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有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76W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有感【精品多篇】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篇一

在這五千年中,中華這片土地上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多少君王朝代的更替,每當一個朝代的更替,總會有一場戰爭,多少英雄兒女,血撒沙場,那把黃金做的龍椅,不知道有多少人爲失去生命,爲此而“浴血奮戰”,這金黃的椅子上有多少人的鮮血,又有多少人的冤魂。那君王的權力也都是用無數人民的軀體換來的,這不正是那句:成則王,敗則寇,弱肉強食的社會嗎?我很慶幸沒有生活在古代,沒有生活在那紅的封建社會制度下。

悠久的歷史,是我們偉大祖國的一大特色,而《中華上下五千年》就是講述了從盤古開天之後四千多年間的事情。書中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成百上千個故事,清晰明瞭的將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展現在了讀者眼前。在這段歷史中,我結識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有聰明過人的晏嬰,有敢作敢當的荊軻,有膽識有謀略的諸葛亮,有皮膚黝黑的盤古,還有文縐縐的孔夫子等等。

在這本書中,我也瞭解了許多歷史故事,例如商鞅變法強秦國、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陳勝和吳廣大澤鄉起義、劉邦與項羽、司馬遷與《史記》、官渡大戰、一代女皇武則天、民族英雄岳飛等等等等,很多很多,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人物的性格鮮明,看得我十分起勁,好像古代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似的。

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對它再是熟悉不過了吧!傳說堯舜時,黃河氾濫,洪水沖毀了房屋,淹沒了稻田,拔倒了大樹,捲走了人畜。叫老百姓們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於是,在舜主持的議事會上,人們一致選舉禹領導治水。禹不敢稍有一點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勢。終於,禹不負衆望,用了十三年的時間,終於把洪水馴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從這個說小也小,說大也不過分的故事來看,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禹的品德是怎樣一種的高尚,“三顧家門而不入”傳進千家萬戶的俗語。依次禹經過家門口,妻子剛生了兒子不到十天,鄰里鄉親的去看看兒子,可他此時卻倔得像頭牛,說現在治水剛開始,沒有工夫回去看。這是怎樣的一種對自己工作負責的態度啊!我們也說,禹回去看一眼也費不了他多少時間,自個兒的親生兒子親骨肉啊!可禹爲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寧願放棄去看兒子的機會,還要惜時如金的去治水,不辜負老百姓對他的期望。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學習了許多歷史故事,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還讓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這真是一本好書啊!我自從讀完這本書後,慢慢開始喜歡上了歷史,也關注一些歷史方面的知識。希望大家有空時也讀一讀,相信你讀完一定不後悔。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篇二

我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被裏面一篇篇小故事所吸引。一個個英雄豪傑,鮮明形象的活在人們心中,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故事是周瑜火燒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奪取荊州以後準備消滅劉備。劉備派諸葛亮聯合孫權共抗曹軍。赤壁之戰開始了,經過兩小時戰鬥曹軍疲憊不堪退至烏林。有人建議曹操把船隻用鐵鏈連起來。周瑜知道後派黃蓋用柴草裝滿戰船,再用黃油灌注,慌稱投降,離曹營兩裏時,一起點火。把曹操軍隊燒得四處逃竄,曹操敗後回到了北方。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覺得周瑜很聰明,知道用風力、風向、易燃的東西和掌握北方人不識水性等特點,採取火攻的辦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勝利。而作爲曹操卻掉以輕心,以爲自己人多,對方打不過自己,是真的來投降。被兵力少自己的聯軍打敗。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輕心,同時面對困難,要勇於思考,運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特別是在以後的學習中會遇到更多的難題,我都不會放棄。更讓我體會到那就是在遇到重大事件時,一定要依靠集體的力量,不能只爲個人利益着想,只有衆人合作,發揮集體的智慧,每個人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篇三

