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古鎮導遊詞(整理2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0篇《古鎮導遊詞》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古鎮導遊詞》相關的範文。

古鎮導遊詞(整理20篇)

篇1:古鎮導遊詞

各位遊客,你們好!

歡迎你們來到千燈古鎮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xx。

千燈是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故鄉,是崑曲的發源地,它是江蘇崑山的一個千年古鎮。位於崑山市南15公里,東接上海青浦,西鄰蘇州,距蘇州市區35公里。

千燈古稱“千墩”,因古時北面流經的吳淞江有土墩999個,而第1000個正好在此故被叫作“千墩”。到清宣統年間因此地長滿“茜草”(根部可做紅色顏料),故又改名爲“茜墩”,解放後都覺得叫“墩”不妥,而“燈”字與“墩”讀音相近,“燈”又象徵光明,象徵輝煌,象徵財富,1966年經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改爲“千燈”至今。

千燈歷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就是個軍事要塞(春秋時,吳越爭霸,吳王爲防範越國便在這建峯火臺)。目前千燈的地域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13萬,是崑山最大的古老鄉鎮之—。

千燈古鎮的.石板街,南北貫穿古鎮,並連接各條支路,呈蜈蚣形。全長1.5公里,主幹街道長800米,由2027塊長條形花崗岩鋪設而成(始於南宋是江蘇省保存最長、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下設有既寬又深的下水道,與古鎮各處河埠相通。既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從不積水,轉睛即幹,讓古建築專家都爲之驚歎。

我們除了逛石板街,還可參觀:顧炎武故居、崑山腔的創始人顧堅紀念館、延福禪寺、秦峯塔、世界第一大玉臥佛、餘氏典當、秦望山、少卿苑等景點。

顧炎武故居:包括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顧園三個區域,是千燈明清宅第之首。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紀念館:顧堅元未戲曲家。自號風月散人。

延福禪寺:建於樑天監年間(公元503年)。

秦峯塔:與延福禪寺同年建,位於寺廟西面。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第一大玉臥佛:白玉毛料於1999年在緬甸發現。佛像長8.9米。

餘氏典當:由徽州休寧的徽商餘愛山的第二代傳人餘尚德於清順冶年間在千燈營建的徽派建築。

篇2:三河古鎮導遊詞

三河鎮位於肥西縣南端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豐樂河、杭埠河在此匯合,經新河向東流約15公里入巢湖。北距合肥40公里,距上派鎮24公里,南距廬江縣城32公里,西距舒城縣城30公里。

對三河古鎮的簡短介紹也是極爲重要來到這裏,便遇到了兩位身穿暗紅和米白色長袍的老大爺,他們咱跟我們詳細的講着這裏的簡單介紹,可我並沒注意。跟着他們的步伐我們走到了兩架像黃包車一樣的三輪車,上面印着四個大大的字“三河古鎮”。

就這樣,我們來到了這個古色古香的小鎮。拉我和姐姐的大爺是安徽人,他說話我們聽不太懂,他一邊拉,一邊給我們講解。

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姐的閨房,最神奇的是,晴天可以看到彩虹。走到樓裏,大大的魚塘便映入我們的眼簾,魚塘中間有個長得像烏龜般的石頭,上面爬滿了烏龜和青蛙,池塘內還有兩條紅紅的金魚。石頭上面有亮閃閃硬幣,怎麼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

我們上樓,在樓上往下看,又看到了那個池塘,導遊走過來,拿起旁邊的木板,架在從上往下留出來的水中,一道美景就出現了,銀光閃閃的池塘邊,竟有一道彩虹。說實話,我見到的彩虹並不多,所以我很珍惜每次見到彩虹的時間。那一刻真的很美。

最令我羨慕的是三河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民間仍自發舉辦耍龍燈、鬧旱船、河蚌舞等活動,特別是保持着挨家挨戶的拜年,討喜糖的風俗,小孩每逢七年級早上都召集好夥伴拿個袋子去討糖果,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說聲新年好!恭喜發財,都能得到一大把糖果,拜完年把糖果賣給小店換點花炮玩,其樂融融。端午節時,人們做糉子、玩龍舟。中秋節仍玩火把。婚喪娶嫁,仍擡花轎、請“良玩”,踩雲片糕表示步步高昇。保存着淳厚的民風。

就這樣我們在獲得全國文明城鎮、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4A旅遊景區等一系列“國字號”榮譽的“三和古鎮”中結束了我們的安徽合肥之旅。

三河古鎮位於合肥至黃山、九華山的黃金旅遊線上,離市區40公里。三河古鎮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匯而得名。三河古鎮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面積4。71平方公里。

三河古鎮以八古(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巷、古茶樓、古民居、古廟臺、古戰場)誘人,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水鄉古鎮特色”。素有“遊在黃山,食在三河”之譽。

三河古鎮乃廬南水鄉古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傳統飲食文化源源流長。它取南北菜系之長,集徽、川、淮揚菜之大成,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菜餚風

篇3:三河古鎮導遊詞

歡迎參加三河古鎮一日遊活動,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導遊員王兵,大家叫我小王就好了,孔子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大家的到來讓我感到非常的喜悅,同時呢,也希望我的服務能另大家感到滿意。站在我旁邊的這位就是我們此次旅遊活動的司機李師傅,李師傅有十幾年的駕齡。車技非常的嫺熟,大家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把放心交給我們的李師傅,把開心交給我。共享此次的旅程。

各位遊客朋友們,我們的旅遊車馬上就要開動了,請大家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有秩序的上車。大家都坐好了嗎?從此地到三河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呢,我先給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下三河古鎮。

三河古鎮位於合肥市肥西縣境內,處於巢湖之濱。南與廬江接攘,西與舒城相鄰。素有“一步跨三縣,三縣聞雞鳴”之稱。古鎮三河因豐樂河,小南河,杭埠河,三水流於其間而得名,爲安徽較爲著名的漁米之鄉。本地的稻米魚蝦,上游的山貨特產,下游的京廣百貨,蘇杭絲綢,都在此集散,流向四面八方,走進千家萬戶。所以歷史上三河,又有小南京,小上海的稱謂。古鎮三河距今己有2500多年的歷史,因水鳥多在此聚集,稱爲鵲渚,鵲岸,直至明朝才稱爲三河,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最著名的是1858年的三河大捷。古鎮三河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於世,鎮內的古街,古巷,古民居等佐證了三河的古老,此外三河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三河蝦糊,酥鴨元寶,皆爲特色。

各位遊客朋友們,過了這座橋我們就進入三河古鎮了,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準備下車。

大家看到的那座紀念碑,叫軍民壩紀念碑。碑上書寫着軍民共建,銅牆鐵臂八個大字,它是1992年三河鎮人民在重建家園時,根據羣衆提議,在此樹立的一座紀念碑,以紀念1991年三河古鎮遭受特大洪水時,合肥軍民其心協力,解救被洪水圍困的羣衆6000餘人,創造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未淹死一人,未餓死一人,未病死一人的亙古奇蹟。

走過一條繁華的街道,就到了丟掉水鄉古鎮的東大門,大家請看那座高大的牌樓,上面書寫着大捷門三個大字,它是爲了紀念太平天國在這塊土地上勇戰湘軍,大獲全勝的歷史功績。1858年11月太平天國次陳玉成,李秀成根據計劃,圍捷三河,全殲湘軍精銳李繼賓部六千餘人,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www。三河大捷。第二年,也就是陳玉成二十二歲那年,他因戰功顯赫而被洪秀全封爲英王,在三河,人們習慣於把三河大捷時陳玉成的指揮部稱爲英王府。將通往英王府的這條路稱爲英王路,前面就是英王府,大家可以進去自由參觀一下。

在英王路的斜對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它就是萬年臺,清朝咸豐年間,三河建有兩座萬年臺,前者爲師傅所建,後者系徒弟所造,他們兩人建萬年臺時,約定都用八根柱子,誰知第二年,師傅用偷樑換柱法,將柱子抽去四根,僅留下四根,所以城隍廟的萬年臺只有四根頂樑,看上去十分精巧,雅觀,造型超過了他徒弟所建的大王廟萬年臺,此萬年臺系後重建的。

大家向右走,現在大家來到的就是古西街。街道不寬,全是青石板鋪就的路,兩側民居多建於明清時代,古西街原長五百來米,曾號稱五里古街。三河鎮在古時交通閉塞的情況下具有水鄉交通便捷的優勢,使這裏的商品經濟一時得到空前的繁榮。

三河街多,巷子也多,大小巷子26條。在衆多的巷子中,最著名的要數我們眼前的一人巷。因爲它是三河最古老最悠長的深巷,進出只容一人通過。一人巷的盡頭有間民房,曾經是楊振寧博士客居的地方。楊振寧博士的母親羅孟華女士是三河人,一九三七年二一月,合肥淪陷,楊振寧隨母親到三河讀書,就客居在這間簡陋的民房內。

三河街多,巷多,橋也多。三縣橋是古鎮三河現在古橋中歷史最久的一座橫跨小南河上,位於古鎮的中心,成爲連接肥西,舒城,廬江三縣的紐帶,所以稱爲三縣橋,當年建橋工世十分講究,一塊塊橋石用糯米,加雞蛋清熬成的漿灌縫。牢牢的粘結在一起,相傳這座橋是位包和尚化了半輩子緣才修建成的。

各位遊客朋友們,我們的瀏覽就要結束了。下面我們一同去品嚐三河的美食。

篇4:三河古鎮導遊詞

廬劇作爲中國一個劇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江淮地區廣爲流傳。三河是廬劇的發源地,廬劇的第一劇目——《小辭店》生活來源於三河,至今民間仍流傳着《小辭店》裏發生的纏綿純潔的愛情故事。

三河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民間仍自發舉辦耍龍燈、鬧旱船、河蚌舞等活動,端午節時,人們做糉子、玩龍舟;中秋節仍玩火把;婚喪娶嫁,仍擡花轎、請“良玩”,保存着淳厚的民風。

三河飲食,以徽派菜系爲底蘊,融百家菜系之長,堪稱中國飲食的一大奇葩,聞名遐邇,傳統宴席—“八八席”、“八四席”,無不傳遞着久遠飲食文化的底蘊,“三河酥鴨”、“米粉蝦”、“豆腐面魚湯”等名菜無不展示水鄉的風韻,“三河小米餃”、“三河馬蹄酥”讓你回味無窮,還有三河茶幹、三河米酒,工藝品三河羽毛扇更讓人流連忘返。至今,仍保存明清民謠《十大舍不得》:“一捨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捨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 遊覽三河,觀賞的是風景,感受的卻是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三河,這座鑲嵌在巢湖岸畔璀璨的明珠,以“水鄉古鎮”獨特的魅力,笑迎四方賓朋。

篇5:西塘古鎮導遊詞

西塘古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古鎮位於江浙滬三地交界處的浙江省嘉善縣,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區10公里。西塘全鎮總面積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面積1.04平方公里,人口近8.6萬。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鎮,已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景區。

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製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古鎮現存的許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鎮先人當時致富後的結晶。由於當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爲主,外來騷擾較少,故能使西塘較完美地將古鎮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遺產能延續下去。

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遊,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歷史文化

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裏)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爲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地理位置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嘉善位於上海西南方向與上海零距離接壤,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大虹橋商務區60公里,西至杭州110公里,南瀕嘉興港乍浦港區35公里,北接蘇州85公里,處於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交通極其方便,,滬杭鐵路,滬杭高速鐵路,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杭州灣跨海大橋北連接線,亭楓高速連接線,320國道,都穿境而過,乘坐汽車,高鐵,火車均能到達,乘坐已於2010年10月26日通車的滬杭高鐵,從嘉善到上海虹橋樞紐站僅需20分鐘左右,從嘉善到嘉興僅需10分鐘,從嘉善至杭州只需35分鐘左右。周邊有上海虹橋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杭州蕭山機場三大機場。西塘在嘉善市區北10公里處,乘坐公交快客前往20-30分鐘就能到達。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佈,自然環境十分幽靜。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而衆多的橋樑又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古鎮區內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羣多處,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研究價值,爲國內外研究古建築的專家學者所矚目。鳥瞰全鎮,薄霧似紗,兩岸粉牆高聳,瓦屋倒影。傍晚,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溢,整座水鄉古鎮似詩如畫,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這是一座千年古鎮。古鎮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長久年代裏,始終呈現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行橋下,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不斷變幻的水鄉風情畫。

西塘坐落在水網之中,這裏的居民惜土如金,無論是商號或是民居、館舍,在建造時對面積都寸寸計較,房屋之間的空距壓縮到最小範圍,由此形成了120多條長長的、深而窄的弄堂,長的超過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處“一線天”。與此同時,街道弄堂的名稱均形象地體現出古鎮商貿的繁榮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燈燭街、油車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數十個稱號與當年的商貿、建築等都有直接的聯繫。

