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優選15篇)

【導語】

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優選15篇)

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優選15篇) 由本站會員“175552284”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2: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3: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4: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5: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6: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7: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8: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9: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10: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11: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12: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13: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14: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篇15: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正文】

篇1: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自我事自我做

觀察目的:

凡是幼兒自我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我想,凡是幼兒自我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我做,教師要"鼓勵幼兒去發現他自我的世界"。

觀察實錄一

晨檢時,伊政融的媽媽拖着伊政融的手,一邊說一邊往教室這邊拉,我忙迎上去問:"今日怎樣了,怎樣讓媽媽拉着走呢?"伊政融的媽媽說:"教師,伊政融不想穿這件上衣,說不會解釦子,中午睡覺時脫不下衣服。我告訴他教師會給你脫衣服,他還說不穿。教師,中午你給伊政融吧衣服脫了。"看到伊政融媽媽祈求的目光,我努力的點點頭。

觀察實錄二

在蓋大樓時,伊政融一會抱積木、一會幫小朋友搭最高的樓頂,忙得不亦樂乎。在巡視中,我發現伊政融小朋友滿臉的汗,就說:"伊政融,把外衣脫掉吧,看你忙得滿臉的汗珠。"過了一會,我看到伊政融還在埋頭忙着什麼,走過去一看,伊政融解不開衣服上的鈕釦。

觀察實錄三

有一天在區角活動時,孩子們像往常一樣自由的選擇自我喜歡的區角。紀瓔函拉着伊政融的手說:"我們去布藝操作區玩好嗎?"伊政融搖搖頭說:"我不會扣釦子,我纔不去呢!我要去蓋大樓!"紀瓔函說:"走吧,我教你!"伊政融使勁的搖搖頭走開了。

分析及實施措施:

一、分析幼兒,從幼兒自身找原因。

伊政融是一位很大氣的小男孩,喜歡蹦蹦跳跳,不喜歡安靜。在操作區練習時,他扣幾下釦子,如果扣不上,撒手就轉到其他的區域活動。最終直接不去布藝操作區活動了。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經過電話、網絡的溝通得知伊政融從小是奶奶帶大的,在家裏很乖巧,奶奶照顧的細緻入微,伊政融還沒說話,奶奶就把一切都做好了。晚上的個人清洗工作,早上穿衣清洗都是奶奶一手代勞。長輩包辦代替太多,走進了愛的誤區,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權利!

三、家園牽手、解決問題

邀請伊政融的媽媽來園,經過仔細的交流分析,家長表示,必須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凡是孩子自我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我做,凡是孩子自我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我去想,教師和家長鼓勵孩子去發現他自我的世界。讓孩子在探索、實踐,中感知五彩的生活。讓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健康全面發展。

"嚴是愛,鬆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這句流傳久遠的話充滿鵝哲理。本應由孩子做的事父母、長輩做了,看似愛,實是害。此刻的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現象就是父母、長輩寵愛結出的果子。讓孩子在實踐中磨鍊,在挫折中成長,看似難爲孩子,實際是爲了孩子!因爲僅有這樣,他們才能學會生活!

篇2: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一個不愛午睡的孩子

觀察時光:每次午睡時光

觀察記錄:第一次與丙小朋友接觸,你肯定會覺得她是個特文靜的小女孩,可從平時的觀察與瞭解中發現她十分的活潑、調皮,精神勁特足。就拿每一天的午睡來說吧,她總是那個唯一睡不着的孩子。針對這種狀況,我對她做了如下觀察:

觀察1:幼兒已經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兒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還是不斷地聽到有誰在小聲地哼唱。這是誰呢?循着聲音尋過去,原先還丙小朋沒睡着。

觀察2:幼兒午睡不久就發出均勻的呼吸聲,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夢鄉中,這時我忽然聽到誰在睡夢中的哭聲,之後就聽到帶着哭腔的告狀聲:"丙小朋掐我!"原先又是丙小朋在睡不着的時候惹事了。

觀察分析:

丙小朋從小就沒有午睡習慣,在幼兒園裏時光長了還好,但如果放假回來,便會有很長一段時光睡不着。和她家長聯繫,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從來不午睡,家長也忙,懶得哄她睡午覺,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她不愛午睡的習慣。

教育策略:

1、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促進其構成良好睡眠習慣。[由本站網友投稿]

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壞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能改得掉的。對此,在教育丙小朋時我沒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壞習慣,而是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她開始睡不着,我就坐在她旁邊,有時拍拍她,有時給她講一首小故事,幫忙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會兒了,但不一會兒就會醒,醒來以後就在牀上翻來翻去,我就讓她起來做一些安靜地遊戲,如看書、做手工等。不讓她覺得睡覺是一件苦惱的事。等過了一段時光我發現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時光也長了。

2、家園配合,共同培養其良好午睡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園配合是教育幼兒最好的渠道。如果單在幼兒園午睡,而星期天及節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話,那她永遠無法構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爲此,我和家長聯繫,要求家長和幼兒園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養成午睡習慣,這樣不間斷地進行培養、教育,也就慢慢到達了預期的目的。

篇3: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後面還有多篇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承認錯誤

觀察實錄:

植物角上擺着很多小朋友種植的植物。這天,程思博跪在小椅子上觀看,他順手拽了一根豆芽,看我沒看他,把豆芽塞進垃圾桶裏,又拽了幾根又塞進垃圾桶裏,被小朋友發現告訴了我。但他還說:"教師,不是我,我沒拽。"

吃飯時,程思博把不愛吃的菜放在蜀寧小朋友的碗裏,偏偏蜀寧就是不讓放。這樣,倆個人你拿給我,我拿給你,當我看他倆時,程思博搶先說:"蜀寧往我碗裏放菜。"而蜀寧也不甘示弱說:"是程思博先放到我碗裏的。"我說:"教師也看見了,是程思博先放到蜀寧的碗裏的。"

程思博還堅持說不是他先放的

觀察分析:

究竟什麼原因引起他不願承認自我的錯誤,甚至爲了遮掩自我的錯誤到了撒謊的地步。離園時我與他媽媽進行了交談,從他媽媽那裏瞭解到,他從小在他爸爸、媽媽身邊長大,但由於爸爸、媽媽工作忙,每一天有年邁的奶奶帶着。他從小調皮、愛動、腦子轉的快。出去玩到處亂跑,奶奶攆不上他,怕他摔倒,就經常嚇唬他說:"你再跑讓收破爛的給你收走了。"有一天,他跑遠了,看不見奶奶了就大聲哭起來,正好來了一個騎三輪車的叔叔說要把他送回去,他以爲是收破爛的要把他帶走,嚇得使勁的大哭,晚上睡覺時在夢中還大聲得哭。從那以後他就異常的膽小,不敢自我在屋裏玩,不敢做危險地事,處處都十分細心。經常纏着大人陪他玩,在家裏又十分調皮,經常犯點小錯誤,爸爸經常批評他,爲了逃避批評,由於他的聰明,經常會找一些理由爲自我辯解,但由於爸爸、媽媽工作忙沒時間聽他辯解,有時他能逃避錯誤。

