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數學名人故事(精品多篇)

中國數學名人故事(精品多篇)

著名數學家的小故事 篇一

艾米·諾特,德國女數學家,1882年3月23日生於德國大學城愛爾蘭根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她的研究領域爲抽象代數,她善於藉透徹的洞察建立優雅的抽象概念,再將之漂亮地形式化。她徹底改變了環、域和代數的理論。她還被稱爲“現代數學之母”,她允許學者們無條件地使用她的工作成果,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爲“當代數學文章的合著者”。

諾特生活在公開歧視婦女發揮數學才能的制度下,她通往成功的道路,比別人更加艱難曲折。當諾特考進了愛爾朗根大學,由於性別歧視,女生不能註冊,但她依然大大方方地坐在教室前排,認真聽課,刻苦地學習。後來,她勤奮好學的精神感動了主講教授,破例允許她與男生一樣參加考試。畢業的這年冬天,她來到著名的哥廷根大學,旁聽了希爾伯特、克萊因、閔可夫斯基等數學大師的講課,感到大開眼界,大受鼓舞,益發堅定了獻身數學研究的決心。博士畢業後,她在著名的數學家高丹、費葉爾的指引下,數學的不變式領域作了深入的研究。不到兩年時間,她就發表了兩篇重要論文。在一篇論文裏,諾特爲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給出了一種純數學的嚴格方法;而另一篇論文有關“諾特定理”的觀點,已成爲現代物理學中的基本問題。此後,諾特走上了完全獨立的數學道路。 1921 年,她從不同領域的相似現象出發,把不同的對象加以抽象化、公理化,然後用統一的方法加以處理,完成了《環中的理想論》這篇重要論文。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數學創造,它標誌着抽象代數學真正成爲一門數學分支,或者說標誌着這門數學分支現代化的開端。諾特也因此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譽爲是“現代數學代數化的偉大先行者”,“抽象代數之母”。

著名數學家的小故事 篇二

“人去瑤池竟渺然,空齋長夜思綿綿。一生難得相依侶,百歲原無永聚筵……”這是數學家蘇步青在步入百歲之際,爲他仙逝的妻子蘇(松本)米子寫的詩。米子是一位偉大的日本女性,也是最先取得中國國籍的外籍人士之一。蘇步青與她風風雨雨60載,成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世紀絕戀。

數學家蘇步青的跨國絕戀在仙台喜結連理

1924年春天,蘇步青作爲唯一一箇中國留學生報考了著名的仙台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帝國大學是日本知名的大學,蘇步青年年拿第一名,自己還有一些研究課題在進行,自然成了學校的名人。

這時,他對學校的另一位名人松本米子產生了一種特別的關注。米子是帝國大學松本教授的女兒,她不僅相貌才華出衆,而且精通插花、書法與茶道,還愛好音樂,尤其是彈得一手好古箏。在一次晚會結束後,蘇步青與米子認識了。米子對蘇步青其實一直是很仰慕的,他的睿智與赤誠尤其讓她感動。後來兩個人經常花前月下攜手而行。

1927年,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聘請正在攻讀研究生的蘇步青擔任代數課講師,這使他成爲該校歷史上第一個兼任過講師的外國留學生。兩個人的戀情成了學校裏公開的祕密,不少人爲他們祝福;而那些平素追求米子的人則懷有一種嫉妒心理,對米子說:“蘇步青是個中國鄉巴佬,家裏很窮,再說學習好的人不一定將來就會有出息。你跟了他是不會有好日子過的。”但米子不爲所動。蘇步青受不了一些男生的敵意,他也不想讓米子再被別人糾纏,經過商量,他們決定儘快結婚。

米子的母親是一位善良的日本家庭主婦,她認爲蘇步青是一個可以託付終身的人。松本教授雖然也很喜歡蘇步青,卻覺得他畢竟是中國人,出身又低微,所以對這段婚姻一直很不贊同。在米子的堅持下,最終松本教授還是妥協了。1928年,這對異國青年終於走到了一起,在仙台市喜結連理。松本米子自此改從夫姓成爲蘇米子。