到了西塘,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爲引人,這裏的街道臨河而建,商鋪的生意就在河邊做成。往昔,水鄉農家的出行以河爲道,以舟代步,許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邊進行,爲此,一種連接河道與店鋪又可遮陽避雨的特殊建築———廊棚便應運而生,並代代傳承,相沿成習。實用的廊棚是水鄉特有的建築,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長的廊棚已變成當代人賞古、探幽的休閒一餐。

西塘是個平民化的小鎮,所有一切都如此樸素,沒有周莊的繁華,沒有南潯的富甲之態,沒有濃厚的商業氛圍!但是西塘的獨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陶醉!2011年中國旅遊行業第一份“中國旅遊百強景區”名單上,西塘景區以年接待269萬人次的成績位列排行榜第38位。

傳說典故

鎮名由來

版本一: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裏)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版本二:西塘鎮域東北有一個3400畝面積的湖蕩,那是嘉善縣境內最大的湖泊之一。

傳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有一戶姓唐的大戶人家遷到蕩邊居住,他們看到這個湖盪風景秀麗,盛產翠鳥和紅菱,這兩物爲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間,就以“祥符”兩字稱呼這個湖蕩。

這戶唐姓人家,有弟兄兩人,在祥符蕩邊樂悠悠生活,後來分了家。兄居蕩東邊,人稱東唐,弟居蕩的西邊,人稱西唐。後來哥哥這一房逐漸衰落,弟弟這一房,小輩十分興旺,就象一棵樹,生出許許多多樹、枝,所以,人們把他們居住的地方,在“唐”字邊上加個土,叫做西塘。

廊棚由來

在江南水鄉,分散的、幾戶合一的廊街隨處可見,然而,廊街長達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西塘的廊街,一邊是商店或民居,另一邊是河,廊街都有小河緊貼着,彎彎曲曲,情調非常。步入廊街,映入眼簾的是兩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後應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長長的雨簾,就是不會做詩的人也會頓時詩意滿腔。關於廊街的由來,沒有官方的記載,只有民間流傳的“爲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

西塘古鎮導遊詞 (二)

西塘位於嘉善縣北,地處江浙滬交匯處,是著名的千年古鎮。在西塘,你可以細細品味這裏的慢生活,可在茶樓裏品茶聽曲,或等夜晚的西塘披上驚豔外衣後,乘上搖櫓船看水中的各色倒影,也可以去酒吧坐下來找一點兒古樸中的現代感。即使是站在橋上俯視川流的木船、遠眺整片屋檐,或在廊棚下漫無目的地閒逛也是一種樂趣。古鎮內住着不少本地居民,你會看到常有阿婆在河邊洗衣、阿公在廊棚下下棋,生活氣息相當濃郁。

數不清的古橋和弄堂是西塘的特色,而且走到哪兒都有廊棚(有屋頂的街道,也稱爲“雨廊”),很多廊棚一側是賣特產、飾品、小吃的鋪子和民居,另一邊則是河道。有的廊棚一側還有靠背長凳,走累了可以坐下歇息,從送子來鳳橋到北柵街這段廊棚最爲經典。西塘的廊棚有“煙雨長廊”之美名,如果是雨季,可坐在廊棚下欣賞煙雨中的西塘,感受江南水鄉的柔情多姿。

西塘有一百多條長短各異的老弄堂,弄堂多爲石板鋪路,有的兩側牆頭高聳,有的寬有的窄。其中寬度僅爲1米的石皮弄最爲有名,你可以進去體驗與對面遊人側身而過的擁擠感,還可感受弄堂中與世隔絕般的寧靜。

西塘的河道水巷上橫臥着各種石橋近百座,其中永寧橋爲西塘的最佳觀景點,可縱觀河道交匯處的美景,清晨可來此拍攝到靜謐純樸的水鄉風情。此外還有造型獨特的送子來鳳橋、站在橋頭可遠眺層層青瓦的環秀橋、曾出現在電影《碟中諜3》場景中的萬安橋等。

古鎮內的古蹟景點衆多,有西園、醉園、種福堂等別緻的園林及民居,還有護國隨糧王廟、聖堂等香火甚旺的廟祠,你還能在江南民間瓦當陳列館、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鈕釦博物館中瞭解到當地的民風民俗。這些景點都包含在景區聯票中。

西塘還是有名的“豔遇之都”,塘東街一帶有很多酒吧,晚上音樂聲、歌聲此起彼伏。西塘也是許多影視劇的取景之地,電影《碟中諜3》中阿湯哥飛奔於廊棚中的那一段場景也許很多影迷都歷歷在目,此外還有許多酒樓、客棧、弄堂、老宅也都留下了各大劇組的足跡。

來西塘一定要坐一回搖櫓船,體驗從水上欣賞古鎮,尤其是晚上坐在船上品味西塘夜景,賞心悅目。景區主入口內和送子來鳳橋前各有一個遊船碼頭,乘坐搖櫓船每船150元(須憑門票,限坐8人),散客爲每人20元,時間約25分鐘。

西塘有管老太臭豆腐、陸氏小餛飩、錢氏祖傳豆腐花等特色小吃,還有滿街都能看到的粉蒸肉、扎肉、芡實糕、酒釀園子等美食,不容錯過。北柵街一帶還有老品芳等老飯館,可以嚐到各色江南菜餚,價位也大多不貴。古鎮內遍佈古色古香的臨水客棧和明清古宅,不少人會選擇住一晚,如果偏愛清靜,可以住在一些遠離酒吧街的巷子裏。

篇6:西塘古鎮導遊詞

西塘,古稱胥塘、斜塘,又名平川,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的積澱,春秋戰國時代,西塘就是吳越兩國相爭的交界地,故也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地勢平坦,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十分幽靜,處處綠波盪漾,家家臨水映人。小鎮上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築羣落,廊棚和古弄堪稱“雙絕”。

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 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製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古鎮現存的許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鎮先人當時致富後的結晶。由於當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爲主,外來騷擾較少,故能使西塘較完美地將古鎮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遺產能延續下去。

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遊,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看過“西塘古鎮導遊詞”的還看了:

篇7:南潯古鎮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爲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我姓丁,請大家叫我小丁,我是一位假日誌願導遊,別看我小,我可是這裏有名的導遊了。今天我們來到的是美麗的南潯,想必大家的手機肯定都紛紛收到了中國移動發來的歡迎短信“詩畫江南——浙江,歡迎您”。

古老的石拱橋、夾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築的百間樓民居。依舊是舊日的模樣,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廈、庭院裏古鬆翠柏顯示她經歷的歲月。“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這話一點不假。

南潯位於中國長三角城市羣的中心腹地,更有廣告詞“南潯,天下難尋”來形容南潯的美麗風光。

在這廣闊的古鎮中,我們要前往的第一個景點,就是張石銘舊居了。跨過高高的門檻,就是一片富麗堂皇的景象。精美的雕刻,傳統的木質桌椅,無一不散發着富豪的感覺。我們繼續往裏面參觀,這邊是內廳,上面的“以適其志”四個字是康有爲先生寫的。

這牆角有一口鐘,它是法國進口過來的,跟鐘相對的是一塊屏風,兩個合起來就是時時平安的意思。大家再來看一下這樓的兩側都是高的馬頭牆,爲和主人把如此美的景色建在裏面呢?因爲封建社會怕被老百姓說三道四,罵他崇洋媚外,財不外露,所以這馬頭牆起掩飾的作用。

如果大家走累了,可以在這長椅上坐一坐,歇息一會兒。在廳前的天井中,有一塊形似展翅雛鷹的假山石,名叫“鷹石”,至今保存完好,這是南潯三大奇石中的一塊,一塊是位於嘉業藏書樓花園中的“虎嘯石”;那第三塊在什麼地方呢?第三塊在張石銘的另一處宅子——適園當中。叫做“美人照鏡石”。

接下來,我們參觀張靜江故居。張靜江是民國元老之一,孫中山主要助手。走進故居中,仰望大門上方,你有沒有看見一塊懸掛着“張靜江故居”的橫額?正廳上則懸掛着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兩側的一副楹聯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抱柱上的對聯是:“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二廳、三廳還陳列着張靜江手書贈陳立夫的“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對聯。張靜江文質彬彬的家中掛滿了充滿書香氣味的對聯,真好有一番風味。整個故居中顯露一種豪華、古樸、幽深的遺風,你有沒有感覺到?

啊!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傳來,不知你們的肚子是否已經開始了演奏飢餓交響曲?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嚐這古鎮的特色小吃吧!那肥而不膩的潯蹄,桔紅糕、定勝糕,薰豆茶、臭豆腐、雙林姑嫂餅……不說這麼多了,趕緊開吃吧!吃完午飯後,請你們自己去小店中購買紀念品,給自己留個紀念,也可以送給家人、朋友,真是作用多多。下午3:00我們在天馬牌大巴車前集合,動起來吧!你們巧彈鋼琴得手,吃起來吧!你們吃遍天下的嘴……

時間流逝的飛快,轉眼間我們又要告別了。下次有緣再來南潯,請再來找我小丁導遊!

篇8:南潯古鎮導遊詞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中國十大魅力古鎮--南潯!首先讓我簡單的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姓X,單名一個X字,很簡單,也容易記,大家就直接喊我名字“X就可以了。現在由我來帶你們參觀南潯景點。現在發到大家手裏的是南潯景區的門票,這個門票是聯票的,每進一個景點的時候都要檢票的,所以希望大家都拿好了,不要弄丟了,丟了就進不去了啊。因爲是節假日的關係所以今天景區裏的團隊遊客也比較多,大家可要跟緊我。不要走散,跟錯團隊了。萬一走散了要馬上和你們的全陪聯繫。那現在大家就跟着我進去參觀。說到中國十大魅力古鎮,我們南潯排在第六位,它是南宋就形成的一個村落,1252年正式建鎮,距今已有756年的歷史了,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美譽。全鎮總人口51萬,面積716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大家看到的這兩邊的這些店裏賣的都是南潯的特產,有橘紅糕,定勝糕,野荸薺,大頭菜還有湖筆、絲綢等,大家如果有興趣等我們景點參觀結束,我會帶大家過來的,大家可以帶點回家,給家人嚐嚐,或是紀念品可以拿回去做個紀念。那麼南潯呢,以前主要是靠蠶絲業發家的,也就是養蠶了,因此,也形成了一幫絲商羣體,在南潯你可以聽到這麼一句俗話,四象八牛七十二條金黃狗,說得就是這幫絲商,從這句俗語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南潯,以前是用動物形體的大小來衡量一個家庭的財產的,一千萬兩以上家產的稱爲象,五百萬兩以上的家產稱爲牛,一百萬兩以上的稱爲狗。四象指的是南潯的四大家族,劉家、張家、顧家和龐家。劉家是四象之首,主人叫劉鏞。聽着很熟悉吧,但是此劉鏞非彼劉墉,他並不是宰相劉羅鍋的劉墉,宰相劉羅鍋是乾隆年間的,他的墉字是土字旁的,我們這個劉鏞是金字旁的鏞,光緒年間的。他是以前南潯的首富,那他的資產又達到了多少呢?他的資產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億。以前皇帝要是沒錢了,還會問他要呢。那既然他這麼有錢,我們現在就去參觀一下他的私家花園——小蓮莊.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條河是鷓鴣溪,是南潯潯溪的一個分支。我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徐遲老先生用了68個水晶晶來形容他的故鄉南潯:水晶晶的天,水晶晶的地,水晶晶的河泊橋樑,水晶晶的瓊樓玉宇,水晶晶的花鳥蟲魚......一切的一切,又都在水晶晶的碧波中盪漾。大家如果想體驗一下在水晶晶的世界裏碧波盪漾的感覺,待會我可以帶大家過來坐一下這水晶晶的小船,感受一下徐遲老先生的68個水晶晶。現在我們到了小蓮莊的門口,大家把門票拿出來檢一下票。