教育策略與效果:

1、爲他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當孩子犯錯誤時,不在團體面前揭露他,單獨和他談談。一方面表示對他錯誤的理解,提出遇到這樣的事情的解決辦法。另一方面引導他換位思考,讓他明白他的行爲會給別人帶來不歡樂。讓他明白出了問題應當自我承擔,不能賴在別人身上。

2、培養勇敢的精神,經常講一些有關勇敢的故事。善於觀察,當他遇到困難時,能得到及時地幫忙,鼓勵他去戰勝困難。

對他多進行膽量方面的訓練。比如:在感覺統合訓練中,加大大梯的訓練量,逐漸鍛鍊他的膽量。

3、給母親般的關愛。讓他覺得教師也想媽媽一樣關心她,使它具有安全感,減少他心中的壓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話願意與教師交流,。相信教師。教師有時應接納、理解他的一些行爲。

經過多方面的教育,此刻程思博的膽子大了一些,有時對自我的錯誤也能勇敢的承認。相信經過家園的配合,程思博必須會成爲一個勇敢的孩子。

篇4: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上廁所

小班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萌發時期,往往會以自我爲中心。有的幼兒霸佔心理很重,認爲什麼都是我的,不會謙讓;有的幼兒較膽怯,羞於交往,害怕對方拒絕自我,但其內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說笑遊戲的;有的幼兒缺乏起碼的禮貌知識,在活動中撞倒了對方或踩痛了對方連一句"對不起"部不說。所以,幫忙小班幼兒在生活小事中構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對其自我人格的建構和社會性發展具有深遠的好處。

片斷一:小朋友上廁所

一次活動後休息時,孩子們有的喝水,有的上廁所。這時,廁所裏傳來了爭執的聲音:"這是我第一個搶到的!教師,他推我!"

"不行,我就要第一個!"

"哇!"哭聲……

原先,小朋友一齊擁到廁所裏,由於人多廁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廁。可天天就是不願等,一進去就要搶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樂意了,他就動起了武力…··像這樣的事情幾乎每一天都上演好幾次。

小班幼兒剛剛從家庭中走出來,他們的獨佔心理比較明顯。在他們的意識中,"我搶到的就是我的。""我搶不到就打你、咬你。"所以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常常發生衝突。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想透過廁所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幫忙幼兒獲得用心的自我意識。

我們明白幼兒模仿力極強,個性是小班幼兒,他們能透過模仿去學習攻擊性行爲,同樣也能夠透過模仿去學會謙讓、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爲。故事《小螞蟻搬豆》中井然有序、團結合作的小螞蟻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給幼兒樹立了好榜樣。於是我們把可愛的小螞蟻畫下來,一個一個排好隊貼在廁所的牆面上,並且高度和幼兒的視線一般齊。這樣,他們上廁所時,看到排着隊的小螞蟻,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隊等待入廁。在等待的過程中,還能夠數數小螞蟻,複述故事中的情節:小螞蟻排好隊,一個跟着一個,很快就把豆豆運到了家裏…··"漸漸地,我們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時都要向幼兒嘮叨一句:"上廁所時要排好隊,不要爭搶。"耳邊經常聽到的是:"教師,我排好隊了。教師,我讓東東第一個小便。"……

片斷二:小腳印讓我們變勇敢

小班幼兒初人園時,由於從家庭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靠成人的照顧,不安全感就產生了,尤其是懼怕幼兒園廁所裏的蹲坑。有的幼兒一天尿溼褲子好幾回;有的幼兒上幼兒園幾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乾燥;有的幼兒因憋大便而經常拉在褲子裏。

如何讓孩子們不害怕上廁所呢我們認爲,營造適合幼兒的廁所環境勢在必行。既然孩子們害怕蹲坑,我們就在每個廁坑的兩邊選適中的位置用環保油漆畫上了可愛的小腳印,孩子們看了既喜歡又感到新奇,都爭着去踩自我喜歡的小腳印。這樣一來既減輕了孩子們的心理壓力,又激起了孩子們主動上廁所的慾望,並且當孩子們把自我的小腳和廁坑邊的小腳印對準後蹲下來大小便時,不會弄到外面來,真的是一舉多得。

之後,我們還試着用幼兒喜愛的小動物形象來營造"廁所文化";課後,我們還爲他們播放一些簡單的音樂,以緩解緊張情緒。孩子們在入廁時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褲子的現象漸漸消失了。

這天的幼兒園教育是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生活環境對幼兒生活潛力的作用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營造"廁所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爲、語言、表情都在傳遞着信息,在告訴我們他們的需求、困惑和感受。誠然,生活小事中還蘊含着更多的教育價值,正等着我們去探索、去挖掘。

篇5: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吮吸手指

背景:

開學了,寶寶們有的是託班上來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來到了一個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環境是嶄新的,教師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衝擊着孩子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因而也增加了寶寶們的焦慮和恐懼感。在幼兒園羣衆生活中經常發現有孩子吮吸手指,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試想:這個習慣多不好啊,並且手指又那麼的不衛生,肯定影響孩子的健康。我們小班就得從小抓起,培養他們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不防從這一現象切入設計一些適合小班幼兒的教案。透過教學活動讓他們明白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會影響身體健康。讓他們懂得經常洗手,持續手的乾淨。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乾淨的手指

按設計思路,我想讓寶寶們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爲第一活動目的。

師:“平時啊,教師經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們有沒有看到呀”

幼:“璐璐、小魚兒、傑傑”

師:“哇!有這麼多呀!那你們說你們的小手指乾淨嗎”

幼:“不乾淨。”

師:“爲什麼不乾淨呀你是怎樣明白的呢”

幼:“手指上有蟲子,吃了會生病的,生病要打針的”

師:“恩,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對。那你們說吃手指是不是一種壞習慣呢”

幼:“是”孩子們在教師的有效提問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衛生的,是一種壞習慣。

分析:小班幼兒的思維水平仍處於直覺行動階段,他們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獲得相關經驗、認識。所以,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思考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髮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見的行爲習慣。教師要懂得把生活中的東西轉化爲有價值的學習資料,從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得到相關認識。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環節中有個別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認識到了自我行爲的不對,迅速將手指從嘴中拿出,並表現出害羞的樣貌。我認爲這正是引導孩子進入這一環節(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時機。

