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多篇

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多篇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在教學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過程中,我有不少收穫,也遇到了不少問題,特作反思如下:作爲一名國小語文老師,第一次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課改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課改就像一把鑰匙,開啓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門。課改需要加強老師之間的交流、探討。課改,當前來說,缺少成功的經驗、樣板。課改途中困惑多,疑難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對共同的處境,老師們應該羣策羣力,加強課改經驗的交流。例如:多組織研討和現場聽課、評課等活動,這些使得課改理念真正體現在課堂教學,紮根於課堂教學中,作用於每一個學生。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交流對話中大家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開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決定課改教育的前途。

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虛心向同事們求教,因爲我知道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鑽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可以把語文融入到孩子們當中,變成孩子們的笑臉,變成學生愉快的學習,變成學生更真實的發展。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變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一、學生在“玩”中學語文,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在識字方面,這一學期學生學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習利用漢字的表意特點來分析字形,並對認字方法有比較系統的歸納整理,學生基本上都學會了運用不同的認字方法來獨立識字。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將學生引領到生活當中去識字,激起學生識字的極大熱情。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整體識記生字,提倡個性化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尋找出自己認爲最有效的識字方法,通過不斷的求異,激活學生思維,“玩”出價值。如“闖”字的識字,有的學生說:“這是一隻馬跑進門了。”“不是,這是馬兒被關住了失去了自由,想衝出門到外面呼吸新鮮的空氣。”有的學生說:“這是”門“跟門有關係,就是衝進門或衝出門的意思”……一個字有多種識記方法:看字形認字、跟據部首猜字義等等,學生在發散思維的“玩”中學得快樂。再如用畫畫的方法記一記會意字;將所學的字、詞貼在家中的實物上“復現”;將課外識記的字剪一剪、貼一貼,製成“小報”;在班級中評選出“識字大王”等方法、活動都爲學生識字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玩”法。

二、在寫字方面,我把寫字當作美的鑑賞對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強調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規範、漂亮。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的程序:“讀字”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閃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三、在閱讀教學中,我反對無目的多讀,強調有層次的讀書。

初讀,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全文;再讀,將課文讀流利,理解課文中詞句;研讀,將課文讀出感情,談獨特的理解與感受;練讀,將課文讀入心,積累語言文字。在不同層次的讀中,教師同樣鼓勵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挑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畫出來,說一說自己這樣畫的理由,放膽做畫學語文;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師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評議,演演評評學語文等等。這些頗有趣味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樂學、愛學語文。

在學生習慣的培養方面,我注意讓兒童在規範中學語文,打下學好語文的基礎。這並不與在”玩“中學習語文相矛盾,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個性“必須在一定的規範中張揚纔不會使學生走上發展的歧途。所以,教學決不能從統得過死轉向放任自流,一定要嚴把”度“這一關。在聽、說、讀、寫幾方面,都有一定的規範。如:個別同學站起回答時,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有意見可以舉手提出;朗讀或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有規範,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四、在學生學習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語文活動,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

我教學中,我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是孩子們的樂趣所在,將”玩“引入課堂,使學生對這種活動的動機和興趣逐漸遷移到語文學習上,從中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探求語文教學進程中,我力求將”講堂“轉變爲”學堂“,將機械重複的練習轉變爲生動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爲他們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儘管是”玩“中學語文,但我們決不是追求形式主義。這裏倡導的”玩“是一種形式、一種途徑,”玩“是爲了更好地學習語文,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以上是我的一點收穫,但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我會在工作中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尋求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一、聯繫課文,抓語文的訓練點,在聯繫中積累運用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後,我讓學生給合課後“主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一隻只

”學生由於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繫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踊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麪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羣羣鳥。學生在聯繫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二、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整個課的設計都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佈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麼,範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裏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動、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着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麼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說說,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這樣,既照顧了後進生,也可以讓尖子生吃得飽。調動起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這課時,我以學習前一課《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學習方法,遷移到這課的學習上。在學習這課之前,先讓學生回顧上一課的學習方法:第一、找出課文講了幾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進行自學、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彙報。然後,過渡,學習這課,我們同樣用這方法進行學習,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先在小組裏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彙報。讓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開始學習怎樣去學習語文這一工具性學科。

