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與朱元思書》譯文(精品多篇)

《與朱元思書》譯文(精品多篇)

《與朱元思書》譯文 篇一

與朱 元 思 書

作者:吳均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那空間的)煙霧都消散淨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着船)隨着江流飄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泊。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無障礙。(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兩岸的高山,都長着鬱鬱蔥蔥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高山)憑着(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彷彿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峯。泉水衝激着石頭,發出冷冷的清響;好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接一聲不斷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聲一聲不住地啼。那些懷着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峯,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2002/03/20

《與朱元思書》譯文 篇二

21.與朱元思書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本文的基本內容並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彙。

2、疏通文意並且熟練的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的內心感觸。

3.通過誦讀訓練,進一步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緻,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鳶飛戾天”兩句。

教學準備

讓學生通過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教師準備有關富春江的風景短片及課文重點字詞的投影。

設計思路

本文雖是書信可與一般書信不同,人們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學時,應當使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要教學生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二要善於啓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朗讀,總的說來,速度宜慢,慢一些纔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頓,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纔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兩個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纔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要做示範朗讀,也可以讓學生中讀得好的示範。

教學時由眼前的風景引入。啓發想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節,然後設問。例如,作者這次是特意選擇一個“風煙俱淨”的日子並且自僱小船出遊;作者說“猛浪若奔”不是從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駛時親自感受到的;“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覺,如此等等。根據這些情節設問,可能引起爭論,但更有可能出現教師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可愛的祖國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數不勝數。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著名的景點?

(學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拍攝於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後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

師:富春江的景色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遊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後,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請同學們聽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分清句子的停頓。

二、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三、師生互相質疑,疏通課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着船隨着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第二自然段: ①縹碧:青白色;縹,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着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着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着。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注意: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個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文章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裏,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五、探究討論

1.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裏,“異”在哪裏?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老師歸納:

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和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峯”),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2.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六、比較分析,學生自主閱讀,按照要求填寫下列表格:

課文題目

景物特點

寫景目的

寫景方法

與朱元思書

答謝中書書

三峽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體朗讀全文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爲本課所放錄像的解說詞。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並舉例說明作用。

《與朱元思書》譯文 篇三

師:請一位同學把課題寫在黑板上。(生紛紛舉手)

師:我找一位沒有舉手的。(指一位同學)就是你吧。你爲什麼沒有舉手?

生:我字寫得不好。

師:沒關係。沒有誰不練習就把字寫好的。練習練習吧。

(生上臺板書)

師:字寫得蠻可以嘛,雖然不能說漂亮,但是筆順都對,間架結構都合理。要努力,大膽些,  敢於表現,纔有成功。

(生欲回去)

師:先不要走。當老師沒有當完呢,給大家解釋一下課題呀。

生:和。朱元思寫信。

師:“與”有“和”的意思,但這裏應解釋爲“給”;“書”解釋得很好,在這時是名詞,“信”的意思。

生:給朱元思的信。

師:非常棒!你再看看書,會知道,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名字。

生:《與宋元思書》。

師:到底是“朱元思”還是“宋元思”,已經無從查考,大概過去刻板印刷的時候,刻寫不清楚,讓讀者“朱”“宋”難辨認。

師:這是一篇駢體文。

師:再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給大家範讀一遍課文。

(生紛紛舉手。指定一生來讀,由同學來糾錯)

師: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們齊聲把全文朗讀一遍。(生齊讀)

師:通過大家的讀,我也似乎看到了吳均書信中描繪的那既秀麗、又壯美的景色。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計算的話,那麼,朗讀帶給人的美的享受應該佔到七分。剛纔大家的朗讀就是如此。

師:聽老師給大家示範一下。“風煙俱淨。天下獨絕。”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着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來跟老師一齊讀。

師:看看,老師是沒有看書,背誦的,哪位同學也來試試?

(一分鐘後有同學舉的和。老師示意他背誦)

師:全體齊背。(生琅琅而背。而後同學翻譯,師訂正)

師:我們再來誦讀。在我們的大腦中,要想像,天空中萬里無雲,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隨着水流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裏呀,全是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我吳均真是看不夠。(情不自禁唱起來)船兒喲,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讓我把這美麗的富春江看個夠。(課堂裏響起熱烈的掌聲,還有笑聲。)

(教師示範背誦,學生背誦)

師:這是總寫,還是分寫?

