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魏徵直諫譯文新版多篇

魏徵直諫譯文新版多篇

魏徵名言 篇一

魏徵名言

1、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4、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

5、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6、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7、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8、竭誠則吳越爲一體;傲物則骨肉爲行路。

9、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本文來自於範-文-先-生-網)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爲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魏徵直諫譯文 篇二

十三、魏徵直諫(譯文)

長樂公主就要出嫁了,皇上因爲公主是皇后親生的,特別寵愛她,(就)命令有關部門送幾倍於(前朝)永嘉長公主(的嫁妝給她)。魏徵進諫說:“以前漢明帝要封皇子時,說:‘我的兒子怎麼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命令只給楚王、淮陽王的一半封地。如今送幾倍於長公主的嫁妝給公主,恐怕和漢明帝的想法不一樣吧!”皇上同意他的話,到後宮告訴皇后。皇后感嘆說:“臣妾多次聽到陛下讚揚、器重魏徵,不明白原因,今天看到他用禮數來抑制您長樂公主的寵愛,才知道他是(忠心於)國家社稷的大臣。臣妾(雖)與陛下結髮爲夫妻,(但還是)屈服於禮數,情義深重。每當有話說必(先)看您的臉色,還不敢輕易的冒犯您的威嚴,何況人家臣子(關係)疏遠,卻能像這樣直言,陛下不可以不聽了。”(皇后)於是派人請來魏徵,賞賜他四百匹絲綢、五百匹絹,並對他說:“(我)聽說你很正直,今天看到了,所以給你賞賜。你應該保持這份正直的品性,不要改變啊!”(有一次)皇上退朝後生氣地說:(我)今天非殺了這個鄉巴佬(不可)!皇后問皇上(要殺)誰。皇上說“魏徵每次(都)在朝堂上頂撞我!”皇后退下,(不一會)穿着(皇后的)朝服站在內庭,皇上很吃驚,問她原因。皇后說;“我聽說皇上聖明大臣正直,如今魏徵(如此)正直,是因爲陛下賢明的緣故啊。所以我在這裏恭賀皇上。” 皇上才高興。

子思向衛國國君提起苟燮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燮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徵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說:“明智之人任用人,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用他的長處,捨棄他的短處;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 戰國 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爲兩個雞蛋而捨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編輯本段 註釋

①: 子思:姓孔,名伋,孔子之孫,戰國初期哲學家。衛侯:衛國國君。②: 將:率領。乘(shèng):古代馬車的單位名稱。一車四馬爲一乘。③: 賦:收稅。④: 雞子:雞蛋。⑤: 弗:不。

⑥: 聖人:明智之人。官人:用人。官,任用

⑦: 杞(qǐ):樹名,即杞柳。梓(zǐ):樹名。連抱:合抱 ⑧: 爪牙:指猛將。

⑨: 干城:保衛國家。幹,盾牌,引申爲保衛。城:城郭 ⑩: 再拜:連拜兩次。表示尊敬。謹受:虛心接受

孔,字子思,向衛國國君提起苟變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徵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孔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

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戰國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爲兩個雞蛋而捨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衛侯提出了一項不正確的計劃,而大臣們卻附和如出一口。孔說:“我看衛國,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問道:“爲什麼竟會這樣?”孔說:“君主自以爲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事情處理對了沒有聽取衆議,也是排斥了衆人的意見,更何況現在衆人都附和錯誤見解而助長邪惡之風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樂於讓別人讚揚,是無比的昏暗;不判斷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諛奉承,是無比的諂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諂媚,這樣居於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會同意的。長期這樣不改,國家就不象國家了。”