師:“瞧,小朋友們,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厲害。因爲我的主人總是把我放在嘴裏吸呀吸,有時候還咬我呢!我就變成這樣貌了,多難看呀!皺巴巴的、光禿禿的,做起事來也不方便了,我真難受呀!”(教師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出示痛苦表情指偶,邊講述邊表演)幼兒聽得很認真。教師抓住時機及時進行提問。

師:“小朋友們,手指爲什麼會變成此刻這個樣貌呀”

幼:“因爲他的主人咬他、因爲他難受”

師:“對呀,那你們說說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師:“那我們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師:“爲什麼不能咬呢”

幼:“他會痛、會難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表揚。

我思考:孩子已經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會難受。但小班幼兒需要親身經歷方能深刻感受到。爲此,我在想是否能夠讓孩子真正嘗試一次呢

分析:透過擬人手法讓幼兒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還是終止了讓他們嘗試的想法。因爲孩子的手指實在不乾淨,一但讓他們嘗試,或許有些孩子會覺得:“咦,真好玩!”

(三)高興的手指

打消上頭的念頭後,我接下來直接還是已擬人手法展示了高興的手指。

師:“小朋友們好!此刻我可高興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並且還經常給我洗澡。瞧,我多幹淨,多漂亮呀!(教師同時出示高興表情的指偶)

師:“小朋友們,此刻我的手指怎樣樣了呀”

幼:“笑了,變乾淨,變漂亮了”

師:“對,這是爲什麼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給他洗澡了”我給予幼兒肯定、讚許。

分析:鼓勵孩子自主的發現事物的變化和聯繫比教師“單程式”灌輸知識經驗給孩子的發展更爲有益。難受的手指,高興的手指透過指偶比較,這是直接的視覺感知。帶給生動的教具可調動幼兒的用心性。

(四)乾淨漂亮的手指

這一環節我直接讓孩子在觀察瞭解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師:“此刻,請小朋友們互相看看小手指,說說自我的手指乾不乾淨,漂不漂亮”

幼:“不乾淨,不漂亮,乾淨,漂亮”教師在此時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將發現的個案拿出來評析。並透過這個環節提醒幫忙孩子糾正吮吸手指的習慣。

分析:幼兒討論得很用心,也大膽表達了自我的所見。透過個案引導孩子的習慣。對於孩子的想法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引導孩子用心參與活動中來。

綜合上述案例,我對自我的教育實踐進行了兩點反思:

1把握教育時機,帶給教育引導

吮吸手指是平時生活中發現的現象,教師抓住了機會開展活動。作爲教師這點是很關鍵的。案例中對手指的觀察都是對小班孩子行爲習慣培養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體驗,把握教育時機,帶給教育引導。

2師生呼應,構成學習共同體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發現吮吸手指現象,請幼兒說說痛苦的手指爲什麼難受,孩子們答得很棒。此時幼兒覺得成功時,教師又讓孩子觀看高興的手指,又讓孩子重新思考:手指爲什麼此刻高興了

篇6: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每一個班的孩子都會有幾個調皮、好動的。並且這些孩子往往總是會出現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狀況,對於他們的“不聽話”或是“故意搗亂”,成人有時就會急於的去批評孩子,異常是對於那些平時就很淘氣的孩子,更是不會仔細去詢問、去觀察,而不問青紅皁白的批評一頓。

在一次活動後,我看到一個孩子鑽到了桌子底下,趴在地上。於是我將他叫起,批評了他。責問他地上這麼髒,爲什麼還要往地上趴?他聽後卻委屈的掉下了眼淚,並小聲的說:“教師,地上有碎紙,我想把它撿乾淨了。”這聲音雖小,但卻一下子觸痛了我,孩子的用意是多麼完美,而我沒有表揚,卻批評了他。於是我趕快向他說了聲對不起,告訴他教師不明白他是在撿碎紙,是教師不好。但同時,我又告訴了他撿紙的行爲是對的,但小朋友不能趴在地上。你能夠想一個更好的方法來撿。他聽了點點頭。

篇7: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愛咬人的孩子教育

一、案例背景

區域活動中,每位孩子都在自我喜歡的區域玩玩具,忽然聽到錦錦哇哇大哭起來。我連忙跑過去,瞭解狀況。只見他邊哭邊指着手說:“陳凱咬我”,我順着他的手看去,果然看見他的手上有一排深深的齒痕,別的小朋友見錦錦哭了,也都跑來看熱鬧。這時陳雅也跑來告訴我“陳凱打我,還搶我的積木”。但見陳凱小朋友卻若無其事,坐在區角里只管玩自我搶過來的玩具。

二、描述與分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咬人並無惡意。孩子還不懂得運用語言來表達自我想法,喜歡用咬人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其次,孩子習慣用嘴去感覺外界事物,這是他們瞭解生活的一種途徑。有時孩子咬人是要表達自我心裏喜歡的方式,由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用自我的語言來表達自我的想法。

陳凱小朋友是個不愛說話,長相可愛的小男孩。但就是這樣一個小男孩,他自私,以自我爲中心,把什麼玩具都歸爲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嚇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針對這種狀況,我們經常與家長溝通,才發現原先該幼兒他要什麼總是事事依着他,使他養成了自私,好攻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教育呢?

1、分析孩子爲什麼會咬人?

1、這是孩子的生理髮展過程,大部分孩子會咬人,在孩子1歲左右時,會從牀上爬到地上來玩,這是個咬人的危險期。媽媽並沒有制止,而是一邊喊痛,一邊習以爲常。但久而久之,到了孩子上幼兒園時出現咬人的事件頻繁,次數增多,讓他養成了咬人習慣。

2、孩子咬人,他是想告訴成人自我想要什麼。但由於語言發展尚未完善,表達不出來自我的想法,心中焦急纔會咬人。在幼兒園裏,由於孩子不適應陌生的環境,自我保護意識較強,才以咬人做爲一種情緒宣泄方式來爲自我減壓,保護自我增強安全感。

3、許多家長更加困惑,我家孩子怎樣會咬人呢?那是因爲在家,孩子沒有相片的對象,家長跟孩子很熟悉,明白孩子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會提前滿足他。而在幼兒園,誰和誰都不熟悉,更何況孩子在一齊,都是以自我爲中心,什麼東西都覺得是自我的。別人不給,又不會用語言去表達,所以纔會出現咬人這種現象。孩子想只要我咬了他,他就會給我。那麼他就會覺得這種方法很好,讓他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下次還會繼續利用這種方法。

2、孩子咬人,成人該如何對待呢?