追隨夫君到中國

米子全身心地當起了家庭主婦。爲了不影響蘇步青,她甚至把自己的古箏、書法等特長都荒廢了,只留下了茶道和插花,因爲這兩種愛好有益蘇步青的身體和精神。婚後一年,即1929年,米子生了個女孩。1931年初蘇步青已有41篇仿射微分幾何和有關方面的研究論文出現在日本、美國和意大利等國的數學刊物上,成了日本乃至國際數學界榜上有名的人物。松本一家都希望蘇步青留在日本工作,東北帝國大學也向他發出聘書。蘇步青有自己的難處。出國之前,他曾與學長陳建功相約,學成歸國,在故鄉建設一流的數學系。現在陳建功已先期學成回國,自己是去是留,成了困擾他心靈的難題。

細心的米子早就發現他整天唉聲嘆氣,茶飯不思。一天吃過晚飯,從不吸菸的蘇步青在抽悶煙,米子便問他有什麼心事。蘇步青把心裏話和盤托出,他不想因一己之私,留在東瀛。令他想不到的是,米子聽到了他的打算,並沒有阻止,反而鼓勵說:“青,我支持你的決定。首先我是愛你的,而你是愛中國的,所以我也愛中國。我支持你回到我們都愛的地方去,不論你到哪我都會跟着你的。”短短數語,使蘇步青格外感動:米子是一個識大體的女人!有了妻子的支持,蘇步青一人先回杭州。浙江大學的條件遠比他想象的差,不但聘書上寫明的月薪比燕京大學聘任他爲教授的待遇相去甚遠,而且由於學校經費緊張,他雖然名爲副教授,卻連續四個月沒有拿到一分錢。幸虧還有在上海兵工廠當工程師的哥哥及時幫助,否則蘇步青就要靠當東西維持生計了。爲了養家,蘇步青打算再回到日本去。

風聲傳到了浙大校長邵裴子耳中。這位惜才如命的教育家當夜就敲開了蘇步青的房門:“不能回去!你是我們的寶貝……”邵校長情急之中,這話脫口而出。蘇步青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千真萬確,你是我們的寶貝!”邵校長激動地說。就是這句話,神奇般地把蘇步青回日本的打算衝得煙消雲散:“好啦,我不走了。”幾天後,邵校長親自爲蘇步青籌到1200塊大洋,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到放暑假時,有了點積蓄的蘇步青便到日本接來了家眷。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蘇步青和米子在中國的生活纔剛剛開始,就受到了波動。這年“八·一三”事變後,日本飛機在上海和江浙一帶狂轟濫炸,浙大的環境非常危險。校方連夜開會商議,決定搬遷。中午,蘇步青正在系裏收拾東西,突然一個郵差送來一份特急電報。蘇步青打開一看,上寫短短几個字:“帝國大學決定再次聘請蘇步青回校任數學教授,待遇從優。”蘇步青憤憤然道:“你們侵略了我們的國家還想叫我去?”他氣得臉色發白,決定不予任何回覆。

幾天後,日本駐杭州領事館一個官員找到蘇步青家裏。蘇步青剛好不在,那個官員以爲米子是日本女子比較好拉攏,就說:“作爲日本人,不知夫人是否願意來領事館內品嚐自己家鄉的飯菜?我們竭誠以待。”米子當即拒絕說:“我自嫁給蘇君,已過慣了中國人的生活,吃慣了中國人的飯菜。”來人只得離去。

過了幾天,又有人前來遊說蘇步青:“你夫人是日本人,你是日本女婿,日本人不會對你不利的。”蘇步青當即反問道:“你的意思,就是要我當漢奸?”這話像一把利刃,讓對方無言以對。當夫婦倆做好隨校搬遷的一切準備後,忽又收到一封來自仙台的特急電報:松本教授病危!蘇步青把電報遞給米子,他與岳父的關係是很好的,但因牽涉到國家的問題他不能回去探望他老人家;他想讓米子獨自回仙台看望父親。米子聽了他的話,低下頭略略思考了一會兒,說出了讓蘇步青震驚的話:“我不回去。無論如何,我跟着你!永遠跟着你!”

