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的歷史典故【精品多篇】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的歷史典故【精品多篇】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作文 篇一

鮑鑫媛

牛郎和織女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把王母娘娘給感動了,王母娘娘也拗不過織女,於是讓織女跟牛郎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這天在天河會面。這一天會有成羣的喜鵲在天河上搭成一座鵲橋,方便讓牛郎織女在此相會。

轉眼間又是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了,他們一見面,就有說不盡的心裏話,話雖不多,但是彼此相望,正所謂“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望過後,牛郎先開口問:“娘子,你在天庭過的還好嗎?”織女說:“不好,在沒有你和孩子們的日子裏,我過得是度日如年的日子,這‘好’又是從何說起呢?”牛郎又說:“不好又能怎麼樣呢?天庭有天庭的規矩,註定我們是不能在一起的!只能有這遠隔天邊的相望與相守。”話到此時,織女突然焦急的問:“孩子們呢?他們怎麼沒來?”牛郎聽後解釋到:“孩子們都上學了,爲了不耽誤他們的學習時間,所以就沒有讓他們來。前段時間,先生還表揚了他們呢!”織女如釋重負地說:“哦,那就好,你幫我轉告孩子們,就說我希望他們能好好的讀書,將來成爲國之棟樑,興許到那時,王母娘娘會看在孩子的面上讓我回到你們身邊呢!”牛郎說:“好的,我會幫你轉告的,時間不早了,我還要回去給孩子們做飯呢!”就這樣,牛郎織女在彼此相望之際,結束了這簡單而又短暫的會面。

這就是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你若想知道我是怎麼知道的,那我可以悄悄的告訴你,只要在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那天晚上,偷偷的躲在葡萄架下面就能聽到喲!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作文 篇二

楊帆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要見面了,牛郎和他的倆孩子都很興奮,拿了一根扁擔和兩個大筐,讓倆孩子分別坐在裏面,飛了起來,他們飛呀飛,飛了好久纔到鵲橋。牛郎和倆孩子踏上鵲橋,在鵲橋中間等着織女,等的心急如焚,就在這時織女匆匆忙忙趕來了!

倆孩子跑過去,哭着、叫着、喊着:“娘,娘!”看着倆孩子回到娘身邊,牛郎也止不住流下幸福的淚水。倆孩子異口同聲的說:“娘,您不要走,留下來陪我們好不好?跟我們回去好不好?我們倆每天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聽爹孃的話……”言語裏滿是不捨。織女說:“不行啊孩子,娘要幹活。”牛郎接着問道:“你在這裏吃的好嗎?睡的香嗎?我們給你帶了一些烤肉和一盤水餃。”織女說:“我在這吃的好,睡得香,不要掛念我,倒是你,在家裏幹着農活兒還要帶着孩子,辛苦你了,要不然把孩子留着我身邊吧。”牛郎說道:“不用了,倆孩子都很聽話,你就放心吧。就算留下,王母娘娘也不會同意的。”織女無奈的搖了搖頭。牛郎你要注意身體啊!未等織女把話說完,士兵大喊一聲:“時間到。”牛郎大喊道:“織女,保重啊!”倆孩子含着淚水說:“娘,你別走,你別走……”

織女強忍着眼中的淚水回到了天宮,期待着下一次見面。兩個可憐的孩子又一次離開了孃的懷抱,大聲哭喊着。

來年的農曆七月初七,織女星與牽牛星顯得更亮了,和他們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的歷史典故 篇三

從前有一個孩子叫牛郎,他爹孃都死了,於是他就跟哥哥嫂子過日子。但哥哥嫂子對他不好,所以他就和老牛相依爲命。

牛郎雖然窮,但他照顧老牛十分周到,吃好,喝好住的也好。日子久了,牛郎和牛也親密起來了,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後來牛郎長大了,哥哥嫂子想獨自佔用家產,於是就把牛郎趕出了家門,只留了老牛和一輛車給牛郎。牛郎出去後,在一座山裏安了家,還種了莊稼,過起了日子。

一天晚上,老牛突然開口了,它告訴牛郎,第二天,在山那邊的湖裏會有一羣仙女在戲水,讓他把粉紅色的那件紗衣拿走,向他要紗衣的就是他的妻子。

第二天,牛郎去了,最後果然有仙女向她要紗衣,兩人相見,互訴衷腸。原來那仙女叫織女,是給王母娘娘織彩錦裝飾天空的,織女覺得天上沒有自由,她想到人間去,她一問,別的仙女也早有這種想法。一天,她們看見王母娘娘喝多了,睡着了,於是偷偷溜下了凡,她本想多玩一會兒,沒想到就落在了後面。聽完後,牛郎提出想和她在一起的想法,織女欣然答應,於是兩人回到了牛郎的家裏,他們男耕女織,日子十分幸福,還生了兩個孩子。但是織女還是怕王母娘娘會找到她。