(1)發現孩子最初有這種咬人現象,必須要制止,給他一種印象不能咬人,如:能夠捏捏他的小嘴,告訴他不能發脾氣等轉移他的注意力。

(2)孩子咬東西的行爲是無意識的,但咬人這種行爲則是有意識的,是一種攻擊行爲,如果在孩子身上經常出現這種行爲,成人就該注意。對此我們不能遷就和視而不見,就應做出必要的反應,讓孩子明白他的這個行爲是不好的,沒有人喜歡咬人的孩子,僅有改掉這樣的行爲纔是好孩子。

(3)應對小孩咬人,家長也不要過分擔心和焦慮。先要時時細心觀察,弄清楚孩子爲什麼咬人?是不是需要什麼東西,滿足不了他的要求而造成的?正確的引導,淡化咬人的行爲,用新穎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正確使用行爲療法。任何指責只能強化錯誤,適得其反。既不能用語言恐嚇孩子,也不能防止錯誤模仿。

(4)利用玩具娃娃或其他擬人的手段,以故事形式告訴孩子咬別人是一種不良行爲習慣。同時也請家長配合,家園共同努力,儘快的消除孩子咬人的行爲習慣。

3、應採取的教育措施

(1)加強與孩子交流,建立良好的關係。

每一天鼓勵他與別人多交淡,使他有一種被接納、關愛的心理感受,縮短與教師、好朋友的距離,讓他慢慢地融入到這個羣衆中來。

(2)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讓孩子樹立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利用各種途徑引導他參與羣衆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不要求他一步做到位,讓他感覺自我能夠做的更好;一旦有提高或取得成功時,我們都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3)透過故事,加強幼兒正確的生活習慣。

透過難看故事《拔牙》並觀看醫生拔牙的真實場景,讓幼兒明白在生活中與好朋友一齊友好的分享。一旦發現他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有攻擊行爲時,要立刻制止。並讓他感受被攻擊者的難過和疼痛,引導並教育他向對方道歉。讓他明白咬人是不好的行爲,明確地告訴他:“咬人的行爲是不受別人歡迎的。”

三、引發反思

小班年齡特點就是喜歡把玩具佔爲己有,比較自私,以自我爲中心。孩子在家時,玩的夥伴較少,不容易出現以上這樣攻擊性的行爲,一旦孩子多而玩具少的時候,就開始發生問題了。任何孩子都擺脫不了這個特點,哪怕是陳凱這樣的孩子。

第一次發生之後,我起先是每一天都盯着他,一但發現他想打別人或者是咬別人的行爲就立刻制止,可是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這種方法根本沒什麼用,教師總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總是看着他一個人,並且他想咬人,你立刻制止會讓他這會讓他更加想去咬別人,他會產生“你不讓我咬,那我偏偏咬”的心理。於是我便上網找相關的案例,多看相關方面的書,並且我們在此階段確立了主題活動《大家一齊玩》的主題活動,透過此活動,瞭解與同伴,教師同時建立與教師、同伴之間地相處模式,培養孩子的交往潛力,從而適應羣衆生活。

對陳凱的教育,我們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針對性地教育。首先我們與其家長聯繫,在入園、離園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家長更全面的瞭解自我的孩子,並且他的家長們也是十分的配合,他明白自我的孩子把別人咬了,也感到十分的愧疚,並且對被咬的孩子道歉。並且我們還透過家長會,qq羣有針對性的向家長宣傳幼教知識,幫忙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其次,我們在幼兒園及時正確地觀察和評價陳凱的行爲,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比如他平時做操做的好,我們便請他來上來當小教師,讓孩子子對自我產生自信;對孩子的自私行爲給予糾正,讓她認識到自我和同伴是朋友,有好東西要一齊分享;並且開展《小組畫畫比賽》、《撿落葉》等羣衆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多交流,以此培養他們的交往潛力。對其他幼兒我們透過平常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學會保護自我。而對陳凱的攻擊性行爲要儘早發現,一旦發現,就及時與他交流,在阻止的同時也給了他心裏安慰。如他要是搶玩具,我就告訴他玩具大家能夠一齊玩、輪流玩、這既培養了他的交往潛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並且平時多與他接觸,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他明白有什麼事能夠找教師,而不是透過一些攻擊型行爲就能夠解決的。

小班是幼兒生活常規培養的重要階段,所以我們儘量把他地攻擊性行爲扼殺在搖籃裏。透過一段時間,事實證明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他此刻咬人行爲已經基本上沒有了。

篇8: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口吃的佳興

觀察背景:

佳興小朋友是個性格外向的男孩,活潑、聰明、能幹,最大的優點是發音清晰、口齒伶俐,語言表達本事特強,所以無論班裏有什麼事情,他就像小郵遞員。可自春節後開學不久,發現他與教師、同伴說話的時候,有口吃現象,每句話的某一個字音總是拉的很長,才能說下一個字,讓人聽起極不舒服。語言是人們交際和思維的工具,口語本事是發展幼兒智力的基礎。所以,從小培養孩子連貫的口語表達本事,讓孩子健康、歡樂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觀察實錄:

每一天來到幼兒園,見到教師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好,我奶--奶送我來的";每當與同伴交流時,一下就能辨出他與衆不一樣的聲音:"我--的繪畫完成了,你--看漂亮嗎?"爲此,經常引來孩子的笑聲,有的孩子還常問我:"教師,佳興怎樣總是這麼說話呢?"然後模仿着佳興的樣貌,之後引來一陣笑聲,他們感到好奇,好玩。

觀察分析:

應對佳興的口吃現象,我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趕緊和家長進行了交流,佳興媽媽也十分着急。和他探討造成口吃的原因時,他媽媽回憶,前段時間講故事時,佳興不聽話,訓斥過他,還威脅過他。這樣就能口吃嗎?我陷入了沉思。並且查閱了有關口吃方面的知識,原先佳興的這種口吃現象屬於'拖音性口吃'。造成口吃的原因很多,其中精神過渡緊張、着急,導致發音器官肌肉痙攣,使發出的音律受阻,是造成口吃的主要因素。是啊,前段時間,園裏搞了'故事大王'比賽活動,佳興講了《沒有牙齒的大老虎》這個故事,當他講的不太熟練時,不知爲什麼對這個故事失去了興趣,每當讓他在班裏講述時,他總是找藉口,不願講。爲此,我告訴了他媽媽,讓他媽媽給孩子做做思想工作。沒想到會這樣,幸虧此刻時間還短,口吃還未養成習慣,如果我們矯正及時,方法得當,相信必須會逐漸地、自然地得到矯正。

實施措施及效果:

