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人文修養(精品多篇)

人文修養(精品多篇)

大學人文素質心得體會 篇一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是人類文化的簡稱,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他的角度,用自己或別人提出的方法對世界中已知或未知的客觀事物或現象進行理性的思考,而總結出來的符合世界發展規律的又能被大衆接受的屬於個人主觀感受的知識點。人文可以分爲: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等。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爲對象、以人爲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內在品質。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通常指,大學生通過對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知識的不斷學習和積累,而內化爲相對穩定的人格、氣質、修養等的總和,具體涉及人文知識、人文態度、人文精神、人文行爲等方面。具體而言,人文素養的內涵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知識層面上,要博古通今、熟知人文基本知識,包括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學等學科在內,精通人文基本知識是具備人文素養的基礎;精神層面上,要將積累的人文知識內化爲相對穩定的人文氣質,原因在於人文素養的核心和靈魂不單是“能力”,而是“以人爲對象、以人爲中心的精神”,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如人文態度、人文精神;實踐層面上,要付諸實際行動,並取得積極效果,由此展現出的人文素養的外顯表現可稱作人文行爲。

二、當前大學生的閱讀現狀

(一)青睞帶有功利性的閱讀內容

進入大學後,學生面臨找工作與社會競爭的壓力,將課餘時間分配給考各種證書、考研等。由此造成大學生閱讀的書籍種類主要爲外語類、計算機類、專業參考書、考研、各種考證的相關書籍,而圖書館中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常常無人問津。此種閱讀習慣帶有很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學生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閱讀人文社科類書籍對自身的長遠影響。

(二)淺閱讀爲主要閱讀方式

隨着網絡的發展,各種類似於公衆號的淺閱讀平臺應運而生。大學生在學習閒暇之餘,都喜歡閱讀各類公衆號、微博等推送的文章,達到淺閱讀的效果。這類碎片式的閱讀方式不利於學生的深度思考,不利於學生形成嚴謹的邏輯思維。也可以說,此類閱讀方式僅供娛樂休閒,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寫作能力等作用不大。而且閱讀網絡上推送的短文章,還會消耗學生閱讀其他書籍的時間,這樣學生閱讀人文類書籍的時間會變得少之又少。

(三)閱讀經典書籍的人甚少

據統計,中國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未完整地閱讀過四大名著等經典書籍。圖書館中文學類、哲學類、史學類等書籍借閱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此種經典之作,閱讀起來有難度,需要深度思考,也許學生們普遍認爲,花費大量時間閱讀經典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不是一種合適的選擇。他們沒有意識到深入閱讀一本經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經典作品帶給他們的理性思維與深度思考。不讀經典,導致文化積澱與寫作功底的匱乏,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不到提高。

(四)閱讀時間和閱讀數量偏少

當今的大學生在上課學習之外,娛樂時間,社會實踐時間,交友時間較多,留給閱讀的時間很少,甚至沒有閱讀時間。有的學生寧願把時間花在娛樂、社會實踐以及交友上,也不會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特別是人文類書籍。由此導致現在的大學生一學期甚至一年都不能完整地讀完一本人文類書籍。缺少書籍營養的滋補,學生的文化積澱太少,寫作功底得不到提高,將妨礙學生的個人成長和人格氣質的形成。

三、閱讀習慣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對學生人文素質育成的影響

大學生當前的閱讀習慣等因素影響着其人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知識層面上,如果文學、歷史學、哲學、藝術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基本人文基礎知識缺乏,易導致學生寫作素材積累不夠,寫作過程中語言組織不到位,妨礙論文的寫作。在精神層面上,當代的大學生普遍存在思想意識淡薄、急功近利以及浮躁的心態,學生的精神世界匱乏,缺乏書籍營養的滋補。“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名言在當代大學生的身上無法得到體現。由於閱讀的書籍偏少,其身上的內在氣質與人文精神缺失,從根本上說就是缺乏底蘊。這對於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不利影響。實踐層面上,大學生缺乏對於人文素養的積澱,缺乏閱讀經典書籍的習慣,在實際行動中缺乏主動性,這都不利於其人文素養的育成與寫作素材的積累。