小蓮莊

小蓮莊現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1885年,完工於1924年,歷經了劉家祖孫三代人四十年的時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40年的時間,工程有多浩大。它主要由義莊、園林、家廟三部分組成,共佔地27畝,以園林中近10畝荷花池位中心。小蓮莊裏共有3寶,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寶:碑刻長廊,這裏共陳列有四十五方碑刻,由《紫藤花館藏貼》和《梅花仙館藏真》兩部分組成。是清代20幾位文人之間來往投贈的詩文,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其中就有一方是宰相劉羅鍋的書法真跡,這上面還有乾隆皇帝御賜的仙仿印章。大家看後面的這個墉可是土字旁的哦。而這些碑刻經歷過“”的浩劫爲什麼還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呢?這裏呢,有一個小小的故事,相傳當年看守小蓮莊的園丁把這裏所有的碑刻都抹上了石灰水,在外面都貼上了報紙,在報紙上面寫上“毛主席萬歲”,這樣才躲過了這場浩劫,保存至今。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座四面廳的建築叫做靜香詩窟,我們都知道荷花共有四德“潔淨、馨香、柔軟、可愛”這個詩窟就獨佔了二德。這個亭子我們要進去看它的頂部結構,這是過去量米的一種量器,叫做鬥,這個鬥有3大特色:在造型上,它是一個“壽”字,四周圍着的是蝙蝠,兩個組成了一幅吉祥圖叫“福拜壽”。隔壁是另一種量米的量器,叫做升,過去量米十升是一斗,所以這又叫做升斗廳了。在建築學上它被稱爲“海內孤本”,上海同濟大學的古建築園林學家陳從周稱它爲“有性格的建築,有品味的藝術”。因爲中國由一個詞叫“才高八斗”,所以這裏是衡量人才華的地方。主人當時請一些客人在這裏吟詩作賦,但是這請的客人是有等級之分的,坐在升字廳下面的呢就相當於現在的專科大學生,而坐在鬥字廳下面的呢就是本科生了。這邊的木雕雕的是荷花,和這邊的十畝荷花池是相呼應的,鴛鴦代表的是“比翼雙飛”。這邊的這塊鏡子也是主人當時從法國進口過來的。升斗廳除了內部精巧的結構以外,它的外部結構也是很有特色的,大家跟着我往外面來看。它的屋頂是歇山頂的,上面屋檐的每個角上都塑有八仙,我們這邊看到的是張果老倒騎毛驢,是主人希望客人在自己的家中能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意思。上面還有蝙蝠倒掛,寓意是福到。上面大家還能看到一個象鼻,因爲劉鏞是四象之首,象鼻就代表了他的地位。這邊的這個亭子是賞荷花的地方,夏天賞荷的時候小姐側身憑欄而靠,所以這個也叫“美人靠”。看完這裏我們繼續往裏面參觀。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座可以稱得上是中西結合的建築叫做“東昇閣”,這邊我們看到的是中式的立面,待會我們還可以過去看一下它歐式的立面。因爲是園子當中的制高點,登高可看小蓮莊全景又可以東觀日出,是劉家休閒避暑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封建社會的時候,一般大戶人家,女的呢是不能隨便拋頭露面的,所以她們只能在這上面觀賞小蓮莊的美景,所以這個樓也叫“小姐樓”。轉身小姐樓的對面是一個90度的亭子,因爲它的形狀像一把展開的摺扇,所以叫扇亭。如果大家仔細留意一下,其實小蓮莊的每一個亭子的形狀都是不一樣的。一邊是小姐樓,一邊是扇亭,就有“小姐執扇撲流螢”的意境。

接下來我們要看的是小蓮莊的第二寶,御賜牌坊。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座,它是樂善好施積善牌坊,也就是功德牌坊了。光緒三年的時候,安徽四川等地鬧洪水,劉家花了三十萬銀兩到安徽四川去賑災,於是奏報朝廷之後呢,光緒皇帝下聖旨建此牌坊,過去建牌坊不是隨便可以建的,只有皇帝下了聖旨纔可以建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上面有聖旨二字。看上面的那幅人物圖,那裏有座橋,叫做洛陽橋,兩個年輕人考中狀元了,騎着馬敲鑼打鼓過這個洛陽橋回家報喜去了,這是一幅狀元及第圖。我們來看下中間這裏的文字記載,這裏記載的是什麼呢?這裏記載的是劉家祖祖輩輩做好事的經過,那爲什麼在這右下方是空白的呢?因爲當時劉鏞想到他的子孫後代要繼續做好事,留給他子孫後代的,但是後來時代不同了嘛,民國了,也就沒這個機會再刻上去了。私家園林不能隨便掉龍虎刻鳳,所以主人用右邊的孔雀,左邊的麒麟相代替,取意爲龍鳳呈祥。這座牌坊採用了五樓四柱的結構,四柱指的就是當時劉家的家眷所走的道不同,他們家的男子從中間走,女子要從旁邊窄的走,僕人從哪裏走呢?僕人從兩邊擦牆而過了。下面我們去牌坊的背面看一下,是劉家官位與官職。劉鏞是二品官,祖父與父親是三品官,劉家最大的就是劉鏞的大兒子劉安瀾,一品工部郎中,相當現在的建設部部長。大家來猜猜牌坊中間的這兩塊大石頭是做什麼用的?其實它叫“旗杆石”用來插旗的。祭祖的時候,一邊旗上寫着國泰民安,一邊旗上寫着風調雨順。大家再看看家廟門口的這兩尊石獅子,母獅子懷抱一頭小獅子象徵子孫延年,雄獅子懷抱一球象徵權威,暗喻劉家的家訓——“慈母嚴父”。這邊就是劉氏家廟,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常說的門當戶對了。那這一座是由於劉庸的大兒子劉安瀾二十九歲就死了,而他的夫人劉邱氏(一品夫人)克守婦道,守節不嫁,故在此建造了一座貞節牌坊。參觀完了劉氏家廟,我們再來看看“菽頻獎學金‘成就展覽館。菽頻獎學金的創始人顧乾麟先生是“南潯四象”之一的顧家後裔,大家看這八個字“得諸社會,還諸社會”。這是顧乾麟的父親留下的遺訓。當顧乾麟事業興旺,資產逐漸增加。他常常聯想起父親的遺訓,便決定創辦一項獎學金,用於資助那些貧苦學生,其中最著名地位一位就是爲館題詞的國家領導人錢其琛。這裏面大家可以看到有一個同心照,這是顧乾麟的學生送給他和他夫人的一張同心照,我們現在來看一下這幅圖: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就是一個明亮的“明”字了,世界地圖就取一個世字,把太陽和月亮都留在世界上就取名爲劉世明,這就是顧乾麟妻子的名字了。那麼這邊的三橫呢就是八卦裏面的乾卦,下面的麒麟回頭就是回顧,整個連起來就是顧乾麟先生的名字了。那麼大家想一下,顧家的獎學金館爲什麼要放在劉家呢?因爲劉鏞的女兒劉世明嫁給顧乾麟爲妻,那麼顧乾麟就是劉家的女婿了,所以才能放到劉家來。參觀完了獎學金館,我們接着參觀其它的。

穿過這條走廊,現在我們能看到小姐樓的正面了,它是用紅磚砌的,還用糯米加石灰等作粘合劑。這邊我們可以看到有兩棵樹抱在一起,看上去像一棵樹,一棵是槐樹,一棵是女貞,槐樹代表男的,女貞象徵女的,所以這兩棵樹也叫夫妻樹。我們現在來到的是退修小榭,退休是指退而思之,修身養性的意思。這裏是供劉鏞夏天賞荷花的地方。面對荷塘,兩邊的耳房是給僕人待的地方,整個建築成一個凹凸的“凹”字,遠看像一座畫舫,造型別具一格。寄託了主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逃避世俗的煩囂,寄情於江湖之意。出了小榭,中間是360度的圓亭,對面是六角亭,又叫葫蘆亭。前面的這座曲橋是五曲橋。在古代九是最大,只有皇家和皇家寺廟才能建九曲橋。一品官建的是七曲橋,因爲主人是二品官,所以是五曲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亭是一個聽雨亭,又叫鐵皮亭。上面的鐵皮是從法國進口過來的。瞧釣魚臺是劉鏞釣魚下棋的地方。現在帶大家去看小蓮莊內園,園內有山有水,有亭有軒,以山爲主體。用太湖石疊成的山,邊上遍植青松和楓樹,秋天,一派“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之意境,詩情畫意盡在其中。山腳下有一三面廳的建築,名“掩醉軒”,傳說爲劉鏞的很怕他老婆,喝醉酒了就不敢回家,跑到這邊來醒酒,等就醒了纔回去。在山頂小亭,可觀圍牆外的大片桑地和稻田。山頂又是夏天乘涼的好去處。各位團友您看到的這棵就是這的寶物百年紫藤,當年劉鏞買這塊地就是因爲這棵紫藤。這兒是紫氣東來的寶地,紫藤紫藤就是子子孫孫飛黃騰達意思。還有這邊十畝的野生荷花池也是主人建園的原因。紅色的荷花和紫藤還有大紅大紫的意思。各位團友,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西式門樓纔是小蓮莊的正門,因爲江南水鄉主要靠水上交通,園內這條河跟河道相通。當年船隻可以直接在這邊上岸從正門進入,所以小蓮莊是沒有圍牆的。門額上的“小蓮莊”三個字是鄭孝胥寫的。門樓邊上植有百年木瓜和瓊花,木瓜四月開花,在夏天,形如梨的木瓜,就掛滿枝頭。木瓜還可以做成洗面奶等。好了各位,咱們小蓮莊就算參觀完了,接下去我們參觀劉家的另一個建築,嘉業堂藏書樓。

嘉業堂藏書樓

嘉業堂藏書樓因清朝溥儀皇帝題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和賞賜“抗心希古”匾額而得名。藏書樓創始人是劉承幹,樓主劉承幹是四象之首劉庸的嫡長孫,因爲他的伯父劉安瀾英年早逝沒有兒子,他就被過繼給了劉安瀾。等到劉庸死後劉承幹以“承重孫”的身份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劉氏家業。他本人一生酷愛藏書,辛亥革命以後社會動盪,很多貴族遺老紛紛家族敗落靠賣家裏的藏書度日,劉承幹在這一時期收購了大量的寶貴書籍,總數達六十萬卷,並用白銀三十萬兩建造了這座藏書樓來保護這些古書籍。藏書樓建於1920年,完工於1924年,佔地20畝。大家看門額上面嘉業藏書樓五個字是由書法家劉廷琛題的,其中藏字少了幾畫,是樓主故意少掉的,並不是錯別字。劉承幹覺得自己雖然藏了這麼多書,但是世界上的書是藏不盡,讀不完的,他希望他的後代也能繼續藏書,讀書,所以就把藏字少了幾畫。走進門樓,右邊的櫥窗裏陳列的是劉承乾的資料。他於1881年出生於南潯,1963年在上海過世,享年82歲。劉承幹是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和刻書家,花了20年的時間,30萬兩白銀,共收藏16萬冊60萬卷藏書,爲我國的古籍保護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的邊境線麥克馬洪線的資料就是在這裏找到的。可惜的是主人不善經商,劉家於1933年家道中落。爲了維持書樓他賣掉了5萬冊書,就如他自己所說的“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到了1951年,主人就主動把書樓捐獻給了國家,當時由浙江圖書館來接收,現在這裏是屬於浙江圖書館的一個分支機構。

我們往右邊來參觀的是宋四史齋,因爲這裏珍藏了四本書的雕刻版,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些刻本都是用紅梨木雕刻的,因此保存時間較長,傢俱上、牆壁上的大理石,都是天然花紋,上面是圓的,下面是方的,象徵着天圓地方。頂上的這兩盞吊燈是從法國進口的,這在當時可是絕對的奢侈品。南潯富戶林立,1919年的時候就通電了,所以大戶人家很早就從國外買進吊燈。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嘉業藏書樓的整體建築,整座書樓呈一個巨大的“口”字形,磚木結構,爲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中間的這個大大天井足有三百多平方米,這在一般的江南院落當中是很少見的。所以我想考考大家,這麼大的天井它的作用是什麼?對了,這位朋友反應很快嘛,呵呵。就是用來曬書的。大家再看面向我們的所有欄杆和窗戶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窗戶上全是“嘉業藏書樓”幾個字。大家再來看看天井裏的“祕密機關”。大家來看看正對着我們的這幾根白色的柱子,看看能不能發現裏面的玄機。這幾根柱子可就厲害咯。可以說是一柱多用,大家仔細看看上面屋檐,所有的雨水都會順着柱子裏面的管道流到地下,同時柱子又起到了裝飾美化和分擔屋頂壓力的作用。這些鐵欄杆還是保存了原貌,因爲當時沒有電焊技術,所以連接這些鐵欄杆的還是最原始的鉚釘。大家現在看到的這間底樓的正廳被稱爲“嘉業廳”,上面懸掛的就是溥儀親賜的“欽若嘉業”九龍金匾,因爲劉承幹捐了大筆錢爲光緒皇陵種植樹木。可惜的是上面沒有時間落款,因爲賜這匾的時候已經是民國3年。當時傅儀才3歲,上面的字是他的老師陸潤癢題的。裏面的這組清式傢俱全部由名貴的紅梨木做成,是目前南潯鎮上保存最完好的一組。書室爲了防潮所以地磚下面離地面很高,到梅雨季節的時候裏面也不會潮溼。從正廳沿圍廊返回,現在這個廳叫詩萃室,裏面放着一本書叫《國朝詩萃》。正本是由劉安瀾寫的,副本是由劉承幹寫的。詩萃室旁邊的過道兩邊陳列了一副劉承乾親筆所題的對聯,上聯是“汗青蠹簡罨畫簾櫳懷抱向誰開對嬋娟香尋古字”,主人劉承幹一生好客大方,凡是;樂意來劉家看書的,主人都會免費提供吃住;下聯是“物閣雲窗爭輝金碧俗塵飛不到勝絲竹風響牙籤”,劉承幹愛好讀書,覺得風翻書的聲音比音樂還要動聽。這副對聯的木質是銀杏木,上面的字是陽文的,是主人寫好刻出後,用鐵砂、墨汁、糯米、明礬四樣東西填上去的,所以看上去很有立體感。回到門樓入口處,這邊的櫥窗裏陳列了1949年周恩來關於要求保護好嘉業堂藏書樓的指示。抗日戰爭的時候,日本人曾經想要把藏書樓燒掉,後來周就派陳毅駐紮了一個師的軍隊在這裏,所以藏書樓才能倖存下來。大家請隨我一起往外走,我們再去欣賞一下嘉業樓的第二個部分——園林。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小池塘叫做蓮花池。周圍有我們江南人比較熟悉的太湖石,太湖石產自太湖周邊的山下,它分爲幹石和水石兩種。幹石是石灰石在酸性土壤的長期侵蝕下形成的,而水石是水下的石灰石在湖水的不斷沖刷下形成的,到太湖石大家多半會聯想到咱們蘇州留園的“冠雲峯”、上海豫園的“玉玲瓏”。不過我們眼前就有一塊石頭,是當時主人畫巨資購買來的。石面有一小孔,人吹之,其聲似虎嘯,固名爲“虎嘯石”。(可以現場表演一下,如果你的肺活量比較大的話)它原爲清朝學者阮元的故物。阮元是以前浙江的巡撫,上面的字就是他寫的。當時林彪也想把這塊石頭搬走,後來在逃跑的時候飛機失事,所以這塊石頭才一直被保存在這裏我們嘉業樓四周也是沒有圍牆的,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外圍的河道,使得四周的景色與嘉業藏書樓看起來渾然一體。再加藏書樓對防火、防潮、通風等的要求十分嚴格,四周河水圍繞,利於防火、滅火。各位團友,走過三曲橋,這個景點就參觀結束了。現在我待大家去用餐,用餐結束我們再去參觀張石銘故居。

