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袁枚所見原文及賞析通用多篇

袁枚所見原文及賞析通用多篇

所見-袁枚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註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着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裏,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爲“乾隆三大家”。

幽居初夏【宋】陸游 篇二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初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餘誰共午甌茶?

夏日六言【宋】陸游 篇三

溪漲清風拂面,月落繁星滿天。數只船橫浦口,一聲笛起山前。

夏景【明】朱瞻基 篇四

景雨初過爽氣清,玉波盪漾畫橋平。穿簾小燕雙雙好,泛水閒鷗個個輕。

描寫春天和夏天的古詩 篇五

1、《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時雨下如川。

盧桔垂金彈,甘蕉吐白蓮。

3、《孟夏》

唐·賈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

蜃氣爲樓閣,蛙聲 作管絃。

4、《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過爽氣清,玉波盪漾畫橋平。

穿簾小燕雙雙好,泛水閒鷗個個輕。

6、《夏意》

宋·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7、《聞蟬》

唐·耒鵠

綠槐影裏一聲新,霧薄風輕力未勻。

莫道聞時總惆悵,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陸游

溪漲清風拂面,月落繁星滿天。

數只船橫浦口,一聲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10、《夏日對雨》

唐·裴度

登樓逃盛夏,萬象正埃塵。

對面雷嗔樹,當街雨趁人。

檐疏蛛網重,地溼燕泥新。

吟罷清風起,荷香滿四鄰。

11、《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2、《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13、《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4、《夏雨後題青荷蘭若》

唐·施肩吾

僧舍清涼竹樹新,初經一雨洗諸塵。

微風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

15、《初夏即事》

唐·王安石

石樑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16、《夏日雜詩》

清·陳文述

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所見-袁枚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六

所見-袁枚原文

所見

袁枚〔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註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盪,迴盪。林越:道路旁成陰的樹。欲:想要。捕:捉。鳴:叫。立:站立。

所見-袁枚拼音解讀

suǒ jiàn

yuán méi 〔qīng dài 〕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

yì yù bǔ míng chán,hū rán bì kǒu lì 。

相關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大聲地哼着調子,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歌唱,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相關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爲心中歡樂,纔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讚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瞭,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作者介紹

袁枚袁牧(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他寫詩主張獨抒性靈,自成一格,詩風清麗明快,與紀曉嵐並稱“南袁北紀”。

孟夏【唐】賈龠 篇七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爲樓閣,蛙聲作管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