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

第一篇:讀書筆記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

愚公精神永放光芒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經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愚公的故事,堅信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有一樣的信念,就能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已經過去幾千年了,很多人懷疑它的現實意義,懷疑它的存在性。很多人認爲愚公的精神已不適應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規律。但我不這樣認爲,我認爲愚公精神將永放光芒。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用愚公移山精神閒全黨指明: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羣衆覺悟,甘心情願和我們一起奮鬥,去爭取勝利。他把人民大衆比喻爲幫助中國共產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的上帝。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衆。全國人民大衆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這種貼切的比喻富有說服力、感召力、和鼓動性。在艱苦的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在於他所進行的事業是正義的,是他們艱苦奮鬥、不懼困難、持之以恆的精神感動了人民這個上帝,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建設才得以勝利和輝煌。我們要永葆這種精神。毛澤東賦予了這個寓言故事新的內涵和時代特徵。毛澤東以這種大智若愚的愚公移山精神,提出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要使全國人民建立起一個信心,即革命一定要勝利。這也極大激勵了全國人民,鼓舞了人民的鬥志,一鼓作氣,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毛澤東主席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講述《愚公移山》,號召人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也是因時制宜,循理而舉,堪稱借古喻今,古爲今用的經典。

古人愚公憑着勤勞、勇敢,以一顆虔誠、執着的心感動了上帝,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讓他們看到了此山阻隔千年的柔和陽光和一片開闊、溫潤的沃土;戰爭年代的革命領袖借用愚公精神,樹立起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誌向,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最後奪取全國的勝利;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山,我們更有必要學習愚公直面困難、求真務實的精神和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毅力,去克服困難。

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敢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怒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主動挖山”的精神。在我們面前有很多“山”,比如落後的西部地區,基層單位和工作較艱苦的行業,都需要人去挖。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主動做當代的愚公,他們拋棄大城市的舒適生活,義無返顧的奔向基層,奔向艱苦的地方。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可以把挖山重任交給領導,推給集體,留給後人。但他沒有這麼做,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都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問題,穿衣問題,工具問題,有人說閒話問題等等。可是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實幹。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充足,纔會爲偉大的事業奮鬥終身,事業的成功與實幹密不可分。

第二篇:愚公移山讀書報告

愚公移山讀書報告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想必大家是很熟悉得了,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在初期遇到了很大的困境,當時國共兩黨的實力對比差距極大,很多參加革命的人內心深處都覺得戰勝國民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爲了鼓舞大家的革命熱情,樹立對共產主義革命必然勝利的決心,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作閉幕詞時,他選取了這個典故,向同志們說明人主觀能動性的的巨大力量。 文章第一、二段回顧了七大的主要內容:第一,決定了黨的路線;第二,通過了新的黨章;第三,選舉了黨的領導機關--中央委員會。並對大會作了總結。文章第三段用了愚公移山這個典故,把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比喻成壓在老百姓頭上的兩種山,他說:“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衆”。文章第四、五段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扶蔣反共的美國派和日本帝國主義劃清界線,並堅信反動的逆流終究不會變爲主流。文章最後一段闡述了國民黨六大和中共七大的目的,通過對比說明一切反革命的路線必然要失敗。 移山這樣的壯舉是一個共產黨人不懼艱難困阻,堅韌不拔,頑強奮鬥精神的行爲過程,這恰好契合了當時中國革命的形勢:敵強我弱,革命面臨信心危機,它無疑是精神上的一劑良藥,它爲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深厚基礎。其次,愚公移山的結局是成功了,可以向人們昭示革命的

“愚公移山”從此便成爲表現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前景一定是光明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不懈奮鬥精神的典型用語和口號。解放之後,它又發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成爲鼓舞全國人民改變中國一窮二白落後面貌的動員口號。

愚公移山精神內涵首先是敢想敢幹、不滿足現狀的精神。沒有這種敢想敢幹的精神,不可能改變生活的現狀,不可能改變發展的條件,這是愚公精神最主要的內涵。 其次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要走出去,要發展,決不能滿足於現狀,決不能滿足於這樣一種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要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和更好的發展條件。這種精神對於今天我國堅持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有重要意義。第三是堅忍不拔的精神。就是按照既定方針,不達到目的決不動搖,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第四是團結奮鬥的精神。現在我們學習《愚公移山》,就要充分認識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包括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風險,增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發揚知難而上的開拓精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三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註釋疏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 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指導學生做到熟讀並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爲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禦寇,相傳爲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爲,被道家尊爲前輩。

三、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1、掌握下列實詞:

仞 冀 箕 畚 孀 齔 匱 亡 厝 雍 隴

2、通假字: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4、習慣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7、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並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註解,自行解釋這些

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着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並將組內無法解決的

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8、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複述故事,並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複述。

被推薦同學複述課文。

要求:語言流暢,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複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爲後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

作準備。

9、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四、佈置作業

複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課文複習情況

二、逐段朗讀課文

三、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四、討論分析課文的內容

1、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寫兩山的高大,爲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①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參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

人,並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鉅的任務面前,就

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對待移山有不同的態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度一樣嗎?