《中華上下五千年》講的是五千年來中國的改革與變遷,這條東方巨龍輝煌的事蹟。中華人民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屹立於東方,我國的成就曾不只一次讓其他國家大吃一驚。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禮貌燦爛。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華民國,世事蒼桑,歷盡了數不盡的悲涼與歡喜。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從輝煌的古代禮貌到水深火熱的近代磨難,從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到意氣風發的跨世紀,中國歷史曲折而厚重。應對風雲變幻的世界和迅速發展的社會,僅有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此刻,創造未來;僅有借鑑歷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充實人生;僅有反思歷史,才能更好地認清方向,造福社會。中華民族的發展源遠流長,本書穿越時空,沿着歷史軌跡,重溫令人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結交家喻戶曉的偉大人物!從上古到近現代,經歷無數朝代更替,也印證了那句古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是,這樣的分分合合的根源是什麼呢?其次是關於歷代的愛國英雄,許多人爲國賣命,到最終總是得不到好的收場,也印證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的現象。可讓我最好奇的是,是什麼動機,能夠讓他們如此的忍辱負重、出生入死?——我的理解是,歷代偉人對於傳承十分的重視,人死了能留下什麼給後代,這是一個問題。或者說,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是贊同歌頌能爲團體創造最大利益的人吧,即團體利益最大化。這也是一種人生觀起來。

當我讀到夸父逐日,感覺到夸父那種恆心,那種毅力,那種胸懷深深地打動了我;當我讀到蘇武牧時,雙又想到他真偉大,有着無比的愛國心,足以讓每一位炎黃子孫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當我讀到之後喪權辱條約的簽訂時,更不由覺得心寒,中國如此任欺凌,心中不由感慨萬萬千……

中華漫漫五千年創造了無數世界之最和令人嘆爲觀之的奇蹟。在外太空僅能見的兩大工程之一萬里長城,世界上最早最全的醫藥書《本草綱目》,還有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那都是凝聚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與智慧的結晶啊!古人云:以史爲鏡,能夠知興替。讓我們一齊來看中國的歷史,看那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是面鏡子,上頭映的是成功和失敗,榮譽與恥辱。我心潮澎湃:“今日我以祖國爲榮,明天祖國會這我而自豪,我今後必須要努力學習”!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篇四

如果我們瀏覽一下我們的歷史,就會發現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與奸臣,也正是這些臣子,左右了一個王朝的興衰,那麼究竟什麼是忠臣?什麼是奸臣?我覺得其定義只能是相對的定論,只能是對應某個朝代來說,一般說不爲私利,一心爲國的我們稱他是忠臣,而一心爲己,不顧江山社稷的我們稱他爲奸臣。比如說鄭成功的後代,在清朝滅明初期,鄭氏後人佔據臺灣依然是稱自己是明朝的子民,與清朝對立,這對於明朝來說鄭氏後人是忠臣,而對於清朝來說那?不能說是奸臣,至少也是叛匪。所以說,忠臣也是相對的。

按正常的理解,忠臣是爲國的,應該名利雙收,奸臣是敗國的,應該身敗名裂,可歷史證明,現實並不一定是這樣,這又是爲什麼那?我個人認爲,這要從忠臣與奸臣各自的特點說起:

忠臣易得罪人。忠臣往往都是一心爲國,說話梗直,而在人際關係上則不擅長,這樣就容易使他得罪人。唐朝的魏徵給皇上提意見,不分任何場合,從不給皇帝留面子,常常讓皇帝下不來臺,當然唐太宗算是很寬厚的了,換成別人恐怕就不好說了。宋朝的岳飛精忠報國,可他在對宋高宗說話時,也不太講君臣之理,另外,他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只是知道收復山河,迎二帝還朝,其實皇帝根本就不想讓二帝回來,否則他的皇帝怎麼做?只是皇帝不能把這話說明了而已。漢朝的御史大夫曹錯也是一心爲國,建議皇帝削藩,其實這是對國家很有意義的事。可被削的那些人能放過他嗎?弄的家個藩王紛紛造反,皇帝明明知道曹錯是對的,可是沒辦法,爲使國家穩定,還是殺了曹錯。清朝的恭親王奕對於慈喜來說可謂是忠心耿耿,並有救命之恩,可就是有點不顧及君臣之理(叔嫂),有時還頂撞慈喜,最後還是被慈喜免職。說忠臣容易得罪人還有一點,就是忠臣有功勞時,容易遭人嫉妒,這樣也造成了忠臣樹敵太多的後果。反過來我們再說說奸臣,奸臣一般都很會察言觀色,不輕易得罪人,而且很會來事,只要是對自己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你說雞蛋是方的都行。