患難中的世紀絕戀

艱難的遷徙開始了。蘇步青挑着擔子,一頭裝着書籍和教案,一頭放着年幼的孩子。米子一手提着簡單的衣物,一手牽着年紀稍長的孩子。因爲路況不好,爲了躲避日機轟炸,加上交通工具匱乏,大部分的時候他們就是這樣徒步前進。然而更加難堪的是沿途苛刻的盤查。由於米子是日本人,是敵國的人,每次經過哨卡,值班的軍政人員總要反覆對米子和蘇步青一家進行審查。蘇步青百般解釋也無濟於事,後來是校長竺可楨愛才,討得戰區長官的一紙特別通行證,方纔免去此苦。

浙大師生經過26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到達貴州遵義附近的湄潭,建立了臨時校舍。當時的生活十分困苦,蘇步青出世不久的兒子因營養不良夭折了。手捧着兒子的屍體,米子傷心不已,但日本婦女堅毅的品質讓她沒有發出一句抱怨。當時蘇步青身爲數學系主任,但連一件完好的衣服也沒有,經常穿着一身滿是補丁的衣服上講臺。當他在黑板上畫幾何圖形時,學生們對他指指點點:“看,蘇先生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樣樣俱全,還有螺旋曲線!”這事讓米子知道了,她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妻子應盡的職責,於是就把外婆送給自己作結婚紀念的玉墜子當了,給蘇步青添了一件新衣服。蘇步青驚訝不已:“你怎麼能爲了我的衣服,當掉那麼貴重的東西?快贖回來!”米子卻甜甜地笑了:“我不想讓我的丈夫受到任何委屈。”學校剛安頓好沒多久,就趕上考試、作答辯報告。一天夜裏,一個叫熊全治的學生匆匆來到蘇步青家,他是怕第二天研討班的報告過不了關特來請教的。蘇步青聽了不滿地說:“你這麼臨時抱佛腳,還能有個好?”熊全治臉漲得通紅,米子聽到聲音,趕緊披了件衣服出來解圍。經過蘇步青指點,熊全治回到宿舍忙了一個通宵,第二天論文總算過了關。熊全治後來到美國成了名教授,40多年後他回國探望蘇老,深情地說:“當年多虧先生一頓痛罵。”他也異常感激那時米子的善良解圍:“否則我還真不知道怎麼邁出那個門呢!”

1982年,米子因長年積勞,終於臥牀不起了。蘇步青每天下午4時30分就趕到醫院,隨侍左右,精心看護。1986年5月,松本米子靜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81歲。她臨死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要蘇步青不要傷心,要好好地活下去。夫人亡故後,蘇步青把夫人的照片時刻帶在身邊,意味深長地說:“我深深地體味着‘活在心中’這句話。就似我的妻子仍和我一起在庭園裏散步,一起在講壇上講課,一起出席會議……”2003年,百歲老人蘇步青就是在對亡妻的這種懷念之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段歷程。

數學名人故事精選 篇三

★ 12個勤儉節約的名人故事★

★經典勵志的名人故事大全★

數學名人故事精選 篇四

數學名人小故事-康托爾

由於研究無窮時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邏輯的但又荒謬的結果(稱爲“悖論”),許多大數學家唯恐陷進去而採取退避三舍的`態度。在1874—1876年期間,不到30歲的年輕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向神祕的無窮宣戰。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證明了一條直線上的點能夠和一個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也能和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1釐米長的線段內的點與太平洋麪上的點,以及整個地球內部的點都“一樣多”,後來幾年,康托爾對這類“無窮集合”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通過嚴格證明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康托爾的創造性工作與傳統的數學觀念發生了尖銳衝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攻擊甚至謾罵。有人說,康托爾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康托爾的概念是“霧中之霧”,甚至說康托爾是“瘋子”。來自數學權威們的巨大精神壓力終於摧垮了康托爾,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真金不怕火煉,康托爾的思想終於大放光彩。1897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認,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稱讚康托爾的工作“可能是這個時代所能誇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這時康托爾仍然神志恍惚,不能從人們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悅。1918年1月6日,康托爾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數學名人故事精選 篇五