找到了佳興造成口吃的原因,我便採取了"對症下藥"的保教措施:首先,以表揚、鼓勵爲主,幫忙孩子樹立自信心。佳興回答問題十分進取,

答案總是和別人不一樣,我便利用這點,多給他機會,對他的回答加以肯定,引導別的孩子發現他的優點,時間一長,其它孩子就流露出佩服他的感覺。另外,每當完成一項作品,我會讓佳興展覽及講解自我的作品,爲他創造一切表現的機會。每當和佳興交流時,我都會叮囑他不要太用力,要放低音量,慢慢說,當說一句話的第一個字時,要進行誘導,也就是緩慢地、輕輕的誘導着發出音,並逐漸變響,然後過渡到第二個字。在日常生活中,我常教育其他孩子,要多幫忙他,多和他交談。對佳興的口吃現象千萬不要嘲笑或模仿。

其次是家園配合,我告訴佳興媽媽,在家必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愉快安定的環境,消除他的思想負擔,當孩子有口吃時,不要訓斥,引導孩子講話時放慢速度,隨心所欲,多給孩子安慰和鼓勵,要減少孩子口吃行爲的有意注意,多讓孩子聽故事,講故事,引導孩子樹立克服口吃的自信心。

在我們家園密切的配合下,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經過這些綜合保育措施,佳興的口吃現象慢慢的消失了,此刻的他,又能像以前一樣流暢、連貫的講話了,爲此他媽媽十分的感激,我更是無比的欣慰。祝願佳興能夠健康歡樂的成長!

篇9: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幼兒分享的行爲的培養

案例描述:

案例一:紫豪帶來一輛遙控汽車,並告訴我說:“劉教師,這輛遙控汽車是我帶來和小朋友一齊分享的”。自由活動時,紫豪很興奮地拿出自我的遙控汽車,但他只願意讓小朋友看,不準小朋友摸他的車,更別提玩了。我說:“紫豪今日真乖,把這麼好的玩具帶來和小朋友分享,你讓別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嗎?”紫豪不一樣意。過了一會,東樹帶來一輛遙控飛機。飛機很大,吸引了紫豪的注意。紫豪主動和東樹套近乎,想和他交換玩。東樹同意了。紫豪很細心地把玩具遞給東樹,並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給別的小朋友玩。

案例二:可兒手上拿着兩個蘋果,金教師逗她說:“可兒,把蘋果分給我一個好嗎?”她很爽快地給了金教師,然後一向注意金教師接下來怎樣做。過一會兒,她見金教師仍沒把蘋果還給她,就說:“給我!”金教師說:“你剛纔不是已經答應送給我了嗎?爲什麼此刻又不給我吃了?”可兒始終是兩個字的回答:“給我!”可兒的奶奶告訴教師,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每次都是以哭鬧來解決問題。

案例分析與反思:

經過對小班幼兒分享行爲的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幼兒已經萌發了分享的意識,但其認知和行爲嚴重脫節,幼兒在行爲中還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兒尚處朦朧狀態的分享認識轉變成內化的自覺行爲,以下是我的歸納和今後的做法:

1、發揮不一樣區角的功能促進幼兒分享行爲的發展

語言角:投放一些關於分享的故事,供幼兒欣賞、講述。

分享角:能夠設置一個分享角讓幼兒在家中帶一些自我喜歡的玩具和其他幼兒交換玩。

表演角:在表演角里讓幼兒表演一些關於分享的故事,如:孔融讓梨等。

2、爲孩子供給分享的機會(分享日)

能夠再一星期中定個半天爲玩具分享日。

3、榜樣示範

教師和同伴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善於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爲幼兒做好行爲示範,激發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4、言語指導

教師能夠幫忙幼兒一齊協商分享中出現的問題,漸漸地讓幼兒學會自我協商學會分享。

5、鞏固幼兒的分享行爲

幼兒早期的分享行爲,主要來自於家長、教師等人的提示和鼓勵。在一段時期內,孩子尚不能把它變爲自我的自發行爲。所以我們必須要經常的提示孩子,讓他能時刻想到自我應當怎樣做。如:玩沙時,小桶和鏟子等工具總是不夠用,有的幼兒就會喜歡獨佔,於是我們教師就應當提醒他“想一想別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別人分享,別人會十分高興的。”另一方面我們成人也要言行一致。很多人都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如,好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一齊吃,可當孩子真的給你時,你又笑着說“多謝你,我們不愛吃,你自我吃吧!”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把這樣的分享當作一種令大家高興的遊戲來玩,反而無法應對真正的分享,所以孩子與你分享時,我們必須要理解!

篇10: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拼圖

觀察實錄:

幼兒一進區,就選擇了新投放的拼圖開始拼起來。剛開始一玩,幼兒就把有關聯的圖片一下拼了出來,剩下的圖片不由使個別幼兒皺起眉頭來,左試試,右比比都不對,急得他們直抓頭。這時在一旁觀察的澤澤興奮得叫起來:"這塊應當放在這,你看這不是嗎!"邊說澤澤邊把一塊拼圖放在了適宜的地方。小羽進區後還是選擇了大型拼圖,他很迅速的從很多小拼圖中找出了邊緣上的拼圖拼搭起來,拼完後,小宇拿起了其他拼圖想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要放到的適宜的地方,於是他翻到卡片後面,看看標記,很快找到了對應的地方。當收區音樂響起來的時候,小羽看了看沒有拼擺完的拼圖,有些不捨的方回了原處。

觀察分析:

對於簡單的四拼、十拼的興趣已經淡化,比較喜歡數量較多,有困難的拼圖,但在拼圖過程中,幼兒都沒有長久的堅持完成拼圖活動,拼幾下就放棄了的種種現象證明教師在投放區域材料時對於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水平了解還不透徹,目標過高,導致幼兒跳起來也沒有摘到蘋果,從而使幼兒失去了對拼圖的興趣。由此問題,我們改變了材料,投放了難度較小的拼圖並對已投放的拼圖增添標記的方法,降低了拼圖的難度,使不一樣本事的幼兒都得到了發展:中等本事的幼兒經過觀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圖過程;本事強的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完成一部分拼圖資料後,又根據拼圖標記拼擺了一半多,這說明兩種方法到達的效果都不錯。

教育策略與效果:

1、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本事,從兩方面入手添加區域材料,〈1〉投放新的拼圖材料,分塊數量在20件左右,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事水平。〈2〉在大型數量的拼圖上作相應的標記符號,引導幼兒觀察,確定,並根據中班幼兒年齡和已有水平,在拼圖小卡上標記數量或圖形符號,使幼兒能夠採用接龍的方式進行拼圖,使本事不一樣的幼兒都能夠得到發展。

2、在區域活動時,能夠有目的的對益智區玩拼圖的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幫忙其學習觀察和分析兩拼圖之間聯繫的方法,能根據事物之間的顏色,圖案等進行確定,使其學會學習。