在這節課上,不足之處是,在一引些知識細節上未能及時糾正學生。如在做一些重疊詞的練習上,有一個同學寫個“一個個太陽”,老師只是一語帶過,“太多太陽了吧!”未有及時糾正學生這個詞是錯誤的。也如一個同學說到“一棵棵種子”,教師也未能糾正這裏該用“顆”不是“棵”。另外在讀的分量上,還不夠,應讓學生多讀進行感悟。在今後的教學上,我會注意在這些方面進行改進。

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下雨啦》這篇課文以清新的筆調,優美生動的語句,把雨前的特徵、雨中的景物以及雨中兒童盡情嬉戲玩耍的情景,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作者始終站在孩子的立場,關注孩子的感受,以孩子的眼光展現了一幅人雨交融的“雨趣圖”。聽着動物間的悄悄話,聽着滴答滴答的雨聲,看着雨中孩子們奔跑的身影,孩子們會深深感受到,這是大自然賦予他們最珍貴的禮物,會感受到那種快樂生活的多姿多彩。我結合多樣的形式,力求讓課堂有聲有色,真正地“活起來”。

我把興趣引進了課堂,結合動聽的音樂、生動的圖畫吸引學生的注意;把激勵引進了課堂,和小雨點做朋友,得到小雨點的禮物,充滿童趣的遊戲能增進孩子對閱讀的喜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把生活引進課堂,由課文中的快樂擴展到生活中的快樂,發展了思維。引導學生模仿句式說一說,培養了說話能力。同時小組間的交流,使學生有機會相互幫助,促進了學生多方位互動。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還不夠,致使整節課的教學氛圍還不夠和諧愉快、生動活潑。

此外,這篇課文有着十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結合教材特點,多次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既培養了學生想象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這節課我努力創設着完整而美好的意境,讓學生始終處在一個快樂的世界裏。

讀,是學習語文的方法,讀是一門藝術,對文章的感知靠讀,感悟靠讀,理解靠讀,情感的薰陶也靠讀。在這一點上,我把握得還不夠,沒有讓學生真正讀懂,真正讀透,範讀者繪聲繪色,學讀者卻沒有入情入景。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開拓思路,努力尋找適合學生朗讀的方法,破除老三樣——範讀、齊讀、指名讀,使學生真正愛上讀,主動讀,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在訓練中能夠有所提高。

二年級語文《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 篇四

今天,我上了《黃山奇石》第一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並在書上描紅三個相同結構的生字。爲了使學生能在第一課時中對拉薩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我特地從網上下載了相關的圖片製成簡單的課件。另外,我在備課時特地設計了一些學生的活動,希望藉此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然而,我發現我在這課的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譬如在整體感知課文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兩次自讀,第一次要求學生大聲讀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則要求學生輕聲讀書,初步感受黃山奇石的美,並將自己認爲最美的自然段與同桌分享。這樣順勢以“老師沒有同桌,同學們做老師同桌,分享老師認爲最美的自然段”爲由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自以爲這個設計是水到渠成,過渡相當自然的,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對“讀通課文”這一目標沒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沒有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到底是怎麼樣,學生的讀書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現在我們總說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率,看來課堂上任何一個目標都得紮紮實實地去完成。

另外,因爲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總起段落,所以我將理解第一自然段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設想通過圖片資料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這一方式,使學生自主地理解語言文字。而在如何將語言文字化爲學生腦海中的圖片這一問題上,我採取問題“你現在是到黃山風景區旅遊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詞語最能吸引你?”引導學生找出本段的關鍵詞句,通過關鍵詞句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對黃山奇石的美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的朗讀也會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激情。結束此節課後,我發現學生在這節課上的確是充分地讀了,但是讀書的效果並不很大,原因就在於我雖然把握住了本段的關鍵詞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沒有進一步深化,沒能有效地使用教學語言和教學資源(課件)使詞句的意思從學生口中說出,學生的腦海中雖然有黃山奇石的畫面,但無法有更具體的感受,這樣一來,導致學生不能將文字語言有效地轉化成腦海中的畫面,進入課文的情境。因此,我覺得如何把握住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理解從而進入課文意境是我今天這一課給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後課堂上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還存在一些疑惑,這節課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介紹課文第一自然段,這是一個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式,我鼓勵學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可以用自己的話來介紹黃山奇石。課後想來:課本上的語言如此優美,不用課本上的語言而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是不是有些捨近求遠了?可是,轉念一想:用書本上的話只能讓他以後會背這一段,會抄這一段,可是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說,不是能讓他以後會寫了嗎?事實上對於二年級學生,這樣的設計是否合理呢?還是很迷茫。

