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習俗吃什麼【精品多篇】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習俗吃什麼【精品多篇】

立春吃什麼? 篇一

蝦仁炒韭菜

【配料】蝦仁30克,韭菜250克,雞蛋1個,食鹽、醬油、澱粉、植物油、麻油各適量。

【做法】蝦仁洗淨,水發漲,約20分鐘後撈出,淋幹水分待用;韭菜摘洗乾淨,切3釐米長段備用;雞蛋打破盛入碗內,攪拌均勻加入澱粉、麻油調成蛋糊,把蝦仁倒入拌勻待用。炒鍋燒熱倒入植物油,待油熱後下蝦仁翻炒。蛋糊凝 住蝦仁後放入韭菜同炒,待韭菜炒熟,放食鹽,淋麻油,攪拌均勻起鍋即可。

【功效】補腎陽,固腎氣,通乳汁。韭菜含有大量粗纖維,能刺激腸壁,增強蠕動,故這道菜可作爲習慣性便祕患者的膳食。

首烏炒豬肝

【配料】首烏液20毫升,鮮豬肝250克,水發木耳25克,青菜葉少許,紹酒、醋、鹽、澱粉、鮮湯、醬油、蔥、姜、蒜、油適量。

【做法】首烏煎湯濃縮,取20毫升藥液備用,豬肝剔筋洗淨切片,蔥、姜、蒜洗淨,蔥姜切絲,蒜切片,青菜洗淨控幹。取一半首烏汁,將豬肝片放入汁內浸蘸,加少許食鹽,放適量澱粉攪拌均勻。另把剩餘的首烏汁、醬油、料酒、醋、溼澱粉和鮮湯兌成滋汁。炒鍋置大火上燒熱入油。待油熱放入拌好的豬肝片滑透,用漏勺淋去餘油。鍋內剩少量油,下入蒜片、薑末,略煸出香味下豬肝、水發木 耳,爆炒數分鐘。將青菜葉入鍋翻炒數次,八成熟時倒入滋汁炒拌均勻。出鍋前把蔥絲下鍋,翻炒幾下,起鍋即成。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烏髮明目。首烏既能保肝,又可降脂、降壓;木耳有通利血脈之效,無病常吃也能健身益壽。

珍珠三鮮湯

【配料】雞肉脯50克,豌豆50克,西紅柿1個,雞蛋清1個,牛奶25克, 澱粉25克,料酒、食鹽、味精、高湯、麻油適量。

【做)(法】雞肉剔筋洗淨剁成細泥,5克澱粉用牛奶攪拌,雞蛋打開去黃留清。把這3樣放在一個碗內,攪成雞泥待用。西紅柿洗淨開水滾燙去皮,切成小丁;豌豆洗淨備用。炒鍋放在大火上倒入高湯,放鹽、料酒燒開後,下豌豆、西紅柿丁。等再次燒開後改小火,把雞肉泥用筷子或小勺撥成珍珠大圓形小丸子,下入鍋內。再把火開大待湯煮沸,入水澱粉,燒開後將味精、麻油人鍋即成。

【功效】溫中益氣,補精填髓,清熱除煩。

立春節氣的習俗 篇二

1、立春節氣習俗: 迎春

爲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羣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曆書表爲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擡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着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擡的獨木槓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2、立春節氣習俗: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3、立春節氣習俗: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4、立春節氣習俗: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爲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着由羣衆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5、立春節氣習俗: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爲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爲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爲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爲風俗流傳後代,成爲一種祭祀活動,意爲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6、立春節氣習俗: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爲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爲“禳兒疹”,後者稱爲“散疹”。

7、立春節氣習俗: 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遊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遊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臺,身着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羣衆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羣衆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羣衆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立春的民間風俗 篇三

01 打春牛

打春牛就是在立春日用黃土造牛並鞭打之,寓意鞭策耕牛、辛勤耕耘。

古時皇宮內打完春牛之後,把黃牛搬至臣子府前,讓臣子打春,而在府門前路過的行人也可以打春牛。由於這種風俗,所以立春在民間又稱爲“打春”。

02 喝春酒

喝春酒在我國古代就有,現在在部分地區仍然延續着這一傳統習俗。

有的企業,在新年開工的時候,也會有老闆宴請員工喝春酒,一起熱鬧熱鬧的傳統。

03 吃春餅

古代每逢立春日,民間有吃春餅的飲食習俗。

春餅是用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着食用。

吃春餅講究將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名爲“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立春節氣養生 篇四