篇11: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讓幼兒動起來

案例背景

a是班級裏的小男孩,來幼兒園一年都不到,長得很帥氣,有時儼然一個大男孩,人也很聰明,但話不多,還有讓教師苦惱的是:他很多時候比較懶,睡前不願意自我脫褲子,醒了更多的時候等教師、阿姨幫他穿褲子、鞋子,如果不是很餓他連喂自我吃飯都懶得動手,做操時只要教師不扶着他做,他也懶得動手動腳,活動時,只要是需要動手稍微有點麻煩的事情,他寧願坐在一旁看看,彷彿他對於很多事情都沒有什麼活力。

案例描述:

境一:

“教師好!”門口a進來。“你好!今日真棒,來得早起來了。”教師一邊摸着a的頭,一邊對他說,“想玩哪個區角,自我選一個進去玩吧。”他選了娃娃家,在裏面玩得很開心,又是燒菜,又是做飯,還躺在靠墊上蹭來蹭去很是舒服。到了做操的時間,教師鈴鼓響起,“請小朋友們把你們的玩具整理好,有小便的小朋友去小便,然之後搭火車,我們要準備下樓做操了。”可他還在玩,教師叫他:“a整理好玩具,穿鞋子出來了,我們要準備下樓了。”可他還在繼續玩,教師走過去,對着他說,他這才放下手中的玩具,可是沒有整理的意思,來到自我的鞋子旁邊坐着,可是就是沒有動手穿,然後看看教師。教師明白他的意思,可是教師說:“你先把自我的玩具整理好,然後自我穿上鞋子,a很棒的,自我會穿的哦”他沒反應,然後教師又說:“a再不整理,等下我們就都下樓了,就不等你了。”他見教師這麼說就象徵性的拿了幾個玩具放好,這時一位小女孩進去幫他整理,他就立刻退出了,他坐在鞋旁沒有穿“我不會!”a說。“不會我能夠教,可是我教完了你要自我穿。”教師說。a點點頭,教師一步步告訴他,他今日穿的鞋子應當怎樣穿,並一步步幫他穿上一隻,另一隻讓他自我動手,他很快久穿好了。

情境二:

操場上,孩子們都興致勃勃地和着音樂做早操,雖然有些孩子的動作也不是異常標準,可是一個個都是一副認真的樣貌。這時,看到站在圈子上的a又在那裏一動不動,教師開車開到他的面前:“a小司機當好了嗎”說着教師扶着他的手開着,他就像一個提線木偶,沒有任何感覺的讓教師扶着他開,開了一小會,教師放開了他,繼續開到其他孩子的面前,然後他又是呆呆的站着懶得動手了。教師叫他:“a,小手舉起來了,變成小豬了嗎”教師扶着他的手誇張的做起來,他就跟着教師的手動起來了,可是當教師離開後,他又停了,對此教師顯得有些無奈。

情境三:

餐前教師講了嘟嘟熊的故事給孩子們聽,故事講完後,教師問孩子們:“老奶奶爲什麼喜歡嘟嘟熊還誇獎他。”有孩子很快的說:“因爲他會把自我的吃出的垃圾都帶走。”“自我的事情,自我做。”“愛勞動。”“對呀!所以老奶奶喜歡他,還誇獎他。那我們也要學嘟嘟熊,以後要自我的事情自我做,不能偷懶,要不然沒有人會喜歡你的。”“a是嗎”旁邊的一位孩子立刻說:“恩,是的。要自我的事情自我做。”a也點點頭。

情境四:

有天起牀,所有的孩子都已經穿好鞋子了,僅有a還坐在他的鞋子旁邊等阿姨出來幫他穿。一會,阿姨出來,教師對阿姨說:“阿姨,不要幫他,他會習慣的。”然後,阿姨沒有幫他,他繼續坐着,教師走過去,“我們今日來給你得小腳丫找家好嗎!”教師把自我的鞋子脫去,“這個是它得家嗎”“不是!”“那它得家在什麼地方”“那裏!”“那趕緊讓它進家門吧”“好!”

案例分析:

1、構成不良習慣的原因

a的不良習慣並不是一天兩天構成的。經過家訪我們瞭解到,從小a一家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齊。兩位老人對於小孫子是寵愛有加,每一天吃飯都是由外婆喂,外公外婆的另一個任務就是清理a每次玩好的場地,他從來都不習慣自我整理玩具。就這樣,什麼都由大人包辦代替,使他失去很多自我動手的機會,並逐漸養成了嬌生慣養的性格,並且外公外婆對於他的每個眼神總能很快的心領神會,並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應,難怪a經常說自我不會但也懶得問。

2、教育效果經常不明顯的原因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們也會運用故事、榜樣激勵、說理、看圖等策略,可是這些對他來說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的說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認識和經驗。教師對於孩子的教育有時還是會受到傳統教育的思想束縛,有時也會只注重教育的結果而非過程。比如有時教師爲了讓孩子儘快的完成任務,僅僅只是用了語言的提示讓a把自我的玩過的玩具自我整理好,卻沒有交給他應當如何整理,這對於其他的孩子來說也許並非難事,可是對於一個在家一向有人幫他做事的a來說也許是有難度的,可能根本沒有人告訴過他應當要怎樣拿怎樣放,放哪裏。而有時教師也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上述的教育對於a來說也許只是對於一些基本道理的證明的理解,而並非從內心有所觸動,因而也達不到明顯的教育效果。

案例反思:

1、做好家園共育工作,統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長輩們對於獨生子女得溺愛讓他們失去了很多動手的機會,正是這樣才讓a變得如此的依靠他人。要是他發生根本性得改變必定需要一個很長得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更多家長得配合,教室要及時得指導家長的工作,要讓家園真正能到達很好得共育,而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要讓5+2=7而不是小於7,爲孩子創造良好得家庭環境和表現自我的機會。

2、淡化說教,創設更加生動活潑的實踐情景去教育孩子,運用好遊戲得方式

在我們得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得眼光或語氣去教育孩子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不要總習慣於把現成得東西告訴孩子,要倡導以人爲本,更多得運用遊戲爲孩子創設趣味得情景讓他們親身體驗。

3、教師要成爲幼兒學習活動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幼兒園綱要指出:“教室應爲幼兒學習生活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室要觀察幼兒、瞭解孩子、同時鼓勵孩子去發現自我的世界。而教室僅僅作爲他們參加獲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4、找到孩子得興趣點加以引導

都說興趣是最好得教師。綱要也指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得事情、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得教育價值,把握時機,進取引導。提高孩子對於參與活動得興趣。

