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原文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出自哪裏新版多篇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原文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出自哪裏新版多篇

作者簡介 篇一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人。戰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聖”之稱。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爲“孔孟”。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爲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爲《孟子》七篇。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爲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並稱爲“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爲:《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爲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爲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遊說之辭。一般爲後人所接受的解釋爲,原文中先列舉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層,然後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練方面,最後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發憤圖強的濃厚悲劇意識。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爲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爲“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爲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爲“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爲“亞聖公”,以後就稱爲“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裏的章句,如“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參考翻譯 篇二

(語文版)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瓦匠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中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用這些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犯錯誤時)在內心受到困擾,思慮阻塞以後才能奮起[或有所作爲];憔悴枯槁之色表現到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然後才被人瞭解。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像這樣的)國家經常會滅亡,因此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另一版本)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贖回。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之苦,使他備受窮困之苦,讓他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強起來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鬱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瞭解。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勢力相當的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滅亡。由此可以知道,因有憂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樂卻足以而使人敗亡。”

(考試要求版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在田間被任用,傅說在泥瓦匠中被選拔,膠鬲在販賣魚鹽的商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出來並得到任用,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裏被選拔。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使他受到貧困,使他做事不順利。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沒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之後才能改正。內心被困擾,思慮被堵塞,然後有所作爲。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或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禍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之後才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發展,而在安逸享樂中則會萎靡死亡。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原文 篇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原文鑑賞 篇四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這樣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這是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鍊,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鍊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裏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宋儒張載在其名篇《西銘》中也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

富貴福澤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願望。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願接受的。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是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機會。人們都希望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人們不願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於成”,幫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體現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鬥中前進。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鍊自己,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着這種精神。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況下,發奮著述,完成了不朽鉅著《史記》。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奮作出的業績。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己,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

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鍊的精神,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受艱難困苦的磨鍊,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譯文及註釋 篇五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在田間被任用,傅說在泥瓦匠中被選拔,膠鬲在販賣魚鹽的商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出來並得到任用,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裏被選拔。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使他受到貧困,使他做事不順利。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沒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之後才能改正。內心被困擾,思慮被堵塞,然後有所作爲。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或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禍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之後才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發展,而在安逸享樂中則會萎靡死亡。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原文註釋:

(1)任:責任,使命。

(2)是:這樣的。

(3)也:語氣助詞,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頓,後半句將加以申說。

(4)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5)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體)勞累。

(6)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

(7)空乏:資財缺乏。這裏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8)行拂亂其所爲:使他做事不順。行,指每一行爲,每做一件事。拂,違背。亂,擾亂。其所爲,指其所做的事。

(9)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動,驚動,震撼。忍,堅韌。

(10)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備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備的能力。曾益:增加。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出自哪裏 篇六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出自於《孟子·告子》下第十五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