讀《直諫中學語文教學》 篇三

讀《直諫中學語文教學》

讀孫紹振教授的《直諫中學語文教學》之前,我對這位我並不熟悉的作者曾以上網“百度之”作了初步的瞭解。很有意思地發現,這雖是一本鍼砭中學語文教學的書,其作者孫紹振卻並非是中學語文教學第一線的工作者。百科名片上他的身份是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和中國文藝理論協會副會長。再看他的生平簡介,除開主編過國中語文教材及其配套的教學參考,再無其他與中學語文教學有關的經歷。讀完本書的自序我不由得驚歎,一個大學教授怎會將中學教學裏的陋習弊病看得如此明晰,將應試教育重壓下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少年的痛苦感受得如此透徹!待讀完全書,更是爲孫教授精闢獨到的見解、幽默風趣的語氣和細緻深刻的剖析深深折服。我想,這或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罷,絕大多數在中學語文教學一線奮鬥多年的教師們,乃至苦讀多年即將走向教育崗位的我們,都已在因循多年的模式裏形成了習慣性教學思維,也就是在本書中被批判的,使語文教學淪爲純粹的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的教學思維。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還沒有教學經驗的師範生來說,“沿襲”是最爲穩妥、最爲安全的一種接受方式,倘若跳出前人的模式,且不說取得的實際教學效果尚未可知,首先在自己心理的一關便是過不去的。俗話說:槍打出頭鳥。真正敢於將自我心中的獨創性思維付諸教學實踐的人少之又少,當然,大家都有一顆負責的心,害怕自己還不夠豐厚的知識積澱和不夠成熟的教學水平會誤導了學生,按以往固定的模式教學,至少路子不會偏,這是對的。

但是,我們不能因這種害怕,就使自己變成“裝在套子裏的人”。王小波在《思維的樂趣》中說到:愚蠢是一種極大的痛苦;降低人類的智能,乃是一種最大的罪孽。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嚴重的罪孽。孫紹振教授將這句話引用爲“炮轟新編中學語文課本”一節之序,便是這個道理。孫教授對由來已久的字、詞、句意義分析和劃分段落並分析段落大意這兩項教學步驟尤其深惡痛絕,他認爲,事物沒有絕對的界限,對於文章來說更是如此,一篇文章往往具有多種劃分標準的可能性,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卻以一種標準的劃分扼殺了學生的思想,於是便有了接下來的“滿堂灌”,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臺下麻木沉默地聽。“在課堂上無謂的消耗時間,無非是把僵化的東西說成是天經地義的。這對於青少年實在是一種精神浪費。”對於一個正是從這種語文教學定式中經歷過來的人,我對孫教授的觀點深表贊同。

既然不採用死板的按段落劃分分析的方式,那怎樣去分析一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和情感脈絡呢?對此,孫教授首先提出了“分析”的真正意義。

“從思想方法上來說,什麼叫做分析?分析就是把本來統一的,水乳交融的,天衣無縫的東西的內在矛盾揭示出來。”

孫教授在本書的自序中說道:“„„一切經典作品,都是完整的、天衣無縫的,以形式和內容的水乳交融的統一爲特點的。而要分析則要從統一的作品中提出問題來,問題不是擺在表面上的,而是在文章的看不見摸不着的深處的,這就是難度的所在。中學語文課堂上許多浪費時間的糾纏(如段落大意的劃分和字詞句的孤立解釋)都是由於沒有從文章深部提出矛盾,而不提出問題,也就談不上分析問題。”

這正是愛因斯坦所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爲重要。”

而具體怎樣提出問題、再怎樣作解決問題的分析呢?對於這一點,孫教授在本書的第三章第二節,“通過還原和比較進入分析”中做了具體闡釋。他將操作步驟分爲以下幾點:

1、證明和證僞。主要是針對議論文的寫作和理解來說,提倡愛因斯坦所倡導的“兩面神”思維方法,亦即總是把事物放在正反兩面中檢驗,通過正例肯定論點,通過反例發展論點。

2、應該這樣寫和不應該那樣寫。弄清爲什麼作者不該那樣寫,才能真正理解爲什麼他要這樣寫。在本書中舉了托爾斯泰《復活》中聶赫留朵夫在監獄中探望瑪絲諾娃一段的原稿和定稿爲例,明白爲什麼採用修改後的定稿而不採用原稿,才能體會定稿在這一段描寫中的妙處。

3、不同藝術形式的不同規範的比較。就比如詩中描寫的愛情都是從一而終、至死不渝的美好情感。而小說這麼寫卻會流於平庸枯燥,毫無看點。本書中具體取白居易讚頌永恆不變愛情的《長恨歌》和魯迅曾構想的李隆基和楊玉環“被出賣的愛情”爲例。

4、藝術感覺的“還原”。要求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用自己的推理和想象還原出來。本書中舉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例中“千里江陵一日還”中不實之處,來推理李白流放“中道遇赦”,急於回家見到妻兒的心情。