篇12: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坐不住的孩子

我們班有一個叫明明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明明在團體教學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是個“坐不住的孩子”,有時他會“騷擾”周圍的小朋友而打斷教師正在進行的活動;對於教師佈置的任務,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參與同伴的活動,卻因爲不適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絕。周圍的小朋友實在驅逐不了他的情景下還會去告狀。教師對於這個經常惹麻煩的孩子也傷腦筋,經常當衆批評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這種教育方法的效果並不好,時間一長,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個調皮、只明白惹教師生氣的壞孩子。

場景一:

立刻就要進行團體教學活動了,孩子們陸續回到自我的座位上坐好,教師開始講述今日教學活動的主要資料。明明坐在自我的位子上沒在仔細聽,他正用手撩旁邊可兒的小辮子。可兒皺了皺眉,將自我的小椅子往旁邊挪了挪,明明想將可兒的椅子向自我這邊拉近一點,於是兩個孩子開始拉拉扯扯起來,發出了一些聲音。教師向他們這邊瞟了幾眼,有點不高興但沒有說什麼,這時可兒突然叫了起來:“教師,你看明明。”教師最終大聲地對明明說道:“明明,你給我坐好,再不聽話,就讓你出去!”本來和可兒僵持着的明明被教師的呵斥鎮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體,瞪大眼睛看着教師,臉上流露出內疚的表情。可兒之後又說道:“他剛纔使勁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許說了,你們以後聽好了,從今日開始誰都不許惹明明,誰去惹他我就找誰,聽見沒有”教師厲聲說完這些話後嚴肅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對於教師的命令,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聽到了。”明明使勁地絞着自我的手指,有些難過的樣貌,但隨着教師話題的轉移,他又恢復了原貌,一副滿不在乎的樣貌,東張西望,不明白在想什麼。

分析:

一、教師教育方式產生的消極後果

首先,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添新的問題。教師想經過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歸正”,不再違反紀律,可是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非但沒有解決原有的問題,反而對明明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明明在自我善意的行爲受到同伴的誤解並遭到拒絕之後產生了破壞性的行爲。

其次,教師在意識到自我教育方式不妥之後,想立即改變這種孤立教育方式帶來的不良後果,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於:

其一,年齡越小的孩子向師性越強,教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大班孩子的道德認知還處於他律階段,教師作爲孩子眼中的權威,她的話尤其是命令性的語言對孩子的話就是確定事物的標準。教師經常當衆批評明明,甚至動員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理解並堅決地執行。

其二,明明給同伴的壞印象部分是由於他自我調皮經常受批評造成的,教師孤立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動機和行爲也會被其他孩子誤解並拒絕,應對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顯然受到了必須程度的挫折,在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情景下,他採取了消極的行爲方式予以反擊。這種情景造成的結果是一種惡性循環,即明明的負面行爲反應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個搗亂的壞孩子,也會越加排斥他,同時強化他們從教師那裏獲得的對明明的消極態度。

最終,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與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場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師沒有利用團體力量中進取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讓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僅僅不幫忙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師的這種做法無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而學前期幼兒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認知、交往技能、個性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明明始終被同伴這樣孤立,將會失去更多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對明明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際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調節器,會讓人心境舒暢地從事各種活動,明明與同伴這種敵對的狀態不改變的話也會干擾他正常的探索活動,降低他對外界環境的好奇心。

二、解決方式

1.教師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點

從明明的日常表現能夠看出,他是一個調皮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比較強,自控本事比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卻不明白該怎樣樣被同伴接納。從明明園外背景來看,他是從其他幼兒園轉過來的,並且據筆者的瞭解,明明的父母爲孩子轉園的目的是覺得他原先的幼兒園教育環境不太好,孩子過於自由散漫,學到的東西也比較少,此刻明明所在幼兒園裏受到的約束比以前要多也要嚴格;另一方面,明明轉園之後很快升入大班,由於大班與國小的緊密銜接,教師會在平時的要求中研究到孩子對國小環境的適應問題,爲孩子順利地入國小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團體教學的時間加長,會提出一些與國小教學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這些對明明來說,都要去適應。

2.幫忙明明建立與新環境相適宜的秩序感

(1)教師一方面要多關注明明的舉動,同時對於明明不正確的行爲要及時制止,並明確地告訴他錯在哪裏,應當怎樣做。教師此時不適合說一些反話或是隱語,因爲年幼的孩子有時並不清楚教師話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對孩子要說大白話,尤其是對明明來說,他對新環境的熟悉程度還不夠,對新班級一些具體要求還沒有清楚的意識,並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級環境,此刻班級的要求要嚴,這樣對他來說適應就更需要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還能夠在同伴中給明明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鼓勵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學習,實際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體化。

(2)對於明明時常因爲好奇心而違反了紀律.一方面不妨告訴他,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聽,不能夠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應明明,等教師上完課之後,能夠和其他的小朋友一齊玩這個玩具,可是前提是他必須要認真聽講。在那裏筆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給孩子玩的,只是作爲純粹的裝飾品就失去它對兒童的意義了。

(3)教師要有耐心,明明的特點使得他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對明明違規要不厭其煩,反覆提醒,不能因爲急躁而時常出言不慎。

(4)對於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經產生的消極後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師要有勇氣尋找適宜的機會,當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認自我的錯誤,能夠向孩子解釋是自我太生氣纔會這麼說,這樣說是不對的,我們不應當不理睬明明,應當想辦法幫忙他纔對。這種做法一方面能夠減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同時,讓孩子學會去關心別人。

(5)教師要善於將團體力量用到進取的方面,能夠鼓勵孩子們幫忙明明取得提高,讓大家一齊監督明明,在明明取得提高時爲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錯誤時指出錯誤之處,並幫忙他改正。讓明明體會到團體的溫暖、同伴的友愛,逐漸被新團體所同化。

篇13: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自理本事之穿鞋

案例描述:

午時起牀時間,當小朋友陸續起牀,穿好衣服和褲子,要去穿鞋子。大多數的小朋友還是自我會穿鞋。可是有個別幾個小朋友還不會穿自我的鞋子,本案例先以貝貝爲主進行描述,當時,貝貝只是手裏拿着鞋子,小眼睛東張西望,即不要求教師幫忙,也不自我試着穿鞋,就傻傻可愛的站在那裏。當小朋友們都穿好鞋或請教師幫忙穿好鞋的小朋友完成後都去小便、洗手,準備吃點心。

他還是站在那裏,一聲不吭。這時我過去問他:貝貝,小鞋子怎樣不穿啦他不回答我,只是看看我,“你不會穿嗎”他還是不回答我,“不會就點點頭”於是他點了下頭。“不會穿我們自我能夠試着練一下,你坐下來,我來教你怎樣穿小鞋,先把鞋子和小腳找對家,然後小腳套進去,用力往前鑽,小手拿住小鞋的後跟處,往小腳的後跟緊靠,使勁就能把鞋子套進去。結果說了半天,他還是站在原點不動,很無奈我只好幫他穿了這次鞋。(類似的情景已經發生過好幾次,有時不幫他穿,只教他方法,一圈轉回來,他還是站在原點,不穿鞋)