張石銘故居

張石銘故居被稱爲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建築風格的私家古民宅,號稱“江南第一宅”。張石銘,名均衡。他與國畫大師吳昌碩,是杭州西泠印社的發起人。因爲張石銘的祖籍在安徽,後來爲了避難舉家遷到了南潯,所以這裏的建築都是徽派的建築。在安徽有這麼一句話叫“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說了以前在安徽的時候小孩子很小就要出去自己謀生活了,所以就造就了現在的這些徽商。張家呢也是做絲綢生意的。大家如果走累了的話可以在兩邊的凳子上休息一下。呵呵、、、、o(∩_∩)o...其實這就是以前的轎廳,轎伕吧轎子擡到這裏後,轎伕不能進去,就只能在外面等,所以這兩邊的凳子以前是給轎伕休息的。廳後兩側有兩天井供採光通風。兩側牆面鑲嵌石雕四塊分別是福祿壽喜。正大廳腰門的門額上有“世德作求”四個字,是湖州雕刻大師吳昌碩所書,上面雕的是羣仙賀壽。現在我們進來參觀,這個正面大廳,面闊三間,叫做“懿德堂”,張石銘早年喪父,由母親操持家業,因此他對母親十分的孝敬,宅子建好以後取名“懿德堂”,以頌揚母親一生的功德。“懿”是古代對女子的一種尊稱。堂匾是由甲午狀元南通張謇所寫的。我們繼續往裏面參觀這邊是內廳,上面的以適其志四個字是康有爲先生寫的。牆角有一口鐘,它是法國進口過來的,西門子品牌的,跟鐘相對的是一塊屏風,兩個合起來就是時時平安的意思。我們往後面參觀。這邊放的是張石銘的簡介,大家可以隨便看一下,我們來看一下張家的家譜,張石銘和國民黨十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是兄弟,一個是從政的,一個是從商的。這邊是張石銘舊宅的整個佈局圖,總佔地面積4792平方米,建築面積6137平方米張家現在開闢出來供遊覽的只有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還沒有開闢。這邊的這個是舞廳,因爲現在還在裝修中所以我們不能進去裝修,很遺憾。張家有三雕,剛剛我們看到的是磚雕,現在的這個門上的是木雕,上面雕的是西廂記等。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椅子叫太師椅,是張石銘的母親做的地方。出來大家請跟我一起順着左側的腰門進入第三進院落,大廳後面的堂樓叫做女廳,是女主人接待客人專用之地。雖然這些建築都是典型的中式風格但是在室內裝潢方面卻採用了花格門窗、彩色玻璃和法國地磚這些洋玩意。要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在一個世紀以前從歐洲進口的,工藝非常的精湛。可見當時張氏家族生活的奢華。三進院爲內廳,兩側的窗櫺上鑲嵌有石刻的彩色芭蕉葉,形態逼真,雕工精良,因此稱爲“芭蕉廳。進院是後花園,大家可以在這裏拍個照留個影,緩和一下心境把自己從歷史記憶中拉出來。

劉氏梯號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劉氏梯號,主人是劉鏞的第三個兒子劉梯青的私家住宅。他原名劉安生,號梯青,故取名爲劉氏梯號。也稱紅房子。因爲它裏面的西式建築使用紅磚切成的。我們面前看到的一進、二進已經日軍燒燬,現在看到是劉家的三進,,叫“達禮堂”,看供桌上放着糕、棕、糰子、圓子,意爲高中團圓,必定高中的意思。還放着全雞,意爲“十全十美“。豬頭(豬尾放着豬嘴之中)一位有頭有尾的意思。豬頭上插着三根蔥意爲聰明絕頂的意思。好接着我們看到西式的吊頂,一些西式傢俱,還有兩旁的壁爐也是西式的。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劉家西式建築最爲壯觀的一面,可以看地上的地磚是法國進口的,向外面看全是紅色的轉、鐵欄杆、羅馬柱全是進口。看這些紅色的轉。最近炒的比較熱的兩部電視劇《新上海灘》、《金粉世家》都曾在這裏取過景。,這也是爲什麼叫紅房子的原因了,。最近炒的比較熱的兩部電視劇《新上海灘》、《金粉世家》都曾在這裏取過景。大家再來看一下這紅樓的兩側都是高的馬頭牆,爲和主人把如此美的景色建在裏面呢?因爲封建社會怕被老百姓說三道四,罵他崇洋媚外,財不外露,所以這馬頭牆起掩飾的作用。

篇9:周莊古鎮導遊詞

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大家參加我們商務旅行社的周莊一日遊。我是你們這次周莊之行的導遊,我姓時,名嵐嵐。大家可以叫我時導也可以叫我嵐嵐。

我們今天的行程是這樣安排的,早上我們以遊覽景點爲主,所以呢一會進景點之後呢請大家先跟着小朱朱參觀景點,參觀過程中呢我會爲大家做相關的景點講解,由於今天是星期六(天),遊客比較多,容易產生擁擠,容易走丟,所以呢小朱朱在這裏再次請大家務必跟緊了,吃過中飯我們就自由活動。中飯我們是定點不訂餐。下面呢請大家拿出手機記一下我的手機號碼。。。。。。。。。。如果走丟了,不要怕只要打我的電話我會第一時間找到你們的哦,如果打不通就多打幾遍。有沒有誰還不清楚的啊?(迴音沒有)在進景點之前,我們先要去拍一張免費的大頭貼,這個有什麼用呢。主要用於與周莊內居民區分開來。便於檢票。我前面也說過了,今天人比較多,團隊也很多,所以呢請大家排隊,不要擁擠。耐心的等待。如果小朱有什麼照顧不周的地方就請大家見諒了。

好!下面呢,我給大家啊介紹一下我們的水鄉古鎮——周莊。我們今天所遊覽的周莊呢地處蘇州崑山市、吳江市、上海的青浦縣三縣市交界之處,東面不遠就是有名的澱山湖,從這裏乘汽車到上海的大觀園只需要十幾分鍾。所以有人說:“周莊是澱山湖畔的一顆明珠。”

周莊,是一個有着九百多年曆史的江南水鄉古鎮,它有悠遠的傳統,淳樸的民風,古老的建築,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說;“周莊不僅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臺灣經緯雜誌盛讚周莊是“中國第一水鄉”。很多客人在遊覽了周莊之後,這樣說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還有一個周莊。”大家爲周莊保存着如此衆多的明清建築而讚歎,爲“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而眩惑。

周莊爲什麼叫周莊呢,我們顧名思義就是周家人的莊園。其實,周莊最早的時候叫貞豐裏,在九百年前在該地有一位姓周的迪郎將二百畝捐出建成全福寺,當地人爲了紀念他,將貞豐裏改稱爲周莊。

今天我們主要遊覽的景點有張廳,沈廳,雙橋等等。這當中的沈廳是當時的富豪沈萬三的莊園。當初沈萬山利用周莊的河道與外商做外貿,從而使周莊的經濟迅速發展了起來,也使自己富甲一方。沈廳爲江南民居之最。沈廳是“七進五門樓”,它的七進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進是第一部分,是迎接客人的地方;第二、三、四進是沈廳的第二部分,是接待賓客的地方;第五、六、七進是第三部分,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總之,這三部分可以用四個字來歸納:“前廳後堂”。

張廳是周莊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爲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廳爲明朝中山王徐達的弟弟徐孟清的後代所建。按理說徐家建的應叫徐廳,爲什麼叫張廳呢?那是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徐家衰落了,就把這座房子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才被改名爲張廳。

周莊最有名的就屬雙橋了。這是爲什麼呢,那就要從一副話說起了,那是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乘坐小船來到周莊,看到了雙橋,覺得自己彷彿回到了記憶中的童年。於是,就以雙橋爲背景,創作了一幅題名爲《故鄉的回憶》的油畫。後來這幅油畫連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畫廊中展出。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後來,被阿曼德.哈默用高價購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將這幅油畫送給了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又經過陳逸飛的加工成爲當時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睞。經新聞媒體宣傳,周莊古鎮聲名鵲起。陳逸飛的畫使默默無聞的雙橋走向了世界。鑰匙橋不是鑰匙勝過鑰匙,因爲它開啓了周莊與國際交往的友誼之門。

這裏是澄虛道院,又稱“聖堂”,創建於宋元佑年間(1086~1096年),距今已有九百餘年曆史。明代中葉以後,道院規模日趨宏大。嘉靖年間,當地人玉壁捐資增建了儀門。清康熙二十五年,道士胡天羽化緣募捐建玉皇閣。五年後,又在閣西建造了文昌閣,清乾隆十六年,道士蔣南記在山門外建造聖帝閣,樓閣面臨普慶橋,形成了前後三進的建築羣,氣宇軒昂,佔地1500平方米,成爲吳中著名的道院之一。澄虛道院不但保存着豐富的宗教文化遺產,而且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水鄉風光,也使道院的遊人香客流連忘返。

各位遊客,我的導遊到此結束了。如果有時間,各位可以在古鎮裏隨便走走看看。在這臨別之際,讓我再一次感謝大家的光臨。同時,還請您把周莊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和朋友。祝大家在周莊旅遊愉快,吉祥如意!

篇10:周莊古鎮導遊詞

“五一”放假時,我和家人遊覽了位於浙江省素有“江南第一水鄉”之稱的古鎮周莊。

剛走進周莊,就可以看到縱橫交錯的小河上,有穿梭往來的船隻,在一條條船上,艄公們搖着船槳,唱着古老的號子,優哉遊哉地向前劃去。河面上,一座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橋靜靜地橫臥着,置身其中,使人彷彿回到了久遠的過去,感受到了周莊的古樸與寧靜。

我們去的那天,天上下着濛濛細雨,雨水打在河面上,泛起一圈圈波紋,就像開出了一朵朵美麗的荷花。雨打在臉上,癢酥酥的,讓人感到江南的清麗。

周莊水多。古鎮四面環水,鎮內河道呈井字形,居民依河築屋,依水成街。無論從哪裏看都能看到周莊的小河曲曲繞繞,穿插在古鎮中。

周莊橋多。河道上橫跨着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其中以橋樓富安橋和雙橋最爲著名。到了周莊,不去雙橋,可真是一大遺憾呀。

周莊古建築多。鎮子上近千戶居民至今還居住在明清時代的房屋裏面。但給我印象很深的是“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張廳和“七進五門樓”的深廳。這兩座建於明朝時期的古建築,至今依然保留着典雅秀美、曠遠明瑟的風格,居住在周莊裏的人們也具有一種不同於別處的淳樸和淡泊。

我曾經領略過西湖的嫵媚,太湖的寬廣,青海湖的質樸,天池的清澈。但我卻被周莊水的細膩所感染,它是多麼的溫暖,多麼的純潔,而又不失江南的嫵媚。希望有朝一日再能去看一看那美麗的水鄉——周莊!

