種植10棵以上果樹或其它經濟林,力保庭院無空閒地。對乾旱缺水的地方,盡力幫助打水井或通過其他方式解決缺水問題。

3、培育低收入戶從事手工業,如:鐵匠、木匠、泥瓦匠、修鞋匠等,扶持家庭手工業作坊,生產地方特色的花氈、地毯、花帽、剌繡、小刀、馬鞭、馬鞍等特色產品。

(五)加強扶貧資金管理,發揮扶貧資金效益

除以工代賑資金用於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外,國家財政扶貧資金、自籌資金都進村入戶,具體用於解決貧困羣衆住房問題、發展庭院資金短缺問題、購買生產畜、科技培訓等方面。扶貧貼息小額貸款,力爭發放到貧困戶。各項資金的使用按照申報項目執行,不隨意改項、不擠佔、不挪用扶貧資金,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六)加大科技扶貧和培訓力度

突出科技扶貧在扶貧開發過程中的重

要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進步,調動鼓勵廣大科技人員到貧困鄉村創業,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安排科技培訓資金,建立科技扶貧示範基地,充分發揮科技扶貧的示範作用。努力提高貧困羣衆的科學文化素質,切實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有針對性通過夜校和種類短期培訓,增強農牧民掌握先進實用技術能力,確保每個貧困戶勞動力掌握1-2門實用技術及職業技能。同時,反對封建迷信歡迎光臨517878祕書網,引導羣衆自覺移風易俗,改變落後生活習俗,不斷髮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七)積極穩妥擴大勞務輸出

加強職業培訓,組織引導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各貧困村每年力爭組織戶均1個勞動力外出從事二、三產業勞動,確保年均純收入達到2022元。同時關心外出務工人員的生活、工資收入等情況,切實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實際困難。

(八)實施移民搬遷對環境惡劣,自然資源缺乏的貧困鄉村人口,結合退耕還林還牧政策,有計劃、有組織、分批分階段實施搬遷扶貧,並堅持自願搬遷原則,尊重搬遷戶的意見,不搞強迫命令,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注重實效,制定切實可行的移民搬遷優惠政策,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致富。

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第12篇】城投公司扶貧開發工作報告

一、認真學習,把握會議實質。認真學習,準確把握和領會中央、全省經濟工作及全市經濟工作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實質。全面貫徹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以及省第十三次、市第三次黨代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緊緊圍繞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的奮鬥目標,堅持工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堅持增加投入和擴大內需並重,深入推進吉泰走廊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生態環境,保障改善民生,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會議要求,全體領導幹部要進一步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迎難而進,爲建設大氣、雅氣、秀氣建功立業。此次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必將引領全市各項經濟事業全面推進,必將對我公司的各項工作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做好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我們將認真貫徹決策部署,緊扣“穩中求進,以進爲主,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圍繞“文化廬陵、山水”的城市定位,把擴大城市規模和提升城市品位、把完善城市功能與彰顯城市特色結合起來,着力打造獨具廬陵特色的城市新形象而提出的目標。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按照這個目標要求,着眼於“吉泰城市羣”的大、着力於“四大組團”和“一條金腰帶”的新、着手於“五位一體”舊城區改造,把我們的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經營好、管理好,把文化傳承和歷史記憶、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融合到城市發展中去,把產業集聚和人口倍增,作爲擴大規模、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城市經濟的主要舉措,使城市發展成爲三化同步互動的加速器,三產共生演進的孵化器,切實加快中心城區建設,強化示範帶動效應,聚焦集聚建設,決戰決勝城南,實現項目突破,實施精細管理,不斷提升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功能。

三、落實工作職責,強化責任。做好2022年經濟工作,全面完成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於全公司上下領導幹部始終保持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主動適應新形式新要求,努力提高領導推動經濟工作的能力。爲切實抓好城投公司將全市經濟工作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落到實處,我們重點採取以下幾個措施:

一要切實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以“三大”主題教育爲契機,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改進工作作風。嚴格按照市委要求,倡導拼搏奉獻的作風,我們領導幹部都要向身邊的、基層的先進學習,向人民羣衆學習,學習那種爲事業奮力的精神,切實改進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行業風氣,繼續推行和完善首問責任制、責任追究制,全力查找行業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二要強化幹事創業的激情,全體黨員幹部員工務必進一步振奮精神,把爲家鄉做點事、爲老區服好務作爲自己人生最大的追求,做到工作有激情,想事有分寸、幹事有衝勁、推進有力度,勇於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名次、搶位置、站頭排,努力爲發展建功立業。

三要提升排難而上的本領,2022年的經濟形勢異常複雜,發展任務異常艱鉅,這是對我們的嚴峻考驗。我們一定要有迎接挑戰、接受考驗的準備,要有破難求進、攻堅克難的本領。特別是要提高具體工作的操作本領,努力破解結構調整之難、土地制約之難、徵地拆遷之難、融資爭資之難,奮力奪取明年經濟工作的全面勝利。