案例分析:

貝貝是個性格內向的小男孩,在平時的接觸中,很少說話,與小朋友之間也較少的溝通。家庭方面也是重大因素,由於他父母平日很忙,沒有太多時間還照顧他,所以請了個專業的阿姨來陪同他,平時也是和他的阿姨一齊生活的,交際的範圍受到侷限。所以溺愛更是發生在那裏,由於照顧,基本上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是他阿姨包辦,沒有讓他自我實踐的機會。並且爸爸媽媽偶爾見面,照顧下也僅有疼愛的份,更別說注意他的各方面的發展。教育方式若不當,小朋友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小班的幼兒在動作發展發麪已起到了必須的階段,也是從大到小的發展規律進行的。其實貝貝的年齡在本班中並不算小,如果教育得當,他的生活自理本事方面較有較好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一種訓練,絕大多數也是發展在家中及他的主要撫養者給不給他實踐的機會。

指導策略:

一、家長方面:

1、改變現有的教育觀念,教師要與其主要撫養人多溝通,交流讓他在家中能夠得到鍛鍊的機會,家長只是交給他一種方法,讓他多多嘗試錯誤,最終總會穿鞋。

2、多帶他外出,與同齡人多接觸。這主要針對於他內向的性格,不要圈住他的交際範圍。不要以爲只要在家中就是安全的,就是好的。多於同齡人接觸,纔會更好地發展他的社會性。

3、要學會持之以恆,有些習慣結果,並不是一兩天的事,是一種持續、動態的發展過程,既然學會了穿鞋,從此以後讓他自我穿,再也不用幫忙他穿鞋,這纔是真正習慣的養成,就可提升他的生活自理本事。

二、教師方面:

1、不斷與幼兒溝通,明白他的弱項,想出辦法幫忙他提升。

2、多給幼兒自主鍛鍊的機會,允許小朋友犯錯,成功時進行及時表揚。

3、與家長個別交流,家園同步,步調一致。

篇14: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想清楚再做

案例描述:

放學時郭x媽媽問我:“誰是濤濤呀”我趕緊問:“怎樣啦,他已經回家了,有什麼事呀”

郭x媽媽說:“他總是拿我女兒的鉛筆不還。”我俯下身子問郭x:“有這麼回事嗎”他想了想說:“是的,午時還看見他用的鉛筆和我用的是一樣的。”由於濤濤已經回家,並且我也沒親眼看到,只好說:“那好吧,明天我問一下,然後答覆你。”第二天一早,濤濤上學來,我趕緊讓濤濤打開文具盒,讓郭x看看有沒有他的鉛筆,結果沒有。我讓郭x仔細想想是不是濤濤拿的,他想了想又說不是的,是自我猜疑的。我的心咯噔一下,語重心長的對郭x說:“你這樣是不對的,平白無故冤枉小朋友會傷害你們之間的友誼,下次不能夠這樣,什麼事情都要想清楚了再說,明白嗎”

案例分析:

濤濤是個比較調皮的一個孩子,會經常性地犯一些小錯誤,也會經常受到批評,孩子們就會不由自主的認爲什麼事情都有他的份,就出現了本案例的情景,其實他也不是什麼都不好,也有自我的閃光點。

案例反思:

有些孩子是頑皮淘氣,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批評他們,認爲他們是公認的“皮孩子”。我們應當多發掘這些孩子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表揚,讓其他孩子明白他們也很棒也很優秀。在處理此事時,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沒有不問清楚事實,就武斷地指責濤濤,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遇事必須要冷靜對待,給孩子一個公平的機會。

篇15: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一、案例現象

楊x小朋友胖嘟嘟的,十分可愛,可是他有一些習慣很不好。

觀察一:晨間自由活動時他會帶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兒園竄來竄去,追逐打鬧;玩積木時,他會把所有的積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會神地聽講,他卻和周圍的小朋友頭碰頭講得熱火朝天,手舞足蹈。

觀察二:繪畫活動開始了,他趁教師不注意,拿着記號筆在畫紙上、桌布上亂塗亂畫,要不,就拍着桌子大聲叫“我畫不來”,當教師走近他時,他就對你笑嘻嘻的,讓你又好氣又好笑。

觀察三:他的口語表達本事較差,一緊張就小臉漲得通紅,讓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有時也會結結巴巴說不清楚,有時直接說“我不會”。

觀察四:自理本事特差,能夠說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媽媽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強。這時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強,不管對什麼東西都很感興趣,並且,我們那裏的積木他以前根本沒玩過,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我沒有的一些東西他們總想弄個明白,想個究竟,所以他們會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壞。事實上,孩子所表現出的惡作劇、小破壞有時並非真的壞行爲,但卻是一種不利於他人的行爲。

㈡家庭環境的影響,在家裏,他是小皇帝,上頭還有一個姐姐,長他6歲,他提出的條件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人人都會答應,使他養成了唯他獨尊的性格,以致,什麼都不會,因爲有人包辦了。

三、措施與效果:

不良的習慣,不是說一時就能改正的,我軟硬皆施,表揚和批評相結合,每一天對他吹耳邊風,睡午覺時,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會反思的,逐漸,他慢慢改掉了這些不良習慣。針對楊x畫畫時的表現,我讓本事較強的幼兒坐在他的身邊,時常關心他,照顧他,還手把手的教他勾線,教他塗色。並與家長取得聯繫,在家多爲孩子添置一些繪畫工具,讓他在家裏塗塗畫畫,培養他的興趣。

針對孩子口齒不清、說話結結巴巴這一問題,我在平時注意與孩子多交談,讓他重複其他幼兒的回答,並時常找機會讓他在團體面前講述。另外,請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談,讓孩子在家多聽故事,多接觸語言環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動中,陪伴在他身邊,引導他描述周圍的景色、人們的活動,讓他複述別人的話,漸漸地孩子的語言有了較大的提高。還有,午睡起牀,讓他自我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滿頭大漢,我用鼓勵的眼光看着他,向他豎起大拇指,此刻,穿衣服對他來說,已經很拿手了。

此刻楊x已有了可喜的提高。早上來園時很有禮貌地向教師問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處;繪畫時不但能根據教師的範畫進行勾線,還能經過想象進行添畫;有時還主動幫忙清潔教室、給小朋友講故事……

【小編簡評】

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 (優選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幼兒園教育案例範文範文。

【網友評價】

幸虧沒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