5、情感邏輯的“還原”和比較。情感邏輯不像理性邏輯那樣統一,它可以自相矛盾。理性的一個特點是分析全面性,不能片面、絕對化。而情感的一個特點恰恰是絕對化。正如嚴羽所說:“詩有別才,非關理也。”要抓住情感邏輯,則必須捨棄理性邏輯。本書取《三國演義》中關公放走曹操這一情節,展示了人物不合理性的情感邏輯。

6、審美價值的還原和比較。提出將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區分開來,再求超越日常審美價值的優勢。本書以《紅樓夢》中薛寶釵這一形象爲例,她的爲人處世很有實用價值,在人事關係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她並非惡人,但因她對人沒有強烈的感情,缺少了一種審美價值,所以是“醜”的,由此引申到真善美的既統一又矛盾的錯位。

7、歷史的還原和比較。不管對什麼樣的作品,要作出科學的評價,光是從今天的眼光去觀察是不行的,只有把它們放到產生這些作品的時代(歷史)背景中去,還原到產生它的那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藝術的氛圍中去。尤其強調通過歷史前後比較,發現文學作品內容、形式上對比之前的突破。本書以《西廂記》中表現愛情雙方內在的曲折和痛苦對比之前詩化完美愛情的超越來體現歷史比較下文學作品的進步。

8、流派的還原和比較。一切審美語境都不但與形式(文類)而且與流派分不開。要真正理解經典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奧祕,必須分析其流派的藝術特徵。本書取中學課本入選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聞一多的《死水》爲例。前者受歐洲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抒情相當瀟灑優雅;而後者則符合象徵派“以醜爲美”的原則,把本來很強烈的情緒提煉成一種統一的情緒。這就是兩首詩風格迥異的原因了。當無法回答藝術本身的問題時,只有還原到藝術形象的流派的分析和比較中去纔有希望。

9、風格的還原和比較。要在相近風格的作家作品中找出個人獨創性下的不同點,特別提出,要真正抓住作品的特點,就要把作者作爲一個個人,和他所屬的階層區別開來;把作者一般的個性和一時一事的感興區別開來。本書中取王小波爲例,他與錢鍾書、舒婷的散文都是幽默的,而王小波獨創的特點在於智性和幽默交融,把思辨和幽默,正理和歪理,結合得相當獨特。在這樣的比較下,就將“幽默”大風格之下王小波的個人特點,精緻地比較、分析了出來。

這些具體的步驟又可以抽象概括爲兩點:第一,對於個別的作品,主要是從藝術形象還原,抓住還原出來的原生感性現象與經過藝術加工的作品之間的矛盾,提出問題。第二,避免孤立地分析問題,儘可能把作品放在可比較的語境中,有比較纔有鑑別,才能提出問題。孤立地面對作品,由於缺乏可比性,是無從分析的。

掌握了“分析”的方法,接下來就回到這個問題了:如何在一篇文章中,不走分段落的老套路,來分析文章的層次?

孫紹振教授提出,以“找關節點”來取代傳統的段落大意分析。所謂“關節點”,就是全文中比較關鍵的語句,也就是矛盾的端倪。其特點是,先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變化過程作階段的劃分,然後從其間的聯繫,全面地把握其特點。要害是把思想、情感作爲一個發展、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曲折轉化的臨界點,就是關節點。孫教授對此這樣說:“文章最爲重要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析的目標是內在深層的內涵。猶如以刀切瓜,全面分析和一點突破相輔相成。文章的矛盾隱藏於整體的統一性之中,但是,矛盾的端倪,在局部上可能是突出的。”

抓到了這一個突出的“關節點”,就是初步的成功了。而關節點不是孤立的,它的生命在於和其他類似的關節點的聯繫。找到多個關節點的聯繫,就不難找到其思緒的來龍去脈,其邏輯聯繫。

就《背影》而言,由敘述父親買橘子背影的一段往上往下細讀,不難發現,在此前後幾個關節點組成的情感的脈絡。

1、原來的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得他說話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2、(他)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迂。

3、(父親買橘子)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留下來了。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羣裏了,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眼淚又下來了。

4、(讀父親的信)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衣,黑布馬褂的背影。

找出了這幾個關節點,全文的情感脈絡,基本上可以掌握了,完全不必在段落的劃分上斤斤計較。

有了多個關節點,就可以看出文章的思緒不是一個靜止的、僵化的、固定的平面。這種方法,與被動的劃分的最大的不同在於,迫使學生追隨作者的思維活動,有利於化被動爲主動,使他們做出自己的判斷。