忠臣爲國,奸臣爲己。二者的出發點就不一樣,忠臣爲國家的事情考慮的多,對自己考慮的就少了。而奸臣爲自己考慮的多,爲國家考慮的就少了。這也符合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這樣一來,忠臣就很容易遭別人的暗算,而奸臣就知道時刻保護自己。秦朝的趙高在秦始皇剛死時,馬上就感到如果扶蘇將來當皇帝,自己就不再受重視了,於是,他強迫當時的丞相李斯假傳聖旨,逼死扶蘇,讓秦二世胡亥登基,他還怕當時的大將蒙恬、蒙毅不服,也把他們迫害至死,可以說,趙高想的都是自己,他明明知道殺了蒙甜、蒙義對國家不利,可他還要這樣做,接着又把知道內情的丞相李斯處死,結果秦朝軍界、政界都沒有了領頭人,秦朝也就很快滅亡了。類似的例子歷史上很多,象春秋時期的吳國宰相伯丕收受越國的賄賂,就替越國說話,不殺勾踐,最後也是亡國。宋朝的秦燴怕岳飛收復失地功勞蓋過自己,就鼓動皇帝招回岳飛並害死。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忠臣很少爲自己去想,所以很容易遭人暗算,而奸臣則只要是自己得到好處,不惜國家、他人的一切代價,爲此,奸臣的自保能力遠比忠臣強。

忠臣、奸臣都有本事。忠臣的本事主要表現在辦“事”上,奸臣的本事主要表現在辦“人”上,二者之間正好處在兩個極端,但不管是擺弄事還是擺弄人,這都是一種本事。

忠臣不好控制,奸臣好控制。忠臣只知道報效國家,堅持己見,你給他任何個人方面的好處他都不願意接納,而奸臣正好相反,你給他點好處他就聽你的,就象狗一樣,一個肉包子就能讓它掉過頭來。對於皇帝來說,忠臣不某私利、不好控制是最可怕的,所以歷史上一個開國皇帝立國後都要殺一批忠於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怕的就是自己將來控制不了他們,同時這也是忠臣惹火燒身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些聰明的忠臣就在這方面做點文章,以保全自己。漢初的丞相蕭何,功勞最大,可他怕劉邦懷疑自己,在晚年,就故意做了一些貪污、受賄方面的錯事,讓皇帝感覺到蕭何這個人也沒有什麼大的理想了,所以,蕭何算是少有的善始善終的忠臣。秦國的大將王剪,在出兵滅楚時,故意一會向秦王(當時贏政還沒稱帝)要塊地,一會向秦王要個封號,一會再讓秦王給孩子安排個職位等,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讓秦王放心,他不會謀反,只是想多享受點。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皇帝怕什麼?他怕的就是手下的臣子功高蓋主、怕的就是手下人謀反,而王剪和蕭何恰恰明白這些,特意作出一些小人做法,讓皇帝感覺他們也是貪圖享樂之人,沒有野心,從而保全自己,這在古代的忠臣當中是很少見的。

那麼皇帝是如何對待忠臣和姦臣的那?要我說就是兩個字:“牽制”,既讓忠臣和姦臣相互制約,同時,自己也可以從中牽制忠臣和姦臣,使忠臣和姦臣都要依靠自己,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其實,歷史上有的皇帝是被奸臣矇騙了,有的皇帝則是裝糊塗,是在利用忠臣和姦臣,設想一下,如果手下的臣子都一條心的話,皇帝還能控制的了手下人嗎?所以,一個聰明的皇帝往往讓手下人相互制約,自己從中漁利。如漢景帝殺曹錯、宋高宗殺岳飛等這都是皇帝知道是怎麼回事,是故意殺的。崇禎殺袁崇煥、吳王夫差逼死伍子胥確實是屬於皇帝自身的糊塗。

歷史是什麼?要我說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通過這面鏡子來看看我們今天的一切,我感覺,我們周圍的人當中,就有君子,有小人,而君子就象前面提到的忠臣,小人就象奸臣,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君子實在,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你和他個人有點什麼衝突他不會在意,而小人把心思都放在整人上,你得罪他他能放過你嗎?小人儘管如此,可他卻很能拉攏一些人,很會和領導處關係,所以他也很吃的開。小人也象奸臣一樣,對什麼事都沒有自己的原則,只要是對自己沒有影響的,你說什麼是什麼,從不和你犟嘴,如果你讓小人來評論一件事的對錯,他不會根據自己的看法來評論,而是要看怎麼評論對自己有利,要看看自己站在誰的一面有利,就說誰的對,所以我們可能也會發現,越是會來事兒的人,越沒有自己的觀點,越不和人頂嘴,特別是對自己的上司,或許這也是他們從歷史上得到的啓迪吧。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篇五

