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集結號》影評多篇

《集結號》影評多篇

集結號觀後感 篇一

“不管幾點鐘,以集結號爲令,隨時準備撤退。聽不見號聲,你就是打剩的最後一個人,也得給我接着打下去!”

“是!”

團長的命令,連長的回答,構成《集結號》整個故事的核心。1948年,中原野戰軍獨立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拖上個臨時指導員共47人堅守汶河南岸舊窯廠,這是一個營的軍力也只能抵擋四個小時的險要之地。

47條年輕的生命,有日夜盼望回去的家,有朝思慕想的親人,47個鮮明的個性,觸碰着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幾個有血有肉,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向我們展示着最真實的人性。

九連連長谷子地,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冷靜而不失人情味,把每一個戰士放在心裏,勝於親兄弟。在汶河南岸眼看着自己的戰士一個又一個地倒下,集結號又遲遲未響的疼痛與焦慮;當有人提出集結號已經吹響自己又真的沒有聽到,選擇留守陣地時的堅忍;被誤會是______俘虜時的忿忿;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地雷,懷想死去兄弟時的愧疚,渴望救贖的煎熬;一直堅持尋找已經改編了的獨二師的堅持;在烈士陵園裏得知集結號根本沒有爲九連吹響過時的憤怒;在舊窯廠誓死要將死去弟兄們的殘骸挖出以證明他們堅持奮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不是無名失蹤者時的瘋狂;遲來的追認烈士通知到來是的激動……

還有姜茂財,九連的阻擊手,用身體支撐住了炸藥包炸燬了敵人的坦克;還有呂寬溝,爲穀子地找一塊能走的手錶,讓他能知道時間而犧牲;還有黑子……

一個一個不僅僅高聲吶喊口號的真英雄,每一個都是有着最淳樸原始的愛國情感的讓人印象深刻的戰士形象。殘骸找到了,1948年到1958年,整整遲到了十年的證明,烈士的稱號,他們不再是無名失蹤者,也沒有人能抹黑他們的功績!

向穀子地、焦大棚這樣長眠於地下的無名英雄致敬!

向所有默默無聞的英雄和烈士們致敬,這也是《集結號》最質樸最動人的聲音。

《集結號》影評 篇二

槍聲、炮聲、哭號哀叫聲不絕於耳。馮小剛先聲奪人。斷壁、破窯、敵我雙方的驅體血肉橫飛。穀子地震撼出場。這是一次聽覺的衝擊,這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整部電影悲壯而又閃耀着人性的光輝。說其悲壯並不是指其展現了戰爭對人的摧殘、英雄的末路,也並不意指它借鑑了《拯救大兵雷恩》的宏大場面。我覺得更多的是看完整部電影給人的一種整體感受。那就是悲壯,一種令人震撼的悲壯。也許你要說它並沒有逾越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戰場真實,也沒有達到韓國影片《太極旗飄揚》的高度,或許還有《兄弟連》的影子。但你無法否認那個卑微的老兵穀子地給予你靈魂的震顫。因爲他折射着真實的人性光輝。

馮小剛以電影的手段爲我們講訴了這樣一個故事:上面的命令是讓一個連隊的戰士堅守4小時以集結號爲令撤退,結果等了12個小時集結號也沒有吹響過。結果是連長谷子地所帶領的47個戰士最終全部陣亡。從此穀子地開始了尋找真相的過程,當他找到吹集結號的號手時終於得知:集結號的確沒有吹響,團長明知是要讓這一個連的戰士去送死,最終他選擇了與自己交情最好的穀子地。穀子地這才明白,排長焦大鵬臨死前的那句話其實是存有私心,是想給整個連隊留

下幾個“活種”。進入和平年代後,這47名戰士被定爲“失蹤”,穀子地的後半生就在尋找47具遺骸、爲追加他們“烈士”的稱號而不停地奔走着??

