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故事通用多篇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故事通用多篇

中華上下五千年故事集 篇一

張緒是南北朝時樑朝的一位名臣,一生清廉正派,沒做過報人利己的事,在朝臣中很有威望。偏偏他有個不肖之子。二十八九歲了,仍不肯讀書、不思進取,整日裏帶羣家丁城裏城外亂跑,吃喝玩樂,不務正事。

有一年張緒告假回鄉來探親,乘船而下,除夕傍晚行至家鄉的水面上。他仔立船頭,極目遠眺,陶醉在即將和父母、妻兒相見的喜悅之中。忽見岸邊有六七個人影,嬉笑着由遠而來;懶懶散散,不成體統。

到了近前,張緒發現領頭的正是自己的兒子張充。只見張充佩劍攜弓,左臂託着鷹,右手牽着狗,身後的家丁揹着捕獲的獵物;分明是剛剛打獵歸來。兒子雖然長得健壯俊美,卻是這等逍遙無志,張緒不禁火氣上升,立即差人大聲喝住張充。

張充見父親大人回來了,急忙讓人接過鷹牽過狗,拱手施禮。張緒怒道:“你個不孝逆子!看看像什麼樣子?一手託鷹,一手牽狗,一身兩役,完全被無聊瑣事累住了。你已不是幾歲頑童了,難道就這樣潦倒一生?”

張充聞言,羞愧萬分,顧不得是在江邊碎石之地,跪下來連連叩頭,沉重地說:“兒充知過,望父親大人且息雷霆之怒。兒今年29歲,明日適當春節,聖人云:‘三十而立’。兒定當發憤,不再……”張緒下船,扶起兒子,道:“望你好自爲之。”

張充被父親的一頓訓斥激醒了,此後攻讀不輟,學問大增,後來成才爲官,報效國家。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 篇二

酒的起源傳說

1、儀狄釀酒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釀酒

另一則傳說認爲釀酒始於杜康(亦爲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

3、釀酒始於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 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 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黃帝內經》一書實乃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證。

中華上下五千年故事章節 篇三

北魏的統治者是鮮卑族拓跋部人。在東晉初年,拓跋部還是我國東北的一個遊牧部落,後來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經濟制度。公元386年,鮮卑貴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後,任用了一批漢族士人當他的謀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崔浩。

崔浩在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立了很大功勞,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即位以後,他擔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權,還派了幾十名漢族士人,擔任各地郡守。這樣,他和鮮卑統治者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帶幾個文人編寫魏國的歷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這個要求,採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皇帝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只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兩個文人,偏偏別出心裁,勸崔浩把國史刻在石碑上,讓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聲望。

崔浩自以爲功大官高,沒有什麼顧慮,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費用,把國史刻在石碑上,還把石碑豎在郊外祭天壇前的大路兩旁。

國史裏記載的倒是史實,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還十分落後,有些事情在當時看來,是不體面的。過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紛紛議論起來。

北魏的鮮卑貴族認爲這一來丟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發,說崔浩一批人寫國史,是成心揭朝廷的醜事。

魏太武帝本來已經嫌崔浩太自作主張,一聽這件事,就發了火,命令把寫國史的人統統抓起來查辦。

參加編寫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師。太子得到這個消息,着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東宮(太子居住的宮),跟他說:“明天我陪你朝見皇上,如果皇上問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話,別的什麼也別說。”

高允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第二天就跟隨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見了太武帝,說:“高允這個人向來小心謹慎,而且地位比較低。國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請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進去,問他說:“國史都是崔浩寫的嗎?”

高允老老實實地回答說:“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個綱要。具體內容,都是我和別的著作郎寫的。”

太武帝轉過頭對太子說:“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還嚴重,怎麼能饒恕呢?”

太子又對魏太武帝說:“高允見了陛下,心裏害怕,就胡言亂語。我剛剛還問他來,他說是崔浩乾的。”

太武帝又問高允:“是這樣的嗎?”

高允說:“我犯了罪,怎麼還敢欺騙陛下。太子剛纔這樣說,不過是爲了想救我的命。其實太子並沒問過我,我也沒跟他說起過這些話。”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這樣忠厚直率,心裏也有點感動,對太子說:“高允死到臨頭,還不說假話,這確是難能可貴的。

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來審問。崔浩已經嚇得面無人色,什麼也答不上來。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詔書,把崔浩滿門抄斬。

高允回到官署,猶豫了半天,也沒有寫出半個字來。太武帝派人一再催問,高允說:“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進宮對太武帝說:“我不知道崔浩還犯了什麼罪。如果僅僅是爲了寫國史,觸犯朝廷,也不該判死罪。”

魏太武帝認爲高允太不識好歹,吆喝一聲,叫武士把他捆綁起來。後來太子再三懇求,太武帝氣消了,才把他放了。

事後,太子埋怨高允說:“一個人應該見機行事。我替你告饒,你怎麼反而去觸怒皇上。我想起這件事,真有點害怕。”

高允說:“崔浩做這件事私心重,是有錯誤的,但是,編寫歷史,記載帝王活動,朝政得失,這並沒有錯。再說,國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編寫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給他呢。殿下一我救心,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爲了活命說違背良心的話,我是不幹的。”

魏太武帝到底沒有饒過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幾家親戚滿門抄斬。但是由於高允的直諫,沒有株連到更多的人。據太武帝自己說:要不是高允,他還會殺幾千個人呢。

公元452年,魏太武帝被宦官殺死;過了一年,宋文帝的兒子劉駿即位,這就是宋孝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