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二十四節氣立夏的活動及由來(精品多篇)

二十四節氣立夏的活動及由來(精品多篇)

立夏的來歷 篇一

立夏,是一個反映季節變化的節令,立是開始,夏是季節,按照傳統認識,這是當年夏季的開始日。一般在公曆5月5日或6日。

立夏當天,太陽運行到黃經45度,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爲古尺四寸三尺六分,相當於今天的1.108米。夜晚觀測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巳的位置,也就是東南方向,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曆四月,又叫巳月、初夏、槐夏、孟夏。

按照氣候學的標準,5天平均氣溫達到22℃纔算夏季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立夏時節的候溫同氣候學標準大致接近,而這一地區正是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由此看來,二十四節氣把立夏節這天作爲夏季的開始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立夏分爲三候。“初候螻蟈鳴”,螻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種。這時節蛙類動物開始在田間、塘畔鳴叫覓食了。“二候蚯蚓出”,由於地下溫度持續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鮮空氣了。“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這時已開始長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鄭一縣誌》載:“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謂之進鮮”。從這三候的描述中我們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

爲什麼立夏分爲三候 篇二

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人將一年四季分爲了24個節氣,通常一個節氣持續半個月之久。聰明的古人爲了將對氣候的探索分析更爲細緻,又提出了三候的說法。因此立夏三候是指立夏節氣這段時期內,將氣候與大自然現象細化的三個階段。

三候,既應用於中醫,表示浮、中、沉三種脈象,又應用於氣象,用來表示節氣。中國將“五天”稱爲“一候”,“三候”爲一個節氣,所以一個節氣又被稱爲“三候”。故此,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爲七十二候。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將每個節氣的“三候”根據當時的氣候特徵和一些特殊現象有分別起了名字,用來簡潔明瞭的表示當時的天氣等特點。

立夏民間風俗有哪些 篇三

1、古代皇帝立夏賜冰

跟據《歲時佳節記趣》一書中的記載,先秦的時候各代帝王在立夏的這一天,都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區舉行迎夏的儀式。彼時,君臣一律身着硃色的禮服,佩帶硃色的玉飾,乘坐赤色的馬匹和硃紅色的車子,連車子的旗幟也是硃紅色的。這種紅色基調的迎夏儀式,強烈表達了古人當時渴求五穀豐收的美好願望。

後來,隨着歲時的演進,古人立夏習俗逐漸發生了變化。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有這樣的記載:“立夏日啓冰,賜文武大臣。”可見在明代的時候,一到立夏的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塊,切割分開,由皇帝賞賜給各級的官員。其實,皇帝立夏賜冰,並非起於明代,據考證,兩宋時期皇帝立夏賜冰給羣臣就已經成爲一項慣例和習俗了。

而在民間,古代百姓人家立夏日雖不能得冰,但是在這一天他們有喝冰飲的'傳統習俗。還是《帝京景物略》載雲:“立夏日啓冰……編氓(指老百姓)得賣買,手二銅盞疊之,其生磕,曰‘冰盞’。”

清人讓廉的《春明歲時瑣記》也有記載道:“(立夏日)市中敲銅盞賣梅湯者,與賣西瓜者鏗聒遠近。”據考證,上面所說的“銅盞”,實際上就是盛冰鎮飲料的木桶。“銅盞”一般都是黑漆銅箍,桶蓋上有一根銅製的月牙幌子,不僅僅表示這酸梅湯是在夜裏製成,還表示着這是招徠顧客的標誌。

2、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也有秤人的習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人們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3、喝粥

根據當地史料的記載,我國古代的時候每年“立夏”節氣,民間形成了吃粥、掛蛋等習俗。民間傳說立夏這天喝立夏粥可保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

4、吃立夏飯

立夏的這一天,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要變着花樣吃各種飯,烏米飯、豌豆糯米飯……主料都是最平常的米飯,但因爲加進了各種時令的料,就會變化出不同的顏色。

5、嘗新

很多地方有“立夏嚐鮮”的傳統習俗,人們品嚐時令的食物,以此來祈求健康吉祥。

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篇四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

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爲夏季的標準,立夏前後,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餘的地區氣溫爲20℃左右,還處於“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