一天,衰老的老牛又開始說話了,它告訴牛郎,有急事就把自己的皮披在身上……沒說完就死了。再說天上王母娘娘最終還是找到了織女,並把她抓走了。牛郎看見這情況,趕緊帶上孩子,披上牛皮,飛上了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卻被王母娘娘劃的天河隔斷了。

由於織女後來每天都吵着要見牛郎,王母娘娘拗不過她,就讓他倆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在喜鵲搭的`橋上會面。每年的這一天,也稱爲七夕。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的歷史典故 篇四

盛夏的夜晚,仰望羣星閃爍的夜空,人們能看到銀河兩岸有着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著名的“0”等亮星是織女星,它旁邊的四顆小星組成像是一隻織布的梭子形;對面的一等亮星是牛郎星,它同前後兩顆小星組成宛如一個人挑着一副擔子在趕路的一字形。傳說《牛郎織女》講的就是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

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女兒(或天帝的女兒,或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人間有個孤兒叫牛郎,他雖然勤勞,但一直過着貧苦的生活。後來,牛郎在老牛的指點下,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也喜愛牛郎,兩人就結成了夫妻。

從此,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誰知織女下凡在人間成親的事讓王母知道了,她大發雷霆,派天兵將織女捉迴天宮。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裝着兒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見牛郎追來,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出一道大河,這就是銀河。滔滔的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他們只得隔河痛哭相望。

後來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動了惻隱之心,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誰知喜鵲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於是王母就罰喜鵲給他們搭橋。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就在喜鵲搭成的橋上相會,傾訴衷腸。

傳說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葡萄架下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的竊竊細語,天上要是落下雨點,那就是他倆傷心的眼淚。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的歷史典故 篇五

農曆七月七日是民間的“乞巧”節,婦女們這晚在庭院中擺下酒脯瓜果,虔誠地向夜空膜拜,以盼望織女星賜予技巧。由於詩人的吟詠,畫家的描繪,文人的鋪排,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於是流傳人間,纏綿緋惻,委婉動人,這便是牛郎與織女的故事。

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爲素材的詩詞、戲曲,不勝枚舉。可以推斷牛郎與織女的悽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據說西周時齊地,也就是今山東一帶,有一貧苦人家,父母早喪,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們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漸漸長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歡他,於是他牽着一條老黃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結茅而居。一面墾荒,一面哭泣,淚珠點點滴滴落地上,不久後就生出一朵朵豔麗的牽牛花來。繼而,有粉蝶雙雙在上面飛舞,小鳥在枝頭碉啾和嗚,叫個不停,田地裏也長出了茂盛的莊稼。

老黃牛的來歷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而被謫降人間受苦受難,有感於小主人牛郎對它的飼養和愛護,除了感恩圖報辛勤耕作外,還挖空心思想要爲牛郎撮合一段美滿的良緣。

終於,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時常結伴到人間來溜達,甚至在東邊山谷中的明鏡湖裏沐浴。於是便在夜間託夢給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時到湖畔,趁仙女們戲水時,取走一件仙女掛在樹上的衣衫,頭也不回地跑回家來,便會獲得一位美麗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將信將疑地翻山越嶺,在曉霧瀰漫中,果然瞥見七個絕色美女在湖中嬉戲,粉裝玉飾,雲鬢花顏,不覺爲之心神盪漾;旋即抱起矮樹上一件粉紅衣衫,飛奔而回。

這個被搶走衣衫而無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織女,當天夜裏,她趁着夜幕的掩護,赤身露體地輕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燈影裏,一個是誠實憨厚,壯碩俊朗的少年農夫,一個是美豔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見鍾情,於是在靜襤的春夜裏,兩情相悅,同赴巫山雲雨。

幸福的生活過得總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時光荏苒,眨眼三年,織女已爲牛郎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老黃牛已死,留下的一對牛角掛在牆上,牛郎捨不得老黃牛,天天對着牛角發楞。織女私自偷下凡間的事終於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將把她拘回宮裏,牛郎此時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一對小兒女也天天哭着要媽媽,牛郎肝腸寸斷,想着曾給過他無限幫助和關懷的老黃牛,抱着牛角痛哭。誰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蹟發生了,兩隻牛角竟然變成兩隻籮筐,牛郎把兩個孩子放入籮筐中,準備一肩挑起,尋找嬌妻,一陣清風吹過,兩隻籮筐像兩隻強有力的翅膀,驀然平地飛昇,騰雲駕霧,風馳電掣般地飄飛在霄漢之中,眼看嬌妻就在前面,牛郎奮力追求,眼看趕上了,卻被王母娘娘察覺,拔下頭上的金釵,在牛郎與織女之間一劃,立刻出現了波濤洶涌,白浪滔天地銀色河川,從此一個河東,一個在河西,遙遙相對,卻無法相見。