篇11:鎮遠古鎮導遊詞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我們的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古城

鎮遠古城位於貴州省東部,屬黔東南苗族侗民族自治州,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設縣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歷史。在這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鎮遠積澱了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衆多瑰麗的文物古蹟和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城內舞陽河自西向東呈“S”形蜿蜒貫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山水城渾然一體、天人合一的獨特的太極圖古城風貌,被中外遊客譽爲“東方威尼斯”。198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鎮遠古城被命名爲歷史文化名城。

鎮遠,是一座“以軍興商”的城市,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鎮遠自古以來就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歷史上曾屯兵2.8萬人,有四宮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長城和衆多的關、屯、堡等歷史的鑑證;鎮遠,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歷史上的“八大會館”、“十二戲樓”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

鎮遠,一座散發着寬容、自在、和諧的古城,走在鎮遠的青石板路上,你會恍若隔世,以爲自己穿越時間隧道,來到了2000多年前的江南水鄉……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走進的是有‘歪門邪道’之稱的古巷子,這裏的巷子,有北京胡同的幽靜而無循規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鄉秀色,卻又沒有平坦無坡的佈局;有重慶“山巷子”的風格,但又無城市喧鬧的氣氛、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溝,巷對碼頭、巷通驛道、深宅大院。腳踏兩百多年前的青石板路,眼觀明清時期修建的衛城垣,手輕撫過巷道兩旁高高的封火牆,去尋找清代商賈留下來的古民居,有如穿越時空,回到古時!

接着帶您走進全國愛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平村”舊址。“和平村”舊址,原爲政府貴州省第二模範監獄,自1938年12月遷至鎮遠,在鎮遠的時間長達6年之久,曾關押日軍俘虜600多人。由前院和後院組成,大家請看前院兩側的兩棟單坡層檐磚木結構平房爲哨兵室、米庫等。辦公樓一樓一底,設有辦公室、會客室、職員室和反戰同盟訓練班、研究班、新生班、女俘宿舍等,辦公樓後面是大禮堂;後院設有病房、廚房、醫務室、食堂、崗樓、哨所等建築物。這裏是一個改造思想,學習進步理論“讓罪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讓歹徒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地方。

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早期革命黨人周達文故居,周達文同志在李大釗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留共產國際工作,被譽爲“中國的馬列主義理論家” 1937年7月,在蘇聯肅反運動中,被迫害致死,時年35歲。

朋友們,下面我將帶領大家走進石屏山風景區,領略古城的魅力。大家請隨我一同攀登我們的苗嶺長城――府城垣,府城垣全長 3公里,高5米,寬2.8米,城牆全是青石細鑿砌築,用糯米凝結石灰砂漿而成。經過600多年的風雨侵蝕, 自今仍屹立於古城,在府城垣上眺望,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被稱爲”遠離大海的媽祖廟”的天后宮和四宮殿。

漫步舞陽河岸,這裏羣山聳翠,諸水流青,古老而美麗的舞陽河旋繞在府衛兩城中間靜靜的流淌,兩座大石拱橋猶如兩條紐帶橫架河上。現在,位於我們面前的就是祝聖橋和魁星閣,七孔半圓橋墩在碧綠平靜的舞陽河水的倒映下宛然形成了一個個自然圓,我們不能不讚嘆這天塑人造的完美結合,《祝聖橋楹聯》 “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鬥去;劈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更讓人去尋覓古城的悠久厚重的歷史。走過祝聖橋,我們眼前的就是全國著名的建築羣――青龍洞。

青龍洞古建築羣位於鎮遠縣城東端,是貴州境內規模最大的寺院建築羣落。1988年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羣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入黔第一洞天”,這是刻於青龍洞內的一句題辭。青龍洞建築羣由青龍洞、中元洞、紫陽洞、萬壽宮、香爐巖等九處景觀組成,現留下來的有山門、正乙宮、呂祖殿、觀音殿、鬥姥宮、玉皇殿等7棟單體建築。它既有園林韻味,又具寺院風格,宛如一組鬼斧神工的巨型浮雕,又像一幅淡抹素描的水墨畫卷。在懸崖上採用“下吊”、“借用”、“附巖”、“嵌入”、“築臺”等多種建築工藝,使其呈現出“洞中建摟”、“樓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揚先抑”、底層吊腳、閣樓懸空的獨特風格。是中原建築形制與貴州苗村侗寨吊腳樓、於欄式建築的巧妙結合並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遺址於一山,錯雜而不亂,有層次而又各自獨立,是將建築藝術、雕刻藝術與自然風光完美結合的藝術珍品。它與山西懸空寺、甘肅麥積山並稱中國古代三大“空中建築”。

傍晚天黑時分,燈火點燃了整個古城,色彩繽紛的古城變得更具魅力。在五顏六色的燈光照耀下,平靜的舞陽河水波光粼粼,河面上倒映着的房屋垂柳變得異常美麗動人,鎮遠古城彷彿成了天上人間。

好了,各位遊客,今天的鎮遠古城之行就要結束了,希望此次之行,能給您留下難忘的回憶,謝謝大家。

篇12:鎮遠古鎮導遊詞

今天能夠跟各位朋友相聚在這個小小的旅遊車上真的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所以呢我希望我們都能珍惜這份緣分,一起共度“鎮遠美好時光”。第二個“圓”是圓滿的“圓”,希望咱們這個團隊能夠圓滿的結束本次的旅途,大家帶着圓圓滿滿的收穫,以更好的精神迎接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第三個“原”呢是原諒的“原”,希望今天我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各位遊客能夠多多包容,多多諒解。講了那麼多,大家發現沒有,我們的車在這崎嶇的貴州山路上開得很平穩吧?這就不得不提到我旁邊的這位司機陳師傅了,他是地地道道的貴州人,他的祖輩就是做司機的,所以,開車啊也算是他家的“祖傳絕活”啦,咱們今天有他載着,絕對的安全,放心。最後呢,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緊跟團隊,保管好自己的重要財物。

說起古鎮,大部分的人們總是想到的是鳳凰、周莊、平遙。而我們今天旅行的目的地鎮遠則是一個被許多人們遺忘的不一樣的古鎮。它又被稱爲“東方威尼斯”,“苗疆古城”,“太極古鎮”,自秦昭王設縣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地處湘黔兩省的交界,位於懷化、銅仁、黔東南接壤交匯之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了它獨特的文化。它是一座充滿少數民族氣息的古鎮,一條公式陽河呈s型從城中緩緩而過,將城一分爲二,北岸是舊府城,是過去的行政中心,而南岸是舊衛城,是曾經屯兵守衛的地方,現在存在的縣城,建於明代,若是各位遊客站在城北的石屏山上俯瞰,這個時候的古城,就像是一幅太極圖,讓我們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對這個古鎮的深深眷顧。

鎮遠有我們熟知的四張旅遊名片。第一張我們把它叫做“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貴州,有兩個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個是遵義,另一個就是鎮遠了。鎮遠是在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在2280年前,也就是漢高祖時期就在這裏設置了“無陽縣”。從歷史的角度追溯,也就能看出,鎮遠的歷史是十分久遠的。這第二張旅遊名片我們把它叫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舞陽河總面積約400公里,流經鎮遠境內93.7公里。舞陽河的美是校友名氣的,它美就美在它的“自然”和“原始”。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水墨畫出自於我們大自然的神奇之筆,讓人感慨自然界的神奇。第三張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青龍洞位於城東的中和山上,是一組凌空貼崖建築。青龍洞古建築羣始建於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它集佛教、道教、儒家學說三種文化於一體,不論是在建築學方面還是在文化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第四張旅遊名片則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平村舊址”。和平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的政府軍政部第二日軍戰俘收容所。當時這樣的日軍戰俘收容所全國只有兩個,一個在西安,一個就在鎮遠。但是現在只有鎮遠的和平村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這使得這張旅遊名片更加珍貴。在和平村,日本戰俘受到了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重新拾回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它雖然因爲戰爭而建,卻名爲“和平”,就是有一個寓意,告訴後人人類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來生存和發展。

當然,除了這四張旅遊品牌名片,來到鎮遠總能感覺到它的安逸、閒適、自然,走在街道上,我們會發現這裏沒有接踵的人流,時間緩緩流淌,街巷依舊那麼安靜,古巷城垣,石瓦青磚,以及那些散落在古鎮各個角落的古建築,無不在訴說昔日的文明與輝煌。到了夜晚,鎮遠迷人的夜景同樣會讓你沉醉,每每夜幕降臨,沿河兩岸的當地人家,都會點亮燈籠,燈光裝飾的亭臺樓閣,倒映在河水中,如詩如畫,五光十色,有古鎮的美麗,也有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會讓大家沉醉其間,流連忘返。

朋友們,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鎮遠獨特的文化,相信我們今天的“鎮遠時光”一定能夠讓你感受到了它的與衆不同,同時我也非常感謝大家對於我工作的支持、配合和理解。來到貴州,走過每一片土地,你都能發現其中的美麗和神祕,希望大家下次再來貴州,再一起去貴州的北線旅遊區,去品美酒;再一起去西線旅遊區,去賞瀑布,感受大自然對於貴州的厚愛和饋贈;再一起去南線旅遊區,去探索神祕幽深的世界綠色喀斯特寶庫。期待大家的到來,我在貴州等着你們!

篇13:和順古鎮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遊覽的地方是被譽爲“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的著名橋鄉——和順。

和順位於騰衝縣西南,古名叫陽溫登村,因有小河繞村,所以更名爲河順。又引言云涌吉祥,風吹和順。既然,能夠獲得“中國第一魅力名鎮”的稱號,那麼和順固然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首先,和順毗鄰緬甸靠近印度,是面向南亞的第一鎮,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南方絲綢之路,連接了中印兩大文明古國,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順。其次,和順是火山環抱的休閒勝地,生活在這裏的和順人世代從大山裏出國闖蕩,以大馬幫爲連接中印緬的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一批,雄商巨賈,型成了亦商、亦橋、亦農、亦儒的獨特生存方式。因此,這裏也成爲了漢文化與南亞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築、南亞建築元素與雲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處的融爲一體。而且,他還是南方絲綢之路上最大的僑鄉,至今和順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一萬餘人,並形成了“海外的和順”。這裏是六千居民和諧生活的古鎮,他展現的是令人嚮往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一個“活動的古鎮”。

走進和順之前,我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順順河”牌坊。踏進和順的青石板路,便一腳踏進了百年的歷史的光陰。大家請看在我們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鄉人爲紀念首任和順益羣中學校長寸樹聲先生而建的,體現了和順人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在風雨亭的旁邊就是繞村而過的小河,在小河之上呢有兩座石拱橋,因形如雙虹,故名雙虹橋。

在雙虹橋的旁邊就是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清朝末年,和順出現了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進步團體“鹹新社”,後來和順旅緬華僑又組織“崇新會”,並在本鄉成立“閱書報社”。1920__年“閱書報社”擴建爲圖書館。和順圖書館的大門居高臨下,二門上的“和順圖書館”匾,由胡適題寫。前面這棟半亭迴廊式二層樓房,就是圖書館的主樓,這是一棟中西合璧式建築,四壁着色素雅,室內通明透亮。主樓後面的這幢潔白莊嚴的仿古建築叫“藏珍樓”,其中有全套《大藏經》、《升庵全集》,數百冊“武英殿叢書”,近千冊《四部叢書》,另外還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聽到這兒您是不是會憂心的嘆一句,不愧“珍藏”啊!管內現有藏書7萬餘冊,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除此之外,在抗戰反攻騰衝期間,和順圖書館曾是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司令部。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文昌宮,文昌宮不僅是和順“文治光昌”的象徵,而且還表現了和順人儒商並重的傳統。文昌宮歷來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和順文化的搖籃,也是由華僑捐資創辦的益羣中學舊址。出了文昌宮,我們來到了滇緬抗戰博物館。滇緬抗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鬥。滇緬抗戰博物館將著名收藏家段生馗用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緬抗日文物七千餘件,於當年“七七”抗戰紀念日開展。博物館的館址選擇在當年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司令部的舊址,一進大門就見到醒目的和平鴿雕塑。雕塑的原型是當年美軍士兵在戰場上用炮彈殼做的和平鴿,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擊法西斯、贏得和平的見證。博物館分爲七個部分:山河破碎、悲壯遠征、淪陷歲月、日軍暴行;五、飛虎雄鷹、劍掃烽煙、日月重光。請各位依次參觀。