生:是總寫。

師:總寫富春江的什麼特色?課文中有四個字可以具體概括。注意具體概括。

生:是“奇山異水”。

師:或者叫“山奇水異”。那麼,接下來應該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往下看,從哪裏到哪裏,分別寫的什麼 。

生: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峯”寫的是“奇山”。

師:我們再一同來背誦,先背誦“異水“部分。(師生齊背)

師:寫了哪幾方面?

生:先寫水色和水深,然後寫水清,再寫水急。

師:很好,總結還非常簡練,都是用”水怎麼樣“來概括,很精彩!只是有個問題,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寫水清!“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師: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夠見到底。對嗎?總起來,是寫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師:再背誦,背出情感來。“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帶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賞的態度,來誦讀,要有點悠然,讀得稍細。“爭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繪聲繪色,讀得粗重、渾厚。

(生齊讀背)

師:“甚箭”,“若奔”,分別是什麼意思?

生:“甚箭”,是甚於箭,比箭還快速。“若奔”,像奔馬一樣。

師:“於”字在這裏省了。看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誇張和比喻。

師: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後一句,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生: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後一句是間接描寫。

師:還有嗎?比方:“動態”與。

生: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最後一句是動態描寫。

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誦讀。(課堂又響起琅琅的書聲)

師:再讀奇山。(生讀)

師:還是先把它背誦下來。這是寫山的,要背誦出氣勢來。

師:大家知道,山是靜態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裏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麼?

生1:以動寫靜。

生2:化靜爲動。

師:很好。再考慮,這一段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來寫的?

生:是從視覺上寫的。

師 :我們接下來再往下讀,看看通過什麼來寫山。

生:是通過泉水來寫山的。

師:是嗎?我們一起來讀背。從“泉水激石”到“猿則百叫無絕”。

(師生一同朗讀、背誦)

師:這裏寫 了哪幾種景物?

生:泉水、鳥、蟬、猿,四種。

師:通過四種事物的什麼來寫 。

生:通過響聲。

師:也就是通過聽覺來寫的。也就是說,有的泠泠作響,有的嚶嚶成韻,有的千轉不窮,有的百叫無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師: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生:嘈雜的聲音讓人討厭,而這裏明顯是讓人喜歡 。

師:對。你看,猿,本來是一種叫聲淒厲的動物,俗話說:“猿鳴三聲淚沾裳”,可是在這裏,我們卻覺得是一種美妙的聲音。

師:這裏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裏、商場裏,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淨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爲了名,也不是爲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衝撞的廝殺之聲!

師:這裏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淨”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師:這裏,作者是懷着一種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讚美之情來寫的。這樣,寫到這裏,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

師、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師:鳶,一種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爲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峯後,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劃,治理。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是作者的感慨。

師: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做過閒散的朝官。他曾經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爲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嚮往之情。可是,這裏“望峯息心”、“窺谷忘反”說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人,那些在官司場乃至商場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們如果見到這樣的美景,一定會放棄自我的事業,迷途知返,陶醉在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慮考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生:是寫山水之美。

師: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生:反襯。

師:對,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獨絕。

師:我們再接着往下背。

師、生:“橫河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師:請一位同學解釋一下。

生: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黃昏一樣;稀疏的樹枝交錯着,時而能夠見到太陽。

(一生舉手,有問題要問 。老師示意他發言)

生:我覺得,文章寫到前面兩句,應該結尾了,可是後面爲什麼還要接着寫景?接着下去 ,我覺得有點不倫不類。

(學生中有笑聲)

師:大家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有道理。

師:你說說。

生:文章到“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就是文末點題了,而再寫下去,好像又是一個開頭,那樣結尾不如就“窺谷忘反”那裏結束好。

師:大家都是文章專家。我跟大家的感覺也是一樣的。實際上,也有不少大人,讀了這篇文章後,覺得最後兩句刪掉纔好。理由跟你們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細品讀一下全文,帶着感覺去讀,考慮考慮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麼?

師: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剛剛發出那番感慨後,船繼續前進,江面上又出現了一種景觀:兩岸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遊弋,一會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進的。

師:用陸游的話來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可以由此再進一步想像 ,再接下去,還有什麼美妙的景緻?讓人愈想愈覺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下面,我們一起把全文再背誦一遍。

師:宋朝的蘇軾曾經評價唐朝的王維,說他的詩“詩中有畫”。咱們今天讀吳均的駢文書信,有什麼感覺?

