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華弟子規

中華弟子規

《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觀後感(家長

孩子從幼兒園便開始學習背誦《弟子規》了,算來已經三年時間,這三年來,我們全家堅定的將《弟子規》作爲家訓,作爲指導我們教育引導孩子的依據,更作爲全家人的日常行爲準則,衡量、反省我們和孩子的行爲,期望能夠不斷在生活中學習提高。孩子有了明顯的成長進步,學到了更多的知識,也越來越明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我們父母則因受到《弟子規》的引導,也開啓了一扇智慧大門,開始更廣泛的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也更深入的學習、理解中國幾千的道德文化義理。

這個寒假,學校更是提倡家長和孩子,觀看《中華弟子規》系列動畫片,希望藉助這款動畫片,生動活潑的將《弟子規》的精神傳達給每一位家長和孩子。我們感恩學校的這份用心,也感謝學校在落實力行《弟子規》方面的堅持。

在陪孩子看《中華弟子規》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比如《中華弟子規動畫片》是動畫片,非常容易吸引孩子,孩子也看得懂其中的孝、悌、忠、信等道理。可是,孩子因爲喜歡、入迷,看了一集又一集,當我們告訴孩子時間太長了,不能再看時,孩子便不願意了,不願意聽父母的話,接下來會因爲一些小事情而鬧情緒、鬧彆扭。而此時她們似乎完全忘記了剛纔的動畫片中剛教她孝敬父母,現在她卻因爲看不了《中華弟子規動畫片》而不願聽從父母教誨,違反了《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責,須順承”的教誨。這讓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上學期,學校曾經組織過一次“孝道演講”的現場會,一位老師用孝的道理和故事打動了全場,孩子們抱着爸爸、媽媽嗚嗚痛苦,孩子們完全被感動了。可是演講結束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主持人向大家推薦一本講孝道的書籍,這時孩子們便開始向父母索要,要求父母給自己買,不少父母因爲各種原因不想買這本書,可孩子們的表現是什麼呢?不少孩子一聽到父母不給買這本書,便哭着鬧着也要買,一副不給買就不依不撓的樣子。許多父母無奈之下,只好掏錢買了。這個有意思的`細節當時並沒 ww uawen.c n有引起衆人的注意,但這裏面卻包含着很大的問題。孩子們剛聽了一場孝道演講,而且被感動的史無前例的痛哭,按說這場演講對人的教化應該非常有效,可是孩子們接着便用哭鬧的方式逼父母達成自己的意願,馬上做個違反孝道之事,而演講者此時也並沒有發現這有什麼問題。試問:孝道難道只是用來感動的嗎,孝道難道只是掛在嘴上講的嗎?

前面的兩個例子,其實都反映了我們學習《弟子規》時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只說不做!正如《弟子規》中最終告誡的:但學文、不力行、長浮華、成何人!如果只說不做,那書是會白讀的,聖賢教育再好,做不到那也是沒用的空理。所以,爲什麼傳統文化在今天這個社會如此衰落,爲什麼傳統文化今天會有那麼多人不認可,人們也體會不到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妙用?因爲傳統文化講的道理,根本沒有人真實的應用到生活中去,既然沒有真正落實,再好的道理也不會產生效用,這樣許多人便錯誤的認爲傳統文化講的道理是沒有用的、甚至是錯誤的。其實不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聖賢教誨有問題,而是讀書人出了問題:只說不做,嚴重敗壞了聖賢教誨的名聲。就如同老師教給我們如何種果樹,我們也把方法背的滾瓜爛熟,可種樹的時候呢我們就是不按這個方法去種,結果樹栽不活、果實也結不出來,最後我們便氣憤的說老師講的道理都是錯的,方法我明明背過了,只是我沒按照那個做,結不出果實 卻怨老師。這個人蠢到家了吧,但願我們不再去做這樣的事。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如果希望運用《弟子規》培養孩子成才,那麼首先父母應該切實學習、落實《弟子規》,父母如果都做不到,那孩子看到父母說一套、做一套,怎麼可能還按《弟子規》上的做呢。另一方面,人都是有壞習氣的,聖賢的教誨往往便是教我們棄惡揚善、修身改過的,如果我們一遇事情,不是用聖賢道理來處理,而是被以往的壞習氣支配着做事,聖賢教誨毫不起作用,那讀書又有何用?聖賢教誨只所以值得我們學習,因爲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問題和災禍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成就我們的人生。如果學了不做,問題依然存在,發展下去便是以後人生的問題和災禍。

所以,學習《弟子規》的根本在於落實,就是切實能做得到。即使現在還做不好或做不到,最起碼也要入腦入心,有這些聖賢教誨的意識在腦子裏。遇到事情,我們先要有能力辨別、認識,做到見微知著,從表面看到問題的本質。從孩子哭鬧、逼迫父母,看到孝道教育並未成功,看到嘴上講、受感動,距離真正的“做得到”還很遠。如果我們天天如此對待生活、對待事物,因循怠惰,結果便是看清事情的好壞,結果便是糊裏糊塗的處理人生,這樣怎麼能期盼把命運握在自己的手中呢?如此只會被命運牽着鼻子走罷了。

落實《弟子規》應該就在當下,就像一位老師講的“當下就是考試”,每一件事情都在考驗我們的智慧和德行。我們不用講太多的豪言壯語,更不要虛榮傲慢,我們只需要用心的觀察我們自己、觀察孩子的行爲,多想想我們的一言一行,倒底有沒有偏離《弟子規》,我們有沒有寬容自己的怠惰和錯誤,我們有沒有“自欺欺人”,我們有沒有拿着弟子規權當擺設裝飾,我們有沒有讓弟子規成爲我們和孩子的日常行爲準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每個人遇到問題、煩惱和困境,都應該想到自己有沒有偏離《弟子規》?自己當下的言行,有沒有依照《弟子規》來做?若離開了當下落實,《弟子規》也不過是一紙空文,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