我們沿着火山石鋪就的鄉間小路,去拜訪一下古老的民居。和順古鎮有1千多戶人家,和順較具規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築風格的,這裏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還出現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築。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和順民居之一的“彎樓子”。它的牆壁是沿巷道的曲線修砌的,所以人們形象的把它稱爲“彎樓子”。“彎樓子”不僅是一座民居的雅號,也是清代道光年間創辦跨國商號“永茂和”李氏家族的代稱。沿着村邊的石板路,我們來到了劉氏宗祠。在和順共有寸、劉、李、尹、賈、張、釧、楊八大宗祠,這些祠堂就是供八大姓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築風格各異,建造時間不一,大都氣勢恢弘,古色古香。看完古民居,大家或許注意到,我們走來途中,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江南水鄉風貌的洗衣亭,那是當年“走夷方”的男人們爲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撫養子女的女人們修建的,以便她們洗衣洗菜的時候有一個遮蔽風雨的地方。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前往艾思奇故居參觀。艾思奇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曾是哲學顧問。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是雲南辛亥起義之志士,曾任雲南護國軍祕書長,著名的《討袁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筆,被國學大師章太炎稱爲“天南一支筆”。而他的叔叔,李曰基則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曾是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又擅長洞簫古琴,曾被譽爲“海內第一音樂家”。還有艾思奇的哥哥,李生莊是一個才華橫溢、思想激進的人,曾是早期中共地下黨員,而後一生貢獻地方文化教育。這四人在和順被譽爲“李氏四傑”。20__年清明節期間,艾思奇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鄉和順後山,永遠長眠於此,墓地全部用火山石鑲砌而成,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爲墓地題字。而故居大門內屏風上“學者、戰士、真誠的人”,是主席對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評價。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和順之旅就到此結束了,願和順能給你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歡迎大家再次光臨我們的和順。

篇14:和順古鎮導遊詞

和順古名陽溫暾(tun),後來因爲有河流順村而過,更名爲“和順”。後經一些文人的推敲,借“雲涌吉祥,風吹和順”的詩句,定名爲“和順”,寄託了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騰衝毗鄰緬甸,接近印度,歷史上一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要衝,和順就位於這條“官馬大道”的旁邊。所以從明朝以來,和順到緬甸拓展事業的人日漸增多,並涉足公務翻譯、交通向導等職務。到了近代,和順還出現了一批遠涉重洋,到歐美日留學、謀生的人士,同時也有一批人在港澳臺開拓實業,所以,和順外出謀生、求學、經商者的足跡遍及亞太、歐美等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現在,和順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一萬餘人,而居住在本鄉的人口僅有六千多人。其中,歸僑和僑眷佔全鄉人口的80%。因此,和順成爲了雲南著名的僑鄉。導遊帶團軟件

和順鄉前一馬平川,幾條小河或繞村而過,或穿流田間,垂柳拂岸,荷花映日,難怪人們在這裏總是流連忘返,稱譽爲“小江南”了。

踏進和順的青石路,便一腳踏進了百年的時光,據考證古材料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有先民在這得天獨厚的小盆地中繁衍生息。老人們常說,和順的每一塊石頭都有故事。在我們前方荷花池中的魚洲亭,是鄉人爲了紀念首任和順益羣中學校長、後任雲南大學副校長的寸樹聲先生而建的,表現了和順人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亭中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圖南題寫的亭名碑。

繞村而過的小河之上有兩座石拱橋,形如雙虹,故名雙虹橋。橋下鵝鴨戲水,古樹橫臥,每當春花爛漫、秋月朗朗之時,雙虹橋一代便是人們春遊、賞月的好地方。

雙虹橋畔矗立着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清末,和順出現了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進步團體“鹹新社”,1924年和順旅緬華僑有組織“崇新會”,

創辦進步刊物,並在本鄉成立“閱書報社”。1928年“閱書報社”在旅緬華僑和鄉人的共同努力下,擴建爲圖書館,將館址移入“鹹新社”故址漢景殿。身居海內外的熱心鄉人,踊躍投入捐書活動,使館藏圖書不斷增加。隨着圖書數量和讀書數量的與日俱增,在緬甸鄉人的支持下,於1938年拆除舊館,興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館舍。1983年由雲南省省政府公佈爲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順圖書館內富藏古今圖書及地方文獻,其中有全套《大藏經》、《升庵全集》,數百冊《英武殿叢刊》、近千冊《四部叢刊》,另外還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板本爲貴,真不愧“藏珍”二字。館內現有藏書七萬餘冊,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

這裏是原來書庫,至今門上的鎖,辦公桌上的印章,以及前面二門的鐵柵欄,都是建館初期和順華僑從緬甸購置的,許多報刊和生活標本,以及《萬有文庫》等大型叢書,都是從上海經海路過緬甸送達的。在當時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這是多麼的不容易的事情,由此可見和順人之“富庶更能知禮義”和對文化的執着追求。

堅實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個個賢人英才。和順鄉名人極多,如同盟會員、曾任雲南護國軍第一軍祕書長李曰垓(gai);寸樹聲是雲南大學副校長;還有我國著名的哲學家艾思奇也是騰衝和順鄉人。

沿着火山石鋪就的鄉間小路,去探訪古老的民居,沿途我們將瞭解和順獨特的村寨結構。和順較具規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築風格,這與和順在清代中葉以後經濟文化繁榮興盛是分不開的。這裏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好“四合五天井”等,近代還出現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築。這些民居不僅設計高明,雕繪優美,尤其特色的是全部以火山石打造鑲砌起高聳堅固的石腳,雖然不使用水泥,但是百年不變形。導遊帶團軟件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和順民居之一的“彎樓子”。爲什麼叫這個名字呢?請看,它的牆壁是沿巷道的曲線修砌的,所以人們形象地把它稱爲“彎樓子”。彎樓子不僅是一座民居的雅號,也是清代道光年間創辦跨國商號“永茂和”的李氏家族的代稱。騰衝人過去每當說起本地最富有的商家,就說“東董西董彎樓子”,可見“永茂和”商號資本之雄厚,經營歷史之長久。現在,彎樓子已經闢爲“民居博物館”。第一院爲主人的家族史展覽,第二院爲和順民居文化展覽,後院附設民居旅館,可以爲願意在和順小住的遊客提供清雅脫俗的下榻之處。

現在我們將沿着村邊的塊石路,去遊覽劉氏宗祠。和順共有寸、劉、李、尹、賈、張、楊、釧8大宗祠。爲和順八大姓氏祭祀祖先的祠堂,建築風格各異,建造時間不一,大都氣勢恢弘,古色古香。劉氏宗祠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處。途中,我們欣賞到的這些頗有江南水鄉風貌的洗衣亭,沿着和順的小河,每隔一段就有一座,那是當年“走夷方”的男人爲留在家中孝順公婆、撫養子女的女人修建的,以方便她們洗衣洗菜的時候遮風避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劉氏宗祠前面,這座建於清代咸豐五年的宗祠,至今已經有一個半世紀,雖然幾經滄桑但是仍保持着完整。在過去,宗祠是屬於一族一姓的,但現在,它存在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原先的範疇,而成爲展示和順建築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一面。

前面的就是和順的水碓村。水碓村原名蕉溪村,後來因爲設有水碓而改成了現在這個名字。村子不大,名氣卻不小,因爲這裏不僅有迷人的景色,更出現過著名的哲學——家艾思奇。

各位朋友請看,這一池碧水稱爲“龍潭”,三面環山,一面爲堤。龍潭一側,金碧輝煌的元龍閣依山而起。說起這潭綠水,還有個來歷。這裏原先並沒有這個深潭,在清乾隆年間,山麓突然泉水噴涌,洶洶水流頓時淹沒了和順壩子,當地人們以爲是“神龍”顯靈,便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接龍”活動。同時修築大壩,蓄水爲潭,取名爲“龍潭”,隨後又在潭邊建了元龍閣。元龍閣背靠青山,面臨綠水,次遞升高,由山門、三官殿、魁星閣、觀音殿等組成,構思奇巧,結構緊湊。主體建築“魁星閣”兩側柱上有楹聯一幅:“元精含斗極,龍脈煥提天樞”,即人間龍首之意,這就是“元龍閣”名稱的由來。現在就讓我們步入“隔凡”之門,去領略這人間仙境。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的故居,大門上懸有“艾思奇紀念館”的匾額,樓上有艾思奇生平事蹟展,樓下有艾思奇部分手稿和用品展,休息室內有許多名人的題詞。各位參觀後,請別忘了在留言簿上寫下您的觀感。

我們漫遊了和順鄉一圈,是否覺得這裏有如畫的風景,又有衆多有文化、熱心公益事業的鄉民。曾擔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李根源先生寫了首詩,貼切地反映了和順僑鄉的風貌:“十人八個九個緬經商,握算持籌最擅長。富庶更能知禮義,南州冠冕古名鄉。”

篇15:水磨古鎮導遊詞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爲大家講解川西旅遊景點,水磨古鎮。現在開始我的景點講解。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有着“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之稱的水磨古鎮。水磨古鎮位於四川省汶川縣南部的岷江支流壽溪河畔,距離成都約70公里。據記載,商代就有部落在此聚居,而且都很長壽,被稱爲"老人村"。後因當地人利用壽溪河水推動石質器具加工糧食,遠近聞名,故改名水磨至今。在這裏我們將遊覽明代的古戲臺萬年臺,清代的大夫第,及名稱取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春風閣;將沿着禪壽老街去品嚐飄香的水磨老臘肉,鮮嫩的豆花,還有九大碗的流水席。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古鎮入口了。大家右手邊這個建築叫做羌碉,其高10米左右,雄偉氣派,大氣磅礴,是羌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也是整個羌城的標誌性建築。

羌語稱碉樓爲“鄧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人“依山居止,壘石爲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羌碉是用石片和黃泥土築成,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羌碉的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形式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千百年來,羌先民爲了避免戰亂,世代遷徙,碉樓成了他們防禦的建築。碉的下面幾層用來駐兵和堆放糧食,最高一層用來觀察敵情和施放煙幕。一般在羌聚居地,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個碉樓。連接起幾百裏間的村村寨寨,一旦發現敵情,馬上點燃碉上的煙幕,很快就把戰爭的信息傳到百里之外。羌碉的獨到之處不在於其禦敵的`功能,而在於修建時不繪圖,不用吊線,不用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而建築卻能穩固牢靠,經久不衰。比如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不單如此,碉樓還發揮着便於取水的作用。泉水自雪山上而來,從地下暗道通向各家各戶,所有的地下水道相連,走在很多地方都能聽見腳下汩汩的流水聲。平時給山寨的人們帶來生活生產用水的極大方便。

作爲羌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羌碉蘊含了羌的千年歷史與建築文化,凝結了羌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使羌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戰亂紛爭中得以傳承。

好了,關於羌碉的話題我們就先講到這裏。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前行,去探尋這個被譽爲“雲朵中的民族”的古老羌都有着什麼樣的風土人情。

各位評委老師,我的景點講解完畢,謝謝!

篇16:水磨古鎮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現在我們到了水磨古鎮春風閣景點。在參觀之前,請大家不要亂扔垃圾,愛護環境;還有就是不要走散,免得等會大家到處找人。

春風閣的位置是整個水磨鎮比較高也很突出的位置,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後新建的水磨鎮標誌性建築。它融合了藏羌漢三個民族的建築特色。大家請看,閣樓下面的山體以白色的石頭裝飾而成,因爲羌民族以白色爲美,以石頭爲神,所以是羌的特色;主題建築是漢族傳統的飛檐樓閣飾以藏族的藏紅色和羌的白色;右側是藏紅色的四角臧族碉樓。這整個春風閣的基座、主體建築、裝飾色彩和紋案,充分展示了藏羌漢三個民族文化融合,民族團結互助的美好景象。也是我們黨和政府開明的民族政策貫徹落實的完美展現。

春風閣之所以以“春風”命名,是取盛唐詩人王之渙《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中“春風”一詞。同時也對羌文化遺產的羌笛進行了非廣告方式的宣傳和推廣。

在整個盛唐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中最鼎盛的時期,可謂國富民強,而就在這麼一個強大的王朝,對於身處險僻涼州的戍邊軍士,卻感受不到朝廷關懷的春風。而2008年的512大地震是整個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災難,水磨古鎮被夷爲平地,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富毀滅。面對遽然而至的災難,黨和政府從容應對,爭分奪秒的搶救人員,積極抗震救災,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把千年古鎮恢復起來了,且遠遠超過原來的規模。並對古鎮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科學的規劃和安排。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的行爲對於災區人民來說,可謂是春風不斷,身心溫暖!所以建此閣以志紀念,命名爲“春風閣”是名至實歸的。

春風閣還展示了汶川縣獨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和羌繡。羌繡是羌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家現在看到的云云鞋和繡花圍腰是羌刺繡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其他還有挎包、帽子、鞋墊等,也都精美絕倫。大家如有興趣,等會可在街上選購一些,不過這不算是在忽悠你們購物啊。

在春風閣的二樓和上面的高碉裏可以居高臨下,更好地觀看水磨鎮的風光。下面,我給大家留下30分鐘時間自由參觀,大家在登樓參觀的時候請不要擁擠,注意安全。參觀完後一起去下一個景點。

篇17:重慶長壽古鎮導遊詞

今天,有云,沒有陽光。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來到了著名的長壽古鎮!

首先,我們來到長壽古鎮門口。我的天,這仗比成都文殊坊強!用現代油漆做成的木門,上面寫着“長壽古鎮”。我現在想問,哪個古鎮會自稱古鎮?哪個古鎮知道會成爲古鎮?這座古鎮天翻地覆。幾百年前就知道要成爲古鎮。

進入這個所謂的“古鎮”,我的天!旁邊的古宅裏賣的都是現代小玩意,連個音響都搬了進去!嗨,你不是古鎮嗎?你從哪裏得到這些現代的東西?麗江古鎮沒有你現代。這麼小的古鎮,你用這麼多高科技幹什麼?

