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秋夕》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秋夕》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秋夕》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神州沉陸,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塞馬晨嘶,胡笳夕引,贏得頭如雪。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

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閫外何人,回首處、鐵騎千羣都滅。拜將臺欹,懷賢閣杳,空指衝冠發。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

譯文

我神州大地淪喪,試問誰會成爲范仲淹、韓琦式的人物來保家衛國。北望中原已失,連函谷關以西的大半土地也拋棄了。在邊塞,我清晨騎在嘶嗚的馬背上出營,晚上伴着胡笳聲宿營,所贏得的不過是滿頭的白髮。收復“三秦”,只有漢九年級傑再世了。

關中易守難攻,怎奈朝廷遠在萬里之外,又不肯發兵抗敵。主張和議的人誰還記得邊關的恥辱,諸路兵馬都幾乎被滅。拜將臺歪在一邊,懷賢閣不見蹤影,我怒髮衝冠又有什麼用。拍遍欄杆,只能獨自仰望天空中的明月。

註釋

酹(lèi)江月:詞牌名。又名《大江東去》《念奴嬌》《赤璧詞》《百字令》《壺中天》等。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體多見,正體爲雙調百字,上下闋皆十句四人韻。平韻正體惟改仄韻爲平韻。

興元:秦時名南鄭,爲漢中郡治所,在今天的陝西漢中市。

一範一韓:範指范仲淹,韓指韓琦。範韓二人曾主持陝西邊防,西夏敢騷擾。

長安:借指汴京,代表已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大地。

三秦:當年項羽入咸陽後,把關中分封給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爲三秦。

漢家三傑:指漢初名臣張良、蕭何、韓信。

百二山河:形容關中形勢險要,二人扼守,敵百人。

閫(kǔn)外:指朝廷之外,或指邊關。此指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浚合五路兵馬與金兀朮戰於富平(甘肅靈武),諸軍皆敗之事。

拜將臺:指劉邦拜韓信爲大將之臺,在陝西西部。

懷賢閣:是宋代爲追懷諸葛亮而建的閣,在陝西鳳翔東南。

賞析

本詞作於公元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秋。公元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胡世將任川陝宣撫副使,治兵於興元,積極抗金。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檜,力主和議,把淮河至大散關以北土地拱手讓人,此詞爲感時而發所作。

創作背景

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胡世將任川陝宣撫副使,與吳積極抗金,劉琦、岳飛、韓世忠等也在中原重擊金兵,抗金形勢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檜,力主和議,罷斥一批抗戰人士,把淮河至大散關以北土地拱手讓給敵人,本詞作於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計、和議誤國,滿腔憤懣,發之於詞。上片以眼看神州淪喪哪有范仲淹、韓琦式的英雄人物來保衛河山起句,極度憤慨溢於言詞。“北望”二句,北望長安不見,意爲中原已淪喪,連函谷關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語含譏諷,情極沉痛。“晨嘶”二句,寫自己清晨騎馬出營,傍晚伴着胡笳宿營,因爲訂了和議,結果任憑歲月流逝,閒白了頭髮,卻不見抗戰殺敵。“三秦”二句,宕開一筆,回顧歷史。收復陝西,在歷史上有過,那是漢九年級傑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復失地,關鍵在於實行抗戰政策和任用賢才。

下片緊承上片寫不能收復失地的原因。“試看”二句,關中形勢險要可以堅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議,不肯發兵。這裏,他把矛頭直接對準秦檜一幫賣國賊,進行譴責。憤怒地揭發了投降派的罪行。“閫外”二句,回顧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張浚合五路兵馬與金兀朮戰於富平(甘肅靈武),諸軍皆敗之事,但今天人們忘記恥辱,又談和議。“拜將”三句,“臺”,“閣杳”,寫這幾處歷史文物被破壞和被遺忘,表現了當時人們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記恥辱,糟蹋人才而侈談和議,這些現實都促使充滿愛國激情的作者激憤難當,但又無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長嘆。最後以“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作結。全詞充滿政治色彩,論事透徹,用典恰當;感情飽滿,激昂慷慨;風格沉鬱悲壯,灑脫豪放。

此詞爲感時而發所作,斥責和議之非,期待有抱負才能的報國之士實現恢復中原的大業。固它用東坡赤壁懷古韻,故此詞亦可稱“興元懷古”。全詞憂懷國事,着眼大局,感情飽滿,激昂慷慨;風格沉鬱悲壯,灑脫豪放。

不過東坡赤壁詞主要追思懷念周瑜,此詞則追懷與當地有關的好幾個歷史人物。

(一)“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項羽入關後分秦地爲三,後因稱關中爲三秦。漢家三傑,就是輔助劉邦奪取天下的張良、蕭何與韓信。劉邦於秦亡後被項羽封爲漢王,定都南鄭。後來他聽從蕭何建議,南鄭爲韓信築壇拜將。劉邦後來出關向東討伐項羽,並最終取勝,主要就是依靠了張良、蕭何、韓信。

