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臘八節什麼節意思(精品多篇)

臘八節什麼節意思(精品多篇)

臘八節食俗 篇一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節的習俗 篇二

臘八節祭祀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爲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爲田事,故爲蜡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爲“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爲“臘”。

臘八節臘八粥

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臘八節吃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

臘八節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節吃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節吃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將上述兩種觀點折中的說法是臘八原爲本土所有,後因佛教傳入,帶來了釋迦牟尼於臘八成道的傳說,就把祭祖和逐疫的臘日,增添了紀念佛祖成道的內容。

臘八節意思 篇三

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稱爲“臘八”節,古時叫“臘日”,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節日。從廣義上來講,夏曆十二月初八之臘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竈,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傳統春節的組成部分,而臘八則標誌着整個辭舊迎新活動的開始。

“臘八”節的形成,是兩個方面結合的產物:一是古代的“臘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一節日可謂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產物。

臘八節起源:民間傳統、宗教祭祀

自上古時代起,有在臘日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爲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 本站…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爲“臘祭”。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竈、行(門內土地)”。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爲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爲臘日。漢代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爲“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爲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纔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爲“臘八節”。

民俗專家介紹,“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爲“臘日”,本爲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爲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臘八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漢族

農曆十二月初八(農曆十二月被稱爲臘月),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人們在臘八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是指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俗稱臘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臘八節在中國有着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中國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農曆十二月稱臘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爲“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的由來 篇四

臘八起源的第二種觀點,稱“本土說”,認爲是由臘祭而來,先民們臘月歲末用獵獲的禽獸祭祀衆神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避災迎祥,到南北朝時,將這一日定爲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的形成,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古代的“臘祭”,一是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一節日可謂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外來的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產物。

按古書記載,“臘”,古時也稱“蠟”。臘(蠟)是古代歲終的一種祭禮。《風俗通》上說:“臘者,獵也。因獵取禽獸祭先祖也。”《玉燭寶典》上也說:“臘者祭先祖,蠟者報百神,同日異祭也。”《風俗通·祀典》又說:“《禮傳》日:‘夏日嘉平,殷日清祀,週日大蜡,漢改日臘’。”“臘”、“蠟”、“獵”三字,指古代人們去野外獵取禽獸,用於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的儀式,以求來年五穀豐登,家人平安、吉祥,謂之“臘祭”。因爲這種祭禮是在歲終之月舉行,人們就把十二月稱爲臘月。臘月之義,含義有三:一日“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之意(《隋書·禮儀志》):二日“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以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獵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這種“臘祭”據說在神農時代就開始了,夏、商、周時代的帝王都很重視這一祭祀,屆時都要殺雞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希望天地祖宗保佑來年豐收。但是,“臘祭”之日並不固定,有時在十二月初,有時在十二月底。到了漢武帝統一行夏曆以後,才把“臘祭”固定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個戊日是臘月初八,人們便把這一天訂爲“臘祭”之日,稱爲“臘八節”。

但在民間並未普遍推行“臘八”祭祀,直到南北朝時,才真正固定在臘月初八進行“臘祭”。另一種說法是,“臘祭”的神有八位,即先嗇神(神農氏),因其教民務農和發明醫藥;司嗇神(后稷),因其教民種植各種糧食作物;農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郵表畦神,因其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貓虎神,因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坊神(堤防神),因其防止了江河洪水氾濫;水庸神(水溝神),因其灌溉了農田,獲得了豐收;昆蟲神,因其免除了農田的蟲害。從所祭“八神”中,可以看出先民們對保護農業豐收、人畜康健的美好願望。

“臘祭”除了祭祀先祖、神靈和慶豐收之外,還有驅除疫鬼和初迎新春之意。漢時規定臘It以豬羊祀社稷、逐疫鬼,吏民宴飲,迎接將到之新春。晉時臘日飲祭後,老人兒童常做藏鉤(拔河)之遊戲,以示歡樂。六朝時,村民們要在臘日擊鼓、戴假面、扮儺,以逐疫。如南朝(樑)宗懍撰寫的《荊楚歲時記》載:“十二月八日爲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即村民要在這一天,擊鼓扮儺,載歌載舞,以金剛力士之威勢來驅逐邪神,迎接新春,祈望來年五穀豐登和吉祥平安。應該說在殘冬之際,新春將臨,人們擊鼓以逐春天易發之疫病,也是合符科學道理,並帶有預防性質的。到了唐代,帝王要在臘日這天召集羣臣,賜食口脂、臘脂、面藥(塗在口脣和皮膚上的禦寒防凍的護膚之藥),謂之“賜臘”。宋神宗熙寧(1068)以後,沿襲了唐王朝“賜臘”的舊例,皇帝也在“臘日”給羣臣賜臘脂、面藥等防凍護膚之藥,以保身體安康。歷代沿襲,無論宮廷、寺院、民間都要在“臘日”進行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