順應自然:

立春之後,陽氣升發、萬物始生。順應春天的特點,健康養生需注意保護陽氣。保護陽氣,要從飲食、起居、心理和運動等方面進行養生。

注意防疾:

俗語說“百草回芽,百病引發”,春天萬物萌動,也滋生細菌,所以春天應特別注意講衛生,防蟲害,多開窗通風,防止疾病發生。春季的氣候特點是以風氣爲主令。在早春,主要是風寒邪氣致病,而到了晚春以後,是以風溫邪氣致病。所以,春天都爲風邪致病。《黃帝內經》說:“風者,百病之始。”因爲其他幾種邪氣是藉助於風氣侵入人體的,像寒邪、熱邪、溼邪等。

飲食調養: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春季飲食養生應避免吃油膩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春天是肝旺之時,應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

立春吃補藥的講究 篇五

冬蟲夏草

一般情況下,冬蟲夏草四季都可服用,不過隨着天氣轉暖,健康的人服用量可以稍微減少。冬蟲夏草煮水營養利用率很高,可以在水中放入3—6根冬蟲夏草後,用文火煮,煮沸後就能喝了。等到蟲草水變淡甚至呈現白色的時候就不要喝了,可以把蟲草吃掉。

阿膠

阿膠一類的“膩”性滋補品,就不提倡在春天服用了。因爲春季進補的原則是以平補爲主,忌大熱的滋補品。春季人體脾氣較弱,也就是說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這個時候應當吃些比較清淡的食物。

滋補品中,除了蟲草、燕窩等比較清淡外,其他的口味都有些偏重,盲目亂補可能會引起胃脹等消化道問題。不過現在很多阿膠都是做成阿膠片的,中間加入了芝麻和核桃,中和了阿膠本身的“膩”性。剛開春可服,陰曆二月後,就別再吃了。

人蔘

人蔘性熱,有口腔潰瘍、口乾舌燥、手心腳心發熱等症狀的人本來就不適宜服用。至於人蔘開春後能不能服用,則要因人而異。體質虛寒的人可以吃,但也要酌量減少,每天吃參的量最好不要超過6克。人蔘的服用方法有很多,直接口服、咀嚼效果最佳,其次爲燉湯服食,還有泡茶泡酒等。

膏方

開春了,冬天滋補型的膏方就可以暫停了。春天要吃膏方也可以,不妨加進西洋參等清涼的藥味。

立春的飲食習俗有哪些 篇六

春餅

吃春餅是中國民間立春飲食風俗之一。在一些地區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東北,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爲可口,相傳春餅作爲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春餅是麪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裏,成爲“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明《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皇帝)於午門賜百官春餅。”到清代,伴春餅而食的菜餡更爲豐富。現在,人們備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餅時隨意夾入餅內。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春盤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春捲

春捲,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捲和芝麻湯圓。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捲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蘿蔔

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蔔,吃蘿蔔可分爲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吃蘿蔔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蔔又稱爲“子孫蘿蔔”。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裏美和小紅蘿蔔爲最佳。

立春吃什麼魚好 篇七

桂魚

桂魚也叫鱖魚、季花魚,歷來被認爲是“魚中佳品”,其肉質豐滿,肥厚細嫩,味道鮮美,骨刺很少。作爲宴席上之佳餚,深受人們的喜愛,而且每到春天最爲肥美,因而也被稱爲“春令時鮮”。

桂魚的食用方法很多,既可蒸、煮、燴、燒、烤、炸,也可以做成各種造型和花色的菜看,如“烏龍桂魚”,“叉燒佳魚”,“醋溜佳魚”等,都是宴席上的名菜。

鮰魚

三四月份,鮰魚體碩膘肥,據江陰《澄江志》記載,20世紀50年代初,江陰江海社鮰魚年捕撈量達4000公斤。現在,野生鮰魚大概很少見了,市場上十元錢一條的都是養殖鮰魚,鮮味不佳。