立夏的含義釋義及解釋 篇五

立,建始也;夏,假也,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在天文學上,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立夏養生文化 篇六

進入初夏時節,人們的新陳代謝加快,心腦血液供給不足,常使人煩躁不安,倦怠懶散。此外,夏天氣溫高,能量消耗大,營養物質隨汗液流失多,體質虛弱者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如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感染疾病,損害健康。

立夏保健與健康的關係極爲密切,因此,從初夏開始,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及時補充營養物質,採取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以便更好的度過夏天。

立夏時節注意預防菌痢,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除與蒼蠅繁殖活動有關外,還與夏季氣候適宜痢疾桿菌繁殖、天熱AT門喜歡吃生冷食品引起腸胃功能紊亂有關。要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潔瓜果,不吃腐敗變質或不新鮮的食物,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初夏易發口瘡和紅眼病。初夏時節氣候乾燥,人易上火,所以口瘡患者在這一時節會陡然增多。發生口瘡的誘因除了乾燥的氣候,焦慮、緊張、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攝入不足也很有關係。症狀嚴重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毛用局部燒灼、塗抹口瘡藥膜和服用維生素B2等方法進行治療。

此外,初夏還要注意預防流行紅眼病。此病潛伏期短,受感染後24小時內發病,自覺雙眼劇烈疼痛,畏光流淚,有異物感。得了紅眼病,一要防止傳染,二要及時治療。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胃腸道問題,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入夏後人體胃口自然變差,消化功能本來就隨天氣受影響;另一方面,由於人們貪涼嗜好冰寒的食物,刺激腸胃,使胃受到強烈的低溫刺激後,血管驟然收縮,血流量減少,從而影響胃腸道消化液的分泌,導致生理功能失調。很多老人、兒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就往往在夏季出現腹部疼痛、胃炎等情況。

從養生方式來說,在夏季養護脾胃,能多進稀食,吃粥喝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此外,新鮮蔬菜水果能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水和無機鹽。

在食物中,清熱利溼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烏梅、草墓、西紅柿、黃瓜、綠豆等,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而從冰箱裏取出來的食物,不要急着吃,應在常溫下放一會兒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應少吃或不吃。

初夏天氣都比較乾燥,人體每天的進水量應達到2000-2400毫升。由於早上人體血液濃度非常高,容易形成血栓,所以早上起牀後第一件事就應該喝一杯水。一天水分的補充和保持也是很重要的,保持體內足夠的水分可以清洗腸道,預防上火。

不宜用飲料代替水,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及電解質,這些物質會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慾。

夏季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疲勞。因此,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對於促進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爲了保證充足的睡眠,首先應做到起居有律;其次應注意臥室通風、涼爽;第三要保持平靜的心境,力求“心靜自然涼”;第四要有適當的午睡時間,夏季午睡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有利於下午的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有力措施。

隨着氣溫的上升,人們外出歸來往往喜歡衝冷水澡。由於人體在陽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熱量,冷水澡會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熱量不能散發而滯留體內,引起高熱,還會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供血不足,頭暈目眩,重則還可引起休克。因此,的辦法是讓自己出汗,帶走身上大量的熱,然後再洗澡。

飲食要清淡,但也不能拒絕葷菜。由於夏季人的胃酸分泌減少,加之飲水較多,沖淡胃酸,導致機體消化功能較弱,故飲食應清淡一些。應多吃營養豐富、氣味清淡之品,忌食油膩、煎炸及熱性的食物。但可適當攝A-一些瘦肉、蛋、奶、魚以及豆製品,關鍵是在烹調時多用清蒸、涼拌等方法,不要做得過於油膩。

中醫認爲,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因此,營養學家建議,夏季經常吃些苦菜、苦瓜等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夏天常食苦瓜湯或苦瓜菜餚,能調和脾胃,清除疲勞,醒腦提神,對中暑、胃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苦菜也是一味藥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涼解毒、消毒排膿、去瘀止痛、防治胃腸炎等功能。食用苦菜時,將它的根、葉洗淨,可拌可炒可做湯,味道苦中帶香,是解暑開胃的佳餚,而且對腸炎、痢疾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夏季出汗較多,不妨喝點帶苦味的飲料,啤酒、綠茶、苦丁茶等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