孫教授提出的以關節點和思路發展的層次分析法,和段落大意的劃分,在思想方法上是大不相同的。第一,它以文章的整體爲目標,但是不拘泥於文章的全部,而是從中找出轉折的關節,思緒的脈絡,觀念(關鍵詞)的發展和深化。第二,它所注重的既不是簡單的劃分,也不完全是籠統的直覺。而是在抓住一個初始的觀念、關鍵詞,找出它和它派生的關鍵詞之間的聯繫,看它在一定條件下,發展,轉化,深化,甚至走向反面(如《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中的“自信”轉爲“他信”)。就我而言,在讀到孫先生這本著作之前,腦海中所根深蒂固的分析課文的方式,還是我中學時代所接觸到的段落劃分與段落大意。即便依舊記得當時對這種方式的牴觸和厭煩,卻依舊想不出怎樣去打破這樣的好似積重難返的僵局。可以說這種“關節點”分析法就像一盞爲我指路的明燈,一支強有力的胳臂,將我從創新無望的深沼中拉了出來,能滿懷信心和希望地重新審視閱讀了無數遍卻依舊從中找不出新名堂的語文課本,重新走上一條從僵化的、枯燥的工具性教學中解放出來,帶着感受人文之美的心去從事語文教學的道路。

孫紹振教授在書中提出有關教學改革的另外一點也令我感受頗深。在我中學時期,很多老師講解作品都採用的社會學的方法,講解完課文的字詞、分段、表現手法之後,總會在中心思想和情感傾向上給課文一個“昇華”,那就是將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與時政聯繫起來。這樣的方法,也在我腦海中樹立了一個堅不可摧的觀念,那就是一篇文章,無論寫人寫景寫物,只要在其中蘊含了深刻政治思想,強烈的政治感情,那便是一篇有價值,有意義的好文章。用如今的一個熱詞來形容就是: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

在建國初期及之後,這樣的“高大上”卻發展成“假大空”。於是有人說,最好的散文還是在民國時期,那時的散文家們,將國家動盪,憂國憂民之心恰到好處地融進如畫一般的散文中,而不是赤裸裸地表白呼號。對此我之前竟也從未有過疑慮,就如《荷塘月色》一文,我還記得分析完朱自清先生美妙的寫景之詞後,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文中體現的思想感情:表現了在“四一二”大屠殺之後,知識分子不知何去何從的苦悶之情。不知是該在國民黨的統治下繼續苟且生存,還是投身共產黨的革命。產生了不知“哪裏去”的“惶惶然”。

而孫紹振教授指出,滿足於把政治社會的形勢和作者的心靈之間的統一作爲最終目標,這並沒有涉及矛盾,而是停留在表現對象和文學作品的統一性上。光是尋求作品社會意義是不夠的,不能成爲一種科學的,深刻的方法。

對這篇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孫教授這樣解釋:這篇散文的矛盾中心是“自由”,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要傳達的是一種“自由”,這種自由不是哲學的自由,也不是實用的自由,而是一種倫理的“自由”。這種自由是因爲遠離了妻兒,遠離了沉重的家庭負擔而生的,是一種暫時的心靈的解脫。

爲了證實這一說法,孫教授以及他的學生對寫《荷塘月色》那段時間,朱自清先生的個人處境做了詳細的研究和調查,並舉出大量的論據,來證實這一說法。

且不說這一說法的正確性與否,不說朱自清先生究竟是出於政治環境還是個人困境而生出這篇《荷塘月色》。孫紹振教授提出的這一觀點,推翻了幾十年來語文教學中的陳詞濫調,能給學生帶來新鮮的感受不是嗎?這兩項說法,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就是值得分析的地方,比讓學生感受“高大上”更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況且,誰規定優秀的散文必須和民族、社會、國家聯繫起來?純粹的個人感情抒發難道就不值得被肯定嗎?過分強調文學的社會功用,對學生自我的創作也是一種誤導。