(二)“拜將臺欹,懷賢閣杳。”懷賢閣是紀念三國時北伐至此的諸葛亮。這是因爲諸葛亮幾度北伐,即駐兵漢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後葬於漢中的定軍山。陸游《感舊》詩記南鄭兩個勝蹟,就是拜將壇與武侯廟。“慘淡遺壇側,蕭條古廟壖。”自注:“拜韓信壇至今猶存。沔陽有蜀後主所立武侯廟。”懷賢閣建於斜谷口,北宋時猶存。《蘇軾詩集》卷四有詩題曰:“是日至下馬磧,憩於北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谷,西臨五丈原,諸葛孔明所從出師也。”

(三)“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一範一韓,指的是北宋時駐守西北邊境的范仲淹與韓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與韓琦同爲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爲抵禦西夏、鞏固西北邊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範)仲淹與韓琦協謀,必欲收復靈夏橫山之地,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些歷史人物,有的成就大業,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邊陲。“神州沉陸”、北宋淪亡之後,面對“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的山河殘破的形勢,不能不令人臨風懷想古來於此爲國立功的上述先賢。這時作爲邊帥初到興元的胡世將懷古感時,以表達他希欽和追慕的先賢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陸”之後,緊接着“問誰是、一範一韓人物”,這麼寫實是深慨當代沒有這樣的人物。緊接着下面說“漢家三傑”已成“往事”,拜將臺與懷賢閣則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時無英雄”之慨。

當時張浚是個名望很高的主戰派領袖,主張“中興當自關、陝始”,自請宣撫川陝。可惜他志大才疏,對金兵作戰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揮的五路之兵四十萬人與金兵交戰合潰敗於富平(今屬陝西),至追此關、陝喪失不可復。胡世將上痛和議之非,近傷富平之敗,和則非計,戰則非能,撫今懷古之餘,內心更加感到自己責任重大,既憤且憂,自然“贏得頭如雪”了。以功業論,無疑胡世將還算不上什麼“中興名臣”。但此詞憂懷國事,着眼大局,不失閫外邊的氣度。“塞馬晨嘶,胡笳夕引”兩句,也很好體現了西北戰場特有的邊塞氣氛。篇末寫怒發上指,闌干拍遍,情懷激憤,這麼寫顯示內心憂憤既巨且深,再也無法平復了。

胡世將

胡世將(1085年—1142年),字承公。常州晉陵(今江蘇武進)人。樞密副使胡宿曾孫、浙西安撫使胡唐老之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臣。崇寧五年(1106年),胡世將登進士第,歷尚書右司員外朗、兵部侍郎等職。紹興八年(1138年),以樞密直學士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紹興十二年(1142年)病逝,年五十八,諡號“忠獻”,後改諡“忠烈”。有《胡忠獻集》六十卷,已佚。《全宋詩》、《全宋詞》、《陝西通志》等錄其詩詞。

《秋夕》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古詩簡介

《秋夕》是晚唐詩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描寫一名孤單的宮女,於七夕之夜,仰望天河兩側的牛郎織女,不時扇撲流螢,排遣心中寂寞。

換個心境體會,本詩描繪的卻是一幅“秋夕乘涼圖”,宮女的活潑輕快之情躍然紙上。蘅塘退士贊曰:“層層佈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畫。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翻譯/譯文

秋夜,精美的銀色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畫屏上添了幾分清冷之色,一位宮女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飛舞的螢火蟲。天階上的夜色清涼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見牽牛星正遠遠眺望着織女星。

註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天階:天庭上宮殿的臺階。

坐看:坐着朝天看。

牽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賞析/鑑賞

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淒涼的心境。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着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裏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着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着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裏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爲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爲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繫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着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着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爲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着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爲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爲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這首詩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悽。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秋夕》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秋夕

朝代:唐代

作者:竇鞏

原文:

護霜雲映月朦朧,烏鵲爭飛井上桐。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譯文

秋夜,精美的銀色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畫屏上添了幾分清冷之色;一位宮女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飛舞的螢火蟲。天階上的夜色,清涼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見牽牛星正遠遠眺望着織女星。

註釋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

⑶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⑷天階:天庭上宮殿的臺階。“天階”另一版本爲“天街”。

⑸臥看:臥着朝天看,“臥看”另一版本爲“坐看”。

鑑賞

此詩一作王建詩。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淒涼的心境。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着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裏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 本站…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着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着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裏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爲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爲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繫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着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着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爲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着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爲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爲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