最後,董事長指出,做好2022年的經濟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鉅。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正確的發展思路不動搖,咬定發展目標不放鬆,振奮精神、堅定信心,開拓進取、真抓實幹,爲保障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努力奮鬥,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第13篇】專項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瞭解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減少貧困、縮小差距、增加收入、構建和諧爲目標,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爲中心,以增加貧困羣衆收入爲重點,積極拓寬扶貧資金籌集渠道,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探索與化隆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扶貧工作新模式,紮實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現就對全鎮扶貧開發進行的調研情況形成報告如下。

一、甘都鎮基本情況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及經驗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不足之處

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的落後狀況,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我鎮仍然面臨嚴峻的形式。

【第14篇】鄉鎮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爲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着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扶貧的問題,對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_____鎮的貧困狀況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鎮情

(二)貧困現狀

全鎮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鎮均爲典型的高山地貌,烏肖、烏吉民等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爲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_____鎮大部分村寨位於深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_____鎮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尤其在一類、二類村,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除了傳統農業,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遊業,但由於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下,管理辦法不科學,管理方式不規範,農民市場意識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其發展初步凸顯瓶頸。雖然在旅遊興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近年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比較大,但還處於在對點(上、下郎德)的階段,一時難以全面鋪開。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衛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爲貧困戶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氣候變暖逐漸明顯,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同時,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部分農戶傾其所有並貸款投入到擴大生產,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養殖等造成暫時返貧。我鎮排夫村部分農戶爲調整產業結構,拉錢負債的購置折耳根苗、魔芋種、良種肉牛等,但因缺乏經驗,市場瞭解不足,加上經營不當,農產品最後不能轉變成商品,目前,這些農戶已是耗盡積蓄,甚至影響往後幾年的農業生產投入。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戶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309戶、1083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_____鎮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鎮羣衆沿襲着以種糧爲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園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鎮還有9個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這 18.3公里 路需投資91.5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5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隱蔽性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六)扶貧資金投向範圍偏小

貧困村分類有利於政府對扶貧開發進行分批引導,確保資金投向實現整體(整村)公平,但以一類、二類作爲資金投向的導航器有時難以實現各村的協調發展,扶貧開發在一定時期內顯得力度不夠,範圍不廣。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八七扶貧攻堅,全鎮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6個重點村1608個貧困對象爲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戶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鎮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戶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戶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爲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商品豬、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西部開發的大好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戶,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戶引導、帶動貧困戶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新奇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爲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戶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進旅遊扶貧。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銅鼓之鄉烏流村、蘆笙之鄉南猛村等人文景觀爲依託,擴大經營規模和就業崗位,覆蓋貧困地區農民,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貧、民政、衛生、財政、水電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監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爲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臺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輔以適當錢物,着力發展產業,特殊安排就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戶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溫飽的行列;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戶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鉤,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戶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爲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衆,增強人民羣衆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爲羣衆脫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戶的項目,都要由羣衆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衆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衆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兌現;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戶,把項目落實到戶,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戶,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衆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爲他們實現脫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戶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衆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戶、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一是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二是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的加工企業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加工範圍,由傳統地對糧食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擴大加工規模,由小規模、低檔次的手工作業向大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發展轉變,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競爭,多主體進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衆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寨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寨,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衆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啓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直接解決其生活困難。

【第15篇】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一)歷年扶貧開發情況

(二)取得的成效

1、羣衆解決溫飽步伐加快。通過推廣“兩雜”,發展冬季農業,項目村羣衆糧食獲得了豐收,通過推廣科學養豬、種植蔬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經濟林果,羣衆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2、羣衆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爲今後穩定解決溫飽打下了基礎。通過建設衛生路、架電、通路、豬廄、沼氣、廁所、人畜飲水、安居工程、新開農田、新修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養殖業、經濟林、冬季農業等途徑,各項目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科學養豬、科學種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等目標,爲下一步穩定解決溫飽和更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3、村容村貌,羣衆精神面貌改觀,生態得到改善。通過文化活動室、衛生路、廁所、豬廄、沼氣等項目建設,改變了昔日豬、雞到處跑,遍地豬牛糞的不衛生狀況和羣衆砍樹燒火的習俗,村子的衛生面貌明顯改觀,森林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明顯改善,通過村廣電工程、學校、衛生室的建設,改善了教育文化設施,豐富了羣衆文化生活,通過科技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羣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5、起到了示範樣板作用。項目村建設不但本村羣衆受益,也對周邊村寨產生了輻射作用,起到示範樣板作用,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三)經驗和做法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一是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項目鄉鎮以主要領導爲組長的扶貧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以規劃組織、落實資金管理、項目的建設及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做到了扶貧項目實施一項,鞏固一片,帶動一方。

2、突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體兩翼”戰略,圍繞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易地扶貧開發等扶貧項目,突出工作重點穩步推進。二是以扶貧項目爲載體,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貧困羣衆,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收入。三是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切實加強培訓和轉移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3、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發揮資金效益。在項目資金管理上,繼續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項存儲,封閉運行,樹立扶貧資金是“高壓線、救命錢”的思想。

4、積極引導貧困人口,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解決溫飽、消除貧困。轉變“要我幹”的被動思維方式爲“我要幹”的積極、主動、向上的思維方式。

5、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單位幫扶,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的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在大水溝鄉開展“無償投入,有償使用,長期滾動,受益羣衆”試點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組織發動羣衆投工投勞,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點。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三、貧困人口分佈

(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