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原文翻譯與賞析精品多篇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原文翻譯與賞析精品多篇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原文翻譯與賞析 篇一

疊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頻繁的征戰使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的失敗之勢再難挽回。

雖然江東子弟現在仍在,但他們是否還願意跟楚霸王捲土重來呢?

註釋

烏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爲項羽兵敗自刎之處。

壯士:指項羽。

中原一敗:括項羽垓下之敗。

江東:指長江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區,是項羽起兵之地。

肯:豈肯,怎願。捲土來:即捲土重來。指失敗之後,整頓以求再起。

賞析

這首詩從政治家的冷靜分析入手,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爲依據,對項羽不可能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顯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這首詩議論精警,獨具隻眼。

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意思是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捲土重來。而王安石則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爲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捲土重來,因爲他們不一定再肯爲戰爭賣命了。

本詩開篇“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就以史實扣題,針對項羽的失敗直接指出“勢難回”。楚霸王的轉折點在“鴻門宴”,沒能殺成劉邦,到“垓下之圍”時已經面臨着衆叛親離的境地。而細數項羽失敗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的剛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壯士哀”就隱含着這樣的信息,那時的項羽已經失去人心,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項羽已經失去,要挽回大業是十分艱難,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在“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爲君王捲土來”句中王安石以辛辣的口吻明確地表示,即使項羽真的重返江東,江東子弟也不會再替他賣命的。杜、王的觀點不同是因爲他們的出發點和立場不同。杜牧着眼於宣揚不怕失敗的精神,是借題發揮,是詩人詠史;王安石則審時度勢,指出項羽敗局已定,勢難挽回,反駁了杜牧的論點,是政治家的詠史。詩中最後的反問道出了歷史的殘酷與人心向背的變幻莫測,也體現出王安石獨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說杜牧是爲項羽翻案,那麼王安石則是爲歷史本身翻案,人與歷史的關係本來就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首詩中,作爲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將變法中的革新精神帶到詠史詩的創作中,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對前人提出質疑,這也是一種創新。這種史論史評是王安石完成詠史詩從敘事體向抒情體,最終走向議論體的轉變。王安石則屬意史論史評,延伸了詠史詩的內容深度,有着獨到的政治見解。

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創作背景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題烏江亭》詩,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滿赴京途經烏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縣),針對杜牧的議論,寫了這首《烏江亭》。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原文翻譯與賞析 篇二

《疊題烏江亭》

作者: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與君王捲土來?

註釋:

1、烏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爲項羽兵敗自刎之處。

2、江東:指長江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區,是項羽起兵之地。

3、肯:豈肯,怎願。

翻譯:

經過戰爭的的疲勞的壯士非常的悲哀,

中原一敗之後大勢難以挽回。

即便江東的子弟現在還在,

但是,

誰能保證他們爲了項羽而捲土重來?

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項羽的霸業以“鴻門宴”爲轉折,此後逐漸從頂峯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戰”,已經陷入了衆叛親離的境地,徹底失敗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項羽失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盡人心。更爲可悲的是,他毫無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他臨死前的這番話,可爲“壯士衰”作註腳,也可爲“勢難回”作證明。所以,三、四句詩人進一步深入剖析:“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以辛辣的反問指出:即使項羽真的能重返江東,但對這麼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爲他拼死賣力嗎?“捲土重來”實在是癡人說夢而已。

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宋仁宗治平年間(1064—1067),王安石因母喪居江寧,從事授徒講學活動。據他的學生陸佃(1042—1102)在《陶山集》中回憶:“治平三年(1066年),今大丞相王公守金陵,經緒餘成學者,而某也實並羣英之遊”,從中深受教益,“朝虛而往,暮實而歸,覺平日就師十年,不如從公之一日也。”王安石的著述很多,其中《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原教》、《傷仲永》、《慈溪縣學記》、《虔州學記》等,都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的成就。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間,發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稱爲“熙寧興學”,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改革太學,創立“三舍法”;二是恢復和發展州縣地方學校;三是恢復和創設武學、律學和醫學;四是編撰《三經新義》作爲-材。

“熙寧興學”也同樣因爲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夭折,但它將北宋教育事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並對後來的興學運動產生深刻影響。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原文翻譯與賞析 篇三

原文: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註釋: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壯士:指項羽。中原一敗:括項羽垓下之敗。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江東:指長江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區,是項羽起兵之地。肯:豈肯,怎願。捲土來:即捲土重來。指失敗之後,整頓以求再起。

參考資料:

1、高克勤.王安石詩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7-682、盧如山.絕句選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168-1693、高克勤.王安石詩詞文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19-20

譯文: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上百次的征戰使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的失敗之勢再難挽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雖然江東子弟現在仍在,但他們是否還願意跟楚霸王捲土重來?

賞析:

這首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項羽的霸業以“鴻門宴”爲轉折,此後逐漸從頂峯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戰”,已經陷入了衆叛親離的境地,徹底失敗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項羽失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盡人心。更爲可悲的是,他毫無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他臨死前的這番話,可爲“壯士衰”作註腳,也可爲“勢難回”作證明。所以,三、四句詩人進一步深入剖析:“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以辛辣的反問指出:即使項羽真的能重返江東,但對這麼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爲他拼死賣力嗎?“捲土重來”實在是癡人說夢而已。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原文翻譯與賞析 篇四

原文: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詩詞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項羽的霸業以“鴻門宴”爲轉折,此後逐漸從頂峯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戰”,已經陷入了衆叛親離的境地,徹底失敗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項羽失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盡人心。更爲可悲的是,他毫無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他臨死前的這番話,可爲“壯士衰”作註腳,也可爲“勢難回”作證明。所以,三、四句詩人進一步深入剖析:“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以辛辣的反問指出:即使項羽真的能重返江東,但對這麼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爲他拼死賣力嗎?“捲土重來”實在是癡人說夢而已。

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