(二)對學生寫作的影響

學生現有的碎片化閱讀方式,對於學生寫作時的思維邏輯會產生一定影響,閱讀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信息完整度不高,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就會下降,邏輯思維就會混亂,對於學術性要求很高的論文來說,此種閱讀方式一直在降低學生本就不高的寫作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就是借鑑,在閱讀的基礎上,有利於產生自己的思維與想法,之後用語言表述出來。可是閱讀量沒有達到一定的數量,在提筆之時,就會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學生缺乏對寫作素材的積累,缺乏完整嚴密的邏輯思維,其實就是缺乏寫作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後,普遍感到自己的寫作水平未能提高反而有所下降,這與進入大學後的寫作能力培養是分不開的,筆者認爲,更爲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閱讀量少,且缺乏人文書籍的薰陶。

四、改善對策

(一)學生方面

1、提高思想認識。學生之所以不閱讀除專業書、考證類書籍以外的其他書籍,是因爲他們從思想上根本沒有意識到閱讀對於自身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沒有意識到閱讀對於其自身內在氣質的養成以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響,還有對於他們寫作能力的影響。學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深刻認識到閱讀對於自身修養、寫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從而在思想的指導下付諸實踐。2.合理分配閱讀時間。學生在學習之外的娛樂時間比較多,有些大學生寧願花時間娛樂也不願花時間來閱讀一本書,尤其是閱讀經典,這已成爲大學生的常態。因此,學生應該合理分配學習之餘的時間,要每天留出一定的閱讀時間來提升自己。日積月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要把閱讀培養成一種習慣,習慣養成之後,假如今天沒有閱讀,就會感到今天有什麼事情沒做,達到這樣的狀態就不怕寫作的時候會感到提筆困難了。

(二)學校方面

1、幫助學生合理分配閱讀與學習時間。儘管目前有些學生已經意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但還是不懂得如何分配學習之外的時間。學生迫於競爭壓力往往無暇顧及閱讀時間的分配問題。因此,學校應該在課業之餘,多組織讀書與閱讀活動,設立每週讀書彙報活動,保證學生每週有一定的閱讀量。讀書活動要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閱讀,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學生既放鬆了身心,又可以提升人文素養。2.開設閱讀國學經典課。寫作能力作爲一種基本能力,是學生學任何專業都必須用到的,因此,要加強對各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開設人文方面的課程,如國學經典閱讀課程,畢竟閱讀經典有難度,要花費時間與精力,開設閱讀經典的課程,有利於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書中的內容,豐富其內心世界,塑造其人文修養,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大學人文素質心得體會 篇二

一、現階段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識體系構成呈現實用化

受就業壓力的影響,多數大學生傾向性的選擇實用化的專業,比如:在大學聯考填志願的時候,多數學生會選擇計算機、英語、機械、土木等實用性很強的專業,而忽視文史等學科;即使選擇文史等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時也僅僅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並未達到“修養”的要求。

2、價值觀呈現功利化

大學生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容易應困惑而被誤導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學生認爲大學就是爲了得到一紙文憑,找個好工作;在擇業的時候,部分學生也是選擇大城市,或是體面職業;在人際交往時,也存在實用主義心理,甚至將實用主義運用到師生交往之間。在處理個人、集體或是國家的利益時,只考慮自身利益。同時,部分大學生缺乏應對挫折的心理素質,缺乏獨立思考,心態浮躁。

3、心理問題呈現多樣化

由於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多爲獨生子女,他們的心理問題呈現多樣化。比如:人際交往中以自我爲中心、戀愛易引起情緒波動等,同時在他們身上還表現出意志力不堅定、容易衝動、心態失衡、個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學生應學業、戀愛、就業等問題而釀成悲劇的事件時有發生,關鍵還是沒有重視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

二、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對策及路徑探究

1、釐清對人文素養學科的定位,實現課程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的滲透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學生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養人才時,首先要培養成一個心靈美、道德高尚、[]綜合素質高的人,其次纔是一個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資料,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學即是人學。在文史類教學中,可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稱,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愛”等,這些傳統文化體現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響着我國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在理科課堂教學中,在教授理科知識的同時,也應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比如:教師在講授基因知識的同時,可介紹袁隆平等科學家的事蹟和巨大貢獻,讓學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離不開堅定的信念和艱辛的付出,使學生受到啓發,感受到人性的價值,追求心靈的最高境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靈活多變,將人文素養的培養變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養教育評價機制,體現傳統教育至現代教育觀念的轉變