一直往裏面走,我們發現其實裏面是好的。雖然這些房子和石板路都是用現代技術製作的,但它們仍然給我們一個非常古老的城鎮:不僅有現在可以出售的東西,還有數百年前一個城鎮的興奮。發現越往裏走,對這個古鎮的看法就越不一樣,從“多爛的古鎮”到“其實不錯”。

然而,一個不和諧的聲音打破了我的看法。聲音是:“長沙臭豆腐。人家說,在長沙不吃臭豆腐,來長沙就是廢物……”而這個聲音會重複?還重那麼多層?我的天,你不是xx重慶的古鎮嗎?長沙臭豆腐爲什麼會在這裏?再看,印度烤肉串?這真是大雜燴!全國人民都來這裏開店,重慶成了世界貿易中心?天哪...

最後,我懷着一種奇怪的心情離開了這個陌生的小鎮。希望重慶其他現代古鎮永遠不要像這個一樣超現代!

篇18:重慶長壽古鎮導遊詞

長壽古鎮的大街與小巷,有着截然不同的美。

大街上,人羣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五顏六色的燈火與每家商店裏透出的燈光,把大街照得明晃晃,如同白晝。那每一家商店裏都擠滿了人,架子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看那坐在馬車的人們,個個都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咦,那天上亮亮的、閃閃的是什麼?星星嗎?不,不是的,那是一盞盞孔明燈,它們載着人們的夢想,飄向遠方······

大街是喧鬧的,而小巷卻是萬籟無聲。小巷沒有大街的熱鬧,沒有那麼的五彩繽紛的燈光,只有那月光灑滿的小巷。那小橋流水,轉動的水車,顯得格外的美麗動人。那清澈見底的小河裏,時不時有魚兒在跳躍,魚兒們在這裏生活得自由自在。一陣風吹來,河面上波光粼粼,泛起一陣陣波浪。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給寂靜的小巷增添了一絲歡樂。看那轉動的水車,流水嘩嘩,奏出一首優美的曲子,而在月光下的水車,更顯得楚楚動人。走在安靜的小巷裏,靜靜的聆聽着那悅耳的聲音;漫步小巷,悠閒的聞着那舒適的味道;在小巷裏散着步,看着那美麗的一切······

篇19:惠山古鎮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啊! 歡迎大家來到人傑地靈、山水俱佳的太湖明珠——無錫。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無錫一個別具特色的景區——惠山古鎮。

無錫惠山古鎮地處無錫市西、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距市中心僅2.5公里,京杭大運河緊靠其北流經。它以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古祠堂羣密集分佈爲特色,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古鎮的文化底蘊豐厚,大運河支流惠山浜直達古鎮腹地。兩岸歷史文物林立,人文薈萃,又是無錫地名的發源地“無錫錫山山無錫”。無錫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餘年,有錫山先民施墩遺址。

惠山古鎮歷史悠久,古蹟衆多,文化底蘊豐厚,號稱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文化遺存及歷史性建築比比皆是,並有國家、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惠山古鎮的祠堂建築羣,至遲在元、明之間業已形成,明代無錫書畫三傑之一的浦長源有“出郭樓臺三四里,遊人不得見山容”之句。

明清時期是惠山古鎮祠堂羣發展的鼎盛時期,基於惠山勝地的吸引力和當時江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惠山一帶寺廟、道觀等宗教建築,二泉庭園等風景名勝建築,邵寶書院、紫陽書院、碧山吟社等書院建築,惠麓小圃、愚公谷、寄暢園、棲隱園、一梅園、黃園等山居園林等先後建成。同時,墓祠、神祠、廟祠、宗祠、先賢祠忠節祠等祠堂建築也相繼建成。

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允許民間聯宗立廟建祠之後,無錫境內外的宗族紛紛到名泉勝地、人傑地靈的惠山一帶立廟建祠,於是在惠山山麓和惠山浜、寺塘涇——上、下河塘兩岸及橫、直街兩側,形成了現今所見的祠堂羣的基本格局。特別是古運河黃埠墩至龍頭下共1400m的惠山寺塘涇,自古就是著名的“黃金遊覽水道”,舟楫穿梭往來,燈船畫舫羣集。明崇禎年間(1682-1644)張岱的《陶庵夢憶》中記述:“進橋(寶善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缸、宜興罐、風爐、盆盎、泥人等貨”是其舟遊惠山的實描。清代康、乾兩帝先後南巡至此地達十三次之多。

民國以來,隨着無錫民族工商業的崛起,古鎮東北端的黃埠墩、三裏橋一帶,已成爲聞名全國的“米市”、“布碼頭”,無錫大米的年庫存量曾達到300億斤之多,使無錫享有“衣被天下,食供四方”之美譽,大批的商賈鉅富雲集無錫。同時,西方的工商業文明也滲透到古鎮的傳統文化之中,在古鎮中出現了行業公所、義莊、錢莊、警署、救息會、保墓局、指路牌及駐錫會館等近代城市功能設施和社團組織。其中山貨公所、耍貨公所、石作公所、鹽業公所、建築業行會,婺源會館等。成爲古鎮亮點。惠山古鎮得益於古運河交通之利,已是風光秀麗、商業繁榮、香火繚繞的吳中游息之勝地和南北商貿交通之要衝。但日寇侵華期間,於1937年11月對惠山古鎮的狂轟濫炸和佔領掠奪,使得寺園勝蹟、祠堂建築、街區民宅損失慘重。1949年解放前夕,據統計資料,此時的惠山古鎮建築面積10萬㎡,約420戶、2000人左右,祠堂百餘處,泥人作坊及泥人店數十家。倖存的古鎮祠堂一片荒涼,樹木稀疏,雜草叢生,十分蕭條。

解放以來,無錫市人民政府爲了保護好這批珍貴文化遺產,從大局出發,一直控制這裏的基本建設規模,傾力於錫山、惠山的文物古蹟和古典園林的修復及市政建設,在改善生活條件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堅持在古鎮內不新建、不擴建大型公建、工業、民用建築,基本保存了惠山古鎮及祠堂羣的歷史風貌。

惠山古鎮及祠堂羣雖歷經千餘年的滄桑,仍保存着衆多的文物古蹟,特別是集中分佈着118處祠堂建築及部分遺址,比較完整和系統地保存着中國祠堂文化發展的千年歷史,人文史蹟豐富,寺、祠、廟、泉、店俱全,爲國內外所罕見。它是中國的姓氏譜牒文化的特殊見證,對傳統的中華譜牒學及祠堂文化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惠山古鎮及祠堂羣是無錫全市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無錫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所確定的“大運河的風貌地帶”、“歷史傳統風貌區”和“一城一帶一片”基本保護構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2005年,惠山古鎮祠堂羣被江蘇省列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6年6月,國務院公佈“惠山鎮祠堂”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古鎮建設保護範圍爲,東西長1.7公里,以黃埠墩和惠山寺爲界,南北位於錫山大橋和通惠西路之間,寬0.8公里,總面積約103公頃。其中惠山寺至寶善橋之間爲核心保護區,面積25公頃,錫惠路以東78公頃爲古鎮配套發展區及風貌協調區。其規劃佈局由古運河惠山浜水街、五里香塍祠堂街(直街)兩條水陸風景爲軸線,通向千年古剎惠山寺與天下第二泉的景觀核心。

古鎮開發

近年來,惠山古祠堂羣引起了全國的關注,惠山古鎮被認爲是無錫市現存的唯一具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資格條件的項目。2000年,無錫市就惠山正式向建設部申報全國100個著名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稱號,古鎮的開發也因此提速。

惠山古鎮以惠山古祠堂爲依託,連接二泉寄暢園、惠山鎮、惠山直街、橫街和惠山泥人博物館,整體規劃和開發建設歷史文化含量較高。擬開發範圍具體西起天下第二泉、東至黃埠墩、南抵錫山龍光塔北側、北界爲通惠西路,整個面積約70公頃。屆時將以京杭大運河無錫北段爲主線,將錫惠風景區的寄暢園、二泉、惠山寺等名勝古蹟向外拓展延伸,對由惠山橫街直街、寺塘涇南北河組成的祠堂文化建築羣進行核心開發,建成環境風貌優美、景點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江南風情濃郁的古鎮園林文化旅遊街區。

惠山文物古蹟區的主體在現錫惠風景區內,面積約7 萬平方米,現已完成寄暢園南部修建和邵寶書院等祠廟修復工程。在2004年前完成惠山寺、華孝子祠和二泉景區的保護修建工程後,將以寄暢園爲依託,把整個惠山文物古蹟區申報爲國家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惠山古鎮風貌區主體在惠山橫街、直街至寶善橋以東惠山浜一帶,面積約15萬平方米。通過對該區域內各類建築的重新整合和環境治理,以惠山古祠堂羣爲依託,恢復原惠山古鎮的傳統風貌,形成惠山浜沿岸的兩條傳統古街市、兩條夾巷內街和惠山浜水上旅遊通道,從而建成從寄暢園東側延伸至黃埠墩的惠山古貌風貌區。

景點介紹

惠山寺始建於南北朝,香火旺盛。無錫的標誌性建築錫山龍光塔,始建於明萬曆間,是古鎮一景。唐代陸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帶林茂石壑,泉水豐富,素有九龍十三泉之稱美譽。唐、宋惠山寺石經幢聳立古鎮中心。明代“千人報德坊”、“華氏四面牌坊”是古鎮牌坊羣的佼佼者。惠山古鎮祠堂建築羣佔居古鎮主體位子,始建於唐而盛於明清,先後出現120處祠堂建築體,其中宰相祠堂九處,楚相春申君黃歇;唐相李紳、陸贄、張柬之;宋相司馬光、王旦、范仲淹、李綱;清代李鴻章。惠山祠堂羣按規制可分爲尚書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撫祠、忠節祠、貞節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餘名歷史人物,是尋根問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於惠山直街東端。街口豎立一塊石碑橫額。正面磚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竇承焯書;反面篆書“九峯翠嶂”。系邵寶八世族孫涵初所書。碑立於清咸豐六年。五里香塍,原爲無錫西門至惠山的一條大道。1976年,京杭運河無錫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廢,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蔭大道,稱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經銷惠山泥人的店鋪林立,龍頭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館,寶善橋有惠山泥人廠,街上有張巡廟。

祠堂介紹

200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公佈惠山古鎮祠堂羣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山祠堂中的華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簡公祠、錢武肅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顧洞陽祠、王武愍公祠、陸宣公祠、楊藕芳祠等10座祠堂爲全國文物保護重點祠堂建築。塵封隱跡半個多世紀的“拜石山房記”、“東壁碑”、“西壁碑”、“浴日泉”一大批等珍貴石刻文物、古蹟也在修復中得到保護和恢復。除重點祠堂外,惠山古鎮還對57座祠堂進行了修復和恢復。恢復牌坊16座,牌樓一座。增建繡嶂閣一座。康熙“山色溪光”景觀牆一座。

惠山寺周邊祠堂羣

過郡馬祠、錢武肅王祠(五代時期吳越國王錢鏐)、嵇忠節祠、張義士祠、鄒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宋代宰相李綱)、貞節祠、張孝子祠、張節婦祠、淮湘昭忠祠(和太平軍作戰陣亡的全體湘軍淮軍官兵)、華孝子祠(孝子華寶)、華節愍公祠、華節婦祠、華貞節祠、至德祠(泰伯、仲雍、季札)、尊賢祠、報忠祠、蔣家祠、蘇家祠、唐張貞節祠、蔡氏孝友祠、貞節祠、胡文昭公祠(北宋“安定先生”胡瑗)、尤文簡公祠(南宋四大家尤袤)、陸子祠(陸羽)、顧端文公祠(顧憲成)、邵文莊公祠(又稱二泉書院,邵寶)、劉猛將神祠、五中丞祠(周忱、海瑞、周孔教、湯斌、李星源)、單貞女祠 、周文恪公祠(明學者周子義)、王僉事祠(明畫家王問)、任節婦專祠。

橫街祠堂羣

秦氏雙孝祠(寄暢園內東北角)、張明公祠(北宋理學家“橫渠先生”張載)、許顯謨祠(北宋“維揚四俊”許德之)、楊四褒祠(留耕草堂)、節孝祠、俞行人祠、朱祠、春申君祠(楚相春申君)。