生:也是“詩中有畫”。

師:這就有名的“吳均體”,短小精悍,詩中有畫。

與朱元思書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誦讀、釋詞、譯句相結合,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許、急、奇、好等)。

2、利用關鍵詞語分析課文結構、輔助背誦。

3、在理解的基礎上,想象作者創設的意境,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主旨。

4、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步驟】

一。課文準備

教師提問,學生舉手搶答

1、齊讀:吳均的詩歌《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裏出。

2、提問:

1)這首詩是誰寫的?

2)寫了什麼?

3)你還知道關於這個作傢什麼知識?

明確:

1)吳均

2)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裏,看到的煙、落日、鳥、雲這四種景物

3)吳均(南朝),字叔癢,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樑朝吳興故彰(今浙江省安吉縣)人。他出身貧寒,爲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著有《後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後來都失傳了。

3、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二、課文閱讀

(一)、一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1、欣賞:放配樂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2、質疑: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舉手提問)

明確: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的讀音

3、朗讀: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流暢感和美感。

(二)二讀課文:正確釋詞並譯句

1、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2、導讀:教師投影補充註釋,幫助理解

1)獨絕:獨一無二。

2)負勢競上:依憑(高峻的)形勢,爭着向上。這一句的主語是“高山”,不是“寒樹”,從下文“千百成峯”可以看出。

3)“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語出《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所以“好鳥”的“好”是友好,友愛的意思。韻:和諧的聲音。

4)“鳶飛戾天”:語出《詩經·大雅》,原詩以“鳶飛戾天,魚躍天淵”起興,意思是鳶飛到天上,魚在深淵中跳躍。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詩經》的語言材料,所表達的意思與原詩無關。

3、質疑:對照註釋,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釋?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看。

4、討論:有什麼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課堂討論解決

明確:以下句子要能夠正確翻譯

1)風煙俱淨,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淨,晴空和青山顯現着共同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隨着江流往東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4)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5)負勢競上,互相軒藐:樹木憑着山勢,彷彿爭着向遠處高處伸展。

6)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樣雄奇的山峯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8)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有時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三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和主旨

1、朗讀:齊讀課文。

2、欣賞:教師分發欣賞板塊,學生自讀。

3、質疑:教師投影問題,小組再讀課文,根據欣賞板塊討論: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物的特徵?爲什麼?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3)根據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4)本文的語言有什麼樣的特點?

三、板塊一—全譯文

(那空中的)煙霧都消散淨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着船)隨着江流飄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泊。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呈現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無障礙。(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着鬱鬱蔥蔥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高山)憑着(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彷彿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峯。泉水衝激着石頭,發出冷冷的清響;好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接一聲不斷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聲一聲不住地啼。那些懷着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峯,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板塊二——吳均的文學創作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 140餘首,多爲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樑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於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輕雲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緻。

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 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餘緒。

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錄,可自成一篇寫景散文。文中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百里間的山光水色。天下聞名的富春江景色被寫得細入毫髮。

板塊三——吳均體

梁武帝曾經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他不僅越職私撰歷史,而且偏實錄梁武帝的痛處。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

板塊四——吳均的志向

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鬆生數寸時,遂爲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鬱郁澗底鬆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爲的心情。

明確:

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徵,全文都圍繞着“”奇“異”這兩個字展開。

2)景——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峯)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3)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雖亟思奮發有爲,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4)文句清新優美,寫景狀物細緻,句式“兩兩相對”,又駢中帶散。

四、課文拓展

1、教師出示欣賞板塊

2、小組自讀選文,討論說出大致文意

板塊五——《與顧章書》

僕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峯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向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饒竹實。山谷所資,於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然哉?

註釋:〔謝病〕因病而自請退職。

〔還覓薜蘿〕意思是正準備隱居。薜,薜荔;蘿,女蘿,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後以此代指隱士的服飾。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內。

〔森壁爭霞〕陰森陡峭的'峭壁與天上的雲霞爭高。

〔孤峯限日〕孤特聳立的高峯遮斷了陽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 〔英英〕形容聲音和諧動聽。

〔綿綿〕形容聲調悠長。 〔重〕這裏是嚮往的意思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幸好菊花、竹實很多。富,充裕。偏,特別。饒,豐富,竹實,又名竹米,狀如小麥。菊花、竹實,都是隱士所食之物。

〔山谷所資,於斯已辦〕意思是說,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裏都已具備。資,提供。辦,具備。

〔仁智之樂〕意思是,佳山秀水爲仁人智士所喜愛。《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五、課文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和同步練習。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將課文拓展的《與顧章書》改寫成現代漢語的小散文,注意既要語言自然又不要失卻原文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