孫子和“遺男”態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愚公妻子認爲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麼辦呢?

智叟則認爲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

是懷疑中帶着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

妻子是不會說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說的,因爲他根本反對移山,絕

對不會關心如何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

一“笑”,態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於對愚公的輕視和嘲

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說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

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

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智叟認爲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

認爲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

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

待問題。

⑤有人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說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

何呢?

答案參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後,則可“指通豫南、

達於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爲子子孫孫綿延

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

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

見其並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很聰明,因爲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

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於其表,愚

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

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

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結全文並討論文章的現實意義。

五、佈置作業。

①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②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六、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條件有利條件

方七百里,高萬仞——山之高大雜然相許——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齡之高跳往助之——鄰人的參與

叩石墾壤,箕畚一工具之簡陋

子孫荷擔者三夫——人力之單薄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之遙遠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一愚公發展的觀點

——一對比襯托————一

寓意: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

例簡述]

課型設計:分析、討論課。課時一節。

教學線條設計:抓住“平險”這個短詞引發教學內容,重點分析討論課文寫作技巧和主要人物

的藝術形象。

教學的警示語: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學過程如下:

預備動作:同學們,《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有其發生的原因,請大家想想並找一找,文中哪

個詞能起引發故事的作用:(“平險”——愚公的一個想法和舉措,引發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步驟一:分析討論故事的寫作技巧。

1、愚公要“平險”,“險”在哪裏?(找出故事的背景)。爲什麼要“平險”?(故事的開端)“平

險”是如何進行的?(這是故事的結局)。圍繞着“平險”表現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是(故事的人物;進行分類。)

2、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對話。)有兩次對話顯現了故事的曲折和波瀾,

能否找出來?(順勢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對愚公“平險”的態度是否相同以及這兩個人物的故事

情節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誦愚公與智叟的對話。)

3、故事中還有一個生動的細節。(順勢分析“遺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驟二:分析討論愚公的人物形象:課文是怎樣表現愚公這個人物的?

(1)正確描寫——語言、行動(愚公確知平險之利,有遠大的抱負。)

(2)鮮明對比——智叟(重點分析愚公與智叟的對話。認識:愚公深明查以“平險”之理,

有正確的認識。)

(3)側面烘托——山高、路遠,操蛇之神懼、帝感其誠(愚公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

學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點。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題。教師點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

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正視生活中的困難,對現實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而搬

家則是一種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錯誤做法。是一種自私的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說白

了就是形而上學。而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卻恰恰就是一部不斷搬山的歷史。如果沒

有前人在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的勇氣,如果沒有當代的開拓者在困難面前迎難而

上的精神,生產力如何進步,社會又怎麼向前發展呢?今天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各

種各樣的矛盾,都應該正視矛盾,揭露矛盾,而決不能繞道而行。

愚公選擇移山,正視矛盾。這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出入之迂”的問題,也爲家鄉

提供了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搬家則只能使家鄉更加貧窮,閉塞,落後,愚昧,

又何談發展呀。

從哲學的角度看,愚公一塊一塊地搬山是量變的體現。而我們知道量變是質變的

前提。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則必然引起質變。由此可見,愚公不愚,我們

向共產主義邁進,這同樣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這樣一來,對方辯友需要解

釋的就是,難道我們可以一步跨入共產主義社會,而省略中間的奮鬥歷程呢?

愚公移山所表現出來的持之以恆、奮鬥不息的精神早已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主

體。歷史的車輪匆匆碾過,總是將真理記載其中。上兩個世紀,我們的祖國面臨外敵入侵、國將不國的危險境地,如果沒有無數像愚公一樣的人,如果沒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始終激勵着中國人民,恐怕我們早已成爲亡國奴。同學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國不復存,哪來個人幸福。我們還能坐在這裏參加這場辯論賽嗎?無論在什麼時候,愚公移山都是一種應受到讚揚與推崇的行爲。相信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對方辯友將和我們一道,無數次地用行動來證明這個真理。那就是,愚公應該移山。

第四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共一課時)

一、基礎驛站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始齔() 荷擔() 孀妻() 箕畚()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

⑶ 懼其不已也已:.