這就不得不提到孫教授那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震動語文界的《炮轟全國統一大學聯考體制》。孫教授炮轟的矛頭尤其指向語文大學聯考試卷中的作文部分。首先是,作文所佔分數太低,作文是最能體現一箇中學生文學素養和水平的項目,在全卷一百五十分裏卻只佔了六十分;其次,作文命題的膚淺化、片面化、以及相當明顯的政治和道德教化的傾向性,都大大限制了考生思維和情感的發揮,使他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天真爛漫的愚蠢”,說着大片流傳於世、爛熟於心的空話、套話,以迎合考官,求得一個穩妥的分數。

這一點,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一直延續至今。不知這幾年的大學聯考作文是不是有些微改變,反正在我大學聯考那一年,也就是三年前,我依舊是裝着一肚子老師精心挑選給我們的“好詞好句好論據”上考場,用四十分鐘寫完一篇毫無個性、過後毫無印象的“三段式”、最後估計評到了五十分的議論文。還記得剛進高中時,語文老師也曾提倡過一段時間的自由寫作,不限文體,不限字數,甚至不限思想傾向。那是的語文老師是個挺有才氣的小老頭,給我們出的作文題也是花樣百出又意蘊深厚,非常適合靈感自由地發揮。我記得其中一篇便是命題“以荷爲衣”,取自屈原的“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那時我們剛剛學習了課本中的《離騷》選段,這樣不設限制的作文寫起來是相當順手而且開心的。在那段時間,我們一個班寫出了不少高質量的優秀作品。可惜好景不長,到了高二,我們便被強制灌輸“標準議論文”的寫作方式,還記得那時我的轉變相當痛苦,每次月考的語文作文分數都在及格線下,當時的語文老師,一個剛從畢業不久的年輕姑娘常常將我喚道辦公室,指着我的試卷惋惜道:“你的文筆還不錯,可惜你把議論文寫成散文了,不僅架構沒有,對題目的理解也是錯的。”

到後來,我經過長久的訓練,終於能流利地寫出一篇格式標準,而且與參考答案中題解相一致的議論文,可是筆下再也流淌不出多漂亮的文字,多獨到的思想。

我看孫教授在其《炮轟》文中說,作文訓練和考試最基本的目的是,讓青年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的頭腦複雜而豐富,而不是把他們弄得簡單而幼稚。真正優秀的命題,應該有兩個特點:第一,誘導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多方面深刻地思考;第二,衝破流行的套話,回到自身的個性,找到自我,講出自己的話語,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而低水平的考題則是迫使學生不動腦筋,講一些不經過自己經驗檢驗和理性分析的套話。

結合我自身的經歷,對於孫教授以上的觀點,我再贊同不過。可是大學聯考作文喊改革喊了那麼多年,到我這一屆,依舊沒有多大的起色。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不敢多動腦筋,那對於大學聯考來說是危險的標新立異。畢竟,大學聯考的重要程度和評價標準擺在那裏,能在固定標準內寫出優秀作文的學生,除了有能力還要有運氣,這無異於一場巨大的賭博。所以,就連不忍看到學生深受其荼毒的教師們,也不得不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訓練他們寫出一篇穩妥的考場作文。

基於此,我對未來怎樣教學生寫作文,還是十分迷惘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定會鼓勵學生勇敢跳出約定俗成的套話、拋開那些迫使人放棄思考的流行話語,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事情,用自己的思維來思考,再用自己的嘴表達出來。就如孫教授所提倡的“貼近生活不如貼近自我”。

“與其說貼近生活,不如說貼近自我。或者說得保險一點,貼近生活,離不開貼近自我。當然也可以說,要真正貼近生活,必須貼近自我,貼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作文中,卻是沒有必要的。只有自己私有的、獨享的、他人所沒有的東西,纔是值得你去寫一寫,去挖一挖的。„„其實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感覺都有不一樣的成分,由感覺觸發、調動起來的回憶、想象、經驗和思想只有那些不一樣的纔是寶貴的。要把相同的感覺說出來,很容易,因爲可以借用流行的、權威的、現成的語言,可是要把獨特的感覺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就要從現成的流行的語言中突圍出來,那可不是很容易的。這難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觀念上的,以爲越是用熟了的越保險;其實這很可能是用自己舌頭唱別人的歌。第二,越是用熟了的越是有一種自動化的力量,不用動什麼腦筋,就冒出來了。要把作文寫好,就要想盡辦法把不動腦筋就冒出來的那些現成話排除掉,努力把自己特有的感受找出來。”