到現在爲止,華羅庚競賽已經成功的舉辦了19屆了,2015年將迎來第20屆華盃賽比賽了。大家都知道華杯是爲了紀念華羅庚教授而舉辦的一個數學競賽。那麼你對華羅庚爺爺的生平了解嗎?那麼今天就讓YJBYS名人故事網的小編爲大家介紹下這位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故事吧。

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數學就與人類相伴。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出了88位古今數學偉人,華羅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鋒芒

1910年 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他剛入校的時候,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爲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擊這種偏見!從此,華羅庚全身心地鑽到數學裏,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腦袋裏裝滿了數學公式,攻克數學難題成了他最大的樂趣。白天,他連走路時都在思索着解題方法;夜裏,他守着小油燈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這樣,華羅庚攻下了一道道難題,並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勤奮成才

華羅庚家境貧寒,國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後,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爲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着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裏學習。 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着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裏串門,埋頭在家裏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沒有時間,他養成了早起、善於利用零碎時間、善於心算的習慣。沒有書,也養成了他勤於動手、勤於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殘志堅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曆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於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爲“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誌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爲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鑽研出來的,並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於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天才出於勤奮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國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後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論方面發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爲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爲助教、教員,以後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爲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爲:“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鬆,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鬆,我願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爲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數數學首席教授哈代託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爲了求學問,不是爲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爲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學界稱爲“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爲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後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誌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唯一一張文憑,就是國中畢業文憑。

愛國情深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國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爲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於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爲終身教授,並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裏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爲我們留下了200餘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爲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餘部科普作品。

著名數學家的小故事 篇六

說起數學家中最出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

天才的大數學家高斯關於高斯的故事,最廣爲流傳的是“5050”。老師本來想用一道難題,讓全班的同學安靜一節課的時間,卻沒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兩分鐘就說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別和100、99、98結對子相加,就得到50個101,最後輕易就算出從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嗎?小高斯在三歲時,就已經學會計算了。有一天他觀看父親在計算幫工們的工錢,當他父親唸叨了半天總算報出總數時,身邊傳來微小的聲音,“爸爸!算錯了,應該是這樣……”父親驚異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錯了。雖然沒有人教過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觀察,自己學會了計算。

小高斯家裏很窮,冬天,爸爸總是要他早早地上牀睡覺,好節省燃油。可是高斯很喜歡看書,每次都帶着一棵蕪菁(像蘿蔔的一種植物)。他把中心挖空,塞進棉布卷當燈芯,淋上油脂點火看書,一直到累了才鑽入被窩睡覺。

高斯的進步很快,不久之後,老師就沒什麼東西可以教他了。後來,高斯進了高一級學校,可數學老師看了他的作業後,告訴他以後不必上數學課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數學好,語文也非常棒,當他18歲時,爲自己將來到底是繼續研究古典文學還是數學而苦惱,正在這時,他解決了一個困擾數學家兩千多年之久的問題“尺規作正十七邊形”,於是,他決定繼續讀數學系。

有一個比喻說得非常好。如果我們把18世紀的數學家想象爲一系列的高山峻嶺,那麼最後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巔峯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紀的數學家想象爲一條條江河,那麼其源頭就是高斯。

人們一直把高斯的成功歸功於他的“天才”,他自己卻說:“假如別人和我一樣深刻和持續地思考數學真理,他們會作出同樣的發現。”