故事終歸是故事,無論它多麼感人。當我們跳出故事冷靜的思考時,不難發現:每個人靈魂深處的血性都彰顯着人性的至真至善。當聽說集結號已經吹響,穀子地向戰友求證時那充滿期望的眼神,讓人久久難忘。一方面他堅守着一個戰士的信念和責任,而另一方面他又期待着集結號——那生命的希望之音奏響。人性中固有的矛盾,在戰爭這個特殊環境下展示得一覽無餘,這使得人物真實而又富於表現力,傳達出了導演對生命價值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思考。毫無疑問,從深層次上講,是這一點引起了我們的共鳴。

當然,內容的無可挑剔不等於影片的完美無瑕。在結構和手法上,有人說前半部分的武戲過於緊張,緊張得令人透不過氣來,後半部分的文戲過於拖沓、煽情,拖沓得讓人無可奈何,煽情煽得過於直白;也有人說整部電影只靠幾個回閃鏡頭來結構過渡顯得有些生硬;更有人認爲編導很無知,因爲當中根本就沒有集結號等等問題,不一而足。可是瑕不掩瑜,我們沒法否認武戲打得精彩,高潮迭起,文戲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我們不得不肯定影片中細節的伏筆鋪墊得恰如其分,前後的照應相得益彰;同時我們也不會爲到底有沒有集結號而置編導於死地。因爲事實是看過之後我們被感動了,我們被震撼了,有這一點就足夠了。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影片最大程度的還原了戰爭的真實——我

們不願意聽到的“救命”,受傷的戰士喊了;我們不願意看到正面人物的死亡,結果指導員卻被毫不留情的炸成兩截。它沒有像以往我們看過的國產戰爭題材的影片那樣——正面人物在戰場上都是無所畏懼,哪怕傷之將死,也一定會保持一個光輝的形象。然而,戰爭就是戰爭。死的不總是敵人,這是常識。又有哪一次戰爭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生活的真實,他不悖於藝術的真實。曾幾何時,我們強調了藝術的感染力,卻脫離了生活的真實。以槍殺俘虜來發泄失去戰友的悲憤,這不符合我們已有的戰爭片的規律,但這或許就是戰爭的真實。所以,當馮小剛以他的方式來解讀戰爭時,的確令我們耳目一新。這也許就是令我們產生共鳴的又一原因吧。

當然,令我們潸然淚下的最外在的應是影片中谷子地窮其後半生的爲弟兄們的正名——它不僅僅是爲了讓家屬多得幾百斤糧食。他要爲他的早已被置之死地的弟兄們正名,這不單單是對自己的救贖,使自己不再揹負良心的十字架。更重要的是他的那種一定要找到死去的戰友們的執着,他的那種一定要追封他們爲烈士的偏拗,從始至終都閃現着人性的美好,也是對死去戰友們最好的告慰。

縱觀全片,戰爭之處,精彩連連;和平www.之時,淚點無限。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慘烈的戰爭之中折射的人性光輝。

《集結號》影評 篇三

戰爭是殘酷的。

它真正殘酷的地方不在於有多危險,會死多少人,而是在於即使你死了,也沒有人會記得你是誰,你爲何而死,甚至沒人知道你曾經活過。

有句話說人這一輩子要死三次:在生物學上死亡,在社會裏消失,在他人記憶中消亡。

而在戰爭中死去幾乎就是立刻死了個乾淨,死的如同路邊不知名的小蟲,就好像,你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在國家利益面前,人命就像塵土一樣卑微。

我相信穀子地心裏一定是爲他這幫兄弟自豪的,他有多自豪,知道真相後就有多憤怒。他們爲之犧牲的,反過來背叛了他們。他們不是趙一曼瞿秋白那樣願爲信念而死的鬥士,而是會恐懼會流淚的普通人而已。

他不是無法接受死亡,我相信就算他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陣地,死戰到底”,這樣的硬漢也只會咬着牙說一句“不就是個死嗎,慫個球”。他無法接受的,只是他們這些人灑盡了鮮血,卻根本沒有人在乎,沒有人記得。犧牲了的團長還有塊碑供人憑弔,他的弟兄們卻被埋在荒郊野地,頭盔被人當尿壺。一條人命甚至不能爲家人多換一斤糧食。

如果世界拋棄了你,你還願爲它犧牲嗎?若你註定會被遺忘,你又會怎樣度過餘生?

久遠前的動植物死亡後,沉積千萬年,就會變成煤,在漫長的歲月之中面目全非。我們只是享受它們帶來的好處而已,至於它們原本是什麼,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

所以我想,穀子地在煤堆上,大約是什麼都挖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