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歡迎大家參閱。

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1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衆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爲"孫逸仙博士"。因爲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爲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_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爲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20_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_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_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爲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_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爲革命奔波於各地,爲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爲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2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峯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築羣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0_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爲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爲中山先生的立像)爲大鐘的鐘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衆,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爲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爲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爲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爲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爲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爲“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3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衆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爲"孫逸仙博士"。因爲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爲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_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爲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20_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_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_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爲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_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爲革命奔波於各地,爲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爲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說,早在1920_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爲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爲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爲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爲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4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0_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0_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0_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裏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啓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衆。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衆”之意。

中山陵作爲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爲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爲今用,洋爲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一生爲革命奮鬥,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採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偉大的功勳,也贏得了中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擁戴和頌揚。解放後,中山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作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炎黃子孫與國際友人。人們懷着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與景仰來到這裏憑弔拜謁。在兩岸統一成爲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對目前海峽兩岸的現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衷心期盼着祖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彼時彼刻,倘若孫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會含笑長眠的。謝謝大家!

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5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說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爲了迎接孫先生靈柩,南京修築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長達24裏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同時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門朝陽門,並改名爲中山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築了一條陵園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爲驕傲,紐約人爲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樣,南京人對自己城市美麗的林蔭大道最是得意。而這條長達3公里的陵園路無疑正是南京林蔭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綠蔭長廊”兩側,種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人們習慣上稱它爲法國梧桐,但追根溯源起來,它可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只因當年法國人將它從雲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麼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終點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大家請,朝南看,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臺。臺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是中山陵紀念性裝飾之一。此鼎鑄於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闕門的沖天式石牌坊。這座牌坊建於1931~1933年,高12米,寬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塊福建花崗岩,但採用的卻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式。大家擡頭可以望見坊額正中金光閃閃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爲仁”一語,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宇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爲民族的獨立自由奮鬥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