大家都會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人說書是美味的果汁。書是芬香的花朵,書是美味的水果,這是一種享受。如同書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充滿智慧的門。像一盞燈照亮我們前方的黑暗,引領我們的成功。還有些散文,名人傳記,科幻小說,這些書裏充滿讓人喜愛的東西。我喜歡的是我們悠久的歷史《中華上下5000年》。

它記錄了中華5000年的文明。翻閱它就像打開了一幅幅優美的畫卷。用着質樸的語言講述着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們在這裏認識歷史人物。讓一些人物有着更深刻的印象。

他帶領着我走進古代。屈原的愛國情懷讓我振奮。在楚國滅亡之時他縱身入江讓我體會到了屈原對祖國的熱愛。聰明的藺相如不畏危險。出使到秦國,去用自己的智慧奪回了和氏璧,最後,緩解了將相之間的關係。讓我爲他稱讚。秦始皇統一六國,讓我敬佩。但是他的統治,讓百姓憤恨。一代女皇武則天讓國家繁榮昌盛!讓我驚歎不已在虎門銷煙時林則徐讓人們讚歎。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是新的歷史篇章。

《中華上下5000年》他讓我們重溫歷史讓我們在對歷史模糊時,可以讓你一下明白也是讓我們對歷史的尊重。也讓我們不忘記我們的歷史,它會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的輝煌。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篇六

《中華上下五千年》從遠古時代一直講到了清朝衰落,中間有無數的精彩,大禹治水,鴻門宴,杯酒釋兵權

我最喜歡的是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用一次酒宴掌握了禁軍兵權。

過程是這樣的:周世宗帶着趙匡胤四處征戰,通過不懈的努力收復了北方的大片失地,但是959年的時候僅僅在位6年的周世宗死了,緊接着,趙匡胤960年的時候發動陳橋兵變,上位成爲了宋太祖,一天他和宰相在一起時,忽然想起唐末之後的五六十年裏,已經先後經歷了五個朝代,皇帝也換了不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忠誠的宰相趙普告訴宋太祖:“陛下,原因並不複雜。天下混亂,無非是朝廷給將領們的權力太大,讓他們有機會擁兵自重,臣子強,天子弱,他們自然不聽號令。如果能將軍權全部由朝廷掌管,天下自然太平。”

宋太祖聽了連連點頭覺得很有道理,於是961年就辦了一場酒宴,把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三位掌管禁軍將軍請來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宋太祖突然連聲嘆氣起來,說道:“當年多虧諸位愛將鼎力相助,朕才當了皇帝。可是自從朕登上皇位以來,從來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還不如當臣子快樂。”三位將軍問宋太祖爲什麼會這麼說,宋太祖將原因說出來,三位將軍慌忙跪倒在地,說願意將兵權交給朝廷自己回家買田置地,安安穩穩過日子。之後在朝廷上,三位將軍和宋太祖演了一場戲,兵權就到了朝廷手裏。

之後,宋朝慢慢安穩起來,也沒有發生之前的樣子了。我認爲宋太祖很幸運,征戰時有三位武將,在位時,有宰相出謀劃策。

我第二喜歡的是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故事起因是這樣的: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大唐之後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將長子李建成立爲太子,但是三人中,數李世民功勞大、威望也最高。李世民不僅戰功赫赫、有勇有謀,還籠絡了一批文武將。但是因爲立嫡以長的原因,所以一直和李建成搶奪皇位,終於有一天,趁着上早朝,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殺死了太子和次子,並且逼着唐高祖宣佈了立自己爲太子,之前兩人的工作由自己全盤接手。我認爲古代的政策一點也不好,明明李世民功勞最大,卻立李建成,打仗贏了還要因爲各個將領在仗中的貢獻,來分配獎勵,但到了皇位就變了。所以古代的政策也不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