⑷ 無隴斷焉斷:.

3.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雜然相許許: 贊同b.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 扛 ..

c. 寒暑易節易: 交換d. 何苦而不平苦: 勞苦 ..

4.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

①懲山北之塞 .

古義:今義:②聚室而謀曰 .

古義:今義:③投諸渤海之尾 .

古義:今義:

5.《愚公移山》選自,體裁是,本成語故事說明了的道理。

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節,始一返焉。甚矣,汝之不惠!

二、綜合園地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以君之力扶蘇以數諫..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而山不加增義不殺少而殺衆 ..

d.告之於帝皆以美於徐公 ..

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誠。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問句陳述句倒裝句被動句

b.反問句倒裝句被動句陳述句

c.疑問句陳述句被動句判斷句

d.疑問句倒裝句判斷句陳述句

9.從課文學習中知道,“陰”“陽”二字在和山水名稱相連時,多指和山水相關的方位,如“河

陽”“漢陰”等。我國很多城鎮名稱就是這樣形成的。請分別寫明下列城市所處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長江)陰__________ ___;⑵洛(洛河)陽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陽_____________; ⑷華(華山)陰_____________;

10.讀了這則寓言故事後,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示?請聯繫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21.《愚公移山》

1. 略2. (1)草木 (2)亡,通“無”(3)停止 (4)隔絕3. 1.d 苦:愁4.①古義:苦於 今義:處罰,警戒 ②古義:家人 今義:指房屋、家、家族 ③古義:邊上 今義:指尾巴,末端,末尾 5. 《列子.湯問》 寓言下定決心,堅持奮鬥,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6.(1)冬夏換季,(他們)才往返一次。(2)你太不聰明瞭。7. c(c項都是“卻、可是”; a項“憑”/“因爲”; b項“他”/“的”; d項“向”/“比”)8.b

9. (1)在長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華山北面10. 啓示:像愚公一樣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頑強拼搏,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當代社會,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我們如果想建立一番事業,不可避免要面對許多困難,所以繼承併發揚“愚公精神”在當代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五篇:愚公移山

一、基礎知識。 5、選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1、給下面加橫線的字注音。 仞() 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荷擔者三夫()始齔()汝()無窮匱也() 一厝雍

南()荷擔() 孀妻() 箕畚() ⑴年且九十(且:)⑵吾與汝畢力平險(險:) ⑶雜然相許(雜然:)⑷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易:) ⑴雖多之死,有子存焉(雖:)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徹:) ⑴河曲智叟亡以應。通,意爲。 ⑵一厝朔東,一厝雍南。通,意爲。 ⑶甚矣,汝之不惠。通,意爲。 ⑷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通,意爲。 2、翻譯。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徹。3、原文填寫:(4分) ⑴愚公之所以決心稱山,是因爲。 ⑵愚公堅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4、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3分) a、河陽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 5、選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項()(3分) a、其妻獻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誠d、懼其不已 6、文言文閱讀。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2 、用原文回答問題: 對於愚公移山的決定其妻的態度是:在移山過程中,其鄰人的態度

是:;智叟的態度是:。

3、上文中刻畫智叟和愚公兩個人物,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寫方法。 4、“其妻獻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話很相似,那麼,“其妻”和“智叟”對

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

7.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4分)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匱:)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負:)

8.對於寓言的神話結尾,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愚公的行動感動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講究迷信,這是這篇寓言的不足之處。 b、愚公的精神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這跟宣傳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區別。 c、天帝在愚公的堅強意志面前懼怕屈服了,說明只要有信心,目標總能實現。 d、天帝在勞動人民的偉大力量前屈服了,說明人定勝天。 9.寫智叟諷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據是。(2分) 10.愚公斥責智叟的句子是。(2分) 11.表明愚公取得辯論勝利的句子是。(2分) 12.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實質是()(2分) a、對待困難的截然不同的態度。b、靜止的觀點和發展觀點的矛盾。 c、人如何正確的估價自己的力量。d、智者有時不“智”,愚者有時不“愚”。 (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註釋]逮:達到。大學:大學者。 13、下列四個句子中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邑人(城裏人)大姓文不識b、勤學(勤奮讀書)而無燭 c、鄰舍(鄰居家)有燭而不逮d、主人怪問(奇怪地問)衡 14、本文重點寫了匡衡的精神,文中能具體表現這種精神的兩個句子是:。 1 5、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⑵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16、匡衡的這種精神後人用一四字詞語概括,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