這些觀點,在今後的作文教學中,我會傳達給我的學生。當然,是提倡他們暢所欲言,而不是肆意妄言。對於低俗的、惡趣味的、品位低下的話語,還是要堅決遏止。孫教授在《炮轟》一文中,對詩歌鑑賞一題的“炮轟”,也是十分發人深省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詩歌鑑賞曾以客觀題的形態出現過,這是我們這一代未經歷過的,可光看孫教授在文中的分析,便覺得整個命題和解答都荒謬至極。本來,“詩無達估”,可大學聯考題卻將詩歌鑑賞的答案標準化,這正如孫教授所說“暴露了出題者相當主觀而且狹隘的思想”。這個狀況到現在有所好轉,至少標準的客觀題改爲主觀的表達,可標準答案中的“關鍵詞”,還是或多或少地限制着考生的思維。對於詩歌這一種特殊的問題,其思想和感情的隱含性、多元化,豈是寥寥幾個“關鍵詞就能給定義了的?

讀完《直諫中學語文教學》一書,給我的感受,不僅是更新了教育觀念和獲得了具體方法的受益匪淺,我想,更多是一種心靈的震盪。我看到了當下語文教學工具化傾向仍然嚴重和人文化難以實際把握的現狀、語文教改的步履維艱、和教師團體中“頑固派”力量的龐大;也意識到自己離做一個真正合格的、稱職的語文教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麼取一句孫中山先生的老話作結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是一本語言幽默活潑而理論深刻警醒的好書,推薦給大家。願與君共勉,在不遠的將來同爲我們深愛的母語的教學,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魏徵選美的故事 篇四

大唐貞觀年間,一次早朝,金鑾殿上文武百官兩廂站立,大唐天子李世民端坐龍椅,只聽太監高聲宣道:“有事啓奏,無事退朝。”語畢,兵部尚書侯君集急忙出班,執笏奏道:“萬歲,如今四海昇平,國泰民安,臣以爲,萬歲應大幸天下,從各地招入民間美女百名,以彰顯當今君民同德,昭示皇恩浩蕩,恩澤四海。”

“一派胡言!”侯君集話音未落,鄭國公魏徵怒容滿面地出了班,義正詞嚴地奏道:“此乃亡國之道,萬歲倘若真與民同德,示皇恩於四海,應廣開言路,傾聽民聲。”

侯君集斜了魏徵一眼,剛要反駁,李世民威嚴地說道:“魏愛卿何出此言?我看侯愛卿此議,頗有道理。”說罷,環顧羣臣,接着問道,“各位愛卿,以爲如何?”

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人敢吭聲。李世民正色道:“既然各位愛卿無人反對,魏徵聽旨,命你總領此選美事宜,三個月內辦妥,不得有誤!不然,休怪朕無情。”說完,袖子一甩,站起身說道:“退朝!”

百官驚愕片刻,慌忙山呼萬歲。禮畢後,侯君集洋洋得意地對魏徵說:“有勞魏大人了。”說完,嘿嘿笑着走了。

魏徵愣在朝堂上,呆立良久,長嘆一聲,憂心忡忡地回到府內。有道是:君命難違呀!此事不想辦也得辦。但是,萬歲怎麼突然變得如此荒唐?魏徵百思不得其解。正在這時,下人來報,宰相房玄齡求見。

魏徵連忙請入,賓主落座後,房玄齡直奔主題:“魏大人,昨日我接到消息,如今西有突厥,蠢蠢欲動,東有高麗,虎視眈眈,萬歲擔心他們聯手,故學西漢聯姻之策,分而治之。特授意侯君集,今日朝堂上提出選美之議。魏大人,事關重大,此事不要再與別人說起!慎行。”說完便告辭而去。

魏徵這才明白萬歲選美的真實意圖,但他仍不贊同選美事宜。給了人家美女,人家就不聯手了?不行,我要找皇上說說去。魏徵立刻拜見李世民,李世民早就料到魏徵會來,根本不見,只傳出一句話:3個月後,要見《神州百美圖》!魏徵長嘆一聲,只得遵旨到各地選美。

而此時,侯君集正向李世民參奏:“萬歲,魏徵剛而好名,多是儒生空議。是否派人暗中監視,以免他誤了大事?”