鮰魚鰾肥厚,曬乾後即爲名貴河鮮,舊時酒家的“蟹粉鮰肚”是一道名菜。鮰魚魚皮有彈性且多膠質,宜紅燒,食之,魚肉肥腴滑潤,軟糯、鮮而粘嘴,有膠質感。“白汁鮰魚”魚嫩汁鮮,亦是老上海名菜之一。鮰魚要除腥,它背上兩邊有兩條白筋,特別腥氣,要把白筋抽掉,還有,燒鮰魚最好加點胡椒粉,乃解腥之妙法。

甲魚

春天的甲魚肉味道最好,因爲甲魚蟄伏了一個冬天還未進食,此時體內脂肪最少,肉質鮮嫩,因此民間有“春天吃甲魚,一年少生病”的說法。甲魚中所含蛋白質、鈣、磷、鐵及維生素A均較豐富,自古被視爲滋補佳品。

肝病患者忌食甲魚;患有腸胃炎、胃潰瘍、膽囊炎等消化系統疾病者不宜食用;失眠、孕婦及產後腹瀉者不宜食用。甲魚含高蛋白質和脂肪,特別是它的邊緣肉裙部分還含有動物膠質,不容易消化吸收,一次不宜吃得太多。

鰣魚

一踏入春天,鰣魚的肥美季節也就快要到了,一衆老饕們等待了一年,終於盼到品嚐美味鰣魚的時刻了。長江流域的江鮮最出名的有三種,食家稱之爲“三寶”,分別是鰣魚、河豚和刀魚,而最具名氣的便是鰣魚,更有“魚中之王”的美譽。

吃鰣魚不去魚鱗,因爲鰣魚鱗富含脂肪,食魚肉時可以增加口感的鮮滑脂潤度。

帶魚

在魚類的選擇上,海魚裏首推帶魚。春天的帶魚營養高,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鎂,能保護心臟,且帶魚的脂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具有降低膽固醇、增強皮膚表面細胞活力的作用。常吃帶魚還有養肝補血、澤膚養髮健美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帶魚本身腥氣較重,所以烹調的時候宜用紅燒、糖醋的方式。

鱸魚

鱸魚含有豐富的、易消化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2、尼克酸、鈣、磷、鉀、銅、鐵、硒等。中醫認爲鱸魚性溫味甘,有健脾胃、補肝腎、止咳化痰的作用。春天,鱸魚肥腴可人,肉白如雪,魚肉細膩,是最好的品鱸魚季節。

鱸魚做法較多,隨個人口味,清蒸、紅燒或燉湯都是很好的吃法。普通人羣均可食用,尤其適宜女性妊娠水腫或胎動不安的情況,食用鱸魚有助安胎。不過,鱸魚屬於發性食物,因此有皮膚病的人羣忌食。一般食用鱸魚肉每天最好別超過100克。

鯉魚

春天常見的魚類多爲鯉魚,而春季氣溫回升,正是鯉魚產卵的高峯時期。鯉魚在河魚中被列爲佳品之一,肉質細嫩、鮮美,以二三月間最爲肥美。中醫認爲它有滋補、健胃、利水、通乳的作用;現代營養學分析其魚肉味佳,主要是它的十餘種遊離氨基酸在發揮作用,特別是穀氨酸、甘氨酸和組氨酸最爲豐富。

鯉魚味道鮮美,肉厚刺少,但要注意的是,鯉魚的魚腹兩側各有一條細線一樣的白筋,俗稱“腥線”,在烹調前去掉可以去除腥味。

鯽魚

河魚裏的鯽魚,也是春季食補的佳品。鯽魚的特點是營養素全面,含糖分多,脂肪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所以吃起來既鮮嫩又不肥膩。常吃鯽魚不僅能健身,還有助於降血壓和降血脂,使人延年益壽。產婦食用鯽魚,不僅可以增加營養,還能有效催乳。

一般來說,0.5—1斤的鯽魚肉質最鮮嫩,還略帶甘甜。鯽魚燒、燉、燜均可,但以做湯最爲美味,比如鯽魚豆腐湯、鯽魚蘑菇肉片湯、鯽魚豬蹄湯等。鯽魚雖好,但並不適合所有的人,感冒發熱期間則不宜多食鯽魚,陽虛體質和素有內熱者不能食用,易生熱而生瘡瘍者也應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