現在的語文課究竟怎麼上?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突然有迷失衚衕的感覺,紮紮實實的基礎課怎樣才能和新課程標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呢?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這一學期我擔任了二年級語文教學工作。我對教學工作從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虛心向同事們求教,因爲我明白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鑽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能夠把語文融入到孩子們當中,變成孩子們的笑臉,變成學生愉快的學習,變成學生更真實的發展。新課程要透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變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一、學生在"玩"中學語文,體驗學習語文的歡樂。

在識字方面,我注重將學生引領到生活當中去識字,激起學生識字的極大熱情。鼓勵學生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整體識記生字,提倡個性化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尋找出自我認爲最有效的識字方法,透過不斷的求異,激活學生思維,"玩"出價值。如"闖"字的識字,有的學生說:"這是一隻馬跑進門了。""不是,這是馬兒被關住了失去了自由,想衝出門到外面呼吸新鮮的空氣。"有的學生說:"這是"門"跟門有關係,就是衝進門或衝出門的意思"……一個字有多種識記方法:看字形認字、跟據部首猜字義等等,學生在發散思維的"玩"中學得歡樂。再如用畫畫的方法記一記會意字;將所學的字、詞貼在家中的實物上"復現";將課外識記的字剪一剪、貼一貼,製成"小報";在班級中評選出"識字大王"等方法、活動都爲學生識字帶給了豐富多彩的"玩"法。

二、在寫字方面,我把寫字當作美的鑑賞對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向強調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規範、漂亮。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作用,務必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必須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所以,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的程序:"讀字"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教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教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閃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三、在閱讀教學中,我反對無目的多讀,強調有層次的讀書。

初讀,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全文;再讀,將課文讀流利,理解課文中詞句;研讀,將課文讀出感情,談獨特的理解與感受;練讀,將課文讀入心,積累語言文字。在不一樣層次的讀中,教師同樣鼓勵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我想想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挑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將自我的理解畫出來,說一說自我這樣畫的理由,放膽做畫學語文;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師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評議,演演評評學語文等等。這些頗搞笑味的方法不僅僅能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樂學、愛學語文。

在學生習慣的培養方面,我注意讓兒童在規範中學語文,打下學好語文的基礎。這並不與在"玩"中學習語文相矛盾,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個性"務必在必須的規範中張揚纔不會使學生走上發展的歧途。所以,教學決不能從統得過死轉向放任自流,必須要嚴把"度"這一關。在聽、說、讀、寫幾方面,都有必須的規範。如:個別同學站起回答時,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有意見能夠舉手提出;朗讀或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有規範,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四、在學生學習潛力構成方面,提倡學生用心參與各項語文活動,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

我教學中,我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搞笑,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是孩子們的樂趣所在,將"玩"引入課堂,使學生對這種活動的動機和興趣逐漸遷移到語文學習上,從中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探求語文教學進程中,我力求將"講堂"轉變爲"學堂",將機械重複的練習轉變爲生動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學習的歡樂,爲他們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儘管是"玩"中學語文,但我們決不是追求形式主義。那裏倡導的"玩"是一種形式、一種途徑,"玩"是爲了更好地學習語文,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我會在工作中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尋求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看浪花》一課是一首充滿童趣的詩歌,語言清新、活潑,琅琅上口,配圖色彩明麗,內容上充分體現了人文性,讓學生關注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增進了學生與自然的親和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可以說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好文章。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以理解詩歌內涵、欣賞美畫意境爲載體,領悟語文教學特點的精髓。

在教學前,我設計了三大版塊:

(一)創設情境,激活興趣:

通過播放錄音,聆聽海浪的聲音,感受海的美麗壯觀,激發學生對大海的嚮往,對浪花的喜愛,自然就產生了學習的興趣。

(二)精讀感悟,發展語言:

首先通過揭示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讀:自由讀、評讀、指名讀、齊讀等,並且每一步讀的訓練都要明確目的,如:“詩歌這麼動聽,想不想讀讀呢?讓我們自由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通順,你能做到嗎?”,通過獨立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理解“三個孩子看到的浪花是什麼樣子?小朋友看到浪花想到了什麼?”;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文中小朋友想到的你理解嗎?”,這樣可以讓學生把文中感悟到的內化成學生需要的,進而積累成自身的語文素養,發展語言能力;最後我設計了“你看到浪花又會想到什麼?”,這一實踐活動的方式我沒有固定,採取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如:動筆畫一畫,仿照詩歌的形式寫段小詩,或是其他,目的是爲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全面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三)深化主題,提升內涵:

這個版塊主要是採用配樂讀文的方式,讓學生置身於大海的環境中,感受浪花的可愛,主題再次深化。

語文教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因此,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展活動領域,引導和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創設自主學習的氛圍,開放學生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中提升語文素養。

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七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對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爲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這一課內容較簡單,因此,我決定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自己來處理相關問題。學生動手畫相關句子,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單靠單純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得到的,而是在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自悟出來的,有了語感讀出來的。因此,在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多方式朗讀,目的是讓學生讀中感悟。

在本節課上,我對每一個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問題的設立要達到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改變了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互相釋疑,合作釋疑,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八

本學期在教學中,我始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學文,並通過個人、小組、分角色讀文等方法,由表及裏、層層深入、探究主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在實際教學中實現了我的教學理想,達到了教學目的。這學期中,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參與意識較強,充分展示了內在的潛力,大部分學生樂學、樂問,從中獲得了自己的感悟。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興趣盎然。在教學過程中我大膽放手又不失時機點撥引導,,既有學生的讀、劃、批、獨立思考,又有小組和全班交流,閱讀方式多樣,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批註感悟的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教學中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提高的,學生具有了這種能力,終身受益。在課堂上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美地處理了教師與學生的關係,達到了和諧統一。這是我在教學中的一滴亮點。

二年級語文教材是開放的,富有活力的,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的綜合素質要高,要不斷充實自己,拓寬知識的視野,才能達到新課改的真正目的。現就這一階段工作做如下反思:

一、用引悟教育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從引悟教育走進我的視野以來,我反覆學習引悟教育理論,引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個性特長髮展、創新潛能開發、積極向上有爲,即在身體、心理、智能、意識等方面和諧起步、發展、能行,使每位少年兒童都成爲“自我實現的快樂人”。深刻領會引悟精神後,我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爲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讓教師把學生扶上位引上路,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引”的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覺悟、自悟自得。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體味學習的快樂

《引悟教育》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環境條件”與“內需內化”的統一。《引悟教育》理論落實在課堂教學的主要着力點,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之下自悟自學自得。那麼,我們在小語課堂教學之中,就應該從以上心理因素入手,採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引領他們通過多讀、多寫、多說、多聽、多交流、多參與實踐活動、多積累,來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如:備課時我採用了引悟教育教學模式:置境――引入――聯結――感悟――生成進行設計,根據不同內容,合理的“引”,這樣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化解重點、難點,誘發學生對學習的激情達到學習的愉悅、快樂之目的。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爲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衆。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爲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利用媒體資源,創設美麗課堂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問題的切入點,思維的取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直接作用於學習的成果。在教學中,應一改過去課堂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真正做到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因此,教師的“引”就是運用科學合理的輔助手段和條件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藉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

《最大的“書”》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枯燥無味,怎樣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慾望呢?這是本課的難點,爲了突破難點,我就自制了生動的課件。

1、出示岩石圖,讓孩子們說說岩石像書嗎?在觀察討論中學生輕而易舉的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

2、借用課 件把複雜的地殼運動淺顯化了,讓他們知道這一過程是漫長的、神奇的,孩子們也能通過讀表現出。

由此可見,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正好爲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的可操作的平臺。所以充分的利用媒體資源,會爲你創設一個美麗的課堂。

