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竹石翻譯和原文(多篇)

竹石翻譯和原文(多篇)

竹石閱讀答案 篇一

題竹石牧牛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年礪角猶可,牛鬥殘我竹。

[注]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這首詩可分爲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麼內容?4分

(2)你認爲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麼?有人認爲作者在詩中“厚於竹而薄於石”,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說明。4分

參考答案:

答:(1)分爲兩個層次。前四句爲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老牛四個物象,構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後四句爲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的內容而生髮出的感想。

(2)答:一種自然平和的田園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 薄”石,但實際上作者對石與竹同樣憐愛;因爲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種田園生活,無論是牛角礪石還是牛鬥殘竹,都是作者不願意見到的。

《竹石》譯文及賞析 篇二

一、案例

《竹石》是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練習中的一首古詩,練習要求“讀讀背背”。學生對這首詩興趣很濃,讀得有滋有味。

師: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生:知道,詩的後面寫着呢,他叫鄭燮(yán)。

師:(板書:燮)這個字他讀對了嗎?

生:這個字我們沒學過。

師:對,這個字你們是沒學過:但你們有辦法把它讀準確。

生:可以。

生:用部首查字法。

師:這是個好辦法。我們祖國的文字多得難以計數,如果光靠老師教,你們一輩於都學不完。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可以。

學生紛紛拿出字典,查到這個“燮”字讀“xiè”。他們大聲讀着“鄭燮”,臉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悅。

不一會兒,學生都已流利地背出了這首詩。《竹石》這首詩人人會背了,可同學們並不盡興。關於鄭燮這個人,他們仍有許多疑問。

生:他是個怎樣的人?

師:讀了這首詩,你們能猜出鄭燮是個怎樣的人嗎?

生:他是個詩人。

生:從詩中我發現鄭燮很喜歡竹子。

生:他一定是個像竹子一樣不怕風吹雨打的人。

師:詩人常常以物言志。你能從詩中的竹聯想到詩人本身,勝人一籌。

師:鄭燮就是鄭板橋,他的詩寫得好,畫比詩更好。猜猜看,鄭燮最擅長、最喜歡畫的是什麼?

生:竹,肯定是竹。

師:你們真聰明,一猜就着。

生:有一部電視劇中有他的故事,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有關他的故事。

師:老師也想知道關於鄭燮更多的故事,用什麼辦法去搜集鄭燮的資料呢?

生:去看有關他的書。

生:可以上網搜索。

生:我爺爺知道許多古代人的故事,我可以問問爺爺。

師:原來辦法這麼多,老師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們一起來交流,好嗎?

一星期後的課堂上,他們暢所欲言,講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講了“難得糊塗”,講了鄭板橋不畏權貴的故事,朗誦了鄭燮的詩,帶來了鄭燮的畫(當然這是印刷品)。我被孩子表現出來的高漲的學習熱情所感動,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解讀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所學的永遠只是滄海一粟。由此看來,如何讓學生有興趣、有信心、有能力獨自獲取更多的知識,是每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分析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對學習的信心越來越強。這是因爲教師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擴大學習空間,整合利用有利因素,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一)巧用教學資源,使學生想學

新課程告訴我們:教材不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對下降的趨勢。語文學習的材料,不僅僅是課本學習,也可以是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可以來自於課內外其他方面學習資源的攝取。課堂中當學生對鄭燮這個人感興趣時,教師及時抓住這一問題巧妙展開,豐富了教學資源,使學生想學:雖然“鄭燮是個怎樣的人”不是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但它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它是有效的教育資源。教師必須積極對待,及時抓取。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還會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如麻雀飛進教室,學生羣起而觀之;如準備寫字時學生因窗外的雪花而雀躍;如學習《石頭書》一課時學生對礦石產生了興趣……這些事件乍一看是不利因素,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無關的,但是它也是教學資源。因爲它是學生想了解的,只要教師好好利用,它就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

(二)關注學習情緒,使學生樂學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在你的課堂上,學生是愉悅還是愁眉苦臉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教師要把個人的生活經驗、體驗感受以及對學生的愛融人課堂,不斷鼓勵學生,使學生永遠處於樂學的積極狀態中。

教師要做學生樂於學習的培植者。像案例中讓學生讀讀詩,說鄭燮是個怎樣的人,再根據詩說說鄭燮愛畫什麼。教師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培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地激勵他們,使學生一直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教師做學生樂於學習的培植者,就必須尊重學生,時時激勵學生,讓學生永保輕鬆愉悅的學習情緒。有位美術教師的做法很令人稱道。當他發現一位學生畫的是方蘋果時,問:“蘋果都是圓的,你爲什麼畫成方形的?”學生說:“我在家看見爸爸把蘋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蘋果就滾到地上爛了。我想,如果蘋果是方形的就不會掉下來了。”教師聽了,鼓勵說:“你真會動腦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蘋果來。”

試想,如果該老師認爲學生的想法荒唐,或木訥地對待,不加詢問,該學生還會樂於學習美術嗎?

另外,教師要放下架子,做學習的參與者。如“老師也想知道更多的,用什麼辦法去搜索鄭燮的資料呢?”“老師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們來交流。”簡單的幾句話,體現了教學的民主與平等。在這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是愉悅的、積極的。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

(三)點撥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

教是爲了不教。教師沒有辦法把知識全部教給學生,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蒐集,學會運用。當然教學中教師也不是純粹地把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利用暗示、點撥,讓學生學會尋找並且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當學生讀不準“燮”這個字時,教師沒有簡單地告訴,而是引導他們用學過的知識“部首查字法”來解決。以上案例中,教師無時無刻不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會學。如“讀了詩你們能猜出鄭燮是個怎樣的人嗎?”“詩人常常以物言志。”“用什麼辦法去搜索鄭燮的資料呢?”

學會,重在掌握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究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只有讓學生會學,才能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學習階段比作一條長長的跑道的話,那麼每堂課都是一道起跑線,它提醒、激勵學生永遠向前,邁出踏實的每一步。而教師,就像是他們的教練員,教給他們方法,培養他們的意志,鼓勵他們不要停下腳步,但是永遠無法伴着他們跑完全程。

《竹石》譯文及註釋 篇三

譯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岩石縫中。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麼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

註釋

①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着青山不鬆口一樣。

③立根:紮根,生根。

④原:本來,原本,原來。

⑤破巖:破裂的岩石。

⑥磨:折磨,挫折,磨鍊。

⑦擊:打擊。

⑧堅勁:堅定挺拔。

⑨任:任隨。

⑩爾:你。

《竹石》鑑賞 篇四

這首着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着的品質。是一首讚美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着色不多,卻青翠欲滴,兵權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它還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詩,託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紮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後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總體描寫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