直街祠堂羣

楊忠襄公祠、先賢施子祠(聖門弟子施恆)、朱祠、杜祠、浦長源祠(明代“吳下十才子”浦源)、費懿恭先生祠、倪高士祠(“元四家”倪瓚)、贈兵備道楊公祠、楊追遠祠、陸宣公祠(唐宰相陸贄)、范文正公祠(范仲淹)、鄒國公祠、袁龍圖祠、劉氏家祠、忠貞公祠、王文正公祠(北宋宰相王旦)、浦孝節貞烈祠、鬆滋王侯祠(明代抗倭有功的縣令王其勤,以及戰死的'36人)、王氏公祠、王孟端先生祠(明畫家王紱)、馬文肅公祠、薛義士祠、司馬溫公祠(司馬光)、張中丞祠(安史之亂中鎮守睢陽的張巡)、東嶽報功祠(東嶽大帝黃飛虎)、鄉賢祠、呂東萊先生祠、葉司空祠(葉茂才)、陳文範先生祠、戴氏宗祠、陶中丞祠、王節孝祠、榮貞烈祠、龔節愍公祠、徐孺子先生祠、於忠肅公祠(于謙)、史光祿祠。

上河塘祠堂羣

先賢廉子祠(聖門弟子廉潔)、朱樂圃先生祠、張義莊祠、薛中丞祠、蔣氏宗祠、書院(朱熹,民國時曾用作鹽務工所)、忠節祠、潘孝子祠、孫大宗伯祠。

下河塘祠堂羣

鄧氏宗祠、江助教祠、高忠憲公祠(高攀龍)、張文貞公祠、楊藕芳祠、楊祠、蔡氏、宗祠、黃斗南先生祠、周光霽祠(周敦頤)、詹孝節婦祠、李公祠(李鴻章弟李鶴章)、趙宗白先生祠、陶文憲公祠、貞節祠、惠學士祠、顧太僕祠、薛氏宗祠、顧洞陽先生祠(顧可久)、虞薇山先生祠。

惠山浜祠堂羣

祝太守祠、龔氏宗祠、唐襄文公祠(唐順之)、徽國文公祠(朱熹,曾用作徽州會館)、蔡孝友祠、龔節愍公祠、萬公祠、李閣學祠(開發東北第一人、李金鏞)、陳文正公祠、王文正公祠(王旦)、唐桐卿公祠。

古鎮修繕

惠山古鎮以古樸舊貌迎接中外遊客。經過惠山古鎮辦的努力,惠山古鎮入口廣場已基本修繕,並增加了西神廣場、關刀河、牌坊羣、錫山餘脈延伸等旅遊景觀看點。

廣場正中,建有大型標誌性建築照壁一座。正面鑲有集朱熹墨寶而成的“惠山古鎮”四個大字,每字1.6米見方,字體剛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氣呵成的“惠”字,細觀竟有“十里連心”的含義,從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意境。照壁的反面,貼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龍山勝蹟圖”。此圖畫於明萬曆年間,線描手法,將惠山及古鎮山色景物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復原的關刀河南側,堆壘了一座與錫山相連的土山,從而使錫山餘脈延伸到錫山大橋下的古華山路邊,土山上種植大批林木修竹,使古鎮景觀與錫山龍光塔影交相輝映,更加優美。而關刀河經過改造,其上側已先期恢復了清代建築和碑廊。不久還將恢復“詩冢”和碑刻,再現顧光旭寫詩、愛詩、迷詩的佳話。

惠山直街街長巷深的古韻原貌已逐漸恢復。修復後的惠山直街,路寬6米,兩邊近30座祠堂。在浦長源祠、倪雲林祠、范仲淹祠、袁植祠、王其勤祠等多座祠堂恢復了石砌方池或池沼,池上架有石樑。范仲淹祠內還恢復了長廊、小橋、半亭。王其勤祠內的古泉“王公泉”經疏浚,泉水豐滿,水質清澈。經修復的王文正公祠、浦節孝祠、司馬溫公祠、陳文範公祠等,由於地處錫山山麓,建築錯落別緻,尤其是觀音兜、馬頭牆、風火牆屋脊和形制各異的脊飾,在錫山茂林修竹的映襯下,如同一幅長卷水墨畫,令人歎爲觀止。

修復後的惠山直街,另一亮點就是印證了惠山古鎮悠久歷史文化的照壁、牌坊。現有11座牌坊,牌坊形制有大有小,其中關刀河處恢復牌坊6座,這些照壁與牌坊,不僅美化、豐富了惠山古鎮的景觀,還爲遊人瞭解惠山古鎮悠久歷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方便。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無錫當地藝人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質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幹而不裂,可塑性極佳,非常適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是泥人藝人們幾百年來,保留傳統不斷創新孕育出了巧奪天工,燦爛絢麗的民間藝術文化。其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色彩鮮豔,情趣盎然,雅俗共賞彼受各界人士的喜愛。

惠山泥人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發展到鼎盛階段。明末清初開始出現了專業性的泥人作坊,加之當時崑曲流行,以戲曲人物爲題材的手捏戲文人物也應運而生。20世紀30年代,惠山泥人工藝中融入石膏製作的技法,自此產生了石膏工藝泥人的新品種,惠山泥人藝術也逐漸發展成爲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風格。新中國成立後,擴大了惠山泥人的生產規模,並研究開發出大量新產品和新工藝,使惠山泥塑藝術得以進一步的長足發展。50年代專門成立了“無錫惠山泥人廠”,後來又相繼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惠山泥人博物館”。

惠山泥人的製作工藝分爲捏胚、彩繪、開相幾部分,它做工細緻,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注重對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深受人們的喜愛。惠山泥人題材豐富,製作技藝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賞。在產品的品種上主要分爲“手捏戲文”和“印模泥玩具”兩大類:一類爲手捏泥人,構思雋妙,做工精細,郭沫若先生贊其“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屬泥人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另一類爲泥人、石膏工藝品,用模具成批生產,量大、價廉。

沿途講解

現在呢我們在路口可以看見有塊石碑,上面寫着“五里香塍”四字,在古代有這樣一個老民謠“惠山街,五里長,踏花歸,鞋底香……現在呀我們還是依稀可以嗅到花的香味,哈哈!請大家跟着我走,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張中丞廟,它供奉的是在雎陽保衛戰中犧牲的張巡,無錫人又把他叫做“張大老爺”。

這條街兩邊大家可以看到許多的泥人店,無錫的惠山泥人是一個代表性的藝術品。惠山泥人據說從宋代開始,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後,泥人的生產和銷售達到了鼎盛時期。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腳下的泥土製成的。這種泥土不僅細膩韌糯,可塑性強,而且幹而不裂,彎而不斷。早在北宋熙寧七年,蘇軾途經無錫,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詩句。

各位遊客請看這座高大的牌坊,上面有“聖地名泉”四字的磚刻,這是清代流傳下來的原物!正對面的便是古惠山寺的山門,而門前這兩個分別是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和宋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經幢,都是保留下來的珍貴文物。

大家請跟上啊,位於唐經幢南側的過郡馬祠,是無錫過氏的祖祠,奉祀的是南宋逍遙郡主的郡馬過孟玉。過郡馬祠對面的錢武肅王祠,是無錫錢氏的宗祠,奉祀五代吳越國5位國王,該祠的主體由錢鍾書的祖父於民國時期修建。無錫錢氏也是一個大家族,許多著名人物都是無錫錢氏後人,像錢鍾書、錢學森、錢偉長、錢基博等。

現在我們看見的牌坊上面寫着“孝友傳家”,是乾隆親題御賜給秦家的,即表彰寄暢園園主秦家的。而古代惠山橫街的路也就是這個牌坊的寬度啊!

這裏就是惠山古鎮的標誌建築----“人傑地靈坊”,是明代爲湖廣提學副使鄒迪光興建的,在解放後被推倒,石構件全部就地掩埋,這次挖出後原地恢復。鄒迪光曾主持科考,所以學生桃李滿天下,後他被誣陷而罷官回家之時,他的學生有近千人爲他送行,並且在此爲他建造了這個牌坊,所以這個牌坊又叫“千人報德坊”。

我們走過“人傑地靈坊”就是“龍頭下”,因爲這裏有個螭首在吐水,老百姓就俗稱“龍頭下”。首先我們看見的是一口水井一樣的東西,它叫做“水溝河”。“水溝河”其實不是河,也不是水井,而是一個承水井,惠山的泉水通過地下的暗渠,依次流入二泉的方池、惠山寺金蓮池、香花池、寄暢園的錦匯漪,然後全部彙集於此,再通過龍頭流入龍頭河,是一個非常完備的古代排水系統。龍頭河的龍頭,泉水從這裏出來,最後通過龍頭河流入大運河。在河裏大家還可以看到有一艘仿古的龍船,相傳當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來無錫秦家是把龍船停泊在黃埠墩,然後轉乘這種稍微小點的御船才進入內河,來到秦家的!

出惠山園便來到了寶善橋,我們就走出惠山古鎮了。其實,惠山古鎮周圍還有許多其他的祠堂,如華孝子祠、李綱祠、邵寶祠、孫繼皋祠等等,在這0.3平方公里之內,卻有着118座祠堂,許多建築由於當時住着住戶,至今還能還原它們的原貌,所以惠山古鎮是一個祠堂羣,也是一個牌坊羣,這裏有小橋流水,有名人詩句,一座古老而嶄新的小鎮將爲您帶來不凡的享受。

希望下次我們還能相約在惠山古鎮,一起來感受無錫的人文文化

篇20:惠山古鎮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啊!

歡迎大家來到人傑地靈、山水俱佳的太湖明珠——無錫。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無錫一個別具特色的景區——惠山古鎮。這裏有着我們之前所不知道的歷史和神話,也有着“無錫露天博物館”的美稱,更有着衆多的祠堂牌坊。

惠山古鎮歷史悠久,古蹟衆多,文化底蘊豐厚,號稱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文化遺存及歷史性建築比比皆是,並有國家、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惠山古鎮已發現ll8處歷代祠堂建築和重要遺蹟,彙集了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80個姓氏,180個歷史名人。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類別之全、風貌之古樸,爲國內所罕見。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和參與興趣感,今後是探勝訪跡、尋根文化體驗互動、憑弔先賢道德哲理、瞭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內涵之源。

請大家跟着我走,古街兩邊的仿古建築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修復而成的,我們現在要去參觀的是幾個比較有特色的建築。

首先,我們在這面牆上看到一句很有名的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就是我們無錫唐代著名詩人李紳的《憫農》詩當中的名句。他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無錫惠山的二泉書院就是當年李紳讀書的地方,現今已經修復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張中丞廟, 它供奉的是在雎陽保衛戰中犧牲的張巡,無錫人又把他叫做“張大老爺”。主要祀奉唐御史中丞張巡年),配祀睢陽太守許遠年)。“安史之亂”時,進士出身的真源令張巡,起兵雍丘(今河南商丘),協同太許遠率軍禦敵,與圍城的安祿山、尹子奇部激戰數月,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城陷,壯烈殉國。許遠被執送洛陽,不屈遇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有《張巡傳》記其事。由於張巡等血戰睢陽,阻遏賊勢南犯江淮,爲郭子儀、李光弼部收復失地,爭取到戰略時機,故江南一帶,多有紀念張巡的祠廟建築。古人有聯贊張、許:“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貳貳忠臣。”堪稱妙對。對面牆上還有清同治年間的巨匾所制的“精忠貫日”四個大字,以表彰張巡、許遠的精忠報國之心。

走過王家橋右拐,穿過碼頭就到了李公祠啦!門前站立兩頭石獅威猛高大,是其他祠堂沒有的。石柱上刻着“致愛致愨思慮不諱。盡物盡志,春秋匪懈”。意思說忠心不悔,盡所能事,四季不敢懈怠。不知何故門聯裝反了。據說是從安徽民居拆來的。李公祠說的是李鴻章弟弟李鶴章,因圍剿太平天國在無錫建功,後因兄弟兩功大位高,爲避嫌,功成身退。特在建功處建祠。

李公祠在1920__年改建成惠山園年拆園改建成學校年重建李公祠按徽派建築修復。祠堂以天井爲中心,木結構,磚雕木雕彩繪相配盡顯富麗堂皇。天井兩側佈置這李鴻章生平及無錫同太平天國戰事。正堂兩邊擺放這清軍和太平軍的武器及戰袍,天井正中架着兩門大炮,小的爲太平天國制,大的爲很有名氣紅衣大炮。屋樑上的木雕非常精美,好像是八仙人物。蓮花,靈芝盡顯富貴吉祥。

前祠堂後花園是徽派建築典型佈局。李公祠後花園水體佔三成,仰視可見錫山龍光塔,俯視塔影龍光可鑑,四周亭臺樓閣、湖山水色、船舫、水曲橋一應俱全。靠着欄杆投些魚食,引來無數紅魚,嘮嘮嗑,數說國家大事,或曰市井人生,還有無盡惆悵。也許思前想後塘面可鑑,人生就是一場夢,不以功高自居,功成身退,多偉大的犧牲,多偉大的胸襟。

各位遊客,今天的古鎮之旅就告一段落了。惠山古鎮還有許多的祠堂等待您去參觀與發現。希望下次我們還能相約在惠山古鎮,一起來感受無錫的人文文化。各位遊客,我們下次再見!

標籤:導遊詞 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