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愚公移山原文精彩多篇

愚公移山原文精彩多篇

愚公移山讀後感 篇一

今天我看了一個故事,名字叫做《愚公移山》。故事講的是一個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門口有兩座大山,每次出門去集市都要翻過這兩座大山,很不方便。於是他就和家人一起去挖大山,想把大山移走。看到這裏,我覺得很可笑,那麼大的山怎麼會能移走呢?媽媽說:“你接着看下去吧。”有人問了愚公和我同樣的問題,愚公回答說:“我的子子孫孫一定會把大山移走的。”

讀完這個故事,我很感動。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決心、有恆心、有信心。如果遇到困難就放棄,那麼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了,學習也是一樣。

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到愚公家門口的兩座大山。

愚公移山讀後感 篇二

今天我讀了愚公移山這個故事。

故事講的是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住在大山裏,太行、往無量山十分高大,阻隔交通,愚公決定移走大山。於是他率領子孫每天不停地挖山,將挖出的勢頭已到達海邊去,他鄰居智叟嘲笑他不自量力,愚公說子子孫孫沒有窮盡,山又不會增高,怎麼會挖不平呢?

讀完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以後在學習上要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堅持練習英語,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愚公移山原文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辨析一詞多義。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過程與方法: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把握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代需要愚公精神,激發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爭做時代的驕子。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

二、簡介作者及文體知識。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爲。作品:《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寓言:寓(寄託)言是一種文學體裁,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示例: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4、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學習小組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

(1)掌握下列實詞:

仞 冀 箕 畚 孀 齔 匱 亡 厝 雍 隴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4)習慣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5、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並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註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着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並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6、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檢查課文複習情況

二、逐段朗讀課文

三、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四、討論分析課文的內容

(一)整體分析

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哪句話寫了移山之利?(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4、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難?

討論並歸納;

(l)土石工程艱鉅: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切。

(2)勞力弱:“年且九十”“始齔”“荷擔者三夫”

(3)工具簡陋: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4)路程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二)重點分析

1、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2、不同的人物對待移山有不同的態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度又怎樣?

討論明確:愚公妻子認爲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麼辦呢?智叟則認爲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着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說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說的,因爲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如何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於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說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3、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點撥:智叟認爲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爲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4、有人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說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點撥: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本站·》後,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爲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並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很聰明,因爲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於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5、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點撥: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五、總結。

1、分析愚公形象及寫法

(1)正面描寫——愚公語言、行動

(2)鮮明對比——智叟(重點分析愚公與智叟的對話。)

(3)側面烘托——山高、路遠,操蛇之神懼、帝感其誠(體會作用)

學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點。

2、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3、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題。

教師點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六、拓展

辯論: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愚公是該搬家還是該移山?

討論,小結: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萬萬人的子孫後代,他明知山高路遠,人老將少,工具簡陋,困難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無窮匱”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謂站得高,看得遠,實則不愚。而今,我們仍可見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長江、嫩江洪水肆虐,處處告急。“洪水無情人有情”,正是廣大軍民手牽手,肩並肩,衆志成城,抵禦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而搬家或繞道似乎是明智之舉,實則是就事論事,從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認爲自然不可改變,斷定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爲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駁斥下啞口無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爲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潰堤面前人往高處走便是了,大可不必'嚴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難退卻,何來'三峽工程’,'高峽出平湖’也永遠只能是詩人筆下的藍圖,更不要說如今的“南水北調”了。其實,今天我們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們今天學習的是這種精神接力。苦幹加巧幹纔是成功嘛!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板書設計

《列子》(寓言)

不怕困難

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