四、把知識融與具體生動的情景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引悟教育中的“引”就是修築跑道。“跑道”即:學生學習的軌道,學生思維的軌道,教師的作用是在這個“道”上既是領跑者,也是參與者,運動者。在園地六口語交際:大家都來幫幫他的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環節“演——說——論——悟”通過演體會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開展辯論,悟出真理。這樣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說話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又通過玩讓學生體悟到了學習與生活的快樂。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爲,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爲重要,教授方法纔是教學的根本。那麼,學生對於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覆的訓練過程。

五、培養積極探究習慣,感受“悟”的快樂

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所以,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力求他們會提問題,同時與同學合作,通過觀察、做遊戲、模擬等形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是說,在學習上,我提倡一種自合作的探究學習方式,培養他們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讓他們在輕鬆和諧的情境中汲取着知識的甘露,享受着學習帶來的愉悅。這就是“悟”就是享受學習,享受快樂。

六、抓重點品評體悟,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課文中的新選的課文,分屬於不同的體裁,既有童話、故事、也有詩歌、散文、寓言、科普文章,語言活潑,生動有趣。他們洋溢着濃厚的時代氣息,蘊涵着豐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聯繫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質兼美,語言典範。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常常教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基礎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學以致用,生動、活潑,紮實、系統,有序、有恆的訓練,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這是本學期的亮點,不過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教學上的許多不足,如:家庭教育的空缺,學習上就有點困難了。當然,今後我還會在教學中不斷改進,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爲每一位同學架起通往成功之路的橋樑。

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九

《坐井觀天》是語文S版二年級下冊的一則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寓意,品味語言呢?

1.藉助多媒體,學習生字詞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爲了能使學生樂於學習字詞,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營造輕鬆、有趣的學習氛圍。

課文第一自然段中出現了“井沿”一詞,其中“沿”還是這一課要求會認的生字。對於城市學生來說,“井沿”對於他們是陌生的,爲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口井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直觀理解“井沿”就是井的邊沿,瞭解了“井沿”的意思,學生再來學“沿”字就覺得容易多了。

在本課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書寫“渴”“喝”兩個字,這兩個字是形近字,學生不容易區別。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這兩個字,讓學生仔細觀察,談發現,從部首入手區別這兩個字。之後,我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字的書寫規律,初步感知漢字的形體美,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2.抓住關鍵詞語,感悟寓意

要想讀懂故事內容,重點字詞的理解就是關鍵。在本課教學中,我把“大話”“井口大”“無邊無際”三個詞語作爲理解文章的關鍵,引導學生在理解關鍵詞語的基礎上,讀懂故事內容。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出現了“大話”一詞。我先是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的意思,知道“大話”就是吹牛、說假話。接着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了解青蛙認爲小鳥說了什麼大話。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興趣盎然的朗讀中,學生理解了這個詞語和青蛙當時的心情。

青蛙和小鳥的看法爲什麼不一樣,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較大。爲了理解“井口大”,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捲成圓筒狀,然後通過圓孔看天花板,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動手實驗,學生髮現天花板變得只有小圓圈那麼大,進而理解坐在井裏的青蛙看天,天也就只有井口那麼大。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通過啓發學生想象小鳥都飛過哪些地方,來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直觀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這樣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受到啓示。

3.入情入境朗讀,讀中理解

這則寓言故事寓言淺顯有趣,十分適合指導學生朗讀,在教學時,我採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朗讀中理解。

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通過自讀、指名讀等方式,讀出青蛙的疑問,通過抓“一百多裏”讀出小鳥飛得遠。在學習第二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大話”“井口大”“無邊無際”讀出青蛙和小鳥的不同看法,在學生理解完詞語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男女生對讀,並可以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學生讀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到了第三次對話,我引導學生同桌間一人扮演青蛙,一人扮演小鳥,演一演它們的第三次對話。在學生同桌練習後,我請學生戴上頭飾來表演,又一次點燃了學生的熱情。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朗讀中,入情入境,既瞭解了課文的內容,理解了寓言蘊含的道理,

字詞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只有在每節語文課中,夯實字詞教學,才能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