李世民聽罷,沉思良久,點了點頭,說:“侯愛卿,朕賜你尚方寶劍,你可暗中跟隨。”侯君集連忙謝恩。

儘管魏徵不贊成選美,但君命如山,豈能違拗?所以,他每到一地,只好按部就班地進行選美,倒也選了不少美女。這天,魏徵乘轎行至大街上,忽報有人攔轎喊冤。魏徵挑開轎簾一看,路中間黑壓壓跪着一羣人,魏徵趕忙吩咐轎伕落轎,又讓喊冤人近前訴說冤情。

一老頭兒高舉訴狀說,他夫婦倆老來得女,本以爲後半輩子有了依靠,可女兒卻被選爲美人,不日將被送入宮中,還請大人放還他女兒。說完,跪地叩頭不起。另一青年哭訴道,他已擇定迎娶的良辰吉日,可新娘卻被差人徵走了。含冤求情者甚多。

魏徵聽完,心裏一陣絞痛,如果老百姓知道選取的美人不是進宮,而是被送到遙遠的蠻夷之地,嫁給蠻人,豈不更加傷心?想到此,魏徵趕忙下轎,當衆宣佈終止選美事宜。

回到榻下,魏徵意識到自己給自己下了個死套:如果違抗君命,將會誅滅九族;如果繼續選美,則會盡失民心。正在他不知所措時,忽報侯君集來訪。魏徵心裏一沉,看笑話的還是來了,便吩咐下人:“說我不在。”話音未落,侯君集已走進廳堂:“魏丞相不在,難道此刻說話的是鬼嗎?”侯君集得意地看看魏徵,繼續道,“聽說你放了所有美女,還當衆宣佈終止選美事宜?”

魏徵知道侯君集不懷好意,於是沒好氣地說:“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如果當時我拒絕百姓,肯定會激起民怨。權衡之下,只好來個緩兵之計。”

侯君集好奇地問:“魏丞相可想好了,下一步該怎麼辦?”魏徵搖搖頭。侯君集幸災樂禍地說:“都說魏丞相是人才,這點小事難不倒您,皇上還等着您的《神州百美圖》呢!”說完,揚長而去。

幾天後,侯君集又來了。這回,他臉色凝重:“魏丞相,聽說您老是帶着一幫人往民間跑,意欲何爲啊?”魏徵說:“侯大人,選美大事我豈能忘記?到民間走走,只是散散心而已。”“3個月的期限馬上就到了,魏丞相,你還是把散心的事放放再說吧。”

《魏徵直言進諫》讀後感 篇五

讀《魏徵直言進諫》有感

暑假裏我借了一本《上下五千年》的書。這本書中介紹了我國遠古時期和中古時期的歷史。從書中我知道了《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神農勇嘗百草》、《大禹治水》……等歷史傳說和歷史故事。這麼多的故事,我都一一細讀體會。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無窮。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魏徵直言進諫》。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在公元626年,唐太宗派人徵兵。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徵兵。可是魏徵進諫說:“把湖水弄乾捉魚,雖能得到魚,但是到了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獸,也會捉到獸,但是到了明年就無獸可捉了。您的做法與這種做法有什麼兩樣呢?”唐太宗聽後恍然大悟地說:“我過去總認爲你固執、不通情達理,今天聽你計劃國家大事,才知道是我的錯。”於是就廢除了這個詔書。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爲唐太宗有勇於納諫的勇氣感到高興,他不愧是一代明君。

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魏徵爲了國家興亡,敢於直諫太宗的那種不屈不撓的英勇氣概;看到唐太宗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之力國政的身影;看到了唐朝的人們安居樂業,國家欣欣向榮……我們的國家不也如此嗎?全國人民爲了國家的利益,都在獻計獻策。國家總理李克強爲了人民的利益,不辭辛勞、嘔心瀝血地爲國家、爲人民工作。國家經濟繁榮了,科技發達了,國勢強盛了,綜合國力增強了…… 《魏徵直言進諫》讓我懂得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敢於直言進諫的勇氣。以後不管在學校裏,還是在社會中只要對班級、對同學、對人民有利的事,我們都要敢於進諫,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纔會永久不衰。

教師評語:

小作者由《魏徵直言進諫》中看到了魏徵直言進諫的勇氣,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態度。並聯想到了我國的人民爲了國家繁榮也在獻計獻策。全文文筆流暢,感受深刻。結尾點明文章中心,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個關心國家大事,熱愛祖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