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社會和學校對於學生的評價只關注分數的高低,成績的優劣,過分重視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實用化和功利性,忽視了評估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無法培養起社會責任感,最終教育出來的人才成爲一種有用的機器,卻不是一個完整、和諧的人,表現出高分低能、有知識沒文化。所以在新時期的環境下,高校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僅是有一技之長的人,更應該是一個具備人文素養的人。因此,社會和高校應轉變“人才”的傳統觀念,推廣施行以人文素養爲核心的素質教育,在注重學生學習成績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塑造人文環境,加強人文輿論導向,建立健全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評價機制,完善機制考覈指標,促進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3、優化人文素養培育外部環境,搭建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良好平臺

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因此應不斷優化人文素養培育的外部環境,從社會、校園、家庭等層面搭建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良好平臺,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周圍環境。首先,加強對社會環境的營造。以科學發展觀、以人爲本等科學理念引領社會發展潮流,避免大學生過度的物質崇拜和個人意識膨脹,尤其在網絡化、信息化的今天,更應加強社會文化建設,以社會公德和價值體系建設,填補學生價值判斷的空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應加強高校校園人文環境的薰陶。對於學生朝夕相處的校園環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員,小到宿舍集體生活,都應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搭建好平臺,比如教職工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生代表優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爲學生學習的榜樣,以人性化的校園管理,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最後,家庭的人文素養培育至關重要。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不只是社會和學校的責任,很大程度上家庭纔是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主戰地,因此父母應做好對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謙虛、無私、勤奮等優秀品質引導學生,培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4、強化高等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以教師素養助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

大學生身處的教育環境對於其人文素養的培養情況息息相關,尤其教師自身的表現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對於學生素質的高低聯繫相當密切。這就表明對於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路徑之一,就是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以教師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帶動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首先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個人品格、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指導學生直面生活的困難,同時教導學生以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困惑,對於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傳播,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和廣泛的愛好,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對於學生生活狀態及時瞭解並關注,關心學生所想,瞭解學生困難,除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還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學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再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推進實踐教學,因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在參與的社會實踐中能較好的得以體現,教師改變學習方式,更多的發動學生參與實踐,是創造更多的條件對學生人文素養加以培育。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探究心理,養成服務理念,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團結合作等傳統精神。

大學人文素質心得體會 篇三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素養的基礎和核心,人文的意義是人學,是人的反觀、自省和自審之學。它超越了生理學的層面和心理學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處領悟人性和人道,進而用人所創造的價值之光去淨化人的心靈。下面我就談一談學習的體會。

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爲本,以人的發展和幸福爲本。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提高人的素質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人文素養的缺失構成教師成長的最大障礙,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師不可能真正成長起來。教師的綜合文化素養狀況直接影響教師的成長,影響着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承擔起歷史重任,完成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

因爲沒有人文素養的提高,就不會有教師綜合文化素養的提高;沒有人文素養的教師,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學精神,也就不會有很高的審美修養。人文素養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根本之所在。科學離不開人文,否則就會失去主導,走向邪道。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才能確實提高自己的綜合文化素養。只有具有人文素養才能真正懂得並尊重科學,努力去把握科學的本質,並把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新課程要貫徹“以人爲本”的理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那麼,只有具備人文素養,才能真正樹立“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念,在教育與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當“人”看,當作有情感的、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獨立的人,而不是把他們當作“工程師”手下的“產品”,當作“園丁”手下的“花朵”。教育畢竟不同於植物的栽培或動物的飼養那樣的工作。教育是通過主體、爲了主體的發展,而在主體間進行的一種精神交流和對話。通過這種交流對話,引導、激發學生的自覺意識、自尊意識,使其主動地尋求自我發展和進步的目標,不斷完善自己。

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是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師的日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它表現爲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活動中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成長的關心,表現爲教師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定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師。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纔可能從教書匠成長爲能師、經師甚至名師。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就必需善於讀書,學會學習,與時俱進。要養成勤耕不輟、終身學習的習慣。

因此我要學會學習和讀書,在博覽羣書中思考、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拓寬文化的視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尤其要閱讀經典,與人類的思想家、教育家對話,學習他們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還要向周圍其他同事學習,學習他們的教書育人的經驗和方法;還要利用計算機網絡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熟練的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還要積極向教學實踐學習,積累經驗,不斷思考、總結,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等等。

總之,努力讀書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培育人文精神,是我成功的必備條件,是我成長爲能師、經師乃至優秀教師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