鵲鳥非常同情牛郎與織女的情真意摯,每年夏秋之間,趁銀河風平浪靜的時候,羣集河上,口尾相銜,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聚。“鵲橋崔鬼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據說七夕過後,鵲鳥的羽毛都會七零八落地脫掉不少,就是因爲辛苦搭橋的緣故。

牛郎織女的故事大致如此,後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鵲橋會》等平話或戲曲都大同小異;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凡人也可以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愛情故事,充滿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也洋溢着農牧社會的生活面貌與倫理道德色彩。

杜牧的《秋夕詩》:“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甫《銀河詩》:“牛女年年渡,何曾**生?”

這些都爲世人傳誦,還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兒百條。”

這詩傳說是一個六歲的兒童,唐代的林傑寫的,可見一般人對七夕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連六歲小兒也能執筆成詩,朗朗上口。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最爲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謂“七夕節”,禁中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筵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爲“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際,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以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爲“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

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中以絲線連穿七個針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雙巧手,還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着,翌晨觀看如果網絲圓正,叫“得巧”,另有“丟針”,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繡花針輕輕地丟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實上這就是物理學上的表面張力,只要小心翼翼,大概不難辦到。

還有兩首描寫七夕的詩,字麗句清,可堪一讀。一首是:

“乞巧樓前雨乍晴,彎彎新月伴雙星;

鄰家少女都相學,鬥取金盆卜他生。”

一首是: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尋看。”

這兩首詩對七夕夜晚婦女們的活動和心態形容得入木三分。

時至今日,少男少女們的情感已了無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銀河無法隔絕,就連實質的尊長約束,社會道德法律,也已發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溫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則可對少年男女的情愛,產生了一種虛幻而浪漫的憧憬,從而喚起更加珍惜的意念,則認七夕爲“情人節”,就有了積極的意義。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作文 篇六

七月初七日爲七夕節,亦稱“乞巧節”、“少女節”、“情人節”。

七夕節,主要是慶賀天上牛郎與織女的一年一會。來源於神話故事,民間習慣稱爲天河配。

依照七夕節天上牛郎、織女相會的情節,山西民間有扎像慶賀之俗,就是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一對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織女相會。在像前敬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星漢燦爛之際,假如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氣,閃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以爲是牛郎織女相見的徵兆。舊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據說牛郎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均可。求金求銀求暴利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在吉祥徵兆眼前,連續三年誠心誠意乞求一事,則必然應驗。山西天氣,七夕前後多降雨,能夠連續三年乞求一事當屬不易。民間傳說,七夕節假如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織女哭訴衷腸,預兆着夫妻和睦,家庭興旺。

七夕節裏,姑娘媳婦還有很多向織女討教手藝的七年級作文活動,稱爲乞巧。

晉南地想象作文區習慣用當年產的新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編織物,置放案頭。或是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貼在牆上。祈禱後,拿七根繡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一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以爲乞得了巧。

曲沃縣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節投水乞巧。

晉北地區習慣白天在院裏曬一盆水,因微塵飄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將繡花針塗油以後,輕輕放置水面,能夠飄浮者則被以爲是乞得了巧。

晉西北地區是在盆水中放置芽菜,將節前生好的芽菜,放置水面。在陽光照耀下,經過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會顯示出各種動態,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雞。倒影顯得越複雜越逼真,意喻藝巧越多。

晉東南地區女孩子,七夕節要逮一隻吐絲的蜘蛛,圈在匣子裏。第二天觀察蜘蛛的結網疏密狀況,越密乞巧越多。與少女一樣,少男在七夕節也要向牛郎討教耕耘本領。

晉南地區,習慣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製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園。田地中種粟生苗,稱之爲“谷板”。

晉北地區習慣將小麥及各種豆類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節,用綵線纏芽,稱之爲“種生”。

晉西北牧童要爲耕牛編戴花環,稱爲“老牛過生日”。

晉東南流傳有夜深人靜,躺在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說靜靜話的說法。

七夕節,民間喜用白麪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種糖果,稱爲巧食。山西境內,家家要吃西瓜,喜歡在西瓜上刻畫花紋圖案,稱爲“花溝。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作文 篇七

七夕,原名爲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爲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